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樹在呼救… 你的踩踏 讓土硬化 樹癌蔓延 全台「樹癌」 問題在…樹穴種太近 廚餘埋樹下「施肥」 愛樹變成害樹
2013/09/21 10:01
瀏覽1,747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幾米廣場告示牌 遊客拍照嫌礙眼

 

宜蘭「幾米廣場」告示牌就掛在「向左走、向右走」繪本主角邊的燈桿上。
記者羅建旺/攝影
宜蘭火車站南側的「幾米主題廣場」,把畫家幾米的畫作立體化為裝置藝術,人氣很高;宜蘭縣政府為防破壞,在藝術品旁掛告示牌,提醒勿破壞,卻惹遊客反感,認為告示牌破壞畫面,甚至將告示牌轉向。

「裝置藝術作品請勿觸摸、攀坐或拉扯,錄影監視中,請微笑!」幾米廣場開園後,遊客絡繹不絕,熱情拍照合影,塑像、行李箱等裝置藝術品被騎坐、拉扯、踩踏,縣府加裝監視器、加設廣播宣導,還掛上告示牌勸導。

少數遊客無視告示牌提醒,仍照坐、照扯。工作人員索性讓告示牌愈來愈靠近藝術品,最後掛在藝術品旁的燈桿上,遊客嫌告示牌礙眼,拍照時避不開,乾脆將告示牌轉向,不屑地說:「滾出我的鏡頭!」

遊客洪先生說,沒必要因為少數人不守規矩,犧牲多數人權益。宜縣府工商旅遊處長陳德星說,會再調整改善。

【2013/09/2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幾米廣場告示牌 遊客拍照嫌礙眼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E5%B9%BE%E7%B1%B3%E5%BB%A3%E5%A0%B4%E5%91%8A%E7%A4%BA%E7%89%8C%20%E9%81%8A%E5%AE%A2%E6%8B%8D%E7%85%A7%E5%AB%8C%E7%A4%99%E7%9C%BC-8175799.shtml#ixzz2fUU8Im5K
Power By udn.com

 

 

樹在呼救… 你的踩踏 讓土硬化

 

很多人愛在公園樹下練舞、打球、運動,促進健康;但每一次忘情踩踏,都讓樹木呼吸更困難,一步步把樹推向死亡。

聯合報記者實地勘查發現,從南到北,公園樹下的土壤普遍被踩得硬邦邦,輕者營養不良、生長停滯,重者罹病凋零。

台南公園/羊蹄甲 四年死卅多棵

台南公園多棵大樹下都是光禿禿一片,地上還被畫白線、掛網。綠色陣線常務理事林長茂指出,這些是民眾私設的羽毛球場,每天吸引兩千多人在樹下打球,加劇土地硬化。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說,台南公園近四年來陸續有鳳凰樹、羊蹄甲、榕樹、銀樺、雨豆樹等相繼得病死亡,其中羊蹄甲死了卅多棵。

台南孔廟/百年老榕 患上竭根病

「不可思議,我從未見過這麼糟糕的景象!」林長茂走一趟台南的公園、孔廟和校園,被民眾在樹下私設球場運動,造成土壤硬化、樹木相繼罹病枯死的景象,嚇了一大跳。

台南孔廟一棵百年老榕樹數月前患竭根病傾倒,壓垮古蹟禮門,周遭老樹也都得病,有日本樹醫師證照的中興大學園藝系副教授劉東啟判斷,應與民眾過度踩踏土壤有關。

台中科博館/踏青正夯 草地全禿了

台中國立自然科博館原本有綠油油的草地,山坡上綠樹成蔭,吸引民眾「踏青」。但土壤越踩越硬,草地禿了,樹也枯了;逢甲大學校園也是如此。

北市公園/土壤太硬 樹吸不到氧

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等大型公園,樹蔭下總聚集市民運動,許多晨運團體各有據點。市府公園處發現,樹下土壤被踩硬了,氧氣、養分下不去,已造成部分樹木枯萎。新北市景觀處長陳淵泉說,新北市甚至有民眾把樹根當成腳底按摩器踩來踩去,目前只能盡量勸導。

