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社群媒體 政治人物新挑戰 問蔡英文六個問題 確立本土化定位 當務之急 經濟/總統參選人需要拿出經濟牛肉
2015/07/18 13:19
瀏覽21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比京隨筆/社群媒體 政治人物新挑戰

2015-07-23 03:59:41 聯合報 布魯塞爾記者蕭白雪

    

http://udn.com/news/story/6809/1073492

從希臘前財長宣布請辭到歐盟與希臘談判達成協議,推特等社群媒體幾乎成了政治人物發聲新平台,如何以簡短文字說明重點又能吸引追隨者目光,成為新挑戰。

德國媒體引用博雅公共關係公司的調查顯示指出,全球約三分之二的國家領導人擁有推特帳戶,許多官員都透過推特發布訊息,至少超過四千名大使與外交官是推特用戶,越來越多事實證明推特已成為當前各國政要的重要發聲工具;就連號稱多年不看電視的教宗方濟各,都會透過推特發布訊息。

最近這波希臘危機風暴中,包括希臘前財長瓦魯法吉斯和芬蘭財長斯圖布、斯洛伐克財長卡吉米爾等人的推特,都是媒體追蹤情勢最新發展的管道。

經常接受媒體訪問的瓦魯法吉斯,還會將訪問重點以英文發表在他個人推特上,就連請辭都是透過推特發布;歐盟與希臘長達十七小時的談判達成協議後,主席圖斯克同樣是透過推特發布好消息。

斯圖布從去年以芬蘭總理身分出席歐盟高峰會時,便經常透過推特公布開會時的狀況,引起媒體關注,最近他以芬蘭財長身分出席歐元區財長會議,對於希臘的強硬立場,更使他的推特追蹤者不斷創新高。

推特之外,Youtube是傳統政治人物另一個新挑戰,德國總理梅克爾最近接受Youtube熱門主持人的訪問,想展現她跟得上數位潮流,訪談內容卻是讓鄉民大喊無聊的八股,原本飽受歡迎的年輕主持人都因此引來批評。

習慣長篇大論的政治人物,如何用簡單易懂的一句話道盡所有,或是所言能吸引人而不無聊,成為最大挑戰。

想要創造出像查理周刊遭恐怖攻擊後的「我是查理」在推特上被瘋狂轉發風潮,或是在希臘談判後而出現的「這是政變」熱潮,政治人物的網路語言,得跟著翻轉、多點創意。

 

 

聯合筆記/這世界為何這麼斜?

2015-04-28 02:27:51 聯合報 沈珮君

   

http://udn.com/news/story/7339/867261

這個世界不是平的,是斜的,很邪,而我們視之當然。

民主選舉,不是選賢與能嗎?但賢能之士首先必須有錢,才有資格進入選戰,初選保證金就是這樣一種設計。想參選總統的楊志良,抗議國民黨初選保證金兩百萬元太高了,大家才注意到民進黨初選門檻也要五百萬元、中選會總統參選人保證金則要一千五百萬元。

沒錢,你敢出來選?那你一定是來攪局的。但是,為什麼選舉一定要花這麼多錢?選舉若一定要花幾千萬、幾億,豈不傾家蕩產?選上後能不千方百計幾倍幾倍賺回來嗎?怪不得那麼多政客貪汙。若花的是別人大把大把給的所謂「政治獻金」,選上後豈不要千方百計幾倍幾倍償還金主?政策能不向富人傾斜?

資本主義式的民主,是富人作主,鈔票透過選票,潛入政府、國會,財富何僅世襲,還以全球化之名,合法的跨國攫取資源、占有巿場,還可以避稅。

美國領軍的這種變形民主,造成貧富懸殊,曼哈頓區又為其中之最: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調查,二○一○年,前百分之二十頂層收入者平均所得,成長為底層的三十八倍;居住在曼哈頓的未成年人中,有百分之三十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另據蓋洛普二○一二年調查,高達百分之二十二的美國民眾過去一年曾因缺錢而無法為家庭購買所需的食物,這是多麼痛苦的數字。

剛宣布角逐美國總統的希拉蕊,為了擁抱中下階層,特別到汽車修護廠和學生對談,作為選戰起步,她以CEO所得稅率居然比她遇到的卡車司機還低,凸顯出現制的荒謬,但她敢改嗎?

邁向白宮的路,是厚厚的美金鋪成的,美國媒體估計,這次總統選舉花費可能高達五十億美元,是上次的兩倍,而早就被看好的希拉蕊,已被不斷揭露有許多不當獻金。

歐巴馬上次競選連任時募款十一億美元,「我對這很在行」,但他坦承「這麼作只會貶低我們的民主」,這應是歐巴馬烈火焚身後的良心話。打著「改變」旗號,被選民高度期待的歐巴馬,上任後多少人事被強烈指責是酬庸金主?他身不由己。

