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餅 不托 麵條
梅青
January 25, 2010 12:00 AM |
世界日報
題目上的三個詞,看似各不相干,其實「湯餅」和「不托」是麵條的前身、古稱,了解了也就認識了麵條的進化史。
麵條是中國人的傳統食品,漢魏時期業已有之,可謂歷史久長,其間曾數易其名,還有別稱、美稱。
麵條問世之初,其形狀不是顧名思義的「條」,而是名不副實的「餅」,我們的祖先將麥粉加水調和攪拌,揉搓成餅,入水中煮熟了吃,所以叫做「湯餅」,有宋代學人王讜的《唐語林》為證:「魏文帝與何晏熱湯餅,則是其物出於漢魏之間也。」另一宋人高承編纂的類書《事物紀原》,分門別類搜錄了天地萬物的起源來歷,內中也有記載:「魏世食湯餅。」
「湯餅」與現在的麵片差不多,看上去潔白如玉,所以美稱為「湯玉」。晉代學者束晢冬天喜吃湯餅,既飽了肚子又驅寒助暖,他曾揮毫作《餅賦》頌揚湯餅之美,活龍活現了吃湯餅者的神態:「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動鼻中,霜成口外。充饑解顫,湯餅為最。」
從束晢的《餅賦》推測,由於當時製作麵粉的工具落後,吃湯餅並非易事,享受的大多是貴者、富者,因此平民、下人等見人吃湯餅好生羡慕,一副饞相,束晢是這樣描繪的:「行人垂涎於下風,童僕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乾咽。」
那時煮湯餅時,用一隻手托著,另一隻手一塊又一塊扯下來放進鍋裡,所以又叫「餺托」。
約在南北朝時,麵條開始由「 餅 」進化成「條」,但還屬初級階段,又粗又短,與後來麵條的又細又長差之甚遠,對此,北魏時期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載云:「麵粉合水,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
麵條已不是「餅」狀了,也就改了名,但仍不稱「條」,而是聽上去有些古怪的「不托」,那是因為不再用手托著扯了下鍋故名,請看宋人程大昌的《演繁露》:「舊未就刀砧時,皆掌托烹之。刀砧既具,乃云不托,言不以掌托也。」但宋代不少地方還稱「餺托」,歐陽修《歸田錄》:「湯餅,唐人謂之不托,今俗謂之餺托矣!」
隨著時間推移,老祖宗製作麵條的技巧不斷更新,南宋時,已能製作細而長的麵條了,請看凌萬頃所撰的《玉峰志.食物》:「藥棋面:細僅一分,其薄如紙。」它美觀,入味,好吃,廣受男女老少歡迎,也因此定名了,被賦予了一個既標明其製造原料,又體現其形狀的名稱「麵條」,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