劉東啟說,樹的吸水根在表土下方卅公分處吸收水分和氧氣,中根在卅公分以下的土層儲存澱粉和養分,但表土硬化,沒空氣和水分,久而久之就會營養不良,罹病、乾枯而死。運動的民眾認為樹死和打球踩踏無關。陳先生說,每天打完球後還為樹根灑水。劉東啟說,灑水再踐踏只會加重土壤硬化,反而更糟。

南市府工務局科長林志穎指出,十多年來一直勸導民眾別在樹下打球運動,但礙於壓力確有困難;要保留落葉涵養土壤,卻被指責管理不善。

北市民政局科長鄭朝元說,台北市正改造鄰里公園,在樹木根部土壤種鵝掌藤等植物或設短籬,避免踩踏護樹;結合周邊住戶當認養人,讓樹木遠離災難。

【2013/09/2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樹在呼救… 你的踩踏 讓土硬化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175796.shtml#ixzz2fUTQhM9o
Power By udn.com

 

樹難扎根/管理不分區 公園怎造林

 

大安森林公園樹木普遍「苗條」,民間成立基金會協助市府改善。
記者鄭朝陽/攝影
北市大安森林公園啟用十九年,至今還成不了「森林」,民眾踩踏樹木根部土壤、闢建時不當夯實土壤,是樹木「苗條」、長不成森林的主因。台北市前市長黃大洲正結合民間資源,協助市府改善。

台大生命科學院副教授郭城孟指出,大安公園樹木普遍營養不良,樹形消瘦、苗條,到處都是爬在地面的浮根,顯示土壤太硬,樹的根系進不了地下「扎根」、吸收養分,同時也導致近兩次颱風掃過,樹木攔腰折斷、全倒的數量驚人。

北市府公園處表示,大安公園六千多棵樹,樹蔭成為運動好去處,每天使用者上萬人次,許多運動團體每天準時報在固定地點練舞、打拳,導致該區土壤變硬,光禿禿的土地草都長不出來,「實在窮於應付,不能驅趕,只能勸他們偶爾換個地方。」

有民眾質疑大安森林公園樹木長不高長不壯,起因於覆土太硬,讓樹缺氧、缺養分。公園處回應,有些樹木的確生長狀況不佳,前年全面調查後,已陸續為近一千九百棵施肥強化。

樹醫師李碧峰說,大安公園樹下土壤硬化情形嚴重,去年曾協助公園處翻鬆土壤,卻被民眾大罵「土這麼鬆軟,怎麼運動?」可見民眾毫無護樹觀念。

黃大洲說,除了民眾踩踏,當年公園現址原是房子,地基本來就很硬,加上建園時部分壓土機過度夯實,才讓部分樹木「生長遲緩」。他已陸續協助多株茄冬樹翻土、施肥,漸有起色;未來還要結合民間基金會協助公園處改善。

李碧峰表示,公園管理最好要分區,把人們的活動移出樹木區,樹木區頂多只能低密度使用,否則土壤硬化,水、養分及空氣都下不去,樹就會折壽。

【2013/09/2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樹難扎根/管理不分區 公園怎造林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E6%A8%B9%E9%9B%A3%E6%89%8E%E6%A0%B9%EF%BC%8F%E7%AE%A1%E7%90%86%E4%B8%8D%E5%88%86%E5%8D%80%20%E5%85%AC%E5%9C%92%E6%80%8E%E9%80%A0%E6%9E%97-8175797.shtml#ixzz2fUTsNAuq
Power By udn.com

 

樹癌蔓延 毀掉3.5座大安公園

 

 

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利用幫樹打點滴的方式,治療得了褐根病的榕樹,研究生許博堯平時就是負責照顧這些生病榕樹的人之一。
記者余承翰/攝影
全台老樹正遭逢褐根病威脅,諸多染病致頭重腳輕的老樹最怕強風驟雨,前幾次颱風已造成多株百年老樹倒伏,今年4月間台南孔廟禮門旁一棵染褐根病的榕樹傾倒,壓損古蹟禮門。如今強颱天兔來襲,各地愛樹人士和居住在染病老樹旁的人家,都提心吊膽。

