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退燒 買票不用等
http://udn.com/news/story/7332/1869514
2016-08-03 02:45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戴瑞芬/上海2日電
上海迪士尼樂園風光開幕才一個半月,昔日一票難求的盛況,如今門票原價轉讓還沒人要。旅行社業者透露,迪士尼一日遊行程都沒有爆滿,散客進園也不用再瘋狂搶票,8月起隨到都能出票,甚至進園前先「滑」一下,網路就能找到折扣低價門票。
開幕才滿月的上海迪士尼,已經退燒了嗎?台資旅行社業者表示,不意外,的確沒有預估的樂觀。不過暑假才剛過一半,接下來還有一個月的旅遊黃金檔,業者表示,會向遊客改推親子行程,不再鎖定樂園主題遊。
上海迪士尼6月16日開幕首日才半天,就湧入近2萬人潮,遊客甚至通宵排隊搶入場,園方原本預估,到暑期黃金檔9月底前總票量可達700萬人次,換算下每月將近會有200萬大軍進園。
不過蜜月期才沒多久,剛開始要排四小時才能玩的「飛躍地平線」、「創極速光輪」、「雷鳴山漂流」等人氣設施,現在已不用等太久。專做網路票務的大陸業者指出,遊客對迪士尼的新鮮度漸漸在減退。
網路已出現倒賣的折扣門票。中國商報報導,淘寶有不少門票賣家,打著低於上海迪士尼官方售價在拋售折扣票券。「人民幣500元的成人票,只需付460元。」
創極速光輪 只有上海玩得到
http://udn.com/news/story/9933/1765975-創極速光輪-只有上海玩得到
2016-06-16 14:43 聯合晚報 本報記者賴錦宏
上海迪士尼樂園是中國大陸首座迪士尼主題樂園,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新鎮,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迪士尼樂園。包括六大主題園區:米奇大街、奇想花園、探險島、寶藏灣、明日世界和夢幻世界。
上海迪士尼設施中為世界首創的,包括園內的創極速光輪、「奇想花園」專為醉心園林景觀的中國遊客設計,設有全新觀景階梯以便遊客觀賞城堡舞臺劇和夜光幻影秀。另外,「寶藏灣」是全球迪士尼樂園中第一個以海盜為主題的園區。
探險島翱翔·飛越地平線,在試運營期間一直位列上海迪士尼三大熱門項目之一,排隊需數小時,它之所以受到遊客熱捧,採用了當下最時髦的「裸眼3D」技術。為打造24小時遊樂區,上海迪士尼還有「點亮奇夢:夜光幻影秀」奇幻童話城堡在夜光幻影秀中成閃亮之星。
上海迪士尼樂園門票從今年3月28日起開售,可通過官方票務直營管道購票。另外,也可通過官方授權合作夥伴訂購樂園門票、兩家主題酒店預訂和「獅子王」音樂劇演出票。
開幕期票價為499元人民幣(假日、周末和暑假適用此價);開幕期後,平日370元,高峰日499元。兒童、老年人、殘障等有優惠票價。
玩樂體驗…要排六小時
http://udn.com/news/story/9933/1767536
2016-06-17 03:10 經濟日報 記者賴錦宏/台北報導
上數以萬計想嚐鮮的迪士尼迷,都想一睹世界最大迪士尼樂園丰采,嘗試全球首創的遊樂設施,但遊客要做好可能排隊六小時的心理準備,而且不能自帶食物,不可帶自拍棒,連衣著也有特殊限制。
據上海迪士尼官方網站公告,如果在昨天至18日入園,只能提前預購門票,現場售票亭已停止銷售當日門票。而且7月5日之前的票已經賣光。
