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丘閱讀/主體重構與心靈淨化
2022/05/18 08:51
瀏覽17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我在芒草堆裡遇見他
有點陌生,但還是叫聲:「爸」
他走在山的前面,我走在後面
撥開過高的草叢及挑剔的石頭
一起步下歲月的階梯
「原來你住地下室?」
他沒回頭,濕透的西裝滲出沉默
他的家只擺一張木床
四面牆冷冷地背對背
總是這樣,關在房間的他
與我,平行沒事的過著家庭生活
他示意口渴,要我倒杯水給他
「為什麼一個人住這裡?」
他沒回答,背部長出焚過的灰影
還是穿著生前那雙鞋
迤邐的光在黑暗中隱隱顫慄
我看見他挖開墳土
找到幾片生鏽的顏面骨
往自己的臉頰塞,「很痛嗎?」
他搖頭,只是拼裝自己
散落,再拼裝
我想大吼「你已經死了」
的這句。你已經死了
家的形狀,才剛剛遇見溫度
有點陌生,但還是叫聲:「爸」
他走在山的前面,我走在後面
撥開過高的草叢及挑剔的石頭
一起步下歲月的階梯
「原來你住地下室?」
他沒回頭,濕透的西裝滲出沉默
他的家只擺一張木床
四面牆冷冷地背對背
總是這樣,關在房間的他
與我,平行沒事的過著家庭生活
他示意口渴,要我倒杯水給他
「為什麼一個人住這裡?」
他沒回答,背部長出焚過的灰影
還是穿著生前那雙鞋
迤邐的光在黑暗中隱隱顫慄
我看見他挖開墳土
找到幾片生鏽的顏面骨
往自己的臉頰塞,「很痛嗎?」
他搖頭,只是拼裝自己
散落,再拼裝
我想大吼「你已經死了」
的這句。你已經死了
家的形狀,才剛剛遇見溫度
遇見/藍丘 吹鼓吹詩論壇九號‧心靈田園 170頁
網路世代的論述,進入了一個多重「喻依」的現象,「它們」之間的互文性,反而成了一個親匿又游離的隱喻。每一個從隱喻增殖的意義,在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那種可能地存活價值〈理由〉,也就成了一個「場」,而必然開啟一種「對話機制」,並且被新的形式揭露其象徵寓意,直後,這個「隱喻/形式」在論述上的多重指涉,便形成某種議題或完成某種敘事。這是一個從「歷時性概念」轉換到「並時性概念」的兩種符號系統的意義揭露,互涉或對斥,產生新的視角,從而被架構成新的「場域論述」。
每一個論述都要架構自屬的場域,敘述上不管是加法或減法,值得一提的是,文學性書寫的「文本概念」,尤其是詩文本,常常要面臨文本內部的「時間敘述」所喚醒的意象轉換或意義轉化。因此,任一文本的書寫,只有在涉及「時態」的能動、所動時,敘述上加法與減法的實質意義,才可能直接或間接干涉文本的象限,俾用之於閱讀、分析。
藍丘這首詩,看似減法,實則加法。夢境是喻體,死亡是喻依,以「父女關係」的並比對照為敘述軸線,整個看起來,「父女關係」有點像繫辭,編串夢境的場景,以假做真,不斷干擾讀者的判斷。這首詩裡的「父女關係」,其實並不存在,當「夢境/死亡」同時涉入一個時空轉換過程的「時間敘事」時,藍丘則省卻意義的浮雕,乾脆讓意義直接從「時間敘述」中跳出來;事實上,詩中的「時間意識」,必需仰賴場景的挪移與人物性格、動作的安排、辨認,以暗示的手法去追索、發現「事件」的源頭,則書寫意圖,間或亦表露作者自身的精神焦慮向理智延伸、靠攏的「情緒耙梳」、「意志覺醒」等狀態。
