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愛情總令人失去理智?
愛情就像夢幻童話,戀人們既是演員又是觀眾,他們一面演出,一面審視自己的表現。在自我與旁人的注視下,怎能甘於平凡?在自戀的鏡像中,再微小的激情也會被不斷投射放大,成為失控的浪漫。
在愛情的童話裡,戀人享受愛情的甜蜜。然而他們真正迷戀的通常不僅僅是對方,而是在舞台上自己的深情形象。他們越是孤芳自賞,越覺得自己可歌可泣。因為入戲太深,所以奮不顧身。
浪漫愛情總是轟轟烈烈;而烈火終究會將激情化為灰燼。
羅倫斯神父為羅密歐與茱麗葉證婚時曾說:
「狂暴的歡愉終導致狂暴的結局
驟止於最熾烈時,恍如烈火成灰
一但交纏便將燃盡。再甜美的蜂蜜
也會因膩口
致使味覺麻痺
因此淡淡地愛,長久的愛皆如此
欲速反而不達」
淡淡地愛,比較長久。而能安於平淡的,卻往往是不用在乎觀眾眼光,愛戀比自戀更多的「配角」。
看似不起眼的配角,其實是愛情故事裡最關鍵的角色。他在讓出主控權的同時,默默宣告了犧牲與奉獻,在沒有人關注的黑暗角落,襯托了主角的閃耀存在。
英國鐵娘子柴契爾夫人身後,有個甘為配角的老公丹尼。她曾向他說:「不要期待我成為小女人,我有雄心壯志」。丹尼回答:「那正是我愛你的原因」。
在《手札情緣》(The Notebook) 中,諾亞默默守候,在艾莉離去,甚至即將結婚之際都堅持不變。艾莉失智後,諾亞天天到醫院將兩人的故事念給艾莉聽。兒女心疼諾亞,要他回家。他只淡淡地說:「有你媽媽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我可能不會愛你》裡的李大仁默默陪在程又青身旁,靜靜付出並承受。或許沒有甜言蜜語,沒有衝動激情,然而卻在漫長的歲月中,始終如一,守護心愛的人。
自甘黯淡多麼不易,也唯有在真心深愛對方時,一個人會願意放棄自我,忘記自己的痛苦,關懷並成全對方的完整。
何其無奈,在愛情故事中,配角實在太黯淡孤單,沒有什麼人願意擔任。
所謂可歌可泣的愛情,通常都是兩人爭當主角的荒謬鬧劇,開場盛大,情節熱烈,為了周遭觀眾的掌聲而激情演出。只是,當熱戀終究以分手收場,男女主角趕忙去軋下一場愛情戲時,空蕩蕩的舞台便顯得異常淒涼。
所謂愛情,原來是這麼回事。在山盟海誓時難捨難分,轉身離去時六親不認。而那些眷戀不捨的演員呢?或許只能在舞台上獨舞吧。
倘若羅密歐與茱麗葉不殉情,兩人走下愛情童話的舞台,最後真能「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科學家說,戀人腦中會分泌「多巴胺」(dopamine),這種成分讓人興奮,失去理智。只是,多巴胺分泌高峰大約三個月,當愛情藥效下降,戀人便會大夢初醒。
原來,浪漫愛情真有賞味期限。
羅密歐與茱麗葉正值賞味期,便被死亡凝凍在最美麗的時刻,因而來不及變心。
羅密歐原本苦戀羅薩琳,遇見茱麗葉後立刻見異思遷。羅倫斯神父曾諷刺他的愛情反覆無常,因為「年輕人的愛情是用眼睛,而不是用心」。如果故事繼續,當新鮮感盡去,茱麗葉年華老去後,或許羅密歐終究會成為八卦故事的男主角,以婚外情、家庭暴力收場。
愛情的荒謬與可笑,在於伴隨著過度誇張的舞台表演成分,在酒精與多巴胺的失控催化下,充滿自戀與自憐,傷人與自傷。而在烈愛化為灰燼之際,我們不禁感嘆,倘若愛情如此,還不如不相見。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喣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與其在乾涸的土地上,依賴彼此少得可憐的唾沫苟活,不如各自在廣大的江湖中遨遊,彼此不相見還來得好。
只是,一般人畢竟很難割捨難得能夠成為主角的機會。倘若可以戲約不斷,許多人也似乎求之不得。
於是,愛情鬧劇持續上演,新人笑時舊人哭。而世界,冷眼看著一切。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