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南市黑心醫院 小兒疝氣雙側都開多挨一刀 | 沒症狀、摸一摸 就說要開刀 幼兒疝氣 傳統手術是上選 醫療體系的疝氣醫師
2011/06/27 09:05
瀏覽4,93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南市黑心醫院 小兒疝氣雙側都開多挨一刀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趙容萱王昭月、蔡容喬/連線報導】


台南市某醫院每月幼兒兩側疝氣手術高達一百五十人,平均全市三到四名新生兒就有一人挨刀,健保局認為醫院「不當開刀」賺黑心錢,已提出警告並著手調查。

「幼兒兩側疝氣發生率僅約百分之五,這些幼兒十分之九都是多挨了一刀!」成大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陳肇真等多位醫師指出,坊間不少醫療院所鼓吹基於「預防治療」,小兒疝氣最好同時做兩側手術,家長不明究竟,不但多花錢,還讓孩子承擔不當醫療的風險。

醫界人士指出,這種不當手術牟利情形各地都有,「愈往南被不當開兩側疝氣手術的孩子愈多」,台中甚至有一名外科醫師號稱「開三萬例疝氣手術」;健保局說,已調查各地醫院幼兒疝氣手術是否偏高。

據了解,包括台中榮總、高雄長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等多家醫學中心,平均每月嬰幼兒疝氣手術不過三、四十例;健保局月前發現台南這家醫院的小兒疝氣手術數異常。

健保局訪查發現,有九成的家長說,孩子包皮過長或其他外傷就診,醫師檢查後說孩子有疝氣必須治療,為免另一側日後也出狀況,最好兩側同時手術,「醫師都這麼說了,當然只好讓孩子接受手術!」

健保局認為這家醫院可能「開了不該開的刀」,給予警告後,疝氣手術明顯減少,但醫院又推出號稱沒有傷疤的「陰囊中線」與「腹腔鏡」手術,鼓勵家長自費,健保局管不到自費,懷疑藉此規避稽查。

陳肇真說,兩側疝氣發生率低,多數小兒外科醫師認為「不必讓孩子白挨這一刀」;台灣疝氣醫學會建議,有症狀再開,不需預防或二側一起開。

 

醫師透露,坊間自費疝氣手術收費從四到七萬元,有醫師推出「一邊健保、一邊自費」,鼓勵家長兩側都手術,避免被查出。

【2011/06/27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南市黑心醫院 小兒疝氣雙側都開多挨一刀 | 不當開刀賺黑錢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422517.shtml#ixzz1QQxSc1aH
Power By udn.com

沒症狀、摸一摸 就說要開刀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台南市林姓婦人先後帶兩名孩子接受疝氣治療,老大自費四萬元做陰囊中線手術,花費多還住院一周,老二給另一名醫師採傳統手術,隔天就出院,她不解「怎麼會差這麼多?」林姓婦人兩年前,因長子陰囊腫大,醫師診斷為疝氣必須開刀,並告知「肚子留疤不好看」,建議她自費做陰囊中線手術,手術後孩子住院一周才出院。

林婦表示,最近次子也出現相同症狀,因為朋友介紹她到另一家醫院,醫師表示「傳統手術就好,不必自費」,不僅手術時間縮短,隔天就出院,且沒花什麼錢,傷口也像醫師之前說的幾乎看不出疤痕。

林姓婦人說,她懷疑自己花了冤枉錢,又讓長子白痛好幾天,她詢問醫師,但醫師只告訴她「每個醫師的做法不同。」

還有一名媽媽帶兒子到醫院做雙側疝氣手術,孩子出院後還是疼痛,她不放心帶到另家醫院就診,急著問醫師「手術是不是沒開好?」

醫師詢問她,孩子之前是否有症狀才手術,她才驚覺兒子之前並無症狀,「醫師摸一摸就說要開刀」,她擔心萬一沒開會有後遺症,就聽從醫師建議。

成大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陳肇真表示,所有的嬰兒在出生後腹股溝都會留有未閉鎖完全的洞,但會逐漸閉鎖,到兩歲後,只有少數會因為腸子或腹腔內容物經由洞跑到外面,形成疝氣。

有經驗的醫師雖可經觸診了解是否有洞,但依小兒外科醫學會的原則規定,不應有沒症狀,光憑觸診就斷定須手術的情況。

【2011/06/27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沒症狀、摸一摸 就說要開刀 | 不當開刀賺黑錢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422530.shtml#ixzz1QQy19A91
Power By udn.com

