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大安公園 為何成不了森林? 建校基地有「馬明潭」遺跡 學者籲搶救 東京物語/豐岡哲學 與鸛鳥共生
2013/09/23 10:56
瀏覽1,02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大安公園 為何成不了森林?

 

啟用十九年後,樹瘦草禿地如鋼的大安森林公園,終於引起社會關注,有五位企業家合資成立「大安森林之友文教基金會」,準備和市府共治,長期認養公園。專家們也開始診斷「公園何以成不了森林?」的病因,咸認:樹木普遍營養不良,土壤太硬以致無法向下扎根,既難吸收養分,更不耐強風吹襲。同時將土壤嚴重硬化之成因歸咎於:闢建時不當夯實土壤、習於在樹蔭下活動之民眾的長期踩踏;因而代樹呼救:「你的踩踏,讓土硬化。」奇怪的是,公園處居然附和這項結論。

筆者雖未親歷大安森林公園之闢建,但卻目睹前年的大開挖。目標顯然不僅是公園處聲稱的鬆土與施肥而已,而是彌補闢建當時的偷工與權宜。只見包商出動小型怪手,小心翼翼地挖開樹木間土壤,掘地尚未三尺,已挖出大量廢建材:磚塊、斷牆、水泥塊、瓦片、磁磚,以及廚具與衛浴設備之殘骸等。而後靠著人力撿拾集中,裝入巨型麻袋,再由卡車載走。跨年的開挖工程,連續進行了幾個月,總計清除多少體積或重量的廢棄物?發包付帳的市府,必有精確數字。但關鍵問題是:當年拆除眷村和違建產生的廢棄建材與家用什物,究竟還有多少仍埋在公園底下?

大安森林公園的樹木苗條纖細、不盈一握,十九年來非但沒能「十年樹木」,也比不上同齡行道樹,碰到颱風則往往連根拔起,整株倒伏。無法扎根,絕對是成不了森林的主因。如今公園裡樹木密集,樹與樹間的地面爬滿浮根,如何清除埋藏地底不計其數的廢棄物?困難度顯然遠逾闢建之時。但如果繼續忽略這項心腹大患,大安森林公園可能永遠無法名符其實。

【2013/09/26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大安公園 為何成不了森林?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186244.shtml#ixzz2fxjOtttP
Power By udn.com
馬明潭遺跡/當年不知情… 發展局派員會勘

 

 

永建國小新校地有馬明潭遺跡,校方及當年負責都市設計審議的北市府都市發展局都說「不清楚、完全不知道」。發展局表示,將派員會勘確認馬明潭的位址和大小,若確有保存價值,將變更校舍設計留下馬明潭。

文化局表示,將與其他局處共同會勘後,通盤考量後,再考量是否列為文化資產,並與校方共同協商保存遺址,推廣至社區文化中。

發展局科長陳建華表示,當年都市設計審議過程,的確不知道馬明潭就在基地內,基地內雖有一處低窪處,但早已乾枯,將派員會勘,若確認馬明潭的確在校舍基地內,將盡力和校方、建築師溝通,辦理變更設計加以保留。

永建國小校長林其賢表示,校方多次派員入內勘查,只發現數塊乾涸的低窪地,無法看出原來沼澤地的模樣,若真為馬明潭遺址,「一定會保留下來」。

林其賢表示,他也是日前到市府開會,才知道新校地中有疑似馬明潭的舊址,過去從未聽說。由於新校地達2.27公頃,學生人數僅500多人,若真有馬明潭,校方也樂於配合保留。

【2013/09/23 聯合報



全文網址: 馬明潭遺跡/當年不知情… 發展局派員會勘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E9%A6%AC%E6%98%8E%E6%BD%AD%E9%81%BA%E8%B7%A1%EF%BC%8F%E7%95%B6%E5%B9%B4%E4%B8%8D%E7%9F%A5%E6%83%85%E2%80%A6%20%E7%99%BC%E5%B1%95%E5%B1%80%E6%B4%BE%E5%93%A1%E6%9C%83%E5%8B%98-8179013.shtml#ixzz2fgGtbu7O
Power By udn.com

 

建校基地有「馬明潭」遺跡 學者籲搶救

 

 

永建國小新校址,留有歷史濕地遺跡,物種豐富,元利建設出資調查,盼樹立生態開發新典範。
記者鄭朝陽/攝影
永建國小要從試院路二段遷校到木柵路上,最近即將招標發包;但學者調查發現,新校地留有早年「馬明潭」遺跡,且生態豐富,一旦開發建校,馬明潭就走入歷史,呼籲保留,並樹立「生態開發」新典範。

永建國小現址不敷使用,國民黨在2005年出售木柵路「國家發展研究院」土地給元利建設,由元利建設捐出3成土地、約2.27公頃,作為永建國小遷校用地,預計年底前發包,2017年完工。