藍丘特別透過幾個對亡魂〈父親〉的觀察描寫,以敘說自我情感轉換時,對父親形象無時不在的「認同焦慮」。父親的形像必須以亡魂的身份在夢中辨認,意義上經過兩度〈夢境、死亡〉轉折,扭曲了最原初的從屬關係。從遠距的背影掃描到近景的背部特寫,具體結構了一個「劇」的形式,這種書寫方式,與其說是一個小說敘事模式的插入,不如給予作者的文字匠心一個探索、詮釋的假設,類似帶領讀者進入作者心裡一塊與陌生接軌的畛域,就「現象學觀點」而言,恍如一次深度的「知性之旅」。
因為,還有一種「親情」的力量,耿介其中,我們發現藍丘其實是無力的,無力改變眼前的一切;唯其如此,所以整個「劇」的展開過程,呈現的那種似有若無的「疏離感」,始終干涉著情節的需要,或說,那無從改變的艱深架構,深植於文本核心,一開始就以「無」的形式,接觸一種悽愴的想像,彷彿,亡魂〈父親〉所欲表達的是「我沒有,你也不能有」、「我不存在,所以你找不到父親」的一種因循著現世邏輯的哀怨臨界,更接近的是心理上所欲追求的臨床催眠〈以為「父女關係」是父精母血的必然〉,作者最終還得回返文字書寫的世界,企望自贖與救贖兩種力量的「出血」。
又或如第三段,亡魂與「顏面骨」的辨證關係,情節愈益深刻,臉部與手的交錯關係愈益突顯,類似一個不斷懺悔前愆的儀式,從容地刻寫亡魂的「性格/自我」衝突的焦煎過程。「他搖頭,只是拼裝自己/散落,再拼裝」,屬於這個家的、現世一切的關係生長,都在「無」的形式中愈發窘迫、昭顯,父親的「顏面骨」卻不斷從拼裝自己中散落;藍丘交待的是一個較為具體的「死亡敘述」,致令這首詩片面的擁有了一齣「悲劇」的芻形,淨化人心之餘,尤其發揮了「悲劇」必備的重要特質與戲劇性的關鍵力量。
我想大吼「你已經死了」
的這句。你已經死了
家的形狀,才剛剛遇見溫度
的這句。你已經死了
家的形狀,才剛剛遇見溫度
──末段末三行
在細節的處理上,從「身體」〈關係〉的死亡逐步展向「親情」〈家庭〉的提昇,這裡,藍丘掌握了第三人稱〈遠距〉與第二人稱〈近景〉在末段的轉換,整個情境倏忽完成了一個火浴的過程〈這裡產生了悲劇的心靈淨化作用〉。
為了貫串作者本身的書寫目的,從「他」到「你」的戲劇性轉位,或者,反芻一種虛實之間不可能的「父女關係」,作者大致上架構了一個完整的「內延空間」。這是一個主觀上的文學性論述的實踐,關於「主體認同」、「關係認同」的議題表達,詩中穿插的幾個對話,就是很好的敘事技巧,全詩的書寫張力,畢竟肇因於父女身份界限的泯除;「父女關係」從一個理性認知的揣摩到一個精神領域的建構,其實際意義馴化為文化屬性的歷史〈個人/家庭〉鍛接,其敘事範疇則融合於家庭倫理的知性秩序之中。
緣於現實的威脅來自於精神層面的委瑣寒愴,藍丘以一個較高的知性反芻,重建一段詩性經營的主體秩序。在詩的末段,手法由虛轉實,又由實轉虛,同義複疊之際,迴聲如雷貫耳,當然,書寫上無非是要透過美學上的整飭,針對自我的主體性進行一個凌空的飛越「抽離」,讓新的「主體認同」重現一個父女的「關係認同」與「家」的想像。實則,「父女關係」的空白處〈你已經死了〉是已經拆除夢境的心靈覺醒,家的「形狀」在此處有了初次轉喻;有了〈身體〉溫度之後的與墓室相對應的「家」,是家的「形狀」的第二次轉喻。家,成了一個重構的主體;藍丘這首詩,顯係反映了個人詩路歷程的思維理則,其弦外之音自不能等閒視之。
註:
在「詩學」第六章中,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定義是:「悲劇是對嚴肅、完整、且有一定長度行動之模仿;它的媒介是語言,並以各種悅耳的聲音,分別插入劇中使用。模仿的方式是藉人物的動作來表現,而非採用敘述的形式;藉著哀憐與恐懼之情緒的引發,而達到心靈淨化的效果。」
2009/10/01
2009/10/01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