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第四章的附注
在德國東方學會的羅伯特·科勒得威的指導下,大規模的發掘工作在1899年至1917年間在巴比倫展開。發掘了古巴比倫城龐大廢墟的一些最重要的部分,但還有很廣闊的區域尚未觸及到。
巴比倫從人類歷史之初就是美索不達米亞的重要城市(創11)。漢模拉比曾將這裡當作他王朝的首都。作為著名的瑪爾杜克神的所在地,即使在她不作政治中心的時期,仍然是宗教中心,例如在亞述成為世界主要強國的時期。
當拿布波拉撒為巴比倫城重新贏得獨立時,巴比倫再次成為世界的大都市。但她主要是在新巴比倫帝國的偉大締造者尼布甲尼撒的統治下,才成了“列國的榮耀”和“迦勒底人所矜誇的華美”(賽13:19)。
科勒得威德國考古隊在十八年的發掘中所披露的,正是尼布甲尼撒的城,該城較早期的遺跡幾乎都找不到了。人們為此得到兩個結論:一、幼發拉底河床的變化提高了水位,以致把早期城市淹沒在水平線以下,二、亞述王西拿基立於西元前689年對巴比倫城的徹底毀滅,以致於舊城幾乎沒有可被後代發現的遺跡了。
因此現今所有可見的廢墟,都是後來新巴比倫帝國的遺跡。即使是這些遺跡,也是顯得非常荒涼和混亂,原因有二:(1)該城的大部分區域,都被波斯王薛西在兩次針對他的短暫暴動後摧毀了。(2)大約在西元前300年,西流古利用巴比倫的廢墟來建造西流基城。鄰近村落和希拉城中的大多數建築,以及偉大的辛底亞河壩,都是用來自巴比倫城的磚塊建成的。
儘管存在這些困難,發掘者們還是成功地清理了尼布甲尼撒之巴比倫城的主要佈局。在這項工作中,他們得益於在挖掘時發現的古代楔形文獻。這些文獻含有對該城及其主要建築、城牆和城區的詳細描繪,使我們對尼布甲尼撒之巴比倫城的規劃,瞭解得比許多中世紀的歐洲城市還要多。所以我們特別清楚但以理所生活過的城市,就是尼布甲尼撒說出但4:30中驕傲話語的地方。
古巴比倫城的規模──在發掘者的鐵鍬揭示尼布甲尼撒之巴比倫城,以及早期巴比倫城的真實規模之前,學者只能依靠希羅多德的描述。這位史學家聲稱,自己曾在西元前五世紀中葉訪問過美索不達米亞,因此他的話語往往被認為是目擊者的證詞。
他說(i. 178,179)巴比倫城的平面設計是一個大正方形,邊長約為14英里(22.4千米)。由此推算,城的周長是55英里(88千米),該城的面積約為189平方英里(490平方千米)。他還聲稱其牆約有85英尺(26米)厚,340英尺(104米)高。早期但以理書的解釋者,往往引用希羅多德的話來證明城牆的高大。
在現代發掘揭示古巴比倫城的規模之前,人們曾試圖將希羅多德的話與眼前的廢墟相協調起來。例如,法國亞述史學家猶里斯·俄波特為了解釋希羅多德的話語,就把巴比倫城的區域,延伸到遠得足以包括巴比倫廢墟西南12英里(19.2千米)的貝爾斯寧錄(Birs Nimrud),或巴比倫廢墟以東8英里(12.8千米)的歐海米爾廢丘(Tell el-Oheimir)。這種解釋是無法令人滿意的。
早在俄波特的時代,人們就已經知道貝爾斯甯錄是古波西帕的遺址,而歐海米爾廢丘是基士的遺址,這兩座都是著名的獨立城市,具有獨自的防護牆。由於人們從來沒有發現過包圍巴比倫和波西帕或基士的城牆,而且這樣的牆在任何同時代描述古城的文獻中,都沒有被提到過,所以俄波特對希羅多德有關巴比倫城牆長度的推算是無法接受的。
發掘工作顯示,巴比倫在尼布甲尼撒的時代之前,該城基本上是正方形的,城牆每邊長約一英里。舊城只是尼布甲尼撒之巴比倫的一部分──本冊注釋原文796頁的地圖上稱她為內城。宮殿和行政建築位於城的西北部分,它們的南面是被稱為以撒基拉(Esagila)的主要神廟群,該神廟是獻給巴比倫主神瑪爾杜克的。幼發拉底河沿巴比倫的西牆流過。
