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歷久不衰的關鍵還是初始孕育的華北超大平原(南起長江南岸,北至燕山山脈),以及中國的地形(周圍的雲貴高原、青藏高原、新疆沙漠及更遠的帕米爾高原與天山山脈、蒙古高原、南方綿延的山丘、大海)提供了足夠的發展壯大空間與時間,文明初始有田才能富強,華北大平原孕育了輝煌的文明,這個文明積累了充足的、豐富的、複雜的、精細的文化,這個文明遠遠領先四周接鄰的落後部族,這些部族可以征服中原,但文化上只能臣服。春秋戰國時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頂峰,要超越中國,只有在另一個世界(歐洲,及後來的美洲),用殖民(土地與人力的新掌握)、工業(能量的新掌握)、科技(電子的新掌握)一時超越了中華文明。
什麼是文明? 簡單來說,就是你過什麼樣的日子,你怎樣過日子。 當然,落後民族的人也想過"好"日子,中華文明提供了精神上、肉體上、物質上的"好"日子,這就是中華文明的魅力!所以,中華本身是沒有謎的,只有迷人。
在信仰的傳播上,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文明傳到中國都遇到了困難,伊斯蘭教是吃羊牛肉不吃豬肉,這與中國的民風是不合的,在中國,牛是耕田的得力幫手,而家豬是好吃懶做,養來就是殺來吃的,吃的心安理得,中國人連吃都是要講道理的。基督教就要人做禮拜信耶穌,但不要拜偶像,這與中國的傳統敬老尊賢、慎終追遠的習俗也衝突。佛教拓寬加深中國的禪意且導入了來世與永生觀念而融入了中華文化,中國人也不介意多尊敬幾位聖者,中國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有容乃大,佛教的融入也讓中華文明成為集東方文化之大成。中華文化的思想體系(尤其是哲理)博大完整能夠在高層次的精神面上對抗外來思想,這樣也讓中華文化屹立不搖,更添加了中華文化的迷人之處。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發展的如此迅猛?農業科技與水利科技的大進步是答案之一(此外,文字開始定型、流傳也是重要發展因素,書簡開始普及。),生產力大為提升,在超大平原上釋放出巨大的力量。中國人的生產力工具由木器、骨器、石器、陶器、銅器一路進步到了鐵器。另一因素是是諸國的舉國生死存亡的競爭(change or die、survival plan),18世紀歐洲各國科技的突飛猛進就是如此產生,而大平原方便了生產技術、生產材料、思想學術、國家管理制度的交流,激發了文明的大發展。適者生存就是適應(adapt),也就是改變自己或者改變環境,突變大多發生於生死存亡之時。生物演化與天擇又與突變有所關聯。當然,量變促成質變也是重要因素,這從機率來看也說得通。
之後,科技停滯,農業生產力無法再提升。而中國的大一統,減少了競爭,減緩了進步的緊迫性。這也可說明為何美國要無時不樹立一個潛在的強大敵對國以舉國動員提升科技能力。在帝制下,公權最大,當官的權力大到沒有其他行業可比擬,而且自然的出現官大學問大的現象,中國形成官本位的社會,國家管理體系的官僚系統中力爭上游的公務人員則以不犯錯為行事的最高原則(工作做的越多,犯的錯誤也越多,遭到的指責也越多。不幹工作的,什麼錯也不會犯,也不會受到人們的指責。官員一被指責,可能就有丟官的風險),但是創新往往是在無數的嘗試失敗後才能產生,創新減少後,自然,也進步不起來。
中國歷史的悠久,遠超過了文獻的記載。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年,人們開始會作陶器、發展出耕織器具、會養狗、出現了村落等等,這每一件事都是文明的偉大進展。舊石器時代無法保證中國的出現,但新石器時代的農業就保證了強大中國的出現。當一萬年前,狩獵的一群人在中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中華文化就開始了偉大發展,中國的歷史拉開了序幕。
我說:作為一個中國人,你 要感覺自豪
我說:當中國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中國遺失的遠古歷史將一一找回
********* PS ****************
14/3/11 伊斯兰并未明确规定具体什么肉可吃/不可吃,只描述特征(偶蹄、反刍等)。
14/7/5 [.] 一個有關佛教擴散範圍的道理,竟然和吃也有關係。佛教是避免殺生的,佛教是以慈悲為懷,不殺生幾乎是其核心體現,所以和尚必須吃素,而佛教的傳播就要有和尚才能推廣佛法,問題來了,地球上很多區域是只長草的,而草原上能吃的就是羊,所以這些區域就無法有和尚,佛教就難以推廣,何況,如何告訴牧民、漁民、獵戶不要殺生。這也可說明,為何西藏沒有和尚,而是換成了喇嘛,蒙古人也是喇嘛,日本的佛教也變了樣。所以,古代,佛教只能在農業國家有所發展。
(注:吃羊的 vs. 吃草的。有趣的聯想。)
14/7/6[.] 美國明明是一個大陸國家,為何有海權國家的象徵,答案是美國的開國人民是以英國人為主,而英國是一個海權國家。而韓國人受中國的影響極大,但韓國為何能夠區別於中國,這就跟韓國的地理有關,韓國是一個半島,三面是海洋,受海洋的影響,而其北部多山,與中國又有鴨綠江、圖們江與長白山相隔,這造成韓國與中國相通但又有空間塑造自己的個性。類似地理的遼東半島因為北方與東北平坦相連,就無條件產生個性文化,進入了中國文化融爐。
14/7/13 北京 處於中國兩大超級平原的中間。
14/8/21 [.] 遊牧區與農耕區生活方式的截然不同,造成中原中國歷史上的國界限制。中原中國雖然可以一時打敗北方的遊牧區軍事力量、政權、或消滅族群,但由於漢族是農耕民族,所以,無願在遊牧區生活,這導致了來自寬廣的歐亞大草原上的新族群、軍事力量、政權又立即填滿短暫的中國北方遊牧區的真空。所以,歷史上,中國中原漢人就只有不斷的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而歐亞大草原足以養育出能夠對抗中原王朝的力量。所以,地理上,是華北超大平原與歐亞大草原的對抗。現今,歐亞大草原的霸主是誰呢?俄羅斯。
14/8/25 [.] 東北也是平原,適於中原人進入農耕,為何中原人沒有進入東北?看戰國時期的燕長城,可知燕國國境是推進到了遼東半島及遼河平原,秦、漢、曹魏、西晉也都守住此地,五胡亂華是入居內地的各族所為,唐繼續實控此地,五代十國時契丹(遼)開始實控遼地,之後,遼、金、蒙實控了東北。明朝時漢人再度實控遼地。接著,滿清禁止漢人進入東北開墾。隨之,俄、日進入東北。
關鍵之所在是地理原因,看地圖可知華北平原與遼河平原之間是一非常狹窄的海邊過渡帶,而西邊就是遊牧民族區,而東北的北邊、東邊因為極寒與多山,也是游牧區,而朝鮮半島的南部已有堅強的國家--朝鮮,所以漢人面對三面(甚至3.6面)包圍,除非是中國最團結強大時期,否則守不住東北。尤其是來自歐亞大草原一波波的武力。
這也可否代表,在周朝時,中國的實力與文明在亞洲是遙遙領先,之後,周邊民族開始慢慢趕了上來,也就是說周朝之後,中國的進步開始越走越慢,到了漢朝之後,就慢慢的停滯了。
14/8/26 [.] 農耕民族沒有意願進入遊牧地區,但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卻進入了農耕地區,為什麼沒有問題,這就是主文所說,中原提供了"好"日子,遊牧區一般都是苦寒之地,來中原作統治者,何樂不為?但這些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後,就進入了農耕區,生活方式就必須改變,時間一久,就開始異變,接著,就要接受農耕武力的挑戰,或遲早要面對來自北方的新遊牧民族武力。這樣的發展一直持續,直到槍砲的發明。
以明朝開國為例,蒙元在中國農耕區受到農耕武力的挑戰後瓦解,明朝順勢接收了元朝的國土,但主要還是接收農耕區,蒙古人仍盤據了游牧區,蒙古人又退回成完全的游牧民族成立韃靼,並且受到瓦剌游牧民族的攻擊。
14/8/27 [.] 遊牧民族的青壯男人幾乎都是戰士,正所謂"全民皆兵",而馬又是這些戰士的武力加倍器。而農耕民族的士兵是要招募予以訓練,所以,雖然中國人口眾多,但總體武力而言,不見得佔優勢。
14/8/28 [.] 歐亞大草原上,為何都是東邊的游牧民族往西攻擊,而沒有西邊的游牧民族往東攻擊?可見位於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是比較強大,原因之一,可能是與地理環境有關,這邊有生養聚息的環境,阿爾金山、蒙古高原、大興安嶺足以庇佑退敗的游牧武力,而在一望無際的草原則無所躲藏。而大興安嶺與蒙古高原之間,有一塊肥美之地,可滋養一股大力量。簡單來說,就是處於此地的游牧民族是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在與中原長期的對抗中鍛鍊出兇猛的武力、交往中學習到中原的技能與戰術(蒙古人占了中原,開始向西擴張;滿人入關後,開始向西擴張)。所以,才能往西拓展中,所向無敵。此外,馬與箭的品質是否較優越?地球自轉是由西向東轉,東邊是日出的地方。
14/8/30《蒋经国自述》斯大林说:“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军事的战略观点而要这块地方的。”他并把地图拿出来,指着说:“倘使有一个军事力量,从外蒙古向苏联进攻,西伯利亚铁路一被切断,俄国就完了。”
(.:這段話就印證了上段話的看法。所以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是兩大戰略高點。)
14/9/2 [.] 遊牧民族除了一般所知的體力強與機動能力強外,一般人可能會忽略了另兩項重要能力:獵人與牧人的能力。傑出的獵人必須對地理、氣象、獵物的習性、自然規則有深刻的了解。除了狼的性格外,最為人所忽略的特長就是牧人的能力,牧人要能馴養成群羊、牛、駱駝、馴鹿,並且能夠驅趕移動,這就代表牧人必須對動物的個性及群體互動要能夠掌握。所以遊牧民族最早馴化了馬,甚至馴化了老鷹,這是了不起的能力,牧人與獵人利用馬、狗、老鷹當助手,以協助放牧與打獵。不要忘記,人也是動物,獵人知道如何獵殺,牧人知道如何管理。而農耕民族的人日復一日的在啃地,這些本能都弱化的,面對遊牧民族就如鹿羊般,是獵物或成為養的牲口。
14/9/6 [戴蒙] 正因為歐洲是分裂的,哥倫布才有機會在幾百位大人中說服一位,資助他出海的費用。而當西班牙開始殖民美洲時,其他歐洲國家眼見財源滾進西班牙,其他六國也加進殖民美洲的事業,情況跟歐洲其他的事物如大炮、電燈、印刷術的引進一樣︰最初某些地方或會由於一些各式各樣的理由而不肯創新,但一旦有個國家採納了,其他各地即爭相仿效。歐洲分裂導致的結果,與發生在統一中國的事,成為尖銳對比。
(.:今日再翻戴蒙的書,看到這段,正與主文的看法想同。只是他是以歐洲與中國的進步差別來闡述。)
14/9/17 “文明”一词,是对英文civilization的翻译,此词源于拉丁文civitas(城市),系指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高水平的科学、艺术、宗教,政府和文字等。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阶级社会,建立了国家,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并指出城市生活的内容包括城市中心的宗教建筑及文字与记数系统等。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古代文明应包括有高墙围绕的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人),文字或复杂的礼仪中心等。
“文化”的词根Cul,意为农耕,广意地说即生产。而“文明”的词根Civi,意为城市,广意地说即国家。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14/10/4 从"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zation)"这两个英文单词的词源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的区别。"文化(culture)"这个单词的词根"cult-"的原始意义是"耕作",这很清楚地表明了"文化"这个概念的本义是属于与"农耕"相联系的原始部落时代的范畴的;而"文明(civilization)"这个单词的词根"civ-"的原始意义是"市民",这也同样清晰的表明了"文明"这个概念的本义是属于与伴随着"市民"的出现而同时产生的"城市"及工商业相联系的青铜时代的范畴的。(城市city这个单词就是从词根"civ-"的变体"cit-"演绎而来的。)
16/5/13 张绪山:中国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吗?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族群征服”与“文明中断”的关系。一般而言,造成文明中断与消失的原因,不外自然灾难与族群征服。族群征服可以造成一种文明的暂时中断,但并不一定造成永久毁灭与消失。因此,在判断一种文明是否中断与消失时,不能简单地将“族群征服”与“文明中断”混为一谈。
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罗马征服埃及后,埃及古文献在罗马内战中大部被毁,拉丁语的推行更挤压了古埃及语的存在空间,尤其是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帝国官方宗教后,对古埃及语言文化影响重大的多神教受到压制。529年查士丁尼皇帝关闭了所有多神教与世俗文化中心,古埃及文化更加式微。644年埃及被新兴的阿拉伯势力征服,居民改用阿拉伯语言,改信伊斯兰教,古文献再次遭到毁坏,最终荡然无存。语言与文献的消失,使得以语言与文献为载体的传统信仰与价值观念随之消失;伊斯兰教的确立更使得埃及成为穆斯林世界的一部分,古埃及文明遗产所承载的信仰与价值观不复存在。它在一千余年后为人所知,只是缘于一个偶然事件: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波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
从文化上,罗马帝国分为两个部分:西部的拉丁文化区与东部的希腊文化区。5世纪末西罗马覆亡于北方的蛮族入侵之后,地中海东部希腊文化圈演化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继续保持繁荣。希腊语不仅是民众日常使用的语言,而且也逐渐超越拉丁语,成为从事文学、教育、神学、法学活动的官方语言。准确地用希腊语阅读、写作、演讲被认为是基本的教养。在东罗马帝国存在的千余年中,古希腊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从未中断,举凡重要历史文献几乎都以希腊语写就,其系统性与丰富性为世人所公认。1453年以后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征服,众多希腊学者携带古希腊抄本逃亡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大诱因。
既然印度、希腊的文明也没有中断,那么,所谓“世界上唯有中国文明没有中断”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
13/5/4 易中天称,“中华本身就是谜。没有比这个文明延续时间更长的了。先行者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烟消云散,同龄人克里特、哈拉巴、奥尔梅克相继作古,就连后来人希腊、罗马、波斯、拜占庭、玛雅也都纷纷退场。只有中华文明,从二里头遗址算起,三千七百年不中断。即便外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也是‘中华帝国’,认同的也是‘中华文化’。不像印度,多元多变多种族,从来不曾形成过统一而持久的‘印度文明’。最后就连他们的发祥地印度河流域,也变成了伊斯兰的势力范围。卓然特立的是中华文明。奇怪,为什么只有我们民族,不但能够建立,还长期维持着一个巨大的文明圈?为什么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匈奴、突厥、鲜卑、女真,一次次铁蹄踏遍,一次次水漫金山,却每次都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五胡乱华到头来变成五湖四海?为什么这样一种强大的文明,在西方的凌厉攻势下却只有招架之功?在未来岁月里,它还能再次雄起,震撼世界,影响全球吗?”
(注:易先生是解謎的人。中國的歷史是超過1萬年的,但文明是否是3700年?就要看"文明" 的定義了。會作陶器、發展出耕織器具、會養狗、出現了村落等等是不是文明偉大的進展?)
13/5/15 中國歷史的悠久,遠超過了文獻的記載。新石器時代:農業誕生、陶文出現、村落生活,距今約10000年。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因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就目前所知,中国新石器文化至少要在距今10000年前,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一般延续到前2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等地,这里是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地,很早就饲养猪、狗,以后又养牛、羊等。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水稻,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饲养猪、狗,以后陆续养水牛和羊。
(注:舊石器時代無法保證中國的出現,但新石器時代的農業就保證了強大中國的出現。東亞還有一塊大平原,就是松遼平原,只是緯度較高,冬季寒冷,與歐洲同緯度,有趣的巧合。而另一文明的起源(兩河流域)與中原都在相同緯度: 北緯35度左右。久而久之,北緯35度成為爭奪的主戰場,正所謂"逐鹿中原",吸收精華的邊緣區域反而給予了發展的時光,之後,滿清、德法、英國、俄國、日本崛起,當爭奪的範圍再擴大時,二次大戰後,更邊陲的美國崛起)
13/5/17 佛历2557年佛祖誕生日。韓国各地庆祝了佛誕节。宗正法师表示,若要回报佛祖的恩惠,我们要爱众生如我身,并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真我”。我们要通过参禅的生活化,引导人类的精神文化。我们要摒弃贪婪和憎恶,偏见和歧视。
(注:這一天,韓國及香港放假一天)
13/5/17 欧洲许多企业家发现《孙子兵法》是赢得当今激烈商战的强大武器,大部分欧洲人了解这部战争的艺术是因为它能够在商业和金融等现代生活领域得到应用。许多欧洲商人用孙子的东方智慧与谋略,结合当代西方的理念和管理,更多地应用到诸多商业领域。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
(注:哲理來自幾千年觀察與經驗的總結)
13/5/18 一则关于“孔子是微博始祖”的帖子被网友疯传,之所以称孔子是微博的始祖是因为:1.每条论语都未超过140字,是最早的微博集;2.言简意赅、寓意深刻;3.较为碎片化,多为孔子晒心情、交流哲理。有网友表示:老子也是活跃微博用户。从内容看,老子曾被孔子拉黑。理由是《道德经》里处处针对孔子的微博反驳,而《论语》对老子的言论完全拒绝回应。
《論語》戰國前期成書問世,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
《道德經》,原名《老子》,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後《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
(請注意;這三本書的思想言論都是發生於春秋時期)
13/5/18 《黃曆》相傳是由黃帝創制,中國最晚在秦代就已經有曆書存在,其內容指導農民耕種時機,故又稱農民曆。
13/5/18 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名醫輩出,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當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13/5/18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在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發現了170多種符號,部分符號的特徵與甲骨文很類似。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以及河南賈湖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龜甲上的賈湖契刻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同期的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被稱為金文或鐘鼎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秦系文字)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秦代的隸書還不成熟,可以稱為早期隸書。這種隸書其實在戰國晚期就已經形成了。古文字在春秋、戰國之際開始有了劇烈變化。春秋以前貴族壟斷了教育與文字,但戰國以後新興的階級取代貴族,文字從王朝走向民間。懂文字的人越來越多而應用層面更廣,這讓文字俗體字的發展得到了很大的幫助。
13/5/19 全新世大暖期為中國帶來了溫暖的氣候,令桑樹和蠶的養殖,能於黃河流域廣泛進行。傳說黃帝妻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
13/5/19 考古發現最早的鐵器屬於春秋時代,其中多數發現於湖南省長沙地區。戰國中期以後,出土的鐵器遍及當時的七國地區,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業、手工業部門中並已佔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區的軍隊,裝備基本上也以鐵製武器為主。
13/5/19 《礼记》的木牍和《左传》的竹简。《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
13/5/21 农业部公布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包括:世界旱作农业源头—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源头—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13/5/24 一项科学研究结果表明,藏族人群中绝大多数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类型为包括中国汉族在内的东亚人群特征性的单倍型类型,说明现代藏族人群和东亚其他人群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藏族人群具有一些独特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DNA的单倍型类群。这些单倍型类群根据分子钟估算的共祖时间最早的在3万年以上,说明藏族人群早在旧石器晚期可能已经定居青藏高原。
藏族也有一些和汉族共享的相对“年轻”的单倍型,共祖时间在1万-7000年前。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应该发生了第二次人群迁入青藏高原的事件。结合考古学的证据,研究人员推测在新石器早期汉族的祖先群体氐羌部落人群进入了青藏高原,并与旧石器时代的藏族人群混合从而形成现代藏族的人群格局和遗传背景。这一次新石器早期的人群迁徙和融合可能也同时给青藏高原带来了农业和畜牧业技术,在青藏高原成功建立了粟和青稞等农作物种植以及牦牛畜牧业,并导致藏族人群在最近7000-8000年的快速增长。
(注:一波一波的,在中原被打敗的族群不少就往西南大山或者南方丘陵遷移避難,早期南方是充滿瘴氣,所以往西南跑,最早的羌族、苗族,之後往南遷移的客家人、閩南人)
13/5/26 [杜正勝] 周代是我國古典文化結集成熟的時期,周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總泉源,我們只有明瞭周史才能明瞭中國文化的特質。
(注:夏朝傳十四代,延續約471年。商朝共510年。西周共經歷11代,大約歷經275年。東周傳25王,前後514年。夏商周三朝也有1800年的發展,之前還有幾千年的慢速發展,這就是當時智慧產生的背景)
13/5/27 中国史籍记载,公元166年才首次有罗马使节觐见中国皇帝。但第一批罗马人早在此前200年就到了中国。他们的远行始于公元前53年马库斯·克拉苏率兵进攻波斯的帕提亚人之际。这场战役变成了灾难,半数罗马士兵阵亡,四分之一被俘。帕提亚人派罗马战俘去守卫东方边境,在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境内。其中一些战俘逃跑并加入了匈奴人的军队。但公元前36年,匈奴人被中国人歼灭。中国人的战俘中有145名罗马士兵。
(注: 兇悍的遊牧民族竟然在地理地形外也阻止了其他文明的進入)
13/6/4 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荒田大量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有了发展。
13/6/5 地球上還有一個超大平原就是美國中西部平原,也在北緯35度,但這個平原上有龍捲風,而且密西西比河會大氾濫。賈德戴蒙認為是美洲早期缺乏大型哺乳類家畜,導致用手犁田,缺少動物肥料以增進土地的生產力;此外,農作物以玉米為主。
(注:也有可能是如台灣早期的平埔族以捕鹿維生,由於供給無缺,餓了就打隻鹿來吃,所以,無須投入農業。美國的印地安人也是如此,美洲草原上有足夠的野牛可供獵取,當然不需大力投入農業。這整個食物鏈是平衡的,這一切在漢人與歐洲人的到來而徹底改變,鹿與野牛都捕光了,只好要務農了。很有趣,都與酒有點關係。)
13/6/5 中国以农立国,最重历法,自古就有一套完整的历法体系。从春秋战国直至19世纪末,一直实行混合太阳、太阴的四分历,俗称夏历或农历,它是中国政治与文化的表征,即历史上的所谓“正朔”。这种历法仅有年、月、日的时间概念,没有星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初以昼夜更替、季节变换安排作息,后来以岁令、年节调节劳逸,其中较有规律的短期休息制度是放旬假,即每十天为一个休假日,但并不普遍实行。在与西方人接触之前,中国人不知星期为何物。 以七天为一星期的七曜记日法(旧时以日、月、火、水、木、金、土合称七曜),源于古代犹太人。直到清代,情况才发生改变。1807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传布新教,同他的中国教徒们一起,在礼拜日进行传道祈祷,这是中国人对西方的星期日(当时多被称为“礼拜日”)休沐制度最初的认识。 到了19世纪80年代,星期日休息制度从个别新式学堂开始,浸入中国古老的休假制度,规定了全校师生星期天休息的制度。采用“星期”这一名词,与中历每月房、虚、昴、星四星值宿之期有关,以此创造了“星期”和“星期日”这些新名词,而拒绝使用民间已经习用的“礼拜”或“礼拜日”,是为了避免基督教影响中国,防止西方人以夷变夏。
13/6/9 伊斯蘭教所奉的啟示是無所不及的,所以伊斯蘭教不僅是一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種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2000年人口普查,回族是982万,维吾尔族是840万,再加上信仰伊斯兰的其他民族共2000万。
13/6/10 周朝正式提出雅言的概念,并且开始向天下推广,作为周朝的标准语。孔子周游列国,教学所用的语言就是雅言。从周朝到西晋这短时间应该说古汉语变化不大,成分也还是稳定的,古典意义上的汉民族的活动中心是在中原的。但是分歧会出现在五胡乱华时期。
(注:官話。要注意到古代中國的教育率是非常低的,沒有教育、不需交流、務農啃地的人就只會母語家鄉話,很難改變,這就是中國歷經幾千年,方言仍大為流行的原因)
13/6/13 韓國公視KBS一系列紀錄片"魚"講述魚類如何餵飽全世界的文明,魚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的來源,抓魚的行為紀錄了人類文明和大自然的重要關係。
(注:捕魚是風險較小,又有穩定供應的蛋白質來源。在水田裡養魚真是一個好主意。魚&米 => 魚米之鄉)
13/6/18 汉文化的直接源头是吴楚文化,源头来自长江两岸与淮南,项梁带项羽刘邦响应陈胜吴广,更是从绍兴到苏州一带的越地出来的,他们席卷了中国, 把楚吴越文化向全中国普及,历两汉两晋500多年,在中国大地牢固形成汉文化。
(注:這又新鮮了,想一想也有理,漢江是在湖北。中國人看的歷史書可能是各朝"皇家觀"的所謂"正統"歷史,而不是客觀的"中國發展史",以致不夠全面且有所偏狹,有一點就是古代中國的版圖及人民組成與今日不同,中國需要全新以今日中國的版圖與人民組成來寫 中國史。漢族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融合的群體,中國也是一個大熔爐)
前306年,楚懷王派大臣昭滑率軍攻越,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並設立江東郡。越國後人流亡至浙江與福建一帶與當地閩人與原住民結合後,成立東甌國與閩越國。闽越和瓯越则是协助汉高祖统一中国的一支重要力量。
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的次子,西楚霸王項羽叔父,其祖先項氏多人也是楚國將領。早期項梁因殺人,與侄子項羽避仇至吳中(今江蘇蘇州)。項梁在吳中威信頗高,賢士大夫皆出其下,當地的大事全由他出面主辦。項梁利用這種條件暗中招兵買馬,訓練子弟。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項梁叔侄殺會稽太守(會稽郡,秦置,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殷通回應,渡江西進,屢勝秦軍。漢太祖劉邦,今徐州市豐縣人,劉邦在沛縣聚眾回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前206年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楚國疆域為梁楚九郡(今華東、江南大部分地區),建都彭城(江蘇徐州)。劉邦被封為漢王,轄漢中、巴、蜀一帶,建都南鄭(今陝西漢中)。劉邦入漢中,項羽給予劉邦三萬士兵。
(注:聯想到項羽說的"無顏見江東父老")
1739年,經乾隆帝欽定,合稱「二十四史」。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史」稱為「正史」。
(注:以統治王朝的觀點寫的歷史,就有了故意的疏漏或者是有意的偏重,比如說,《明史》是清朝人写的)
13/6/19 西臺(Hittite,又譯為赫梯),是一個位於安納托利亞的亞洲古國。西臺人是西亞地區乃至全球最早發明冶鐵術和使用鐵器的國家,也是世界最早進入鐵器時代的民族,鐵器的生產至少可以追溯到前20世紀。西臺王把鐵視為專利,不許外傳。直到前1180年左右西臺滅亡之後,西臺鐵匠散落各地,才將冶鐵技術擴散開來,前800年左右傳至印度,前600年左右傳至中國。福州可能是古代冶铁技术流入中国的泊点。福州2500前就是‘冶城’。有最古老的炼铁遗址。
(注:聯想到楚國與吳越的發展)
13/6/23 汉代主要造船地区在长江下游,多是平底内河船。孙吴造船业发达。孙吴造船中心,移往建安郡侯官(在今福建闽侯)、临海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横藇船屯(今浙江平阳)、南海郡番禺县(今广州)等港口。孙吴所造的船,主要为军舰,其次为商船,数量多,船体大,龙骨结构质量高。最大战舰可载三千士兵,有上下五层,雕镂彩画,非常壮丽,续航能力强。航行在南海上的商船,“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出水二三丈,望之如阁楼,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孙吴武装船队出海百余艘,随行将士万余人,北上辽东、高句丽(今朝鲜),南下夷州(今台湾)和东南亚今越南、柬甫寨等国,吴国灭亡时,有战船、商船等5000多艘。
13/6/23 蒙古軍隊的西征,有大批的西域人、中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透過經商或被迫地遷移至中原地區,其中一些人以原有的伊斯蘭宗教信仰融入當地社會,組成另外一個新興民族─回族。還有東鄉族。
13/7/4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葬群被称为“湖北近 30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六个大型马坑和大量精美随葬品初现,西周早期最大古墓、比曾侯乙早 500多年的编钟、南方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车马坑……数项重大发现依次还原 3000年前的曾国贵族繁荣面貌。
13/7/5 中国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
13/7/5 在甲骨文故鄉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利用實物、動畫、模型、拓本等形式展示了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隸書、楷書的漢字演變史。
13/7/13 寧波擁有江南新石器時代迄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再加上越王勾踐的句章城就在今日寧波的慈城境內,唐代後寧波成為中國對外最主要的貿易港,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都以寧波為出入境。宋代出使高麗,多走水路,從明州(寧波)出發,乘西南季風,隨黑潮北上,最為迅捷,順遂時,十日左右可達。
13/7/14 李淵是出生於"關隴集團",北周、隋和唐的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不同的是,在西魏和北周,鮮卑貴族佔據主導的地位。而自隋開始,關隴貴族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漢族貴族。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都出身於關隴貴族家庭,他們的母系都有鮮卑血統,但他們的父系都是漢族。
(注:從317年東晉開始到581年隋朝建國,一共264年,這幾乎是與清朝差不多,中國北方為胡人所統治。再加上南宋的北方(152年)、元(97年)、清(286年)。中國胡漢早就融合了。不要忘記,明朝皇帝朱隸的母親也不是漢人。)
13/7/15 從公元907年唐哀帝李柷遜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西突厥别部)。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注:新疆人也作過中國的皇帝,鮮卑人、蒙古人、滿人都作過,很好!)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北漢在北方外,其它諸國皆在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一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13/7/18 49岁的余德群携带“铁改余氏宗谱”证实铁木真的嫡系后裔由铁改为余姓。忽必烈死后,其三子铁穆尔继位,封其弟铁木见为南平王,封地在湖北麻城。铁木见生有九子一女。1368年,明军进军北京之后,铁氏九子一婿及家属、随从,无法北归,只得南逃。铁氏兄弟插柳为记,每人一句诗,作为今后相认的暗语。然后各寻安身之处,分散于云、贵、川三地。余德群回忆:父亲身高1.75米,高大魁梧,脸型方正。他曾陪父亲回过云南老家,族人们也普遍身材高大。
(注:南方(包括台灣)個頭高大的居民,很多是北方統治民族(蒙古族或滿族)派至南方的官員與駐兵的後代。很有趣,在中國被打敗一方的人,都逃往雲貴大山,所以雲貴有這麼多的族群)
13/7/19 [人民網 04/7/21]從唐朝后期開始,中國的經濟重心不斷南移。隨著人口的增加和農業生產的發達,南方、特別是江南,在全國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重要。經過五代和北宋200余年的持續發展,江南的農業生產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地生產的糧食成為國內主要的商品糧來源。在陸游的文章中已出現“蘇常熟,天下足”這樣的說法。北宋初年從今越南引進的早熟雙季稻已在江南推廣,對增加糧食產量起了一定作用。到了明朝中后期,卻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並且此后再也沒有改變。在“湖廣熟,天下足”格局形成后的數百年間,江南的經濟在全國始終保持領先地位,說明江南由以糧食生產為主向重視糧食生產、發展多種經濟和服務業的轉變取得了完全成功,中國的現代化首先在江南展開絕不是偶然的。
13/7/18 [余秋雨] 文化差异是由于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养成了习惯,慢慢变成生态共同体,最后的成果就是人格。中华文化就是中国人集体的人格。我们和外国人最大的不同并不是科技、语言和肤色,而是人格结构不同,中华民族的人格核心是孔子定的君子人格。
13/8/6 [明朝那些事兒] 公元十世紀初,石敬瑭(沙陀族)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將北邊險要之地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使得從此中原王朝在與游牧民族的軍事鬥爭中處於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由於中原以步兵為主,而游牧民族以騎兵為主,中原步兵們就要在千里平原上直接面對騎兵的衝擊。當徐達縱馬奔入齊化門時,中原政權失去四百年的燕雲地區終於收復了。
(注:當知道石敬瑭是沙陀人,割讓燕雲十六州的舉動就一點都不奇怪了,就好比清朝是不會修長城是一樣的道理。)
13/8/16 [明朝那些事儿] 所谓道,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只要能够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
(注:問題是有一個時間差,在規律下有些事一定會發生,但可能在發生前,有些人已看不到了。還有突變的問題,例如,西方發明了現代槍砲,打破了所有規律,如果滅種了,也就談不上"道"了。所以,理學與心學都沒能救中國。)
13/8/19 中国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 8105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常用字,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 3000个,使用度仅次于一级字。一、二级字表主要满足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 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13/9/1 從滿清入關起,到清廷覆滅,滿洲貴族在文化上的歷程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對以漢族為主的奴役民族表層滿化的迅速成功——消滅漢文化的失敗——抗拒漢化和被動漢化——被同化。
13/11/7 <新浪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在西周时就有类似纸币的货币,称为“里布”。东周时民间曾使用“牛皮币”和“傅别”,后者相当于期票。汉武帝时发行过“白鹿皮币”,以鹿皮为币材。唐朝的纸币叫“飞钱”,宋代的纸币称“交子”“会子”。到了元朝,就几乎完全使用纸钞了。
铜钱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流通,有布钱、刀币、圜钱等不同形制。其中圜钱为圆形铜板,中间有孔,孔始而圆,继而方,因此人们又称铜钱为“孔方兄”。明代承前朝之制,依然使用铜钱。铜钱的货币单位是“文”和“贯”:一个铜钱为一文,一千文为一贯。但铜钱价值低,分量重,携带不便。因此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铜钱用量减少,人们在商贸活动中主要使用白银。白银属于贵金属。常见的贵金属有黄金、白银两种,但黄金很少直接在市面上流通,一般总要换成银子使用。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白银最多的国家。
13/11/24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自今年6月发现简牍后,至目前已陆续出土简牍上万枚,目前共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发现古井15处,其中10处出土了简牍,另外发现大批陶器、铜镜等文物。遗址简牍时代延续之长,从战国、秦、汉一直到孙吴时期,数量之巨大,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14/2/22 南京大学博导顾黔教授指出,就声调来说,常熟话保存得很好,比如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可是常熟话有八个声调系统,苏州话、南通话、老上海话其实只有七个,新上海话和南京话只有五个。而在中古时期,唐朝人说话就是八个声调。在我国方言中保留八个声调是不多的。