幼兒疝氣 傳統手術是上選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修瑞瑩趙容萱王昭月、蔡容喬/連線報導】


不少醫療院所大力宣傳,治療幼兒疝氣的腹腔鏡與陰囊中線新手術,家長也認為「新就是好!」醫師表示,這二種手術風險高,可能影響孩子生殖能力或心肺功能,傳統手術仍是目前最安全的手術。


台中榮總兒童外科主任陳厚全說,有父母上網看到腹腔鏡新技術,以為新就是好,其實腹腔裡面仍是處女地,小朋友根本沒必要動刀。高雄長庚副院長莊錦豪說,傳統疝氣手術的傷口在腹股溝,不太會形成疤痕,且愈小的孩子,癒合得愈好。

成大小兒外科主任陳肇真說,腹腔鏡是借助特殊器械,一般用於成人,幼兒使用傷口反而加大,同時因為須在腹內灌氣,可能壓迫到嬰幼兒心肺,相當危險,相關研究都不建議嬰幼兒疝氣手術使用腹腔鏡。

台北榮總兒童外科主任錢大維也表示,傳統兒童疝氣手術行之多年,已非常純熟,為了不要留下小傷口,就繞了一大圈,根本是「把簡單手術複雜化」,「手術是個傷害過程,路徑最近,傷害愈小。」他說,兒童腹腔鏡手術在全世界都很爭議,不建議青少年接受此手術。

至於陰囊中線手術,陳肇真說,開刀的位置距一般疝氣位置有七到八公分距離,須將男嬰的睪丸、精索等都拉出,才能觸及,很可能影響孩子的生殖能力,如非必要不應該進行。

「五十年來,傳統疝氣手術還是最經得起考驗」,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外科主任李信儀說,即使醫學走到腹腔鏡年代,在小兒疝氣領域還是無法取代傳統手術。

【2011/06/27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幼兒疝氣 傳統手術是上選 | 不當開刀賺黑錢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422541.shtml#ixzz1QQwth8zo
Power By udn.com

聯合筆記/醫療體系的疝氣醫師

【聯合報╱張耀懋】

疝氣,指人體組織腹壁薄弱、閉鎖不全時,器官或組織便從這小漏洞突出或掉出來,造成病痛。我們的醫療體系,也存在披著白袍的疝氣商人醫師。

醫療人員之迥異於其他人,在於醫療專業是以病患立場為考量,以「利他」出發,所以成就其受尊崇的地位。

但是,現在在「利他」外,多了一點「利己」的算計。

當醫師振振有辭地敬告病家,孩子有疝氣必須治療,而且為免另一側日後也出狀況,最好兩側同時處理,對於這種「預防性手術」,不知有多少病家可以不在醫學專業權威下順從?

在乳癌防治論戰中,最具爭論性的手術之一,支持者主張,先割掉高危險婦女的乳房,就不會罹患乳癌。但也由於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傷害力,只有在非常極端、對非常高的風險族群的「保命或保乳房」的論辯中,才會被提出來。也就是說,這類所謂「預防性手術」,只有在患者有高度風險,罹病禍害遠高於手術侵入傷害,且有迫切需要時,才有考量必要。

在手術房中,幾乎只有醫師可以主宰現場情況,到底是否是迫切需要,主刀醫師說了算。健保局雖無法進到手術房監測每一檯刀,卻可以透過統計推論來推知:某些地區小兒兩側疝氣手術率遠高於一般人。

說到台灣異於常人的,不只疝氣,還有異常男女嬰接生比例、過高比率的洗腎人口,從前甚至還有傳言「無子宮村」…。這裡面絕大部分都是兢兢業業的醫師為病患解痛去苦的努力;但不可諱言,也有不少包裹著「利他」糖衣的「利己」藥丸,藉專業知識行「專業詐欺」的害群之馬。

就好像身體有了較脆弱的薄壁,組織就從那缺口跑了出來。也許該實施預防性手術的,就是這些猶如疝氣的不肖醫師。

【2011/06/28 聯合報】



全文網址: 聯合筆記/醫療體系的疝氣醫師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424719.shtml#ixzz1QXGAF8ui
Power By udn.com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真正是豈有此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