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策略大師波特共同創辦的摩立特集團(Monitor)聲請破產,富比世雜誌網站專欄作家丹寧指出,部分原因是其策略未隨時代改變:策略的目標不再是為避免競爭而擊敗對手,而是為顧客或社會加值。
波特在〈競爭作用力如何形塑策略〉中,聚焦於如何保護企業免遭對手超越,而策略的目標就是幫企業找到免遭破壞性競爭力摧毀的避風港。他把策略定義為擊敗競爭對手,從而假設商場是零和遊戲,1個產業的最終獲利潛能是有限的,唯一的問題在於,每人分得的多寡。
但策略的目的並非擊敗對手,而是為顧客或社會加值。企業競爭不必然要像拚個你死我活的戰場,而是能選擇開創自己的領域,就像藝術表演般,能分為歌手或演員。
市場主導權從賣方轉向買方,也加劇策略目標謬誤的衝擊。波特研究的1950年代寡占企業中,業界普遍存在難以穿透的競爭阻礙。但往後50年的全球化和網路浪潮沖倒多數阻礙,讓顧客主導市場。除健康和國防等政府管制產業,讓企業免於競爭的避風港不再存在,也不再有永續競爭優勢。
|
麥可波特被尊為競爭力大師,創辦的公司卻聲請破產保護。 (法新社資料照片) |
摩立特集團聲請破產保護前,公司內部的高薪顧問為何不用波特著名的「競爭五力分析法」來自救?是因為策略無效?還是因為世界已經改變,但公司卻未能調適?
波特一九七九年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產業內的競爭情勢,繫於五種基本力量:新進者的威脅、替代性產品的威脅、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顧客的議價能力及產業內部的競爭對手,而由合力來決定產業最終的獲利潛力。」
富比世雜誌指出,他的理論植基於「寡占」理論;企業的策略目標是為了擊敗對手,而非對客戶提供加值。企業要想持續獲得超額利潤,必須避免競爭,並找出結構性的障礙,來保護既有的超額利潤。
富比世指出,然而企業的競爭並非戰爭,未必要對手失敗才能造就本身的成功;就如同藝術表演一樣,藝術家可以各自尋找自己的觀眾。
至於波特最重視的結構性障礙,近廿年來由於全球化及網路風,已經吹垮了大部分障礙,市場改由客戶當家做主。
富比世強調,今天企業已不再靠擊敗對手,並以結構性障礙來保護自己免於競爭,而必須不斷創新來為客戶提供加值,找到新方法來討客戶歡心。例如蘋果、亞馬遜、好市多等,都是典型。
面對這種新世界,摩立特主張靠產業結構來追求永續性競爭優勢的作法,已經不符實際。到二○○八年金融危機爆發,大企業不願意也無力再支付高額的顧問費。
富比世在結論中指出,摩立特並非是被「競爭五力」的對手殺死,而是因為客戶不再願意花錢買摩立特的那一套。摩立特只死於「一力」,就是客戶。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競爭策略大師麥可波特傳出公司倒閉消息,出版其多本著作的天下文化副總編輯余宜芳表示,天下尚未收到這個消息,不做任何評論。
麥可波特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執教超過卅年,是全球策略管理學界的重量級大師。一位哈佛的訪問學者昨天透露,因為波特的出色募款能力,他哈佛的辦公室不是一間,而是「一整排」;學生想修他的課,還要先寫計畫書。
鮮為人知的是,波特與台灣結緣甚早。父親是美國陸軍軍官,小波特跟著爸爸曾經在台北天母、北投一帶住過兩年。他曾在演講表示,一部分的他其實是「台灣人」,幼年時,路邊都是水牛,現在已建成高樓大廈,台灣進步的速度令他印象深刻。
一九九七年時,波特應當時行政院長連戰之邀來台,開出長達七十頁的經濟處方直言,台灣雖想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卻難以擺脫依賴大陸市場。
與波特在學術會議上有數面之緣的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說,波特縱橫理論、實務應用、政策建議,堪稱全方位學者;儘管創設的顧問公司破產倒閉,也無損於他的學術地位,畢竟「波特的名字比摩立特公司還要響亮」。
李吉仁表示,波特的成名作是一九八○年出版的《競爭策略》,雖然沒有原創理論,卻是以產業經濟學作為策略分析的第一人,深入刻畫「五力分析」:消費者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及現存競爭者的威脅。
一九九○年後,波特分析的格局從企業拉高至政府,提出「鑽石模型」,在五力分析的基礎上,加入國際貿易理論;此後,波特的名聲愈來愈響亮,他不再只是企業顧問,新加坡等國家紛紛重金向他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