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CPI成長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
2014/06/17 17:50
瀏覽1,51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應用最廣泛的通貨膨脹指標,也是各國央行十分關切的經濟數據。CPI的計算方式是,就消費者的立場,衡量一籃固定財貨與勞務的價格,並與某個基期間的物價水準作比較。舉例來說,1999年7月份的物價水準為130.5,這意味該籃固定財貨與勞務的價格高於基期水準達30.5%。比較兩段不同期間的CPI,我們便可以知道該期間物價上漲幅度。
CPI所反映的物價包括食品,服裝,住屋,燃料,交通費用,醫療費用,藥品及日常生活所需購買的其他種種財貨與勞務。 基本上來說,市場對於CPI的反應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完全相同。對股市與債市而言,高於預期的數字屬於利空, 低於預期的數字則為利多,因為通貨膨脹上揚將導致殖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通貨膨脹對於匯率的影響則較不明顯。 就理論層面而言,海外投資者應該將通貨膨脹率上揚視為利空,因為以外幣計算的投資將因通膨而減損價值, 但是如果外國投資者認為該國央行將因此緊縮信用,並調高短率,則匯市可能走強。

 

通貨膨脹,意指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的狀態,又稱為物價上升。「通貨」中文原解為貨幣,通貨膨漲原指貨幣發行數量上升,惟現在已混淆兩者,直接將「通貨膨漲」等同作「物價上升」的中文同義詞。與貨幣貶値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價值的下降,而貨幣貶値為貨幣在經濟體間之相對價値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使用國內的價値,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値。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因為不同物價影響不同人,通貨膨脹有許多不同的衡量方式,最常見兩種衡量指數為衡量帳面消費者物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衡量新出現的商品和服務的通貨膨脹的GDP平減指數

 

In economics, inflation is a sustained increase in the general price level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an economy over a period of time. It can be defined as too much money chasing too few goods. When the general price level rises, each unit of currency buys fewer goods and services. Consequently, inflation reflects a reduction in the purchasing power per unit of money – a loss of real value in the medium of exchange and unit of account within the economy. A chief measure of price inflation is the inflation rate, the annualized percentage change in a general price index (normally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over time.[

Inflation's effects on an economy are various and can be simultaneously positive and negative. Negative effects of inflation include an increase in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holding money, uncertainty over future inflation which may discourage investment and savings, and if inflation were rapid enough, shortages of goods as consumers begin hoarding out of concern that prices will increase in the future. Positive effects include ensuring that central banks can adjust real interest rates (to mitigate recessions),[5] and encouraging investment in non-monetary capital projects.

 

 

 國民生產毛額GNP / 國內生產毛額GDP GNP或GDP資料為衡量經濟活動最廣泛的指標,也是所有指標中最重要的指標,它可以說是一切經濟活動最後的結果。
GDP指是一特定期間(通常為一年)在一國境內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總成果指標。一國的生產活動,是分由各個產業部門(如製造業、服務業)使用勞動者或機器設備等,將投入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提供服務等。這些產出額扣除它所投入的原材料、半成品部分後,即為創造產出的增加部分,稱為附加價值( Value-added),各種產出的附加價值的合計即為國內生產毛額。國內生產毛額的大小,表示一國的經濟規模,其對上年的增加率稱之為經濟成長率,是判斷經濟情勢的重要指標。由於機器與設備因投入生產而逐年耗損,這些消耗部分的價值,將在產品的價格中轉嫁出去,以備日後汰舊換新之用,此機器設備耗損部分自附加價值中扣除後,稱之為國內生產淨額( Net Domestic Product,簡稱NDP)。
而GNP是指一國之國民從事所有生產活動結果所創造產生的附加價值總和。所以GDP與GNP之差異是國外要素所得收入淨額(本國國民在國外之要素所得收入減去外國國民在國內之要素所得後之淨額)。
〔國內生產毛額+國外要素所得收入淨額=國民生產毛額(GNP)〕
GDP或GNP的數值高低,直接代表了經濟景氣的好壞。而在景氣持續一段時間的榮景時,若GDP數值超乎預期,則有可能發生景氣過熱現象,這時利率將可能上揚,債市將下跌。而對股市而言則為好消息,顯示榮景持續。

 

 

 

  

你們台灣勞工的勞保年金的級付比例偏低,CPI成長率,低於通貨膨脹指數,

調整NT$675等於是沒有?

台灣的外匯存款為世界級第7名,不應該被美國人壓榨, 以單方面的"台灣關係法"強迫台灣人購買美國淘汰的軍事裝備每年平均消費100億美元,養美國人,為什麼不將100億美元,平均分配給自己的台灣退休勞工?

可憐又可悲的台灣人,為什麼?不敢反美?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財經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