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題目分析】
如同我在「107-108年國考作文分析」裡所寫:「這兩年來的考題有其側重之方向,其一為強調個人理性思辨能力之重要,其二則為個人面對挑戰與自我的成長」,108年的普考國文作文即與個人理性思辨能力有關。
普考考題雖然名為「『知識』的定義」,然而如果考生仔細審題,會發現題目裡「韓愈、培根所說的『知識』」談的即為思考能力,此與「知識爆炸」的「知識」──訊息,意涵是有所不同的。
有趣的是,近年來國考題目的轉變似乎也與時代有所關聯。其一,是108課綱的影響,如108課綱強調學生的素養,落實在國文科裡則是多元閱讀與思辨能力的養成,而這樣的思維似乎也影響了命題者的出題趨勢;其次,國考本身為掄才管道,從而亦期待這群準公務人員能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以應付未來不斷變遷之社會時局。
誠如我不斷強調的,國考國文看起來範圍的確很廣,但細究其考題卻是有跡可循。因此,考生若能藉由多讀、多寫考古題,多背與考古題相關的舉例,用這樣的方式準備國文,則國文不再是您的絆腳石,而是您的墊腳石!
【寫作引導】
本題需經審題。題目提到:「韓愈、培根所說的『知識』,與現今網路年代所謂『知識爆炸』的『知識』,定義是否相同」、「文中必須對上述兩類「知識」的意義及其作用,加以討論說明」。因此,考生於寫作時,需明白寫出韓愈、培根的「知識」與知識爆炸的「知識」,其意義究竟有何不同。同時,從而也延伸出兩者的意義與功用的討論、說明。
各段寫作提示:
※第一段──直接破題,例如:
古往今來人們莫不崇尚知識,韓愈有「人生處萬類,知識為最賢」之語,而英國16、17世紀之際的哲學家培根亦有「知識就是力量」的經典名言。然而,亦有人言二十一世紀為「知識爆炸」的時代,其中,「知識」一詞的定義,與韓、培二氏仔細比較,似乎有所差異。可見「知識」一詞,儘管大家都聽過,卻未必瞭解,其中的意義與功用,實值得吾人加以深思。
※第二、三段──討論兩者「知識」的差異,以下提供寫作思路:
1.韓愈與培根所提的知識:其意義為具理性思辨之能力,功用為人們可以藉以破除迷信,甚至可以透過其力量,從而開創出新的歷史與社會進展。
2.知識爆炸的知識:偏重於資訊內容之意涵,其主要功用為事件之紀錄與消息之流通與傳遞。
3.然而,知識爆炸時代裡的「知識」,卻不純然都是正確的消息,如近年來選舉與公投不斷出現的偽消息、假新聞,足見訊息本身的傳遞過程中,亦需經過思辨與篩選,如此方不致於誤信謠言,破壞民主的進步價值。因此,吾人需結合思辨能力之「知識」力,判別身邊不時出現的訊息「知識」,從而做到韓愈所說「人生處萬類,知識為最賢」的思辨意義與功用。
最後一段,再將前述內容做一總結即可。
【相關考題】
慎思與明辨的人生(105關三)
拒絕淪為21世紀文盲(106司三)
如何善用網路言論(106關四)
與時遷移,應物變化(106外三)
論理性思辨之重要(107普考)
【參考連結】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