「錢能生權,權又能生更多錢」,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一針見血。

浮士德用靈魂和魔鬼交易,而且合法,這就是劣質民主的現狀。美國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替可望入主白宮的人無上限捐款助選,也替那些想接近白宮的富豪弄到門票。香港移民徐詠芫以一個詐欺逃犯卻能因巨額捐款成為民主黨「貴賓」,即是典型荒唐案例,案情曝光後,歐巴馬和希拉蕊最後把獻金轉贈公益團體。

誰讓選舉變成這麼花錢?是誰逼著想來當人民公僕的人先去跟魔鬼交易?是選民,是我們。選前,我們不重視公辦政見會;選後,我們不監督當選人問政表現,候選人只好以錢海、人海戰術增加能見度,甚至買票。而那些花錢如流水的競選活動不會讓我們更認識他們理念、政見,卻已讓他們被魔鬼綁架,而其實被出賣的是我們。

劣質民主讓我們陷入困境已久,我們卻仍坐視選舉變成富人遊戲,無動於衷,哀哉,莫怪這個世界這麼斜。

 

什麼是本土/原生的薔薇 嫁接的玫瑰

2015-07-21 02:06:44 聯合報 沈富雄/前立法委員(台北市)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068604#prettyPhoto

前立法委員沈富雄。報系資料照

                               

上周四,我去TVBS錄「少康戰情室」。節目一開始,我藉機問鄰座陳景峻:「今天藍營來的三位來賓:吳育昇、林奕華、戴錫欽,他們的六位父母中有五位是本省人,景峻,請你仔細看,他們三位算不算本土?」

陳景峻端詳了一會,思索了一下,然後說:「我看不像!」

頓時,現場爆出一陣大笑,中間夾雜著尷尬、無奈及我的難以置信!

我趁人之危,繼續追擊,接著問:「那,你看老趙如何?」景峻一時為之語塞,笑聲更失控了,老趙急忙為自己解危,「老沈吃我豆腐!」然後來一番大道理,不外乎解釋國、民兩黨體質的不同。

這一番場景讓我不舒服,更激發了我打破沙鍋的欲望,幾天內,我問了五位早上一起上健身房的朋友:「什麼是本土?」經過一番七嘴八舌後,他們給我一個答案:「本土就是有沒有台灣心!」

我對這個結論是相當不以為然,因為它是主觀的,而且是相對可以量化而不是絕對有無的問題,這種說法對藍營的支持者,尤其是外省第二代有欠公允。

繼續困惑了幾天,我終於想出了一個說法:國民黨是玫瑰,民進黨是薔薇!玫瑰每年都有新品種,國色天香,爭奇鬥豔,甚至都賦予一個極為浪漫的名字,但是,這些玫瑰都是嫁接的,取砧木(Stock)的抗病性及生命力接枝各具特色的新品種。輾轉來台的國民黨好比砧木,她嫁接了本省菁英(崔台青)及水利會、農會、黑、白、紅…等良莠不齊的地方派系,六十年後,這些嫁接的品種完全被打敗了,而原生種也奄奄一息,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民進黨當然就是原生的薔薇,薔薇從來不嫁接,它土生野長,中南部放眼盡是一片薔薇,幾乎看不到接枝的玫瑰,外省第二代如加入民進黨,立馬成為薔薇,完全沒有嫁接所衍生的「非本土」的適應問題。

玫瑰原是花王,卿本佳人,何以衰敗一至於此,我想原因有二:

一是砧木沒認命也沒盡責,更沒有慎選嫁接的素材(接穗)。

二是嫁接的品種,質不如人,吸盡了砧木的精華,然後一起墮落。

我是否因這個想法而稍微心安?沒有!下面緊接而來的必然是舖天蓋地來自藍營的撻伐。

 

王銘義專欄-大選的北京和美國因素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8000391-260109

「2000年3月,連戰敗選,陳水扁當選,台灣出現政黨輪替,宋先生(楚瑜)的責任大?還是朱先生(鎔基)的因素大?」一位退休涉台人士近日在聊到15年前那場改變台灣政治版圖的選戰時,對國民黨敗選原因仍有不同評斷。

2016選戰已進入最後倒數階段,藍綠兩黨布局呈現「兩個女人的戰爭」,但宋楚瑜是否再度參選,依然還是左右選局的因素。至於「北京因素」的影響與干擾,隨著綜合國力提升與政策自信,則呈現較為成熟理性的反應。

朱鎔基當年在台灣大選前夕的反獨宣示,雖旗幟鮮明地表達對台政策立場,但在民進黨逆向宣傳操作,加以宋楚瑜強勢瓜分藍營票源的多重影響下,促使陳水扁得以趁勢而起。歷史經驗是否再度重現,依然是今年觀選的焦點。

1996年,中共藉故李登輝訪問康乃爾發表演說,連續發動三波對台軍事演習,意圖遏制李登輝參與首次總統直選的聲勢,這項粗暴式的反應,如同2000年朱鎔基在總理記者會的激情反扁反獨宣示,最後都以反效果告終。

「北京因素」對台灣大選的影響,隨著兩岸互動情勢變化,中共與藍綠政黨交流日益密切,明顯表現高度自我克制;從近年北京與蔡英文智庫幕僚的溝通對話、日前對馬英九訪問哈佛的平淡反應,展現北京的克制與耐心。

