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頂好商圈是醫美一級戰區。 記者曾學仁/攝影 |
「別人看醫美很好,自己經營不見得好。」開業整形外科醫師蔣曉山說,高度競爭,療程就得削價促銷,利潤趨薄,但該給醫師、諮詢師的人事費用不能拖,加上廣告、店租,小診所經營不易,撐不下去的就頂讓、換人接手。
一位每天與醫美診所打交道的醫療器材廠商透露,台北東區平均三成診所的出資老闆或招牌易主。國泰醫院整形外科顧問醫師呂旭彥表示,醫美市場需求沒有想像的那麼高。扣除成本平均每天收三、四千元,但要養這麼多諮詢師、美容師及醫師,收入根本不夠分,如何持續經營。
呂旭彥說,「醫師會愈來愈廉價。」過去醫美診所聘請醫師兼差看診,平均一個小時兩千元,一個診約三至六小時,平均可收六千至一萬兩千元。如今醫美市場飽和,自半年前起,醫師的價碼已降至一小時一千元。他認為,削價競爭下,三個月後甚至可能淪落到一小時五百元,醫師成為廉價勞工。
整形外科醫師張耀元表示,打雷射畢竟不像整形手術,技術門檻不高,小診所面對醫療聯盟或連鎖集團的削價競爭,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行銷預算不如對手,低價微利市場仍需慘淡經營,只好想盡辦法縮減各項支出,包括醫師薪水及人事費。
張耀元說,若是醫師自行開業,或許還可自己少點領薪水度難關;若另有出資者,意識到利潤沒想像中高,或資金周轉困難,不想再苦撐,就會頂讓或賠錢脫手,不過,有人脫手,還是有人接手,顯示對市場還是有一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