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THE FOUR DAYS OF SNOW AND BLOOD 二・二六事件
2014/04/15 23:15
瀏覽840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二二六》為1989年日本出品電影,描述1936年2月26日日本東京數十年僅見暴風雪夜爆發軍事政變事件始末,五社英雄執導,荻原健一三浦友和竹中直人主演,片長115分鐘;電影配樂為東京愛樂交響樂團演奏;此部電影上映後,導致正、反兩面劇烈爭議,也可再次欣賞五社英雄導演「感情渲染,愛恨交加」執導風格。\\

 http://youtu.be/tPjzLePVHYI

1936年「226事件」的一段新秘辛,長期以來失蹤的犧牲軍官遺書,終於被發現。這個發生在將近70年前的事件,是日本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軍事政變」,日本影壇多年以來,也只有大導演五社英雄曾經在1989年將它般上銀幕。

226事件的背景相當複雜,大抵指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軍隊內部的鬥爭相當嚴重,對於政治的看法也不同,事件發生的前夕,軍隊內部主要分為「皇道派」與「統制派」。\]

「皇道派」認為日本天皇已經被「週邊的壞人」所包圍,無法知道民間疾苦,所以必須起來「清君側」,廢除內閣,讓天皇直接成為類似希特勒這種軍事獨裁者。二派的政治看法完全不同,目的卻都是想要將日本進一步轉型為法西斯戰爭機器國家,是對「大正民主時代」精神的一種反制。

二派核心的鬥爭是在宮闈之內進行,受到影響的卻是沒有實際權力的年輕軍官。以安藤輝三大尉為首的年輕軍官團,遂結合約1,400百名的軍官,在2月26日當天凌晨,佔領包括東京警政署、首相府等重要機關建築,並且殺害了包括財政部長、內大臣、恃從長等重要官員,希望能夠達到「昭和維新」的目的。

226事件只持續了4天,當時下著日本百年難得一見的大雪,五社英雄用寫意的攝影,配合著大雪說著年輕生命對於國家出路的熱情。年輕軍官叛變,這對日本天皇獨尊的社會是不可想像的罪行。五社英雄用溫暖的室內鏡頭帶出高階政客與官員利用此事件謀取政治利益的醜惡嘴臉。大雪冷冽對照著溫暖室內光線,正是年輕生命如櫻花般想為國盡忠而不可得的一種天真與無奈,這批認為自己「是順著天皇之心而行動」的軍官,萬萬沒想到最想消滅他們的,就是裕仁天皇自己。理想與現實醜惡的衝突,悲劇也不過是如此而已。二二六事件最直接的徵兆為1934年時發生的「士官學校事件」,國體原理派重要成員的磯部淺一大尉和村中孝次大尉被控企圖利用軍校謀反而被捕。村中與磯部承認有對此類政變進行過討論,但並未有任何將其付諸實施的計畫。軍事法庭對該事件展開調查,並未找到足夠的證據證明該政變確實存在,但村中與磯部兩人仍獲停職處分。兩人都相信此事件是由統制派主導對皇道派年輕軍官的一次攻擊,因而在停職期間製作了名為《關於肅軍之意見》(粛軍に関する意見書)的小冊子,並在軍中流傳著,還將統制派領袖的永田稱作「首席反派」,後來村中與磯部兩人被逐出了軍隊

・二六事件(にいにいろくじけん)は、1936年昭和11年)2月26日から2月29日にかけて、日本陸軍皇道派の影響を受けた青年将校らが1483名のを率い、「昭和維新断行・尊皇討奸」を掲げて起こしたクーデター未遂事件である。事件後しばらくは「不祥事件(ふしょうじけん)」「帝都不祥事件(ていとふしょうじけん)」[1]とも呼ばれていた。
算用数字226事件2・26事件[]とも書かれる。

 二二六事件日語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帝國的一次失敗政變,日本帝國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數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直接參與者多被處以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被調離中央職務,皇道派因此在軍中影響力削減,而同時增加了日本帝國軍隊主流派領導人對日本政府的政治影響力[。二二六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