14/3/3 南海丝绸之路即中国古代以南海为起航点,以丝绸、陶瓷、珍珠等为贸易特征,由中国南海连接东南亚、南亚、中东地区直至欧洲的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海上通道。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岭南先民就初步开辟了南海丝绸之路,时间比陆上丝绸之路早800年左右。南海丝绸之路萌芽商周,发展于战国春秋,兴于秦汉,旺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我国海上经久不衰的商贸通道。随着我国造船及航海科技发展和商贸发展,原先作为南海始发港湾的合浦、徐闻逐渐向东移到番禺(广州)、泉州等,并成为唐宋以后我国南海重要的出海港。
14/4/19 山西 運城永濟市黃河岸畔的鸛雀樓,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中國四大歷史文化名樓,唐代詩人王之渙在此創作千古絕唱《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4/5/5 在姓氏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来标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姓”。《通志·氏族略》记载,“五帝”之一的虞舜姓姚,他居住的姚墟到处是桃树。其氏族的原始图腾“姚”,便是由桃树的形状演变而来。
图腾感生的传说,上古时期频频出现。《论衡·奇怪篇》记载,禹的母亲吞食薏苡受孕生下大禹,故夏人以薏苡为图腾,以“姒”为姓;简狄吞食玄鸟的“子”(卵)而生下契,故商人以玄鸟为图腾,以“子”为姓,这就是所谓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14/5/22 [Science。 T. Talhelm] Large-Scal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Explained by Rice Versus Wheat Agriculture
托尔汉姆阅读了人类学家关于现代农村生活的著作,发现水稻种植与小麦种植对应着迥然不同的耕作体系,其中以灌溉方式和劳动力投入最为突出——稻田需要持续的供水,农民需要相互合作建设灌溉系统,并协调各人的用水与耕作日程,因此稻农倾向于建立基于互惠的紧密联系并避免冲突。相比之下,小麦的种植更简单:小麦基本不需精细灌溉,麦农不需依靠他人就能自给自足。“大米理论”指出:水稻种植的历史,可能使文化更倾向于相互依赖;而小麦种植的历史则使文化变得更加独立。
(注:地理氣候決定了作物,而作物耕作也影響了個性。中國長期以來是農業社會,絕大多數人從事農業,而農業社會的主要人類行為是耕作,而耕作塑造了人的個性與骨骼。人的個性與骨骼是長時間緩慢演化的,雖然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有巨幅變化,但幾千年的塑造還會在幾百年內在中國人的思想、行為、個性、骨骼上顯現。)
14/7/2 荷蘭跨文化管理學者霍夫斯泰德將文化定義為是一種“思維軟體”,即一個群體典型的感知、思維和行為方式。
********** 中國人的生活 ***********
13/11/28 中國字 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型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製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
13/5/21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最早、最广泛的国家。商朝就已经使用墨玉牙璋来传达国王的命令,在周朝(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开始用玉做工具。
13/6/23 自唐代中葉以來,作為中國傳統外銷商品的絲綢,其生產重心已經移轉到南方江浙地區一帶。唐末以後,新興外銷商品陶瓷的幾個重要生產地,例如景德鎮窯、吉州窯、德化窯及龍泉窯都集中在東南地區。
13/6/23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茶经》。
13/6/23 筷子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食具,人類使用筷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禮記·曲禮上》就有「飯黍母以箸」和「羹之有菜者用梜」的記載。筷子在古代叫箸或筯(箸者,助也,意思是幫助吃飯的工具。)
13/6/23 中國菜是中國烹飪數千年發展的結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中國烹飪,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於地理、氣候、物產、文化、信仰等的差異,菜肴風味差別很大,形成為眾多流派,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說。四大菜系,即黃河下游的魯菜、長江上游的川菜、江蘇淮安-揚州一帶的淮揚菜、珠江流域的粵菜。八大菜系,指: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
(注意:除魯菜外,都是南方。這應該是北方吃麵食,而南方吃米飯配菜所造成的)
13/6/24 中國人民歷來喜愛竹子,中國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國家。從竹子在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產生的巨大作用,確切記載源於仰紹文化,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認出"竹"字元號。中國歷代都有相當濃厚的食筍文化。竹筍是竹文化中膾炙人口的一個“零件”。它使竹文化的韻味進入飲食領域。蘇東坡詩: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13/6/24 豆腐是一種以黃豆為主要原料的食物,起源於中國。大豆原產於中國,古稱「菽」,約有5000年的人工栽培史,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大豆的殘留物。種皮顏色有黃色、淡綠色、黑色,各稱為黃豆、青豆、黑豆,以黃豆最常見。淮南王劉安, 漢高祖劉邦之孫,劉安是豆腐以及很多養生之道發明者。豆漿與豆腐均源自中國,安徽淮南更有中國豆腐之鄉的美名。
13/6/25 谷子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又称为粟,脱壳后为小米,在中国北方有超过万年的栽培史。谷子具有突出的抗旱、耐瘠薄和高光效特性,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旱生禾谷类模式作物。
13/7/3 醬油,廣東稱為豉油,四川、福建等地又稱為豆油。製造醬油一般以大豆為主要原料,加入水、食鹽經過制麴和發酵,在各種微生物繁殖時分泌的各種酶的作用下,釀造出來的一種液體。醬油起源於中國古代皇家使用的調味料,是由鮮肉醃製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
13/11/16 薑、蔥、蒜,每個家庭的廚房必備的調味菜,有著神奇的健康價值,蔥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薑能抗衰老,蒜能殺菌……
13/9/13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由於歷史發展和地域分佈關係,衍生出不同門派。中國武術主要內容包括搏擊技巧、格鬥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術。從實踐中帶來了有關體育、健身、和中國武術獨有之氣功、及養生等重要功能。中國武術往往帶有思想冶鍊的文化特徵及人文哲學的特色、意義,對現今中國的大眾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注:中國教育應該全面強調男生要學武術、女生要學民族舞蹈。)
14/2/20 最近,武汉热干面、重庆火锅申报国家级非遗的消息,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美食申遗潮”。在南京市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的7个项目中,有4项都是“饮食类非遗”:南京盐水鸭与雨花茶、绿柳居素食和马祥兴清真菜。提到非遗,南京市民往往会联想到剪纸、花灯、云锦,在南京91项市级非遗名录中,“饮食类非遗”共有7项,除了此次申报的“三菜一茶”外,还有刘长兴面点、秦淮风味小吃和六合龙袍蟹黄汤包。
14/2/25 中国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与主要节气有关的节日。節日都要打打牙祭,出現了 年糕、湯圓、粽子、月餅。
14/5/30 鹹鴨蛋、皮蛋是中國傳統食品。
14/6/6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踞中国商界,有“无徽不成镇”之说。苏州、扬州、南京等地都曾是徽商集聚地,徽派建筑也因此盛行。徽派建筑融砖雕、木雕和石雕于一体,可谓集传统建筑工艺之大成。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风格制式鲜明,运用在街区、楼盘和小城镇整体设计上,赏心悦目。
(注:中國式建築除了宮殿寺廟外,還能上得了檯面的只有徽派建築。)
(注:徽商、徽商,離不開朱元璋。讀透了歷史,才知徽商。)
15/2/5 象棋是中國流行的傳統的2人對弈棋類遊戲。象棋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指象牙作的棋子,宋後,象棋一詞才開始用在中國象棋,成為專稱。
16/1/30 汉唐时期是由立春节庆向现代的春节大年节的过渡时期。早期的“春节”是以立春为中心的,逐渐过渡到以正月初一为中心。同时,原来单纯的立春农事节庆,逐渐过渡到复合型态的信念节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以除疫、延寿为目的的饮食习俗,其主要表现就是喝椒柏酒、屠苏酒、桃汤、吃五辛盘、胶牙饧等。
一般习俗以元宵节作为新年节庆的结束。元宵节起源于汉代,但今天大家熟悉的汤圆和元宵,当时是不吃的。“汤元”始于宋代。在这之前人们在这一天主要是喝豆粥,加些油在粥里。不过唐代时这一天也吃一种用面做成球状的带馅食品,用油炸。这和后代的“元宵”或许有相通之处。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的年夜饭,以目前所知的材料而论,大致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按照学者姚伟钧的说法,这时元旦期间大吃大喝就成为了风气。汉制规定,元旦群臣要给皇帝朝贺,成为“正朝”,皇帝也要大摆宴席款待群臣,君臣共饮欢度佳节。此后,由魏晋至唐,元旦皇帝大宴群臣成为定制。
********** 新石器時代 ***********
13/5/19 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4500年前)是中國黃河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以泰山地區為中心的山東中、南部以及江蘇北部的淮北地區,晚期遺址的分布更廣,東起黃海之濱,西到河南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淮北,安徽北部、河南中部也有受到該文化影響的遺存發現。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點鮮明的陶器為主要特徵。最重要的發現在於陶文,這種疑似文字的刻畫記號極可能與漢字的起源有關。大約公元前2500年前後過渡為龍山文化。
(注:有一可能,實際上,文字已在獸皮,樹皮、竹片、布匹上書寫,但只有耐腐的骨文、陶文、金文留到後世,為後人發現)
13/6/3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
距今六千多年前,渭河的支流河水畔,有一座古老的氏族部落——半坡。这里东依白鹿终南山,可常年进山打猎;北边是开阔的平原地带,适合于发展农业;河之水流经这里,为半坡人提供了大量的水产资源,也是一个绝佳的捕鱼场所。经过考古专家测定和实物分析,半坡村当时是处于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气候温暖而湿润,终年绿树葱笼,很适合人类的发展。这个半坡部落已经有人口400-600人,在当时的社会来看,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部落聚集地。
考古学家还在半坡发掘出了近万件生产和生活工具,就其种类看可以分为农具、猎具、渔具、炊具、食具、纺织具;就其材料看可分为石质、陶质和骨质。从这些出土的工具来看,半坡人不仅从事农耕、渔猎、采集等,同时还要进行制陶、纺织、工具制造等生产活动来维持生存。 春天,半坡人用石斧、砍伐石器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地面的残余物,再用石铲翻掘土地,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种粟。到了秋天,半坡人用石镰或陶镰收获庄稼,把粮食储藏入公用的窖穴中。如果需要食用这些粮食,就把它们用石磨盘、石磨棒脱皮碾碎。半坡人已学会使用弓箭,并大量驯养了狗。“农闲”的时候,男人们带着驯养的狗去树林里打猎。女人们则会到野外采集植物的果实,或者到河边用自己发明的渔叉、鱼钩甚至渔网捕鱼和螺蛳。被驯养的猪悠闲地在圈栏里闲逛。半坡人会制作各种有用的陶器。
13/7/9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器物上发现大量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经有关专家论证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这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
13/7/16 中國原始農業經濟的發展,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以華南洞穴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刀耕火種」農業階段。此時用砍砸器和石斧將土地上的樹木砍倒、晒乾、燒光,然後用削尖的木(竹)棒挖穴播種。一般種植一、二年即因地力衰竭而被拋荒,再另行開闢新地。二.是以黃河流域裴李崗、磁山遺址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鋤耕農業」階段。生產工具包括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等,一應具全,而且製作精緻。三.仰紹文化後期至龍山文化時期發達的鋤耕和萌芽時期的「犁耕農業」階段。犁的出現使農業生產獲得耕翻土地的工具,但使用範圍尚不能取代耒耜的地位。
除了農業生產的進步之外,新石器時代還有石器加工。農業與畜牧兩種新型態的經濟生產方式,使人類由仰賴自然食物的寄生者,轉變為食物的培育者及生產者。同時定居的農業生活,產生了長期而穩定的人群聚落,使得群居生活日趨複雜,文字和藝術也在此時出現。
13/7/18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为距今 5800年—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已发现祭坛、墓葬、古井等遗迹;其中出土玉龙、玉人、玉鹰、玉版、玉猪等玉器 1100多件。
13/7/18 在重庆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存有5处,4处都位于巫山境内,另有一处位于酉阳。年代约在公元前4400年至公元前3300年之间。墓葬出土绿松石坠、石质饰品、骨匕、骨锥等随葬品。大溪文化的遗存大多都是在江边,可推测当时的渔猎经济是占了一定比重的,是当时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
13/9/16 浙江省龙游荷花山遗址是继上山遗址和小黄山遗址之后,第三处正式发掘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稻作、有陶器,有住房痕迹,。是至今见到的浙江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距今1万年至9000年左右。而如今,考古人员在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钱塘江地区,共发现了16处遗址群。这16个遗址里,都发现了稻作遗存,也就是说——龙游所在的钱塘江上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7500年以前,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还没有形成,潮水经常会进来,大部分地区都被海水浸没了,所以平原并不适合人居住。
13/11/3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发现重要遗迹数以千计,出土文物5500余件,及大量动植物遗骸,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贾湖是中国也是世界稻谷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贾湖文化中饲养的猪和狗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家养动物。考古工作者在遗址第八次考古发掘中再次发现了8000年前骨笛。3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的重见天日,再次表明8000多年前我国淮河流域的先民们已经能够演奏优美的音乐。
13/11/8 古代中国人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畜牧人,英国约克大学的科学家小组研究在近几年在中国东北部发现的牛的牙齿和下颚骨碎片得出结论,古代中国人至少在10600年前就已开始饲养家畜。DNA分析表明,这头家畜牛与在中东的地区发现的1万多年前的家畜牛没有任何关系。
13/11/11 [陳光祖 09/07/17] 金屬器的起源與影響
○ 冶金術產生的要件:物料來源,掌握還原性氣氛,掌握高溫技術(鼓風),成形技術(範鑄法)。
○ 金屬器製作工藝: 找礦(prospector),採礦(miner),冶鍊(smelter,還原成金屬原料),製作成器(metalsmith,混料鑄造成器)
○ 金屬材料的優越性:容易成型、可以大量生產,與石材、木材的削去成型不同,可以回收再用,可打薄、成線,有及大的成型可能性。可製成堅實、尖銳、帶刃的工具。
○ 金屬器的起源: 鄰近有豐富的金屬礦產 或 燃料資源。
○ 青銅工藝: copper -> bronze(加入錫或其他元素)
○ 鐵器的優越性:純鐵十分柔軟,但是鐵合金在各方面都優於青銅。地殼中含量十分豐富(5%)
○ 鐵器晚於銅器的原因:鐵比銅不易冶鍊還原(鐵熔點 1538度C,銅 1085度C),初期偶鍊出的鐵過於柔軟,可能不被認為是合用的材料。
13/11/12 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掘于1973年,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处古铜矿遗址,开创了中国矿冶考古研究的先河。遗址的年代最迟是在商代早期,最早可上溯到夏代早期,比传统认定的周朝早期提前了近千年。
13/12/16 中美研究人员报告,5300年前在目前中国陕西省华县泉护村所在地,就有猫帮助人类捕捉偷食粮食的老鼠,这是迄今发现的猫与人具有共生关系的最早证据,说明中国养猫的历史至少有5300年。
13/12/20 湖南 常德市澧县宋家岗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了距今约9000年前的100多粒彭头山文化早期的炭化稻米。这是澧阳平原目前发现的最早稻米,为稻作农业在澧阳平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14/5/21 距今1万多年前,东亚大陆东侧的海平面比现在低约100米,东海、渤海、黄海是连在一起的“三海平原”。华夏民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祖先,便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当时,云贵高原、祁连山脉和秦岭冰层开始融化,地势较低的“三海平原”逐渐被融冰覆盖,最终形成了海洋,居住在这里的先民开始向黄河中下游迁徙。在这一过程中,为争夺生存空间,华夏族的祖先与少数民族的祖先发生大规模冲突。后来华夏族获胜,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
13/6/23 [扬子晚报网] 汤山出土猿人头骨化石力证中国人并非起源于非洲
1993年,位于南京东郊的汤山葫芦洞出土了两个猿人头骨化石,近期,中科院和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复原等技术研究发现,二号头盖骨其实不是此前初步认定的猿人,而是另一人种——智人!。二号头盖骨其年代应在25-24万年间。南京一号头骨有高耸的鼻梁。
目前在我国已经发现了距今300万至500万年间的古猿人化石,也发现了约200万年前的能人化石,发现过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发现过距今约8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发现过郧县人等距今几十万年的直立人,发现过距今二三万年的智人——巢湖人、富林人,还发现过距今约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南京智人的发现为“多地起源论”提供了最好的依据。
(注:不能排除被非州來的智人殺光的可能,以及遇到自然大災害滅絕的可能。)
如今,南京汤山发现了猿人和早期智人两个人种的化石。离南京不远的和县发现有猿人化石,巢湖附近发现有早期智人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都提示了南京及其邻近地区是寻找人类化石的充满希望的地区。
13/7/1 俄罗斯古生物学家们在阿尔泰找到了前所未知的原始人遗骸。对于今天已很著名的杰尼索夫山洞里的找到的遗骸基因的研究表明,其中的17%和尼安德特人吻合,4%却是至今未知的原始人的基因。现在,人类形成图景大概如下:现代人发展有四个路线:非洲的homo sapience人,欧亚的尼安德特人,阿尔泰杰尼索夫人和东方人-现代中国居民。
13/9/6 2009年11月4日,科研人员在云南昭通市水塘坝发现一具古猿头骨,该古猿年代距今620万至610万年间,这具头骨化石被证实是欧亚大陆晚中新世以来古猿化石发现记录中时代最晚的一具古猿幼年头骨。DNA序列研究显示人类起源或人猿分别的时间可能在距今600万至700万年前。
13/10/19 一個距今約180萬年、保存完整的早期人類頭骨在外高加索地區喬治亞共和國的德曼尼西出土,科學家將之取名為「五號頭骨」,同地點並發現另外四個約同時期人類頭骨,科學家比對之後提出新證據,認為所有人類的祖先都是從同一物種演化而來。「五號頭骨」特徵包括小腦殼,長臉和大牙,腦部只有現代人三分之一,眉骨突出,下顎往外翹。和其他四個頭骨比起來,在下顎、眉骨和腦殼方面都明顯不同。
*******************************
13/6/8 中亞草原的游牧民族和中亞周邊的定居民族之間,長期相互衝突。游牧的生活方式很適合於打仗,中亞草原的騎兵成為世界上軍事力量最為強大的勢力,但由於其內部不統一,其戰鬥力受到了很大限制。每過一段時期,由於強勢領袖的出現,或者其他情況的變化,都會把各部落統一起來,並建立一個幾乎難以阻擋的強權。例如匈奴人對歐洲的入侵、五胡亂華,以及最為著名的蒙古對歐亞大陸的征服活動。16世紀的時候,定居民族學會使用火器,游牧民族對中亞的統治便開始走向衰亡。
(注:吃羊的游牧民族有狼性,種田吃穀物的定居民族有羊性,以捕魚為主的海島民族則有狐狸性)
(注:槍砲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的重要里程碑,砲轟倒了城堡,槍打垮了騎兵,人類的發展走上全新的局面。槍砲讓橫跨亞歐的游牧民族一蹶不振,歐洲國家免於落後民族(蠻力與獸力),的威脅與打擊,西歐得以有好的環境快速發展,而槍砲讓戰艦武力大增,讓炮艦名揚四海、所向披靡,非洲、美洲、南亞、東南亞、澳洲盡為其囊括其中,中國也在劫難逃。槍砲讓日本有能力侵略人口眾多的中國與東南亞。人類史的發展脈絡:農業->騎兵->槍砲->飛機->電子資訊。)
(注:中國發明了火藥,可惜只會放鞭炮,如果再往前走一步,發展出步槍,世界的歷史就會改寫,完全改寫。就如同石油,如果沒有引擎,也只能用於燒火。用火藥來射出子彈攻擊,與用火藥爆炸來攻擊,影響差距是如此巨大。又好比稀土,不會用就是一堆廢土。)
13/7/20 13/7/20 [铁血军事] 实际上,女真族的清政权却非游牧民族,而实是一个农耕民族,采用耕战的手段征服了北方蒙古部落和中原的明帝国,以及东方的朝鲜王国。明朝中叶以后,以建州三卫为核心的几十个卫所.经过重新迁徙分解、兼并组合,形成了五个新的部族,还有长白山三部。各部都建起了设防的城和一小部分具有防御能力的寨。天命四年、五年努尔哈赤先后两次致书喀尔喀部蒙古贝勒时,讲述了后金生产力状况:“尔蒙古国以饲养牲畜,食肉着皮维生,我国乃耕田食谷而生也”。
(注:合理,因為 1. 金朝統治了華北100多年,自然有所學習。 2. 東北有松遼肥沃大平原。但東北人口稀疏,冬季嚴寒,又有深林大山可以野練,與中原還是有所差別。讓我想到 born to kill vs. trained to kill 的差別)
(狼與羊的正解:奪權的時候,希望手下猛如狼,得權後希望子民軟如羊,無奈又遇到外來的強狼)(美国谚语:要让鹿群强壮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狼群与他们住在同个草原。)
13/9/1 [那小兵] 中国人往往忽略了中国背后的另个“海”,在俄国人的故事里它叫着“陆海”,也叫着“西伯利亚”。冷兵器时代结束让过去蒙古人势力范围成为真空,使得俄国人迅速越过乌拉尔山脉夺取了这块“陆海”新大陆。
(注:世人都把焦點放在西歐向西對美洲的擴張,而忽略了俄國向東擴張至美洲阿拉斯加的歷史。)
13/6/15 帕米尔高原占据了东西方精神、物质文明交流的制高点。塔什库尔干自古以来一直东控由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大通道。早期的中亚斯基泰(塞种)人向西迁徙,塔里木盆地的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人群的出现,都跟这条大通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亚欧大陆的东部,从东亚往西亚、南亚迁移的西戎、月氏人、匈奴,再往后包括佛教、拜火教、景教的东传;中国内地高僧西行求法,西方旅行家、商旅长途跋涉东来贸易,都曾利用了帕米尔高原这条貌似天堑,实则通衢的古道。
13/9/2 [第三種猩猩] 但是在公元前5000年前到3000年前欧亚世界发生了第二次经济革命(在这当儿冶金术正开始发展)随着这一次革命,利用家畜的范围大大扩 大了,动物产生了新功能,包括产奶、产毛,拉 犁,拉轮车和骑乘。
这一场革命的经济意义,是使人口、人力都增加了,增加 的幅度光憑农耕与畜牧是怎么也达不到的。举例来说,乳牛生产奶,再加上奶制品,长期而言,生产的热量比把乳牛的肉吃下肚大多了。以动物犁田,使农夫能栽种更大面积的田地,锄头与掘棒是比不上的。畜力车使人类能够开发更多的土地,把更多的收成带回村子处理。
人类成功地驯化了马。在家马出现之訪,中东与南欧从来没有过野马, 北欧也很罕见,只有在东方的俄罗斯大草原上,才能发现成群的野马。最早的驯马证据是在黑海北部的草原发现的,不论马何时何地引进,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 利益。人类演化史上头一遭,人类可以很快地穿州越界,两条腿怎么也赶不上。马的速度,让猎人得以追赶猎物,让牧民容 易管理大群牛、羊。最重要的是,速度让战士可以发动远距奇袭,并在敌人有效动员集结之前,迅速脱离战场。因此,马在世界各地都使战争的面貌丕变,让骑马族群威吓四邻、无不披靡。
家马同样地改变了俄罗斯草原上 的社会,时间大约在6000年前。草原开阔的环境,单凭人力难以开发,直到马出现了,距离与运输问题都解决了。人类占 据大草原的速度,掌握了马之后就加快了,然后(5300年前) 牛拉的轮车发明了,大草原上人口暴增。於于是草原经济的基础,是绵羊与牛(供应奶、毛、肉),加上运输用的马与轮车,农业扮演的只是辅助角色。在那些早期草原遗址里,没有发现过精耕农业与储存粮食的证据,在欧洲与中东同时代的遗址中,才有丰富的证据。草原族群没有永久性的大型部落,过着游动的生活
所以俄罗斯的涅伯河(Dnieper River),等于是地面上的一条文化疆界:以东,是武装的骑马族群;以西,是谷仓充溢的 富裕农村。试问:狼与羊比邻面居,会“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 生活”吗? 一旦轮子发明了,骑马族群的经济工具就成套了, 各地的考古遗址,都可以发现他们使用的事物,显示他们非常 迅速地随着中亚草原向东进展了几千公里。托加利人的祖先, 也许就是在那东进过程中兴起的。草原族群的西进,最顯著的结果是:欧洲最接近草原的农村,形成守势防御的布局,颇有农战合一的态势,然后那些农村社会都崩溃了,典型的草原墓葬在欧洲出现,分布直到草原的西端——匈牙利。
草原族群顺利扩张,凭借着许多利器,其中惟一他们可以独享发明头衔的,是“驯化了马”。他们可能独立发展出轮车、 挤奶与羊毛技术,而不是从中东的文明采借来的,但是他们的 确采借了绵羊、牛、冶金技术,还可能从中东或欧洲引进了 犁。因此,草原族群扩张,并非仗着什么特定的“秘密武器”。 真相是:草原族群驯化了马之后,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能力 合“军事/经济”于一体的族群,因为合“军事/经济”于一体 的必要条件与工具,只有他们掌握了。这个“军事/经济”复合体此后支配了世界历史达5000年——特别是在他们侵人东南欧后,又釆借了精耕农业。所以他们的成就,与印欧语族 下一次成功的扩张(公元1492年开始)一样,是生物地理的意外。他们刚好降生在一个特别的地点,那里有野马,有开阔的草原,又接近中东与欧洲的文明中心。
(注:草原民族養馬的成本遠低於農耕民族,在槍砲沒發明之前,有最大縱深的亞歐大草原的草原民族勝出。草原民族打擊農耕民族則可掠奪財富,國家變強。而農耕民族追剿草原民族則耗費巨資、所得有限,終至國家空虛。這對日本海盜國也是如此,打完朝鮮之役,明朝也國力耗盡,女真崛起,農民暴起。)
(注:馬的外型與身體結構都表明馬是為在草原上奔馳與吃草而演化的動物。看馬的頭與馬臉,很明顯是流線型的外型,利於狂奔,和鳥頭一樣是錐形的。由於要跑得快,所以馬沒有角,此外,有了速度這優勢,就降低了其他防禦器官的需求,又因要跑的快,所以腿力強,後腿的踢出成為防禦手段之一。而跑不快的牛、象、犀牛,要不是頭上長角,就是長出長牙以防禦。也因為馬沒有防禦武器,造就了馬易受驚嚇的個性,越早驚覺到掠食者,越能奔逃出被掠食的下場。)
13/11/10 公元前3000年代,雅利安人(印歐語族)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畜养公牛和乳牛,牛粪则被做成圆饼,充当燃料,驯养的动物有山羊、水牛、绵羊、马、猪等,他们选用马和马车作为交通工具,过著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
公元前2000年代初开始,一支雅利安部落从里海西岸分批南下进入伊朗高原,称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先后在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坦尼王国和加喜特王国,居民被称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后来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则定居在这一地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分别建立了米底王国和波斯帝国,被称为米底人和波斯人。
雅利安人的另一股势力曾经入侵南方。说梵语的雅利安民族,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经沿西路进入到了印度北部。在这里,他们与最早的黄褐色文明---达罗毗荼文明接触,学习了很多东西。其他一些雅利安民族还扩展到中亚内陆的高山地区。这些地方迄今尤有金发碧眼的北欧系诸种族,不过他们如今用的是蒙古语。印度的古典文明是从早期吠陀文明[Vedas Civilization]发展而来,而吠陀文明则是雅利安人[Aryans]创造的。
14/5/27 古代中国人开始建长城的时候,还没有蒙古这个民族。最初建立长城的目的是为了与匈奴作战。古代中国人开始建造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距今两千多年。现代蒙古民族这个概念形成的时间可以说是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正式登基的时候,距今只有八百年。匈奴人和突厥人先后是现在蒙古高原的主人,蒙古人的祖先是东胡,是后来才占据蒙古高原。统治蒙古高原的民族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匈奴、突厥、回鹘(元朝稱畏兀兒,东部维吾尔人祖先)、契丹、蒙古。
蒙古人的先世是東胡,東胡被匈奴單于冒頓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晉武帝時代,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禿髮部、宇文部和拓跋部的別支柔然等。其中柔然與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小部分契丹人的宗源。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蒙兀室韋的祖先之一。《舊唐書》有「蒙兀室韋」,「蒙兀」 與「蒙古」是同名異譯。
北宋時,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居住於今日額爾古納市、俄國赤塔州和蒙古國東方省地區的室韋部落,包括居住於額爾古納河東岸(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的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號黑韃靼。漠北諸部中,黃金家族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契丹征服韃靼後,黑韃靼自號尼倫部。12世紀初,合不勒汗(鐵木真曾祖)統一尼倫各部,建立蒙兀國。1206年,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詞成為各部的共同名稱。西部蒙古諸部,則是突厥或被突厥化的部落。明朝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
突厥人原居住在森林地带,他们在阿尔泰山区以狩猎为生。6世纪突厥人组建王国,幅员从中国边境一直伸展到黑海之滨。土耳其人系西突厥后裔。7世纪西突厥灭于唐后,其中乌古斯部塞尔柱人自中亚迁至西亚,同当地波斯人结合。
14/8/20 大遼(916年-1125年,長達210年),又稱契丹國,契丹源于东胡鲜卑,唐代末年,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乘机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的辽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遼太宗協助石敬塘攻滅後唐,契丹國獲得燕雲十六州後,為了統治當地漢族,遼太宗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南北兩面官的兩院制。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
由於金帳汗國自13世紀至15世紀長期是歐洲的霸主,而蒙古人稱中國北方為契丹,後該詞泛指中國,歐洲人深感金帳汗國的強大,所以在此期間興起的斯拉夫語族和突厥語族諸民族均以契丹為中原政權的代名詞。現在仍有十幾個國家將中國稱為「契丹」:斯拉夫語國家(俄羅斯、烏克蘭、保加利亞等)稱中國為「kitai」;突厥語國家(中亞各國)稱中國為「Kaitay」、「Kathay」、「Hatay」、「Katay」;西亞國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稱中國為「Katay」、「Khatay」。英語也有用「Cathay」的雅稱來表示中國的情況,如「Cathay Pacific」(國泰航空,「中國太平洋航空」),而葡萄牙語(Catai)和西班牙語(Catay)亦然。
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
14/8/31 唐朝滅亡之後,沙陀人李克用建立後唐。到末帝李從珂繼位時,大將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來末帝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便舉兵叛變。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然後向後唐都城洛陽進軍,後唐遂亡。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後晉,在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燕雲十六州被割讓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游牧民族,過渡為游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在燕雲十六州,漢族也和契丹族混居,或通婚和漢化。
1368年,燕雲十六州在遊牧民族的統治者統治了四百年之後,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雲十六州得以重回漢人手中。
14/8/21 中国古代16个少数民族结局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以下五部分演化而来的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
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古代16个少数民族结局:
匈奴: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末漢初时被匈奴灭亡。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余部聚居烏桓山(大興安嶺中部)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
乌桓:袁紹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斬蹋頓諸王,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鲜卑族起源于大兴安岭,一个叫嘎仙洞的地方,一开始也分为好几支,后来其中的拓跋部强大统一,建立代国,就是北魏的前身。魏孝文帝改革后整个汉化,是少数民族中最彻底的,以至于隋唐杨李两姓皆有鲜卑血统。
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
契丹:建遼,敗於金,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后,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明朝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以農耕為主,信奉“胡天”(祆教)。晉時,羯人石勒建立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丁零:敕勒,又稱赤勒、鐵勒、高車、丁零。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在冒頓單于時臣屬於匈奴。南遷入中原的敕勒被稱為丁零。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鮮卑人、漢人的戰爭,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
14/8/31 有人說:无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原本都不是民族概念,而是政治集团的概念,他们本身在语言、习俗和基因上都是相通并且一脉相承的。突厥国建国前,突厥人就叫匈奴人,古代游牧民族没有人种概念,讲同一种语言居住在各地的人们,在不同时代都以自己的政权名字自称,突厥人和蒙古人就是这么诞生的,先有突厥国和蒙古国,后有突厥民族和蒙古民族。
14/8/31 有人說:中国人所谓的“蒙古出自东胡室韦”,是出自宋朝学者洪皓犯下的一个低级错误,由于他对地理知识的缺乏,导致了后世中国史学界出现了“蒙古出自东胡室韦”的谬论。室韦和女真仅仅一江之隔,而蒙古在漠北,从《蒙古秘史》第一句,10世纪就在蒙古三河之源的布尔罕山,与室韦隔着几千里。匈奴、鲜卑、柔然都是蒙古种族、蒙古语族,他们称霸草原的时候,室韦还在母系社会。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到蒙古都是一脉相承的,如《北狄与匈奴》中说:“匈奴语言上的通则与蒙古语言上的通则,不相违背。匈奴、突厥、铁勒之俗又与蒙古同。近代学者一致承认柔然使用的语言是蒙古语,突厥语又同柔然语,柔然的部族皆高车,蒙古又是铁勒中土拉河北的部族。这样,从匈奴、鲜卑、丁零、铁勒、高车、柔然、突厥到蒙古,世代相接,世系相衔,是为一脉相联也。”
(.:也可能是遷去後融入,如同北魏鮮卑人入漢。额尔古纳河南岸有疑義嗎?)
