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懷念勇敢戰士陳懷 拼湊陳懷生失落的歲月 精銳盡出 中俄在日本海軍演
2011/04/09 22:55
瀏覽1,16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懷念勇敢戰士陳懷
《余建華》
April 07, 2011 06:00 AM | 
「L---ove is a many splen---dored thing……」一聲平靜,沉著的歌聲傳入我的耳機,讓我那緊繃的神經突然鬆釋下來。因為這個流行的歌詞,就是當時正在台北萬國電影院上映的熱門電影主題曲的第一句,唱歌的人是長機陳懷,聽歌的是我這個僚機。

時間是一九五七年的仲秋,地點是大陳列島的海面上,航向東南,高度緊貼海面,油門百分之百,長機在右,僚機在左,間隔五千英尺。我眼角中可以閃見點點帆船散布在群島之間的海上迎面飛馳而來,又在翼下杳然而去。

就在不過是十分鐘前,我們兩機:陳懷在左、我在右,間隔五千英尺,高度三萬英尺,在浙江路橋南方向路橋機場挺進。儀表板上中央的地形地貌顯示器上緣已經看到了機場跑道,馬上就要開始關鍵時刻的偵照通過了,但在開動相機、保持隊形的同時,我對長機後方的索敵是一點也不敢放鬆的,而幾乎就在同一時刻,我們兩人都喊出了:「Bogie(敵機)!六點上方!」

我看見了陳懷後上方的一架MIG-17機,正在加速接近,當然我也知道在我看不見的機尾的後上方應該是同樣的情形,一定也是吊上了一架MIG-17。

然後,在這個幾乎要凍結般寂靜的暫態,傳來了陳懷的指令:「Echo two,推頭!」 「Roger(知道了),Echo two 。」 我們開始向下小角度俯衝。「Echo two,再推!」「Roger, Echo two。」兩人同時加大俯衝角度。

尾隨敵機逐漸拉大距離的同時,我們的高度也極速的消失,高度表的指針迅速反轉,整個機身在高速中微微地顫抖。

接著,再傳來指令:「Echo two,Hard Starboard(右急轉),Now!」來不及回答的我,立刻向右進入俯衝急轉,到了轉彎的後半段,我已經清楚的看到陳懷在我的右方,緊跟著他的改平飛,調整間隔,繼續俯衝保持最大速度穿入大陳列島海面。緊迫的敵機雖不見蹤影,歸家的路卻仍遙遠。

於是,這一句流行的電影主題曲的第一句「L---ove is a many splen--dored thing……」畫破了靜空,帶給我難以形容的撫慰和鼓勵。

之後,在陳懷的帶領下,我們安返基地。卸裝、Debriefing(任務後講解),平靜的各自回房休息,好像那僅在幾小時前所經歷的種種,不過是一個例行公事而已。

這就是當時我們這一批飛行戰士的生活寫實:默默地、堅毅地用血汗甚至生命的代價來執行任務,完成使命。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場景有了我們親自參演,固然是刻骨銘心,但那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結局,卻更是我長年以來午夜夢迴的茫然。

蒲陽幼校的兄弟們,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裡,組建成一批捍衛國家的骨幹。尤其是一九五八台海戰役中,幾乎每一次騰空飛馳的時刻,耳機中總會傳來幾乎已可分辨是那一位元哥子在呼叫了——從幼一期到幼六期兄弟的聲音,是絕不會或缺的。

平實而論,那些年蒲陽人不論是不幸的折翼者,還是倖存至今的我們,都已在中華民國的歷史上書寫了輝煌而又苦澀、鮮為人知而又極其緊要的一頁。(上)

我是在一九五七年早春到偵照部隊報到的,剛好是部隊換裝RF-84F成軍之際。之前,鄒寶書率佘錦澤駕RF-51於任務途中,失去錦澤於怒海狂濤中,是蒲陽兄弟在偵照部隊中折損的開端。RF-84F成軍後第一次的超強任務,則屬陳懷率王兆湘遠征上海。陳懷用前斜六寸相機所得MIG-17機的照片可證纏鬥之激烈,居然可以將追擊者逼到前方,攻守互易,其藝高膽大不言面喻。

惜兆湘散失後油盡迫降韓國巨濟島廢置機場未果殉難,他為了保全珍貴照相成果而致犧牲,誠忠勇雙全人也。當歸葬於碧潭公墓時,老校長神情肅穆地親自為其掘土填墓之景,至今猶歷歷在目。

