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讀經運動--哥林多前書14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聖經注釋:
1先知講道受人羡慕,2,3,4並且勝過講方言,6在受人喜愛的恩賜中。12兩者都必求造就,22為其真正且恰當的目的。26真正的使用各樣恩賜都當造就人,27而濫用則無益。34當禁止婦女在會中發言。
1 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其中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講道(原文作:是說預言;下同)
追求。希臘語diōkō,“追求”。勸勉哥林多人盡心尋求發展愛。在開始分析方言的恩賜之前,保羅對他在13章中生動描述、讚揚的有關更為卓越的方式,予以總結和進一步的勸勉。
愛。希臘語agape,(見林前13:1注釋)。
切慕。希臘語zēloō,“為……熱心”。這個詞在林前12:31被翻譯為“切切地求”(見該處注釋)。
先知講道。有關先知恩賜的描述,見林前12:10注釋。在14章中,保羅把先知的恩賜與方言的恩賜相比較,表明前者有更大的好處。哥林多人高舉方言的恩賜在先知的恩賜之上,毫無疑問是因其吸引人的本質。有些人可能輕視先知的恩賜,就如帖撒羅尼迦的例子(帖前5:20)。保羅勸勉哥林多人追求愛,這愛能引導他們追求那有利於他們自己和別人的恩賜。人不能為了任何高舉他們自己的方式而尋求恩賜,而是要為了更好的服侍上帝,並給教會更大的幫助(見徒8:18-22;19:13-17)。
2 那說方言的,原不是對人說,乃是對上帝說,因為沒有人聽出來。然而,他在心靈裡卻是講說各樣的奧祕。
方言。有關這些語言的不同見解的討論,見本章結尾的附注。
不是對人。見本章結尾的附注。
在心靈裡。也就是在聖靈的影響下,毫無疑問是以一種與先知“被聖靈感動”(見啟1:10注釋)相似的。
奧祕。有關“奧祕”的定義,見羅11:25注釋。聖靈向那說方言的人啟示了神聖的真理。然而這些啟示只對說方言者有益處。他所說的那聽的人卻不明白,事實上就是為他們說的。
3 但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說,要造就、安慰、勸勉人。
作先知講道的。也就是他受感而講的。先知講話的言語是那聽他話的人所能明白的。他的服侍給教會帶來祝福和教導,而那以方言講論的人,只有他自己受造就(第4節)。
對人。先知就是那蒙上帝所召作為使者,向他人啟示神聖奧祕的人(見賽6:9;耶1:5-7;珥1:1,2等)。
造就。直譯為“建樹”。先知的信息服務於基督徒的進步過程之經驗造就。
勸勉。希臘語paraklēsis,“警告”,“安慰”,“鼓勵”。相關的詞paraklētos在約14:16,26;15:26;16:7中,是對聖靈的稱謂。有關這名字的意義,見約14:16注釋。
安慰。希臘語paramuthia,在意思上與paraklēsis(勸勉)幾乎相同。
4 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
方言。直譯為“一種語言”。
造就自己。因此這恩賜執行著一種有用的功能,並有其地位,但不是在公眾聚會,除非被翻出來(見5,19節)。要注意的是,由於舊約聖經數目有限,就需要對個人的神聖真理的啟示(見4節)。
造就教會。先知接受神聖的啟示,但他只是一個媒介,把這些啟示傳授給教會以使其有所建造。
5 我願意你們都說方言,更願意你們作先知講道;因為說方言的,若不翻出來,使教會被造就,那作先知講道的,就比他強了。
都說方言。保羅免得被控告為過度輕視任何屬靈的恩賜,他表達了願所有信徒都能說方言的願望。這是一個重要的恩賜,在教會的工作中佔有重要的部分。然而這一恩賜不是遮掩那沒有如此吸引人,卻更重要的先知的恩賜。
強了。先知的恩賜因其對教會的價值而更偉大。較比方言的恩賜,有更多人從中受益。屬靈的恩賜應根據其有用性來評價,而不是根據其吸引人的本質。
若不翻出來。顯然那講說方言的人,不總是能夠把啟示於他的奧祕解釋出來。保羅勸其求“能翻出來”(13節),但是警告那“若沒有人翻”的,他當“在會中閉口”(27,28節)。
造就。見第4節注釋。
6 弟兄們,我到你們那裡去,若只說方言,不用啟示,或知識,或預言,或教訓,給你們講解,我與你們有什麼益處呢?