目前官網在賣的主題樂園門票有兩種:單日票和兩日聯票。單日票的標準票為499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500元),兒童和老年人票為375 元(約新台幣1,875元)。兩日聯票的標準票為950元(約新台幣4,750元),兒童和老年人票為710元(約新台幣3,550元)。
在住宿方面,迪士尼樂園內有兩大酒店:上海迪士尼樂園酒店每晚價格1,650元起(約新台幣8,250元),上海玩具總動員酒店850元起(約合新台幣4,250元),價格均不包含服務費。但兩家酒店整個6月「已經沒有空房,除非有人退房」,7月的客房也所剩不多。
至於園區周邊連鎖經濟型酒店在迪士尼開業期間房價較平日基本已經漲一倍,部分中高檔酒店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揚。
上海迪士尼雨中開幕 「下的是人民幣」
上海迪士尼16日正式開園迎客,「創極速光輪」雲霄飛車成遊客搶玩焦點。在上海迪士尼首發的「創極速光輪」,是根據迪士尼電影《創:戰紀(Tron:Legacy)》改編而來,為迪士尼主題樂園歷史上速度最快的雲霄飛車之一。(中新社)
造價55億美元的上海迪士尼昨天中午在霏霏細雨中開幕,大陸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致詞時開玩笑說:「華特迪士尼總裁艾格先生與上帝關係不錯;在中國文化裡水為財,這下的不是雨,下的是美元和人民幣。有大喜臨門之意。」此外,包括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美國總統歐巴馬昨天都發來賀信。
昨天清晨6點鐘就有數百人擠在門口排隊,想成為正式開幕後第一批入園遊客,除大陸本地民眾,也有來自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的遊客。開幕日門票早在3月份官網上搶購一空,昨日現場沒有販售門票,黃牛票一張喊到1000元人民幣(約5000元台幣)。
上午10點半,盛大舉行開幕式,迪士尼董事長艾格興奮地用生澀的中文說:「我們夢想成真了!」接著,由迪士尼「最資深」的白雪公主領軍,巴斯光年、《冰雪奇緣》的艾莎跟安娜陸續登場,在樂園公主城堡前向全世界宣告,全球最新的上海迪士尼開幕了。
園方昨日動員大批保全及清潔人員,遊客入園必須先「過三關」,第一關安檢、第二關換票,第三關接受QR CODE掃描驗證身分,才能進入園區。
上海迪士尼入園票價,平日每人370元人民幣,高峰日499元人民幣。6月16至30日是所謂「盛大開幕期」,票價比照高峰日。昨日現場沒有販售門票,不過,仍有少數票販子夾雜在遊客群中兜售黃牛票,一張票喊到1000元人民幣。
據香港《明報》報導,開幕日,迪士尼員工全力「打假」(打擊盜版侵權)。現場有台灣遊客自製紅布條,寫著「參與上海迪士尼開幕慶典」,本想拍照留念,不料立刻被園方沒收。員工稱,只要出現「迪士尼」三字就算侵權。一名台灣女遊客說,知道圖案不能用,沒想到連文字也不許。
《明報》還發現,現場安檢不嚴格,遊客只需將較大的袋子放入X光輸送帶,原本不准帶的自拍桿,被許多人收在背包裡夾帶進場。
占地3.9平方公里的上海迪士尼,面積是香港迪士尼樂園的3倍,造價55億美元。股市分析師認為,如果上海迪士尼開園後天天一票難求,機場、公路、航空等和迪士尼運營狀況有關的「迪士尼概念股」有望上漲。
(中國時報)
滬港「雙城記」各有特色 走國際路線 香港迪士尼沒在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617000522-260108