匈奴是现代蒙古人和突厥人的共同祖先,匈奴国是蒙古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蒙古语和突厥语都是同源,底层词汇都是相同的,两种语言分化是西迁后的事情。而西迁前的固有词汇,在当代蒙古语和当代土耳其语、乌兹别克语是共同词汇。古突厥与今天的突厥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古突厥的直系就是现在的蒙古人。蒙古人属“留守突厥”,而今天土耳其以及其他的众多突厥人属“西迁突厥”。土耳其人和蒙古人一样,原本也是信奉萨满教的长生天的信徒,后来才皈依了真主,长生天即“蒙哥·腾格里”,蒙古语是“Mongke Tenger”,突厥语是“Mangu Tangri”。蒙古民族以“苍天”为永恒最高神,故谓“长生天”。历史上从蒙古西迁的人几乎全部伊斯兰化,现在意义上的“突厥人”的含义即“来自蒙古草原伊斯兰化的游牧人”。
匈奴语和蒙古语相似度达到90%以上。同时鲜卑语词在《二十四史-》中大量地保存著,和今天蒙古语也几乎一模一样。2006年,法国遗传学家用2300年前的古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群体进行的Y染色体、线粒体、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分析。结果表明,古匈奴和当代蒙古人为延续世系。匈奴国末期被自然灾害、内斗折磨得逐渐衰败,此时四周长期受匈奴欺辱的鲜卑、乌孙、汉朝、丁零、乌桓热火朝天地进行反攻清算,鲜卑成为攻击匈奴的主力。公元46年,由于鲜卑和其他部族长年地进逼,加上内乱不断灾荒不绝,曾经雄踞朔原的北匈奴被迫败退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和阿尔泰山地带。其后奄奄一息的北匈奴又屡屡惨败,最后由鲜卑在原来匈奴的地盘上建立了强大的鲜卑国,60万北匈奴成了鲜卑国的主要居民。2007年的另一项的研究中,遗传学者用拓拔鲜卑的mtDNA与匈奴进行对比,结果两者高度吻合,证明匈奴与鲜卑的基因传承关系。
原始突厥是匈奴里的北匈奴一支,居住在贝加尔湖西边,属蒙古利亚类型,这个地方就是苏武牧羊之地,当时看管苏武的匈奴人就是突厥人,贝加尔湖西岸跟西方人居住地很近,当时属于高加索种人的塞种人游牧地区跟此地接壤,所以突厥人在早期就混入高加索血统很正常,但那个时代突厥还是蒙古利亚人血统为主体的人群,包括到后来的阿史那家族以及之后的塞尔柱突厥皇族都是蒙古人种,就是今天蒙古人的长相。12世纪突厥占领波斯后,有大量人口从蒙古本土迁移到波斯。历史上的匈奴国、突厥国、蒙古国同波斯的关系比同中国的关系还要密切,匈奴国、突厥国的领土都是横亘东亚中亚的,当时中亚居民是讲波斯语的粟特人、塞种人等民族,这些民族也农耕民族,有富庶的城市群,匈奴国、突厥国在东部边界打中国,在西部边界跟波斯语民族常年战争,并且匈奴国经常直接管理中亚的波斯语城邦。而突厥时代则更直接,则直接鸠占鹊巢的抢夺了波斯语民族在中亚的城市,进而中亚的突厥融入了波斯血统成为欧亚混血的伊斯兰人群,所以波斯史书关于匈奴突厥的记载比中国历史更详细。
14/8/31 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
14/8/31 有人說:构成蒙古族基础的原蒙古人可以通过室韦、鞑靼追溯到鲜卑、东胡,大体上属于蒙古人种,而蒙古人种大约在五万年前经东南亚进入中国逐渐分布于蒙古草原和附近地区,相当一部分蒙古族特别是成吉思汗家族可以由突厥追溯到匈奴、斯基泰,大体上源于印欧人,而印欧人种大约四千年前开始陆续进入东亚。蒙古族狼图腾与天崇拜、游牧传统及相应的文化来源于突厥、匈奴,其鹿图腾与萨满教、定居文化传统来源于室韦、鲜卑或东胡。其语言亦是由通古斯语与突厥语混合而成。简言之,人类走出非洲之后分别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和北侧进入东亚,从南方进入的一支称之为蒙古人种,发明了定居农业生活方式,从北方进入的称之为印欧人种,形成了游牧生活方式,二者在蒙古草原相遇,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
14/8/31 唐高祖李渊父系的七世祖名叫李暠,就是晋末张掖地区(月氏故地)西凉国的凉武昭王,典型的秃发(拓拔)鲜卑,后为南匈奴单于沮渠蒙逊吞并。《魏书·列传》记载,西凉灭后李暠的后裔李翻投奔了阿尔泰山的柔然。李翻的儿子后来投奔了拓跋北魏,为“镇西大将军”。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叫李虎是代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是西魏(鲜卑)“八柱国”之一,另有“唐国公”称号。“八柱国”(八位柱國大將軍)与后世努尔哈赤的“八和硕”的涵义一样。鲜卑和匈奴一样,是蒙古种族、蒙古语族。李世民的母系同样是鲜卑人,从李虎娶妻“独孤氏”(西魏鲜卑皇族)。李渊的皇后即李世民的生母也来自鲜卑,史称“窦皇后”。李世民也娶妻鲜卑,称“长孙氏”,唐朝皇室难觅一丝汉民族血缘成份。
李世民策划宫廷政变,杀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夺得皇位,史称“玄武门事变”,参与事变的五个主谋人物的姓名,也明白地显示出民族背景:
其一曰“长孙无忌”,即“诸申 无者”,此人祖先是后魏献帝之兄,与李世民祖先一样世袭“柱国”称号,原姓拓拔,后改姓长孙。长孙无忌是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
其二曰“房玄龄”,即“兀颜 龄”,此人祖先是后魏镇远将军,与长孙皇后是同宗关系。
其三曰“尉迟敬德”,即“兀者 契丹”,原为突厥一骁将,善骑射,后来归降了李世民,成心腹骁将。
其四曰“屈突通”,即“啜 鞑靼”(啜,蒙古语箭的读音,一种贵族称号),原为突厥大将,以后归降李世民,以勇武著称。
其五曰“秦叔宝”,即“秦 鲜卑”,此人悍勇异常,自称“不习文法”,可能一个汉字也不识,一句汉语也不懂。
这些人显然都说突厥语,有此背景怎么可能说汉语呢?李世民不说突厥语又如何谋划政变?难道用手势交流或者请人居中翻译?
为唐太宗征东又征西的大将,他们的姓名也清楚地显示出民族背景:
薛仁贵,即“息慎 贵”。“贵”是蒙古语“高娃”(玉)的汉字拟音。
程知节,即“程 女直”(此人又名程咬金)。
阿史那 社尔,他是突厥处罗(敕勒)可汗之子。“社尔”可能是“设”的异写,一种贵族称号。
阿史那 弥射,他是突厥室点密可汗五代孙。
契苾何力,即“鲜卑 斛律”,原是突厥铁勒部一酋长。“斛律”是一种军功贵族称号。
思摩,即“石抹”,他与突厥颉利可汗是宗亲,后归降李世民。
唐太宗说什么语言,还可以从他的坐骑称呼中看出来,即“昭陵六骏”。六块石板浮雕,纪念唐太宗生前骑乘过的六匹战马。唐太宗都用阿尔泰语为他的战马命名:一曰“飒露紫”,二曰“拳毛騧”,三曰“青骓”,四曰“什伐赤”,五曰“特勒骠”,六曰“白蹄乌”。“飒露”可能是“敕勒”的异写,本义是黄色;“拳毛騧”中的“拳毛”可能是族名“且末”的异写;“青骓”也就是“天之马”,阿尔泰语中的青就指天。“什伐赤”中的“什伐”可能是突厥语“箭”的汉字注音,一种军事贵族称号,“赤”蒙古语是人的意思;“特勒骠”中的“特勒”是“达喇”的异写,女直语是大海的意思;“白蹄乌”中的“白蹄”可能是古代突厥语bota的汉字拟音,意思是勇士。如果唐太宗不说古代阿尔泰语,就不可能有这种奇怪的马名。
正因为唐朝皇帝是游牧民族血统,他们才会以极开放的心态面对中亚游牧民族国家,他们的眼光才不会局限于中原,有兴趣去开拓广阔的东北和西北地区,那里自古就是阿尔泰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唐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那种深度和广度是汉民族创建的朝代从未有过的。统治者的血缘必然对他们的国策产生影响,而正是唐代开放大气的深层原因。
(.:看到網上的暗示網文,就往這方向想,接著,就找到這文了。)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是突厥与粟特的混血儿,他儿时玩伴也是他日后的副手史思明也是突厥人,他们是同部族的老乡。史思明本姓阿史那(突厥国皇族),他原名是阿史那·崒干。史书记载他身形消瘦,皮肤光滑,脾气暴躁。
14/8/31 有人說:戎狄就是蒙古人的祖先,也是匈奴的前身,蒙古是匈奴的后代,一脉相承。《吕氏春秋审为篇》“狄人、猃狁,今日匈奴。”《晋书北狄传》“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夏曰獯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
黄帝本名“轩辕”,先秦古籍中匈奴被记作“猃狁”,“轩辕”与“猃狁”读音相同,是同一个族名的异写,黄帝与匈奴实属同类,轩辕黄帝就是4000年前的忽必烈,南下征服中原建立王朝。《史记》中清楚地记载黄帝部族是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如《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韂。”这是游牧民族居无常处,迁徙为生的真实写照。游牧民族首领轩辕黄帝是戎狄(现在蒙古人、满洲人、突厥人的祖先)南下的一个分支,黄帝率兵由北方南下,逐鹿中原,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打败蚩尤,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征服战,与后世的鲜卑突厥结盟建立唐朝、满洲蒙古结盟建立清朝一样。
14/9/1 我们的祖先驯化马的时间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古籍上说:“自轩辕以来,服牛乘马。”轩辕即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前2717-前2599年),服牛乘马即驯服乘坐牛马的意思,也就是说,从黄帝以来才有了六畜之一的家马,供人役使。
商代(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 )后期的几个著名遗迹里发现了大量的马车坑、马殉葬坑等。但是,在晚商之前的考古挖掘中,却极少看到马的踪迹。换句话说,中国的马匹驯化技能似乎是在商代后期才突然开窍,然后极其突兀地兴盛起来。没有铺垫,也找不到过渡环节,骏马们就这么突然之间横空出世,踏入中华民族的世界。
(.:所以,應是從歐亞大草原傳進來的。)
周朝(公元前1059-前255年)时期,对马的认识和驯养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把握,朝廷还专门为马盖马厩,设官职,配人员,负责马的放牧、饲养、调教、乘御、保健、繁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马政制度;与此同时,对马的选种、长势、鉴别(相马)、管理、疾病防治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4/9/4 東胡是一個古老的游牧為主的民族,早在商初東胡就活動在商王朝的北方。《晉書》記載:曾在晉代受封為「鮮卑都督」的慕容廆,「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有熊氏,就是黃帝部落。
春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北部,《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後被燕將秦開擊敗。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餘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
14/9/4「阿爾泰語系」主要有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和通古斯語族(含滿語)三個分支。三個語族在以下方面有共同特征︰元音和諧,輔音和諧,使用後加成分,是粘著語,有同源詞和類似的語法成分。這是把三個語族合稱阿爾泰語系的依據。但是,三個語族的同源詞太少,連數詞(如一、二、三)、日、月、眼、狼這樣的基本詞匯都截然不同,通過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的情形可以知道,阿爾秦語系不能成立,它們之間的共性可能是借詞造成的。兩種觀點都有支持者。
(.:合理的解釋是,來自不同孤立的部落,在人類演化中,相當早就分歧了,有可能是不同的來源。但在遊牧民族的大範圍遊牧區域內,互相交流感染,在語言上層結構上趨於一致。所以越抽像的越一致。遊牧民族不易積累高深文化與制度,所以大量借用,自身文化有限,自然不會強烈排斥其他語言與文化。稱謂代名詞(你我他)來說,是語法的一部分,自然,引用的機率非常大,所以,三語類似且語法相同是不足為奇。突厥是北匈奴的一支,但匈奴是政權名稱,北匈奴的人種可能與南匈奴不同,語言可能也不同,只是生活方式相同,也為匈奴所統治。蒙古與突厥的情形也相似。)
14/9/4 夏、商、周、秦四個朝代統治部落的語言,統統都與北方民族語言有關。
像toprak、tengri、alin的多音節字,縮減為單音節的“土”、“天”、“嶺”,就是阿爾泰語式的中原古代語言,朝藏緬語式的北方漢語的轉型過程。這個轉型期可能經歷了夏、商兩代,但在象形文字已經創立時,漢語的基本形態一定穩定了;如果那時中原地區還在使用多音節語言的話,中國文字是會走上拼音文字的道路的。以單音節字素為特徵的“漢語”,可能就是先秦的“雅言”。而漢語里的許多的同義詞,又都是各種古代部落語言的沉澱。以現代語言學分類來看,這些古代中原部落應該分別隸屬于今天語言學分類的突厥、蒙古、通古斯語族。當然,這三大語族也是融合而成的,更多的古代部落語言是被兼並了或湮滅了。中國第一部字典《爾雅》,做的就是“搶救瀕危語言”的工作,它把這些部落語言的語詞紀錄下來了,不過往往只記了一個音節。
(.:也有可能,長江流域以北實際上都使用中原古代語言,而在中原文明發展後,出現了漢字與漢語,阿爾泰語 & 吳語就成北方與南方的遺留語言。)
(.:這是否也說明了秦始皇為何要焚書坑儒。)
中原古代語言是“阿爾泰諸語”,也是有根據的。“夏歷”是在夏代制訂的,“夏部落”是中原部落聯盟的盟首。夏歷十二生肖的“申酉戌亥”四字中的“申”和“亥”二字,就是蒙古語的“猴”字sam和“豬”字gehai;因此,發明夏歷的那個部落是說蒙古語的。《史記正義》和《史記索隱》又都注釋,“虞舜”的母親是叫“握登”的,“握登”就是蒙古語里的“夫人”一字“合敦”,這又再次證明夏部落是說蒙古語的。
再來看商部落的人名,宋國國君是商紂王的後代,宋國亡國之君叫“頭曼”,與匈奴單于“頭曼”同名。“頭曼”(tuman)是滿語和蒙語中的“萬”字,漢語的“萬”(音man)是tuman的縮音。Tuman也是部落名,俄羅斯境內有個共和國叫“圖曼”,過去也譯作“土文”。族名常轉化成姓氏、人名、稱號或地名,匈牙利有Tuman氏;突厥人有“土們可汗”,中朝邊界有“圖們江”。商部落與北方民族的同源的證據還不勝枚舉,顧頡剛先生早就說它是“鳥夷”,看來它是一個崇奉“鳥圖騰”的通古斯部落。
周部落的情況也一樣,它的許多統治人物都有著蒙古或女真人名的。例如,“納蘭胡”(Naranhuu)是非常普通的蒙古人名,意思是“太陽之子”。《史記‧周本紀》有一個著名的諫臣“芮良夫”,“芮讀“納”(na),“芮良夫”就是“納蘭胡”。又如,武王伐紂時的“師尚父”,勸阻穆王伐犬戎的諫臣“謀父”。
至于秦部落是戎狄,則是更明顯的事實,秦部落也是鳥圖騰部落。秦始皇叫“贏政”,雍正叫“胤”,我想這兩個名字就是蒙古人名“按陳”,或女真人名“按春”。又如,商鞅在秦國改革政事很有成就,被封為“大良造”。“大良”就是“達賴─恩”(dalain),就是蒙古語“大海”的形容詞,商鞅被封作了“大海般的官”,地位實在太高了。
(.:詞用單音節發音是不合乎邏輯的,因為遠古沒有文字,完全是用語言來溝通,所以必然要避免同音字,當最基本詞彙用完單音節後,自然而然,會開始用多音節來發音。這段話讓人豁然開朗,中國人發明了漢字後,將多音節又轉化成單音節。而中原民族由遊牧民族轉化成農耕民族後,開始發展文字。可說,周朝開始、漢朝是高峰,中原文明開始與北方遊牧文明分支發展。)
14/9/4 [內蒙古師範大學 著名蒙古族語言學家 芒‧牧林]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祖先“犬鹿氏”或“鹿犬氏”,約在1.5萬年前生活在今內蒙古東部的扎賚諾爾地區和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地區。
距今約1.5萬年前的“扎賚諾爾人”是今天亞細亞地區80%以上蒙古人種(黃種人)的原始遠祖。那個時期形成的兩個血緣家族群體,一支生息繁衍在黑龍江中游和松花江上游地區(以“閻家崗遺址”、“昂昂溪大興屯遺址”為代表),他們把狗馴化成人類的最早家畜,即“養犬者”;另一支生息繁衍在山嶺和森林地區(以“蘑菇山遺址”、“嘎仙洞遺址”為代表),他們把鹿馴化成家畜,即“養鹿者”。經過幾千年的進化,“養犬者”和“養鹿者”這兩個族群成為相互通婚的聯姻群體——“犬鹿氏”。“犬鹿氏”經歷3次大規模的遷徙、繁衍和融合,最後形成近百個民族,遍布亞洲各地。
在距今約1.35萬年前的大遷徙中,“犬鹿氏”中一支沿鄂霍次克海經白令海峽抵達美洲大陸北部,成為印第安人的祖先。據地質資料證明,當時環太平洋的海平面比現在高出300多米,亞、美大陸是彼此相連的兩個板塊,這次伴隨人類遷徙的家畜是犬和鹿。美國學者雷納多爾對美洲狗頭骨化石進行了DNA檢測,結論是狗大約在1.2萬年前從亞洲遷到美洲的,其恰好和印第安人從亞洲遷到美洲的時間相吻合。芒‧牧林的推斷和雷納多爾的檢測,均被一個印第安人的墓志銘所證實,這塊出土石碑上鐫刻的動物就是犬和鹿。另外還有幾支分別遷徙到現在的北極、日本、朝鮮等地。
約在1萬年前,“犬鹿氏”開始向東、西、南3個方向進行第二次大遷徙。一支沿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上游南下.到達東北平原和遼東半島,成為肅慎人和朝鮮人的祖先;一支從海拉爾地區沿伊敏河流域、嫩江流域和大興安嶺東麓南下到達遼河流域,成為殷契、東胡、鮮卑人的祖先;一支從額爾古納河流域向西進發,沿克魯倫河逆流而上到達鄂嫩河流域,成為乞顏和韃靼人的祖先。
距今約8000至5000年前,先期到達金思台、遼河流域及遼東半島的“犬鹿氏”群體,分5路向西、北、東、南和中原地區進發,歷經2000余年的大遷徙活動,遍布中國各地的“犬鹿氏”群體在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分別形成各具文化特色的氏族和部落,在東北平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西南長江上游地區,分別形成以神話傳說為標志、以不同名稱出現在史前時代歷史舞台上的氏族部落集團。
“犬鹿氏”經歷3次大遷徙後又出現3次大融合。約在4500年前,炎帝與蚩尤、黃帝與蚩尤、炎帝與黃帝之間的大規模部落戰爭,導致黃河流域“犬鹿氏”後裔的第一次大融合。
夏、商、周時期,在中原地區由奴隸制轉入封建制,使分散各地自行發展的“犬鹿氏”後裔實現第二次大融合,“華夏民族”在這次大融合中形成。據芒‧牧林考證,夏、商、周時期的主體民族及周邊地區的民族名稱,仍然是“犬鹿”的讀音變體或假借字記錄。
自公元前200年起,相繼建立起獨立政權的匈奴、鮮卑、拓跋、柔然、高昌、突厥、吐谷渾、渤海、回鶻、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與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政權先後對峙共處。匈奴、鮮卑、烏桓、女真、契丹等民族南遷,形成“犬鹿氏”後裔的第三次大融合。
芒‧牧林在其論文《試探漢藏——阿爾泰語系親緣關系》中指出,約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逐漸形成長城以北蒙古高原、東北亞“阿爾泰語系”的諸語族語言群體以及長城以南“漢藏語系”的語族語言。他通過《M‧斯瓦迪士修正反詞表》對漢、蒙古、滿、藏、突厥5種語言2000多條音近義同的諧音詞的讀音進行比較考查,驚奇地發現漢蒙、漢滿、蒙滿之間的同源比例均在80%以上,尤其是漢蒙語之間的同源比例競高達94%。這幾種語言有著嚴整的語音對應規律,對應詞大都出自秦漢以前的典籍、文獻,構語規則和語法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痕跡。從而芒‧牧林推斷這兩大語系的共同“母語”是“犬鹿氏”3次大遷徙前蒙古人種語言體系。諸如“犬”的56種變體、“鹿”的26種變體都是因時、因地、因族而產生的同源詞族。
(.:用犬和鹿的語音來推族群發展史是有問題的,因為犬和鹿是“犬鹿氏”發明的,自然引用民族會同時引用其名,自然,音是類似的。只能從中追出犬與鹿的的推廣路跡。)
(.:語言是歷史的遺跡。人類是從採果打獵走向農耕,而遊牧是比採擷打獵要先進。依最新的資料,整個中國的原始來源追溯都朝這段話的方向前進。如果是這樣的,則匈奴與東胡就都不是從夏族溢出的,而是正好相反。)
(Q:1.為何是起源於那個地方?2. 為何其他地方沒有產生類似的力量?3.為何是鹿而不是羊?)