說方言。保羅宣稱他比所有的哥林多人都講更多的方言(18節)。
啟示。希臘語apokalupsis,“顯露的”,“揭露的”。這裡用來指上帝在向人啟示那人的自然能力所不能發現的。
知識。保羅這裡可能指那被稱為“知識的言語”的恩賜(見林前12:8注釋)。
預言。難以區別“先知”和“啟示”,因為先知是以啟示來講話。保羅可能是區別那真理的新的啟示,與那在特定應用中所應用的,已知真理的受感話語。或者前者可能指內容,後者指傳輸的意思。
講解。希臘語didache,“教訓”。教導是有“教師”恩賜之人的工作(見12:29)。
7 就是那有聲無氣的物,或簫,或琴,若發出來的聲音沒有分別,怎能知道所吹所彈的是什麼呢?
簫。希臘語aulos,在希臘文版舊約聖經中等同於希伯來文chalil,有關其描述見本注釋第三冊第38,39頁。新約聖經中aulos可能是一種簡單的笛子。
琴。希臘語kithara,一種“琵琶”或“箏”。
分別。即使是沒有生命的樂器,如果以音樂的語言來講說,從而影響其聽者的情緒,那麼就當分別其產生的聲音。樂器必須受到公認的音調規律和節奏,以及間歇調節的約束,否則就不能奏出所想要的效果。
8 若吹無定的號聲,誰能預備打仗呢?
號。有關古時的角與號的描述,見本注釋第三冊第39-41頁。號的語言是軍隊能夠領悟的。但是如果吹號者不能給出清晰的號聲,其混淆的號聲,將會導致軍隊不能準備好上戰場。
9 你們也是如此。舌頭若不說容易明白的話,怎能知道所說的是什麼呢?這就是向空說話了。
舌頭。這裡可能是指說話的器官而不是指恩賜的運用。這一節就進一步的證明了7,8節的論述。
向空。也就是沒有果效。
10 世上的聲音,或者甚多,卻沒有一樣是無意思的。
聲音。希臘語phōnai,“音調”,“聲音”,“嗓音”。在這段話中,有些人更喜歡翻譯為“語言”這個詞(見修訂標準版聖經)。語言是說出來的,表達某種可被聽者理解的、有目的性的。所有的都是為了使用而不是擺設。
11 我若不明白那聲音的意思,這說話的人必以我為化外之人,我也以他為化外之人。
化外之人。一個常常被用來表示非希臘人的詞,就是在希臘語言和文化範圍之外的人。這裡用來指講外國語言的人。
12 你們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
屬靈。直譯為“靈”。這裡所說的許多靈,就是指有關屬靈能力的不同表現。
造就。渴望屬靈的恩賜沒有絲毫的錯誤;上帝願望祂的子民因此受祝福,但是所有聖靈的傾降之偉大目的,就是造就教會,應當成為渴望屬靈恩賜的目標。不應當為了高舉自己、滿足個人高於他人之能力的野心,而自私的尋求恩賜。
13 所以那說方言的,就當求著能翻出來。
方言。直譯為“一種語言”。
翻出來。見第5節注釋。
14 我若用方言禱告,是我的靈禱告,但我的悟性沒有果效。
方言。直譯為“一種語言”。
我的靈禱告。方言的恩賜是在聖靈的影響下運用的。神聖的奧祕是“在心靈裡”講(參第2節注釋)。其經歷可能與先知“在異象中”相似(見啟1:10注釋)。
悟性。希臘語nous,“智力”。
沒有效果。這可以用兩種方式來理解:(1)祈禱沒有效果,因其聽者不能理解,從而沒有益處。(2)在運用恩賜時,意識大部分沒有起作用,如果不是全部的話,就像是先知在異象中。
15 這卻怎麼樣呢?我要用靈禱告,也要用悟性禱告;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
這卻怎麼樣呢。我當隨從哪一個正確的呢?與羅3:9;6:15的表達相似。
用靈。也就是入迷的狀態(見第2節注釋)。
也要…悟性。或作“也要……智力”。若是講說者以方言來講,同時又是可以翻出來的,這種結合就是正確的(見第5節注釋)。其翻出來的話應當是聽眾的語言。
16 不然,你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