陳懷是負責新隊員訓練的教官,我的RF-84F單飛放行,就是他主持的。他那淵博的學識、嚴而不驕的態度,令我折服,讓我安心。跟隨他出任務,我能百分之百的信任。

正如那一句在後有追兵、前有長路、深處敵境、低掠海面、穿梭於群島山峰間的情勢下,竟能坦然將電影主題歌插曲娓娓唱出,其處變不驚、臨危不懼,誠大將風度也!他的榜樣讓我在隨後的服役期中得益非淺,教導了我怎樣做好僚機,做好長機。即使是在以後歷經移民生涯打拚的日子裡,也影響我如何冷靜、樂觀,如何求學進取、處世為人。

每年的三月二十九日,是個一年一度令人不勝傷感的日子。未離台灣之前,每逢此日,只要我在台北,一定會趕往碧潭公墓弔祭,在為國捐軀的同學好友碑前獻花上香。當那一聲淒涼的安息號音穿過香煙繚繞的細雨、滲透顫動心扉之際,淚水必然是再也擋不住的流下了。

陳懷篤信基督,好學不倦,性格內向,少有兒女私情。唯一的一次邀約女友參加部隊到烏來的團體旅遊中,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女友,並得到了他倆單獨一起的合影。小小的照片不過二寸見方,一直珍藏在我的皮夾中很多很多年。

我移民前最後一次的三月二十九日去碧潭公墓辭行,在陳懷墓前遇見一中年婦人,正在陳懷的衣冠塚前燒紙插香,細問方知是陳懷的姑母由台中趕來祭奠。看到她好落寞哀傷的惘然之情,我不知如何安慰她才好。

突然想起身上帶著的陳懷及其女友的生前照,就拿出來給她。「伯母,這是我保存多年的照片,今天送給您吧!」卻換來她更是悲痛的哭泣,應和著那依然是刺人心扉的安息號聲。

一九六二年我在美國空軍指參學院受訓時,巧與前美國顧問團顧問楊上尉Captain Sidney Yahn同班同學,在他家看到應為陳懷在美受訓飛U-2時送給楊上尉的照片。如今楊上尉把此照轉贈給我,這真是成了我可以用手觸摸得到的陳懷唯一遺物了。

另外一個可以日日見到、但早必隨陳懷故去而失散的,是我結婚照上所穿的西裝,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穿西裝,就是陳懷借給我的。每當看到這件借穿在我身上的結婚照西裝時,睹物思人,何其蒼悲。

幾年前我回台北,親歷大選種種過程,也和內子幾度前往凱達格蘭大道,揮旗吶喊,一吐積壓在胸中的鬱悶。當我看到眾多年輕人甚至孩童,就正是那些被我們年輕時所保護過的民眾的子輩和孫輩們,為追求公平正義和真正的民主價值所表露出來的澎湃熱情,憂傷的心中不由得湧填了許多期待和希望。

麥克阿瑟將軍曾慨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願我們蒲陽兄弟當年用鮮血生命所捍衛的中華民國和自由民主,在我們凋零之後,應當會永遠的延續下去。(下)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懷念勇敢戰士陳懷 


兩岸史話-拼湊陳懷生失落的歲月
 ▲陳懷生在空官28期時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在日記上謙稱自己什麼也不懂得。(高興華提供)

 ▲陳懷生在空官28期時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在日記上謙稱自己什麼也不懂得。(高興華提供)

 ▲民國52年春祭國殤時所設立的陳懷生衣冠塚。(高興華提供)

 ▲民國52年春祭國殤時所設立的陳懷生衣冠塚。(高興華提供)

 ▲作者高興華(左)與陳懷生三妹陳敏在台灣相聚。(高興華提供)

 ▲作者高興華(左)與陳懷生三妹陳敏在台灣相聚。(高興華提供)

 ▲幼時陳懷生(左)與父母合影。(高興華提供)

 ▲幼時陳懷生(左)與父母合影。(高興華提供)

     至今不知他的遺體在哪漂泊?幾十年過去了,國民黨把他也忘記了,想起來。我心中為他不平,覺得他不值。

     透過電子郵件,那年的中秋節,陳敏女士再次寄來電子郵件,台灣這一邊的我們,終於能有機緣第一次且完整地了解陳烈士在大陸家屬的實際近況:

     高老師:您好!

