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策略過時 慘遭淘汰 五力輸一力 波特被客戶打趴 台大不會教你 台大學生讓你知道的事
2012/11/22 17:08
瀏覽99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觀察站/策略過時 慘遭淘汰

 

知名策略大師波特共同創辦的摩立特集團(Monitor)聲請破產,富比世雜誌網站專欄作家丹寧指出,部分原因是其策略未隨時代改變:策略的目標不再是為避免競爭而擊敗對手,而是為顧客或社會加值。

波特在〈競爭作用力如何形塑策略〉中,聚焦於如何保護企業免遭對手超越,而策略的目標就是幫企業找到免遭破壞性競爭力摧毀的避風港。他把策略定義為擊敗競爭對手,從而假設商場是零和遊戲,1個產業的最終獲利潛能是有限的,唯一的問題在於,每人分得的多寡。

但策略的目的並非擊敗對手,而是為顧客或社會加值。企業競爭不必然要像拚個你死我活的戰場,而是能選擇開創自己的領域,就像藝術表演般,能分為歌手或演員。

市場主導權從賣方轉向買方,也加劇策略目標謬誤的衝擊。波特研究的1950年代寡占企業中,業界普遍存在難以穿透的競爭阻礙。但往後50年的全球化和網路浪潮沖倒多數阻礙,讓顧客主導市場。除健康和國防等政府管制產業,讓企業免於競爭的避風港不再存在,也不再有永續競爭優勢。

【2012/11/22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觀察站/策略過時 慘遭淘汰 | 大師公司破產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7515428.shtml#ixzz2CwMw5orn
Power By udn.com

 

五力輸一力 波特被客戶打趴

麥可波特被尊為競爭力大師,創辦的公司卻聲請破產保護。
(法新社資料照片)

摩立特集團聲請破產保護前,公司內部的高薪顧問為何不用波特著名的「競爭五力分析法」來自救?是因為策略無效?還是因為世界已經改變,但公司卻未能調適?

波特一九七九年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產業內的競爭情勢,繫於五種基本力量:新進者的威脅、替代性產品的威脅、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顧客的議價能力及產業內部的競爭對手,而由合力來決定產業最終的獲利潛力。」

富比世雜誌指出,他的理論植基於「寡占」理論;企業的策略目標是為了擊敗對手,而非對客戶提供加值。企業要想持續獲得超額利潤,必須避免競爭,並找出結構性的障礙,來保護既有的超額利潤。

富比世指出,然而企業的競爭並非戰爭,未必要對手失敗才能造就本身的成功;就如同藝術表演一樣,藝術家可以各自尋找自己的觀眾。

至於波特最重視的結構性障礙,近廿年來由於全球化及網路風,已經吹垮了大部分障礙,市場改由客戶當家做主。

富比世強調,今天企業已不再靠擊敗對手,並以結構性障礙來保護自己免於競爭,而必須不斷創新來為客戶提供加值,找到新方法來討客戶歡心。例如蘋果、亞馬遜、好市多等,都是典型。

面對這種新世界,摩立特主張靠產業結構來追求永續性競爭優勢的作法,已經不符實際。到二○○八年金融危機爆發,大企業不願意也無力再支付高額的顧問費。

富比世在結論中指出,摩立特並非是被「競爭五力」的對手殺死,而是因為客戶不再願意花錢買摩立特的那一套。摩立特只死於「一力」,就是客戶。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競爭策略大師麥可波特傳出公司倒閉消息,出版其多本著作的天下文化副總編輯余宜芳表示,天下尚未收到這個消息,不做任何評論。

【2012/11/22 聯合報】@



全文網址: 五力輸一力 波特被客戶打趴 | 大師公司破產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7515699.shtml#ixzz2CwNlnedQ
Power By udn.com

 

波特住過台灣 在哈佛 「辦公室一整排」

麥可波特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執教超過卅年,是全球策略管理學界的重量級大師。一位哈佛的訪問學者昨天透露,因為波特的出色募款能力,他哈佛的辦公室不是一間,而是「一整排」;學生想修他的課,還要先寫計畫書。

鮮為人知的是,波特與台灣結緣甚早。父親是美國陸軍軍官,小波特跟著爸爸曾經在台北天母、北投一帶住過兩年。他曾在演講表示,一部分的他其實是「台灣人」,幼年時,路邊都是水牛,現在已建成高樓大廈,台灣進步的速度令他印象深刻。

一九九七年時,波特應當時行政院長連戰之邀來台,開出長達七十頁的經濟處方直言,台灣雖想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卻難以擺脫依賴大陸市場。