上海迪士尼樂園昨熱鬧開幕,同一時間的香港迪士尼樂園門口,仍像往常一樣排著長長的隊伍,客流量和平日大體相同。作為香港迪士尼最大股東的港府,其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表示,兩個迪士尼定位不同,相信香港迪士尼仍可受到市場歡迎。
香港迪士尼在2005年開幕,剛度過10歲生日,開幕以來多次傳出經營困境,一直到2012年才首次出現盈利,但2015年的經營成績又往下掉,虧損1.48億港元。
在這樣的經營困難下,上海迪士尼加入競爭,讓許多香港民眾為自己的迪士尼捏把冷汗。但蘇錦樑表示,上海迪士尼強調中國文化元素,香港迪士尼走國際路線,兩者並不相同,未來只要香港迪士尼繼續發揮優勢,並不斷注入新遊樂設施,相信仍會受到本地、大陸和國際旅客歡迎。
上海迪士尼開幕首日即安排《獅子王》改編成中文版首演,並加入「炒魷魚」、「娃娃親」、「回家喝西北風」等中國式語言,甚至有孫悟空現身助陣。相對來說,香港迪士尼在設計、布局、遊樂設施、演出語言上,則保留了更為國際化的風格。
艾格也說:「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迪士尼樂園,對很多像張先生這樣的遊客來說,滬港迪士尼『雙城記』,何嘗不是一大樂事。」
(中國時報)
誰愛上海迪士尼? 「多金吃貨、廣東人」
2016-06-16 03:50 聯合報 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
上海迪士尼樂園今開幕,「中國元素」是最大特色。 美聯社
上海迪士尼樂園今日開幕,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綜合性旅遊服務平台阿里旅行,近日發布一份大數據分析的報告指出,對上海迪士尼樂園感興趣的,基本上是一群敢花錢的「吃貨」。根據測算,這些人去上海迪士尼樂園人均日消費竟可達到新台幣一萬元,已和出國旅遊消費水準相當。
阿里旅行的資訊顯示,五月以來,迪士尼相關關鍵字累計搜索量達到八千九百萬筆,是上海地標東方明珠的四十五倍。試運營迄今一個月,累計接待遊客也已超過五十萬人次,是黃山月均遊客量的二倍。
根據消費者對上海迪士尼樂園產品搜索和購買情況,阿里旅行建構出迪士尼城市熱度榜。排名前五名的城市除了想當然爾的江蘇、浙江、上海等三個具地利之便的城市以及北京,遠在華南的廣東竟也擠進前五名。
大陸調查分析稱,最想去上海迪士尼的人是多金吃貨、廣東人。 美聯社
分享
大陸廿一世紀經濟報導稱,一般認為,毗鄰香港迪士尼的廣東民眾,對上海迪士尼應該不會太關注。大數據分析結果卻顯示,廣東民眾對上海迪士尼的熱情,
甚至超過了山東、江西、湖北、福建等離上海更近的省分。
阿里旅行副總裁金奕認為,廣東人消費力高,且特別願意「嘗鮮」,所以對新開園的上海迪士尼的關注度較高。加上暑假即將到來,許多家長也願意帶孩子去上海迪士尼看看。
但長遠來說,如果作為經常性的出遊選擇,上海迪士尼對廣東人的吸引力可能還是會下降,畢竟去香港更為方便。
阿里旅行還研究搜索和購買迪士尼產品的使用者興趣標籤,發現排名前十二名的興趣標籤就占總量的百分之六十四,而這十二個標籤又集中在愛吃、愛買、愛美、愛玩四大領域。
據阿里旅行的分析,除去市際交通費用,去上海迪士尼玩樂的人均消費達到每日人民幣二千元(約新台幣一萬元),這個數字是上海春節黃金周遊客人均消費的二倍。
分析還顯示,購買上海迪士尼相關產品的使用者,高達百分之七十五都有孩子,捨得在孩子身上花錢也符合當今大陸社會消費的典型特徵。
上海迪士尼開幕 中網友問:台灣人感覺是什麼?
上海迪士尼昨天開幕惹,不過台灣人的反應好像還滿冷der,不過媒體們當然還是報導惹,只是整體氛圍感覺就是大家也不是很關心的這種FU?