     知道我們是同行,我想這樣的稱呼最合適了。

     陳懷在大陸有7個弟妹,老二陳蓀是福建農林大學的退休老師,老三陳楓是福建省政府的退休幹部,老四陳燦是天津市公安局的退休幹部,老五陳東是福州大學的退休教師,老六陳敏福建教育學院退休老師。老七陳武早夭,老八陳航福建三明汽車修配廠退休幹部,老九陳亭福建集美大學退休教師。

     無妻無子誰人牽掛

     陳懷比我大9歲,他13歲去空軍幼教時,我才4歲,他第一次回西安時,我大約9歲,隱約記得他敲門時,我開的門,只見一個又黑又高的兵哥,像天神那麼長,背著背包笑嘻嘻的站在門口,我突然意識到這是懷哥,慌慌張張的穿過院子,一邊跑一邊叫懷哥回來了,引起家中一陣驚喜。第二次見懷哥是1948年,他那時在杭州筧橋官校念書,那時我大約11歲。懷哥每周末回來一次,給媽媽帶來許多的歡樂。後來他隨學校去台灣。媽媽也帶著我們回福州,從此天各一方,再也沒見面了。

     懷哥出事後不久,我們就猜到了。在意外的情況下,我看見了一張香港的報紙,講到一架U-2飛機在大陸失蹤,駕駛員叫陳懷生,是福建閩侯人,歲數也對,只是名字差一個字,後來我四姑媽的一個朋友也從香港寄了一角剪報給她,說的是相同的內容。當時我們兄弟姐妹商量好,不告訴媽媽這件事,就讓她平靜地生活著吧。

     一直到文革,懷哥的事才轟轟烈烈地抖落出來了,陳楓當時在閩侯專署工作,被大字報首先揪出來,她第一個進了牛欄,那時媽媽因心臟病正在住院,結果把她從醫院揪到螺洲的公交站廣場批鬥,揭發她兒子是被擊落的美蔣U-2飛機駕駛員等等。媽媽這才第一次知道了這件事情,跟著我們其他姐妹陸續進入牛欄。

     媽媽從此以後整天膽戰心驚,1974年去世,再沒走出過家門,1974年的一個周末,我和陳楓的女兒蔡茗送她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

     兄弟姐妹中,文革期間只有我離婚。人們常說,人生最悲慘的莫過於家破人亡,我則是家破人病。我的獨生女兒陳蘭,文革時隨我顛沛流離,在她的父親因陳懷及我的海外關係跟我劃清界線離婚後,她小小的心靈不堪一擊而崩潰──精神分裂。

     我的中學同學為我不平,說:陳敏家真倒楣!我有時也真感到是這樣!但再一想有一個人比我更不值,那就是陳懷!我的女兒雖然有病,可是有了她,畢竟這世界上有一個人讓我牽掛,而陳懷呢?沒有老婆,沒有孩子,誰牽掛他?每當這時候我就想,我要去找他!但想歸想,要做卻不一定容易,一直到1993年外界平和了,趁出差的機會,我去了南昌。

     可是人海茫茫,到什麼地方才能知道消息?幸虧在南昌找到舅舅,他有幾個學生是羅家集人,談到小時候他們看熱鬧,看到人們把懷哥從水田裡拉上來。說是個子高大,皮膚很白,頭髮是捲的,他們都以為是外國人。

     我第二次去南昌是1997年,通過福建省委統戰部,最後找到南昌公墓,因為有了介紹信,公墓負責人把殯葬登記薄搬出來,我找出1962年的,但沒看到有關陳懷的登記。正在這時,一個工作人員說:是陳懷的事吧?你找某某人,當時是他埋的,他已退休,在豐半山的茶食堂做炊事員。

     我們就去找他,而且果然找到了,真是滿心歡喜。他說:當時確是他和另一個人一起埋的,但埋下10天後,來了一隊解放軍,全部戒嚴,把他們都趕走,把陳懷挖出來,遺體運走,第二次再埋,也是解放軍埋的,埋在哪裡他們不知道?我想他們天天在山上轉,肯定知道哪裡有新墳。一再請他指一下方向,但他堅持說:不知道,而且時間過了這麼久,也記不清了。

     大陸老一輩懷念他

     回去時,面對長滿小樹的山坡,我雙手合十,默默禱告:懷哥,我明天就要回去了,我不知道你在那裡,請你今晚能進入我的夢中,告訴我你在那裡,我好把你揹回去,讓你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一夜無眠,至今不知他的遺體在哪漂泊?