當巴比倫在拿布波拉撒和尼布甲尼撒的時代,成為龐大帝國的首都時,該城就需要加以擴大。於是一個新區在幼發拉底河的西岸被建成。其範圍已為人所知,但在那裡沒有進行什麼發掘工作。有關其神廟和街道的信息,是從描述此城區的楔形文獻中獲得的。新區與老城是由一座橋樑聯結。這橋靠八個橋墩支撐,正如在此遺址的發掘所顯示的。
尼布甲尼撒還在老城以北很遠的地方,建造了一個新宮,就是所謂的夏宮。一個龐大的外牆被建造,用來包圍這座宮殿。新的城牆大大地增加了城市的面積。沒有證據表明,曾有一堵沿著河從夏宮到舊宮地區的牆。因此可以推定,當時的人們認為河本身就足以抵禦任何外敵。
城牆的長度約有13英里,其大部分仍能依據又長又高的土堆看出來。這是內外城城牆的總長度。尼布甲尼撒之城的周長,包括從夏宮到舊宮地區的河岸,大約是10英里。
現代發掘已披露各段城牆的厚度,故需要對希羅多德描述的城牆尺寸加以修正。環繞內城的城牆是兩層──內牆12英尺厚,外牆22英尺厚(分別為6.5米和3.7米厚),兩牆間隔231/2英尺(7.2米),牆外有一護城河。
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外牆也是雙層的,中間填滿了碎石,頂上是一條馬路。寬度分別是:內牆231/2英尺;空間363/4英尺;外牆251/2英尺;加上底部的一種拱壁103/4英尺(分別為7.1米、11.2米、7.8米和3.3米)。這樣,這個周邊築城的總寬度是961/2英尺或29.39米。圍牆上有許多塔樓,其中有十五個已被發掘出來。
發掘工作沒有告訴我們城牆的高度,因為所存留的只有牆根,最高不過391/2英尺(12米),就是在伊施他爾門處。即使是一個底部寬度達到95英尺或29米的雙層城牆,似乎也難以想像牆的高度會有340英尺(103.7米)。從古至今都沒有這樣比例的城牆(約13比1)。所以必須放棄希羅多德關於巴比倫城牆高度的說法。
幼發拉底河谷
幼發拉底河是以其現在的河床來顯示的,此河曾在巴比倫和波西帕附近改變河道。從大河延伸出來的線是現代的灌溉管道,無疑地與古代的管道相似。
巴比倫及其郊區,西元前六世紀
注解:幼發拉底河是以其現在的河床來顯示的,此河曾在巴比倫和波西帕附近改變河道。從大河延伸出來的線是現代的灌溉管道,無疑地與古代的管道相似。
圖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地名:
A.新年宴會殿
B.寧瑪(Ninmach)神廟
C.貝利特寧利(Belit Ninlil)神廟
D.阿達德(Adad)神廟
E.沙瑪什(Shamash)神廟
F.阿卡德的伊施塔(Ishtar of Akkad)神廟
G.以特米南奇(Etemenanki,殿塔)
H.瑪爾杜克(Marduk)神廟
I.古拉(Gula)神廟
J.尼努爾塔(Ninurta)神廟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錯誤呢?人們曾提出以下的解釋:當希羅多德走訪巴比倫時,該城大都處於廢墟之中,經過兩次大暴動以後,該城已被薛西所毀。神廟、宮殿和所有的城牆都被徹底毀壞了。當希羅多德來訪時,他只能依靠口頭的資訊來瞭解以前的狀況,建築的外觀以及城與牆的規模。
由於他不會說巴比倫語,只能靠一位會說希臘話的嚮導,有可能因為翻譯上的困難而得到一些不準確的資訊;他的一些錯誤表達,也有可能是他記憶有誤。