(.: 可能的原因就是相對優勢,那個時代,人類都是打獵採果維生,有了馴化了狼的狗的幫忙及馴鹿的穩定食物供給及坐騎與載重,這族群的力量就明顯優於其他族群,這指族群的人口、營養、武力、運動力,這些因素可保證相對超大族群的出現,以這裡為中心,開始出征與擴張。而這個區域是馴鹿生存區域的最南邊。馴鹿需要人類供給鹽及加以保護,而形成共生體系。此外,這區域的漁產也很豐富。進入中原的幾支最後轉成農耕民族,開始異化。)
(.:在極端氣候的近北極圈,動物為了生存,會產生共生的需求,所以,此處的動物易被人馴化。所以,狼在這個地方為人馴化為狗。鹿在這個地方為人馴化為馴鹿。馬也是在這緯度為人所馴化。)
現今地球上所有狗的祖先,全都可以追溯到最初被人類馴養的五隻母狼。而這五隻1萬4千年前的母狼所在地,被確定為東亞,因為東亞犬的基因種類最豐富。
14/9/4 扎赉(ㄌㄞˋ)诺尔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城市满洲里市以东29公里处,它的东、南、北部是海拉尔河套平原,西部是气势磅礴的高尔真山丘陵,南滨碧波荡漾的呼伦湖。距今约11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这一带劳动、生息、繁衍。在地下12.9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了箭头、圆头刮削器、石叶、石片、石核、野牛、马、鹿、羚羊等化石。制陶术的发明,是“扎赉诺尔人”处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他们把一团粘土做成陶坯,然后再用火烧。陶器的出现便利于储存液体,并且使他们有了煮熟食物的器具。
14/9/4 2005年7月份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宿兵教授聯合復旦大學金力教授等人的研究指出,東亞現代人源於東非,距今約1萬8千年前從南亞由南向北進入中國。宿兵等人研究了12127個男性個體的Y染色體基因差異,這12127個樣本包含了中國人的所有基因類型,研究發現所有中國人都源於東非,而且基因類型的豐富程度由南向北呈現嚴格遞減,這說明北方的中國人祖源一定來自南方。
(.:這有一點問題,不少的現代的南方人是由北方遷移過來的。雲南更是明顯,各朝都有人從北方遷去。如何確認被採樣人的祖先是一大挑戰。)
(.:這個推論還是有問題,歷史上,一波波的北方民族往南方移動,自然,南方的基因類型比較豐富。)
毫無疑問,這一研究成果顛覆了一個20世紀的神話——“北京原人”是中國人的遠祖。中國大地上的確出現過從“元謀人”、“藍田人”到“北京人”、“丁村人”等等一系列古人類,但是,根據基因科學的研究結果,他們卻不是中國人的先祖,那他們哪裡去了?實際上,現代人是單一的物種,即使不同人種之間也沒有任何生育障礙,而各地發現的猿人之間卻差異卻很大,屬於不同的物種,並沒有都進化成為現代人。只有東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現代人進化的道路。所以,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為我們的祖先。宿兵在查閱中國現有化石的年代以後,發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斷層。這個斷層從大約10萬年前至4萬年前,沒有任何人類化石出土。據推測,生活於東亞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Homo Sapiens)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時期,由於惡劣的氣候而絕滅。取而代之的是從非洲不遠萬里遷徙而來的現代人種。
“非洲移民”可能首先定居在气候较为温暖的东南亚地区,而后随着冰川的逐渐消融,开始向北扩张。地质学的研究显示,第四纪最后一次冰川于大约7万5千年开始融化,逐渐向北退缩,于1万5千年左右全部消融。
人類基因研究揭示,所有現代人類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祖先——一個距今約20萬年前生活在東非大峽谷東側的猿人“夏娃”,“夏娃”的後代們在東非的“伊甸園”裡安居樂業了14萬年之久,到6萬年前,一支大約有600名育齡女性的“小分隊”走出非洲,他們就是現今地球上除非洲人之外其他所有人類的祖先。
但是,“北上圖”所依據的語言學材料,或者竟可以做成另外一種解釋—— 漢語和阿爾泰系語言的可比性,完全可以不必來自“南下者”的“傳入”,完全可以是“北上者”從南邊帶到北邊去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傳說中是來自青海的河湟地帶的,這是符合“北上圖”的。
汉语族和藏缅语族共享东亚人群特有的一些Y染色体单倍型,可能具有共同起源。根据遗传学数据推算的共同祖先距今约20,000-40,000年前。位于黄河中上游东亚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的代表-仰韶文化的发祥地可能是汉藏语系人群的起源地。汉语族和藏缅语族的分衍发生于约6,000年前。藏缅语族的祖先由黄河中上游向西而后向南迁徙,通过藏彝走廊进入西藏,而后进一步扩散到喜玛拉雅南麓(印度东北部等地区)和我国云南省。并且,研究还发现,藏族在历史上同中亚人群有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多起源的人群。
13/7/12 长期以来,因受中原正朔论的影响,中华炎黄始祖岂(豈)与辽土有关?但随着国内考古调查的日益深入,“黄帝生于辽河边”的说法不胫而走,牛河梁坛庙冢的发现,更为此说增添了极具分量的砝码。牛河梁遗址的坛、庙、冢群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其社会发展阶段已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黄帝族在北方活动的历史记录最为吻合。近年,有史家依据红山文化等考古新发现,注意到黄帝族在北方地区的活动。他们认为,黄帝族并非起源陕甘或中原,本是燕山以北地区土生土长的一个部族。黄帝族当时拥有一种人见人畏的利器:弓箭。在那个时代,弓箭属于先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石镞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特有的石器。所谓石镞,即“石质箭头”,在中原仰韶文化的半坡,庙底沟类型的遗存中,这种细石镞是少见或不见的。而在辽西、内蒙红山文化的遗存中,石镞却大量出现,这不应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所以,黄帝族文化应该是在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间。其地理位置,就是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文献中的记载与考古文化遗存相吻合,就已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就目前的发现来说,红山文化的发展水平,绝不低于仰韶文化,甚至还“领先一步”!
在牛河梁一座形如后世帝陵的积石大墓中,一位手握玉龟的老人遗骨不断引发后人猜想。为何这具遗骨体现出的所有特征均与传说中的黄帝神貌暗合?史有确载的最早接触黄帝之人,是伐纣灭商的周武王。但周武王见到的不是黄帝,而是黄帝的后裔。《礼记·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地在今燕山南麓,现长城脚下。牛河梁遗址共发掘墓葬61座,有随葬品的墓葬31座,其中只随葬玉器的26座,占有随葬品墓葬的83.9%。黄帝部族以云为图腾,神秘老人胸前摆放的勾云形玉佩,被考古学家形象地喻为他生前君临天下的“权杖”!在原始社会,部族首领多为通神的“大巫”,操掌生杀大权,可谓一言九鼎。黄帝号轩辕,郭沫若先生考证轩辕即天鼋。早期的甲骨文中,黄字就是乌龟的形状。黄字中间的“由”就是龟壳,下边的两点就是龟的两只后腿。
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一系列考古发现揭示,西辽河流域是中国最早出现龙崇拜的地区,中华民族崇龙的习俗,应该追溯到红山诸文化。龙与凤同时作为祭祀象征出现在红山文化牛河梁史前遗址中,也标志着辽河流域是龙凤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注:韓國就是受到紅山考古的發現大作文章。中國歷史就是這麼迷人,中華民族越來越精彩了。科學沒有正朔,只有真相,在國際場合,立論一定要有講科學,立於科學證據。中國要以現在的版圖與人民組成寫新時代包容性更強的中國史,這個傘一定要撐的夠大)
14/9/4 简言之,黄帝部落由位于辽河上源的辽西、赤峰一带出发南下,而起源于陕西关中平原的炎帝部落由渭河、汾河北上,两大部落碰撞、交会于河北张家口地区,通过战争、联姻,奠定了今天的华夏民族!黄帝族所在的红山文化区生产一种典型的“龙鳞纹彩陶罐”,而炎帝部落所处的仰韶文化区则生产代表性的“玫瑰花卉图案彩陶盆”,中华民族的“华”就是由炎帝部落仰韶文化的“花”而来,中华民族所尊崇的“龙”,就是由黄帝部落红山文化的“龙”而来。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区,最具代表性的出土器物是玉猪龙、玉雕龙、勾云形玉佩、玉玦。
14/9/5 天,中華文化信仰體系的一個核心,狹義僅指與地相對的天;廣義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的是最高之神,稱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即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玉皇上帝(玉皇大帝);又稱為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實際應用的例子有「天意」、「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等。
騰格里(古突厥文: Tengri),是古代阿爾泰語系一些游牧民族對於天的稱呼,是薩滿教騰格里信仰的中心神靈。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騰格里」一詞最早出於匈奴,寫作「撐犁」,其後,鮮卑、柔然、突厥以至蒙古等草原民族均繼承了騰格里信仰。與突厥同族的敕勒發展出了「蒼天」(Koke Tengri)的概念,而蒙古人將騰格里稱為「Mongke Tengri」,漢語譯作長生天,作為最高信仰。
(.:漢語的天就是 Tengri 單音節的縮讀。)
14/9/5 华夏这词最早是从华胥国来的而伏羲的母族就是从华胥国来的,伏羲的时代汉族与许多少数民族的祖先还没分化因为大家都有伏羲的传说。伏羲自古以來被奉為華夏文明的人文始祖,伏羲是三皇之一,以「龍」為圖騰,上古東夷也把他奉最早的祖先。
約在7000年前至1萬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出現了農業社會。相傳是神農氏發明耕種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種收集,然後播在開墾過的田土上,以後百姓便照這方法耕植五穀了,神農氏首創木製的耒耜,被認為是農業發明之始。
在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黄帝(前2717-前2599年)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其余部族的首领亦纷纷归附,于是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走,向黄帝求救。黄帝在三年中与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获胜。最后黄帝集结在涿鹿上与蚩尤决战, 战斗十分激烈,终于擒杀了蚩尤,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战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早前炎帝不敌蚩尤,与黄帝结盟对抗。蚩尤失败后,炎帝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在阪泉展开决战,黄帝取得胜利。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
(.: 史記是公元前100年時西漢司馬遷寫的,而黃帝是公元前2600多年前的人物。這相當是現代人看春秋戰國之人,且欠缺文字記載。不過,這樣的狀況下,雖然有些失實,枝節可能有些加油添醋,但流傳下來的有些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與人物。)
14/9/5 [周晨] 鄂溫克語言有幾個辭彙的發音和意義與吳方言中幾個辭彙的發音和意義幾乎相同。比如在表示”現在”的意思的時候,發音都為”艾些”。而在表示“全部”意思的時候,蘇州話中的 “夯波浪當”竟然和蒙古語中的發音幾乎可以說一模一樣,而更甚者,在翻閱《華夏探秘》時候看到書中提到古突厥還有姑蘇部落這一說。目前能夠確認與吳方言中對應的基本詞彙數量已經達到約五六十個。吳語和阿爾泰語系語言的關係是多方位的:包括語法、基本詞彙、語音方面都有類似的關係,
[有人說] 在阿尔泰语和汉语未分时时期的一些语言作为方言在汉语人群中保留下来了。
(.:標準答案快要浮現了。)
14/9/7 [朱学渊] 中国历史并不讳言开创华夏的夏、周、秦是戎狄部落,因此中原民族的祖先是北方民族的同类。许多北方民族语言基本词汇也在汉语里有影子,譬如蒙古语“天”是“腾格里”,突厥语“水”是“苏”,女真语“山岭”是“阿林”,“年”是“阿年”,而夏历生肖“申酉戌亥”还是蒙古语的“猴鸡狗猪”,这不仅表明汉语有戎狄语言的底蕴,而且上古中原的语言还可能就是戎狄的语言。
三、四千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语言的转型,与藏缅语同类的汉语取代了今天被归为“阿尔泰语系”的戎狄语言。之于一些惟信书的人来说,《尚书》、《诗经》、《逸周书》中有蒙古语成分,可能是最信得过的文字证据。
(注:《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书,儒家经典六经之一。)
14/9/8 《震撼:汉字原来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发明》
汉字最初表达的的是多音节的古代阿尔泰语。汉字“基因分析”有助于我们揭开华夏文明起源的奥秘,从而描述出真实的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史。
首先对两种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作一些考察分析:
水 古代突厥语读作“苏乌”suw(西文字母转写)
土 古代突厥语读作“拓”tu
木 古代突厥语读作“莫”mo
石 古代突厥语读作“它斯”tas
儿 古代突厥语读作“乌鲁儿”orul
心 古代突厥语读作“身”siin
阿尔泰语词汇中也有少量是单音节的,但绝大多数是多音节的。古代汉语的演变历程是,首先把这些读音全部继承下来,最后单音节化,以适应单音节汉语的发音习惯。方法很简单,快读即成。有些字原来可能有三个以上音节,但音节有轻重,轻音可以被遗失或忽略,于是变成了单音节。这种读音的演变不会是在短时间里完成的,肯定有一个漫长历史过程,可能持续了数千年之久。
雅言与阿尔泰语有这样一个特点,越古奥的汉字越是对应着阿尔泰语口语中的常用词汇。
先秦时代的“上古音”与隋唐时代的“中古音”相比已经有了许多变化,汉字的读音竟然不停地在演变!如果用汉字的单音节化现象去解释就能说得通,读音游移不定是单音节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因为单音节化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过程,多音节的阿尔泰语词汇可以单音节化成许多近似的读音,众多的读音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地,不知不觉地减少,最后趋于统一。汉字读音之所以会变过不停,就是因为汉字一开始表达的,并不是汉民族固有的单音节语言,它原本表达的是与这种单音节语言截然不同,与这种单音节语言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古代阿尔泰语的缘故。
汉字原本是匈奴创造出来,原本表达的是多音节的古代阿尔泰语,但最后竟变成了单音节读音,看似不可思议,却是规律使然,其实无可抗拒。
(.:漢字不可能是匈奴造出來的,早期遊牧民族沒有文字。否則岩壁畫上就有字了。)
多音节读音向单音节汉语演变的趋势,从根本上说来是由两大民族先民,双方人口数量决定的。在中国范围内占人口大多数的是汉民族先民,他们说单音节语言,他们虽然不是统治阶级,但人口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汉字只有单音节化后,才能根植到他们的语言中去,别无选择。“稷”本义指旱地作物粟米,周人祖先以此为名,当属农耕民族。但历史记载和考古事实表明,周人是游牧戎狄出身,与匈奴无异。
(注:后稷,名棄,又稱稷、周棄,姬姓,名棄,出生於稷山(今山西運城稷山縣),被稱之為農稷帝君、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稷神),是中國傳統史籍記載的周族姬姓始祖。周人崇后稷為「祖靈」、「稷神」,以郊禮祭祀。)
14/9/8 西藏的原始宗教称为“笨教”,或“黑教”,其实就是萨满教,都以杀生献祭,殉葬,击鼓跳神,符咒祈禳为主要内容。印度佛教进入西藏后产生出藏传佛教,但我们看到萨满教才是藏文化的深层基石,外来的佛教虽然有许多理论优势,但仍然无法动摇萨满教在藏文化中的基础地位,外来佛教是依附在萨满教上发展的。即使藏传佛教中的查玛舞,也与萨满教跳神相似。
14/9/8 《史记 匈奴传》中的“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统称,并非单独指阿尔泰游牧民族某个族类,从记载的族名中可以指认出后来分属于突厥、女直和蒙古的不同游牧部族,几乎囊括了以后将称霸蒙古高原的所有族类,司马迁时代的“匈奴”就像后来的“鞑靼”,“蒙古”一样,只是一个泛指。
商時的鬼方、混夷、葷鬻,周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見於中國史籍記載的匈奴最早活動地區在漠南陰山山脈和河套地區。
匈奴语可能比较接近后世蒙古语,其中通古斯份额会远比突厥语多,而匈奴的核心部落可能更偏向通古斯语。匈奴是一个草原军事联盟,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总是通过强强联合来稳固统治地位,匈奴内部尊贵姓氏有“呼衍氏”(兀颜)、须卜氏(鲜卑),地位仅次于匈奴单于本族,单于与这两部族世代通婚,属于“后族”。就是说匈奴国中“国舅”由呼衍,须卜两族担任,就像辽代的“国舅帐”,地位尊贵,仅次于帝族。
匈奴显然不是一个单一的族类,《汉书 西域传》称匈奴是“百蛮之国”。匈奴名下包含了许多操不同方言的游牧部族,他们围绕核心部族结为军事同盟。游牧部族各级首领都由世袭而来,部族之间存在很高的独立性,并且越向外扩展便越松散。
据司马迁记载,其时臣服于冒顿单于的有:月氏、氏、羌、且渠(女直)、浑瘐(呼延)、屈射(女直)、丁零(铁勒)、鬲昆(喀尔喀)、薪犂(耶律),这是一些大部族,大部族之下还有许多小部族。
北方游牧民族从来没有人以“匈奴”自称过。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的记载中,也没有这个称呼,他们记作“浑”hun。古代藏文把匈奴记作hor,两者读音近似,可以互证。“匈奴”名称在《史记》中突然出现。
匈奴习惯以父名为子姓,而姓即是名,他们常常数代同一个名字。
(.:維族也是如此。)
阿尔泰游牧民族先民总是在杀死敌人,获得猎物,掳得对方妇女和财物中赢来快感,匈奴则以血腥杀戮为人生美事。司马迁说,匈奴一见战事就人人兴奋,对于奔赴战场他们是个个雀跃,他们从来不会把出征打仗视为畏途,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其实就无法真正理解游牧文化。他们认为战死疆场才是人生的最好结局,病死老死于家中才是可耻的事。
游牧帝国的稳固有赖于这种持续不断的征服,倘若停歇,内部便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互相倾轧,最后导致分裂。掳掠能满足人一时的欲望,但欲望会不断膨胀,满足这种不断膨胀的欲望只能去不断征服,不能让战火熄灭。
蒙古高原确是人类最为严酷的战场,那是人类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圣地,那里有一种奇特的狼性文化,它古老得与人类的进化史相当。那是一片不断出现巴图鲁,不断成就战神的地方。有大大小小的成吉思汗从那片高地上崛起,又从那片高地上南下。有的已经被历史记载下来,更多的没有被记载。在那个严酷环境中锻造出来的游牧军队,便有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
从《夏本纪》中我们还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华北平原、徐淮平原已从海中冒出来了。其曰:
“禹行自冀州始……大陆既为,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
“岛夷卉服,其篚织贝。”
“淮维徐州……大野既都,东原底平,其土填墳,草木渐包。”
华北平原上是“大陆既为”。海退陆成后,那里成为游牧民族争夺的新领地。北方鸟图腾女直部落,即“鸟夷”,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即“皮服”,正在越海南下,争夺华北大平原。南面,在更为广阔的黄淮平原上,“东原底平”,“草木渐包”,成了游牧民族争夺的对象。这些岛夷也属于鸟夷,即女直系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自幼追逐野兽,奔跑出没于草原森林中,使他们骨骼坚硬,体格强壮,高寒地区的风暴雨雪造就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性格,世代狩猎练就了敏锐的听觉和优良的视觉,驯服野马,血腥屠宰之中养成了他们凶残的习性,围捕伏击野兽的中,祖辈传承下来许多诡计,所有这些都为他们在战争中获胜奠定了基础。
游牧社会的特征就是亦军亦民,不管什么部族,他们的社会都以十人长,百人长,千人长,万人长编制组织起来,永远处在一种战斗状态中,战争时他们无需发动,无需后勤辎重,任何时候只要部族首领一声号令,马上就能出征迎战。对北方游牧民族这种特有的社会结构,《史记 匈奴传》有明确记载,我们看到,直到努尔哈赤之时,北方游牧社会的情形仍然是这样的,丝毫没有什么改变,上推一万年,情形就可能如此了,这便是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的显著区别。
远古时代的阿尔泰游牧民族有二大族群,即鸟图腾的女直部落和狼图腾的突厥部落,他们语言虽属同一语系,但突厥语比女直语带有更浓重的卷舌音。两种语言中大部份词汇读音相同或相似,也有约三分之一词汇不通用,为各自所独有,但他们能互相听懂。
在游牧民族观念里,军事盟主是要经过“库里台”大会公推的,成为盟主的人要对天发誓,郑重地表示今后公正地对待推举他的所有部族首领,公正地分配战利品。这种誓言必然会被郑重地记载下来。
(.:原著《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作者: 徐江伟 。徐江伟的研究完全出于个人的兴趣,经费完全靠自己的积蓄。)
有人說:作者错误在于把汉族的祖先圈定于上古时代的百越先民,但是当时民族没有形成,有的只是部落。至于有关黄帝游牧属性的问题,难道汉族是农耕民族其先民就一定是农耕?现代基因学发现汉族的父系基因相当稳定,如果汉族只是一群农奴,那么作为上层的统治阶级,其拥有的生育权力应该比底层的人多,为何现在看不到基因遗存?
(.:比較可能的是,遠古時,北方與中原是一體的。此時是原始社會,巫靈為部落思想高點,圖騰崇拜是其特徵,所以中國人開始造字時的環境與在北方的阿爾泰語系民族差異不大,所以造成作者判斷是來自阿爾泰語系民族。北方與中原開始分離、分界,是中原走向全面農耕社會之後,與無法耕作的區域有了巨大差別,分出了敵我。當中原地區文明越走越快時,開始與北方遊牧民族越差越大,北方遊牧民族的習俗成為遠古中原生活的寫照,巫靈的文化特別突顯,而巫靈文化的影子自然是充滿漢字中,漢字就是icon,而直接最易引用的就是圖騰,尤其是較抽象的東西。巫靈文化是被儒家文化排斥的、被定為落伍的文明,所以在漢文明下慢慢隱蔽了,但在遊牧民族仍一直信奉不懈,其實是遠古的孑遺,所以,在找漢字的源頭時,就會在中原找不到的狀況下,找到了阿爾泰語系民族。就如西方學者要研究遠古社會,就跑到新幾內亞島內陸研究一樣。舉例: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看看曆書也知一二。)
(.:為了瞭解更遠古的中國,看來要再深入瞭解台灣原住民的生活與歷史。)
(.:遊牧民族要跨越式的強大,前提是要能馴養馬,馴鹿跑到太南邊是活不了的。要注意的是馬被馴養的時間不超過6000年。所以以馬羊為中心的遊牧民族的出現也不會超過6000年。馬的性情神經質、跑得又快,很難馴化。沒有馬就沒有強大的游牧民族(除非靠駱駝、馴鹿。),遊牧民族的強大在於其機動性,沒有馬牧民如河聯絡,如何在大草原上奔馳,如何召集千軍攻擊農耕民族。如果是步兵對步兵,草原部落完全沒優勢。)
(.:神農氏指的是其推動農業的大幅進步,而不是指其發明農耕。也就是說,神農氏這人或這族讓中原民族的農業生產效率大為提高,讓中原文明更快速的前進。而牛馬的畜力的利用,則更加速農耕民族的生產力。很有趣,馬增加遊牧民族的生產力,同時,增快了武力;而牛增加了農耕民族的生產力,增快了文明,也就是智力。)
(有人說: 要知早期 族群未有明顯的我族觀念,通常以社或社群作為彼此認同的單位。)(.:這是可以理解的,交通不便,移動不遠,活動範圍也不大,最大的敵人就是附近的社群。)
(.:想通了,為何中國歷史對此沒有交代呢?只要把時空背景拉到古代就豁然開朗,因為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農耕中原民族的世仇、是敵人、是野蠻民族,幾千年都沒有改變,只有到漢時,終於聚集到一時力量,打了幾回勝仗,但也好景不常。對你的敵人,是無法有任何牽連的,萬一皇帝/朝廷/人民生氣了,就會身家不保的,更重要的是,中國讀書人堅持"漢賊不兩立"的節操,對野蠻民族恨之入骨,不願意為敵宣傳;還有,面對強大的游牧民族的攻擊,如果沒有同仇敵愾的心理建設,是很難抵禦的住的。現在,中國人開始採用中華民族一詞,大家是一家人了,真相就浮現了,原來大家真的是一家人,只是家人中有人以農耕維生了。)
14/9/9 五万年以前,山东省菏泽市境内是个巨大低洼沼泽水域。在漫长岁月中,经西来黄河、东来汶、泗挟带泥沙的填冲,至1.5万年前后,渐渐形成菏泽、雷夏泽、大野泽、孟诸泽和十水水系。约在八千年前后,走下高原的中华先民陆续定居于四泽十水岸边,渔猎、农耕,繁衍生息。菏泽境内古四泽十水岸边现存的三百余处上古先民遗址,满载北辛(裴李岗)、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乃至秦汉时不间断的文化内涵,充分证明了四泽十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之水。 汉以后,由于黄河的泛淤,四泽十水陆续淤浅;金以后,黄河长期泛淹菏泽之境,境内平均被黄河泥沙覆盖6--8米,四泽十水彻底淤为平地。
大泽本身就是低洼之地,天雨客水多时,则泽域扩大;天旱时,则水域减少。泽中蚌、鱼、薏、藕、菱等动植物,则成为先民的重要生活来源。 泽不同于湖。泽能蓄水,但水又不深,且长满水草,生有万物,是人类生存之所在。
在远古时,以泰山为主体的鲁中山地,曾是大海中的一座岛屿。由于黄河携带的黄土高原的泥沙淤积,在泰山西南逐渐形成了一片广袤的平地旷野,才出现了今天的鲁西南平原,使泰山与大陆相连。
大野泽,是位于黄河下游的一个巨大湖泊。至少在夏代以前,大野泽已经出现。隋唐以前,这个大湖南北三百余里,东西一百余里,从现在的巨野县城北向北一直到现在梁山县北。五代以后,由于黄河屡次决口冲击,湖面被淤积,由南向北逐渐干涸,
尧舜禹某时连续洪涝十三年,豫东、鲁西洪水滔天。尧舜二先祖任命当代治水能手崇伯鲧治理洪水。鲧领导人民把居住点筑高,以避洪水,成了当时人民生存的有效保证。鲧能使人短时避水,而不能治水。于是尧舜就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用疏导的办法,“导菏泽,被孟渚”,使“雷夏既泽”、“大野既都”,把一片汪洋又变成四大水泽,人民又开始在泽边、河岸,耕作渔猎。
(.:華北平原主要是黃河的沖積扇,而黃河的泥沙又特別大。所以,讀歷史時,要了解當時的地理可能是與現在不同的。也就是在夏朝以前的中國地理貌像是與現在不同的。)
14/9/9 由于地壳的板块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印度板块插入亚洲大陆板块之下,把青藏高原地块托顶起来,并越抬越高。喜马拉雅山脉是其外缘,隆起程度最大,向东北延伸则呈递减状态。青藏高原为第一台阶,黄土高原、蒙古高原是第二台阶。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之间落差很大。
(.:這段打醒夢中人,原來 黃土高原與蒙古高原是差不多高的。)
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上,西北风随着高原的抬升变得越发强烈,干寒强劲的西北风常年不断地从西伯里亚方向吹来,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去,这种气流成为沙尘的搬运工。中国西北广大范围之内,由于气候干燥,温差又大,地表岩石在结冰和暴晒中热胀冷缩,岩石表面不断剥落,成为细沙粉尘,被强劲的西北风吹起,随风而去,飘落在黄土高原上,上百万年的堆积,终于在高原上堆积出厚厚的黄土层。黄土高原土质疏松细软,适宜草木生长,上古时代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貌。中国科学院1955年《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考察报告》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黄土高原远古自然环境最适合游牧民族生存,最早出现在那里的人类便是阿尔泰游牧民族。
正因为古代亚洲最好的森林草原在黄土高原上,那里必定成为游牧民族争夺的重点,并成为游牧帝国的权力中心。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从来就是连成一片的,其间没有天然的屏障,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掳掠是无穷无尽发生着的。
14/9/9 黄河从远古时代断断续续的内陆河发展成奔腾入海之河。在黄河尚未形成之前的地质时期,黄河穿行在湖泊和盆地之间,并不连续,后来地壳变动,那里的高原湖泊形成向东泻泄的态势,于是黄河逐渐贯通起来,逐渐形成一条入海大河,时间不到一万年。黄河竟这样年轻!
