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雪隧未通過大火的檢驗 隧道火災可怕 安全必須再強化 雪山「睡道」危機四伏
2012/05/09 10:22
瀏覽63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雪隧未通過大火的檢驗

通車近六年的雪山隧道,前天發生嚴重的車禍火警,使這條台灣最長的公路隧道,一時間變成一座「橫躺的煙囪」;幸而,因過去的災難演練及臨場應變尚稱得宜,得以將災害降低,但也暴露出許多火場實境超出演練課目的缺失。雪隧雖在起火十七小時後恢復全線通車,但檢討防災應對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這場台灣首見的公路長隧道大火災,許多狀況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其一,起火點距頭城端出口僅兩公里,讓高溫濃煙得以迅速找到宣洩出口,循熱氣流上升原理排出;設若起火點近隧道中段,通風系統又因斷電無法運轉,隧道內溫度勢必迅速竄升。一九九九年連通法國與義大利的白朗峰長隧道火災,即因延燒兩天,記錄的高溫超過攝氏一千度,造成極嚴重的人員傷亡及財物損失。

其二,雪隧深層防禦的安全設計奏效。深層防禦原本是核能電廠的安全設備,運用在危害性不那麼高的公路設計,勢必增加成本,但十二點九公里的雪隧採用此一設計,有二十八處人行聯絡道、八處車行聯絡道,加上東西洞口,讓最大逃生距離降到三百五十公尺,大大增加逃生成功機率。

其三,當年因施工地質條件不佳,先行開挖探測工程環境的導坑,在此次火災時發揮了高度的救援作用;通過人行聯絡道及車行聯絡道與主坑連接,以高於主坑的空氣壓力,相當程度阻絕了火場濃煙竄入,且支援、救災車輛得以避開起火主坑,迅速趕抵現場,把握救災第一黃金時間。

其四,國人用路素質漸臻成熟。雪隧火災起火點後方長達十公里的車流,絕大多數的駕駛人均能自律或遵循指揮,將車輛靠邊停放,離開車輛逆向逃生;幾乎沒有車輛掉頭試圖反向駛出;接近起火點的中型貨車更是冒險扮演救援撤離角色,這都是急難中的重要生機。

但這場火也暴露許多防災缺失。首先,三十餘傷者幾乎都是吸入性嗆傷,顯示雪隧的排煙設計不足以因應火場實況;雪隧通風是以隧道上方的噴流風機順車行方向送風,之後以軸流風機連結豎井排出;豎井進氣、排氣分離,確保平時與火警逃生時均能有正常的空氣品質。

在這場火警中,排煙系統啟動是在大火撲滅之後,這是雪隧的標準作業模式,三十七分鐘完成排煙也確實是不錯的成績;但問題是若這場火不是在四十分鐘不到即撲滅,而是持續延燒一段更長的時間,是否排煙系統仍應按兵不動?雪隧最長的逃生距離僅三百五十公尺,卻造成了三十餘人吸入性嗆傷,這顯示這套排煙SOP作業模擬情境與現實狀況脫節。

逃生訊息不足也是大問題。長隧道火災發生時,最迫切需要的是明確的逃生指引,但從歷劫歸來的民眾還原現場情況,卻是濃煙、漆黑、高溫、沒有及時訊息廣播、甚至緊急避難方向指示燈也看不到,試想在那樣的危急環境,需要的資訊全無,只能摸著隧道壁逃生,是多麼驚恐的情境?

雪隧的不斷電設計在這場火似也失靈。聲稱東西出口都有柴油發電機,可持續供電二十四小時;兩端的不斷電系統也有十五分鐘供電能量;但火災發生後,防災逃生指示系統卻完全停擺;不斷電系統該上陣時卻未發揮作用,這絕不可等閒視之。

承載量及速限是另個問題。雪隧的防災設計是以小型車事故為設想模組,完全不符合開放大型車行駛後的現況;大型車的用路面積、排熱是小型車六倍以上的「當量」,若計算釀災能力的「衝量(質量乘以速度)」,恐怕是小型車的不止十倍,因此,雪隧的流量統計不能是大車小車都算一車,必須要有更精確的計算。

大火之後學界再提降低雪隧速限,這其實與流量多寡緊緊相扣,現況是周休、連假雪隧流量早已過飽和。流量與行車風險息息相關,因而一成不變的速限並不合宜;這可以參酌國一、國三作法,若霧區能見度不佳,則機動降低速限,國五則視車流量,過於飽和時機動降低速限。

相較國際上公路長隧道火災的慘重傷亡,雪隧大火算是幸運的;尤其是因而暴露出演習環境與現實的落差,更是珍貴的教材。雪隧潛在的行車風險不可能改變,能改善的是用路人與交管的應對。



全文網址: 雪隧未通過大火的檢驗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080669.shtml#ixzz1uKpgrO3w
Power By udn.com

 

 

 

 

隧道火災可怕 安全必須再強化

 

通車才六年的雪山隧道七日發生嚴重的火燒車意外,釀成二死、卅餘人輕重傷的不幸事故,原本就被認為頗有安全疑慮的雪隧,經過此次慘重的教訓,證明必須對安全措施作更進一步的強化,才能保障所有行車人的安全。

 