依據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統計,截至到今年8月底,國內褐根病被害面積約91.3公頃、相當於3.5座大安森林公園,罹病株有2萬3766株,染病樹木大都位於公園、綠地、行道樹及校園等,可能與行道樹人工移植、土壤有關。林務局一年投入3500萬元補助各地方政府防治褐根病,但成效很有限。

而且這場蔓延多年的「樹癌」已不斷打倒百年老樹,即使經成功搶救,也元氣大傷。以台北市為例,褐根病七年前即大舉入侵,包括重慶南路的總統官邸、青年公園、大安森林公園、中研院等數十處的樹木都已淪陷,其中還有多棵列冊保護的老樹。根據台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匯整資料,截至去年9月底,台北市已發現感染褐根病樹木總數共有6204株,已處理病樹5887株,已防治率達94.9%,但也顯見這被稱為「樹癌」、「樹木黑死病 」的褐根病嚴重威脅。

新北市農業局林務科全面普查轄區各公園綠地樹木褐根病傳染,目前約有200棵樹感染褐根病,包括5棵珍貴老樹,而目前僅剩土城區永福公園的百年老榕樹正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林務科長林愛琴表示,褐根病因病徵發現困難,等到樹木出現黃化、凋萎時,大多已來不及治療了。

許多校園的校樹老榕也因染病而被迫移除,「告別榕樹爺爺」成為許多小學的生命課程。例如北市國北實小就為校內老榕舉辦「再見榕樹爺爺」。花蓮吉安鄉宜昌國小行政大樓旁,一棵樹齡已60歲的老榕樹即因感染褐根病,學校函請縣府農發處為老樹診治,最後仍告不治需鋸除。日前,全校師生不捨地為老榕樹「送行」。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日前針對台南市校園樹木作健檢,其中病害以樹木褐根病佔14%居多。

都是「褐根病」惹的禍

褐根病是一種真菌感染,生病的樹根和健康的樹根相觸碰就會傳染,由於台灣環境溫度高、溼氣重,因此加速病菌傳染速度,因此,即使褐根病樹木死亡後,除了清除罹病的樹木根莖外,還要改變土壤酸鹼度,徹底消毒土壤一段時間後,才能再種植,否則樹雖死了,但病菌未除,還會繼續傳染給其他樹木。

【2013/09/20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樹癌蔓延 毀掉3.5座大安公園 | 搶救樹癌大作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8174785.shtml#ixzz2fUL5Hflk
Power By udn.com

 

台大校園 大樹排排站吊點滴

 

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利用幫樹打點滴的方式,治療得了褐根病的榕樹,研究生許博堯平時就是負責照顧這些生病榕樹的人之一。
記者余承翰/攝影
不只人生病需要吊點滴,現在連樹木生病,也可以透過吊點滴方式施打藥劑、補充營養。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首創「高壓點滴灌注」治療法,不僅有效替校園樹木改善體質,更成功讓感染褐根病老榕樹起死回生。

走進台大校園裡,包含文學院、傅園等處,都可看到樹木吊掛點滴,常引來路過師生和民眾駐足。台大總務長王根樹說,兩三年前發現校內樹木枝葉乾枯、容易倒塌,編列150萬元預算替全校樹木健康檢查後才發現,許多校樹感染了亞熱帶地區樹木常見的「褐根病」。

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曾顯熊說明,褐根病會使樹木從根部開始腐敗,導致整顆樹頭重腳輕,在校園裡一旦不慎倒塌,很可能誤傷路過師生。加上台大校史悠久、樹木生長密度高,50公頃校地上就有2萬多顆樹,透過根部土壤接觸與空氣傳遞病菌,容易讓褐根病相互傳染。

曾顯熊表示,早期褐根病主要診治方式是將染病的樹木土壤鬆開後,將所有根部燒毀,並以可殺菌的藥劑、可改善酸鹼值的尿素,配合石灰進行土壤燻蒸,過程中產生的毒氣,不僅造成空氣污染,更使土壤中的生物全數被消滅。

為治療樹木又不破壞生態環境,曾顯熊率領研究團隊獨創「高壓點滴灌注」治療法,將藥劑或營養劑利用高壓鋼瓶打入點滴罐中,再透過導管直接傳送到染病樹木根部,藉由植物體內的循環系統,將藥劑由下往上輸送到枝葉,過程中也不會殺死無辜生物。

