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父仍然活著,看到馬的8年政績,不曉得會不會像當年痛罵馬家大姊一樣罵馬英九!!!悲哀!!!
在此奉勸所有「台灣人」做人不要自私,要懂得「人貴自知」的道理...沒有本事,沒有能力,沒有手腕的人,千萬不要參選公職,危害公眾...呆在家裏充其量只會危害自(馬)家人,最多只到妻(周)家人而已!!!而不是全國民眾...慘!!!
兩岸未來{2020}也許應該修正為「和平脅迫統一」!!!才是正確的說法!!!
**********
人類歷史總是往文明的方向前行,從遠古以「零和」為互動,朝向「非零和」發展,逐漸走向「雙贏」的社會。以往勝利是評價政治人物的最高光環,經歷了兩次的世界大戰及無數內戰衝突以後,人類已經認清,和平才是最高的價值,和平創造者才應得到政治人物最榮耀的桂冠。
一般政客尋求短期的利益與功效,偉大的政治家則選擇創造制度,讓制度不隨他的離開而消逝,讓繼任者,不論是否為反對者,都不能或不想打破其建立的制度,繼續享受制度帶來的紅利。
偉大的政治家會給人民確定的方向,不會讓國家在大海中迷航,更不會用尊重人民的選擇作為不表態的藉口。平庸的政客只會隨民調起舞,不願挑戰社會迷惘的氛圍,也不敢堅定捍衛正確的信念。偉大的政治家永遠在引領社會的潮流,面對紛擾,不僅撥亂,更要反正。
馬英九結束了民進黨執政8年以來兩岸的低迷,開啟了經貿人員的大交流,簽署23項協議,曾經創造出兩岸關係的榮景,自有其歷史貢獻。
但從上述3個標準來看,其在任8年,沒有為台灣在兩岸關係中指引大方向,只是用「不統不獨、維持現狀」作為政策指導。「只經不政」讓兩岸無法透過政治對話,結束迄今仍然存在的政治分歧與敵對狀態,這也使得「維持現狀」成為「維持敵意現狀」同義詞。8年執政既沒有為兩岸創造和平,也沒有建立長治久安的和平制度,不僅錯失了歷史給他的8年黃金機會,也耽誤了8年兩岸的和平機遇,淪為只是一個為經貿利益服務的平庸政治人物。
馬英九離開職位還不到半年,留下來的兩岸政治遺產就已經隨風而逝。馬英九念茲在茲的「一中各表」,原本在他任內曾有75%的民意支持,但是依據國民黨自行做的民調,目前的支持度已經降到23%左右。其實,在他任內最後兩年,「只經不政」的苦果已經出現。「只經不政」的更清楚詮釋是:任由兩岸經貿關係在政治敵意的土壤中生長,兩岸列車在政治一輪鎖死、經貿一輪轉動下前進,勢必失衡。「太陽花運動」就是這種政策下的必然產物,而其結果是國民黨被打成「傾中賣台」。
這樣的指責當然不是事實,但是只要兩岸政治分歧不解、敵意不除,經貿利益永遠會被解釋成大陸的統戰工具、台灣的飲鴆止渴。「一中各表、不統不獨、只經不政、維持現狀」的結果並沒有給國民黨加分,也未能讓國民黨繼續維持執政,而是全面地挫敗,失去了政權。
民進黨的分離主義立場不可能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另一方面,民進黨也不希望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如此才能讓分離主義繼續穩定地建立在恐懼與對抗上。馬英九的「維持現狀」正好是民進黨所期望的「維持敵意現狀」。就這一點而言,馬英九迄今仍然渾然不知,他對國民黨、台灣、兩岸的傷害有多大,對民進黨的幫忙有多深。
歷史未來也會記載,兩岸關係最核心的認同問題,在馬英九8年執政期間不僅沒有趨同的趨勢,分歧反而不斷擴大。馬英九雖然自認為是「文化中國」的信奉者,但是「政治偏安」的認知,使他在歷史教科書問題上未能做到撥亂反正;他選擇出席烏山頭水庫日本殖民者八田與一的追思會,面對二二八事件反覆道歉,反映出他對於歷史問題缺少正視,而存在著某些鄉愿;在對大陸政治態度上刻意地與國民黨傳統立場的切割,也影響到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的觀感。整體而言,馬英九雖然沒有將兩岸視為「一邊一國」,也沒有憲法上的分離主義傾向,但是他的行為卻是讓兩岸作為「異己關係」的性質愈來愈深。