不通。希臘語idiōtēs,“非專業知識的”,“未經訓練的”,“未受教育的”。這裡原文似乎是指“不通”方言恩賜的人。如果有人在教會中運用方言講說,卻沒有翻出來,那麼其他人就不能參與崇拜。因此他們就被剝奪了這共用的服侍福氣。
阿們。希臘語amēn,源自希伯來文,“確實的”,“確定的”(見太5:18注釋)。在傳講或禱告結束時,會眾用來表達贊許、同意所說的意思(見林前16:36;尼5:13;8:6)。
會眾在禱告結束時也使用,表明相信那禱告能被聽見(見申27:15-26;尼8:6)。這個舉動有重要的意義;這被某些拉比的論述所證實,例如:“那回答阿們的比講說祝福的更有福氣”(他勒目Berakoth 53b,宋西諾版第325頁)。“‘願他的大名受咒詛,阿們’那以全力回應的人,他所宣佈的判決要被撕碎。”“那以全力回應‘阿們’的人,就有天堂的門為他開放”(同上Shabbath 119b,宋西諾版第589頁)。
如果不假思索的使用這個詞,就被稱為是“‘孤兒’阿們”(同上Berakoth47a,宋西諾版第284頁)。猶太會堂以“阿們”回應的習俗,被早期基督教會所採納(見殉道者游斯丁所著《護教書》第65頁;特土良所著De Spectaculis 25)。
17 你感謝的固然是好,無奈不能造就別人。
好。或作“正確地”。免得有人認為那以這特殊的方言恩賜在禱告或歌唱中讚美上帝的人,是不能接近上帝並被接受的,保羅肯定的說,這樣的崇拜是好的、正確的。儘管對教會沒有造就,但是卻造就了那如此讚美的人(見第4節)。
18 我感謝上帝,我說方言比你們眾人還多。
我感謝上帝。把上帝當作是方言恩賜的賜予者。這一節表明保羅並沒有小看或鄙視方言的恩賜。
比你們眾人還多。然而聖經沒有記載保羅運用這一恩賜的例子。
19 但在教會中,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
教會。希臘語ekklēsia(見太18:17注釋)。這不是指基督徒聚集見面的建築,而是指信徒組織的集體,不論他們可能在什麼地方聚集。
五句。在新約聖經中,“五”常常用來作為表示少的約整數。因此,有五個麻雀(路12:6),一家五個人(52節),五對牛(14:19)等。
用悟性。或作“用我的智力”,也就是指非“方言”的方式,以使他人能夠明白。
教導。希臘語katēcheō,“口頭教導”,“用口頭語言來教導”。從這個詞衍生出“問答教學法”的術語,其起初意為口頭的教訓,如信仰的原則。如果是能夠造就教會的,在教會中用簡明的勸勉,如所說的“五句”,要比那難以被聽眾理解的長篇演講,從而不能起教導他們之作用的更好。
方言。直譯為“一種語言”。
20 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
弟兄們。保羅常用的稱呼(見林前1:10注釋)。
小孩子。哥林多人以他們的智慧極其驕傲(見1:20;8:1,2)。他們因他們知識上的得著而歡喜,但是在與屬靈恩賜的關係上,他們卻表現得像孩子般。較比那不怎麼醒目的卻對教會更有效力的恩賜,如先知,他們更感興趣於那些在特點上吸引人的恩賜,就如方言。
他們的舉動卻不顧那他們所引以為榮的聰明,轉而到小孩子的水準,因為他們以外在的表現來評價事物。有許多微不足道的事佔據基督徒的時間和注意力,那值得思想、值得去做的卻被排除了。當人面對審判的事實時,許多當被認為是很重要的事,卻被認為是孩子般的兒戲。
惡事。希臘語kakia,“惡劣狀態”,“邪惡”,“墮落”,“狠毒”。有關這一品質,小孩子可以被認為是最天真的。在所有充滿了耶穌精神的人都可以看到這種態度。
作嬰孩。希臘語nēpiazō,“作嬰孩”。這個詞比paidia指的是更嬰孩狀態的,就是在前一從句中翻譯為“孩子”的詞。其表明真正的新生的基督徒,將沒有認識世界道德敗壞的經驗。當耶穌說當像小孩子樣對於那些要進天國的人的重要性時(見太18:3),可能他的思想中就是對“邪惡”無知的狀態。
大人。希臘語teleioi,“完全成長”,“成熟”,“年長”。以你的思想來表明你自己是個成人。