北京做好思想準備

北京對台灣歷次大選,當然有主觀的願望與期待,但客觀形勢的發展,以及台灣政治生態的複雜演變,並非北京所能主導操控。北京近年對台灣不同政治勢力的拉攏,防獨甚於促統,對台灣周期性的政局波動,已能從容應對。

在兩岸經歷和平發展新局後,北京目睹馬政府既無法處理新世代的「太陽花學運」,也無力解決黨內的權力紛爭,馬更親自發動「馬王權鬥」,在司法程序上還接連遭致挫敗,使得兩岸後續發展更難寄希望於馬政府。

弱勢的跛腳總統難以獨撐大局,士氣潰散的執政團隊得過且過,使得中共對台決策當局對如何鞏固推進和平發展路線,產生疑慮與觀望。如兩岸貨貿協議、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等商談,不是枝節橫生,就是推遲卻步,靜觀其變。

客觀來看,北京對蔡英文可能贏得2016大選應已做好「思想準備」。即使不樂見蔡當選,甚或擔心民進黨重新執政,兩岸將面臨嚴峻情勢,但只要蔡英文不變成「第二個陳水扁」,兩岸關係應不至於立即陷入劍拔弩張。

處在中美政經較量、中日外交博奕的複雜環境,美日或許樂見台灣獨派候選人當選總統,這也是蔡英文尋求美日等國際支持的有利氛圍,而北京意圖透過華府與東京牽制蔡英文的「預防性外交」,近期勢必會再增強力道。

蔡英文為爭取中間選民認同,突破綠營的傳統票源疆界,近來對當選後如何尊重「憲政體制」與「維持現狀」,刻意端出一些模糊概念的政治表態,然而,對於她當選可能造成的「現狀波動」卻也無法提出強有力的辯解。

中美共管潛在危機

隨著第六度總統直選大幕的揭開,美中台三邊關係的較量、博奕、合縱連橫,正陸續啟動;種種跡象顯示,「北京因素」正持續透過國際外交對蔡英文形成政治包圍圈,甚至在中美之間形成共同管控「潛在危機」的共識。

總統直選是台灣民主化進程的重要表徵,可以預見的是,2016大選後,「美國既沒有能力讓台灣獨立出去;中國也沒有能力把台灣統一進來;台灣只能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不論誰當選,這仍將是兩岸現狀的基本寫照!(中國時報)

 

 

聯合/問蔡英文六個問題

2015-07-18 02:00: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063321   

民進黨還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發言人王閔生攻擊洪秀柱,謂「一中同表」是改變現狀,兩岸統一。

兩岸政策是蔡英文的罩門,王閔生在這個問題上挑釁,不知藏拙,難道不怕引火燒身?

洪秀柱已說了不再提「一中同表」,不是看法有問題,而是不易說清,對手就應面對這個事實;正如蔡英文說了「中華民國憲政推動論」,對手就不能說蔡英文仍不承認憲法。

再者,洪秀柱說「一中同表就是兩岸共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的存在」,又說「我不是統派,我是中華民國派」,及「深化九二共識」,那麼,王閔生何以硬要栽贓洪秀柱是急統,是主張「兩岸統一」?

選戰中的口角攻防,最好還是要有一定的水準與格局。王閔生用這種造謠的手法攻擊對手,不要忘記先為蔡英文兩岸論述的缺口作好防禦工事。

蔡英文正陷於自己建構的大矛盾之中。一方面,蔡英文尚未跳脫民進黨內台獨黨綱、一邊一國、正名制憲的「現狀」;另一方面,蔡英文又宣稱要維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現狀」。於是,蔡英文遂陷於「台獨黨綱的現狀」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現狀」的大矛盾中。試問蔡英文六個問題:

且問蔡英文:妳若支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現狀」,

妳是否支持:

一、憲法一中,

二、一國兩區,

三、一中各表?

再問蔡英文,妳若也支持「民進黨內的現狀」,

妳是否支持:

一、正名制憲,

二、一邊一國,

三、台獨黨綱?

這六個問題都是全民看得到的事實,而不是像「把一中同表說成兩岸統一」的栽贓造謠之論。王閔生熱中於栽贓洪秀柱,何不面對這六大問題,表現出一名發言人能攻善守的真本事?

請問:蔡英文要如何既維持台獨黨綱的現狀,又維持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現狀?