未能創造和平,兩岸的政治敵意就無法化解;未能讓兩岸和平制度化,兩岸在軍事與外交上的對峙就不可能結束;未能拉近認同,兩岸的心靈距離就愈來愈遠。馬英九執政8年,沒有以和平為方向,缺少建立和平制度的智慧與勇氣,面對認同問題時的輕率無力,注定了馬英九在兩岸關係史上只是個平庸的政治人物,很快就會在時間的浪花中淹沒。
我們必須先客觀評價馬英九,才能在兩岸關係中重新出發,且為兩岸創造永久和平。
(中國時報)
**********
回顧歷任總統在位期經濟表現,堪稱每況愈下,但馬英九時代最糟。兩蔣時代36年,台灣年均經濟成長率9.1%,李登輝12年平均6.8%,阿扁8年降到4.8%,馬英九執政更低,降到2.8%。純就GDP而論,確實江河日下,號稱最懂經濟的馬政府,甚至不如民進黨扁朝。
但表面解讀失之簡略,也有錯誤,每個經濟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能夠成就的經濟成長率當然不同。大體上發展程度越高、經濟體規模擴大後,能夠達到的成長率就越低。不同時期面對的全球經濟大環境可能迥異,全球化之後,特別是依賴貿易深的台灣,受到的外在環境影響就越大。
扁、馬執政初期,都曾碰上全球經濟大動盪。扁政府碰到網路泡沫化,不過衝擊很快就過去,全球再度進入另一波繁榮泡沫期;馬政府則遇到全球金融海嘯,但海嘯後多年其衝擊仍未消化,只要看同期東亞其他三小龍,經濟表現都遠低於海嘯前即可知。馬政府任期經濟成長率低於扁朝,全球大環境因素是主要原因。
不過,與南韓、新加坡及香港比較,馬政府未能掌握大陸經濟跳躍式成長的契機,也是事實,否則台灣不會落居四小龍之尾。其原因恐怕不在綠營指責的「傾中」、依賴大陸,反而是怯於內部因素,不敢大幅開放兩岸經貿與投資,半套開放讓台灣失去紅利分享、企業失去壯大機會,他卻承擔了「傾中」罵名。
從台灣發展的腳步看,經濟命脈無疑就是出口貿易,冷戰時期,台灣被納入美國體系中,出口超過3成集中在美國。隨著大陸經濟改革、開放與起飛,出口大陸比重日增;1991年時仍有近3成集中在美國,但到2002年,出口大陸比重就超越美國,並逐年增到4成之多。
綠營時常指責馬政府傾中,造成台灣對大陸過度依賴。蔡政府壓抑兩岸經貿、提倡新南向,也是說要導正馬政府時期對大陸的過度依賴,不過,這種說法有「栽贓」之嫌。台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快速上升是在扁執政時,由24%升高到40%,馬政府時期則平穩維持在39%左右。
為何拒中的扁政府反而讓台灣對大陸出口依賴飆高?原因是台灣出口由美國大量轉向大陸,這是自然的經濟法則驅動;扁政府8年,正是大陸以兩位數高速成長、經濟規模量體快速增加時期。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地心引力」理論就指出,兩國之間的貿易與兩國的經濟大小成正比關係,與地理上或文化上距離則成反比關係。
冷戰時期,台灣出口集中在美國,是因為兩岸阻絕,等到兩岸關係開放,大陸經濟體擴大後,台灣出口很自然就日益集中大陸。此情況就如美洲國家必定以美國為最主要出口地,「遠離美國」的國家(如古巴),經濟要好也難。
馬政府時期出口集中大陸程度未提升,倒也未必是政策的功勞,而是因為典範再次移轉。過去台灣出口大陸增加快速,是因台商在大陸投資,以「投資帶動出口」;馬政府時期大陸本土產業崛起日盛,加上官方有意的扶植(如紅色供應鏈興起),台灣出口大陸金額雖增,但比例已到頂峰。此時,政府的政策應是盡量讓台灣仍有優勢的產業、企業到大陸投資,先行卡位與搶占市場,同時開放具兩岸雙贏性質的陸資投資台灣企業,但馬政府怯於綠營反對,反而設下諸多限制,行政審查甚至愈來愈嚴格,許多機會就此一去不復返,台灣面板產業被卡死就是明證。