21 律法上記著:主說:我要用外邦人的舌頭和外邦人的嘴唇向這百姓說話;雖然如此,他們還是不聽從我。
律法。希臘語nomos,顯然這裡指整個舊約聖經(見約10:34注釋)。
記著。引文出自賽28:11,但只是不很嚴謹的,與希伯來文或希臘文版舊約聖經相一致。其原文是警告以色列人,有關他們對上帝信息的不信和輕視。他們似乎是嘲笑般的問,他們難道要像小孩一樣對待“律上加律”,“例上加例”,反反覆覆的沖著他們的耳朵叫嚷,像教孩子一樣。
上帝藉著先知回答,因為他們描述如此簡單的教訓,他們就要通過不同語言和外國的話語來教導。這是指外邦國家,尤其是亞述和巴比倫,猶太人被他們擄為奴隸。為奴的猶太人只能聽見那一種語言,就是他們不明白又粗魯的語言。然而保羅用這一段舊約經文似乎是要指出,古時上帝有意用另一種語言,因此現在上帝用方言的恩賜,在基督紀元有著重要的目的。
22 這樣看來,說方言不是為信的人作證據,乃是為不信的人;作先知講道不是為不信的人作證據,乃是為信的人。
這樣看來。這個詞把下面的從句和前面的報告緊密連起來。正如上帝古時用亞述人和巴比倫人,使不信的以色列人信服,現在祂用方言的恩賜,使懷疑的和信心遲鈍的信服,就是福音的信息帶著上天的印記。一個例子就是,聖靈傾降在那聚集與該撒利亞房屋的人(徒10:24,44-47)。
證據。對於他們,不信是一個證據。這並不意味著立刻相信就是那恩賜不再發揮作用。它不再是一個“證據”,但卻繼續造就信徒(見第4節注釋)。
為信的人。先知造就教會並有計畫的建立信徒的肢體(2-4節)。這是上帝在教會中持續顯現的證據。
23 所以,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若都說方言,偶然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的人進來,豈不說你們癲狂了嗎?
聚。這裡例舉的例子,表明誤用方言的恩賜。這個恩賜是給不信之人的一個證據(22節),但是在哥林多教會,每一個人都同時說方言,這恩賜就起了反作用。
不通方言的。希臘語idiōtai(見第16節注釋)。這裡這個詞,似乎是指那不熟悉方言恩賜這一現象的人。
不信的人。他們可能是猶太人或異教徒。提到不信的人,表明有非基督徒參加基督徒的聚會。他們可能是出於好奇,或者是想要瞭解基督教信仰。就像那“不通方言的”,他們也不明白那正在進行的。
癲狂。希臘語mainomai,“憤怒”,“咆哮”。這個詞出現在約10:20;徒12:15;26:24,45。這裡提到的情況所導致的混亂,並不是指任何真理或神聖的思想對外邦人或參觀者所可能的表現。相反的,對基督教有錯誤的觀點,造成了這樣一種混亂而無意義的信仰的印象。
24 若都作先知講道,偶然有不信的,或是不通方言的人進來,就被眾人勸醒,被眾人審明,
都作先知講道。這裡把先知的恩賜對信徒和無知者所表現的效果,與方言的混亂表現相比較。先知傳講用的是會眾明白的語言。
被眾人勸醒。更確切的是“譴責眾人有罪”。聖靈譴責罪惡(見約16:8注釋),這個例子中是通過那先知的信息。
25 他心裡的隱情顯露出來,就必將臉伏地,敬拜上帝,說:“上帝真是在你們中間了。”
顯露出來。或者是通過聖靈表露了意識和內心的真正企圖和動機,或者是在聖靈的感動下,揭示了那聚會中有關陌生人的秘密事實。撒瑪利亞婦人的秘密被顯露出來,使得她相信耶穌是先知(約4:19;參第29節注釋)。
伏地。通常東方崇拜中的姿勢。
說。希臘語apaggello,“宣講”。他的信息,與那些參加不按次序講方言的教會聚會(23節)的陌生人的信息是相反的。那有先知恩賜的人,各個都是清楚的、有條理的、動人的講解那聖靈在特殊時期啟示給他的話,這種有力的見證帶來內在的交通,促使他承認對上帝能力的信靠。
26 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
這卻怎麼樣呢。也就是,那又該如何推論那所說的呢?又該怎樣做呢?