 

 

沈富雄:蔡英文如清漿 不能走出困境

2015-07-16 14:51:05 中央社 台北16日電

    

http://udn.com/news/story/1/1059647

前民進黨立委沈富雄今天說「我們是在選總統,而不是在選國是會議的主席」,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越來越不像「空心菜」,而是清漿一碗;清漿有益健康,但不能帶大家走出困境。

沈富雄今天投書平面媒體,他同時透過臉書(facebook)貼文指出,蔡英文厲兵秣馬,整整7年,這樣一位幾乎勝券在握的總統候選人,面對國內外重大議題,理應成竹在胸,提出明確的主張,好讓選民不但挺她,而且支持她的同黨立委候選人,使國會過半,她的政見可以落實。

沈富雄說,「但是事實不然,小英對重大議題只有兩樣法寶」,

一是「台灣共識」,另一為「國是會議」,

其實,兩者為一,因為開「國是會議」目的也是為取得共識。

他說,為什麼會這樣,他猜不外3點原因,性格使然,不願輕易表態;幕僚群龐大,人多嘴雜,理不出單一結論足以服眾;持盈保泰,不想因政策明確而流失某一特定族群的選票。

沈富雄說,「我們是在選總統,而不是在選『國是會議』的主席,蔡英文越來越不像「空心菜」,而是清漿一碗,「清漿有益健康,但不能帶我們走出困境」。

 

 

時論─當年推小三通的蔡英文去哪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7000507-260109

蔡英文出任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後,迅速提出「雙維」政策主張:維持兩岸現狀與維護台海和平。然而,蔡英文仍然否定「九二共識」,也未否定台獨主張,根本無法維持兩岸現狀與台海和平。馬英九執政7年期間,堅持「九二共識」及反對台獨主張,兩岸因而維持和平現狀,台海也風平浪靜。

蔡英文欲維持兩岸現狀及維護台海和平與交流,就需接受「九二共識」,否定台獨主張。否則,兩岸的矛盾與衝突恐難避免。

蔡英文曾公開指出,「九二共識」根本不存在,所謂「九二共識」其實是「國共共識」。她因而堅持空洞的「台灣共識」,而「台灣共識」其實是民進黨內部的共識,大陸並不認同。

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生前曾多次向筆者明確提到「九二共識」的存在,這點在辜振甫的回憶錄中也有提及,事證明確。「九二共識」並非「國共共識」,而是兩岸政府授權下所達致的共識。

辜振甫回憶錄詳述一中各表共識達致的經過:兩會開始接觸之初,雙方遭遇最大的難題確實是「一中」問題。當初中共堅持在「一中」原則下展開兩岸談判、交流,中共的「一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方面卻是中華民國,台灣因而堅持雙方對一中提出各自表述的方案。在1992年香港會談中,大陸代表提出5種「一中」表述方案,台灣代表稍後也提出5種方案因應;經過多次交鋒與折衝,雙方終於達致一個中國,各自口頭表述的共識,亦即「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為兩岸均可接受的共識,雙方自2008年起因而在此一基礎上簽定21項交流協議。

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兩岸達致「外交休兵」的默契,台灣因而得以維持其在中南美洲的邦交國。

在馬英九執政7年期間,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和平現狀與和平交流;而中共也從未否定、抨擊「九二共識」。7年來,兩岸維持現狀,和平相處、交流,台灣的安全獲得保障。但蔡英文卻完全抹殺其重要性,甚至否定其存在的歷史事實。

在2009年11月的談話中,蔡英文告知筆者,她在擔任陸委會主委期間,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三不」政策,因而推動春節包機直航及「小三通」,為日後兩岸的全面三通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她也告訴我,她於1998年曾陪同當時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訪問上海與北京,先後與汪道涵及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會談。

然而,時至今日,蔡英文否定「九二共識」存在的歷史事實及其重要性。如當選總統,根本不可能維持兩岸現狀,更不可能維護台海和平──這是蔡英文應有的認知。(作者為美國西東大學退休榮譽教授)(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黃柳璟

 

 

時論-蔡英文愛開國是會議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6000539-260109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厲兵秣馬,整整7年,這樣一位幾乎勝券在握的候選人,面對國內外重大議題,理應成竹在胸,提出明確的主張,好讓選民不但力挺,而且支持她的同黨立委候選人,使國會過半,她的政見可以落實。

但是事實不然,小英對重大議題只有兩樣法寶:

一是「台灣共識」,另一為「國是會議」,其實,兩者為一,因為開「國是會議」的目的也是為了取得共識,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猜不外有下列三點原因:

(一)性格使然,不願輕易表態。

(二)幕僚群龐大,人多嘴雜,理不出單一結論足以服眾。

(三)持盈保泰,不想因政策明確而流失某一特定族群的選票。

先論兩岸:小英以「台灣共識」對「九二共識」,這真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後者是國共可以坐下來談的交集點,而「台灣共識」只有這邊的共識,如果北京也搬出「大陸共識」,那交集點又在哪裡?

何況,「台灣共識」是什麼?很簡單!不用研究,不需民調,不必開會,小英不必傷神,我可以馬上告訴妳,「台灣共識」就是:不敢獨、不願統、維持現狀不甘心,要有尊嚴、要活命,要參加UN、WHO、UNICEF、UNESCO、WB、TPP、RCEP,要簽TIFA、FTA,要讓利、要國民待遇……。但,可以搬出這些去跟北京取得「共識」嗎?