馬政府是台灣70年來經濟表現最差的政府,但10年後可能擺脫惡名,因為蔡政府兩岸投資限制更嚴,導引民間往東協、印度發展的企圖不會奏效。官員說大陸經濟增長放緩,風險高,卻忘了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與經濟體,即使經濟放緩到6%,每年增加的經濟量體(GDP)仍相當一個台灣的規模,大陸對台灣經濟與產業已有無法取代的效益及地位。
蔡政府的操作將造成台灣產業與經濟更深的困境,失業率更高,薪資更薄。
(中國時報)
**********
社論:真道理性真愛台灣 重新評價馬英九系列三》兩岸動盪、國民黨衰敗 豈能卸責
馬英九2008年挾著兩任台北市長高人氣及清廉人格特質,旋風般創下民選總統得票數與得票率雙紀錄。短短8年後,國民黨總統大選票數腰斬為380萬,得票率僅3成,人民很清楚給了他一張不及格的期末成績單。國民黨不但失去政權,當民進黨以違憲違法手段清算國民黨,竟未能激起民眾正義感,願挺身而出聲援國民黨,馬英九不得人心可見一斑。
馬英九自認對兩岸關係及台海和平有貢獻,尤其對「馬習會」更洋洋自得,他多次強調,讓兩岸領導人能當面討論九二共識,並就確保台海穩定獲得共識,是了不起的成就,「橋已經搭好了,任何人都可以上橋,只要他遵守交通規則」。但他卸任後,兩岸關係隨即陷入動盪不安,他任內所有兩岸成就宛如鏡花水月。他自認對維繫台海和平有貢獻,但曇花一現的和平不是和平。
馬英九自認清廉,清廉自持不是壞事,但自命清高、獨善其身,卻讓他身邊沒有一個死士,陳水扁卸任超過8年,身邊依然簇擁著一群死士為他效命。馬英九執政8年提攜者眾,卸任半年來不斷被民進黨政府及綠營人士夾擊,但昔日同志部屬沉默者多,更不乏落井下石者。這反映的不只是他卸任後的處遇,也可反推執政時與團隊間的離心離德,這種團隊豈能有執行力,難怪馬政府施政螺絲掉滿地,民怨四起。
在領導與決策風格上,馬英九和蔡英文同樣有高估自己能量的問題,尤其在內政問題上,廣開戰線卻不能善後。油電雙漲有正當性,卻先傷民望,影響後續改革能量,證所稅錯開戰場,後續虎頭蛇尾,重創證券市場卻沒有實現租稅公平目標,可謂得不償失。其他諸如美牛開放、軍公教慰問金等議題,馬氏改革一路顛簸,這和他領導方向不明、決策順序錯置、遇事退縮有關。
馬英九任期8年,本來是國民黨「完全執政」鼎盛期,但任內5位行政院長,除吳敦義外,其餘幾乎全都受困立法院,尤其第二任期陳、江宜樺與毛治國更陷入令不出政院困境,府院各行其事,比陳水扁8年「少數執政」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他和國會龍頭王金平長期不睦的後果,法案反覆在國會被「自己人」消磨,磨掉了改革的黃金時機,也磨掉了民眾對他與國民黨的信任與耐心,產生「給國民黨多數何用」的疑惑。王金平關說司法風暴,造成馬與立法院本土派全面決裂,國民黨四分五裂,更讓自己提前跛腳。國會議長涉入司法關說,馬英九搶站道德高度,本非沒有在輿論面和法律面獲勝的可能,但思慮不周加上瞻前顧後的柔弱個性,讓他一敗塗地。
馬英九用人政策反映了自己的人格特質,出身技術官僚與學者,就偏好任用文官與學者,尤其第二任期,幾乎未延攬任何黨務及民代系統人才。這種用人風格有幾個明顯缺點,一是團隊同質性與服從性太高;二是文官與學者象牙塔味重。馬自己就有不接地氣的問題,任用同質性團隊就注定了決策的不食人間煙火。
用人缺失連帶造成國民黨政治人才斷層,文官與學者政治性較低,前者是「鐵打的衙門」不隨政黨進退,對政黨沒有忠誠度;後者有學術退路,政治抗壓性也不夠,一遇挫折就選擇回到學術舒適圈。黨的人才原本有無數公職可以歷練行政力,無數外派大使可以培養國際觀,無數公部門控制事業單位可以養望,但馬把重要歷練位置給了對國民黨沒有太多忠誠心的文官與學者。國民黨點將無人,這是重要原因。
馬英九太過於專注自己的歷史評價,反而失去了最重要的歷史評價:人才傳承與政權遞嬗,8年執政下來,國民黨竟弔詭地淪入有史以來人才最凋零的窘境。他既不培養繼任領導人,也不能發揮領導力從吳敦義、朱立倫等實力戰將中產生一人參選,造成2016大選國民黨內耗,現在即便民進黨施政紊亂,不得民心,點將2018和2020兩次即將來到的選舉,卻還是找不出讓人眼睛一亮、心悅誠服的戰將。種種亂象,能說馬英九沒有責任嗎?