有位後來被查IP發現是用美國跳板來的對岸網友在批踢踢上表示:「上海迪斯尼開幕,感覺台灣媒體全面失聲,大家似乎都絕口不提,若有提也是以負面新聞居多,但不可諱言的是大陸的生活水準在快速的提高中,就以上海迪斯尼為例,比起來台灣沒有任何旅遊景點可以相比,大家覺得如何呢?」
本筆是很想問他迪斯尼是貴國翻譯嗎?不過相信冰雪聰明的大家,都知道他在問的是上海迪士尼啦~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
分享
而網友們也如他所願的回應了:
「干我屁事」
「太好了,東京迪士尼就不會都是26」
「沒啥感覺,要去也是去東京的」
「大陸出現的感覺裡面的東西都是山寨的」
「他國事務」
「支那人在國內自己玩別出國就好」
「去過一次香港迪士尼,領教過中國人的水準後,上海迪士尼,吃屎比較快」
「終於把蝗蟲都吸回到上海了,可喜可賀」
「把中國人關在國內,以後可以放心去其他國家的迪士尼了」
「感覺就是日本迪士尼可以少一點中國人」
「哪有絕口不提?你有看新聞嗎?」
「很棒嗎?強國做出來的大概就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仿製品…」
「世界上到處都有樂園在誕生,不過就多一個在中國,又如何?」
「就是個山寨風很重的中國迪士尼」
「光看個獅子王舞台劇都有個俺老孫,就知道有多荒謬了」
「外國人嗎?新聞正反兩面都有報導啊,而且臺灣是叫迪士尼」
總之,看起來網友們的意見就是:完全不想去上海迪士尼,而且蓋了也好,這樣其他地方的迪士尼就少一點中國人。
而香港網站New Monday也出了一篇文《請都唔去!5點不到上海迪士尼玩的原因》,列了五點告訴大家「不要去上海迪士尼啊很恐怖der~」:
1.卡通人物似山寨(以為迪士尼加強監管設施品質嗎?科科,連中國網友都說有山寨FU了,連小熊維尼的書都是簡體字)
2.跟預期落差超大(對比之前上海迪士尼釋出的預想圖跟成品你就知道)
3.環境不是很夢幻(一個吸中國各地人的地方,會發生更多驚人狀況)
4.亞洲最貴的迪士尼(一日門票大約要2500台幣,香港不過2300台幣有找,東京也就2200台幣有找,不過9月後會降價)
5.買得到黃牛票也進不去(淘寶上的黃牛已經被炒到約5000台幣,但入園時要帶購票憑證+身分證+購票時登記的人要在現場,所以當初買票的人不在也進不去)
圖片來源/淘寶網
分享
中央社上個月也曾經發過一篇報導《誰最想去上海迪士尼?大齡或收入不高者》指出,根據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等單位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想去上海迪士尼旅遊的以45歲以上或收入在人民幣5萬元(約25萬台幣)以內的族群居多。
欸...所以應該要是主要目標的年輕人或是中產階級好像...也不是非常無敵超級想去?
所以…好像不只是台灣人,香港人也不是很想去…?不過倒是有日本旅行社抱怨說他們拿不到上海遊樂園的門票就是了…嗯,可能日本人自己國家的玩膩惹反正上海還滿近der所以比較有興趣一點吧?
「Oops!新鮮事」所有內容皆由編輯整理彙集,或作家執筆原生,未經授權不得摘編,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海迪士尼開幕背後 中國施加了多少壓力?
2016-06-21 12:11 聯合新聞網 文章提供/遠見
http://udn.com/news/story/7331/1775866
上海迪士尼樂園16日開幕,一名年輕女性頭戴米妮頭飾,拿著iphone手機在紀念品商店前拍照。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
6月16日,上海迪士尼樂園開幕,這座耗時5年興建、超過10年企劃的經典遊樂園引起非常多遊客企盼,也是華特迪士尼公司繼加州迪士尼、佛州迪士尼、東京迪士尼、巴黎迪士尼、香港迪士尼後第6座國際級的渡假勝地。
這是亞洲第三座,也是中國境內第二座迪士尼樂園,見證迪士尼公司對華人市場與亞洲市場的重視,它有全球最高、最大的迪士尼城堡、最長的花車巡遊路線,更首創中文版《獅子王》音樂劇,可愛的卡通人物齊聚一堂,勾勒許多美好想像。
不過,從5月7日試營運至今,上海迪士尼樂園似乎在台灣的社群、媒體上討論異常冷靜,相較於1983年、2005年開幕的東京迪士尼與香港迪士尼,那時候眾人爭相搶票、預訂機票、安排周邊行程的盛況相比,著實令人感到弔詭。
是迪士尼的熱度不再?還是昂貴票價令人失去興趣?