黄河首先在宁夏谷地堆积出第一大平原,就是宁夏黄泛平原。之后北上进入原为湖泊的鄂尔多斯盆地,在盆地边缘成形成一个马蹄形大转弯,故称河套,遇太行山阻挡后黄河又沿山脉走向南下,并与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汇合后共同沉积出第二大平原渭河平原。渭河平原原是一个嵌入大陆的长条形海湾,海湾很快被黄土填平。由于伏牛山挡住了黄河向南的路,她于是急转东去,黄河的中游结束,进入下游那原本是大海的大平原。黄河中游结束时,河水含泥量已如此之大,黄河水不是在流,而是像泥浆一般沉沉地通体向前推涌,平原地带流速减缓,泥沙会快速沉淀,于是黄河有了惊人的造陆能力。
海退陆成之初,平原上遍布泻湖、沼泽和湿地。南北朝时华北平原上还有130个湖泊。刚刚从海底冒出来的土地盐碱度很高,道路泥泞难行,不适合农耕。最先长出来的是耐碱性强的野草,树木在很长时间里不会出现。这些新土地需要通过千年的雨水冲淋才会逐渐退去盐碱,适宜农耕。最先来到这些新土地上的人必然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注定是这些新土地最早的主人。《魏书》记载他们的鲜卑拓跋祖先名叫“推寅”,他带领部众南迁,曰:“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如。”就是游牧民族进入黄河沉积平原的影子。
14/9/9 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抢夺蔑尔乞部首领之弟的新娘。也速该家族从此与蔑尔乞人结仇,日后蔑尔乞人的报复:他们突袭铁木真营地,抢走铁木真新婚妻子孛儿帖,还穷追不舍,他们要铲除铁木真,但铁木真侥幸逃进了不尔罕山(肯特山的一部分)。铁木真的霸业就是从谋划夺回妻子开始的,夺妻之举促成了他的崛起。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命大将速不台追剿蔑尔乞人残部,他们的新首领已逃至南俄草原。这就是成吉思汗蒙古人进入欧洲的起因和开始,铁木真青少年时期心灵深处烙下了对蔑尔乞人的仇恨,日后成了欧洲灾难的引子。当蔑尔乞人在西方被完全征服之后,欧洲便暴露在蒙古利箭的射程之内了。
(.:所以可結論為,蒙古高原民族會往西走的開始主原由是 : 為了逃避被敵人殲滅(逃命),或 為了徹底剿滅敵人,以絕後患。)
蔑尔乞是一个古老的族名,《史记·夏本纪》中就出现了,但写作“密竹”。“蔑尔乞”是其蒙古语读音,蒙古语卷舌音特别重,蒙古语中族名发音总会在中间多出一个“儿”(尔)音,密竹就读作“密儿竹”(蔑尔乞),不过是选用了不同汉字来注音这个族名而已。
14/9/9 狼是古代突厥的图腾,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由狼生养,他们是狼种。中国历史上的“犬戎”就是指古代突厥部族。古代突厥人在旗帜上画一个狼头,故称“犬戎”,这个称呼在五帝时代就出现了。“犬”不是狗,“犬”本义就是狼。“犬”是个象形字,这个汉字今天的读音就是从“赤那”缩音而来(“赤那”快读即成犬)。“犬”这个象形字刚造出来时,应读作“赤那”二个音节。突厥先民的另一个特征是崇拜火,认为火能通天与神,他们还有火葬习俗。
“女直”,读作ju zhi,也称为“诸申”,史书又写作“女真”。但满洲人从来不自称女真,只称“女直”。“主儿扯”是蒙古语“女直”的读法,蒙古语发音总会在中间多一个卷舌音“儿”。女直先民的图腾是鸟,他们关于祖先的源出故事有多种版本,但总与鸟有关,是卵生。古书上的“鸟夷”,就是女直先民。女直的另一个特征是猪崇拜,他们认为猪是一种有神力附体的勇猛动物,只要借用猪的神力就可以征服敌人。红山文化中心墓葬中,那个等级身份最高的人,头骨枕有一个二十多公分大的绿色玉鸟,应该是其氏族之图腾。女直这个古老的阿尔泰游牧民族,与华夏文明的关系最为密切了。
女直先民的乌鸦崇拜在汉字中烙下了许多痕迹,甲骨文金文中的“隹”(zhui)出现频率非常高,原本就是指乌鸦。殷人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呼唤他们的始祖乌鸦,他们把人世间旦夕祸福,战争胜败,生老病死都看成与此鸟的喜怒哀乐有关。殷人把占领敌人的土地叫做“進”。这个汉字由表示乌鸦的“隹”和表示脚步的“止”组成,意为是他们的鸟祖在走。殷人认定,出兵掳掠能否成功与他们始祖鸟的意愿有关,甲骨文“獲”造字方式,正是这种奇特观念的写照。
女直先民的生存方式也与野猪关系特别密切,《魏书》提到东北肃慎,说那里的特点是“多猪无牛”。肃慎是女直的一个古老称呼,早在殷商时代就见诸记载了。白山黑水间野猪特别多,但不见有牛,由于野猪特多,以狩猎为生的古代肃慎人很自然就以捕猎野猪为业了。自然界的野猪繁殖能力特别强,可能是女直先民崇拜野猪的原因之一。在远古时代更多地繁殖后代,更快地扩大种群,确是人类的普遍期盼。就这样女直先民把他们的鸟祖崇拜,以及野猪崇拜,还有对蛇的敬畏惧怕结合起来,最后又幻化开去,成就出一种蛇状的会腾飞的龙。
当我们知道红山文化玉猪龙原型就是野猪的时候,华夏文化的史前遗存“冢”的历史内涵就显示出来了。“冢”字的象形会意程度很高,就是一个猪被包砌在一座大墓里面了。“豕”是猪的原始写法。“亥”,“豕”在篆文中原是同一字,古人画的就是一头卧躺着的野猪。古代汉语中的“冢”指有高大封土的坟墓。埋葬在高大陵墓里的当然不是一头真野猪,而是神灵所属,能与天交通,有猪称号的部族首领。对“冢”字的历史内涵作一番抽丝剥茧的工作之后,你将惊讶地发现,被层层包裹于华夏文化里面的——确是一颗游牧文化之蛹!
应知家与冢一样原本都是权力概念,背景都是女直先民的猪崇拜习俗,家字里面为一猪(豕),不是屋里养了一头猪,而是指有猪称号的人,即奴隶主贵族。先秦时代所谓“大夫”是比诸侯低一级的奴隶主贵族,大夫统治的地区叫做“家”,诸侯统治的地区叫做“国”,家与国都是权力概念,辐射的范围有大小而已,这些奴隶主贵族在其封土范围内都享有独立的对所隶属奴隶们的生杀予夺权。
(.:長久以來,就納悶冢、家怎會與豬有關,終於了解了。)
秦二世皇帝就以猪为名,名叫“胡亥”,此“亥”就是猪,此“胡”不会是胡人之胡,应是蒙古语蓝色的读音“呼和”的汉字拟音,意思就是“天猪”,天子是也!周人有猪崇拜习俗是可以肯定的,《周本纪》记载,周人原本居于“豳”(ㄅㄧㄣ),是“豳人”。。“豳”会意字,由两个“豕”组成,此“豳”不是地名,而是他们的习俗。“豳”与“坐”字造字方法相同,都是尊者的意思,只是把“人”换成了表示部族首领的“豕”而已。乃是周人有猪崇拜习俗的生动写照。商人来自东北,从王亥开始,其部落势力向南扩展。“王亥”就是一个“王猪”,即军事联盟的首领,是“王中之王”。这“亥”字的原始读音很可能就是满洲女直语猪的读音“该海”。“三皇五帝”第一人名叫“伏羲”(兀颜),女直语本义就是猪,换言之,华夏文明的“始祖”就是一头野猪!
史前时代阿尔泰游牧民族内部就存在两大部族集团,就是狼图腾的突厥先民和鸟图腾的女直先民,而与华夏文明起源最为密切的是猪崇拜女直先民。我们看到从黄帝到夏商周秦都是女直背景,这也是为什么夏商周秦的创建者都把自己的远古祖先追溯到帝喾的原因,他们确有共同的起源。司马迁《五帝本纪》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同姓的根本原因在此。
在华夏文明起源的初期,狼崇拜的突厥总体上处于“戎夷”地位,或者说处于华夏文明核心圈的外围,炎帝虽是突厥先民背景,但此后突厥在中原的活动便沉默下来了。从《史记 秦本纪》可知,秦人与西方的“犬戎”世代为敌、征战不断。所有这些记载表明,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两大部族集团之间曾经有过一种长期对立的状态。
到了汉代末年,情况似乎出现了大逆转,狼突厥重新崛起,他们开始占上风了,最具有标识意义的是女直先民固有的“单于”称号逐渐被突厥先民固有的“可汗”称号所替代。开始是两者通用,如鲜卑拓跋人就是如此,后来单于名号失传了。从拓跋北魏到隋唐再到蒙元,统治者的突厥色彩盖过女直色彩。突厥占上风的状态也沿续千年以上。清王朝的崛起则是女直的复兴和绝响。
14/9/10「甲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甲骨文大約有4500個單字,解讀了三分之一左右。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和會意等漢字造字的方法。
“甲骨文发现地”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殷商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过商代车马坑。1953年在殷墟首次成功清理出商代车子的残迹,搞清了车子的大体结构及部分构件的尺寸。殷墟发现并清理的多座车马坑以及道路遗存,展示了我国古代道路交通的基本雏形,对研究商代社会的阶级、等级关系、亲族制度、埋葬习俗及工艺水平等,都是极重要的研究资料。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
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死于公元前1200年的左右)的墓。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方时,统帅了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
(.:注意其規模。王室、王城、出兵的規模。)
14/9/10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区,也是史前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遗址分布相当密集,黄土与黄河哺育了史前农业文明,这也是华夏文明起源的根基所在。黄河流域迄今发现的较早的新石器文化,有渭河地区的白家村文化、黄土冲积带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北辛文化及后李文化,它们都属比较发达的原始农耕文化。
在河北省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文化遗存,其中包括了若干陶片。南莊頭遺址發現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等穀物加工工具,豬、狗等家畜和陶器,將中國農業、家畜飼養和陶器的歷史又提前了一個時期。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8500年-前7700年。
(注意:10000年前已有豬、狗。)
磁山文化因70年代河北南部武安磁山遗址的发掘而得名。磁山人制作有质地较粗糙的陶器,使用磨光石器,种植的主要谷物是粟,还饲养有猪、狗、牛、鸡等家畜,生活的年代为距今8000—7500年前。
(注意:沒有羊和馬。)
裴李崗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中晚期黄河下游的時代文化,在仰韶文化之前,由於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該文化的分布範圍,以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碳14測定,裴李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約9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間,可能跨越約2000年左右。使用的陶器和石器与磁山人的多有相似之处,制作有一种十分精致的带齿石镰。居住面积不大的圆形半地穴房子,當地人已經懂得畜牧和耕種。它們會在田裡種植小米,又會在家裡養豬。而當地文明亦是現時中國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北辛文化是新石器中晚期黄河下游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7300—6300年,遗址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的西南侧,延伸到泰沂山系南北各地。
老官台文化是中國黄河中游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亦稱“白家村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關中及丹江上游地區,,存在於約7000年至8000年前。已經種植粟類作物,並飼養豬、狗等家畜,過着定居的聚落生活。當時的生產工具以磨制爲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制陶工藝比較原始,居住圆形半地穴房子,有规模不很大的公共墓地。
14/9/10 齐家文化因首先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的发现而得名,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夏商文化之间的遗迹。齐家人生活的年代距今4100年至3600年。农业是齐家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生产工具主要以磨制的石器为主,也有少量的打制石器。类型有斧、铲、锛、刀、镰、镞、刮削器等,制作非常精致。在遗址中,还存在着少量的玉器和骨器。骨器是用动物的肩胛骨和下颌骨制成的,有的还带弯曲的柄,刃宽而锋利。在齐家坪遗址中,还发现了农作物粟,出土了大量的猪、狗、牛、羊等家畜骨骼。冶铜业的发展是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齐家文化也是我国最早普遍使用铜器的一种文化,被视为中国青铜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头。在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齐家坪、尕马台等遗址均出土了铜器,说明齐家文化时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并向青铜时代过渡。
有相当数量的墓用象征财富多寡的猪下颌骨随葬,多者达68块,少者仅1块。卜骨在齐家文化的遗址和墓葬中也普遍发现。卜骨大都使用羊的肩胛骨制成,也有用猪和牛的肩胛骨制成的,说明羊的蓄养数量很大。从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种种迹象表明,齐家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是氏族社会正在崩溃,阶级社会即将诞生的时代,当时人类已经开始迈向国家文明的门槛。
(注意:有了羊,還是沒馬。)
14/1/2 在泰山脚下,大河北岸,“发现”一处隐藏万年以上的文化遗迹,并先后搜集到400多件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大河遗址”的发现,为史学专家所言:泰山一域实为“中华原始民族之策源地”,提供了新的佐证。“中国古代文化,创始于‘泰族’(即海岱民族),导源于东方,炎、黄二族后起,自应多承袭之。”史学家蒙文通20世纪20年代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创始于海岱、导源于东方,蒙氏该论虽然是源自于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记载的历史史影,但不久就随着龙山文化(1930年)以及后来大汶口文化的重大考古发现而被证实了。然而,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很多史学家,大汶口文明之前的文化遗址呢?
14/9/10 [蒙文通(1894年-1968年)。《古史甄微》] 《古史甄微》的寫作,乃緣起于作者本師廖平先生於1915年提出的一道命題。廖氏的命題只有百餘字,而指示舊時所稱的上古“五帝”皆以祖孫關係相傳承的“一元論”觀念靠不住,以為若“詳考論之,可破舊説一係相承之謬,以見華夏立國開化之遠,迥非東西各民族所能及”。蒙先生浸尋于師説十餘年,採獲既久,遂于1927年發憤撰集為《古史甄微》六萬言。徹底解散傳説的“三皇五帝”皆以祖孫親統一係相傳的古史架構,對以往過分強調華夏文化以中原為中心向周邊擴散的傳統觀點也提出了挑戰。
《古史甄微》的最大特點,是由學術文化入手考察中國上古民族(部族)及其文化,引入了區係文化的類型學原理。他以地域分佈稱此三係為“江漢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東夷),又以傳説的“炎帝”、“黃帝”、“泰帝”(太昊伏羲氏)之名而姑且分稱三係為“炎族”、“黃族”、“泰族”。他認為三族淵源不同,泰族祖居東方濱海地區(主要是渤海灣沿岸),黃族出於西北,炎族則在南方。三族之中,以風姓的泰族為最古,“中國大陸,古代人跡始居之地,可考見者即在九河(古代黃河在今河北境內的下游流域)”,而“上世華族聚居偏在東北”,白山黑水之間實為漢族之故居。
三族文化有不同的特色:泰族兼營耕牧漁獵,因出入于海上而“富於研究思考”,“長于科學、哲學”,凡禮、樂、兵器、律呂、演算法、醫術乃至政令、圖典、文字皆創自泰族,其族“儼然一東方之希臘”;黃族為遊牧民族,故“強武而優於政治組織”,“長于立法度、制器用”,凡實用器物皆自黃帝始創,“頗似羅馬”;炎族尚耕稼,一向“缺乏政治組織”,然“皆率神農之教”,又“崇幽靈、信鬼神”,“長于明妖祥、崇宗教”,故其俗“放曠浪漫”,“頗似印度”。中國文化即為三族所共建,而有先後主次之別,故謂“泰族者中國文明之泉源,炎、黃二族繼起而增華之”,早期開化的大體過程是“起于渤海,盛于岱宗,光大於三河”。
(.:可見,早就有人知之。只是不知先生有看到古代漢語之源。)
14/9/10 距今約4600年,三苗集團生息繁衍在長江中游。江漢平原北緣,大洪山南麓的丘陵崗地是他們的中心區域。這支民族以原始農業為主要產業,並兼有漁獵經濟成份,他們種植水稻及蔬菜,飼養家畜,有十分發達的紡織業。制陶業由家庭作坊的階段,發展成社會化的獨立的專業作坊,輪制技術十分先進,甚至,產品的製造也有分工。他們有了琢磨玉器的手工業,產品很多也很精緻,並認為人死後,口中含玉可以轉生,這時關於靈魂的觀念更加複雜和豐富了。他們居住在長方型分間式的房屋裏,這個民族可能有了一夫一妻的制度。在地勢底矮的地方,可能營造欄杆式建築。他們還修築了城堡。最為重要的是,這支民族可能有了冶銅的技術,今天考古工作者在他們留下的遺物裏發展了銅礦石和可能用來煉銅的遺物。江漢地區原始社會晚期大致是這樣的情形,考古學上稱這些史前的遺物為石 家河文化。
根據傳說,中國原始社會大致分為三個集團,除了三苗集團,黃河中游的為華夏集團;黃河下游及東部沿海的為東夷集團。大致在夏初,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已經合為部落聯盟,並對江漢平原形成一股壓迫之勢。顓頊屬於華夏集團,從今陜西、甘肅一帶的黃土高原陸續東遷,至了今山東、河北、河南連界的大平原上,首先與東夷集團接觸,始而相爭,繼而相安,血統與文化逐漸交錯混雜,融為一體。宗教改革是兩個集團融合後發生的第一件大事。由於地理的遙遠,顓頊集團所實行的改革,對江漢平原的三苗集團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歷史上禹征三苗後,華夏集團把他們比較進步的宗教觀念在南方強制推行,所謂"更易其俗"。但是這種影響是有限的,根據考古材料,石家河文化區域,僅僅是鄂西北、豫西南一帶發生了文化的變異,它說明華夏集團並未到達長江沿岸,他們的宗教改革也未必深入三苗腹地,已經實行改革措施的地方未必能夠持久。一直到春秋戰國,儘管"重人輕神"的東風吹遍了東周列國,南方仍是人神雜糅、巫風熾盛的世界。可見,原始時期這一社會特徵所形成的影響力是十分深遠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自新石器晚期始,或者說自原始宗教改革始,南北文化的差別開始顯著起來。
14/9/10 三海平原,指的是远古时期位置相当于现今渤海、黄海和东海的广大的平原地域,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60—100米左右,因此现代这一片海域的海底在当时曾经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约略与我们人类共生的第四纪冰期,在距今约10万年前左右进入了大理冰期时代。9万年前气温降至今天的温度水平;8万年前降至比今天约低5℃;3万年前降至最低点,比今天气温低l4℃左右;1.9万年前开始缓缓回升;至1.2万年前左右才达到8万年前的温度水平。温度的降低,使冰盖与冰川迅速发育。
自10万年前开始,海面开始下降,7.2万年前陡然降至一60米以下,3万年前又降至一100米以下,2.5万年前继续下降至一140米以下;1.7万年前海面上升,至一100米左右,至1.2万年前复升至一60米左右,大约8千年前,达到今天海平面的高度。海平面在一60米以下维持了6万年左右,也就是说一60米以上地区的三海平原存在了6万年,海平面在一100米以下维持了1.3万年。一100米以上的三海平原也存在了1.3万年左右,这时的三海平原,已能包括今天三海海域的大部分地区。海平面在一140米以下维持了约7千年左右,此时,亚洲大陆与日本、台湾列岛连在了一起。
在偌大一块大陆上,分布有众多的旧石器文化与发达的新石器文化,为什么中石器文化遗址如此难觅,为什么很少发现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早期遗址:比较可信的答案就是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渤海、黄海、东海之下,那里曾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活动中心。而至八千年前,随着大理冰期的终止,海水上涨到今天的海平面高度,我们劫后余生的先民们又分布于今天大陆的东西南北,带回了在三海平原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文化,使今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遍布于黄河内外,大江南北。
14/9/11 [战国七雄之一:谜一样的赵国]
赵之先祖与秦同出东夷,始祖大业据说是其母女修吞食玄鸟之卵后生。这一传说与商、朝鲜、满族等东夷系统的如出一辄,是鸟崇拜的一种遗留。
趙國的始祖赵襄子名赵毋恤,与著名的相马者伯乐(邮无恤)同名。按,“无”作为字头,屡见于古籍,如无终、无棣、无极(汉为毋极县)、无盐(以上为齐、赵、燕一带地名);无启、无肠(以上见《山海经·海外北经》);乌伤、乌程、无锡、芜湖(以上为南方吴越一带地名);此外有无夷(即冯夷,河神)、无支祁(淮河神)、乌余(齐大夫)、无怀氏、徐无鬼(王国维考证,怀氏为鬼方后人,而“无鬼”即“无畏”,也与鬼方相关)。以上以“无”为字头的地名、人名,多见于东夷地带,或入于鬼方。魏公子也有名无忌者。
(.:八成又是土語音轉。)
14/9/11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距今约5000至6000年前,持续时间约2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辽宁西部山区红山文化的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還是沒有馬,已有牛羊。是農業社會。Q:之後的發展為何?為何2000年後停了?已經可以聞到馬的即將到來。遊牧民族快要來了,之後這個區域的文化有巨幅改變。)
(注:宋豫秦推断是红山文化的大范围犁耕引起的沙漠化所致。李水城则根据科尔沁沙地在距今5000~4000年有一次扩展,认为其引起沙地复活和扩大的气候恶化,导致农业的迅速衰落。)
(.:這也表示,如果黃帝源於此處,則黃帝也非遊牧民族。)
10/5/17 内蒙古 赤峰学院 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 研究基地挂牌。该基地确定了“红山诸文化”、“草原青铜文化暨北方民族史”、“契丹辽文化”、“清代及民国时期东蒙古地区社会史”、“北方地区古代环境史”五个主要研究方向。
(.:從這五個方向,就可推斷,農耕民族受到遊牧民族侵略的亞洲第一個區域,應該就是紅山文化區。戰馬應該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由歐亞大草原的亞利安人帶來。)
14/9/13 战国时期,在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它就是东胡。东胡经常对邻国进行战争。在燕昭王时(公元前311-279年),东胡曾打败燕国,后来,燕国又战胜东胡,迫使东胡向北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在东胡退出来的地方设置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等五郡,并修筑长城,以防东胡。东胡与赵国也发生过战争,曾被赵国战败。东胡势力强大以后又掳掠过赵国代郡的人众,势力达到赵国的东边。公元前273年(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国出兵打败东胡,夺回东胡强占的代郡地方。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赵国又一次击败东胡。东胡势力强盛时,不断向匈奴索取人口和财物,经常与匈奴兵戈相见。匈奴冒顿单于时,乘东胡轻敌毫无准备之机,突然发动进攻,大败东胡。从此东胡分为乌桓与鲜卑。
(.:所以紅山文化的區域為东胡所佔,成為游牧區。而东胡人與匈奴人是不同種族。)
14/9/11 夏商周是中國的青銅時代,中原是青銅文化的發源地和分布的主要地區。北方草原雖然地處偏遠,但屢有青銅器出土,因而也是青銅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區。北方草原及鄰近地區所見的青銅武器,以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朱開溝遺址出土的青銅武器的年代最早。朱開溝文化遺址(距今約4200至3500年)位於北方草原腹地,
(.:這段話太重要了,中原文明的濫觴,不只是農耕,還有銅製武器。所有文明,離不開生產經濟與軍事武力。在以步兵為主的時代,銅製武器讓中原民族有戰場優勢。)
朱開溝文化遺址1983年的发掘过程中,在遗址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时代最早的鄂尔多斯青铜短剑、青铜刀及随身佩戴的青铜装饰品等。
在朱开沟遗址的相当中原夏代较早时期的地层中,出土了青铜器,有耳环、臂钏、指环以及针、锥等,在同时期的墓葬中也出土有铜指环。在相当早商时期的墓葬中,随葬的青铜器就更多了,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装饰品等,如戈、短剑、刀、镞、鍪、圆牌饰和鼎、爵等,但鼎和爵的制作比较粗糙。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青铜鼎、爵和戈与中原商代的青铜鼎、爵、戈相似,但是朱开沟遗址中伴出的青铜短剑、铜刀、铜牌饰等却与中原商代的剑、刀有明显的差别,而与内蒙古东南部夏家店上层文化等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短剑、铜刀、铜牌饰等相似,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该遗址的时代上限约相当于距今4200年的龙山时代晚期,下限约相当于距今3500年的商代前期,这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朝前期,前后延续约800年。其社会经济主要以发达的农业经济为主,同时拥有家畜养殖业、制陶业、酿酒业、商品贸易等,晚期已掌握青铜铸造技术。
受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的制约,社会经济由农转牧或半农半牧。由此,中国北方畜牧文化的雏形,首先在鄂尔多斯地区从原始农业文化中分离出来,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
14/9/11[.] 甲骨文的主要作用是記事、占卜,寫的人主要是祭師,形態主要是符號,只要祭師看得懂就好了,與埃及象形字的使用背景相同。所以甲骨文從一開始就不是要來記錄人說的話,而是祭師間通用的符號,就如同道教的天書。隨著時間的演進,中國變大了,中國國內各地需要文字來傳達、來記錄,就用了已有的甲骨文,這時就要配音了,很明顯,此時配音員使用的語言是類似現今阿爾泰語系的話,如同甲骨文每一個字是實象的簡化符號,在同一個概念下,配音就用了實音的簡化,此時國家最聰明的、學識最淵博的還是巫師、祭師之流,各地巫師會讀就好了。但時間一久,知識開始擴散,社會分工更細,出現了讀書人,文字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國家官員都要會讀,這些讀音就擴散出去了,接著全國推廣,中國字就成了少數單音節發音的語言系統。而在中原文化外的北方民族不受中原帝國皇命統治,仍繼續講原始社會的語言。
(Q:漢語的語法從何而來?語法為何與阿爾泰語系不同?)