馬英九卸任還不滿1年,客觀評價其歷史功過並不容易。但馬英九卸任後繼續過問國民黨黨務,並四處演講為自己辯解,他既然不忘情政治,媒體就有觀察與評論他的責任,馬英九還是把自己的功過留待歷史評價吧。
(本系列完)
**********
Yeupin Phillip Yeh ·
--
林金源》北京終於看清了馬英九
2016/11/29
長期以來,「寄希望於藍營」是北京的對台策略。他們總以為支持「九二共識」、堅守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有別於民進黨。只要藍營執政,台獨勢力就會受阻,台灣問題暫時就不會惡化。其實這只是北京的一廂情願。
政大選研中心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自認是中國人的比率,長期遞減。馬英九執政8年,此數字不但未回升,還降得更快。所有民調也都指出:贊成統一的民眾只剩一成左右。沒有藍營的「共襄盛舉」,單憑綠營豈能創造如此「成果」?
獨台是台獨上游工廠
最近大陸重量級學者余克禮,痛批馬英九執政8年死抱「不統、不獨、不武」和「只經不政」路線,迴避兩岸政治談判,既加劇台獨分離傾向,更讓兩岸政治議題成為台灣禁忌。馬「對兩岸政治關係傷害很大,也讓兩岸的政治關係實際倒退。」這是涉台學者首度對馬的強烈指責,北京終於看清楚了馬英九和國民黨。
當前兩岸最棘手的矛盾與衝突是:對北京來說,「只要統一,什麼都可談」;對台灣而言,則是「什麼都可談,統一除外」。造成兩岸心態明顯落差的原因,並非只因為綠營力倡台獨所致,更重要的是藍營主導獨台氛圍,支撐台獨的聲勢與正當性。簡言之,獨台藍營是台獨綠營的上游工廠,前者為後者提供半成品。
藍營雖反獨,但也反統。國民黨對大陸的不友善,對統一的排斥,與綠營無異。差別只在:國民黨以支持兩岸經貿來淡化、掩飾自己在政治層面對大陸的不友善;以堅守中華民國、支持「九二共識」來敷衍北京,並佯稱自己與綠營有異。
北京以為藍營認知的中華民國,疆域涵蓋兩岸,憲法訴求「一中」。北京以為藍營認知的「九二共識」,主要涵義就是「一中原則」,兩岸「各表」的是表述「一中」共識的方法,而不是「共識」的內容。但是,北京錯了。
國民黨心中的中華民國,疆域僅及台澎金馬,至於南海諸島中不是我所控制的,都是「他家的事」。國民黨心中的「九二共識」,強調的是「各自表述」,不是「一中原則」。「各表」表過頭,遂把表述共識的方法混入共識本身。原本你表PRC我表ROC,尚無礙於「一中原則」。但當ROC漸被偷梁換柱,成為包庇台灣國狗肉的羊頭招牌之後,「各自表述」就變成「一邊一國」各說各話,已經遠離「一中原則」,成為台獨的護身符。
「君子可欺以其方」,北京可能還不明白為何接受「九二共識」的很多台灣人,並不追求統一。紅、藍雙方雖然躺在同一張「九二共識」的床上,卻做著不一樣的夢。
認清山寨版的民進黨
國民黨如果真心接受「一中原則」,兩岸矛盾只是治權之爭。但在馬英九任內,陸委會和外交部常把兩岸關係表述成主權之爭。大陸護照欲放入日月潭風景,引來馬政府大加撻伐,就是一例。洪習會前,馬英九要求洪秀柱堅守「一中各表」,實際上就是要洪追隨馬的「各表重於一中」的獨台路線。這樣的國民黨,其實是山寨版的民進黨,它的群眾禁不起綠營的誘惑,很容易由藍轉綠。
洪秀柱是唯一沒有獨台思維的藍營領袖。明年主席選舉是馬路線與洪路線之爭,洪若勝選國民黨才有重生希望,台灣也才有別於台獨和獨台的另一選擇。
太陽花的荒謬行為其實就是去中國化教育的產物,這些無法無天的行為,那個林全還給他們特赦,這種充滿暴力,目無法紀的民粹政治,很多台灣人還引以為傲,自詡這是大陸人民希望之所繫,真是臉皮夠厚的
下一則: 台獨想去孫中山,中共想消化孫中山,中華民國何去何從?當年陳雲一句話促成鄧小平對越南動武(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