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jra?一看就知道!--- 班加羅爾Bengaluru、浩斯培Hospet --- 2011.02.05
不到一小時航程,飛機再度降落在德干高原上,這次是來到卡納塔克邦首府、有”印度矽谷”、 ”花園城市”之稱的班加羅爾(Banagalore)其市郊的班加羅爾國際機場。(Bengaluru International Airport 或譯做班加魯魯國際機場,距班加羅爾市中心約40公里,繁忙程度僅次於:孟買的賈特拉帕蒂•希瓦吉國際機場(Chhatrapati Shivaji International Airport)、德里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Indira Gandhi International Airport)與青奈的青奈國際機場(Chennai International Airport)等三機場。)3天不到,走過3座印度境內的機場(新德里、海德拉巴、班加羅爾),走過一次就心痛一次,不是因為機票貴而是感嘆桃園機場的老舊。
圖 Bengaluru International Airport ( 引自Bengaluru International Airport )
Banagalore 和Bengaluru是兩個不同的地方?班加羅爾Banagalore等於Bengaluru、Bengaluru也等於Banagalore;兩個名稱都是指同一個地方。在西元9世紀前這個地方就被稱為”班加魯魯Bangaluru”(卡納達語Kanada,為”煮豆之城”的意思。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在森林裡打獵時不慎迷路,闖入一名老婦人的家,老婦人以煮熟的豆子來招待他,並指引他脫困。為了感謝這位老婦人的恩情,國王就將此地命名為”Bangaluru”煮豆之城)。
圖 在國道收費站車道旁的小販
圖 在國道收費站車道旁賣花與搭便車的民眾
圖 印度廟旁賣花的小販
圖 水果專賣店
西元1831年英國佔領了Bangaluru,為了讓地名符合英語發音習慣、便於發音,把卡納達語地名Bangaluru改成Banagalore。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流行起”去英國化”的”正名運動”,各地政府紛紛把英國殖民時期被英國人更改的地名改回原名:如: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首府馬德拉斯(Madras),改為泰米爾語的青奈(Chennai),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首府孟買就由Bombay改為當地馬拉地語的拼法Mumbai,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首府加爾各答Calcutta改成孟加拉語Kolkata……等。在卡納塔卡邦建邦50週年的西元2006年 11月,邦政府正式宣布將殖民時代地名Banagalore改回古名為:“班加魯魯” (Bengaluru);所以要記得:班加魯魯就是班加羅爾喔!
圖 2011.02.05行程(感謝團員曉強提供GPS軌跡圖)
圖 沿途花崗岩隨處可見
圖 連小狗都知道要躲在看版陰影下睡覺
圖 花崗岩隨處可見
既然是”印度矽谷”、 ”花園城市”那這裡一定是漂亮辦公大樓林立、花木扶梳?這個問題問的好;答案卻是很爆笑:不知道!因為今天我們要拉車到400公里外的某個花崗岩山丘上靜靜的觀賞德干高原上的落日…..,落日不等人所以只能沿著班加羅爾郊區國道與班加羅爾擦身而過。如果再問:觀賞德干高原上的落日?班加羅爾不就位在德干高原上,為什麼還要跑到那麼遠去看夕陽?答案很簡單:旅行社安排的!
圖 羊墟趕集
圖 忙著議價的人群
圖 待價而沽的羊群
車子沿著國道7號、國道4號,經Dobbasapete、Sira後在Hinyur 轉入一般道路,經Challakere在Bellary接 63號國道朝Hospet前去,車窗外的景色除了大片的農作物、放養的羊群外,不時可看見巨大的花崗岩堆積成的“石頭山“,石頭的造型奇特、千奇百怪,初見面時還以為是人為刻意排列的,實在無法理解大自然的力量可以讓這些花崗岩像是巨人來不及整理的積木玩具般,散落在德干高原上?我覺得這裡的情境才真的符合印度觀光部門推展的口號:Incredible India!(後來到了Hampi才知道什麼叫雞爪比雞腿、小巫見大巫,原來這些只能算是開胃菜而已)!
圖 要求幫他和他機車合照的阿伯
圖 拉車途中午餐是極為傳統的印度公路簡餐
圖 午餐主廚在庫房裡準備食材
Bellary到Hospet間為印度重要的鐵礦砂產區,鐵礦砂場、大型鍊鋼廠、火力發電廠、滿載鐵礦砂的火車與卡車是本段公路景觀的特色,連道路旁的植物都被鐵礦砂覆上一層厚厚的紅棕色。車行中看見有些民宅門前或屋頂吊著人在半空中擺盪,像似被處以絞刑後高掛示眾般,大白天沒有心理準備看到真的會被嚇到,更別說是晚上路過。得之特別說明這些似稻草人般的人偶,是此處用來驅吉避兇的傳統風俗。
圖 車前掛的辣椒與小檸檬是用來驅吉避兇
圖 街景
圖 路旁攤商
圖 在本邦婦女習慣在頭髮上綁上花束
在Bellary的一處公路收費站碰到了一群”婦女” ,向過往的卡車司機唸唸有詞後伸手要錢,蘇明說:她們是”Hijra”,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他們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屬於第三性。雖然生理結構上大部份都是男性或者雙性人(也有女性的Hijra稱為Hijras),但穿著打扮、行為舉止卻完全女性化。印度人相信Hijra是“神的使者”,身上有Buhachara Mata(生育女神)或Shiva女神的法力,能為人消災解厄、帶來好運,所以在新生兒滿月、店舖開張、新屋落成、婚喪喜慶時都會請Hijra來歌舞祈福,而遭到Hijra詛咒的人就會失去性能力、走霉運。只是現在有些Hijra會當街攔路乞討,或不請自來地出現在喜慶場合,她們利用人們害怕受其詛咒的心理,要不到錢會開罵、詛咒,所以一般印度人碰到Hijra會紛紛走避,避不掉的只好花錢消災打發這些攔路虎,在印度人眼中Hijra的社會地位甚至比種性制度下的賤民還低。
圖 這種電線桿上的危險告示牌有夠淺顯易懂了
圖 人瘦牛也瘦
圖 牛角被塗上色彩囉
這種又愛又恨的矛盾情結,讓我想起先前看過一篇報導:在印度教徒心中恆河聖城瓦拉納西(Varanasi),河邊火葬祭壇(Ghat)上的柴火要引燃時必須用:引自一盞數千年前迄今未曾熄滅的火種,而這火種正是由賤民負責守護。無論是生前多尊貴的種性,最後還是須要求助於自己生前一直鄙視的賤民,能施捨他一把火,往生淨土!平常避之為恐不及、最後又非得靠他來圓滿人生,是因果還是報應?
圖 在 Islamabad, Pakistan 參加抗議活動的Hijras 團體(女性的Hijra稱為Hijras, 引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Hijra_(South_Asia) )
影片 Hijra的舞蹈(引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wBs4r-uf3bw)
問蘇明如何分辨Hijra?他說一看就知道!這些在車道中央向卡車司機伸手要錢的Hijra,我看起來:和南印度婦女粗獷的五官與身形真的不分軒致啊!?難道印度人也會回教國家的絕活:可以在穿的密不透風一身黑的婦女群中,憑著一雙眼睛分辦出誰是誰?
”一看就知道!”這算是印度人民與生俱來的特異功能?還是另一種Incredible India?
圖 沿途花崗岩隨處可見
圖 浩斯培當地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