(.: 所以,出現了文言文與白話文。人群中講的話與書上說的方式不同。)
14/9/11 百越语为黏著型,不同於汉语的单音成义,故百越语譯成汉语时一字常译为两字,如爱为栐职,热为煦虾。有人认为越语與今壮侗语系的语言十分接近。百越族的生活、风俗习惯也有特点,是﹕凿齿; 断发纹身;契臂为盟;多食海产;巢坚;善使舟及水战;以及善铸 铜器 ,如青铜剑、铜铎(大铃)等。
在古代百越族的居住地,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反映了“先越文化”的特征。从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出土的稻谷和骨耜来看,证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栽培稻谷的起源地之一,稻谷并不是由国外引进的,百越族则是中国最早栽培稻谷的民族。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家猪尤其是幼猪的骨骼,表明中国饲养家猪的历史,也可以远溯到七千年以前。从而断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猪的国家之一,百越族则是最早饲养家猪的一个古老民族。
秦统一天下,吴越故地的百姓不满秦的统治,当时越族分为内越和外越。外越流徙于海上,长期与秦朝统治者作斗争,由于秦防范很严,外越无法回到故乡,被迫逃生,寻求海外居地,遂到日本。百越族的航海技术我为很发达的。在交通相对落后的古代,海上交通较陆上交通更为容易。借助季风和洋流,从江南到达日本,一周时间就够了,甚至更短。这批一民把先进的文化技术(例如水稻种植技术)带到了日本,使日本本土文化有了一次飞跃,产生了“弥生文化”。
(.:可見自然發展的語言,一定是多音節的,漢語不是自然的語言,是在帝國發展下的人造語言。)
14/9/11 古羌语属于多音节语,无声调语,黏着语,古羌语的语法结构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类型的,即使由古羌语演化来的现代藏语仍然属于多音节语,无声调语,黏着语,并且具有明显的阿尔泰语系的结构类型。汉语和藏语之所以归入到汉藏语系,不是因为语言结构相同,而是因为同源词对应,而阿尔泰语系各语族之间本来就缺乏同源词,阿尔泰语系的存在是以语言结构相似为前提的,如果按照阿尔泰语系存在的标准划分,藏语就是典型的阿尔泰语,于是与藏语最接近的古羌语也是典型的阿尔泰语。
14/9/11 [羅肇錦] 邵靖宇的《漢族祖源試說》 從漢字、雞骨頭、龍傳說、竹文化、二十四節氣等方面舉出許多例證,說明北方漢語起源於中國西南雲南貴州(包含四川)一帶,北遷中原以後,受北方阿爾泰語影響,形成今天的北方話,留在南方的漢語,有的從雲南貴州一帶向東遷徙,保有原來的漢祖語言,又受北方話影像,慢慢形成今天粵客閩等方言。這些東南漢語方言反而比北方漢語更能與祖源漢語接軌,當然也與北方漢語同一祖源,她們的祖源地是雲南貴州一帶,而不是中原陜西山西。
(注:羌族的活動範圍也包含了四川,而四川產竹。羌族是從甘肅而出,去四川與去是關中一樣的。)
「它」字是古文「蛇」的本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它,虫也,從虫而長像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從它(托何切)」。「它」的篆體是眼鏡蛇,在雲南貴州一帶有眼鏡蛇王,劇毒,凡人被咬必不可活,故當地人每見面必互問「無它乎?」,久之,「它」變成第三人稱代詞,遂加「虫」另造蛇字以代之。眼鏡蛇只產於南方北方無此長虫,因此「它」這個漢字不是北方產生,應該是南方的生態環境所造成。「為」字,漢許慎《說文解字》解為母猴,因北方不產象,許慎不曾見過象,誤以為母猴,甲骨文出土後,完全推翻許說,才更正「為」字是象的象形字,象脾氣溫和體大力大替代人做事,故「為」字引申為動詞有「做為」之義。羅振玉《殷墟書契與考釋》指出「為」字在古今文和石鼓文中所見均為上面有「爪」而下面是「象」,甲骨文卜辭所見也都作手牽象之形。且藏緬語中「象」的讀音是mgwi,與現代漢語音wei音頗相近,兩者可能有淵源 。而象是熱帶動物,中國北方沒有象,所以象這個字不可能在北方所創造出來,因此漢字起源極可能南方才是祖源地,尤其產「蛇」及「象」的雲南四川一帶。
(注:這段話大有問題,古代到處都是蛇。发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上的一篇论文则认为在商周时期生存在中原地区的象并非是亚洲象的亚种,而是属于古菱齿象属(Palaeoloxodon)。曹冲称象,盲人摸象,猪鼻子插葱装象。)
(.:會不會是有一個造字委員會,其成員來自統治下(聯盟)的各方國(部落))。
(注:仓颉,轩辕黄帝史官,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14/9/11 《说文解字》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是文献语言的奠基之作,也是书面语言、文字、音韵研究方面的一部集大成之著。它创稿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就是公元100年。成书于安帝建光元年,就是公元121年,历时共22年,全书共计14篇,30卷,以偏旁部首分为540部,9353条,解说133441字。
古代漢語,曾存在一個漢字多個音節的情況,從唐朝開始減為一字一音節。現代標準漢語中,皆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潘悟雲和法國學者沙加爾認為:漢朝之前,某些漢字可能代表著兩個音節以上的發音,即這些字具有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
(.:如果是唐朝才開始一字一音節,則上面所說古代的阿爾泰語族是統治民族就全錯了。而是北魏是鮮卑族,而隋唐的皇室也是鮮卑族,而且在北朝時期開始,北方語已有巨大改變,所以才和古突厥語、通古斯語有淵源。)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講西晉、漢朝中原語的閩南話會與普通話差這麼多。)
14/9/11 [张居里]刍议汉语、汉字、与拼音
唐代的普通话中有三千多个音节,三十六个声母;而今天的普通话只有一千二百多个音节,二十一个声母。很多现在的同音字在唐代并不是同音字,如“南”和“难”现在的发音都是/nan/;在唐代它们一个发/nan/,另一个发/nam/。再如“期、欺、七、妻、栖”等原本也是异音字,但后来全都成了同音字。汉语语音系统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字不能表达,因而不能固定发音之间的区别。不同的汉字在某一方言或某一时期可以发不同的音,但也可以发相同的音。由于上述原因,人们记住一个汉字发音的捷径是用另一个字为其注音,使它们相互参照,即:把两者当作同音字看待。久而久之,它们就真成了同音字。
由于没有字母,我国古代的字典在隋唐以前只能用同音字注音。后来有人发明了“反切”,就是一个字的发音可用另外两个字(第一字的声母和第二字的韵母及声调)表示。如“寒”字的发音可以是“黑南反”,其公式为:h(ei)+(n)an2=han2。这个短语中的“反”字是反切的意思。因此,一个汉字发音的改变可通过反切引起连锁反应,使另外一些汉字的发音也随着改变。而且,反切无法记录那些曾经存在,但后来改变或消失的音素和音节。如以上列举的/nam/中的/am/这个韵母已从普通话中消失,反切无法表它曾经存在过。
反切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官话(Mandarin)语音萎缩的程度大于其它方言。官话大致是历代首都的方言。在编辑字典时,每个汉字只用反切注其官话发音,并不规定它在其它方言中的发音。因此,当一个汉字发音改变时,就只影响到有关汉字的官话音,对方言影响不大。
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并采用适合于汉语的拼音文字,它有可能使汉语本身,乃至整体中国文化,都得到发展。
14/9/12 在第聶伯河西岸,距離基輔250公里的屬於斯萊德涅•斯多格文化的遺址德列夫卡,發現了被馬嚼子磨傷的馬牙和鹿角做馬嚼子,這個遺蹟時代在距今6000年前,屬於「斯萊德涅•斯多格文化」的遺蹟,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馴養馬匹的證據。現已知最早的戰車是在克利伏耶湖附近發現的,追溯至公元前約2000年。
14/9/12 西西伯利亚的青铜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并与同时期多瑙河地区的伟大的青铜文化(奥涅提兹文化)有联系;而西伯利亚中部的米努辛斯克,青铜时代是在300年之后(约公元前1200年左右)才开始的。西西伯利亚的青铜斧和长矛头在中国被仿造出来,以致使马克思·劳尔推测,中国大约在此时期(大约公元前1400年)模仿了西伯利亚的青铜技术。
公元前500-300年间,第一批西伯利亚青铜匕首和小刀生产出来,还生产了一种“杯状大锅”,它后来从米努辛斯克向匈奴时期的鄂尔多斯和大入侵时期的匈牙利两个方向传播。米努辛斯克和塔格尔斯科耶生产的小刀,刀身薄而形状稍弯曲,刀柄柄端上有一精致的鹿头,这种小刀在整个蒙古地区,乃至在匈奴时代的鄂尔多斯都普遍地见得到。
米努辛斯克位于萨彦岭北坡。再往西南,在大阿尔泰山北面、鄂毕河和卡通河两河源附近的帕兹雷克,格里亚兹诺夫使团于1929年发现了公元前100年,或者稍早一些的埋葬地,葬地中有“戴着像驯鹿一样面具”的马的尸体(顺便说一下,这似乎可以证明该地居民已经用马取代了驯鹿)。
14/9/12 [古希臘、古中國、古印度:人類早期文明的三種路徑]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流域的沖積平原有兩大特點:(1)其鬆軟的土壤而為鐵質農具發明以前的古代先民們提供了耕作的可能性。(2)其頻繁的洪澇又使得人們必須建立大規模的社會組織才能加以治理。與生活於地中海區域的希臘人不同,生活于黃河流域的中國人的天職不是去海上冒險,而是要興修水利。這種工作不僅不是少數人所能完成的,而且也不是某個部落群體單獨所能勝任的,它需要大量的人力和高度的社會組織結構。大量的文化遺跡表明,黃河流域的社會組織發育得相當早。從仰紹文化的一些遺址來看,其社會基層結構已相當完善,集體居住面積一般有數萬至數十萬平方米,最大的如華陰西關堡、咸陽尹家村達100萬平方米左右。半坡和薑寨等遺址中,包含著居住區、群體活動場所和廣場、陶窯和牲畜場、墓地與村落防護溝等。專家們認為,這種村落可能已是幾個氏族聚集的部落居址。 這一切,顯然在為國家的出現創造著條件。我們不應忘記,傳說中夏代的創始人禹就是以治水而起家的。作為夏後氏部落的首領,他聯合其他部落一同疏浚河道,並在這一過程中將部落聯盟演變為國家制度,致使他的兒子啟廢除了部落首領靠選舉、禪讓而產生的原始制度,最終建立起以血緣沿襲王位的國家制度,從而使中國古代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集團過早地誕生了。 與古希臘的文明進程不同,由於產品的交換和社會的分工沒有得到普及,土地沒有完全私有化,氏族內部的血緣關係也沒有被徹底破壞。因此,當原來氏族社會中的顯族逐漸演變成奴隸主階級而其他氏族成員淪為奴隸的時候,他們之間至少在表面上仍維持著一種原始的宗族關係。
14/9/12 吐罗火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民族之一。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兴起的月氏人、天山南麓的龟兹人和焉耆人、吐鲁番盆地的车师人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楼兰人,皆为吐火罗人。吐火羅人的外貌特徵都是黃褐或棕褐頭髮、藍眼睛、深眼窝、高鼻梁,具有原始印歐人特徵。西亚起源的小麦就是吐火罗人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楼兰文明,对中国佛教史发生重大影响的龟兹文明,融会东西方多种文化因素的吐鲁番文明,也是吐火罗人创造的。吐火罗人有可能是最古老的印欧人民族之一,吐火罗人究竟何时与印欧语西方语支的赫梯人、凯尔特人、希腊人分离?他们又如何千里迢迢来到塔里木盆地?迄今仍是一个谜。
月氏族在商代就居于我国西北。月氏西迁前应居于祁连山与天山之间,即今甘肃西部至新疆东部一带。月氏曾十分强大,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直到公元842年以后,维吾尔人才进入塔里木盆地,并同化了吐火罗人。月氏西迁后在中亚建立贵霜王朝,但我国史籍习惯上称之为月氏。
14/9/12 [林梅村。03/8/6] 土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
70年代末,中国学者开始参与吐火罗人起源的研究,并在考古、语言和人类学三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考古发现已经确认,早在公元前2000年初,印欧人在新疆的分布已达天山东部的奇台,乃至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孔雀河流域。研究者相信,这些年代最早的、分布最靠东方的印欧人考古文化,就是吐火罗人祖先的文化。分析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间在新疆分布的几种青铜时代文化,终于发现解读吐火罗人起源的关键是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这个文化源于里海—黑海北岸的颜那亚文化,其中一支向东迁徙到阿尔泰山南麓,并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形成克尔木齐文化;从后者分化的一支南下楼兰,形成小河—古墓沟文化。而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铜文化,则是吐火罗文化与羌文化结合的产物。
(注意:公元前2000年相當中原進入夏朝。而新疆區域已進入青銅文化。)
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文化(前2200年至前1900年)分佈地域主要在俄羅斯南烏拉爾山東部,哈薩克斯坦北部車爾雅賓斯克以南,托博勒河與伊辛河之間草原地帶,銅礦冶煉進一步發展,經濟形態是牧業與農業相結合的混合型經濟。中期为该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出现多处具有强大防御功能的居址,布局严谨,有完善的供水和排水设施,采用多重防御墙。殉牲习俗盛行,往往随葬家马和马车。晚期,殉牲数量减少,殉马习俗不复流行。铜矿开采和青铜工具制造有了长足发展,不仅满足本地需要,而且长途贩运到欧亚草原许多地方。公元前1600年,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被新兴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取代。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对中亚文明的重大贡献是:首次将马车引进中亚草原。值得注意的是,圆形城垣和塔里木盆地早期城市的建筑风格完全一致,如克里雅河流域的圆沙古城、孔雀河流域的营盘古城等,向东最远一直分布到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河流域。
(注意:中原在商末才出面馬與馬車的遺跡。)
(注:额济纳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干流全长821公里。流经青海、甘肃和内蒙。上游叫羌谷水、鄂博河(蒙古语“先祖之地”),流淌在甘肃张掖地区;流到酒泉地区就改名叫弱水了;进入阿拉善盟,便叫额济纳河。)
有迹象表明,克尔木齐人还引进了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卡式铜斧。这种铜斧很有特点,斧脊带突出叶片。这种铜斧在巴里坤县奎苏乡石圪塔村和巩留县阿尕尔生乡各发现一件。它们的脊背都带叶片,只是长度比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卡铜斧的叶片稍短,而安德罗诺沃铜斧则没有这样的叶片。克尔木齐文化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首次揭示了阿尔泰山南麓古代文化与里海—黑海北岸颜那亚文化之间的联系。
公元前 2000年或早期时候,克尔木齐文化在阿尔泰山、天山地区初步形成,北起阿尔泰山南麓的克尔木齐,南至巴里坤草原。而月氏人主要活动于阿尔泰山南麓至巴里坤草原。现在看来,月氏人是一直留守阿尔泰山南麓的克尔木齐人的后裔,随着中亚草原部落的游牧化,最终发展成吐火罗系统的游牧民族;另一部分克尔木齐人南下塔里木盆地,与当地羌人以及后来迁入塔里木盆地的雅利安人逐渐融合,随着中亚绿洲文明的兴起,最终发展成吐火罗系统的农业民族。
从中亚历史发展进程看,天山南北的吐火罗化与月氏人称霸中亚有直接关系。匈奴兴起以前,月氏人一直是西域霸主,就连匈奴太子冒顿都得送到月氏王庭当质子。匈奴单于的称号“头曼”和突厥可汗的称号“土门”皆源于吐火罗语tumane,意为“万户长”。看来,月氏统治下的匈奴和突厥部落首领必须得到月氏王的认可或册封,吐火罗语大概就在这个时期成了西域官方用语或通行用语。正由于甘青地区汉藏语系羌人的崛起,才阻挡了印欧人大举东进;否则,中国文明将像印度河古文明或两河流域古文明一样,毁于印欧人大规模入侵。
公元前1800年,以奥库涅夫文化为代表的阿尔泰语系部落迅速崛起,结束了阿凡纳谢沃文化为代表的印欧人部落在南西伯利亚的统治。同时,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卡文化为代表的印欧人部落在西西伯利亚发展到鼎盛时期,并积极从事对外扩张活动。阿凡纳谢沃人既不能在南西伯利亚继续生存,亦无法在西西伯利亚找到避难所,只能在相对薄弱的吐火罗人领地寻求谋生之地。这就是克尔木齐墓地为什么出现阿凡纳谢沃陶器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1500年,欧亚大陆面临一场更大规模的印欧人迁徙浪潮,史称“雅利安人大迁徙”。和以前入侵小亚、讲赫梯语的印欧人不同,他们讲雅利安语,故称“雅利安人”。公元前1450年,他们驾马御车从中亚草原南下,首先控制了本来属于胡里安人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随后兼并叙利亚和伊朗山地,建立了近东历史上第一个雅利安国家——米坦尼王国。晚些时候,雅利安人分批南下伊朗高原,先后建立米底、波斯两个王朝。另一支雅利安人远征印度河流域,开创了印度文明史上的雅利安时代。
(注意:公元前1500年,中原進入了商朝。赫梯人是最早用鐵的民族,而秦國用了鐵器,戰勝了六國。所以,很可能鐵不是海路傳進中原的,而是由西域進來的。)
(注:安纳托利亚(Anatolia),又名小亚细亚或西亚美尼亚,位于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地处亚洲最西端之半岛,东部与亚美尼亚高原、伊朗高原相接。东南隅与两河平原相接。)
一般认为,公元前1600-1400年广布中亚草原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就是雅利安文化。阿尔泰山和天山地区近年不断发现安德罗诺沃文化遗物,证明了雅利安人的到来。
(.:所以,不是都是從東到西擴張,印歐人,亞利安人(印歐人的一批)都往東來過。印歐人秋風掃落葉的軌跡非常像蒙古人橫掃歐亞的軌跡。稱呼為印歐人有些奇怪,明明是從高緯度中亞的人種入侵了印度,並把印度原住民變成奴隸階層,怎麼能稱作印歐人?看了英文 Proto-Indo-Europeans (PIE)就可知中文譯名是有問題的。英文強調是歐洲人,Indo 是修飾語,比較貼切的名字應是"馬歐人",馴化了馬的歐洲人。問題來了,蒙古徒弟為何打贏師傅馬歐人,答案應該是野蠻還是戰勝了文明,蒙古人的騎馬已經到達人馬一體的境界,而且完全放棄了農耕,成為馬匹上的民族,100%游牧民族。原因是蒙古高原上,完全沒有農耕的可能,而在中亞是可農牧混合。看到蒙古包就知答案了,家庭根本不建房子,而早期的馬歐人是有房子的。)
14/9/13 古人制造洞室,沿洞壁用木头石头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洞顶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烟、出气、采光、通风之用。后来发展成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那时称这种洞室为乌尔斡,"乌尔"原意为"挖"的意思,采集时代,蒙古族住在窝棚里,这种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用桦树皮覆盖,制做简单,便于遗弃。随着原始人类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养成家畜,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时代的发展要求一种便于迁徒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在狩猎时代向游牧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自古以来蒙古人和其它一些民族称这种房子为格日(Ger),而到了17世纪,因为满族人叫格日为蒙古包(包是满语,房屋之意),蒙古包这个名称被广泛接受。至今草原牧民仍然沿用格日的旧称谓。
从西伯利亚等地出土文物和岩画的发现看,早在公元前3000年,在西伯利亚、高加索、中亚、黑海一代生活的游牧民部落就使用带有蒙古包式"哈纳"的房屋或车上棚屋。哈纳是蒙古包的雏形。因为,蒙古包是从用木条搭建的简单的住宅逐渐演化成现在的形式的。那种简单形式,今天我们从北美印第安人所用的梯比(Tipi)、北欧萨米人使用的"拉屋"(Lavvu)和我国鄂伦春族的"斜仁柱"等住宅形式上能看到其基本模样。在这种住宅的进化过程中,哈纳的出现是获得其作为蒙古包的建筑形式关键一环。
14/9/13 [陈致勇] 再论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的起源与迁徙
新疆古代居民主要以欧罗巴人种成分为主,蒙古人种成分较晚才大量出现。欧罗巴人种各类型在新疆出现的时间顺序是:原始欧洲人种:在中亚主要分布着阿凡纳羡沃型和安德罗诺沃型两个变种。时代较早的阿凡纳羡沃型头骨更粗壮些,两者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别。这两个类型大致在公元前二千纪已定居于孔雀河流域。东部地中海人种:即印度-地中海人种,以窄面、长鼻、深色素为主要特征。此人种类型于公元前900年或更早些的时期出现在新疆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中亚两河类型:又称帕米尔-费尔干类型。在苏联境内的中亚地区,中亚两河类型是在欧洲人种特征弱化的安德罗诺类型的基础上,混杂少量蒙古人种成分形成的短头型混血人种,地中海人种成分并不多。但在新疆境内天山地区的中亚两河类型则有明显的东部地中海人种成分的沉积(如阿拉沟墓)。中亚两河类型于公元前600年出现在伊犁河上游地区。
推测早期的原始欧洲人种和中亚两河型移民主要从山谷或沿河流进入北疆;而地中海人种移民从西南部山口进入南疆盆地,而后沿盆地的南缘和北缘分两路向东迁徙。
1.北疆地区:河湖众多且水量丰沛,自然条件优越,除天山山脉以外的天然阻隔较少,有多处适合迁徙的山口与通道,这里介绍几条进入北疆主要的线路:阿尔泰山南路:沿额尔齐斯河、阿勒泰进入准葛尔盆地。这条路线沿途河湖纵横、山川秀丽,克尔木齐古墓群表明这是吐火罗人进入新疆的主要通道。天山北路:这是丝绸之路中最主要的路线。又分为两条支路,可以从阿拉山口进入而后一路往东,也可以沿伊犁河上溯并穿越天山,最终都可以到达新疆腹地。昭苏土墩墓表明天山北路是中亚塞种人主要的入疆通道。
2.南疆地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中间有塔克拉玛干无人区,周边为天山、帕米尔高原、
昆仑山所包围,似乎进入很困难。但是塔什库尔干(帕米尔高原东南部)香宝宝墓中出土的地中海人种头骨表明南帕米尔塞种人早在公元前一千纪就已进入南疆。而洛浦县山普拉、拜城克孜尔地中海人种墓葬的发现,表明南疆盆地的南缘和北缘都是古代的迁徙线路:天山南路:相当于丝绸之路中的“宝石之路”。沿此路线向东行进,途中有天山融雪所形成的河流以及塔里木河提供充足的水源,可直达新疆腹地和孔雀河流域。应该是南疆的主要迁移路线。昆仑山北路:相当于丝绸之路中的“玉石之路”。沿此线路向东可到达出和田美玉的玉龙喀什河流域。但是再往东到塔里木河下游的途中河湖较少。不过民丰县尼雅遗址的发现表明公元前3世纪前这里曾有丰沛的河流,可为迁徙人群提供必要的补给。
雅利安人(即塞种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1)定居或半游牧阶段
以畜牧业兴起为开端,饲养的家畜包括牛、羊、猪、狗等,在这个阶段出现了用牛拖的两轮或四轮车。根据考古资料推断,伏尔加河流域驯养野马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五千纪,不过最初只作为肉用牲畜,而不是坐骑。此时原始印度-伊朗语已经形成,但雅利安人的祖先尚未从原始印欧集团中分化出来。迁徙主要以畜牧小群体所进行的缓慢渗透为代表。一般来说他们与当地其他居民保持着友善的关系。
(2)游牧迁徙阶段
公元前3500年开始,大种马的选育、辐条车轮的发明以及两轮战车从南高加索的传入,使王族和武士阶层发展起来。雅利安人从此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开始对南方富庶地区进行入侵。这个阶段的迁徙特点是以组织良好的骑兵和战车武士为首的较大群体、氏族部落的运动,意图在被征服地区充当主导阶层,但结果是往往是只能适应当地的文化与社会体系。约公元前四千纪中叶,印度雅利安人首先分化出去。公元前三千纪,印度雅利安人从咸海和里海之间的草原向东南方移动,征服了伊朗戈尔甘河(Gorgan,里海东南部)
流域。公元前三千纪末,西亚出现了原始印度语最早的迹象,印度雅利安人向美索不达米亚扩散以及与胡里安人则融合始于公元前2300-前2100年间。
(3)国家兴起阶段
雅利安人开始发展游牧的养马业,并组织起庞大的骑兵。迁徙特点是骑马游牧民族的大规模运动,他们带着牲畜寻找新的放牧地,并且意图征服农耕地区,以那里的产品弥补单一经济的不足。其结果导致大规模的种族迁徙、大片地区的征服以及国家的兴起。
塞种人(即萨迦人、斯基泰人)是公元前3-8世纪活动于中亚广大区域的游牧民族。断塞种人起源和演变的大体过程:塞种人的形成基础是分布在东欧森林-草原交界地带的原
始欧洲人(R1a1),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发生分化,在北方与森林地带的短头化的乌拉尔人种(N*)混杂,向着现代中亚两河类型的方向发展;而在南方草原地带主要与地
中海人种(I*)和高加索人种混杂(J2a)。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约公元前3500年),塞种人集团发生了大规模迁徙和分化,其中一些支系进入伊朗、印度、阿富汗和高加索等地区,自称为“雅利安人”。在南亚,雅利安人与印度、伊朗、阿富汗的土著居民继续融合,表现出印度-地中海人种特征。在高加索,斯基泰-萨尔马泰人与北高加索居民混血,表现出高加索人种的特征。而东欧草原地带的斯基泰人支则沿中亚草原向东迁徙,途中继续与原始欧洲人(主要是安德罗诺沃人)和蒙古人种北亚、东亚支系相混杂,最终形成短头化的中亚两河类型。
14/9/13 [藤川繁彦 高浜秀 林俊雄 雪宏一] 北亚的游牧骑马文化
游牧骑马文化的形成,近年在米奴辛斯克之南、叶尼塞河上游的图瓦已有重要发现,这就是被称之为“金钱”的直径达120米的大型古墓。该墓出土了斯基泰、西伯利亚式动物牌饰、饰物等,随葬马数量多达160匹。发掘者根据出土的马具、镞等推定其年代为纪元前7~前8世纪。如果此说不误,那么在黑海沿岸的斯基泰文化之前,图瓦地区就已经形成了典型的游牧骑马文化。
在图瓦西部的阿尔泰山地,繁荣的游牧骑马文化为巴泽雷克文化。其代表性遗迹有巴泽雷克、托克塔、巴沙达尔等古墓群。在那里,由于封冻而保存了完好的墓室,从中出土了木制品、纤维制品和木乃伊尸体。在墓室外部还发现有随葬的马匹,马匹身上带有施动物纹饰的马具。在木制品和纤维制品中,饰有与斯基泰文化相同的动物纹、动物争斗纹。该文化已经是相当发达的游牧骑马文化。这种用马随葬、用木乃伊方法保存族长遗体以及为吸大麻而设帐篷等,都与斯基泰风俗一致。被认为是阿肯美尼斯王朝在波斯制作的丝织品和从中国战国时代输入的青铜镜以及刺绣品也有出土,说明这种国际交易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开辟以前。
14/9/13 [乌 恩] 论夏家店上层文化在欧亚大陆草原 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相继发掘了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首次提出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命名。夏家店上层文化是长城以北地区重要的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年代断为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当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为该文化的繁荣时期。
欧亚大陆草原一般是指多瑙河至鄂尔多斯的广阔地域,这里自古以来是早期游牧或半游牧人的活动舞台,他们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尤以兵器、马具和所谓“野兽纹”装饰艺术最具特色,国外的考古文献称之为“斯基泰三要素”或“斯基泰三合一”。这种草原文化的形成期大约在公元前第一千年的头几个世纪,即青铜时代晚期或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过渡时期。黑海北岸以斯基泰文化而著称于世。关于斯基泰文化的年代上限,一般认为公元前7世纪,而早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通常称之为“前斯基泰文化”或“金麦里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
早期游牧人文化形成于青铜时代晚期,但其形成的初期经济形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游牧畜牧业,而绝大部分仍然处于定居的半游牧状态,只是畜牧业和狩猎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情况正是如此。
从人种方面分析,蒙古西部、阿尔泰、图瓦的古代居民属于欧罗巴人种,而蒙古东部、外贝加尔地区的居民则为蒙古人种。从文化内涵方面考察,蒙古西部的乌兰固木文化、阿尔泰的巴泽雷克文化、图瓦的乌尤克文化,均以木椁墓和多人葬为主,显然与夏家店上层文化不搭界。至于蒙古东部和外贝加尔的“石板墓”文化则以石棺墓和单人葬为主,墓内出土的青铜短剑、管銎斧、刀、斧、各种联珠形饰、双尾垂饰、镜形饰、衔、镳,以及卷曲成环的猛兽形象,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同类器物及艺术风格颇多相似之处。夏家店上层文化以石棺墓和单人葬为主,同“石板墓”文化的墓葬结构和葬俗接近,又都同属于蒙古人种,无怪乎有人曾推测匈奴文化源于夏家店上层文化。
14/9/14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10期] 鄂尔多斯高原 (Ordos)
黄河从宁夏北上,画出一个巨大的“几”字形,从内蒙古高原割下一块土地,称鄂尔多斯高原。也有人形象地将黄河比为一条抛出的绳索,套住了这个相对独立的高原,又称河套。鄂尔多斯高原海拔1100米—1300米,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南部虽然与黄土高原接壤,但有一道长城将二者明确分开,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主体今属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小部分属于陕西和宁夏。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但这位母亲套来的鄂尔多斯高原,却是一块风沙弥漫的荒漠草原,不适合农业。高原南缘的明长城,正好与我国农牧交界带的走向一致,可知从地理上看,鄂尔多斯属于内蒙古高原的延伸,是游牧的天堂。问题是鄂尔多斯高原离汉民族的核心地区——关中平原——太近,一旦被游牧部落占领,就构成重大威胁。于是,每当汉民族强盛,便将军事防线推进到黄河北岸的阴山一带,囊括整个河套地区,秦、汉与唐朝都是如此。汉族只懂耕作,不擅畜牧,这块土地其实得之无益,维持的成本却很高,一旦国力衰退,便不得不主动放弃。
明军退出河套地区之后,游弋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鄂尔多斯部尾随而来,陆续进驻,给高原带来一个新名字,并成为其最后的主人。鄂尔多斯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嫡系,不但迁来了成吉思汗陵,还相当完整地保存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祭祀文化。
14/9/14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的破碎地表。
(.:以前讀沒感覺,今天才知道,北界是長城,而長城是在河套的中間,這是很奇怪的,地理的分隔,怎會以地表、氣候的差異來分隔。)