今年7月蘇力颱風來襲,吹倒台大校內不少樹木,包含文學院門前染病的老榕樹也因根部過輕不慎倒塌。不捨醫治許久的樹木就此死亡,曾顯熊強力建議校方將樹重回原地,繼續吊點滴施打藥物與營養劑,短短兩個月左右,榕樹已在團隊的悉心照料下起死回生,長出新枝嫩芽。

【2013/09/20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台大校園 大樹排排站吊點滴 | 搶救樹癌大作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E5%8F%B0%E5%A4%A7%E6%A0%A1%E5%9C%92%20%E5%A4%A7%E6%A8%B9%E6%8E%92%E6%8E%92%E7%AB%99%E5%90%8A%E9%BB%9E%E6%BB%B4-8174798.shtml#ixzz2fULQ2Qr6
Power By udn.com

 

全台「樹癌」 問題在…樹穴種太近

 

日益嚴重擴散的褐根病,造成一株株老樹倒伏、死去,也凸顯當初未留給大樹足夠的生存空間的問題,如今搶救老樹常為時晚矣。

農委會林試所森林保護組組長吳孟玲表示,褐根病在台灣已經有百年歷史,許多路樹植栽、公園工程是褐根病傳播的主要途徑。舉例來說,行道樹種植範圍距離太小、太窄,植穴太小又排水不良,若一棵樹染病,根部泡水受傷,褐根病菌會在土壤內快速生殖,透過根系傳播,使得整排行道樹都染病。

吳孟玲說,一旦樹木感染褐根病,大多需要半年醫治,進行3次藥劑直接施打,若已經死亡的樹木,一定要進行土壤消毒,否則再種下去的樹,也一樣會染病。

她指出,台灣行道樹的植穴大多寬深一公尺,這樣的範圍是不夠的;種樹的時候留的植穴大小要和樹蔭一樣大、至少要兩公尺以上的範圍,才足以應付一棵樹的需求,植穴太小,樹木就容易生病,未來要防治褐根病,台灣種樹的方式要改變,值得執行單位重視與參考。

吳孟玲表示,現在許多公園、校園有許多吊著點滴的樹木,並非都是感染褐根病,大多都是樹木養生休息時給予的營養劑,或者在防治松材線蟲、莿桐釉小蜂,褐根病治療則需要直接施打藥劑。

【2013/09/20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全台「樹癌」 問題在…樹穴種太近 | 搶救樹癌大作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E5%85%A8%E5%8F%B0%E3%80%8C%E6%A8%B9%E7%99%8C%E3%80%8D%20%E5%95%8F%E9%A1%8C%E5%9C%A8%E2%80%A6%E6%A8%B9%E7%A9%B4%E7%A8%AE%E5%A4%AA%E8%BF%91-8174793.shtml#ixzz2fULjm8ji
Power By udn.com

 

老樹悲歌

 
台南市孔廟一棵60年老樹4月因大雨倒塌,壓壞孔廟東側「禮門」。台南市文化局表示,這棵榕樹是因褐根病,才會不堪風雨倒塌。
報系資料照片

染上褐根病倒伏的老樹已成各地不可預期的災害。台南孔廟就有五棵榕樹得了褐根病,孔廟大成殿前廣場的老榕樹無一倖免。今年4月間台南孔廟禮門旁一棵罹患褐根病的榕樹傾倒,壓損禮門。當地愛樹人士已擔心,「若再繼續下去,五年後,孔廟的老樹將會消失不見。」這兩天孔廟已忙著固定老樹,盼安度風雨。

斗六舊糖廠的老樹疑因大雨加上染患褐根病,倒下壓壞油罐車。高雄蓮池潭旁染病的老榕樹,也因大漢出手輕輕一推就倒下,而不得不忍痛全 移除。上次蘇力颱風來襲,台北市倒了多棵大樹,經查不少都是染病多年,頭重腳輕所致。

