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大道」告訴我的事
由戲院出來,我問男友:
「這電影是要來鼓勵大家勇於出櫃的,是嗎?」
他回:某部分是,但也是表現當時候同志的主要認同議題,
當然還有人權。
看「自由大道」這樣一部電影,不能說沒有一點沉重的。
哦!要不是西恩潘拿了奧斯卡男主角獎,
本地應該差一點就只演5天下檔,看不到了。
話雖如此,此間也不過一家戲院每天播映一場,
緩慢寫完本文的此時,應該也下檔多日了。
去年10月,去舊金山朋友家待了兩周,
走了許多地方,是一次特別的生活感受旅行。
期間當然非得要去「卡斯楚街」這個同志社區朝聖一番。
身為同志,「卡斯楚街」幾乎是個夢想,
一定有許多人會希望(也或者絕不!)居住城市裡有這樣社區存在,
只是對初次到訪的我來說,這裡真的就是個觀光景點。
當然,這區的主要街道上的店鋪,都別具特色;
來往的除去觀光客外,感覺像是生活在這裡的居民,
給這區域注入很有意思的文化氣味,
我就沒有在其他地方看到那麼多穿皮衣皮褲的人,哈!
回來後,男友問我去這樣一個屬於同志的社區,
有沒有甚麼感受?感動?
我回說:其實沒有甚麼特別的。
他很訝異,怎會在一個大方屬於同志的地方,我會沒有特別感受?
再問:那對紅樓呢?我說:一樣沒有。
當時的我想的是,
其實,在那裡我都很自在,身處那裡都一樣,
我很認同我自己,很喜歡自己是愛男生的,
所以不必要在“同志社區”裡找認同,才可以感受到自由自在。
後來再思考了一下,我想也是因為不是住在這些個地方,
當然,沒有實際參予,感受力就大不同。
「自由大道」講的是主人翁Milk先生面對自己的生命歷程,
他因為同志發聲從政而犧牲的私人生活及感情令人感慨;
當然故事主軸的這段美國同志運動史的重要歷史,
也讓我看到了過往先烈的努力有多艱辛。
以當時的對照來看現今,
雖然大多同志都以為現在社會對同性戀的包容變大,
更開通,以為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同性愛了,
可實際上是這樣嗎?我並不樂觀的這樣以為。
應該是現在的資源多了、可以接收到的資訊也更多了,
但除了同志本身之外,真的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跟了解嗎?
會不會只是不得不接受,而根本不想去了解呢?
電影裡的當時,Milk先生及他的夥伴們抵制一個現今想來不可理喻的公投提案:
要將同志教師及支持同志教師的教育工作者趕出校園。
我到舊金山的去年,處處見到的是反對標語,針對當時最火的「第八號法案」:
反對同性婚姻的“定義婚姻為一男一女”公投提案。
當時候,法案沒過,人權向前邁向一大步。(不單指同志人權哦!)
而去年,「第八號法案」過關了,是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的檔期當時;
有點諷刺的,也就是在歐巴馬當選當天,
在一般以為對同志將更加友善的時代將來臨的當天。
那麼,人權是倒退了一大步嗎?
這是否就是來提醒同志們,大家都太過天真了?
有朋友說:「自由大道」的內容是有點太硬了,
應該激不起太多人去看的意願,
看之前,其實也有點擔心,因為我甚至對Milk先生沒有了解。
但單就電影來看,它就是部劇情片,講的就是一個人的生命故事,
沒有說教,也沒有要你接受什麼,就是讓我們思考。
比之許多小說改編的虛擬故事,
「自由大道」我私心以為,是精采太多了。
西恩潘先生演得真好。
他拿了奧斯卡影帝,上台講的那番話,真好。
看完電影之後的幾天,些許的沉重還是在,
那是“我有為同志族群做過什麼?可以做些什麼?”的思考,
甚至是為所謂的“弱勢族群”,我們到底做了什麼?
說真的,我不知道。
朋友卻說,看完之後,他很開心,又更樂觀,
因為還好有「自由大道」來提醒我們,
讓我們知道要更加為自己努力,為人權努力,就算是一點點。
他說,就像我的沉重思考一樣,
開始思考,那,就是好的了。
另個朋友說:
可以做些什麼?那就出錢出力吧!
「自由大道」的結尾,Milk先生被槍殺了,
三萬人手捧蠟燭,走上街頭悼念一個創造時代的人物。
他說:「如果一個子彈會穿透我的腦袋,那就讓那顆子彈摧毀每扇櫃門吧!」
回過頭再去想,
一條卡斯楚街或一個紅樓,有甚麼意義?
應該就是有無數讓有形無形子彈穿透腦袋的前人,
創造出來的櫃外天空吧!
- 1樓. 羅許2009/03/13 05:02沒啥興趣
雖然說我對這部電影沒啥興趣但是 你寫得有句話 很棒
我認同我自己 我喜歡我自己是愛男生的
所以在哪裡都怡然自得
我也是如此啊
不可以不看哦~乖~好山姆 於 2009/03/14 13:3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