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子骨架好如何判斷介紹
在鴿友交流中,經常聽到「這隻鴿子骨架好,是一羽快速鴿」的話,這讓我們這些養鴿新手小白們丈二摸不著頭腦,骨架好是什麼意思?
今天,摘錄李用才老師的老文章《我的鑒鴿技法——骨骼》,向大家講解關於信鴿骨骼、骨架方面的鑒鴿經驗,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提高相關方面的認識。在此,感謝李用才老師的無私指導!
(一)對骨骼的要求,速度賽和耐力賽要求是不一樣的,通常人們對速度賽所使用鴿的骨骼要求太高。其實完全沒有那個必要,在力量決定一切的賽事中(力量由血統所具有的好品質所產生),正常賽況下,什麼體型、骨骼、肌肉、翅膀等的優越條件都微不足道,倒是需要一定耐力的長距離賽,對這些方面的要求才顯得很重要,包括骨骼。
長距離耐力賽的鴿子,骨骼要求質地堅韌和輕薄。好的鑒鴿家,可以用手「稱」出一羽鴿子骨骼的輕重來。這句話聽似天方夜譚,仔細琢磨一下你就會明白其中的玄機。
摸慣了優秀賽鴿的手,對不同品質鴿子的感覺是非常敏感的,同樣大小的鴿子,在肌肉等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卻顯得有些沉重,那就是因為骨骼(架)過於重了的原故。
鳥類為了飛行中減輕體重的需要,全身的骨骼內部差不多都是孔洞形狀的,鴿子骨骼孔壁的厚薄不可能完全一樣,因「品系」的不同是會有些優劣差別的。孔壁薄而堅韌當然是最佳的,因為過重要多消耗些體力,那會縮短持續飛行的距離。當然,太輕了,高速飛行時變形過大壓迫內臟,會因為器官功能受阻,感覺不舒服而減緩飛速。
(二)鴿子的飛行動能來自肌肉,肌肉的發達與否決定飛速的快慢。因此,速度鴿的龍骨形狀會呈前「低」後「高」的趨勢,這更便於在胸肌上多附著些肌肉;耐力鴿的龍骨形狀走勢相對則比較平緩,龍骨前部沒有那種「頂手」的感覺。我如果要參加純粹的速度賽,就會選擇那種龍骨前端低、有「頂手」感覺的鴿子作為選手鴿,龍骨前端「深」、阻力大的說法在速度賽上不適用。反之,長程賽時,我絕不會使用這種類型的鴿子,因為它們的氣力飛不了那麼遠。既使能飛回來,最快也得第二天(飛不動了,需要找個地方休息一晚上)。
(三)鴿子的胴體形狀是由骨架結構形狀所決定的,能夠適應多種賽況的胴體形狀是等邊三角形;深龍骨(手感為「高龍骨」)的或淺龍骨(手感為「低龍骨」)的胴體,依此分別適應不同類型的特殊賽況。當鴿子的身體素質達到最佳,胸部肌肉非常豐滿、充盈成「條」狀時,才會感覺出龍骨「凹進」,成為理想的、很不容易達到的「蘋果」型。而這種型態,深龍骨的鴿子幾乎是達不到的。不過,是「鴿」都有用途,各種類型的骨骼和胴體都有其所短,也各有其所長,沒有千篇一律的固定標準。所以,無論面對哪種骨骼和胴體的鴿子,我都一視同仁,不視其為缺點,區別在於使用的賽事或地方不同。
(四)我對恥骨與龍骨間的間距要求不是太嚴格,由我所擔當過的全國十幾屆優勝鴿品評賽裁判的資歷和感受所知,無論是哪個距離上的高位獲獎鴿,恥骨與龍骨間距長或短的都有,沒有可遵循的規律。由此我對這個並不在意,倒是對其是否「上收」很在意,只要恥骨下吊,也就是恥骨末端越過龍骨形態的延長線,立馬淘汰;近交出的鴿子則另說。其實,恥骨與龍骨間距的長短和排列形狀是天生的,恥骨的松(開)、緊(合)則是由體質的好壞所決定的。
對手感的一些要求固然是從賽績鴿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規律,但並不絕對,選鴿時,不能因為對某些地方不滿意就淘殺掉。一個鴿子能飛得很好,總有它的道理,有個把缺陷其實也無所謂,那叫「缺陷美」!不然的話,會錯殺很多不該殺的鴿子。經常摸海爾曼·比弗丹鴿子的人,再摸其它的就感覺不是「鴿子」了;可這並不意味著比弗丹的鴿子就一定能飛贏所有其他人的鴿子?誰也不敢這麼說!
以上轉載至網路若有侵權請告知,將立即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