也許是中國的強勢態度,讓迪士尼不得不面臨前所未有的妥協。
這座耗資55億美元的上海迪士尼渡假區,從利潤的分配到經營權之掌控意見都非常不一致,上海方面希望能有「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設計,因此追求許多「世界第一」──表面上是為了打造闔家歡樂的娛樂環境,但內行人都知道,這是中國為了展現獨傲世界的野心,也樹立了跨國公司在中國營運的規則。
為了迎合中國,迪士尼居然放棄了經典中的經典「太空山」,連「小小世界」跟「叢林巡航」都從樂園地圖中消失,「米奇大街」取代了「美國小鎮大街」,另外還再造了「創極速光輪」與「晶彩奇航」遊樂設施。
既然遊樂園在東方,迪士尼接受了中國提出的東方元素理念,像是集結12生肖的「12朋友園區」、東方特色餐廳等,這並無不妥,但如果民族主義傾向過重,恐怕不是一個很好的合作方式。
《網易》報導,上海迪士尼樂園是由華特迪士尼公司與上海申迪集團合資建造,兩家公司出資比分別為43%與57%,他們還共同成立了了一間上海國際主題樂園和度假區管理公司,負責樂園的主要營運事宜,迪士尼投資該公司占比70%,申迪占比30%。
之所以成立第三方管理公司,系在中國與美國最終的談判上,雙方達成了同股同權、風險共擔的方式,且有別於巴黎迪士尼與香港迪士尼由政府出面跟華特迪士尼接洽的方式,這次的上海迪士尼,是由企業跟美方合作,以確保營運之利潤分配,畢竟,迪士尼樂園帶動的周邊發展與投資可能高達2000億人民幣。
為了打入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許多跨國企業紛紛放低姿態,甚至變相改變原本應有的策略方針,中國也會對企業施壓,要求降低價格、提供技術,最後當把技術學走時,還可能會另外自立門戶。
2010年,Google即和中國政府因為防火牆問題與網路審查機制鬧得十分不愉快,中國方面堅持Google必須協助搜尋引擎的審核,但Google認為網路自由和言論自由的重要性應該凌駕其上,強勢的中國官方態度更啟動駭客攻擊,迫使Google退出中國市場。
回頭來看,如果以上海迪士尼樂園來說,看上的是未來潛在的龐大商機,在周邊商品如玩具、飲食、電影的熱潮帶動下,未來若生意穩定,預計一年可吸引超過2000萬名遊客,這也怪不得就算中國態度多麼強硬,他們也要在亞洲再開第三座迪士尼樂園的主因。
《紐約時報》報導,根據迪士尼樂園的財務報表顯示,歐洲唯一的一座巴黎迪士尼,開幕至今已24年,但都還是個無底的營業黑洞,至今毫無獲益;反而東京迪士尼的成功令各大企業爭相效仿。
2005開業的香港迪士尼雖然近期營收有所衰退,但整體還是十分成功。上海迪士尼希望藉開幕,吸引中國大半遊客光顧,還有台灣、韓國等東方旅客。
但台灣人之所以興趣缺缺,除了「位在中國」這點外,票價過高、物價太貴、動線不明、排隊冗長都是試營運時面臨的極大問題,更何況開幕後,不難想像會有多麼紊亂。
中國遊客的素質也普遍令人不敢恭維--大聲嚷嚷、喧嘩、不耐久候叫罵、推擠、爭執、隨手亂丟垃圾、用烘手機烘腳、插隊等情形接二連三發生,就連訓練有素的服務人員看到此現象也不禁長嘆。
如果你曾經去過東京迪士尼,一定對那完美的服務品質印象深刻──動線明確、服務親切,就連遊客也彬彬有禮、遵守秩序,讓遊園品質大大提升。
試想,上海迪士尼開幕,你會去光顧嗎?也許撇開政治的因素不談,迪士尼本身還是種幸福與快樂的象徵,期待在營運後,問題能夠解決,並帶給遊客耳目一新的想像。
(作者/魯皓平 本文出自2016.6.15《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經濟/從股后出嫁 看企業創新的價值
2016-06-21 01:5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775325
台灣股后、半導體電子束檢測設備龍頭廠商漢微科將100% 股權以每股1,410元、總價約新台幣1,000億元售予荷商艾司摩爾 (ASML),震撼了台灣股市和半導體產業。對於此一股權轉讓,各方評價不一。