F·M·Th·[迪里亞格理] 伯勒(F. M. Th. [de Liagre] Böhl)近年來提出了另一種解釋。他認為希羅多德可能是指巴比倫的整個防區,包括在危險時所有可能被殃及的區域。伯勒提醒他的讀者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區分乾涸的管道和舊城牆遺址,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是很難的事情。唯一的區別就是在堤溝裡沒有陶器碎片。陶器碎片在先前的城牆附近大量被發現。所以希羅多德有可能把眾多管道中的一些堤溝,當作了城牆的遺址(見《Ex Oriente Lux》,第10號,1945-48年,第498頁,第28條注解)。
雖然古巴比倫沒有希羅多德所說的那種奇大規模,但在城市規模照現代標準而言要小得多的時代,該城的規模已相當龐大了。其周長約為11英里(17.6千米),這比得上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的周長,71/2英里(12.5千米);羅馬帝國時期的羅馬城牆周長,6英里(9.6千米);以及雅典在該城於西元前五世紀的鼎盛時期所有的城牆周長,4英里(6.5千米)。
除了埃及的底比斯之外,巴比倫與其他古代著名的城市相比,可能是當時國都中最大的,儘管它比古典時代的作家所描繪的要小得多。所以尼布甲尼撒覺得自己有權誇耀“我用大能大力”建造的“這大巴比倫”(但4:30)。
一座神廟和宮殿的城。
由於巴比倫城中有被認為是天地之主、萬神之首的瑪爾杜克神的神廟,所以古巴比倫人將他們的城視為世界的“中心”。因此,巴比倫城是一個蓋世無雙的宗教中心。
尼布甲尼撒時代的一個楔形文字泥版,列舉了53座獻給各種重要神明的神廟,955座小廟宇,以及384個街頭祭壇──這一切都在城區內。
亞述國的主要城市亞述城,只有34座神廟和廟宇,這與巴比倫城相比而言就相形見絀了。難怪巴比倫人為他們的城市而驕傲,說她是:“是全地的源頭和中心”。他們的驕傲,反映在但4:30注釋裡所引用的尼布甲尼撒的著名話語中,以及在一首古代的讚美詩歌中(正如E·以伯林所引述的,《亞述宗教內容的象形文獻》,第一部分[萊比錫,1915年],第8號):
“巴比倫啊,凡看見你的都充滿了喜樂,
住在巴比倫的都延年益壽,
說巴比倫壞話的,就像殺死他自己的母親。
巴比倫像一棵甜美的棗椰樹,其果實悅人眼目”。
巴比倫榮耀的中心是著名的以特米南奇(Etemenanki)殿塔,它被稱為“天地的基石”,底部是周長299英尺(91米)的正方形,而且可能高達300英尺(91.4米)。這個建築物在古代只有在埃及基撒的兩座大金字塔高過它。此殿塔可能是在巴別塔遺址上興建的。這個磚塊結構共有七層,最小的頂層有一個獻給巴比倫主神瑪爾杜克的神龕。詳見創11:9注釋。
一個被稱為以撒基拉(Esagila)的綜合大神廟,環繞了以特米南奇殿塔。以撒基拉的字面意思是“那抬頭的”,其庭院和建築是舉行紀念瑪爾杜克的許多宗教儀式的場地。龐大而華麗的遊行在這裡結束。
除了在卡納克的阿蒙大殿以外,以撒基拉是古代東方所有神廟中最龐大和最著名的神廟。尼布甲尼撒即位時,它已經有了一段漫長而榮耀的歷史,新國王重建和美化了綜合神廟的許多部分,包括以特米南奇塔。
巴比倫宮殿的數量和規模上,都顯示了非凡的豪華。在尼布甲尼撒43年漫長的統治時期中,他建造了三大城堡或宮殿。其中之一位於內城,其他的在內城以外。一個就是眾所周知的夏宮,在東部新區的最北邊。
現在覆蓋其遺跡的土堆,是那些構成舊巴比倫的廢墟中最高的,而且是唯一依然帶有“巴別”這一古老名稱的廢墟。但這座宮殿在古代就遭摧毀,以及後來人們對此建築之磚塊的洗劫,沒有留下多少可供考古學家發現的東西了,因此我們對這宮所知甚少。