與波特在學術會議上有數面之緣的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說,波特縱橫理論、實務應用、政策建議,堪稱全方位學者;儘管創設的顧問公司破產倒閉,也無損於他的學術地位,畢竟「波特的名字比摩立特公司還要響亮」。

李吉仁表示,波特的成名作是一九八○年出版的《競爭策略》,雖然沒有原創理論,卻是以產業經濟學作為策略分析的第一人,深入刻畫「五力分析」:消費者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及現存競爭者的威脅。

一九九○年後,波特分析的格局從企業拉高至政府,提出「鑽石模型」,在五力分析的基礎上,加入國際貿易理論;此後,波特的名聲愈來愈響亮,他不再只是企業顧問,新加坡等國家紛紛重金向他請益。

【2012/11/22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波特住過台灣 在哈佛 「辦公室一整排」 | 大師公司破產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7515704.shtml#ixzz2CwOBeRJf
Power By udn.com

 

台大不會教你 台大學生讓你知道的事

  • 張為竣


 

「居民們要得並不多。那不過就是,被當作一個『人』那樣的對象,對話、溝通。」紹興社區議題醞釀了兩年,學生一再從體制內聲援居民,終於建立校方和居民的溝通基礎,也成了學生接觸社會議題的另類「學程」……

上周四,上百名身穿黑衣、頭綁黃絲帶的台灣大學學生靜默無語地參加台大八十四周年校慶。學生在會場內雖然未高呼口號,但場外紹興社區居民的陳情抗議,與黑衣上斗大的「撤銷訴訟」、「平等協商」標語相互呼應,在最顯眼的場合清楚表達,學生反對校方透過興訟的粗暴手段對待紹興社區的弱勢民眾。

場內外寂靜與激情兩種極端氣氛訴求著相同的事情,台大主秘張培仁只說「統一交由總務長回答,校長只回答剛剛演講內容」;校方甚至向大安分局申請警力,在校園內對居民與聲援群眾依《集會遊行法》舉牌。隨後,學生陪同陳情居民從校慶典禮場地體育館「遊行」至校門口,在等候校方回應未果的情況下,居民宣布絕食抗議。

藉校慶全面宣傳 讓校方感受壓力

二十四小時之後,李嗣涔終於出面,不過對於紹興社區的居民仍無具體承諾,但校方總算與居民展開兩場協商會議,建立了雙方互信與溝通的基礎。其實,這項看似平淡無奇的成果,正是關心紹興社區的台大學生窮盡兩年心血、努力不懈之下達成的成果。


「居民們要得並不多。那不過就是,被當作一個『人』那樣的對象,對話、溝通。」「黑色是哀悼,是悲鳴,是沉痛的低吟;黃色是祝福,是思念……靜默的,讓當權者聽見我們的無聲呼吼。」台大社會所、城鄉所學生在十月底在臉書上成立「紹興學程@紹興社區」粉絲專頁,論理解說、訴諸感性雙管齊下,不只號召學生參與抗爭行動,更要讓學生實際瞭解、親自關心紹興社區議題。

「紹興學程@紹興社區」對台大的兩項訴求就是「撤告」與「公開、對等協商」,活動發起人之一、台大社會所研究生林彥彤在校慶前夕表示,由於校方一直沒有正面回應,才透過校慶的場合全面宣傳,讓校方感受「有更多學生注意到紹興社區議題」的壓力。

接觸社會議題的另類「學程」

取名「學程」,林彥彤表示,除了貼近大學生的生活之外,參與關心紹興社區的學生也從中學習許多知識、接觸不同議題。例如居民背景不全然是「貧窮」二字就可詮釋,各有金錢、人際、家庭、獨居、工作忙碌等不同面向的社會問題,更與城市興起的歷史、政府遺忘的族群、都市計畫相關法令等息息相關,都值得學生親自參與。

紹興社區位於台北市信義路和紹興南街交岔口,現在屬於菁華地段。國民黨從大陸撤台時,部分階級較低、政府無法安置的大批軍公教人員被默許在國有地就地建屋。另外於經濟起飛時,城鄉移民湧入台北,由於房價低廉而在此安身,因此不論是榮民或是當年的城鄉移民,居民的組成多半是經濟上的弱勢。然而,這塊土地已在一九八六年由國有財產局撥用給台大。

二○一○年八月,台大對一百三十六戶、近六百居民寄出律師函,要求「拆屋還地、賠償不當得利」,並於二○一一年五月提出訴訟。居民當中,老人、獨居、低收入戶、身心障礙比例極高,卻面臨長年居住地不保、官司纏身,處境堪慮。

