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上網學改槍.. 驗出新興毒品 不明咖啡包別亂喝 緝獲「一粒眠」 藥頭才19歲 毒品防治講習出席不到30% 有意義?
2016/10/13 11:01
瀏覽1,03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保外就醫 又擁槍毒 癌男落網

http://udn.com/news/story/7315/2039923

2016-10-22 03:27聯合報 記者王敏旭/新竹報導

48歲吳姓男子7月被查獲持有改造手槍及安非他命,因肝癌末期獲准保外就醫,前晚又被新竹市警方查獲持有總重2公斤的海洛因、安非他命,還搜出土耳其製、1秒可擊發20顆子彈的Zoraki 925手槍,再度被移送法辦。

警方調查,吳男長期在桃竹地區販毒,7月從南部運毒到新竹市時,遭警方在高鐵站查獲持有2把改造手槍與6公斤安非他命,保外就醫期間,再度運來海洛因490餘公克、安非他命1500多公克,並買來2把Zoraki 925手槍避免遭人黑吃黑。

新竹市警察局刑警大隊獲報,20日晚間循線在桃園市中壢區吳男的住處將他逮捕,他雖將毒品藏在椅子,仍被警方搜出,並在他的車內搜出2把Zoraki 925手槍及196顆子彈,再度將他依槍砲及毒品等罪嫌移送法辦。

警方指出,Zoraki 925手槍1秒可擊發20顆子彈,殺傷力強,在國內應是首次查獲。

 

 

上網學改槍 住處藏衝鋒槍

2016-10-22 03:27聯合報 記者林孟潔/基隆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7315/2040104

破獲透天厝藏改造槍工廠,基隆警方搜出「地表最強老爸」的衝鋒槍。 記者林孟潔/翻攝
破獲透天厝藏改造槍工廠,基隆警方搜出「地表最強老爸」的衝鋒槍。 記者林孟潔/翻攝
分享

劉姓男子上網自學槍枝改造技術,基隆警方日前南下在劉的住處搜出特種部隊專用的MP5K衝鋒槍,另取出四十三顆制式子彈、改造手槍和槍管等,訊後依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移送台南地檢署偵辦。

警方表示,MP5K衝鋒槍是德國製造,目前是多國特種部隊常用槍枝,特性是穩定性強、攜帶方便、短小剽悍,可加裝不同配備,是電影「即刻救援」男主角,號稱「地表最強老爸」的愛用槍枝。由於此類槍枝在台灣相當少見,劉的住處竟出現此類衝鋒槍,警方也感到驚訝,將持續追查槍枝來源。

 

 

驗出新興毒品 不明咖啡包別亂喝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1013000609-260106

警方送驗的咖啡包中,驗出新興毒品,食藥署副組長王德原昨天說明它的危害性。(廖珮妤攝)

驗出新興毒品 不明咖啡包別亂喝
警方送驗的咖啡包中,驗出新興毒品。(食藥署提供)

不明咖啡包、奶茶包別亂喝!食品藥物管理署近來在警方送驗的咖啡包中,發現類似搖頭丸的成分「6-methoxy Methylone」,是國內首次驗出,該物質為新興毒品,毒性不明,推測應為中樞神經興奮劑,隨意使用會造成呼吸急迫、血壓上升,甚至產生幻覺,專家已建議列為二級毒品。

食藥署從2010年到今年8月,陸續協助檢調司法機關進行毒品鑑驗,過去發現最多的毒品為愷他命,其次為喵喵、搖頭丸等卡西酮類。食藥署研究檢驗組副組長王德原說,近期從台北市警局送驗的檢體中,驗出愷他命與一種新物質,確認為合成卡西酮類新成分6-methoxy Methylone。

王德原表示,6-methoxy Methylone是國內首次驗出,國際上的資料很少,毒性和活性資料都未知,僅能從該物質結構屬於合成卡西酮類,推測應為中樞神經興奮劑,隨意使用會造成呼吸急迫、血壓上升,甚至產生幻覺,嚴重危害健康。

過去的毒品多數做為粉狀、錠狀或膠囊,較容易引起警覺,不過近來地下製毒工廠推陳出新,毒品經常藏於咖啡包、奶茶包甚至花茶中,且同時混用多種成分,在毒性交互影響下,危害健康更大。