依此類推,年金改革的「台灣共識」是:保費不能調高、給付不能減少、勞雇比不能變、所得替代率不能調降、要砍我先砍別人、下一代領不到我不管……。

健保改革呢?幾年前台大社會系做過一次「審議式民主」,所得到的「台灣共識」是:保費不可升、給付項目不可減、服務品質不能降、醫生過勞我不在乎……。

那麼修憲呢?不久前小英要內閣制,現在不要了,今日之我與昔日之我都沒有共識了。

因此,所謂「共識」者就是好的我都要,壞的我都不要!開會的目的就是大家妥協一下,各自讓步一些。問題是參加「國是會議」的代表比立委更沒有代表性,表決的方法不是一翻兩瞪眼的「多數決」,而是「共識決」,「多數決」及「少數意見」。

講白了,就是「僅供參考」而已。

我們是在選總統,而不是在選國是會議的主席,小英越來越不像「空心菜」,而是清漿一碗,清漿有益健康,但不能帶我們走出困境。(作者為前立法委員)(中國時報)

 

 

確立本土化定位 當務之急

2015-07-18 02:00:54 聯合報 桑品載/作家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063354-確立本土化定位-當務之急

二○一六總統與立委選舉,從民調反映,國民黨兩者皆被看「空」。究其故,除了去年九合一選舉大敗的創傷未癒外,更暴露出這個黨體質的脆弱。

一遇「本土」,國民黨似乎就先輸了一半。於外,認定這是民進黨強項;於內,不敢得罪「本土派」,如公認王金平是「本土派」龍頭,萬事得先看他臉色。「關說案」發生後,輿論對王金平頻頻撻伐,但回顧國民黨裡,誰曾為此事公開批判過王金平?

這次選舉,王金平要不要參選總統的陰晴不定,使得國民黨也為之陰晴不定。洪秀柱的一句「王院長應該參選區域立委」,立即有一群挺王派揚言退黨。這股勢力,至今猶在。

國民黨為什麼不挺身而出,問民進黨,何謂「本土」?是指「愛台灣」嗎?國民黨執政下,有官員說過「不愛台灣」嗎?「本土」的潛在意思,是「省籍」嗎?是「統獨」嗎?是要不要「去中國化」嗎?國民黨應該先建立自己的論述,然後一個議題接一個議題地挑戰民進黨,共同接受人民檢驗。

國民黨在「本土」上不去挑戰民進黨,是因為內部就有龐大勢力和民進黨暗通本土款曲。王金平自稱「藍皮台骨」,為何強調「台骨」?顯然在告訴世人,他的皮骨不同體,或雖同體,血脈循環卻不同步。有此一說,便把「本土」從國民黨身上分解出來,獨樹一格。

民進黨當然很「台」,雙方便連接上了。王金平說,他要成為「國民黨團結的種子」,國民黨本有自己的「種子」,王金平是否要在國民黨的土地上另撒「種子」?從來沒有人問過他。

「本土化」本是文化議題,被李登輝政治化後,又在國民黨內播下他的種子,國民黨從此不得翻身。這個病態的體質,必須從外科、內科同時下手,國民黨才能立足台灣。

洪秀柱的「一中同表」,使她本不及蔡英文的聲勢,下墜到難望項背的地步。這現象,藍營、綠營、中間選民,一致呈現,便充分說明,主流民意不贊成冒進似的兩岸關係,即使主張統一,在中共未放棄「一國兩制是對台基本方針」狀況下,大家寧可不明所以地「維持現狀」。

雖然包括馬英九在內,都替洪秀柱緩頰,說「同表」之「同」是中華民國,但受驚的人民已很難相信。洪秀柱若在明天全代會中被通過成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在明年一月十六日總統選舉投票日前,勢必成為一支孤軍。更不幸的是,國民黨已決定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明列黨章,那麼,「同表」不但不合民意,也不合黨意。

洪秀柱在驚濤駭浪中翻騰,中共應體認,固守「一國兩制」;只會使台灣人民望「統」生畏。也間接告訴台灣推銷「一國兩制」的人,這裡真的沒有市場。

明年一月十六日,國民黨在總統和立委選舉中雖然可能雙敗,但經過這次選舉洗禮,當痛定思痛,對「本土化」與兩岸關係加強論述,明確定位,已是當務之急。

黨主席朱立倫最近表現難得的強勢,言明不許「打著藍旗反藍旗」,可視為建立論述的行動化,獲得許多人肯定。

國民黨「黨魂」,應展現在捍衛中華民國的意志上,以此為論述的中心思想,對大陸,對台灣,就會有巨大的力量。當蔡英文也說「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時,和民進黨比一比誰愛中華民國,以及如何愛中華民國,使中華民國展現明朗的面貌,是台灣人民所樂見的。

 

 

 

蘇起/希臘荒謬劇的啟示

2015-07-18 02:00:59 聯合報 蘇起(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063348-蘇起/希臘荒謬劇的啟示

拖了好多年又喧騰將近半年的希臘債務問題,透露出該國嚴重的民粹習性,值得在台灣的我們深刻反省。

以反撙節為號召的希臘總理齊普拉斯上台前後一直以民粹手段操作國內政治及對外關係,企圖以民意作後盾,逼迫眾多債權人放寬對希臘的貸款條件。但十三日的最後協議公布後,外媒的一致結論是,齊普拉斯的堅持只換得比原來更苛刻的條件,可說是「一敗塗地」、「棄械投降」、「遭到嚴懲」。華盛頓郵報的社論更直言:這是德國總理梅克爾以行動向希臘表示「民粹得不償失」。