全長十二點九公里的雪隧,是全球第五、亞洲第二長的隧道,這麼長的隧道,一旦發生火災,高溫及濃煙可能讓整條隧道都宛如封閉火場,導致乘客逃生困難。全球各地公路隧道發生火災而造成傷亡的情形時有所聞,一九九九年歐洲義大利與法國之間的「白朗峰隧道」因一輛卡車起火,卅五輛車被大火波及,共有卅九人被火燒死或被濃煙嗆死。而雪隧通車至今,已發生了九起火燒車事件,這次更出了人命,其中暴露出來的許多安全問題,必須盡快亡羊補牢。

 

第一項是速限問題。

雪山隧道通車之後,往來宜蘭台北更加方便,旅客也明顯增多,假日車輛尤其川流不息。由於車多導致的塞車引發怨言,雪隧的速限於是一路往上調,從一開始的時速七十公里,逐漸調高到雪隧的「設計速限」九十公里,再外加開放十公里的「寬限值」,也就是說,民眾可以用逼近一百公里的時速行駛。這使每小時可通行的交通量,提高到二千六百至二千八百輛,提升疏運效率紓緩塞車問題。

 

但當時學界就有反對聲音指出,在實際執法上,可能是要到一○二或一○三公里才開單,其實時速已超過雪隧的設計速限。而許多常走雪隧的駕駛人表示,經常看到隧道中有人飆破一百,卻不見照相取締。

 

第二個問題是車距。

這次車禍的發生,是因為一輛廂型車爆胎後減速,導致後方車輛發生追撞,一輛小貨車被首都客運猛烈追撞,引發大火,車上的夫婦兩人都被燒成焦屍。當時這些車輛是否車速過快,目前尚無法確認,但至少沒有保持足夠的安全車距,是絕對的事實,否則也不至於應變不及發生追撞。

 

按照規定,車輛行駛於雪隧應與前車保持至少五十公尺的距離,但其實很多駕駛根本無視於規定,跟車跟得緊緊的。或者有些駕駛開得太慢,後方駕駛一急就跟得緊,也導致距離無法拉開。

 

被放寬得過高的速限,加上沒有保持安全距離,再加上密閉超長隧道,等於危險性乘以三倍。一旦前面有狀況,很容易就出車禍,而偏偏在隧道裡一有車禍,嚴重性可能更為加劇,傷害更加慘重。

 

第三項是逃生避難問題。

這次事故的兩名死者都是直接死於追撞車禍,其他乘客都幸運逃出,只是有些人受到了撞擊或嗆傷。但據乘客指出,在逃生過程非常混亂,聽不到避難指示廣播,慌張中找不到避難的人行橫坑;而逃生門因為開門後卡住未能自動關上,以至於濃煙也跟著躥入。濃煙的殺傷力甚至超過火焰,逃生門必須盡快改善,使其能在任何狀況下都能有效阻隔濃煙,才能讓避難者得到保護

 

其實,這次雪隧排除濃煙只花了卅七分鐘,效果算是不錯。而除了車禍死者外沒有其他人喪生,也是不幸中的大幸。如果能針對這次事件暴露出來的許多安全漏洞進行加強,應該能讓用路人得到更多保障。

 

但是,才剛有人質疑雪隧提高速限的問題,馬上就有人大表不以為然。的確,就是因為雪隧提供了太多便利,以至於塞車問題始終無解,交通流量太大無法消化,才導致地方強烈要求提高速限。

 

雖然如此,這次的事故告訴我們,安全才是回家的唯一道路。尤其雪隧的危險性高於一般道路,一旦發生事故,會置整個隧道的車輛與乘客於險境,為了公眾的安全,不能不把規則訂得更嚴謹。因此,雪隧的速限應該予以降低,加強取締慢速或違規變換車道,並盡速研擬車輛攝影和偵測系統,嚴格要求保持行車距離。

 

安全無價,不管早回家還是晚回家,能夠平平安安出遊,安安全全回家,才是最重要的。

 

熱門話題-雪山「睡道」危機四伏

 

雪山隧道大火震驚了全國,然而雪隧開起來是如此的不安全,不安全的感覺並不是來自於象牙塔中學者所說的速限過高,而是整條道路設計沒有考慮使用人的限制,又常把責任歸為用路人。

 

雪山隧道若稱為雪山「睡道」亦不為過,整條隧道除出入口兩端外,實際上是引人入睡的環境。首先通風問題經常導致隧道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當環境中二氧化碳濃度高時,人體中的血液含氧量就會降低,為了降低人體的氧氣代謝,因此容易進入睡眠狀態並讓反應遲鈍。

 

其次,隧道中幽暗不明,更是睡眠的理想場合。為節省成本,隧道壁連塗白的費用都省下來了,一路上又單調沒變化,加上事故前隧道內的燈光經常只開一半,隧道內簡直是一片漆黑且無趣,在這樣的環境中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不但容易讓行車速度會降低,更容易使人昏昏欲睡。

 

有學者表示事故跟速限提高有關,乍聽有理,但若事故為行車速度造成的,相近的彭山隧道或石碇隧道發生的重大事故案件數,按照長度比例應各自為雪隧的三分之一,實則不然。

 

筆者經常行駛雪隧,深感道路的危險性,曾數次向相關單位反映雪隧的危險,無奈人微言輕不被受理,藉這次慘痛的教訓,希望主管單位能注意改善用路人的環境,增加隧道內通風及明亮度與變化性,而不是一味地要用路人拿安全做不合理的考驗。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