食藥署科長林美智說,該署這些年來,已經發現36種新興濫用藥物,卡西酮類最多,其餘包含類大麻活性物質、苯乙胺類等,檢出新興類用物質都已通報相關系統,及時將「喵喵(Mephedrone)」、「浴鹽(MDPV)」、「4-氟甲基安非他命」與「火狐狸(5-MeO-DIPT)」等新成分毒品納管。

她提醒,年輕人出入娛樂場所時,對於食用、飲用的東西都要格外地小心,而且應拒絕來路不明的物質,目前專家已建議將6-methoxy Methylone列為二級毒品,依現行法規,隨意使用恐要吃上牢飯。

★遠離毒品、吸毒害人害己《中時電子報》關心您

 

 

緝獲「一粒眠」 藥頭才19歲

2016-10-13 03:59聯合報 記者陳妍霖/埔里報導

http://udn.com/news/story/7315/2020152

南投縣埔里警分局昨日逮捕涉嫌販毒的黃姓男子及買家,並查獲毒品。 記者陳妍霖/攝...
南投縣埔里警分局昨日逮捕涉嫌販毒的黃姓男子及買家,並查獲毒品。 記者陳妍霖/攝影
分享

南投縣埔里警分局昨日清晨到埔里、國姓等地同步搜索,破獲一起販毒集團,19歲黃姓藥頭將毒品製成水果包、咖啡包等小包裝,連埔里地區少見的三級毒品、一吃就倒的「一粒眠」也有。警方將黃男及3名買家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移送法辦,並懷疑黃嫌的女友也涉案,將擴大偵辦。

 

 

毒品防治講習出席不到30% 有意義?

2016-10-10 03:33聯合報 本報記者許家瑜

http://udn.com/news/story/10473/2013652

多名參加毒品防治講習者在課堂睡覺,成效令人質疑。 記者許家瑜/翻攝
多名參加毒品防治講習者在課堂睡覺,成效令人質疑。 記者許家瑜/翻攝
分享

「K他命的學名叫做氯胺酮,吸食過量會…」規劃一百五十人參加的毒品防治講習,出席不到三成,且很多「熟面孔」;講師口沫橫飛,但聽講者眼神渙散,趴著、蹺腳、打哈欠,絲毫沒興趣。

「毒品危害講習成效低落!」國立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教育學系特聘教授李思賢感慨,現行毒品防治講習流於形式,課程不符需求,又採集體式教學,效果幾近於零。

今年一到三月,李思賢受邀到昆明院區毒品防治講習上課,下課時他親耳聽到同學在教室外交換買K資訊、品質如何,令他慨然。他刻意詢問同學是不是K菸?同學竟回答「老師你很上道」,還大方拿出自備K盤展示。

李思賢說,現行毒品講習課程內容不外乎毒品法條、認識毒品、AIDS防治,這是「政令宣導」,達不到效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公衛護理主任莊苹說,講習的熟面孔不減反增,令人懷疑講習「意義何在?」宜採小班教學,深入了解吸毒成癮原因。

K他命屬三級毒品,持有廿公克以下僅處以行政罰,並安排參加講習。資深員警認為吸毒者對罰錢講習根本「沒在怕!」講習未出席一次罰代金五千元,上限卅萬元,但追繳困難,不出席者大有人在,「罰了也是白罰」。

 

掃毒三大危機 新政府怎應戰

2016-10-10 03:33聯合報 本報記者陳金松、李奕昕、劉時均、王敏旭、林麒瑋

http://udn.com/news/story/10473/2013655

毒品戰爭怎麼打 圖/聯合報提供
毒品戰爭怎麼打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前言:國內毒品氾濫,總統蔡英文上任後立刻下令檢警調單位掃毒總動員;檢警單位認為掃毒戰爭有三大危機,訂出兩個戰略目標及兩個工作重點,希望打贏這場「聖戰」。只是政府年年掃毒,監所早人滿為患,國內吸毒人口卻沒減少,新政府想打贏毒品戰爭,不能只靠檢警調大軍。

主導全國緝毒行動的台灣高檢署指出,安非他命等二級毒品施用者數量不斷增加、K他命數量居高不下、新興毒品快速竄起,是政府未來必須面對的三大毒品危機,其中又以新興毒品最令相關單位頭痛。

毒咖啡 年輕人以為是流行

目前國內毒品「市場主流」仍是一級毒品海洛因與二級毒品安非他命,但荼毒年輕人最嚴重的是K他命及俗稱「毒咖啡包」的混合新興毒品;這些三級毒品刑責輕,被包裝成時髦產物,年輕人認為「只是會嗨的咖啡及茶,是流行不是吸毒。」

罰則太輕 K他命氾濫難禁

官警說,K他命氾濫不是沒有原因,目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K他命列第三級毒品,持有未滿廿公克只行政罰,最高五萬元罰緩並接受講習。很多毒犯利用此「巧門」化整為零,身邊總不帶超過廿公克K毒,就算被抓到也不痛不癢。

多數行政罰 掃毒有用嗎?