如所周知,台灣這十幾年也是民粹罩頂。人民的言論自由了,意見的表達更加熱烈而多元,但這些意見卻很少整合出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案,以致國家競爭力嚴重衰退。應該整合政策意見的政黨、立法院及大眾媒體,似乎都沒有盡到它們應該為全民謀福利的重責大任。即使最有能力為國家謀求長遠大計的政府也經常被短期民調牽著走,向喧鬧的少數傾斜,而忽視了沉默的大多數。

台灣與希臘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誤以為民粹習性拿到國外也照樣行得通。齊普拉斯挾全民公投,進行與歐元區的談判,其動因即在於此。

不幸的是,國內與國際根本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場域。在國內,不管政治體制為何,總有一個單一的中央權威,根據法律、習慣或共同價值,對個別國人或團體做出獎勵或處罰的決定,甚至包括使用暴力(如死刑或動用軍隊)。但在國際社會,自有人類以來就不曾存在過這樣的單一權威,國際爭執從來都是經由各國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也沒有任何權威可以阻止相關國家採取暴力,或其他高壓手段以貫徹意志。現在好似高高在上的「聯合國」其實只是一個較大的合議場所,而所謂「國際法」也是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參考規範,從來不曾拘束有決心的大國。

說穿了,國內民意放到國際場域中,立刻失去它的「神聖性」。原因很簡單,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意。國際社會所以衝突不斷,正因為不同國家的民意經常是不一致的,這時決定結果的當然就變成爭執各方的實力對比。說句諷刺的話,如看民意,恐怕也要看實力較強國家民意,而不是較弱一方的民意。這次希臘遭逢的奇恥大辱正是這個國際定律的寫照。

過去幾年民進黨的眾多菁英充分明白「台獨」拿到國外一定撞牆的道理,但沒有人敢向他們的支持者講真話,反而常用民粹手段把兩岸議題操作得虎虎生風。反觀執政者竟也不敢面對民粹,明明有權卻不敢以權引勢,明明有理卻不敢大聲說理,以致對台灣有利又廣受國際讚揚的兩岸和解政策不僅舉步維艱,在國內論述市場上也節節敗退。

現在有心執政的民進黨好像突然領悟昨非今是,轉而向馬政府的「維持現狀」靠攏。但民粹當道多年已讓台灣及國民兩黨三敗俱傷,下任總統必須面對遠比七年前更複雜艱鉅、風險也更高的大環境。

展望未來,兩岸關係應該不出「鬥」、「拖」、「和」三條路。希臘荒謬劇告訴我們,「鬥」的結果極可能一敗塗地,而「拖」的結局會更糟。最好的辦法還是在局勢繼續惡化前設法在兩岸間取得「和」的平衡點。這就需要執政者勇於摒除民粹,向民眾誠實說明和解政策的必要性。只有這樣,台灣才能繼續生存繁榮,趨吉避凶。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經濟/總統參選人需要拿出經濟牛肉

2015-07-18 02:00: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063248-經濟/總統參選人需要拿出經濟牛肉

7月以來經濟情勢頗不平靜。希臘債務危機治絲益棼,短期緩解仍有長患;大陸股市暴起暴落,甚至出現近半掛牌企業暫停交易,迄今元氣未復;台灣6月出口衰退13.9%,不但已是「連五黑」,更是近六年來最大跌幅。這些問題有短期原因,也涉及許多結構性的長期隱憂。馬政府任期只剩十個月,勢將著重於應付短期問題,因而長期隱憂的化解,有賴新領導人拿出對策。

過去40年來,台灣經濟發展高度仰賴進出口貿易。演化至今,多數生產製造的資源配置,都以出口海外市場為主要考量,因而對國際貿易的波動高度敏感。自2008年金融海嘯、2009年底歐債危機相繼爆發以今,歐美市場的需求起起伏伏,主因景氣基本面未顯著改善;希臘債務危機的干擾,自然會讓歐盟這個世界最大市場的需求更加保守。影響所及,今年以來我國出口連續衰退,6月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13.9%已很驚人,對中國大陸出口減幅更大,達17.1%,對美國出口年增率則由正轉負,減少8.2%。

對大陸出口持續下滑,很多人歸因於當地「紅色供應鏈」的茁壯,減少自台灣進口的需求。這個原因或為其一,但大陸本身的貿易成長力道明顯走弱,也可能是關鍵。例如大陸3月時出口年增率即為-15%,4月時縮小為-6.4%、5月時再收歛至-2.5%。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第1季自南非、巴西及澳洲等主要礦產原料供應大國的進口值,各月減幅均在二成以上,反映整體生產製造動能的下滑程度可能超乎預期。7月以來的陸股風暴既是看淡經濟成長力道,恐怕也將衝擊內需市場。

