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涅槃」
2008/01/06 14:41
瀏覽1,757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但就世俗諦的觀念而言,三界因為緣起而短暫存在,於是很多人便會好奇,三界中,是否有一個所謂的「涅槃」之處存在?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涅槃」的定義是「煩惱滅盡,斷絕生死,不再輪迴」,所以我們所謂的「入涅槃」是指進入這種境界,而非真的有這樣一個「地方」。譬如,修聲聞者,即入「有餘涅槃」,他們不墜生死輪迴後,是處在色界的四禪天,當然更精進者,達到無色界也是有的。
<法華經˙化城品>也說明,小乘的「有餘涅槃」並不是真正的修行歸宿,那是佛陀為了激勵善根較低的人,所說的方便譬喻,到達有餘涅槃的人,還是要迴小向大,行菩薩道,效法佛的行誼,才能真正成佛。
<楞伽經˙卷二>也提到對涅槃的見解:「一切自性習氣,藏氣意識見習轉變,是名涅槃」,這裡指的,就是小乘「煩惱滅盡,斷絕生死」的涅槃,已無「我執」。但如此還是不夠,因此「非捨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是名涅槃」,這裡指的是已經可以斷「法執」的境界。
此外,有四種情形並非涅槃,卻被誤認為是涅槃,吾人亦應小心,切莫陷入如此無法自拔的境地,那便是「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性自性非性涅槃」是指斷滅任何本質思想,將一切有視為無,然後又將無去除之,變成一種「斷滅空」。
「種種相性非性涅槃」是指斷絕任何本體思想,謂世界無任何自體,太虛大師說,這樣祇能達到無色界的境界。
「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是對本質、本體產生覺心上的斷滅,太虛大師說,這只是達到「無想定」的境界。
「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對五陰產生妄相的斷滅,太虛大師說,這只是達小乘涅槃的境界。
因此,真正的「涅槃」是做到「妄想識滅」,從唯識理論來說,第六意識的妄想造作停止了,第八意識的異熟(業相)就停止招感,據異熟而生的第七意識,也就是「我執」就會逐漸消失。不唯如此,無始以來受熏習的異熟,在不生、不二、離自性後(見<「空」及其相似詞>一文)也識滅了,而回復原本清明的如來藏,這就是真正的涅槃。
前面提到,聲聞住「有餘涅槃」,亦即他們斷了輪迴生死,不過因為習氣未除,妄想識也未完全消滅,所以還不到究竟的境界。而佛修到「妄想識滅」的境界,已經是真正了斷變異生死,可以完全消失在三界中,故稱「無餘涅槃」。但菩薩卻因為眷戀眾生,所以不願入無餘涅槃,因此我們稱為「不住涅槃」。但對佛來說,「不住涅槃」又有另一個涵義,那便是佛雖然已經了斷變異生死,不住三界,但真如與三界,對祂們而言是沒有限制的,祂可以來去自如,所以涅槃根本沒有住與不住的問題,住即不住,不住即住。
●結論
從涅槃的境界--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不住涅槃,以及四種並非真正涅槃的情況,我們正可用來檢視自己的修行層度,並且也可從它的定義,來檢視自己修行的方式是否謬誤。
<法華經˙化城品>也說明,小乘的「有餘涅槃」並不是真正的修行歸宿,那是佛陀為了激勵善根較低的人,所說的方便譬喻,到達有餘涅槃的人,還是要迴小向大,行菩薩道,效法佛的行誼,才能真正成佛。
<楞伽經˙卷二>也提到對涅槃的見解:「一切自性習氣,藏氣意識見習轉變,是名涅槃」,這裡指的,就是小乘「煩惱滅盡,斷絕生死」的涅槃,已無「我執」。但如此還是不夠,因此「非捨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是名涅槃」,這裡指的是已經可以斷「法執」的境界。
此外,有四種情形並非涅槃,卻被誤認為是涅槃,吾人亦應小心,切莫陷入如此無法自拔的境地,那便是「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
「性自性非性涅槃」是指斷滅任何本質思想,將一切有視為無,然後又將無去除之,變成一種「斷滅空」。
「種種相性非性涅槃」是指斷絕任何本體思想,謂世界無任何自體,太虛大師說,這樣祇能達到無色界的境界。
「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是對本質、本體產生覺心上的斷滅,太虛大師說,這只是達到「無想定」的境界。
「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對五陰產生妄相的斷滅,太虛大師說,這只是達小乘涅槃的境界。
因此,真正的「涅槃」是做到「妄想識滅」,從唯識理論來說,第六意識的妄想造作停止了,第八意識的異熟(業相)就停止招感,據異熟而生的第七意識,也就是「我執」就會逐漸消失。不唯如此,無始以來受熏習的異熟,在不生、不二、離自性後(見<「空」及其相似詞>一文)也識滅了,而回復原本清明的如來藏,這就是真正的涅槃。
前面提到,聲聞住「有餘涅槃」,亦即他們斷了輪迴生死,不過因為習氣未除,妄想識也未完全消滅,所以還不到究竟的境界。而佛修到「妄想識滅」的境界,已經是真正了斷變異生死,可以完全消失在三界中,故稱「無餘涅槃」。但菩薩卻因為眷戀眾生,所以不願入無餘涅槃,因此我們稱為「不住涅槃」。但對佛來說,「不住涅槃」又有另一個涵義,那便是佛雖然已經了斷變異生死,不住三界,但真如與三界,對祂們而言是沒有限制的,祂可以來去自如,所以涅槃根本沒有住與不住的問題,住即不住,不住即住。
●結論
從涅槃的境界--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不住涅槃,以及四種並非真正涅槃的情況,我們正可用來檢視自己的修行層度,並且也可從它的定義,來檢視自己修行的方式是否謬誤。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