去年警方查獲二萬九千多名持有三、四級毒品者,其中超過兩萬五千人是行政罰;官警不諱言,「這樣的掃毒數字再好看,有用嗎?」有人建議修法將K毒改列二級毒品,但K毒成癮性及危害程度一直有爭議,學者、醫界多持反對意見。

不過,當政府還在為K毒頭痛時,毒販卻已推陳出新,混合各種三、四級毒品為「新興毒品」,包括奶茶包、咖啡包、果凍、仙楂片、梅粉等,型態千變萬化。

混合毒 傷害還是未知數

通常,新興毒品都是摻K毒、一粒眠等三、四級毒品及管制藥品,有些甚至連成分都不明,往往警方查到一大批,萃取後毒品總量不到廿公克,但毒害更大;官警說「新興毒品可怕的地方是在不知道會造成何種傷害。」這種「偽裝」的新型態毒品因成分複雜,致死率比單一毒品高,但年輕人瘋趴、想嗨,卻誤以為是追流行,醫師形容這種現象「很恐怖」。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陳世哲說,混合式毒品成分有些是精神用藥、有些「不清楚」,因此無法釐清會對人體造成何種程度的傷害及危險,因此很恐怖;他舉例,氾濫的K他命會造成膀胱萎縮,也是近幾年才發現。

吸毒者 五年就會轉賣毒

高檢署指出,毒品圈很封閉,外界如果不對這些人伸援,原本施用者若持續與圈內人接觸,在找不到正當工作、沒有收入情況下,就有可能轉為販毒者謀利;相關資料顯示,施用毒品者會在五年內會轉變為供應者,值得正視。

 

借鏡荷蘭? 「毒品除罪化」爭議仍大

2016-10-10 03:33聯合報 本報記者許家瑜、陳金松

國內毒品問題嚴重,「毒品除罪化」總是引起正反兩面的討論;學者認為該除罪化,檢警則認為不妥,多年的爭論始終無解。

國立師範大學教授李思賢認為,十年前安非他命列二級毒品,警方強力執法,但統計顯示安毒使用人口並沒減少,如今K他命盛行,高喊「打K」口號,問題一樣不能解決。

他說,荷蘭廿年前推行毒品除罪化,政府扮演監控角色,藥癮者能在合法咖啡店購買大麻、古柯鹼,僅限店內使用,而且採登記制;荷蘭推行至今,愛滋病患下降,染毒犯罪的人數也逐年減少。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生束連文也表示,國外叫毒品「Drug」是藥的意思,廿年前聯合國曾頒布「Drug policy」要打擊毒品,但今年四月聯合國大會「宣告失敗」,改將醫療、人權等指標納入,這些台灣都不曾檢討。

他認為,社會將「毒和罪」綁在一起,顯然非有效控管方式,現行勒戒、戒治治療沒納入醫療體系專業意見,不見疾病概念,也非正確作法。

高檢署檢察官王捷拓認為除不除罪不是重點,而是法令對毒品人口有無配套;就算是三、四級毒品人口,只要「成癮」就強制戒治,也是一種保護。王捷拓建議可以「除罪不除刑」,即吸毒者須接受行政「保護手段」,採處遇分級,再犯、三犯以不同方式因應。

「不可能!」基層員警聽到「毒品除罪化」幾乎都搖頭,認為台灣民眾「不守法」,貿然實施更危險。一名曾擔任家暴防治官的員警說,他曾親眼見毒癮發作男子持刀向父母討錢,怎麼除罪?資深警官也認為,實務上「從重量刑」仍是社會大眾普遍能接受的處理方式。

一名資深警官說,一旦沾毒,九成以上的人都戒不掉,尤其是海洛因、安非他命等高成癮性毒品;他抓過那麼多毒犯,看見吸毒者下場就是偷竊、搶劫、殺人,重覆吸毒直到死亡。

 

新科技掃毒…阻力 網路成販毒保護網

http://udn.com/news/story/10473/2013642

2016-10-10 03:33聯合報 本報記者李承穎、陳金松

新政府一上路急著掃毒,但這幾年科技進步,國內執法機關權力卻限縮;員警抱怨,光網路通訊軟體就讓人頭疼,何況通訊保障監察法又大幅縮減警察監聽、調通聯權力,抓毒「談何容易」!