簡單的說,無論是因為買主看緊荷包減少消費,或是琵琶別抱改買別家,台灣近期的貿易表現不容易找到樂觀的理由;更甚者,即使全球景氣逐漸改善,也不能解決台灣產業結構不上不下的根本問題;隨著各種顏色的供應鏈日趨完整,勢將持續擠壓台灣的貿易空間。

這一系列問題早已出現徵兆,我們也不斷警示,但因只是一點一滴累積醞釀,並未真的爆發,也就在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情況下一年拖過一年。

例如,大家都知道對大陸貿易及投資過於集中,就算不考量兩岸關係的政治風險,也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風險。但經過民進黨、國民黨分別執政的16個年頭,無論政府採取何種政策立場、推動何種分散市場的作為,集中度問題持續存在,顯示這應是產業按照市場法則自然形成的結果,更似乎與民眾的統獨傾向無關。那麼,政策要如何抗衡市場法則,以引導貿易及投資反方向而行,以降低集中度?

再者,要降低產業受全球景氣的影響,大家都知道要朝加大創新內涵、促進產品升級、落實市場區隔及發展內需市場等方向轉骨,但一樣不分藍綠執政,十餘年來貿易依存度依舊,是方法不對還是口號多於行動?

又如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其對台灣經貿發展有關鍵意義,大家似乎也有高度共識,但對於包含美國豬肉、日本食品標示等所謂「入場券」要如何付款、又如何在開放與食安間取得平衡,也鮮見政府員說清楚。

以上這些經濟問號,因為近日國際時事發展而受到關注,更深層的問題如產業缺工但年輕人失業、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對競爭力的影響、外人投資不足而本國資金卻不斷流出等結構性問題,都已形成必須面對的長期危機。

兩岸議題固然重要,也是人人都有興趣、都能談論的話題,但負責任的領導人不應只是創造話題,更應端出更多明確、具體且合理的經濟發展藍圖及政策,讓台灣人民能以「牛肉」而非「口號」決定投誰一票。

社論-撥開民調操作的迷霧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7000504-260109

隨著選情升溫,一直在總統大選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民調」同時升溫。幾家擁有民調部門的媒體,仍然維持嚴謹調查、謹慎公布的傳統,以保護得來不易的民調公信力。但最近突然出現的政黨民調、政黨外圍團體的民調,或是突然出現的一些民調機構,紛紛發布民調數據。這些民調都顯示蔡英文大幅領先,更把宋楚瑜的聲勢拉得非常高,讓親綠媒體大肆炒作。哪些民調可信?哪些不可信?在大選尚未真正起跑的此刻,或許是一個恰當的時機,來撥開民調操作的迷霧。

檢視民調數據可不可信,有幾個清楚的檢證標準。首先要看是由誰發布的,譬如說老字號的民調機構、或是設有正式民調中心的媒體,一般而言態度都會很嚴謹,絕不願砸了自己的招牌。相對的,政黨最不宜發布民調,就算從事民調,一般只是供內部參考,如果刻意對外發布,那麼百分百是選舉操作,絕不可信。

政黨之外一些平日從不做民調,甚至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機構,突然在大選期間跑出來開記者會發布民調結果,也必須質疑,畢竟操作一個民調的成本不低,如果沒有幕後金主,不會有人將民調當慈善事業做。至於若干打著學術機構旗號,卻隱然替特定陣營圍事的民調操作,同樣令人不恥。

其次一個非常重要的檢視標準,就是看所發布的民調數據,是否有依照民調發布的標準作業程序。譬如究竟是在什麼期間內執行的,是根據什麼母體做抽樣,有效樣本多少,信心水準多少,拒答或不表態的數據有多少,有沒有完整公布民調問卷的題目等,如果所發布的民調數據,沒有同步公布這些資料,那是絕對可以大加質疑的。

這其中有沒有清楚交代問卷的題目更是其中的關鍵,要知道很多時候要獲得某些答案,往往在於怎麼提問。一份製作精美的問卷,只要藉由文句修辭的潤飾、題目順序刻意設計,暗示引導的操弄,要獲得任何想要的數據,其實一點都不困難。西方許多學術研究早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只不過許多接受民調訪問的民眾,不可能即時識讀出他們是在被操作的工具而已。

譬如說政大選研中心每隔一陣子就會公布認同趨勢民調,提問的題目設計就是經過巧思,它的提問方式就是詢問民眾自認是中國人、台灣人,或是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種提問設計的關鍵,在於一開始就將中國人/台灣人做了兩極對立的分類,受訪者一開始就被逼得要在這個分類的類目下做選擇,由於「中國人」隱然被設定成一個對立體的存在,選擇「台灣人」的比例只會高不會低,照這種操作,誰都可以作文章說「台灣認同的趨勢偏高,支持台獨的民意日漸增漲」的結論。因為從一開始做這樣的題目設計,就可預期一定會得到這樣的答案,不是嗎?這樣的民調操作,很遺憾還是出自政大選研中心。

當然,還有一些民調數據已達到違反政治常識的地步,那就絕對可以質疑了,例如,先前某些調查將王金平做得很高,最近又有不少民調在炒高宋楚瑜的支持度,王金平的部分不提了,宋楚瑜的部分倒是有歷史可佐證,由於宋楚瑜曾連續參選過台北市長與上屆總統大選,那時節同樣有不少民調數據不斷在炒高宋楚瑜的行情,投票結果照樣被打回原形。同樣的戲碼再度搬演,幕後主事者大概認定民眾是健忘的,是好騙的吧!

