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父母總在收爛攤... 誰之過?
2012/05/06 18:11
瀏覽3,123
迴響1
推薦14
引用0

 

 

台灣老師普遍同意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我在大學教書多年,也曾被學校派去教高中,領教過「青春無敵」的混亂場面,實際感受確實如此。而問題根源之一,似乎源自於「家庭教育」。
 

過去台灣家庭教育問題是父母過度苛求,而今日卻普遍是過度縱容。

 

曾經,父母要求學校盡量管教,自己在家也打得兇,深信「棒下出孝子」。那時候的父母從不輕易稱讚孩子,深怕他們驕矜自喜,明明考試九十分已經很優秀了,卻依舊質疑為何無法得到剩下的十分。這種「負面強化」的教育方式當然並不理想。

 

然而如今,教育態度卻一百八十度改變,自從2006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教育基本法》第八條及第十五條的《禁止體罰條款》修正案後,非但中小學老師噤若寒蟬,重新摸索管教的適當界線,盡量避免體罰學生,連家長也都放下了棒子,開始「放任教育」。再加上很多父母都將教育責任盡數交付給學校,對於老師有著過高的期待,卻忘記家庭才是真正潛移默化的所在,因此經常「養而不教」。

 

這兩種極端,都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過去的父母通常將管教與負面責罰混淆,致使孩子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甚至壓抑了創造力與想像力。然而時至今日,更加常見的是父母放縱孩子,溺愛卻不教導是非。除非孩子頑皮到讓父母情緒失控,不然很多人選擇「放牛吃草」,誤以為這就是「民主教育」。殊不知如此往往讓是非標準混淆,而且讓管教淪落為了父母發洩情緒的出口,致使孩子無法透過管教明確認知對與錯,也無法學習情緒管理,更缺乏體貼他人的心,最後往往變得自我感覺良好,抗壓性非常差,而且自私自利、目中無人,成為學校與社會的問題人物。

經常在捷運、公共場所看到喧嘩吵鬧的小鬼頭,活潑當然是好,但是我行我素、放肆無禮、旁若無人就是個問題了。無奈的是他們的父母往往都視而不見,也不會因為妨礙公共安寧而感到歉疚。於是,孩子四處奔跑、翻箱倒櫃、破壞物品,只差沒有塗炭生靈了... 倘若不小心撞了人,他們也不道歉,頂多補瞪你一眼,彷彿錯不在他似地,繼續玩耍去也。

 

一葉可以知秋,我們的社會因為這樣的父母,因為如此消極的管教方式,培育出了多少「小霸王」?

 

這些小霸王長大了,難保不會成為是非不分,只顧自己利益的混蛋。平時吃乾抹淨,但求遂行一己之欲,哪管別人牽連受害。稍一不順心意,那就惡言相向,甚至拳打腳踢。一旦桶出漏子,不要緊,就交給父母收拾。

 

於是,我們看到了許多「靠爸族」。明明自己沒半點本事,全靠父母張羅,偏偏他們卻大多愛慕虛榮得非常沾沾自喜,成事不足而且敗事有餘,那種嘴臉之面目可憎實在難以形容,最後往往會變成父母「最甜蜜也最沉重的負荷」。

 

在台灣,我們沉痛地看見因為敗家子肇事而下跪道歉的母親,因為逆子混幫派而在媒體前痛哭失聲的父母。有孩子主動打113婦幼保護專線或上法院按鈴控告自己的父母, 有學生偷偷側錄投書媒體給老師「一點顏色瞧瞧」,有人明明已經成人,卻仍向父母索討金錢,不給就暴力相向,也有人認為全天下都對不起他,出現反社會人格。

沉痛之餘,我們還看見了甚麼?

 

孩子權益當然應該保障,基本人權也應該受到尊重,然而保障不是姑息,尊重不是放任。該要教導的,絕對不能妥協。

《德育古鑑》中有個「積漸做賊」的故事。芒山有個強盜臨刑前希望再吸一口母親的奶。母親讓他含著乳頭,這強盜卻將母親乳頭咬下。他說:「我小時後不懂是非,每次偷盜回家母親都稱讚我,從不告訴我這是錯誤,以至於積重難返,竟犯下死罪」。

 

台灣俗諺云:「寵豬翻灶,寵兒不肖」,養兒溺愛,不教導是非,實在是莫大罪過,同時也害人害己。孩子長大後不懂得感謝父母,竟只讓父母為他收拾爛攤,甚至還責怪父母,把一切過錯都推到父母身上,這種不求諸己,反求諸人的態度,更是令人心寒!而台灣社會中瀰漫著推卸責任的惡習,凡事只會責怪別人,不會反省自己,誰說這不是上樑不正下樑歪造成的呢!

 

孟子相信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然而要引發這些人性的光明面,仍然需要教育的引導。

 

教育可以不要體罰,不要否定,但是卻不能不引導。

 

其實管教未必需要體罰,也不需要一味否定,而是必須以堅定且一貫的態度,引導孩子的是非觀念,並透過明確的賞罰,壓抑錯誤觀念,鼓勵正確行為。管教可以是溝通,也可以是獎勵。

 

打罵或許是最簡單的管教方式,然而教育不能著眼於「方便」,而應該審慎思考如何引導。事實上「教育」的英文 Pedagogy 就是源自於「Paidos(孩童) 與「Agogos (引導)。因此,孩子不是不能寵愛,而是在寵愛之餘,仍然要有一以貫之的紀律,讓孩子知道明確的是非界線,這才是對於他們人格成長的正確導向。同時,這也是讓大人重新思考許多道德觀念與價值觀念的機會。為什麼這個是對,那個是錯?為什麼這樣好,那樣壞?重新思考道德與價值觀,可以讓父母在管教的過程中,與孩子一起成長,而不至於思考僵化,不懂變通。

教育就是「不厭其煩」,倘若大人可以不厭其煩審視自我,了解孩子,並且願意溝通,相信台灣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教育問題與社會問題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教育文化
自訂分類:隨想札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2012/05/08 09:27
家教乃社教之ㄧ部 歸罪父母 略有偏頗
學校教育所以重要 ,非在課本而在教師,
教師養成不易, 還須證書,
故學校教育為核心, 社教為輔, 家教賴之,
父母雖責無貸, 卻沒有教育資源, 教不好,是常識,
何況當錢社會領袖,
總統, 院部長,校長, 不像樣居多,
而多數中低收入家庭,
重點是現在活下去 ,
沒有理想, 怎有教育?!

您好,家長管得好與壞,我沒有資格置評。但是,現在的問題在於很多家長根本不管,而不是管得好不好。社會的確出現亂象,但是家長仍然應該要協助孩子成長。這是責無貸的。當然,老師一定要肩負教育重任,我寫文章的意思,是希望老師與家長攜手努力,不能對於老師過度期待,當然也不能過度苛責家長。重點是雙方共同努力。 陳徵蔚2012/05/08 18:3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