(.: 難道長城以北是蒙古高原、陰山的延伸,而以南是黃土推積出來的,Q:河套內長城以北區域的黃土厚度為何?)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岩石受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阴山山脉東起河北省西北部的樺山,西止於內蒙古巴彥淖爾盟中部的狼山,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50至100公里,橫亙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黃河流域的北部天然界線,亦是河套地區的北部屏障。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间。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中段和西段山地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场,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牧区。
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匈奴以阴山山脉为中心。阴山岩画,绵延两万多平方公里,历史跨度从夏、商、周时期直至明、清时期,长达数千年。画中不但反映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居住、放牧、祭祀、歌舞、行猎、风俗等情况,以及日月星辰等方面外,还反映了与中原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交流与交往。
河套,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银川平原,又称“西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和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的“前套”。
(.:今天才知道,河套南界是長城。)
14/9/14 [邵方] 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题初探
西亚一万年前就进入了定居农业发展阶段。西亚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前有一个长达七千年的中石器时代15000~8000B.C,这正是农业孕育或起源的时期。中石器时代晚期的不少遗址已有建筑及初具规模的村落遗迹,仍以狩猎采集为主,但正在向农业方向发展,并有了畜牧的萌芽。西亚的新石器时代只经历了二千年8000~6000B.C,随后进入了约3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6000~3100B.C。公元前3千年,西亚已进入青铜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以种植小麦和牧养绵羊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已经成熟,并开始向四周扩散。
新石器时代欧亚草原上的居民和他们南部的邻居一样,过着以定居农业为特色的经济生活。因为游牧经济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不完全经济,它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当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这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决定了游牧民族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的混合经济毫无疑问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济类型。
游牧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大量乌兰察布岩画反映在青铜时代乌兰察布草原出现了车辆,其车形不仅与我国殷商时期的车形大致一样,也与中亚各地青铜时代的车形相仿。
位于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的朱开沟遗址,第一至第三段在经济类型上无重大差别,从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大量的陶器,房屋的建筑方式以及随葬的猪骨等可知,当时的人群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到了第三段时,殉葬的家畜以及细石器有显著的增加,并出现骨柄石刃刀这样精致的切割工具,这意味着当时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特别是由第三段开始,许多墓葬中有大量的羊下颚骨。从第三段起开始使用青铜器,但铜器主要不是用于农业生产上,而是起初用来制造小型工具和作为随身装饰品,在第五段时则用来制作武器。从第五段墓葬中发现的铜兵器来看,当时人群团体的冲突逐渐扩大,应付战争已成为社会机能之一。第五段所处的时间恰是欧亚大陆气候全面转向干凉,斯基泰—塞种人游牧文化开始兴起的阶段。
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草原青铜文化当是兴起于邻近黄河中上游以北,与农业文化圈相接的草原地带,然后再向其他地区扩展。田广金先生曾指出,“商代晚期以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逐渐向东、向北扩散,向北直至西伯利亚”。这一结论当是与游牧文化兴起、扩展的实际过程相吻合的。游牧部落形成后,有向周围地区扩展的需要,而这种扩展通常指向那些气候更寒冷、先前较少有人活动的高原草原地带,并逐步形成不同群体的游牧圈。一个群体可能会相对固定的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季节迁徙,也可能有较长距离的群体“移民”。在内蒙古地区,早期的游牧部落大概是从黄河沿岸地带逐步向北移动,进入阴山山地和阴山以北的草原地带以及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两大草原。除海拉尔、满洲里、新巴尔虎左旗早年有一些细石器地点的发现外,上述地区除岩画外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较少发现,而在春秋时期,当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进入鼎盛期以后,历史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文化遗物则广泛存在于蒙古高原各地。这也许反映出游牧文化扩散的范围和速度在这一时期才达到一定的规模。
导致从农牧业混合经济向游牧经济转变的原因是复合的,首先,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从而使农业生产受到挫折,造成人们在经济上增加了对畜牧业或狩猎的依赖。在公元前2500年后的晚新石器时代,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的生态环境似乎越来越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这很可能是气候上逐渐干旱化造成的结果。其次,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在夏家店上层文化中,从动物遗存以及出土器物上的动物形象来看,除了当地原有的家畜猪、狗、牛、羊外,也出现了驯养的马。李家崖古城遗址中的动物遗骸有马、牛、羊、猪、狗、鹿。因为有车马器的出土,无疑在鬼方文化中已有驯养的马了。
公元前1720年,喜克索人手执青铜武器和弓箭,驾着马拉的战车征服了埃及,统治埃及一个半世纪。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联盟侵入了印度,并且在此永久定居下来。几乎与此同时,手执青铜武器的战车兵来到了黄河流域。也许是强弩之末或人数太少,并没有把商朝推翻。但商朝甲骨文中有关于从北方侵入者俘获战车和马的记载。
在中国,驯养马较为可靠的考古学证据所显示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或略早,因此,从驯养发生的时间顺序上看,似乎也支持游牧文化是从西北方传入中国的看法。目前在长城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最早马具如马衔、马镳来看,均表现为来自北方的文化因素,到了春秋时期,中国长城以北的北方地区马具仍接近南西伯利亚马具的风格。中国北方地区的“北方青铜器文化”或“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化”与流行于欧亚草原上的同类器物在风格和工艺上是一致的。
由于地理上的接近,以及有南俄草原特色的动物纹饰主题早已出现在中国的北方青铜器文化中,因此,草原游牧的技术与观念很可能在此时公元前六世纪或略晚影响中国北方地区游牧的产生。
14/9/14 [林沄] 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
先秦文献中的戎、狄和战国才活跃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胡、匈奴并非同一族群。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地带,它之变为游牧人往来驰骋的地带,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过程。
直到1997年在中国的《历史研究》上,居然还有一个既对考古资料没有实际了解,又不懂体质人类学常识的人,试图论证匈奴在文化和人种上都起源于中国中原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这种谬论并没有严肃的学者会认真看待。
收集和鉴测过的古代颅骨资料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之际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的均属高颅的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的居民,和均以低颅为特征的汉代匈奴和鲜卑显属不同的种系。
欧亚大草原地带对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影响早在夏代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但当时北方长城地带的居民并不是游牧人。
中原民族把非华夏血统的好战的异族统称为戎,是从西周开始的。“西戎”是对西方之戎的统称,主要构成就是羌人。《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强调他们是从事牧羊业的。
夏家店上层文化很早就被误认为东胡遗存,其实,夏家店上层文化应该是山戎的遗存。这种文化在春秋早期后明显地衰退,应该和齐桓公北伐山戎的军事行动有关。
目前不但在新疆地区还没有发现早到殷墟时期的骑马术和马车存在的根据,而且北方长城地带的西部地区诸考古学文化中到西周还没见到车马器。所以我相信中原地区的骑马术和马车都是从北方传入的。掌握骑马术,用以发挥在放牧、狩猎和长途旅行上的优长,与在作战时使用骑兵队并不是一回事。在骑兵群作战出现之前有一个只用马拉战车作战的阶段。
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这个时段中,从西北方传来的斯基泰——塔加尔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蒙古高原和外贝加尔,因而也渗入夏家店上层文化。举例说,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北方系短剑,仍保持某种程度凹格的特点,但剑格却采用了和塔加尔文化相似的小鸟头装饰。这个时期可称为北方系青铜器中期。春秋中期起,中国北方系青铜器有相当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斯基泰——塔加尔文化的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并在长城地带迅速传布。代表性器物是:有鼻的带扣和S形构图的带饰、鹤嘴锄斧、锤、斯基泰式短剑等,这类器物都可以在土瓦、戈尔诺阿尔泰发现类似物。从这时起,中国北方系青铜器进入晚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新式器物是从西方传到土瓦、阿尔泰和蒙古西部再传到北方长城地带的,上文提到的清水河西麻青墓和米脂张坪墓中出的带扣,就是新式器物在北方长城地带出现的较早实例。这种器物要传到这个地带的东部,已经是春秋晚期了。青铜的鹤嘴锄斧、锤在宁夏、鄂尔多斯常见,毛庆沟仅见铁的,冀北的军都山类型中不见此物。这都说明这类晚期北方系青铜器的代表性器物是从西向东传布的。
西周晚期有名的玁狁入侵事件,涉及的地名均在陕西、宁夏乃至山西一带,甚至侵至镐京地区。从多友鼎铭可知,在一次战役中俘玁狁117乘车之后,玁狁仍能继续进行多次战役,还能俘京师人,可见玁狁战车之盛。这样一支以车战为主力的军队,似非当时鄂尔多斯地区所能有,很可能是蒙古高原远征而来的。所以来时声势浩大,去后便销声匿迹了。
现在可以确知的是,蒙古高原上的北亚蒙古人种的游牧人,在战国时代全面进入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这时候他们已经不再以战车为军事主力,而用骑兵群作为可怕的打击力量了。这激起了与之有接触的部族和国家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而发展大规模的骑兵作战。
14/9/14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末至二千年初,蒙古境內即已形成在墓葬、儀式等物質文化方面極不相同的兩個氏族文化區域。而特別重要的,是居民在人種類型上的差異:東部是蒙古人種,西部是歐羅巴人種。
至於南西伯利亞以及阿爾泰一帶,在公元前三千年之初,阿爾泰一帶主要被白色人種的烏古斯(Oguz)型人種所盤據。而在米奴辛斯克(Minusinsk)盆地,在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千年間,那裡住著長頭型的「原歐洲人」(Proto-European 或稱古歐洲人種),但到了公元前十二世紀到七世紀間,有大量來自中國北方的居民移居到此區,而與原有的歐洲人種混雜。然而再往下的公元前七至二世紀間,該地又混入圓頭型的歐洲人種因素,逐漸地削弱了中國北部人種的特徵,而回復到單一的歐洲人種。但自公元前二世紀開始,由於與南方匈奴不斷接觸的結果,使得比較單一的歐洲系丁零族人種又被匈奴所混雜。所以這個區域曾經歷過二次的人種混血,一次是丁零的北遷,第二次則是匈奴的向北擴張入侵。 由於這兩次蒙古人種的擴張,造成了該區原有歐羅巴人種的蒙古人種混血。中國自先秦時期起,可能便開始與這些南西伯利亞的白種部族發生接觸。
Karl Jettmar 認為可能自商代以降,就存在著一條從中國到貝加爾湖地區的貿易路線,而這條路線甚至還往西延伸至森林草原帶。此區域是蒙古人種與歐洲人種的交會混合地帶。中國自商代開始即與南西伯利亞的青銅文化有過接觸, 馬車, 甚至是騎馬術 可能都是從這條北方路徑傳入中國,這條中國與內陸歐亞草原溝通的路徑,可能一直往下延續至西周。
14/9/14 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er,约公元前7~前6世纪)。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13年8月13日,在地处帕米尔高原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发现了距今约2500年的拜火教遗址。
祆教在中国的传播,其实自周朝时就已开始,斯时著名的蛮族犬戎,即有古祆教背景,其特有的宗教仪式“庭燎”,便源自于祆教。此后随着阿拉伯地区与东方的文化交流,祆教势力进一步传播到了西域,古高昌、匈奴的许多部落,都是信奉祆教教义。王素《高昌火祆教论稿》, 对这些吐鲁番新出土的材料做了通盘的解说。他把属于麴氏高昌国时代(502-640)的文书中的“丁谷天”、“胡天”、“诸天”、“天”, 都解释为祆神或其祭祀场所。他还指出《高昌永平二年(550)十二月三十日祀部班示》中的“萨薄”, 即高昌国专门管理和监督火祆教的官员。
祆教在唐朝流行的范围主要在西域和北方地区, 是和粟特人的迁徙路线和聚落分布相一致的。在粟特人东来的西域地区, 由于缺少汉文史料, 以往人们对这里的九姓人活动情况不甚了然。荣新江《西域粟特移民考》 利用当地出土的伊朗语文书材料, 补充了于阗、楼兰、疏勒、据史德、温宿、拨换、龟兹、焉耆等地粟特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 荣氏又撰《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根据文献、文书、石刻等各种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接续前文所考西域聚落,由西向东,依次描绘出且末、鄯善、高昌、、庭州、伊州、兴胡泊、敦煌、常乐、酒泉、张掖、武威、原州、长安、洛阳、灵武、六胡州、太原、雁门、蔚州(兴唐)、卫州(汲郡)、安阳、魏州、邢州、定州、幽州、营州全面揭示了入华粟特人的迁徙和建立殖民聚落的情况。
14/9/15 通古斯(Tungus)--满语族的祖先在数万年以前居住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地区,他们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最初的所有的发展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离开了原地来到了东部地区(即黑龙江上中游和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后发展成为女真和满族。留在当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继续发展,后来被操突厥语族(雅庫特人)的外来人所融和。
14/9/15 [舍丹扎布《北方史话》] 关于蒙古语和契丹语关系的总结。
舍丹扎布认为“契丹”名称的蒙古语是“奚丹”或“奚丹木”,意为“镔铁”,就是用木棍和铁棍猛击动物的意思。原来,在巴林地区(也叫赤山),遍地柞树,野鹿和野猪比较多。猎人的捕猎工具就是镔铁。所以,契丹人以“镔铁”为号,以致成了族名和国名。契丹人的国号时而为“契丹”,时而为“大辽”,这是因为“契丹”和“辽”字都是镔铁的同义词。
蒙古语是契丹语的继续和发展,契丹语言和室韦蒙古的言语是一致的。现代科学测试发现,达斡尔人和云南“本人”是契丹人的后裔。为什么与契丹人关系密切的蒙古族人却不能从基因关系上找到一致性呢?因为契丹人主要是乌兰山即赤山地区人。而蒙古族人的组成部分太多太广,整个北方人如突厥、铁勒、柔然、拓跋、慕容、山戎、室韦、乌罗侯东胡、鲜卑、乌恒、宇文、回鹘、汉族韩氏,甚至西亚东欧都有成吉思汗的子孙血统,整个北方人大都卷入蒙古人行列了。”
辽朝被金人打败之后,除少数契丹贵族和外戚向西跟着耶律大石走,建立西辽朝外,绝大多数的契丹平民和室韦蒙古融合在一起,都变成了蒙古族人。此契丹人多数还是科尔沁大草原人,在唐朝初期至中期以大贺氏为主体的人。这些人融合以后成为蒙古族的主体成员之一。当然蒙古族中包括大唐时代的室韦大呼尔部人,但这一部落人口却并不多,并在长期的战争中损耗不少。后来,人们把契丹人称为大贺尔蒙古人。
(.:靈光一現,滿族、蒙古族的族名就類似 中華民族 這族名,不是血源的種族。因此,就要了解其組成民族、統治民族及其語言和宗教、主要基層民族與其語言和宗教。)
14/9/15 [金理新。《上古漢語音系》] 原始的漢藏語和文字的搭配過程,可能先是「一字多音節」(證諸今日的印尼語),然後簡化成了「一字一音節、帶有許多複輔音」(證諸今日的藏語與中國西南諸語),最後才到了我們今日熟悉的「一字一音節、單純的 CVC 結構」。從藏語中摘取出許多與漢字相類的語彙,一一解釋漢字在上古的發音與其流轉的歷程。由於藏語不像後來的漢語是種「孤立語」,它有原始的某個字根,然後依據說話者的動詞形態、詞性轉變、敬語與否、描述關連的區別,而為字根加了各種前綴與後綴發音。比如像「續」字,就可以看作是「讀、竇、瀆」這種原始「*dog」加入了前綴「*s-」的結果。中古時代的「見母」的二等、三等,其上古的來源對應分別是複聲母的「*kl-」和「*kr-」。由藏語的「h- 前綴」,「父」字的中古音照韻書的記載,是要讀成「piu」的,是個帶有長「-i-」介音的合口字。假如「父」字的的流轉是規則的,那麼它的上古音就成了「*piua」,作者說︰「這一擬構拿給就算沒有一點兒語言知識的人一看,也可以看出(……它的……)擬音之不可靠,因為作為最普通的親屬稱謂,父是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語言都有相同的讀音——*ba、*pa 等之類的音。上古的來源是和藏語的「前綴字」有關——簡而言之,「父」的上古音就是帶有前綴的「*a- pa」,就是今日還有人在使用的「阿爸」完全相同。
14/9/15 [周及徐] 《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 主要新观点:
1.用大量的证据证明汉语和印欧语这两支传统谱系分类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的语言,在史前时期有过密切关系。
2. 根据汉语与印欧语的比较材料,支持新的观点:汉语曾是形态丰富的语言。‘汉语是孤立语的典型’这一传统看法需要改变。
3.在汉语和印欧语比较中,发现了意义明确的构词成分的对应。
4.提出了关于上古汉语阴声韵韵尾来源的新构拟。
5.由语言学的证据证明历史上汉藏民族和印欧民族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有人說:将汉语和藏语视作同类,是令高本汉失色的学术失误。高本汉有高本汉的道理,不错汉语和藏语之间有不计其数的同源词,不过藏语和汉语的同源词关联,是因为他们是共同的原汉印欧语言移植过程不同的两个结果。汉语和藏语比较,更象印欧语。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和论述表明这点。)
(有人說:1.關係詞不一定來源於同源。2. 任意歷史上沒聯繫過的A語言和B語言都容易找到大量“關係詞”,畢竟特定系統的音位是有限的,而且同義詞和近義詞是可以很多的。生理或遺傳導致的直覺和感受往往是陷阱。形態素對應關係及統計學的顯著性檢驗才是否証或証明的關鍵。)
14/9/15 [谈济民]《汉英词汇的近源探秘》「汉英两语,大树两株。剖开底土,相连根部。」,“物”字在秦始皇时代念*miuet,而那时拉丁语的同义词汇“material”的词干部分是“mat”,“鬼”字在秦始皇时代念*kiuer,而在包括英语直至印度语在内的印欧语系中与“鬼”字相同意义的古词根(印欧语古词根)是*gheis (即现代英语ghoast的远古构拟形式),,“神”字在秦始皇时代念*dien,而英语的divine (神的)的印欧语古词根为*deiw (意义为“闪光、神”),你更会惊叹汉语*dien和印欧语古词根*deiw在语音形式上的基本一致吧!---同时你或许还会想: 印欧语古词根*deiw表示“闪光”和“神”两种意义,那么汉语中“闪”和“神”是否也相似呢? 查找秦始皇时代的“闪”字的读音是*tiam,和“神”字的*dien也是相当地近似! 原来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古代宗教的“神”在古人的心目中的形象就是天空中的“闪光”,是光明之源。可见关于神和闪光,不仅亚洲和欧洲在概念上一致,而且发音上也如出一辙!对英语词汇查考了其来源甚至其最终极的印欧语古词根并和汉语上古时代(先秦时代)的语音、意义相对照后,这样的惊讶有几百个甚至近千个。
从人类遗传基因的线粒体研究中已知,人类只有几位共同的母亲。人类的共同祖先源于非洲基本上也已成了共识。既然有共同的祖先,那么起初就会“都是一样的言语”,后来在漫长而又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化,共同特征消失殆尽而成为面目全非的不同语系。
(注:*miuet 的星號代表构拟,是擬出來的音,不見記錄的。)
(注:在構句上,中文也與英文相似, 是 主語 + 謂語 + 賓語。這與阿爾泰語系不同。)
14/9/15 有人說: 原始汉语对东亚土著语言的替代和演变要复杂的多,这种替代的模型至今尚未完全建立。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先挑出汉语中与印欧语有强烈关联的同源词,其他与印欧语没有关联的词,我们是将它们归于土著语来源。现在我们只能看到中国文明起源事情真相的某种主线,即流传至今的中国文明是几千年前雅利安人向东扩张覆盖某种中国本土文明的结果。我们所消受的中国文明,绝不是什么原生的土著文明,而是次生的雅利安文明,一如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以及日尔曼文明发生的过程。
(.:看到之前的那些考古、語言資料,腦中就有 "雲要飄來" 的感覺。印歐人就如蒙古人沒有帶來多少文明積累,但帶來改變,印歐人沒有進入中原,所以與印度、希臘的狀況不同。如果印歐人有進入中原,則漢人基因應有印歐人的印記。)
14/9/15 [曾雄生] 論小麥在古代中國之擴張
小麥起源於亞洲西部。中國的長江流域在距今一萬甚至一萬年以前就已進入到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耕階段,黃河流域也在距今八千年以前,也發展了以種植粟、黍等旱地作物為特色的農耕文明。現在看來,麥是在中國人種植稻、粟之後四千至六千年乃至更晚之後才出現在中國的。就黃河流域而言,麥的進入甚至比稻還晚。小麥在古代中國的擴張始自西北,它經歷了一個自西向東,由北向南的歷程。截止2000年以前,所有報告的45處麥作(包括蕎麥)的考古資料中,就有24處屬於新疆,其中新石器時代至先秦時期的12處中,新疆就有6處。說明新疆在中國麥作發展初期的中心地位。新疆近鄰中亞,小麥可能最先就是由西亞通過中亞,進入到新疆地區時間當在距今約5000年左右,後又進入甘肅、青海等地,甘肅省民樂縣東灰山遺址中出土了距今約4000多年的包括小麥在內的五種作物種子。商周時期,小麥已入中土。春秋時期,麥已是中原地區司空見慣的作物。
14/9/19 原生麦的麦穗是张开的,麦粒很容易散落一地,无法收拾。杂交后生成小麦,却是壳包得比较紧,这样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去收获它了。它也就成为人们主要的粮食之一了。 然而,由于这种小麦麦穗的特点,只有依靠人们的播种,它才得以繁衍。所以这种植物的扩散,实际上就是掌握种植它的人群的扩散。4500-5000年前,小麦开始在我国西北部出现,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判断,一支新的人群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14/9/15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約前3300到前2100間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創造了輝煌的彩陶文化,達到了世界遠古彩陶史的頂峰。並同時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物品。出土了一件青铜刀(公元前3280到前2740間),在H54灰坑中出土了铜渣。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匀,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柄端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的痕迹。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青铜。
(注: 中國到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才逐漸掌握青銅冶煉技術,直到約公元前21世紀的夏文化時期,中國歷史才真正進入青銅時代。)
(注:齊家文化也在甘肅。)
14/9/16 [.] 有一說法,羌族很強大,所以阻住了印歐人的進逼中原,羌族為何強大?而漢語又歸之藏漢語系,兩組語言有近親關係,羌族又很早入西藏,這兩個語言的祖源為何,是羌語嗎?中國最早發現銅器的遺址在甘肅。夏文化、周朝、秦國都處與中原的最西邊,也最靠近羌族,東邊靠海的文化被貶為東夷。四川的三星古文化也算是中國的最西邊,也靠近羌族範圍。也就是說華夏文化的源頭是在秦羌一帶,而匈奴早期也是在陰山以南、賀蘭山以東這一帶。商朝的晚期出現馬,而周朝的發跡則是在西陲,商朝的農業很發達,就代表農耕產出到達高峰,所以商朝持續了600多年。可預期商朝的武力應該是很強的,但周武王打敗了紂王,必有其利器:戰車。而戰車就是印歐人的拓展利器。
14/9/16 商帝辛(姓子,纣王)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空虚,无兵可守。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 姬发 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联军进至牧野,商军几乎要一直排到天边,一面面旗帜一望无际。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破敌,而且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很难和冲击力强大的战车阵相抗衡。
牧野野之战的情况看,基本上都是西南方的羌、戎各国。出身戎狄的联军进行了长时间的屠杀和劫掠。被杀死的商人有18万之多,被掳为奴隶的有33万。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
(.:整個情況,非常像之後的北方游牧民族往南侵略南方農耕民族,只是這次是由西方的羌戎奴役了農耕的商朝。就如蒙古一樣,周朝姬姓就開始分封家族於中國各地,開始姬性(有如蒙古的黃金家族)一族封建統治。而姬姓又來自羌戎,這就是中國歷史、文字、語言的傳承。之後,各封地坐大,成立了春秋諸國與戰國七霸,但各王都是姬姓,王室講相同的話。而周文化是中國文化的輝煌時期,自然中國文化就帶有羌戎的成分。而羌戎又影響到匈奴、東胡、突厥、蒙古。這就可以解釋一切了。)
14/9/16 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活跃于今陕、甘一带,西周末期,周幽王被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犬戎族就是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属于西羌族,是炎黄族先祖的近亲。早在炎黄时期,犬戎族就是炎黄族的劲敌。
(.:西周亡,類似北宋亡。當初看到犬戎這兩字,以為又是大漢族主義,貶抑用語,現在才知這是狼族的意思。白戎的白是否是與白狼有關?還是有印歐人?)
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为秦国的强敌。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国的游牧民族、游牧精神和游牧民族的图腾,也必须从古匈奴荤粥和犬戎开始。至汉朝,在原来犬戎活动范围内曾出现一个人口众多的西戎白狼国。到东汉明帝时,自愿归属东汉。白狼国就是犬戎国的变种,白狼王则是犬戎的后人,而白狼族就是崇拜白狼,并以白狼为图腾的部族。白狼国的存在,也可以证明犬戎所崇拜的白犬很可能就是白狼。据史书记载犬戎的母族——古羌族也崇拜犬图腾。
(.:想到匈奴與突厥的狼圖騰。應該是灰狼、而不是白狼。遠古犬這字指狼。)
(.:所以,夏商周的西邊大區域都是羌族。羌族的文化發展是與夏商同時在發展。)
14/9/16 [百度百科] 远古时候,中原地区以及现在山东地区都为东夷族所控制,创造了古代的东夷文明,诞生了少昊,太昊,神农氏炎帝,等杰出的统治者。而西戎族则世居关中,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关中环境变得十分恶劣,迫使西戎族东迁,另一个原因是藏缅人的入侵。西戎东迁,与东夷抢占丰腴的中原地盘,由于东夷族内部分裂,被黄帝为首的西戎夏族部落打败于涿鹿,遂确立了黄帝及夏族的统治地位,东夷各部被迫退回山东地区,但由于华族炎帝的影响力还在,德高望重,原本被放逐的炎帝重新被黄帝请来主持东夷事务,两个仇恨的部族开始走向和解,华夏的融合正式开始。这条融合的道路一走就是几百年,历尽曲折。
先是蚩尤部煽动东夷余部,假借炎帝之名起兵,黄帝遂与蚩尤大战,后来由于黄帝的计谋终于打败并杀死蚩尤,由此东夷部落开始安定,但仍反抗不断。再后,占据中原的夏族屡次对东夷用兵。先是,夏启建立夏朝(公元前2100年),遭到东夷反抗,对东部用兵,后来由于夏朝的腐败,出自东夷旁支的商族灭亡夏朝(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并坚持与东夷联姻的传统,并放逐原夏人,但融合还在继续。到后期纣王再次对娘家东夷作战,史称“屠母之战”,由于兵力被困在东夷地区,周族人联合夏人、楚人、苗蛮等周围部落进占朝歌,一举灭掉商朝,建立周朝。但这时商代的王国王子再次联合亲家东夷反抗共同的敌人周人,结果兵败被杀,商朝灭亡,但东夷人并为完全臣服,战争还在继续。
(.:玄啊,頁首這張照片選的真玄啊。難道中華文化之原真是謎?)
