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谷慕魚 外來魚種充斥《威脅原生苦花》
疑不當放流所致 護溪團體將加強防範
〔自由時報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花蓮縣秀林鄉著名景點「慕谷慕魚」,近年來已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清澈的溪水可以看見大批魚類聚集,但「銅門部落主權自救會」冷兒蘭‧侯文表示,長年不當放流的結果,目前所看到的魚多為非清水溪原生種的「一枝花」及「溪哥」,原生種的「苦花」已不見蹤跡。
族人質疑 護溪破壞原生種棲地
「銅門部落主權自救會」冷兒蘭‧侯文指出,縣府及「慕谷慕魚」護溪團體近三年來對外宣稱,封溪護魚有成,溪裡深潭可明顯看見大群魚類聚集,但部落族人卻在溪裡看見有非清水溪原生魚種入侵,導致溪裡原生種的「苦花」數量大減,仔細研究發現,非清水溪原生魚種以「一枝花」最多、「溪哥」次之,幾乎見不到苦花的蹤跡,「護溪」卻反而破壞了當地原生種的棲地。
她說,自九十一年至九十四年間,銅門村榕樹部落「慕谷慕魚護溪產業發展協會」開始執行封溪護溪計畫,透過縣府、秀林鄉公所、花蓮縣水產培育所、台電等單位共同執行,當時受僱放流魚苗的當地居民透露,護溪期間曾經放了很多非清水溪原生魚種,且早年溪中的魚以苦花居多,體型都不會太大,現在外來種多了,丟什麼就吃什麼,護溪反而扼殺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執行放流的單位應向太魯閣族人道歉。
水培所澄清 苦花數量並無減少
花蓮縣水產培育所所長邱奕承說,當年水培所提供的魚苗只有一種,就是清水溪原生種的「苦花」,並無其他魚種,據了解應是宗教團體擅自放生的魚苗,為了立即看到成果,放生時魚的體型均相當大尾,是否因此吃掉苦花的幼魚?仍須進一步查證。
他說,當地居民可能對溪中的魚群現況有誤會,中、下游外來種充斥是事實,但苦花並未絕跡,數量也未減少,主要是集中在上游,魚種棲息的河段不一樣。目前放流均必須透過農委會及縣府農業處核准,將要求一定要以當地的原生種為主,至於宗教團體放生也請當地居民多注意,一發現立即向相關單位通報阻止。
看到上則報導,謹將淺見分享:
下圖依序為「溪哥」、「一枝花」、「苦花」。
(1)溪哥是台灣原生種,分布於河川中下游水域,
在幼魚階段吃藻類與水昆蟲,
在成魚階段吃小魚蝦(偏肉食)。
(2)一枝花也是台灣原生種,分布於河川中游支流與主流交會水域。
屬於雜食性魚類,喜獵食小魚蝦。
(3)苦花也是台灣原生種,分布於海拔300--1000公尺水域。
喜低溫,吃石上之矽藻,屬素食者。
如此看來,3種魚類均為原生種,何以少見苦花,
可能的原因:
(1)苦花好吃,被偷獵。
(2) 放生不當。
(3) 最可能的因素:素食的苦花幼魚被掠食性的一枝花與
溪哥成魚掠食。一枝花與溪哥攻占苦花地盤。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