各人。保羅並不是說每一個人,都擁有這裡所例舉的所有各樣的恩賜,而是說在同一時期教會中,應該有所有的恩賜,按著上帝的智慧和旨意分賜給各人(見12:6-11)。
有詩歌。也就是有能力,以不同尋常的方式唱出詩篇中的一首聖歌。或者一個信徒受感創作一首讚美詩,並願望在會眾中歌唱(參出15:20,21;士5:1;路2:25-32)。
教訓。或作“教導”(見第6節注釋)。
啟示。這可能是指那啟示給有先知恩賜之人的。這是為會眾的益處而來自上帝的交通。
翻出來的話。見林前12:10;14:5注釋。
造就。比較3-5節。見第12節注釋。
27 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一個人翻出來。
方言。直譯為“一種方言”。
輪流。也就是不同時間的輪流。
一個人翻。見12:10;14:5注釋。或許一個人能夠翻譯所有講方言的人所講的。
28 若沒有人翻,就當在會中閉口,只對自己和上帝說就是了。
閉口。這就表明那有方言恩賜的人,能夠有辦法控制恩賜的運用(參第32節注釋)。
對自己。顯然造就個人是恩賜的最主要目的,就如哥林多教會所表現的(見本章結尾附注)。
29 至於作先知講道的,只好兩個人或是三個人,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
兩個人,或是三個人。給先知的勸勉與那給有方言恩賜的人的勸勉相似。勸勉的目的是避免混亂(見33節)。
其餘的。直譯為“其餘的(複數)”。有關“其餘的”的定義,見下述“慎思明辨”詞條。
慎思明辨。希臘語diakrino,“區別”,“辨別”。有人認為“其餘”指教會中其餘有先知恩賜和分辨恩賜的人,評價那先知所講說的,以確定他們的信息是否出自上帝,或是出於其他力量的靈感(參帖前5:21;約一4:1)。
耶穌告誡教會,將有許多“假先知”興起要欺騙信徒,教會應當時常謹慎抵擋這些,尤其是在末日(見太24:5、11、24;帖後2:9-11)。其他人認為保羅的勸勉是直接針對聽眾的,他們的責任就在於,在他們的個人經歷中妥當運用信息。
30 若旁邊坐著的得了啟示,那先說話的就當閉口不言。
得了啟示。那給旁邊坐著的啟示的是上帝。當時說話的人應當尊重新的啟示,結束他所講論的。一次只有一個先知講說(31節)。
旁邊坐著的。這表明有會眾坐著。毫無疑問那向會眾講話的是站著的(參路4:16注釋)。
閉口不言。希臘語sigao,“沉默”,“保持沉默”。
31 因為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的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
作先知講道。如果看到聚會時有合宜的次序,各人輪流宣講,那麼所有受激勵的人,就可能認為那真理是向他們啟示的。
叫眾人得勸勉。或作“叫眾人得勸勉”(譯者注:英文翻譯為“叫眾人得安慰”,“all may be comforted”)。這組合的信息將要為所有人提供合適的教導。有人可能從某一個傳講人中得到鼓勵和幫助,而其他人則為其他會眾帶來可接受的勸勉,這樣所有的人都得了造就。
32 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
順服先知的。顯然有人聲稱,他們被聖靈感動不能保持緘默。保羅坦然否認這種主張。真正的先知會控制他自己的思想,都能隨心講論或保持沉默。聖靈感動並不是奪走他們自己的思想和自由選擇。人類的媒介以他自己的方式,表達並思想那已啟示於他的真理(見《善》5-7)。
33 因為上帝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
混亂。上帝本身及其所產生的都不是無秩序的、分裂的、不和諧的,或混亂的。真正敬拜上帝的,並不導致任何種類的混亂。
這一節表現了基督教總體的管理原則,就是源自上帝本性的。祂是和平的上帝,並沒有有關以任何種類的混亂為特徵的崇拜,能夠取悅於祂的教導(見羅15:33;16:20;帖前5:23;來13:20)。
基督教傾向於促進有序(見林前14:40)。服從於聖靈引導的,沒有人傾向於無次序而混亂的感覺,就如幾個人同時講方言或講語言所產生的。崇拜者應當樂於在禱告或見證中,表達他對上帝的愛和感恩,但是他應當以嚴肅、溫和而又真誠敬重那上帝家中的秩序來表達,而不是想要破壞或擾亂對上帝威嚴的崇拜。
眾教會。保羅注明,在崇拜上帝有秩序的程式原則,是行在眾教會的,因此哥林多教會也應當接受。上帝是各處平安的創造者,在祂裡面的真正的信徒,應當在崇拜祂時保持平靜,避免任何想要高舉自己而不合時宜的展示屬靈恩賜所賜予他的。(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