 二二六事件為日本在1930年代的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日本戰後政治學家丸山真男認為二二六事件標誌著日本法西斯主義運動第二階段成熟期結束(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6年二二六事件),展開了第三階段的法西斯運動完成時期,日本軍方以支持由上至下的法西斯主義,創造了由官僚、壟斷資本家及政黨的統治聯盟,執行了和歐洲法西斯政權類似的政治主張,如對外擴張、讚頌擴軍、反個人自由主義、反國會政治、反馬克思主義,但不同於歐洲的日本法西斯特色:「家-國」、重農主義及從西方殖民主義手中解放亞洲人民的政治修辭.

 

 

Rebel troops in February 26 Incident.JPG

1936年2月26日的第1師團叛軍士兵們,左立者為丹生誠忠中尉(後被處以死刑)。

 

1936年2月26日,數位青年軍官率領士兵分別前往東京各地展開刺殺,並取得相當成果(其中有兩名前內閣總理大臣遇害身亡),還一度佔領了東京市中心。然而叛軍並未成功殺害時任內閣總理大臣岡田啟介和佔領皇居,他們也並未成功爭取到高級將領的支持,加上天皇對於本次政變行動的憤怒等因素,進而導致叛軍無法實現政權的替換,最終於2月29日繳械投降。

有別於先前數次類似的青年軍官刺殺政府要員的從輕發落判例,二二六事件中的主謀起事者多被判處重刑。在歷經一系列的非公開審判後,共有19名叛軍領導人物被處以死刑,另有40人被判處監禁。日本陸軍中的「皇道派」勢力就此衰落,日本國內曾一度流行以刺殺方式達到政治訴求的活動也就此終止,軍方對於政府決策的影響力也大增。

 

皇道派的兩位核心人物——陸軍大將荒木貞夫(左)與真崎甚三郎(右),兩人均在二二六事件後失勢,其中真崎還成了日本帝國陸軍成軍以來第一位坐牢的陸軍大將。

 

日本陸軍軍官就其受到的教育可分成兩種團體,一為畢業於陸軍大學校者,二為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者,前者由日本陸軍的精英份子所構成,後者受限於傳統,其晉升為高級軍官的仕途向來都被遏止,從而形成了一股年輕、高度政治化的集團,被稱作「少壯派軍官

這群少壯派軍官認為國家面臨的問題在於日本偏離了「國體」(指以天皇為中心所構成的國家秩序),「特權階級」剝削人民,導致農村普遍貧困、天皇被欺瞞,權力被這些人篡奪、致使日本走向衰落,少壯派軍官認為其解決之道即以70年前的「明治維新」為藍本,來一場「昭和維新」,起義和消滅天皇身邊的「邪惡臣子」,將權力交還給天皇。天皇也會肅清西方思想與迫害人民者、恢復日本的國家繁榮。這些思想受到了強烈的民族主義之影響,原社會主義者北一輝的政治哲學(如日本改造法案大綱)也發揮了相當大的煽動作用。

這些集團大小有別、組織鬆散,但大約有100名正規成員,且多駐於東京。少壯派軍官的非正式領袖為前陸軍少尉、北一輝政治思想弟子的西田稅,該人於1920年代成為了民間民族主義者社團的重要成員,該人將陸軍稱作「國體原理派」(日語国体原理派)。1931年,日本發生了當時某種程度上最主要的政治暴力運動——「三月事件」與「十月事件」,帝國陸軍與海軍走向分裂,並終結了他們原本與民間民族主義者的聯繫

 

天皇簽署法令,設置「特設軍法會議」來審判政變參與者。1,483名叛軍參與者皆被審問,但最終僅124人被起訴,包括19名軍官、73名士官、19名士兵和10位民間人士,其中,所有的軍官和43名士官、3名士兵以及全數被起訴的民間人士都被判有罪,審判程序共歷時18個月。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影視戲劇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