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張吳記麵餅舖』也許知名度並不高,但若談及其前身『張小發麵餅舖』,那可是間頗負盛名的老店。該店原先棲身在中正紀念堂附近低矮的鐵皮屋,憑藉著「蟹殼黃」、「黃橋燒餅」、「紅糟雞麵」等招牌麵餅,一賣就是二十年。
前兩年鐵皮屋拆了,搬家了,店名也改了,但不變的是那傳統古早美味。
ñ 「蟹殼黃/15元」,鹹的是蔥花餡,甜的是芝麻糖餡,以自製烤爐碳烤,真是好吃。
ñ 「黃橋燒餅/17元」,菱形碳烤燒餅,一般稱之為大餅,味美。
ñ 「紅糟雞麵/(小)85元」,福州風味,色香味俱全,天冷的時候來上一碗更棒。
『張吳記麵餅舖』以自製烤爐碳烤的蟹殼黃,除了層層酥皮香酥可口之外,還多了分咬勁及散發淡淡的碳烤香,風味就是勝過電烤箱烘烤出的燒餅。尤其吃遍了台北的蟹殼黃店家後,更能體會出『張吳記』的不凡。
ADD:台北市寧波東街10號(近羅斯福路口),TEL:02-2393-3391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stec2009/09/13 03:45油條與果子
台灣的菠蘿麵包是源自日本的菓子麵包稱 meropon(メロンパン)メロン melon 之意
而香港的的據說傳於自俄羅斯,故香港版的波羅包又稱"俄羅斯包" 原始來源不同
只是材料形狀類似罷了,基本為不同的東西。
"不知所謂的山東油條與台灣的不一樣;" 這我需要要說明一下,在山東或是北方
有兩種東西是很容易混淆,就是油條與果子,有些人看到果子也說他是油條
事實上這是不太一樣的,一般果子都比油條來的短小,是香油炸成得,口感
也較油條來的軟,在早期這可用來送禮的,不過現代人物直升活充足,已經
沒有這種習慣了。 不然有的油條會把四條生麵兩端撚在一起,有點類似饊子,
炸好後成橄藍球狀。至於為啥要這麼做? 我也不知?
Stec大,想了許久,不知該如何回應你的留言,只好送你三個字:『吳佩孚』。
貪吃的小可 於 2009/09/13 19:58回覆 - 2樓. stec2009/09/12 18:39廣稱?
不知為何我總覺得蟹殼黃有啥好吃? 及便是上海小紹興的蟹殼黃我也覺得 到
底魅力在何處? 許是無緣?
那個所謂的黃橋燒餅與坊間的版本形狀差異頗大,現在多是圓的(鹹),長舌狀 (甜),
或是斜角狀,照片這形狀似乎不像是黃橋燒餅,說他是貼爐燒餅也無不可。 但或稱
為大餅? 這可是如何說起? 僅僅一家的稱呼法?還是廣稱? 與認知的大餅似乎兜不
上來~
「不知為何我總覺得臭豆腐有啥好吃?」不知是否有朋友問Stec大這句話?所以說,喜歡吃?討厭吃?這種事關個人口味的問題,實在不值得花時間探討。
至於取名「黃橋燒餅」的疑惑?我與Stec大的看法完全一致。依我個人揣測,店家取名應該是穿鑿附會張冠李戴。『張吳記』的蟹殼黃個頭較一般店家的上海蟹殼黃略大,反而比較像傳聞中的黃橋燒餅,但若店家將主打商品取名黃橋燒餅,大多數人又不知其為何物?如何能吸引顧客上門?
好了,把比較像的黃橋燒餅叫蟹殼黃,剩下的菱形燒餅就改叫黃橋燒餅吧?畢竟兩岸三通後,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名聞遐邇的黃橋燒餅,也逐漸打響名號,現在連台北華漾飯店也賣這種點心。
至於,為何台灣的菠蘿麵包與香港的不太一樣?台灣的燒餅油條為何與山東的有別?這檔子惱人的問題,就交給Stec大去探討了。
又,稱為「大餅」,只是有些熟客懶得記燒餅名稱,簡單的二分法,把個頭大的黃橋燒餅叫「大餅」,把個頭小的蟹殼黃叫「小餅」,如此而已沒啥學問,請Stec大不要想太多。
放輕鬆,好好享受美味人生!
貪吃的小可 於 2009/09/12 23:41回覆 - 1樓. 馬丁諾2009/09/12 15:55張無忌?
赫然發現這諧音, 有趣.
曾經有陣子常吃天然臺, 應該路過這攤子很多次, 台北好吃的蟹殼黃著實難尋, 下回可千萬要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