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暴躁抓狂 小心路怒症
一握方向盤,就變得滿腹牢騷、暴躁易怒?小心是「路怒症」徵狀!「路怒症」(Road Rage)流行於大陸,駕駛人因交通狀況情緒失控,發洩到無辜行人或其他駕駛人身上,屬於精神科「陣發性暴怒症」。
常見反應是遇上塞車、前車車速慢,駕駛人亂鳴喇叭、打閃燈,停等秒數長的紅燈極不耐煩,當別車切入自己車道時故意攔擋,情緒煩躁不斷碎碎念或「訐譙」,甚至當車輛碰撞時,容易下車起口角、「亮傢伙」鬥毆。
台北市面積僅占全台約○‧七五%,設籍小客車數量卻高達全台的九分之一,還有大量外縣市通勤車流及非在籍車輛,道路壅塞程度居冠。三年前,新加坡媒體報導台北「車不讓人」,掀起國內檢討之聲,台灣民眾素質高,但一坐上駕駛座,脾氣好的人也頻暴走。
前交通局長、淡大副教授羅孝賢不諱言笑稱,自己是路怒族,見路上一點小違規就嘟嚷老半天,家人忍不住回嗆:「你在車裡罵,別人又聽不到。」有次妻子受不了下車走人,他找了一個多小時才把太座勸回來。
民眾沈小姐也說,她開車時老公在旁出一張嘴指揮;老公開車換她受不了鳴喇叭、超車,開車變家庭失和的導火線。
羅孝賢說,駕駛行為屬於「道路心理學」,因難量化,在台灣受關注度還不高,不過學界致力探討道路上影響人為的關鍵因素,透過實驗及分析,找出解決之道。
別以為路怒症只關乎個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說,躁怒、恍惚等情緒帶上路,危險性不亞於酒駕!攤開去年北市交通事故前十大肇因,全部與駕駛行為不當有關,舉例前三名:未依規定讓車、未注意車前狀況、未保持行車安全間隔,都可能源於故意的尬車、逼車、超車,交通大隊副大隊長林基田說,駕駛人情緒和肇事風險絕對相關。
林月琴說,情緒穩定能促進安全。一般民眾而言,若親友發現他最近遭逢失戀、被炒魷魚、變故等,就應勸阻別開車;至於計程車、客運、娃娃車等職業駕駛,直接攸關乘客安全,雇主或主管更應留意協助,甚至招募時將情緒管控力納入評選條件。靖娟特別為公車駕駛開辦情緒管理、家庭溝通、養生健康等課程,幫司機平穩情緒。
羅孝賢說,從路怒凸顯的問題是,台灣許多開車族有技術、缺道德,因考駕照不必上路,教練場轉一圈就過關,而國外汽車考照是在真實道路上,監考官將考生是否禮讓行人、行止是否依照交通規則納入評分,幫駕駛人及早建立正確開車習慣。
聽音樂、嚼口香糖 化解路怒
邱文秀/台北報導
「路怒症」是大陸人的稱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劉宗憲說,在醫學上並沒有「路怒症」這稱呼,但曾有市調公司做過統計,發現有半數以上開車者都認為自己開車時有「路怒」症狀。
劉宗憲說,開車「路怒」的症狀例如:平常不罵三字經,一開車就狂罵;愛超車等危險駕駛行為;或是被超車一點小擦撞就很火大,想下車打人跟人起衝突都是。他說,市調公司調查發現司機解決「路怒」的方法,第一名是「聽音樂」,第二「聽廣播」,第三是「嚼口香糖」。
雖然醫學上並沒有「路怒症」這名詞,但有「陣發性暴怒症」,劉宗憲說,「陣發性暴怒症病人」最容易有「路怒」狀況,但並不是「路怒族」就是「陣發性暴怒症」。他解釋,「陣發性暴怒症」和大腦額葉有關係,該區是衝動控制區,假使額葉功能不良就容易引起這症狀。
劉宗憲說,「陣發性暴怒症」的衝動控制不佳,平常也許很斯文,但是遇到挫折時情緒就會失控暴怒,生氣完自己跟旁邊的人都很難理解為何會這樣,並會為自己生氣時行為感到後悔。
劉宗憲說,譬如這人平常都很文雅,一生氣卻抓狂打人,和平常判若兩人,有這些症狀就可以就醫接受診斷治療。
劉宗憲表示,「陣發性暴怒症」患者要同時接受生理與心理治療,生理上有些藥物可提高衝動控制能力,心理治療則會進行情緒治療並教患者如何應變,例如生氣時離開現場,默數一到十,終止衝動失控狀況等。
「中指蕭」層出不窮 不定時炸彈
蘇瑋璇/台北報導
馬路上的「路怒族」並不罕見,程度輕則影響個人情緒,嚴重則可能危害他人安全!