永建國小新校地在木柵路一段、再興小學旁,基地前就有一支站名「馬明潭」的公車站牌。

台大植物標本館館長郭城孟指出,很多台北人不知道「馬明潭」為何物,清朝時期的「台灣堡圖」記載,原來木柵路二段到再興中學一帶盡是湖沼泥地,積水甚深,當地人稱這塊濕地為馬明潭,也成了在地人俗稱的地名。

台大學者組成團隊調查馬明潭生態,並在潭邊找到湧泉、闢建多處濕地和草溝,預留未來建校時生物避難所。
記者鄭朝陽/攝影
歷經百餘年來開發,馬明潭多數被填平,只留一塊歷史遺跡完整保留在校地北邊。

得知馬明潭遺跡後,捐地的元利建設主動找來郭城孟、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生物工程系教授張文亮、地質系教授陳文山等學者組成研究團隊,出資調查馬明潭及周邊濕地的生態現況,發現昆蟲多達102種,鳥類15種、兩棲爬蟲類8種、節肢動物4種…。研究團隊在馬明潭遺跡旁找到天然湧泉。

陳文山表示,古代台北盆地是台北湖的一部分,馬明潭附近的生物,是棲息於古台北湖及濕地動物的殘餘族群,是見證台北發展的「活化石」,若遭填平,生物將滅絕,是台生態的重大損失。

「不能為了開發就毀了歷史濕地。」元利建設總經理蔡建生表示,原本地捐出去就沒事了,但看到台北最後一塊珍貴濕地可能滅絕,深感企業責任重大;期待北市府留住馬明潭,元利建設願出錢出力,在建校過程充分保護「濕地區」,樹立台灣「生態開發」的新典範。

馬明潭小檔案

馬明潭位於文山區明星里,範圍從木柵路二段、秀明路頭北側至再興中學一帶。當地文史工作者表示,馬明潭在清朝時期是沼澤地,積水甚深,傳說之一是日據時期日本人騎馬經過這片沼澤地時,馬陷爛泥無法動彈、不停鳴叫,所以稱「馬鳴潭」,日人轉音為「馬明潭」。另一說是馬明潭舊地名原「馬能潭」。「馬能」是原住民語「哭泣」之意,傳說有位原住民在潭中游泳不幸溺斃,朋友伴環潭而哭,因此得名。

台大植物標本館館長郭城孟說,日本人在1903年開闢木柵路,興築台車軌道,填平馬明潭。

【2013/09/23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建校基地有「馬明潭」遺跡 學者籲搶救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178998.shtml#ixzz2fgGO2buh
Power By udn.com

 

東京物語/豐岡哲學 與鸛鳥共生

 

近日走訪兵庫縣最大都市豐岡市,面積近七百平方公里,北接日本海,中有圓山川貫穿,山脈環繞。不過人口減少、產業外移,該市預估到二○一九年,全市生產總值會比一九九七年度減少八個百分點。

豐岡市怎麼做?他們沒有仿造一隻巨型黃色小鴨,他們不會在山間競築「空中步道」,或打造新的纜車路線。市長中貝宗治告訴外國媒體訪問團,「我們最自豪不變的山、肥沃的土地,有時狂暴的河川與海,不停變換表情的天空。」

豐岡市不想用「人工添加物」來吸引遊客。這個人口密度跟台灣南投縣差不多的地方,有不同思維,例如花半個世紀復育日本「天然紀念物」鸛鳥。

一九五五年政府民間合力發起保護運動,放蚯蚓餵食野生鸛鳥,築人工巢塔供棲息。不過學者告訴我們,對這種身長一公尺半,體重四、五公斤的全肉食鳥兒來說,蚯蚓只能塞牙縫。日本最後一隻野生鸛鳥在一九七一年死亡。

幸而在此之前,他們已投入人工飼育;二○○五年,鸛鳥時隔卅四年後再次在日本飛翔。復育不是人工飼養、繁殖、野放、給餌這麼簡單,學者說,滅絕的原因與水田面積大幅縮減、築巢松樹遭砍伐與過度使用農藥有關。

鸛鳥是個大食客,常在水田覓食魚類及水生動物。豐岡市拜託農民,秋天堆肥、米糠給田間生物,不用或減用農藥,讓多樣化的水中生物得以繁殖;並利用休耕田為鸛鳥重新打造溼地。用「復育鸛島農法」,稻米產量減少,老農民說,「很辛苦,但我覺得值得,為了鸛鳥嘛。」

豐岡市找尋消逝的「原味」,保護天然持久的資源。市長告訴我們,「因為我相信,鸛鳥可生活的環境,對人類也是好的。」

【2013/09/2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東京物語/豐岡哲學 與鸛鳥共生 | 國際萬象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4/8183819.shtml#ixzz2fs00wui2
Power By udn.com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環保生態
自訂分類:環境保護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