「網路已成販毒保護網。」員警說,過去警方以監聽、基地台定位等科技辦案,可掌握有利線索,透過專業分析研判,不難破獲製毒工廠和走私,現在毒販手機幾乎「乾乾淨淨」,改以通訊軟體聯繫,警方無法約制這些外國公司經營的通訊軟體業者,「眼瞎耳盲」怎麼可能查得到。

另外,通保法限縮司法人員調通聯、監聽權,警察就算想再用「聽」找線索,也會栽在這些繁瑣手續和限制上。

「毒販交易越來越隱密,線索取得不易,已成政府掃毒的最大障礙。」有官警無奈,監聽不再是警察辦案利器,早年「養線民」布線老作風又因時代變遷逐漸失傳,真不知還能變出什麼絕招。他說,抓不到上游毒販,一直猛抓吸毒者和運毒小咖,就算數字很亮,也是治標不治本,「攏係假」。

 

 

新科技掃毒…助力 大數據補人腦不足

2016-10-10 03:33聯合報 本報記者劉時均、李奕昕

http://udn.com/news/story/10473/2013645

以前掃毒戰略是截斷源頭,查緝工廠、走私,以「量」為目標,但毒品人口沒有因此減少;檢警單位擬定未來緝毒兩大戰略,除了建置全國毒品情資資料庫,查緝目標也改以「人」為主,只要知道誰販毒,不管量多少都抓。

根據統計,近年毒品需求、供應沒減少,毒品仍不斷流入市面,販毒網絡也無法破壞,顯示過去以「量」為目標的策略沒有明顯效果。

台高檢檢察官王捷拓指出,台中地檢署二○○七年起查緝策略改以社區型販毒者為主,「管你是大中小盤、量有多少,只要販毒就抓。」實驗七年,台中地區初期毒品查獲量上升,時間一久就發現毒品供需數量下降。

王捷拓認為,民眾在乎的是生活周遭的販毒者,不問數量、定期掃蕩會更有成效、民眾更有感;而且抓到人,「量也會跟著來」,毒品自然減少。

另外,刑事局則建置完成「毒品情資資料庫」,打破以往警察機關「各自為政」,整合全台警方情資,輸入犯嫌資料「關鍵字」,可自動比對偵辦過的毒品案,藉由電腦大數據彌補人腦不足,改變傳統戰法。

「過去,毒蟲面孔或綽號,只存檔在老刑警腦海中;未來,電腦就會秀出毒犯上下游網絡。」警官說,毒犯被逮後會在警詢筆錄交代購毒來源,這些對象若沒被抓過,就沒有存檔紀錄,未來的資料庫可檢索偵查報告及筆錄。

警官舉例,如情資顯示「小胖」販毒,在資料庫鍵入小胖,小胖在那些案件中出現過就會全都露,檢警再「順藤摸瓜」向上發展破獲販毒集團。台高檢則表示,全國毒品資料庫可有助於緝毒單位分析出許多毒品網絡,對未來的掃蕩會有加分效果。

法務部指出,新政府上任後著重校園及青少年毒品問題,嘗試了解吸毒者吸毒原因,因牽涉教育部、衛福部等單位,目前正與相關單位討論策略。

 

菲律賓荒郊3屍 確定是韓國人非台灣人

http://udn.com/news/story/7315/2019848

2016-10-12 20:50聯合報 記者陳金松╱即時報導

菲律賓呂宋島昨天發現2男1女陳屍荒郊,當地媒體一度報導疑似是台灣人,經事局駐菲聯絡官取得3人指紋送回台灣比對,晚間結果出爐,並無相符之人;據了解,韓國駐菲聯絡官也前往了解,經採指紋比對,是韓國人。

菲律賓班巴加省(Pampanga)的巴科洛爾鎮(Bacolor )是昨天傳出3屍命案,當地媒體一開始就報導死者疑似是台灣人,引起政府重視。

刑事局接獲情資,今天飛往班巴加省(Pampanga)了解,經取得菲警採集的指紋送回刑事局比對,沒有相符的國人資料。

刑事局已向上呈報,在菲遇害3人確定不是台灣人。

(中國時報)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毒品之害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