「蹲點」田野調查 議題醞釀兩年

由於紹興社區議題醞釀了兩年,組成人數眾多,「紹興學程@紹興社區」粉絲專頁並沒有明確的核心成員。林彥彤表示,參與人員在田野調查、社區活動、校方溝通、臉書管理、宣傳活動上各司其職,至於臉書的發文,也鮮少在「全員到齊」的情況下開會討論,而是各自將想法貼上籌備頁面,線上進行溝通擬定。

台大社會系學生黃怡瑄指出,臉書發文主軸為校慶前的「倒數圖」,由紹興社區居民手持數字看板,凸顯居民權益和時間緊迫性。而當以系所為單位的合照「我念○○,我挺紹興」貼出,宛如各路人馬大會師,也引起校內廣大回響。

說起台大學生注意到紹興社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場意外。兩年前,殷海光故居一帶傳出都更訊息,台大社會所學生在蒐集相關資料過程當中得知紹興社區的問題,於是展開田野調查、社區工作,在體會居民面臨的困境之後決定伸出援手。

雖然和「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一樣,都是由台大學生發起,但「紹興學程@紹興社區」一開始並沒有走街頭遊行的激進路線。從進駐紹興社區、台大提告,學生與居民幾乎都選擇在體制內尋求救濟管道、爭取協商空間,手法相對保守,直到去年校慶時居民進行抗爭,才讓議題上了媒體版面。
林彥彤指出,前年八月台大對居民寄出律師函後,學生除了「蹲點」田野調查、居民訪談討論解決方案,就是協助居民向選區市議員、立委、地方與中央機關陳情,但多是得到「於法無據」、「尊重台大意願」、「依法行政」等制式回應。

聲援居民權益 體制內一再爭取

在校方對居民提告後,學生開始在校內體制聲援,包括在台大意識報刊登專題報導、致電詢問校方收回校地用途與如何處理居民權益、寫校務建言。在這過程中,社會所學生也與長期關注居住議題的城鄉所學生、學代會、研究生協會交流,成為日後「紹興學程@紹興社區」並肩作戰的動員主力。

林彥彤認為,當時動員能力尚未足夠,氣氛也還沒達到,仍希望從體制內爭取。不過,學生在校務會議上提案暫停訴訟並未獲通過,隨後輾轉得知台大早已成立一個專案委員會負責處理紹興社區問題,卻從未告知學生該委員會的存在,學生才於校務會議上「裝傻」提出「針對紹興社區組成專案委員會」的要求,迫使該委員會納入兩名學生參與。

由於都更條例規定,沒有明確用地計畫的國有地需強制配合都更,紹興社區確實存在建商的人頭戶,台大則以「避免校地被建商都更整併」的名義收回土地,因此要求聲援紹興社區的學生提出社區的居民組成,釐清真正的弱勢有多少人。但長期田野調查的學生所提出的名單卻不斷遭到校方質疑,「所以我們就一直搞名單,精力都花在這上面。」

關心居民監督校方 展現青年力量

林彥彤說,除了校方要求的弱勢居民名單,基於田野調查成果,他們還得製作包括基地空間、居民生活型態、職業類別、其他國家案例的調查報告書,因此沒有餘力去組織動員學生。

由於台大遲未向居民開啟協商大門,學生也開始意識到校園動員不足,在今年五月舉辦了「紹興周──攝影展暨音樂會」,並於暑假展開三梯次的「紹興之夏工作營」,讓參與者能親身到紹興社區體會起居生活。那時,「紹興學程@紹興社區」臉書專頁仍未成立,台大學生雖然多少聽過紹興社區議題,但未深入瞭解,「不藉活動不太可能讓大家都動起來。」

直到校慶前一周,學生開始在校內擺攤廣泛宣傳,「紹興學程@紹興社區」臉書粉絲專頁才同步成立,兩周內「按讚」人數就已突破兩千,而校慶過後更超過六千人。黃怡瑄表示,一開始只透過自己的人際關係邀請按讚,沒有預期臉書成效如此驚人。

隨著居民停止絕食,社區與學校建立了初步的互信基礎,「紹興學程@紹興社區」粉絲專頁總算展現成果,並持續關心居民、監督校方、舉辦講座與說明會解釋外界疑慮。當年發起野百合改變社會的台大,相同的學府,不同的世代,這次透過臉書再次展現青年力量。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雜論
自訂分類:版主推薦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