悲觀者認為「國家隊」失去大將,產業模範生被買走了,未來可能影響台灣最具優勢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如果外資收購台灣企業從個案變成常態,台灣將面臨產業競爭力快速流失的困境;或是再度凸顯台灣好企業的本益比低、相對廉價,若這些指標公司因被收購而下市,「池子裡的大魚不見了」,勢必影響台股表現。
樂觀者認為此一收購案對台灣有正面意義。
首先,因為漢微科主要發展電子束檢測技術,藉此提高半導體產業的良率,擁有多項自行研發專利技術,此次合併利於雙方轉入下世代的檢測設備開發技術,可使半導體設備生態更趨完整,提升設備產業的競爭力;
其次,這也代表台灣設備檢測技術受到國際肯定,已達與國際半導體設備技術互補接軌,有助於提升產業形象;再者,漢微科被收購後,員工將留任台灣,沒有人才外流疑慮,技術服務、維修、設備耗材、人才培訓業務都會留在台灣,有助產業結構與培育下世代人才;最後,漢微科大股東有機會因獲得資金而另啟新局,精進於下世代的檢測或製程設備研發。
平心而論,此一收購事件之所以會引起震撼,原因在於台灣像漢微科這樣指標性的模範生企業太少,當池子中的大魚不多時,少了一條大魚當然非同小可。
這也凸顯在政府致力於培養中堅企業多時後,我們仍然沒有足夠多而好的中堅企業。若以中堅企業多而強著稱的日本或德國來說,像漢微科這樣的收購案就一點都不新鮮。
一直以來,台灣的資訊產業強於硬體製造,弱於軟體研發,而這正是台灣產業發展困境的主因。硬體製造若不能搭配軟體研發,就只能依賴不斷尋求更低的成本以及追求量產來維持生機,偏偏台灣絕大多數廠商都屬於此種類型。
像漢微科這種勇於創新研發、創造不易被取代的關鍵性、終能獲國際肯定的「大魚」實不多見。也正由於多數廠商重視的是低成本以適合量產的環境,「五缺」便成為業界企盼政府「代為解決」的問題。
池中的大魚不多,企業和政府都有責任。一般而言,生產營利活動需要包含勞動、資本、土地及企業精神等幾大要素的配合,所謂企業精神指的是企業家的能力,即企業家要有能力從市場中整合勞動、資本、土地等要素,發揮組織與創新能力以便在市場中獲利。
若企業僅能依賴政府源源不斷地提供各種要素來獲利,則企業精神的價值將變得不重要,小魚也終難成大魚。企業主必須思考如何發揮企業精神,克服台灣先天難以解決的五缺問題,才能練就關鍵、不被取代的功力,成為令人稱羨的大魚。
就政府而言,面對產業發展的困境,如何塑造創新創業的氛圍與環境,應遠較不斷供輸產業各種生產要素來得重要。新政府不斷強調創新創業的重要性,也間接迴避了對五缺問題的回應;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只缺與產業界與人民更好的溝通,以及真正落實。
漢微科被收購固然令人不捨,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這正說明了我們視漢微科為寶貝。台灣如果能有更多這樣的寶貝,經濟風險自會減少許多。
失去池裡的一條大魚並不足懼,我們該擔心的是池塘裡的眾多小魚能不能不要夭折,而能長成愈來愈多的大魚。
台灣向來習慣從靜態的角度看問題,例如,我們總擔心陸客不來會嚴重衝擊台灣觀光業。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也從未像現在這麼努力地爭取其他國家的觀光客。這說明了從動態的角度來看,短空未必是長空。我們失去了漢微科,更應致力於製造更多的漢微科,若然,台灣經濟的長多可期。
范疇專欄-一國兩幣,數位「內匯券」救中國
中國時報
范疇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621000438-260109
中國的政治經濟,接下來兩年是建國60餘年來未有的關鍵期,無論是走新威權主義路線、舊威權主義路線,還是憲政民主改革路線,都繞不開一塊巨石: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那些「低垂的果子」都已經摘完了,剩下的只有高掛難摘的果子,一不小心就可能高處跌下摔斷腿。