許多地方的百年老樹慘遭褐根病侵襲,例如嘉義劉厝公園百年老榕樹及宜蘭縣頭城鎮合興里逾200年樹齡的大葉雀榕,都因地方花費鉅資搶救而倖存。但台北植物園一棵黃果垂榕即使有專家醫治,但園方已立牌說明,如果搶救無效,也請大家不要悲傷,要視其為生老病死的大自然規律。

褐根病被樹醫師稱為「樹癌」,而且有傳染性,一旦染上治療非常不容易,初期發現可用藥劑注射治療,若末期才發現,根部腐爛就無藥可醫。農委會藥毒所研究員楊秀珠表示,褐根病初期雖可接受藥劑注射治療,但早期樹木染病並不容易被發現,通常發現染病時,大多樹木根部早已腐爛、搖搖欲墜,等於「癌症末期」患者,「救也沒有用」,這時若介入治療,救回來機會不大。

【2013/09/20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老樹悲歌 | 搶救樹癌大作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E8%80%81%E6%A8%B9%E6%82%B2%E6%AD%8C-8174797.shtml#ixzz2fULylQKq
Power By udn.com

 

 

廚餘埋樹下「施肥」 愛樹變成害樹

 

都市空間擁擠,愈來愈多人重視都市綠化,希望社區內能增設綠地種樹。公園處表示,許多民眾愛樹,卻用錯方法,像把廚餘埋到土裡,以為可以堆肥,但未經處理反而滋生蚊蟲。

公園處表示,若民眾對居家附近的行道樹綠化有任何想法,可透過認養,實現自己的創意。

公園處花卉試驗中心主任張旃榕表示,民眾許多不經意的行為,日積月累,會對樹木生長造成不良影響。像許多民眾喜愛在公園樹蔭下運動,但長期下來,地面的覆土被踩得又硬又緊實,水分不易滲入土裡,樹根也吸不到空氣及水,生長情況就會逐漸變差。

還有民眾在公園裡挖洞,埋果皮、蛋殼及廚餘等,公園處人員發現後勸阻,民眾還振振有詞表示,他在幫忙堆肥。

張旃榕說,果皮、廚餘要作為有機肥,得先經過處理,若直接丟到作物上,不但會腐爛發臭,生菌還會影響植物。張旃榕表示,公園處對於行道樹及公園植物都會定期施肥,民眾不要任意施肥,以免土壤鹽分過高。

張旃榕說,常有民眾將家中不要的植物隨意移植到公園裡,由於民眾未考量每棵植物都需要適當的生長空間,亂種的植物生長後,常會讓原有植物根部受到傷害。雖然公園處人員巡查時會拔除,仍比不上民眾亂種的速度。

此外,張旃榕也表示,北市行道樹最怕碰到的就是有「樹癌」之稱的褐根病,由於褐根病是一種真菌感染,除了要盡速清除罹病的樹木外,還要改變土壤酸鹼度,薰蒸周遭的土壤,避免病菌蔓延。

不過,曾有民眾不了解正確的防治方法,阻擋公園處人員移除病樹,要求等到樹木「壽終正寢」,甚至請來廟裡的師父為樹念經,讓公園處人員啼笑皆非。

除了錯誤的愛樹方法,常見的樹木破壞則是民眾見樹枝擋到招牌,或認為路樹位置有礙風水,自行鋸樹。公園處發現後,會追查違法民眾,開罰處分。

張旃榕表示,若民眾有意參與行道樹及公園綠地美化,不論是個人或企業、團體皆可申請認養,負責基本的環境清潔、植栽澆水、雜草拔除、樹木扶正、草皮植栽修剪、設施損壞通報等工作。若想進一步改造,可檢附詳細設計圖說資料,經公園處審核通過後按圖施作,讓民眾發揮多元的創意。像行天宮認養民權東路行道樹、渣打銀行認養的敦化北路綠帶等綠地,都是成功案例。

【2013/09/2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廚餘埋樹下「施肥」 愛樹變成害樹 | 大台北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8175622.shtml#ixzz2fUP2Gg65
Power By udn.com

 

 