上月,台北市某民代助理,因為不滿一對騎機車的姊弟鳴喇叭示意讓路,心生怒火,出言辱罵,還揮拳猛揍騎車的弟弟,甚至拽下後座懷孕的姊姊,民代陪同出面道歉才平息。
至於爭議及討論篇幅大的新店「中指蕭」,不遵守遇消防車、救護車迅速讓路的基本禮儀,大搖大擺刻意擋道,還將手臂伸出車窗外,比中指示威挑釁,引發輿論強烈撻伐,蕭姓男子事後將此舉歸諸情緒疾病,然而其他縣市也陸續傳出「中指蕭翻版」。
雪山隧道也曾發生小貨車駕駛惡意逼車不成,一路窮追不捨,出了隧道後還超車趨前,故意猛踩煞車,搖下車窗亮出鐵棍,動作充滿挑釁意味,被網友稱為「鐵條哥」。
中山高速公路曾有小客車駕駛人不滿大客車不讓道,竟亮出番刀球棒,要司機「踹共」,警方到場時還執意大車就該讓小車,類似情形都是累積負面情緒,發洩在其他用路人身上。
羅孝賢說,道路瞬息萬變,摩擦因素多,彼此包著一層鐵皮,不知道對方的想法,有時並非惡意,但喇叭聲只有一種,容易發生誤會。
交大副大隊長林基田說,有時幾杯黃湯下肚,酒精作祟更容易做出非理性舉動,不過現在台北市警局嚴密執法取締酒駕,酒測值一吹便知,沒有模糊空間,倒是駕駛人個人的習慣與道德,較需要靠自我管控。
煮中藥 最好用陶瓷砂鍋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
|
2013.03.08 03:39 am
|
民眾常對如何正確煎煮中藥「霧煞煞」。藥師表示,煎煮中藥不可使用鋁、鐵、銅鍋具,以免藥物與金屬產生化學反應,建議採用有蓋陶瓷砂鍋,並使用涼開水。
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藥劑科主任陳怡靜說,煎煮中藥要把握「洗、泡、煎煮」三步驟。因中藥材炮製時有的是以土炒過、有的先日曬,煎煮前須先清洗。洗淨後再以冷水浸泡20至30分鐘,不可使用熱水。
陳怡靜說,煎煮使用的器皿要使用砂鍋、瓦罐、玻璃、不鏽鋼等材質,不可使用鋁、鐵、銅製鍋具,以免金屬產生化學反應。
不過,第一次煎煮後的湯劑可不能馬上喝。陳怡靜說,頭煎的湯劑濃度較高,第二次以蓋過藥材約0.5公分的水量煎煮,並把兩次煎煮的中藥湯劑混合,再分成兩碗,一碗先放冰箱冷藏,服用前以電鍋溫熱。
【2013/03/08 聯合報
全文網址: 煮中藥 最好用陶瓷砂鍋 | 醫藥新聞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7744285.shtml#ixzz2Mw9GrQSQ
Power By udn.com
熬中藥 切記「三要三不要」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三要:要洗、要泡、要煎煮
三不要:鍋具不鋁、不鐵、不銅
中藥湯劑是常用的中藥劑型,藥師表示,要注意「1洗2泡3煎煮」的步驟,煎煮器皿不可使用鋁、鐵、銅鍋具,以免藥物與金屬產生化學反應,建議可採用有蓋的陶瓷砂鍋,用水則建議使用涼開水。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藥劑科主任陳怡靜表示,部分民眾常回家後未有先洗藥材,但中藥材炮製時有的是以土炒過、有的先日曬,因此煎煮前需先清洗,。洗淨後再以冷水浸泡20至30分鐘左右,不可使用熱水,以免藥材中的蛋白質突然受熱凝固,影響藥材的成分釋出。
