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豬肉頌之外,蘇東坡還有一篇文章,專門講到他個人經年烹調所得:一種特別的素菜羹,豬肉有豬肉的美味,但有時也需素菜來配搭,才不失為養生之道。
這篇文章和相關解釋如下:
「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卻有自然的甘鮮美味)。
其法以菘(白菜)若(如)蔓菁、若蘆菔(蘿蔔)、若薺,揉洗數過(搓揉清洗幾次),去辛苦汁(去除辛澀苦味)。先以生油少許塗釜(鍋),緣(順、沿)及一瓷碗,下菜沸湯中。入生米為糝(以米和羹、菜或肉的食物),及少生薑,以油碗覆(遮蓋)之,不可觸(碰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一直到熟了都不取下)。
其上置甑(放上蒸籠、蒸屜),炊飯如常法(依平時做法煮飯),既不可遽(急忙)覆,須生菜氣出盡乃覆之。羹每沸湧(滾沸噴冒),遇油則下,又為碗所壓,故終不得上。不爾(不如此),羹上薄飯,則氣不得達而飯不熟矣。
飯熟羹亦爛可食。若無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趁熱放入),熟赤豆與粳米半為糝。餘(其餘的)如煮菜法。應純道人將適(往、至)廬山,求其法以遺(讀如謂,存留、留下之意)山中好事者。以頌問之:
『甘苦嘗從極處回(苦極回甜、苦盡甘來),鹹酸未必是鹽梅(人間的鹹酸未必都是鹽和青梅造成的)。問師此個天真味(問師父這甜酸苦鹹的天然真味),根上來麼塵上來(究竟是從根,如大頭菜、蘿蔔、荸薺都是根莖類﹞上來,還是從塵世間來的呢)? 』」
蘇東坡提到,即使不用魚肉與五味等調料,卻有自然甘鮮的美味。這裡東坡羹的用料都是最便宜最普通的,如白菜、大頭菜根,或蘿蔔,或荸薺,甚至瓜,茄子都行,鍋裡再加些米,去蒸,就是有名的東坡羹了。
文末,他問師父的這個問題,其實,他是明知故問,他問:這甜酸苦鹹究竟是從這些蔬菜的根部來呢?還是從塵世來呢?
蘇東坡一生嚐盡了人間冷暖,酸甜苦辣都來自塵世,但他仍以問句的方式來表達,不能暢言,也是另一種苦處吧!
蘇東坡有宰相之才(這是宋仁宗說的),卻屢遭貶謫,至終還研究怎麼做湯飯,這是中國人的悲劇。但換個角度,我們看見蘇東坡仍以「頌」的形式來生活,簡單至極的素菜羹也能使他歡喜自得、津津樂道,如此熱愛生命、積極樂觀的態度才是值得我們咀嚼思想的吧!
- 1樓. 科科科科科科2023/01/19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