幾乎可以預期,在接下來幾個月當中,一些突然誕生的民調機構,一些光怪陸離的民調數據,都會被量產出來,提供那些名嘴炒作,或是刻意營造若干輿論氛圍,在家戶電話使用率極低的今日,民調卻依舊成為大選操作的工具,也算是一種奇觀吧!而識讀出這些民調操作的真相,恐怕也是選民的一項功課。(中國時報)

校正編輯:林宜靜

 

聯合

 

聯合/不必偉大,不能沒品

2015-07-17 02:47: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http://udn.com/news/story/7338/1061171

台灣民主走到百花齊放,政治融入日常生活,公共領域充斥小恩小怨,輿論是小眾掛帥,政黨則約束不了誰。這樣的年代,注定不講究偉大,不崇拜高尚,眾聲喧譁,否定集體。也因此,國民黨大動作向紀國棟等五人揮刀開鍘,其實很難說是誰開除了誰,道不同不相為謀罷了。

這五人的情況不一:張碩文是加入親民黨參選,已先脫黨;李慶元是自行退黨,要以無黨籍名義參選;楊實秋、李柏融的行為,也早就不把黨紀放在眼裡。最受矚目的是紀國棟,他是連兩屆不分區立委,因爭取提名不順,近期在叩應節目上連續冷言貶損藍營和馬政府。朱立倫說「不容許打著藍旗反藍旗」,換成俚語,就是「不能吃碗內看碗外」。紀國棟立即失去了立委資格,這恐是他始料未及。

立委紀國棟四月方才繳清積欠的四百萬元黨費,現在卻開除他,頗有欺騙的味道。報系資料照片

                               

從紀國棟的發言看,他對黨中央的不滿有三:

一、他父親去世,三月一日舉行告別式,正副總統和黨主席均未到場,總統府只派一名處長出席;

二、黨中央對他在電視節目的發言不滿,也從頭到尾未曾和他溝通,就逕自對他發難;

三、他四月方才繳清積欠的四百萬元黨費,現在卻開除他,頗有欺騙的味道。

紀國棟的不滿,當然可以理解。但身為不分區立委,兩度獲得黨的「保送」,他卻不珍惜自己所獲之禮遇,僅為了喪葬這樣的面子問題,即懷恨於心,未免所見者小。且他每天上節目領通告費,卻積欠八年應繳之黨費,又如何自圓其說?但話說回來,這些小恩小怨原非無法化解的障礙,國民黨偌大的組織卻沒有人穿梭協調,各方每天都在隔空喊話,表演對嗆開鍘的驚奇,這難道不是一個大問題?

在不高尚的年代,可以不追求偉大,但原則和是非俱在,絕不能沒品!

 

 

短評-終止胡言亂語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7000506-260109

國民黨開鍘民代黨員,郭台銘雙手寫忍,控告名嘴周玉蔻造謠。其實核心議題都是一個「誠」字。

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他認為「誠」是一種真實不欺的美德,為人處世,應該要做到真實可信,說真話,做實事。

但是這5位被開除黨籍的民意代表,或者早已表達退黨,或者在政論節目中以飆罵自家政黨為樂為榮,國民黨開除他們的黨籍,應該可以用「求仁得仁」來形容。畢竟本來就要退黨的人,心中本來就早已不想要保有國民黨籍;而把自己「名嘴化」,經常、乃至於固定在媒體談話性節目上數落且附和部分名嘴用力抹黑自己的政黨,可見其對國民黨之不屑,開除黨籍只是剛好而已吧!老實說,當這些政客在謾罵國民黨的時候,心中又何嘗在意過自己的國民黨黨籍呢?

如果國民黨高層長期忍受黨籍民代醜化、汙名化自己的政黨,卻沒有任何作為,這樣的政黨才會叫人民大大的瞧不起。朱立倫奮力掄起大刀,對有二心、三心的民代開鍘,不正是對這些天天在電視上罵朱立倫「軟弱、沒有作為」的名嘴型民代的回應嗎?罵國民黨時唯恐用辭不夠狠毒,被開除黨籍時又表現出無限委屈,到底國民黨在這些民代心中是垃圾還是寶,恐怕連他們都對自己交代不清。

郭台銘控告名嘴,被告者以妨礙新聞自由為由反擊。新聞自由,多少惡行假汝之名而行?不知道名嘴讀過的哪一本新聞教科書有教過說,新聞自由也包括可以把二手甚至三手傳播當成事實與真相來報導?更何況,台灣的談話性節目性質上比較接近綜藝節目還是新聞節目?名嘴的角色是新聞報導者嗎?觀眾自有判斷。

國民黨硬起來,郭董不和解,終止台灣胡言亂語的亂象。(中國時報)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人物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