陳怡靜說,煎煮使用的器皿要使用砂鍋、瓦罐、玻璃、不鏽鋼等材質,不可使用鋁、鐵、銅製鍋具 ,以免藥物與金屬產生化學反應。陳怡靜建議,家中可使用導熱均勻的有蓋陶瓷砂鍋,或是市售煎藥壺,可自動將藥液煮成一碗的份量。
至於煎煮用水,只要使用煮過的自來水放涼,不要使用離子太多的礦泉水,以蓋過藥材兩至三公分的水量煎煮。
不過第一次煎煮後的湯劑不能馬上喝,陳怡靜說,頭煎的湯劑濃度較高,第二次以蓋過藥材約0.5公分的水量煎煮,並把兩次煎煮的中藥湯劑混合,再分成兩碗,另一碗放冰箱冷藏,待服用時以電鍋溫熱後再喝。
如果無法接受藥味,除非醫師或藥師指示,否則不建議自行加糖服用,可於服藥後服用少量溫開水,以沖淡口中苦味。
全文網址: 熬中藥 切記「三要三不要」 - 用藥停看聽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4471#ixzz2Mw9jMWRt
Power By udn.com
必知!77種常用藥品禁忌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專題報導】
不少人吃藥時,如果沒有開水,便隨便倒杯茶或從冰箱裡倒一杯牛奶,和藥一起吞下肚。但藥物配茶或是配牛奶,卻可能產生交互作用,改變藥效。台南柳營奇美醫院最近把不宜和食物併用的77種常用藥品,仿農民曆形式,印製成「藥物與食物交互作用圖解」,讓民眾從圖解中瞭解藥食禁忌。
柳營奇美醫院藥劑部藥師鄭淨黛表示,許多藥師在第一線提供用藥諮詢時,除了「該怎麼吃?」「一天要吃幾次?」還會補上吃了這些藥,飲食上有沒有什麼禁忌。例如,服用抗生素不能配牛奶,吃鎮靜安眠藥不能和酒一起吞服,降血壓藥物不能與葡萄柚併用,但多數民眾依然霧煞煞。
鄭淨黛碰過不少高血壓病人,當醫師開了降血壓藥「脈優」時,她提醒對方不能和葡萄柚一起吃,但有人聽成葡萄,有人則疑惑,不能和葡萄柚一起吃,「那如果和葡萄一起吃,可不可以呀?」讓她覺得既好氣、又好笑。
為幫助病人記憶及瞭解藥物與食物的交互作用,柳營藥劑部團隊發想,認為老祖宗所流傳下來的農民曆,其中有關「食物相剋中毒圖解」的圖示概念,值得學習。於是從文獻中找出容易與食物出現交互作用的常見用藥,列出77種,依藥理分類,分為降壓藥與心血管藥、抗生素、抗焦慮、抗組織胺、止痛藥、鐵劑、抗心律不整、支氣管擴張劑、免疫抑制劑和降尿酸藥品。
為了圖文並茂,奇美藥劑部除了註明中文藥品名稱、藥錠外觀外,另外以圖示表現不宜併用的食物,置於對角,然後在圖片右側加上「警」字,凸顯可能出現的症狀,成為現代版的健康農民曆。
鄭淨黛舉例,降血壓藥「脈優」如果和葡萄柚或葡萄柚汁併用,會使得藥效加強,引發低血壓;但是另一類降血壓藥「輸泌來」,如果和香蕉、柳橙和綠色葉菜類一起吃,容易併發高血鉀症。
至於常用的抗生素如「速博新」、「威洛速」,若與牛奶、鈣片併服,可能降低藥效;如果與咖啡、可樂併用,則可能心悸、手抖。抗凝血劑「脈化寧」與綠色蔬菜如菠菜、花椰菜、豬肝併服,會降低效用,若服該類抗凝血劑又吃大量的大蒜、芒果,則容易造成出血。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人多半有高血脂問題,如果服用降血脂藥「立普妥」,又併服葡萄柚或葡萄柚汁,恐造成橫紋肌溶解及肌肉疼痛。