就在短短10年之前,我們還可以想像中國全面的政治體制改革,然而到了今天,這想像空間已經幾乎不存在了,原因無他,上述的那塊經濟巨石不先去除,任何的政體改革帶來的經濟系統性風險都可能拖垮中國。
許多外人,包含政治學者甚至一部分經濟學者,都還看不清一個現實:中國的經濟巨石,經過了這10年,已經歸結到了一個要素上,人民幣。人民幣的超巨量發行,包含檯面上的正規數量,加上檯面下的各種千奇百怪、境內境外的信用債務,已經到了即使百分之百極權管理都已經管不了的地步。誰也不知道,包括最高權威人士,此時此刻若進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牽一髮動全身的系統性風險會在何處何時發生,也完全無法測算後座力。
經濟辦法上,理論上有很多出路。例如,中國可以選擇釋放出30%~50%的國營企業股份,吸引外資進場以解燃眉之急;
或再如,放開土地國有政策,以帶動國內外私人資本投資。然而,這些「理論上」、其他國家可能採行的辦法,都落在上述的「系統風險場域」內,因而無人敢提議,更不用說執行。
眼下,中國只能繼續飲鴆止渴,睜一眼閉一眼地擴大財政、擴大人民幣發行,然而這是一個無底洞,錢到不了神經末梢。
在我看來,中國只剩下一條路有可能化解這個危機,那就是即刻發行指定用途的數位貨幣。發行平行幣種,中國早有經驗,例如80年代的「外匯券」,也包括一直到現在都還存在的以第二幣種─美元交易的B股市場。「一國兩幣」,平行發行「內匯券」對中國一點都不新鮮。在國際上,也不是完全陌生的做法,美國的「食物券」(Food Stamp)不也是代幣的一種嗎?
今天全球各國經濟,其實多少都有「中國症狀」:貨幣超發而帶來不可預知的系統性風險。但是,整個地球上,只有中國有這個條件立刻採用「數位貨幣」來解決問題,因為,只有中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具有這種威權調適的權力,而且中國社會對電子交易的行為早已「超英趕美」。
在「區塊鏈」(Block Chain)技術已經接近成熟的階段,中國可以發行百分之百可驗證、可追蹤、貪官無法貪、地方政府不可能「雁過拔毛」、指定消費不可違背、銀行無法濫生信用的數位貨幣,與現行人民幣的匯率釘死在一比一(這是必須的,否則將引起金融混亂)。
例如,只能用於醫療、教育(或其他指定用途)消費的「福利幣」,或與農業生產相關、指定身分的「農民幣」。在中國如此嚴格完善的戶口、身分認證系統之下,再加以指定的消費單位(如醫院、學校、特定企業等),這些數位貨幣可以帶來減緩人民幣發行、控制通膨、防止腐敗等等一連串的效應。若嵌入公務體系的薪資結構,或嵌入加薪機制中,通過指定用途,還可以保證提升諸如醫療健康、教育學習等社會素質。
數位貨幣的清算平台技術,對中國政府主導的銀行體系來講,應該只是小菜一碟。交易及支付方面,現在連老農都有3隻手機了,建置一套(或駕馭於現有電子支付平台)APP感應規格,應該也是唾手可得。至於第二幣種所可能發生的弊端,例如當年的「外匯券倒爺」,在區塊鏈的「凡轉手過的必留下痕跡」的技術特性下,根本不可能產生。
這樣一套國內封閉型的數位貨幣系統,通過對用途、身分的設計,若能取代國內貨幣流通的15%~20%,應該可以緩和「飲鴆止渴發行人民幣」的壓力,甚至緩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壓力,為下一步的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移除路障。
區塊鏈貨幣方興未艾,以「比特幣」(Bit Coin)為首,中國政府完全可以定出不同規範(例如,只有政府可以「挖礦」(Mining),政府追蹤每一區塊的流向)。待流程順暢之後,豈止「一國兩幣」,「一國五幣」又何妨?關鍵是不能溢出境外,否則又是另類的金融危機了。(作者為戰略顧問公司負責人)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