     幾十年過去了,國民黨把他也忘記了,想起來。我心中為他不平,覺得他不值。但後來我有幸在四川參加過幼校的活動,知道幼校的同學在懷念他,現在跟你聯繫上,知道你想寫他的生平,對岸的老一輩也有人在懷念他,非常感激,撇開政治不講,從人品上看,從對待朋友的感情上來看,他是我們的好大哥,我們懷念他。

     我現在生活還可以,我的女兒一家跟我住在一起。我退休後在殘聯打義工,已經整十年了,為精神殘疾人服務。如果有機會,歡迎你們來海峽西岸的福州看看陳懷的本生地。陳懷的弟妹們真誠的歡迎你們來。

     謝謝了,高老師!(待續)

 

 

精銳盡出 中俄在日本海軍演

 展現實力↑中俄「海上聯合─2013」軍演拉開大幕,圖為俄太平洋艦隊旗艦瓦良格號巡洋艦官兵,5日上午在艦上列隊歡迎中方到來。(新華社)

 展現實力↑中俄「海上聯合─2013」軍演拉開大幕,圖為俄太平洋艦隊旗艦瓦良格號巡洋艦官兵,5日上午在艦上列隊歡迎中方到來。(新華社)

 展現實力↗右上為聯合軍演的中國海軍船艦,最前方是來自南海艦隊的第3代導彈驅逐艦「武漢艦」。(美聯社)

 展現實力↗右上為聯合軍演的中國海軍船艦,最前方是來自南海艦隊的第3代導彈驅逐艦「武漢艦」。(美聯社)

     為期八天的中俄「海上聯合二○一三」軍演,昨上午在日本海拉開大幕!中俄海軍史上規模最大一次軍演,兩國共出動三大艦隊十九艘艦艇,包括有「航母殺手」之稱的俄瓦良格巡洋艦、「中華神盾」蘭州艦等,美日則開動「宙斯盾」艦伺候,呈罕見劍拔弩張氣氛。

     兩國三大艦隊 皆最堅強陣容

     中方編隊指揮官、北海艦隊副司令楊駿飛表示,這是中方向境外派遣兵力最多一次,來自北海、南海兩艦隊共派七艘艦艇、三架艦載機及一特戰分隊;俄方出動十二艘艦艇,三架SU-24重型戰機、兩架艦載直升機及一特戰分隊。

     七月一日中俄雙方總參謀長在莫斯科宣布聯演後,中方艦隊已從青島軍港出發,三日跨過對馬海峽,四日抵海參崴港外海彼得大帝灣。

     中俄都派出最堅強陣容,從項目看,如反潛、防空演習,雙方軍艦都將打開火控雷達、照射雷達、導彈制導雷達、聲吶、光電通信、電戰設備全都使用。中共海軍軍事學術所研究員員張軍社說,這些設備的電子訊號及戰術特點都屬機密,顯示兩國戰略互信很高。

     海上聯防作戰 實際使用武器

     軍武精銳盡出。俄太平洋艦隊瓦良格號巡洋艦、維諾格拉夫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快速號導彈驅逐艦、毒蜘蛛級導彈快艇和基洛級常規潛艇都出動。瓦良格巡洋艦具三五○千噸當量核彈頭,號稱「航母殺手」;中方武漢艦屬「中華現代級」,曾參與亞丁灣護航,蘭州艦具四面相控陣雷達天線,被稱「中華神盾」。

     楊駿飛說,軍演分三部分,一是海上聯合防衛作戰,二是實際使用武器,包括海空目標射擊、發射火箭深彈;三是海上閱兵。結束時,雙方海軍領導人將乘太平洋艦隊旗艦瓦良格號共同檢閱,「如此大規模艦艇編隊排成單縱隊,很有氣勢。」

     會否通過宗谷海峽 日本監控

     六至八號實戰軍演中,中俄會否通過日俄間宗谷海峽,日本高度關切。日本空中自衛隊已出動電子偵察機和宙斯盾艦監控,形成另一場偵察、反偵察戰。

     海上軍演結束後,隨即陸上軍演「和平使命─二○一三」,廿七日至八月十五日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舉行。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兩岸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