因壓力大而出現煩躁、失眠,服用抗焦慮劑「樂欣平」時,不宜和酒或其他含酒精飲料併用,否則會加強鎮靜及嗜睡的效果。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主任陳必立表示,藥能治病,也能致命。但許多民眾吃藥時常擅自作主,明明只能配開水,卻為了方便以牛奶、茶、酒、咖啡或可樂來吞藥,導致產生交互作用,或因此藥效降低而誤以為吃藥沒效。
比較嚴重的是,一旦食物或飲料和藥物併用,使藥效加強,葡萄柚就是其中一例,它會影響肝臟代謝,增加抗血脂藥及抑抗排斥藥的血中濃度。陳必立說,因過敏、咳嗽常用的支氣管擴張劑「喜喘停」,本身含茶鹼,如果吃藥時和茶一起吞下肚,會引發心跳過快,也要小心。
傳統食物相剋表 現已不適用
許多人家中都有農民曆,裡頭的「食物相剋中毒圖解」,可信度有多高?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林煌表示,其中不乏農業時代流傳下來的觀念,當時科學不發達,而現在已不適用。
「食物相剋中毒圖解」始於何時,已不可考,至今各種農民曆所附版本也不一。黃林煌表示,在食物相剋較常見的中毒「禍首」之一是田螺,不宜香瓜、冰、蛤蜊一起吃。
在他看來,可能是螺肉有寄生蟲,早期民眾喜食半生不熟的螺肉,因此容易引起急性下痢及腸炎。
另外,像毛蟹、鯖魚、鱉等水產,也被先民認為和柑橘、金瓜、花蜜、花生、柿子、茄子、李子等食物一起吃會中毒,農業時代交通運輸不便,上述食物一旦保存不慎,就會腐敗,吃下肚後當然會過敏或拉肚子,古人誤以為它容易中毒。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也說,站在營養學觀點,所謂的食物相剋表中,許多觀念似是而非,其中提到牛乳搭配醋酸物一起食用,會產生「腹中癥結」,蛋白質碰到酸性物質,它本來就會凝結,「這還有點道理」;但它教人吃綠豆來解毒,卻又「說不通」。
 |
奇美醫院把不宜和食物併用的常用藥品,仿農民曆形式印製成「藥物與食物交互作用圖解」。 |
|
此外,農民曆中被提到具有解毒功能的還有地漿水和人乳,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古醫書所稱的「地漿水」,是泥漿水沈澱後,取用上層的水,但從現代醫學來看,既不衛生,也不可能有治病效果。同樣的,農民曆中提到「李子和雞肉一起吃會導致下痢」,他說,「在表中提到要用雞屎白來解毒,請問誰敢吃?」
黃林煌指出,這些中毒圖解如果以現代醫學觀之,有許多謬誤之處;但站在主管機關立場,它就像民間廟宇提供香灰,並無法用法律來禁止它繼續流傳,只能呼籲民眾別當真。
●民眾欲索取健康農民曆海報,可洽06-622-6999轉73101或77119。
全文網址: 必知!77種常用藥品禁忌 - 用藥停看聽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0252#ixzz2MwAGC02r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