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後壁湖「餵魚區」 人魚親密接觸
2009/04/13 12:45
瀏覽1,63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墾丁後壁湖餵魚區規畫至今四年,魚群種類增加,潛水客有時餵一點麵包屑或土司邊,就會被數百尾魚群包圍。
圖/鄭明修提供

後壁湖「餵魚區」 人魚親密接觸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2009.04.13 02:59 am

 

只要「存」一點點麵包屑到「海洋銀行」,就可以獲得龐大的「魚群利息」。墾丁後壁湖規畫的餵魚區,不僅讓潛水客跟魚群可以「親密接觸」,四年來魚種增加到一百七十八種;現在只要有人下水,魚群就會主動包圍。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九十二年開始在後壁湖復育海膽,與國家公園、當地社區及浮潛業者共同推動海洋保育與觀光遊憩的互利共生。九十四年正式成立「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規畫「餵魚區」。

「就像戀愛,人與魚必須先接觸認識,才能談感情。」鄭明修這樣形容設計餵魚區背後的邏輯。不過他說,用這種方式吸引魚群其實很無奈,「如果原本的魚類資源豐富,根本不用這麼做」。他希望透過潛水客適度餵食,一方面吸引魚群,一方面也可以讓民眾更親近海洋,「當小魚輕咬手指的剎那,讓很多潛水客興奮、感動不已」。

但鄭明修也提醒,人類餵食魚群並不是正確的復育方法,如果魚群適應人工飼料的味道,容易使牠們失去自行覓食的能力,離開復育區就不易生存。目前後壁湖的潛水餵魚區設在離珊瑚礁有一段距離的海底沙地,潛水客可以腳著地餵食而不破壞海底地貌。

鄭明修建議只要帶一點點簡單的麵包屑或吐司邊,就可以吸引魚群,「經常會有數百尾的魚群」,常看到的有雀鯛、五線笛鯛、黑星笛鯛、秋姑魚、隆背笛鯛等魚類,下一步希望能讓大型魚加入。

國研院海科中心魚類學者陳正平長期觀察後壁湖海域生態,當地目前已經登錄的魚類有一百七十八種,若要長期保持餵魚區的效果,除了要控制餵食的密度,也要擴大保護區範圍,讓保護區和自然海域有緩衝。

2009/04/13 聯合報】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環境保護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