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身和靈魂異同
2008/01/06 14:33
瀏覽1,771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佛教說的「中陰身」是「陰身」的一個階段,我們現在的肉體稱為「前陰身」,死後到投胎前稱為「中陰身」,在胎中的時候稱為「後陰身」。之所以稱為「陰身」,是因為我們是五陰(蘊)之身:色、受、想、行、識。由於胎中(後陰身)和現身(前陰身)是我們可知的,但一般人對死後到投胎的這段時間最感茫然與奇於探索,所以大多聽過「中陰身」。
《雜阿含經》卷二十五:「世尊告四大天王:即此巴連弗邑國中,當有大商主,名曰須陀那,中陰眾生來入母胎。」,所以在佛陀時代便有「中陰身」的記載,後來描述中陰身的經典也不少,但在大乘佛教裡,提到輪迴時,卻並不經常提到中陰身,而是「識」或「業」。
很多經典談論到中陰身時,都描繪它們的形象,大抵與生前物種類似,如人的中陰身像人,畜的中陰身像畜;而且也有提到他們的飲食:以香為食,這裡的「香」是指氣味所散發出來的能量,所以人死後必須準備祭品,一般以七七四十九天為期。欲界和色界的生物因為有陰身,所以如轉往六道輪迴,則「有」中陰身;但如是大善大惡直接轉往淨土或地獄則「不需」中陰身;無色界「沒有」中陰身,因為他們已經沒有陰身了。
雖說佛教不講「靈魂」,但對中陰身這樣的描素,與「靈魂」也實在是無法區別!因此,我們必須談到「業」和「識」,才能表現佛教對輪迴主體所展現的特殊意涵。
唯識宗認為輪迴的主體是第七意識「末那識」,因為末那識由第八意識中的「業相」而起,因而成了「我」的執著和意識,之後,末那識又受到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煩惱薰習,因而更起惑造業,我的意識更為執著,也背負了許多業,也因此,這個識和業才是輪迴的主體。所以,中陰身是從名相上來講,業和識是從深層的角度來談。
早期中國人並沒有「輪迴」的觀念,他們認為人死後是到另一個世界,所以從商周出土的文物可以發現大批的皇陵珍寶,甚至有陪葬的活人和畜生,這個觀念一直到漢朝都還有,所以孔子曾很氣憤的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中國人受到佛教的影響,已經幾乎徹底接受業報和輪迴的觀念,但隱約還是保有人死後到另外一個世界生活的觀念,所以會燒東西和資糧給往生的親人,希望他們在「下面」過得好一點。
後來中國人對靈魂的觀念發展的更為成熟,可以參考〈三魂七魄的意義〉一文,人的三魂中有兩條會留在人間,一條才是去陰間報到,因為還有兩條魂在人間,所以中國會有祭祀祖先的習俗。
因此,中陰身和靈魂最大的不同便是:佛教的中陰身背負業和識,是輪迴的主體;但中國的靈魂卻一分為三,一條去輪迴,兩條還「英魂在人間」,與子孫常在,甚至還有賜福與懲罰的能力。
《雜阿含經》卷二十五:「世尊告四大天王:即此巴連弗邑國中,當有大商主,名曰須陀那,中陰眾生來入母胎。」,所以在佛陀時代便有「中陰身」的記載,後來描述中陰身的經典也不少,但在大乘佛教裡,提到輪迴時,卻並不經常提到中陰身,而是「識」或「業」。
很多經典談論到中陰身時,都描繪它們的形象,大抵與生前物種類似,如人的中陰身像人,畜的中陰身像畜;而且也有提到他們的飲食:以香為食,這裡的「香」是指氣味所散發出來的能量,所以人死後必須準備祭品,一般以七七四十九天為期。欲界和色界的生物因為有陰身,所以如轉往六道輪迴,則「有」中陰身;但如是大善大惡直接轉往淨土或地獄則「不需」中陰身;無色界「沒有」中陰身,因為他們已經沒有陰身了。
雖說佛教不講「靈魂」,但對中陰身這樣的描素,與「靈魂」也實在是無法區別!因此,我們必須談到「業」和「識」,才能表現佛教對輪迴主體所展現的特殊意涵。
唯識宗認為輪迴的主體是第七意識「末那識」,因為末那識由第八意識中的「業相」而起,因而成了「我」的執著和意識,之後,末那識又受到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煩惱薰習,因而更起惑造業,我的意識更為執著,也背負了許多業,也因此,這個識和業才是輪迴的主體。所以,中陰身是從名相上來講,業和識是從深層的角度來談。
早期中國人並沒有「輪迴」的觀念,他們認為人死後是到另一個世界,所以從商周出土的文物可以發現大批的皇陵珍寶,甚至有陪葬的活人和畜生,這個觀念一直到漢朝都還有,所以孔子曾很氣憤的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中國人受到佛教的影響,已經幾乎徹底接受業報和輪迴的觀念,但隱約還是保有人死後到另外一個世界生活的觀念,所以會燒東西和資糧給往生的親人,希望他們在「下面」過得好一點。
後來中國人對靈魂的觀念發展的更為成熟,可以參考〈三魂七魄的意義〉一文,人的三魂中有兩條會留在人間,一條才是去陰間報到,因為還有兩條魂在人間,所以中國會有祭祀祖先的習俗。
因此,中陰身和靈魂最大的不同便是:佛教的中陰身背負業和識,是輪迴的主體;但中國的靈魂卻一分為三,一條去輪迴,兩條還「英魂在人間」,與子孫常在,甚至還有賜福與懲罰的能力。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