另一個大宮殿緊挨著內城的北牆外,此宮現在被發掘者稱為中宮,這也是由尼布甲尼撒所建的。現代考古學家發現這個龐大建築也是一片荒涼。除了作為王宮古物博物館的那一部分外。巴比倫輝煌歷史的珍貴物品,如舊雕像、銘文和戰利品,曾集中在這裡陳列給“眾人觀看”,正如尼布甲尼撒在他的一個銘文中所說的那樣。
南宮位於內城的西北角。除了其他建築以外,它還包括著名的空中花園,這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觀之一。這是一個巨大的拱形建築,屋頂的花園是用水管系統澆灌的,水通過這些水管被抽上去。根據狄奧多羅的記載,尼布甲尼撒為他的瑪代妻子建造了這一宏偉的建築。在平坦而沒有樹的巴比倫城中,它是用來代替她所懷念之故土樹木繁茂的山岡的。
在屋頂花園下面的圓拱建築中,儲藏著糧、油、水果和香料等供應品,為宮殿和宮殿相關人員的需要而被貯備的。發掘者在這些屋子裡發現許多行政管理文獻,其中有一些提到猶大王約雅斤領取王室的配給。
毗連空中花園的,是一個包括許多廳室的龐大的建築群,取代了尼布甲尼撒的父親拿布波拉撒較小的宮殿。這個南宮基本上就是王的官邸,舉行一切國家典禮的地方。在宮的中央是一個大寶座間,56英尺寬、171英尺長(17米寬、52米長),可能有60英尺(18米)高。這座大廳很可能就是伯沙撒最後一次舉行宴會的地方,因為宮中沒有其他的大廳,大得足以容納一千位賓客(見但5:1)。
巴比倫城華麗的建築之一,就是著名的伊施他爾門,此門毗連南宮,構成內城的北門之一。這是巴比倫城所有城門中最漂亮的門,因為遊行大街就從中經過,這條大街從各皇家宮殿一直通向以撒基拉神廟。幸運的是,這個門不像巴比倫城中的其他建築那樣,遭到撤底毀壞,它是該城所有現存廢墟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此門仍約有39英尺(12米)高。
城牆、城門、宮殿和神廟的內部結構,都是用未烘烤過的磚製成的。外部則是用烘烤過的磚砌成的,有時是用琉璃瓦。城牆外層的磚是黃色的,城門的磚是天藍色,宮殿的磚是玫瑰色,神廟的磚是白色。
伊施他爾門是雙層結構,因為城牆也是雙層的。該城門有165英尺(50米)長,是由四個厚度和高度不一的塔狀結構組成的。牆是用磚作成的,其琉璃的表面上有動物形象的浮雕。這種圖像至少有575個。其中有黃色的公牛,裝飾著藍色的毛髮和綠色的蹄與角。這些公牛之間交替穿插了黃色的怪獸,被稱為西魯施(sirrush),具有蛇頭蛇尾,身體有鱗,長著鷹和貓的爪(見本冊注釋原文864頁對面的一個插圖實例以及《安息日會聖經辭典》,圖137)。
在通往伊施他爾城門的道路上,兩側有防禦牆。在這兩排牆上有琉璃瓦的獅子浮雕,蘭色的獅身上是白夾黃或黃夾紅(現已變為綠色)的鬃毛。
這就是尼布甲尼撒王所建造華美的大城──列國的奇觀。他對之所有的驕傲,被反映在他留給後代的銘文中。其中之一現在被保存在柏林博物館,原文如下:
“我建造了巴比倫聖城,偉大神明的榮耀,比以前更卓越,並對它進行重建。我曾使男女神明的聖所發亮像白晝一樣。列王中從來沒有王曾創建,也從來沒有先前的王曾建造,像我為瑪爾杜克這樣華麗地建造。我盡力裝飾以撒基拉寺,而且對巴比倫城進行史無前例的翻新。
我所有寶貴的工作,對偉大神明之聖所的美化,超越了我所有的先王,我都為後代記錄了下來。我把我的一切作為寫在這個碑文中,讓那些知道[如何閱讀]的人將閱讀,並記住偉大神明的榮耀。願我長壽,子孫滿堂;願我的子孫統治黑頭髮的人直到永遠,願我的名世世代代被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