樹有樹運
 
〈每日驚豔〉張宏豔
 
September 19, 2013 06:00 AM | 1626 次 | 
 
●在新加坡,不論走到哪裡,都見到形狀特別的大樹,像倒轉的三角形,樹冠寬廣,樹幹不高,盡情伸展枝葉吸收陽光,在路人頭頂不遠處,張開一片綠色的天幕。

人有命運,樹也有命運,看到這些懶洋洋向橫伸展的樹,彷彿在陽光下「伸懶腰」,覺得它們特別幸運。我連日好奇觀察,樹冠寬闊的大樹,並非甚麼特別的珍品,街上隨處可見,只因四周沒有太多高樓大廈遮蔽,根部有廣闊的泥土草地,風調雨順,幾十年來無拘無束生長,自會長出美麗寬大的樹冠。

香港的樹卻沒這般運氣。「港樹」偏向瘦瘦小小的格局,樹頂被高樓擋走陽光,根部四周被水泥圍封,枝葉在滿街塵埃中苟延殘喘。樹冠、樹枝、樹根,都和港人一樣,擠在狹窄的空間裏,很瘦,很幼,枝葉長不壯。

不得不羨慕新加坡的樹,街上隨便一棵都可能有香港「樹王」的水平,白天納涼去暑,晚上百鳥歸巢。

在香港,要拿著地圖才找到這些王者之樹,怎會在街上隨便見到呢?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樹有樹運

 

 

記憶裡的香樟樹
 
靳一丹
 
September 20, 2013 06:00 AM | 1786 次 
 
小時候的記憶模糊而又明亮,像一幅五彩的油畫,高光、暗影,記憶中的老房子,紅瓦灰牆。推開窗子,便能看到院子裡一棵大大的香樟樹,散發著幽幽香味,是我最愛的屬於自然的香味,清雅、惑人心脾。

尤愛夏天的香樟樹,午休時總愛盯著那棵樹,看它大大的樹冠,粗粗的樹樁。一片一片翠綠色葉子總是能給人帶來一絲絲涼意,濃密的陽光穿過茂密的樹葉,透過窗,那一縷縷陽光似乎折射著七彩的光,伸開五指便可抓住一般,使人有一種美好而又寧靜的感覺。

午後的知了是聒噪的,不知道藏在哪裡,花叢裡、草叢裡還是樹上,似乎哪裡都有它的存在,令人煩卻又讓人感到生機。記得姥姥曾說過:「唉,那時候的樹很多,腳踩著的是黃土,不像現在啊,樹越來越少,水泥地越來越多,這讓那些知了可怎麼活啊,我小的時候啊。樹下的泥土裡藏著好多知了,一挖一個準兒,我那時啊,最愛的就是每年夏天去挖知了了,可以拿去賣也可以帶回家自己炸了吃。」小小的我傻傻望著姥姥,內心覺得一陣噁心,知了那麼嚇人的東西,怎麼會抓來吃!但長大後的我,卻越來越懷念小時候夏天裡不知從何處傳來的陣陣知了聲。

傍晚的陽光開始變得溫暖,雖然不再那麼強烈,但依舊刺目。於是,院子裡的香樟樹似乎成了大家的避暑聖地,樹下的一大片陰影,清涼而又舒爽。姥姥總是喜歡架一個鋼絲床放在那裡,然後把我扔在上面獨自玩耍,而她就和街坊鄰居們一起打麻將、話家常,到了晚上,這裡便成了我和我的小夥伴們的天地了,圍繞著這棵樹玩捉迷藏、跳房子,不亦樂乎。直到很晚很晚,才會在姥姥的叫喊中依依不捨地回家。

日子一天天這麼過著,隨著年齡增長、學業加重,似乎每天都是低著頭匆匆忙忙,腳步越來越快,好久沒有抬頭望過天,望過那一抹綠。直到出了國,香樟樹的記憶也越印越深,可是卻再也找不到像姥姥院子裡的香樟樹了,雖然在這裡也有很多的花花草草,卻終究感覺不一樣。

幾年後,再次回到中國,再次回到那個大院,可是記憶中的香樟樹卻不見了,留下的只是舖得整整齊齊的磚頭和那永遠也不可磨沒的有關香樟樹的童年記憶。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記憶裡的香樟樹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環保生態
自訂分類:環境保護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