14/9/16 一說大禹即是羌人,漢魏時有「禹出西羌」的説法。夏朝、周朝與秦國的先祖可能都是古羌族。殷商有用羌人祭神的習俗。藏族早期的神話傳説認為藏人起源於東方,即今四川、西藏、青海相鄰地區,故有觀點認為藏族起源於羌族,亦即羌族的一支——藏人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贊干布(569年-650年)在位時盛極一時。
14/9/16 [百度百科]古羌人
“三皇”最通行的说法是指燧人、伏羲、神农三位圣人。伏羲、神农各是两大系统。伏羲在东、南方位,神农在西、北方位。伏羲属蛮夷系统,据说他发明了八卦,而这个“八”正是许多东方民族的圣数(如鲜卑、契丹、满洲、曰本等皆尚八);神农则属戎狄系统,他的部落联盟可能以原始汉藏成分为主,也不排除有一些原始印欧或阿尔泰成分。稍後,这两方面似乎都发生了势力更替,从西边来的黄帝取代了属于神农系统的炎帝(一说炎帝即神农)。
一般所谓的羌人,多是指汉代以後的西羌部落,那其实只是羌人发展程度更低的、後起的一支,主要居于河湟之间,因先前同他族接触较少,故血统较纯,更倾向于属黄种人的汉藏一系,由于这支羌人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与汉人争战不已,所以汉人後来便将他们视为羌人的代表;而在先周时期,羌人则属于西戎,同殷商甲骨文卜辞中频频出现的“羌方”以及商周时期见诸文献的“羌戎”、“姜戎”等近似,都属西戎中的一支,他们都不是纯粹的汉藏部落,而是带有或多或少的印欧血统。这一点从周、羌同犬戎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周人在始祖时期即与姜姓世为婚姻,姜姓为炎帝氏族的後裔,周人则称自己为黄帝氏族的後裔,姬姓,传说两姓同源而异流,因此周人祖上必与炎帝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而从姬水、姜水的地望来看,这一支羌人从一开始就并非纯粹的汉藏部落,很可能杂有来自西、北的印欧因子;周人立国後,犬戎颇强盛,周与犬戎时战时和,并同一些附属于犬戎的小国建立了婚姻关系,例如,时常与周人通婚的有辛氏就以盛产美女而著称,而辛国实为犬戎的支族,可能属吐火罗人。羌人在文化上也接受了许多印欧人的风俗,例如葬俗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先秦时期的文献如《墨子》、《列子》等都提到,氐羌人是实行火葬的,案火葬并非汉藏人的习俗,而是出自印欧人,例如印度-雅利安人就在相当长的时期一直实行火葬,而伊朗-雅利安人在祆教流传前也是实行火葬的。由于葬俗的关系,羌人乃至西戎人的遗骨很难保留,今天确定为先秦羌人文化遗存的一些考古遗迹如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都位于河西走廊,期间发现了不少装骨灰的陶罐,但遗骨则很少,仅有的几个经鉴定认为是“蒙古人种”,但这大约并不是实行火葬的羌人的遗骨;而其他的文物遗存则同新疆地区的许多已确认属于印欧人遗存的文物的风格更为类似,因此,羌人同印欧人的密切关系在考古发现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证据。综上所述,无论从出身还是後来的发展上看,周人都是离不开印欧与汉藏因子交杂其间的西戎人的影响的。
(注:姜字本意: 西北地区的牧羊女,神农居住在姜河流域,遂以河名为姓。)
(.:中國人要有心理準備了,百度百科早已把資料上網了。難道,大陸的歷史課本已有更新?可能證據還不夠確鑿。很好奇百度百科的把握度有多高。中國考古的進展讓人一新耳目。)
(:這段話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其意涵是帶有印歐人血源的人進入了夏朝、周朝的統治集團,這就代表將印歐人的思想、語言系統、物產、制度帶入了中原。簡單來說,就是帶來了一套的東西。可能,之後受匈奴等北方蠻族強大的影響,東西方連繫被切斷了或變困難了,中國開始走向自己發展的路。這不需要大批印歐人,只要幾個人擔任顧問團就夠了。)
14/9/17 [李先登]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
中国古代文献关于夏代的记载基本上是可靠的,夏代是信史。这已为多年来的历史学的研究所证实,现在也已经并将继续被探索夏文化的考古工作与研究所证实。夏代“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大约相当于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主要活动地域在今河南省西部及山西省南部等地区。夏代以前的尧舜时代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实行禅让制,实质上就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领袖的选举制。而禹传位于其子启,实行家天下,建立了夏王朝,建立了国家,从此中国开始了文明时代。
从目前中国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已经发现了简单的、抽象的刻划符号,但这些还都是符号,而不是文字。目前考古工作中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真正的文字,是在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中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文字。其绝对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相当于夏代初期。而王城岗城址有可能是“禹都阳城”之所在。因此王城岗城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划文字是目前发现的夏代初期的文字,它是我国在夏代已有了文字并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有力证据。
可以说原始社会的符号是汉字的前身,为汉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是,符号的性质是记事,它记录的是一件件具体的事情。符号尚未与语言结合,并不代表语言中的一个个具体的词,没有固定的读音与词义。符号使用的范围很狭小,并不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别人从其形式看,是不能了解其意义的,只有符号使用者本人才能明了其意义。况且同一种符号可以代表内容不相同的事物。而文字则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有固定的形、音、义,是全社会使用的交际工具。文字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根据文献记载,夏代开始出现青铜礼器。从考古发现来看,在登封王城岗城址中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灰坑H617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容器残片,经C14测定为距今3850年±165年,说明这件铜残片的时代属于夏代初期。人类使用铜器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红铜时代(又称金石并用时代)及青铜时代。在第一阶段的红铜时代,当时人们用冶炼的红铜制造小件工具及装饰品等,处于原始社会晚期。由于当时人们选矿知识很差,对矿石选择不精,在采取冶炼红铜的原料孔雀石等的过程中,偶然混入了锡石,或者采来的矿石中本身就含有锡,结果人们就冶炼并制造出个别的小件青铜器来,如工具与装饰品等,这就是最早出现的青铜器。经过上千年的长期实践与经验积累,人们的选矿知识丰富了,认识了锡石,掌握了先冶炼出红铜,然后加锡从而冶炼出青铜的方法,并认识了青铜比红铜有很大优越性。与此同时发明了多合范铸造法,从而开始有意识地冶炼青铜与铸造青铜礼器。只有在这时,才进入了第二阶段——青铜时代。
据此,不但1978年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晚期的青铜小刀属于红铜时代偶然出现的小件青铜器,而且甘肃齐家文化出土的小件青铜器也是属于红铜时代的制品。通观齐家文化出土的铜器,红铜占很大比重;从制法上看,冷锻与铸造并存,冷锻与热锻并存,这些都是红铜时代晚期的特点,说明当时并未进入青铜时代。
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城址是登封王城岗城址,系由东、西相连的两座小城组成。东城大部分已被五渡河水冲毁;西城呈方形,西墙长92米,南墙长82.4米,东端有宽10米的缺口,可能是城门之所在。王城岗城址修建与使用的年代为距今4000数百年前至距今4000年以后,约当夏代初期及稍早的原始社会末期。
(.:中國應該考慮將西元前2000年定為中元元年,然後所有歷史皆以此為準,文章不要用至今幾年,因為過了100年、500年後,看這文章的人就得到錯誤訊息。為何要用西元前2000年是因為與西元好換算,而且就是中國夏朝的起始。中國人的歷史概念要有絕對座標。)
14/9/17 [乌恩] 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
处于阿尔泰、图瓦、蒙古和中原之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同阿尔泰、图瓦及蒙古地区早期游牧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不仅表现在兵器、马具和装饰艺术方面,而且阿尔泰、图瓦、蒙古、外贝加尔地区出土的镞、带扣、带钩、兽头形饰、铃形饰等,同中国北方出土的同类器物完全相同。可见,自长城地带经由蒙古草原达阿尔泰、图瓦的通道是畅通的,由此中国北方的某些文化因素如触角式短剑、鹤嘴斧、铜鍑等传播到这些地区,同时经由这些地区吸收西部草原的某些文化因素,诸如蘑菇形首短剑、环形及马蹄形衔、双孔或三孔镳等马具,以及“野兽纹”的某些艺术题材和风格。
游牧业形成于春秋中期偏早阶段,即公元前7世纪前后。春秋晚期,当部分长城地带的人群仍与华夏争夺生存空间时,早期游牧人群已出现在鄂尔多斯。或者,他们由阿尔泰地区游牧人群中习得这种游牧的观念与技术。
管銎斧和管銎戈于商代晚期在长城地带就已流行。鉴于这种兵器最早出现于近东,在伊朗的卢利斯坦、尼哈温德等地均出土管銎很长的斧,因此有人认为这类兵器源于近东,并经由阿富汗传入我国新疆及长城地带。
(.:進入周朝後,中原蓬勃發展,中原文明開始逆向傳播,傳播的途徑就是歐亞大草原,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開始領先斯基泰人,其原因就是中原的沃土,開展了中原文明,同時遊牧民族與中原交往中成長。以後就是西征的一波波中國北方遊牧民族,這就是匈奴、突厥、蒙古的西征。至於夏商周是否受到PIE(古印歐人)文明傳遞的影響,答案是非常可能的。)
14/9/17 古代近東文明始於前4千年蘇美爾文明,蘇美文明主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蘇美文明的開端可以追溯至距今6000年前。在距今約4000年前結束,被閃族人建立的巴比倫所代替。苏美尔文明实际是城市、城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建立城市的民族。早在公元前4300――前3500年,苏美尔人(Shinar)就在两河流域内部平原上建立了不少城市,他们是来自远方的黑发种族。城市的建立,标志着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向文明时代的过渡。苏美尔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两河流域书写的材料是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笔是用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做的,削成三角形尖头,用它在半干的泥板上刻压,留下的字迹笔画很自然地成了楔形,因此称为楔形文字(cuneiform)。写好后的泥板晾干或烧干,长期保存。
他們引入了將小時分為60分鐘,每分鐘分60秒的計時系統。有可能他們發明了軍事陣列。他們在古代美所不達米亞引入了密集的農業。許多重要的農作物和牲畜(羊、牛)從這裡擴展出去。因此蘇美人是早期最有創造性和發明精神的人類文化之一。
考古發現的來自安那托利亞的黑曜石、來自阿富汗東北部的青金石、來自迪爾蒙(今天的巴林)的珠串和一些刻有印度河文明的文字的印章。蘇美的軍隊主要由步兵組成。輕步兵的武器是斧、匕首和矛。正規步兵還配有銅盔、氈披風和皮革裙。蘇美軍隊中還有由野驢拉的車。蘇美戰車有四個輪,上面有兩名士兵,由四頭野驢拉。車身是一個織成的籃子,車輪是實心的。蘇美人使用的遠兵器包括投石索和簡單的弓。
(.: 沒有馬,只有驢子。這就是後來印歐人可以來襲的原因。)
14/9/19 阿卡德(Akkad)是一个城市国家,存在于巴比伦的前期。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阿卡德人为闪米特人中的一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约前2371年,阿卡德人首领萨尔贡(Sargon)建立阿卡德王国,定都阿卡德,即後来的巴比伦城。阿卡德语由苏美尔语和闪族语发展而来。巴比伦由阿卡德和苏美尔的结合而成。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之早期王朝时代结束,苏美尔-阿卡德(Sumer-Akkad)时代开始。约前2191年古提人(Guti)灭阿卡德,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古提姆(Gutium)政权。
14/9/18 郭沫若當年的一篇"釋干支"早就拿語音和蘇美人和阿卡德人的語音比較,早就證明中國的天干地支和星座名稱和巴比倫的有驚人相似處,從而證明了中國的天文學確實是從巴比倫傳來的,徹底到連 紀年是直接用譯音的。連一些星座都是直接用音譯的。
在中國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于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把天干地支組合起來,就變成中國天文學最基本紀年紀月紀日的工具 。其中地支是12進位,合起來是60進位,以60年為一週期。
“十天干”純屬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伦的12宮后,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地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伦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
14/9/19 很多中国人认为,十二生肖是中国独有的人文现象,但是他们不知道,实际上这种现象还还广泛地存在广泛流行于亚洲诸民族及东欧和北非的某些国家之中,当然各个国家有所不同。 比如说,印度的十二生肖是:鼠、牛、狮、兔、龙、蛇、马、羊、猴、金翅鸟、狗、猪;古巴比伦的为:牡牛、山羊、狮、驴、蜣螂、蛇、犬、猫、鳄、红鹤、猿、鹰;埃及与希腊的与古巴比伦的基本相同,只是以“蟹”取代了“蜣螂”……。 由此,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一文化当起源于亚洲的某一民族,其后始逐步扩散,而先后为这一广大地区的诸多民族所接受。这十二生肖中,具有的共同的动物是什么?是这几类动物:马、牛、羊。这些动物毫无疑问应该是原先生活在草原一带的动物。近5000年前,什么人主要生活在草原上?是雅利安人;什么人具备这么有影响力的扩散?是雅利安人。
14/9/18 [.]與傳統的想法相反,在遠古時代,中原是與西亞相通的,由於沒有主宰力量,最早的有稍微優勢的古人,只要克服地理上的障礙,就可以往來亞洲的兩端。而西亞的文明是早於中原文明至少1000年,而一千年是相當長的時間,足夠有畜類可用的人類翻山越嶺將領先文明傳到中原。早期印歐人處於歐亞大草原上緣,看下面的地形圖可看出,進入北疆的通路是敞開的,自然很早就進入了新疆,很早就成了中原的鄰居,而由西亞爬上伊朗高原,離南疆就不遠了。所以由印歐人的引入,西亞文明很早很早就進入了新疆。因此,西風東漸,中原的文明由處於西邊的夏族、周族、秦國主導,因為他們可以最先接觸西亞文明。但是新疆的地理風土條件,畢竟遠差於中原沃土,所以,以早期印歐人建立的月氏國無法攻入中原、主宰中原。中原在吸收西亞文明的優點後,文明有了跳躍式的提升,而中原文明又影響了北方遊牧民族,阿爾泰亞洲人開始比在新疆的印歐人更強大,一開始是趕走了在新疆的印歐人,之後,更以蒙古高原為基地,橫掃歐亞。同時,切斷了中原與西亞的聯繫,中原進一步的發展出迥異於西方文明的獨立文明。可以說在步槍發明前的歐亞大陸史,是由四股力量在主導:印歐人、阿爾泰人、漢羌人、閃族人。在傳統戰爭中,戰役要點就是占領高地。歐亞大陸的兩大戰略高地就是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因為太高,不適人居,所以在古代不是戰略要地。
(.:看看漢朝,漢源於漢水、漢中盆地。而羌夏人主處與甘南、渭水上游,由甘南到漢中是與到關中及四川沒有什麼大差別。西漢的首都還是在西安。之後,中國的重心開始東移,來自東北的遊牧民族壯大起來。)
14/9/18 [.] 中國近20多年的遠古研究有長足的進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 來自國際學術研究結果的壓力,世界一家後,各國的歷史資料開始交流,交相比對下,出現了新的真相。 2. 中國內部研究氣氛愈趨自由,學術氣氛開始濃厚,國內各族、各地方開始表達出各自角度的歷史觀點,一言堂開始在學術上鬆綁。 3. 網際網路的發達,讓各種言論在網路上交流、公開。真理是越辯越明。 4. 中國的考古能力、科技能力越來越強,中國人更多人學會了各國的語言與歷史,國民的歷史、科學知識開始全面提升,知道古物的重要。 5. 中國的全面基礎建設,全國各地到處開挖的結果是,發現大量的古代遺跡。中國學術界要更加努力把中國的遠古歷史重建出來,中國人要知道並且認清自己的祖先的根源,這不應該是模模糊糊的,更不應該是有虛構的。這也是中國整體智力水平的表現。
中華民族的超越群倫一定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提出超前的歷史觀與未來觀。
14/9/18 天水,是华夏民族发源之地和中华文化发祥之地。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皆出生于此。秦人祖先伯益,在此地为舜帝养马,因马匹繁殖得快,曾得到舜的封土并赐嬴姓。西周时,伯益之后非子又因给周孝王养马有功,孝王不仅让他继承了舜时伯益的嬴姓,还“封其地为附庸,邑之秦(即今天水市清水县一带)”,这就是秦国的开端。 开创中国历史黄金时代的大唐李氏也出自天水。李唐自称汉时名将李广之后,而李广即为陇西成纪人(今天水市秦安县)。
14/9/18 有人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代表文物是彩陶,但是这类陶器似乎从中华大地上突然发生的,考古上并未发现更加原始的陶器制品。早在45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山东地区就已经有种植小麦的考古发现了,就是碳化的小麦种子。 学术上已经公认,小麦起源自西亚地区。
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on)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並在當地發掘出許多彩陶。在比較了當地彩陶和中亞阿什哈巴德附近發現的安諾文化(Anau)彩陶、烏克蘭的特里波列文化(Trypilian) 彩陶,以及甘肅一帶發現的彩陶之後,安特生在《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中提出,從中亞開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漸接近當代,說明中國陶器的製作技術是從中亞傳入的,因此中國文化亦有可能是從中亞傳入的。
14/9/18 前苏联学者瓦西里耶夫1974年在《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中描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先后有两批来自西方或西北方的部落进入中国黄河流域,前者带来了青铜冶炼技术、饕餮纹饰、以狗为牲等文化因素,从而产生了早殷文化,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础;后者又带来了象形文字、天文历法以及养马、战车等等,因而产生了殷代晚期文化。从此,中国文化的内部进化的规律,才明显地超过外部接触与文化借用的作用。
虽然仰韶文化遗址有好几百个甚至几千个,龙山文化遗址有几十几百个,但前仰韶文化遗址或文化层却一个都没有。仰韶文化的源头应当是在黄河流域之外,在其西方的山前地带。仰韶文化与以近东为中心的欧亚大陆上一些列有亲缘关系的彩陶文化具有相似性。这些彩陶文化的共同特征是:(1)他们都属于谷物农业文化,同时家畜饲养业得到发展。(2)各地的彩陶文化都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农业新石器文化。(3)施彩容器(彩陶)是这种文化的典型特征。(4)这种文化的各个类型拥有某些相似的仪式和宗教观念。
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带的北部,很可能发生过人种—民族核心的凝聚过程,逐渐形成藏缅诸民族的中心,同源的农业移民从这里一批一批地涌向四面八方,約在公元前第四千年至第三千年,从藏缅语中分化出原始汉语。大约在公元前第四千年,大量迁徙的原始中国人从共同的中心分化出来,很可能通过昆仑山脉(相传为中国人发祥地),向黄河流域进发。仰韶文化很可能就是在黄河流域西部的某个邻近地区形成的,并受到各种成分的影响,从而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瓦西里耶夫还进一步指出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区别:(1)仰韶农人之种植粟,而龙山人还知道其他谷物——小麦、大麦与高粱。(2)仰韶石器只知道猪和狗,龙山时期出现了牛、绵羊、山羊。这些品种都是在新石器时代革命时期在西亚被驯化的。(3)仰韶时期完全不知道陶轮,但在本义龙山文化中陶轮很快就居突出地位。陶轮排斥了彩陶,代之以黑—灰陶,包括薄壁磨光陶。
14/9/19 有人说其中一支叫氐的白种民族往东迁到了山东,造就了当地人现在的高大身材。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个备受晋国人歧视的“鲜虞国”,晋国人轻蔑地称之为“白狄”,很明显,这批人大约是因为皮肤太白,人种不同,而被人看不起。实际上四川西昌一带的彝族人也是身材较高、眼大鼻挺,所以国际学术界里也有川、云南的彝族也是雅利安人后裔的说法。
(注:孔子身高約为1.9米,孔孟都是山東人,是商的遗民后裔。《说文》:夷从大从弓,意即弓箭手。东夷应该是一个游猎部落。商文明的两个来源之一就是东夷。)
14/9/19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日本东京大学的支持下,中科院遗传所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建立了古生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室。以山东临淄古墓群中古人类DNA为标本,提取并纯化了该地区2500年前、2000年前的古人骨DNA和现代人的DNA,并分别与从国际基因数据库中筛选的1300多个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令人难以置信——2500年前临淄的居民与当代欧洲白种人基因特征十分接近,2000年前的临淄人与现代的哈萨克斯坦阿尔泰人的基因特征非常近似,而当代的临淄人与现代的东亚人基因特征非常接近。这种变化正是中国人种、中国文明演化的真实写照。
(注:2500年前是春秋末期、戰國將啟。2000年前是東漢開始。有沒有山東其他地方的對照組?華北其他地方的對照組?這些古墓的墓主身分地位為何?)
(注:临淄墓群位于 齐都临淄城 周围几十里的地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墓葬一百五十多座,这些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古冢遗迹,大都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的国君、王侯、贵族、大夫、将军、名士等的墓葬。所以,不能說是临淄居民,而是齊國上層階級。而齊國是周人滅商後,由周朝派到東夷的人建的。所以這些上層階級的祖先應該不是東夷人,而是西邊的人。也就是有西戎的血統,這就解釋的通了。)
14/9/19 有人說:山东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人类遗骸被证实有某些类似波利尼西亚人的特征,我们知道,波利尼西亚人有高频的母系B,而根据对2500年前山东临淄齐国墓葬的研究证实,当时的山东地区也有高频的母系B,正好吻合了他们的类波利尼西亚体质.所以,母系B或许是东夷人的主要母系线粒体单倍群.有意思的是,研究还证实,山东2000年前的母系B比例开始降低,而母系F的比例开始攀升,这或许代表了中原华夏影响的增强;秦汉之后,山东母系D和母系M的比例攀升,而母系B和F的比例都有所下降,这或许代表了来自北方老亚洲的影响。
(注:南岛人,毛利人就是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是最高大的黄种人之一。)
(有人說:古代山东人主体是东南亚人和波利尼西亚人过渡类型。带有高加索人种特征是是极少数。)
满族源出通古斯肃慎,是南通古斯的一个分支.肃慎民族就是最纯正的老亚洲C系人C3,母系也以老亚洲的母系C,D,G为主,和南方的华夏东夷没有任何关系,和西方的雅利安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14/9/19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东夷人,体貌特征为胡须体毛较浓密,鹰钩鼻,这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成分;北狄中也含有浓须,蓝眼,高鼻的高加索人种成分。
1976年在甘肃灵台白草坡一座西周墓出土文物中,有一尊青铜鼓上的人头像具有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1980年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出土的蚌雕人头像,雕像高鼻、狭面、深目,也具有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其中一个头顶上还刻有一个"╋"字("巫"字),这个符号来源于公元前5500年前的西亚哈拉夫文化。
炎帝,尧,舜,禹等人,并不是实有其人,但是其所对应的考古年代上相应的氏族部落,如尧,舜,禹所对应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都是使用印欧语系的民族。周灭商之后,狄戎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分封,建立了一些小诸侯国,其中最大最长久的是中山国,而这个"中山人"据史书上的记载就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因为周与来源于东夷的商不是同一民族,而与夏后氏同为西戎系统,于是以传说中的夏的继承者自居,也称自己为"有夏",称其同盟部落为"诸夏";而"华"本也是周人的自称,于是此后生活在中原一带的人就自称"华夏",与此区别于其原来的本家--西戎,北狄,南蛮,东夷,这就是汉人的前身--华夏族名称的来源。
秦汉时期开始了中国地区第一轮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中原地区早期的高加索人种成分开始逐渐转变为以蒙古利亚人种为主,但是直到汉末两晋时仍有残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是第二轮民族大融合,不过其融合的情况较为复杂,因为当时迁徙南下参与融合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虽然以蒙古利亚人种为主,但是都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的成分,有些甚至完全就是高加索人种成分,如羯族。所以直到隋唐时期,中国地区的人种结构虽然以蒙古利亚人种越来越占主要成分,但是仍残留了不少的高加索人种成分。
中国地区的人种成分转变为以蒙古利亚人种占绝对优势是到了辽,金,元三代时才完全实现的。在这几百年中,来自蒙古高原腹地和东北亚的蒙古,契丹,女真等较纯粹的北蒙古利亚人种,继"五胡"时代匈奴鲜卑之后又源源不断地补充到中原黄河流域一带,而原本生活在此的含高加索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混和成分的杂化了的"汉人"则不断南迁,与长江流域的南蛮百越各族融合。
14/9/18 紅山文化其中女神庙中發現的女神頭像有明顯的歐羅巴人种特征,尤其是綠眼睛、颧骨、嘴的特點明顯。
14/9/18 林梅村《祁連與崑崙——古漢語中最早的吐火羅語藉詞》《商周青铜剑渊源考》
14/9/18 有人說:和黃帝有關的就是車,黃帝叫軒轅表示善於作車,考古證明車是西方來的,這更進一步證明黃帝是西方印歐人,不是中原黃種土著。
14/9/18 李濟(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1896-1979) 研究殷墟提出几個疑點,一、殷墟武器之谜。 殷墟中矢镞、戈、矛、刀削、斧斤五种銅器之形制加以研究,指出其中僅“戈”為在中國本土發生成長之物,其它武器都是在歐洲有獨立成長歷史的兵器。
二、殷墟以前的中國并無單獨發展的青銅器,而青銅器在殷墟時代的突然興盛,十分可疑。殷墟侯家庄帝王陵墓HPKM1001大墓椁頂一种“肥遺”怪獸圖案,和另一种在木雕殘片中發現的母題是一對老虎的圖形,考證都淵于美索不達米亞。
三、殷墟車馬之谜。殷周之際,已能夠征集民間所有車辆用為主要攻戰之具,黃河流域封建大帝國的形成,實有賴于此。但兩輪大車,“极四馬之力,致千里之遠”,馬車的輪毂辔衔接續連缀之處,只能依靠金屬(青銅)連接,兩輪大車產生于銅器產生之前很有可能,但其普遍使用必然在有銅器之后。中國古代,兩輪大車其型式跟巴比伦遺物上的圖畫并無差別。而巴比伦的兩輪大車,是公元前三千年的事,其時代比殷墟要早。另外龍山、仰韶遺物中并沒有發現青銅与車馬飾具,而龍山文化与殷墟時代不過相隔短短數百年而已。
四、殷墟頭骨之谜。来自于殉葬坑和祭祀坑,应该是战俘或者奴隶。楊希枚先生對殷墟人頭骨的測量結果:
第一組頭骨為古典的“類蒙古人”种,与布略特人相似。舉例30具。
第二組頭骨為“太平洋類黑人”种,与巴布亞人相似。舉例34具。
第三組頭骨為“類高加索人”种,与英國人相似。很少,僅舉例2具。
第四組頭骨為“類愛斯基摩人”种,舉例50具。(也即蒙古大人种下的北极類型)
第五組頭骨為無法定類型,舉例38具。
(.:這些人可能是抓來的俘虜或罪犯或奴隸。阿爾泰人不少。而且有矮黑人。)
(注: 殷墟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中叶,位于河南安阳市。1929年春,由李濟主持對殷墟的正式發掘。)
14/9/19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冶炼术已达到相当水平,但是从商代中期到周末数百年间,人工冶铁术并未在高超的冶铜技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西周末偶见人工冶炼的铁器时,仍使用陨铁。
新疆属于中亚的一部分,特别是北疆一些大河将新疆与以西中亚国家连为一个大的自然地理单元,考古发现表明在古代它们拥有相同的文化。和中亚其他地区一样,新疆在公元前20世纪与10世纪之交进入了早期铁器时代,并很快普及。中、西亚地区发现的早期铁器为原始的块炼铁,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人工冶铁亦为块炼铁,早期的冶铁技术一致。
商代开始,中原和古西域就有非常密切的文化联系,商末贵族墓葬中的玉来自西域,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品,这里还出土过一面早期铜镜,背面为线描的动物纹饰,明显不是中原体系的铜器,风格类同的铜镜在和静县察吾乎沟文化中发现过—件,德国柏林博物馆收藏品中有一件,虢国墓地的那面铜镜显然是西来的。鄯善县洋海墓地出有一铜铁合体的铁器,同墓地出有管銎(ㄑㄩㄥ)战斧、铃形镂孔铜器等,这些铜器在西亚等地公元前一千六、七百年遗址中就有发现,中原和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同类铜器年代到商末。最近在塔什库尔干地区发现喇叭口状铜耳环,它是安得罗诺沃文化中的典型铜器,类同器物在甘肃河西及中国北方地区都有发现,年代在商周。上述器物明显是从西亚、中亚经新疆向中原流布,和这些器物一样,在西亚和中亚早已出现的铁器也随之由西向东传布。新疆铁器出现的时代早,发现多,河西沙井文化发现二件铁器年代可早到西周,关中地区铁器早到春秋早。人工冶铁术由西亚、中亚经新疆向中原传布的线路也基本清楚。
冶铁术传入中原后,在已经十分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基础上,很快发明了冶铸生铁,这项工艺早西方一千多年,从此中国的冶铁术开始领先西方。
14/9/19 青铜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纯铜质地较软,锡、铅更软,三者的熔点都低,很易熔化,混合成为合金后,质地相当坚硬,足以铸造为各种器用。青铜铸品,作为小型的锋利工具,切割的功能胜于石器、骨器。但是,青铜质脆易断,用于大型破土的农具与砍伐树木的斧斤,并不十分有用。因此,使用青铜工具,未必能提高生产水平。用青铜制作武器,却能提高杀伤力。这一特征,也许可以解释几个青铜文化的现象:出现了专业的战士、复杂的社群,以及资源集中、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但传播过程中,中国地区的工匠可能并未得到铸造合金的完整知识,中國的青銅器含錫量太高,所以太脆根本不堪實際上使用所以中國的青銅器走上一條邪路去,只能當禮器用,而且為了耐久,越做越大,宗教儀式的用途越來越明顯這點和西方正好相反,西方是越來越普及,連犁都用,所以商和春秋,中國貴族用的是青銅民間還是用石器種田,形成很奇怪的"青銅石器併用期"。
14/9/19 无论是“前匈奴”还是“猃狁”(ㄒㄧㄢˇ ㄩㄣˇ),他们都同蒙古高原直至鄂尔多斯高原的游牧部落有关。在从天山到鄂尔多斯的广大地域内,分布着众多的吐火罗部落;当时吐火罗人同黄河上游的源出汉藏人的氐羌人混合在一起,被中原的华夏人统称为“西戎”。西戎的吐火罗人中,最强大的部落是犬戎,其次为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周、秦、赵都源出西戎,周人以羌部落为主,但也杂有少许犬戎成分;秦、赵则带有更多的犬戎因子)。周人和犬戎的关系非常密切,秦人更甚;但进入春秋之后,犬戎便渐渐衰落,诸戎与诸狄进一步入居华夏,后来大部都被中原四周各大国吸收、同化。公元前七世纪中期,齐桓公曾涉流沙、西伐大夏,这个大夏可能便是后来伊塞顿人中的吐火罗部,这次远征有可能引起大夏的西迁;又,公元前七世纪后期,秦穆公曾对西戎大肆扩张,服灭八国,此举造成大批戎人向西北方向迁移,其中也可能有犬戎等部落在内。这一次民族大迁徙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中原和蒙古高原的汉藏人和阿尔泰人对印欧人实施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击,结果是吐火罗人的势力整体上向西北方向退缩,而斯基泰等雅利安人也因这一压力向西移动。此后,吐火罗人的另一支——月氏兴起,成为河西的霸主。
14/9/19 加拿大人蒲立本1965年提出“西元前5000年原始漢語和所謂吐火羅語同源同族”說。语言学家亨宁 (W.B.Henning)1978年提出,认为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Tochari)就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出现在波斯西部扎伽罗斯山区的游牧民族古提人,阿卡德人称其为“古提姆”(Gutium),亚述人谓之“古提”(Guti)。公元前2180年灭亡阿卡德王朝,后来推翻巴比伦王朝,主宰巴比伦达百年之久。亨宁分析了《苏美尔王表》记载的古提王名,发现这些名字具有吐火罗语特征公元前2082年古提王朝被苏美尔人推翻,从此在近东历史舞台上消失。亨宁推测古提人就在这个时候离开巴比伦,长途跋涉,向东迁徙到塔里木盆地。
权杖头传人中亚草原后,成了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卡文化的典型器物。权杖头在中国最早见于甘肃西部四坝文化墓地,有玉石和青铜两类,年代约在公元前1800—1600年。尼雅北方青铜文化遗址发现了玉石权杖头,这是继楼兰小麦后又一个近东文明影响塔里木盆地古代文化的实例。
西方學者一直說兩河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就是從西元9000-11000年的開始的農業革命,陶器,青銅器,城市,文字在兩河都有非常完整而且連續的遺址,並沒有斷層或突然進步的現象。中國不同,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一直是破碎的,不連續的而且一直有突然進步的現象。最重要就是根本找不出文明起源中心和擴散的方向,所以,西方學者普遍認定中文明絕對不可能是自己獨立發展的,一定有外來影響的。
农业起源于山地,不在大河的冲积平原,后续的文明发展则是在河谷平原出现。中国境内的古代人类,经历了两次平行两河地区的发展,北方与南方分别出现。北方农业肇始于太行山下,而红山的复杂社会则是燕山辽河的个案;南方的农业开端于湖南的山间盆地,而良渚的复杂社会,则是江南的例证。
14/9/19 有人說:汉语主体源于东夷,而非古羌语!
参加原始汉语融合的炎黄集团的古羌语(包括古阿尔泰语)是主宾动;苗蛮集团和百越集团的古苗语和古越语都是主动宾;没有直接的材料说明东夷语的语序特征,但卜辞的语序基本上是主动宾,陈梦家说,甲骨卜辞的主要句型是主动宾。所以汉语的这种主体语序的来源应排除掉古羌语。由于在融合中,苗蛮、百越其部族及语言均属弱势,所以古苗语、古越语也应排除在外,这样汉语中的主动宾这种主体语序只能来源于东夷语。
14/9/19 有人說:
随着先商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先商文化分布的排列,明显地呈现出由北而南,北早而南晚的发展势头。这与商族南下入主中原灭夏建商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故占主导地位的大都倾向于发源于北方。
周人跟商人和中原民族的祖先同源,都是几只大鸟不小心生下来并分散到各地的兄弟之说,则显然是周人为了确定自己统治中原的正统地位搞统战胡编乱造出来的,没多少可信性,就算周人的商人有共同祖先,在当时的信息条件下,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北,分离上千年,他们也不可能有印象了。
"夏"显然是周人对自己祖先的吹嘘,甲骨文中商人只字未提到"夏"以及考古不能确认"夏"的存在。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夏并没有在中原存在过,而是在西部的一个什么地方建立的朝代。周人的主体文化就是拜阴阳二元的黄老道家,显然跟拜火教有同源关系,藏人原始的苯教也是这种哲学。
(Q:如果沒有夏,那怎有滅夏建商之說?)
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三皇五帝”之说,大部分是周人胡编的。为的是统治东方民族建立正统性。“华夏”的概念是周人带过来的,且显然是为了宣示周人和光荣和正统性的一个概念。没有周人,何来“华夏”呢?“华夏文化”其实原本就是周人对其文化的自称,无论它是西戎还是什么,只不过周入中原后,环境改变使得其文化发生变形,跟原来不一样而已。但是如果没有周,就不存在华夏这个概念了。
周人的神系"如昆仑、王母等显然来自西系,所有指向都向西,悠悠我祖,来处昆仑",而且很可能跟母系社会有关,玉帝是汉代之后,人们觉得王母一个人太孤单,后加上去的。
由于武庚四国叛乱,西周统治者决心用武力东征,灭殷四国,建立了太公的齐国,周公的鲁国。这两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武力监督东方被征服的民族。同时又在殷虚建立了卫国,在洛建立了新洛邑。建国后的西周大体上也还是因袭了殷商的制度文化。
汉语就是这么形成,西方来的民族接受了东方的象形文字,借用了东夷发音相似的象形字来表达自己思想,造成一字多意的现象,给后人解读古文造成很大困扰。
汉语若真是不同语系混合产物,那么她的语法简单化就可以理解,原因就是:便于统一在象形文字之下,象形文字不能表达过于复杂的时态、语态、所属格,必然导致语言返璞归真,变成词根化语言,再加上象形文字不象拼音文字那样随意拼写,象形文字创制推广困难,导致大量将雅利安词汇词头化以便借用甲骨文,所以一字多意很普遍。
所以,汉语是书面语言、政治性语言,成型于周代,周每十年派使者车辆到各方国做语言记录翻译校核工作,逐渐将各语系语言混一,这就是汉语的秘密。
14/9/20 有人說:甲骨文没有记载夏朝。按照甲骨文的记载,自五帝时期之后,中国就只有一个王朝——万世一系的商朝。但是甲骨文侧面反映似乎夏朝存在。商人祭祀先祖用牛,成汤之前的商王用三牛,成汤之后用十牛,甲骨文对成汤是极为赞扬的。似乎成汤对商的历史具有转折性质。对比传世史料,正是成汤革了夏命。
一般认为夏不是信史的一部分。可能仅是一个氏族部落而已。当时同一历史时期的世界上的很多文明甚至拥有完整的城池出土,仍旧不被承认是一个朝代或王国,仅被定义为部落文明,何况至今也没有任何考古发现支持夏的存在,所以理论上说,夏应当是不存在的。这个也是国际上普遍公认的。甚至连商的起始年代,国际上也有存疑,夏商周断代工程也只明确商朝结束的时间,对起始时间也很模糊,其结论因涉嫌抄袭,模糊,隐藏和作假也普遍受到国际同行的质疑。
秦皇烧六国史书,烧的实际就是周人的史书嘛。离夏最近的一个朝代的史书(我知道有商,我指的是史书)都没了。
中国古代史的日期在公元前841年后才能确定无误 因为字词以后 古书里提及的天候星象变化可以与外间纪录对照 。 目前能确切证明的中国历史 始自公元前约1600年的商代 ,通过陵墓发掘的兽骨之上的甲骨文字知晓 这种甲骨文碎片约100000多 。 中国文字出现于公元前2000年 只是最初的文字写于竹简和丝织品之上,年代久远便腐朽 。
一般美国大学教中国历史是从盘庚迁都殷墟后的商代开始的,在那之前叫做传说legend而不是历史history。中国信史的开始,按照国际化分顶多就是商,3500年左右的历史。
在考古学文化里面的二里头文化。在年代上是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夏朝在年代上大致是吻合的。
商朝的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在它之前应该有相当长的文字发展过程。
夏朝的历史完全是周人伪造的,这个号称存在了500年的朝代,至今发掘不出任何一件文物出来。
最先提到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夏朝存在的,是号称西周初期的文献《尚书》,它里面不止一处都提到了历史上的“有夏”或“夏”。周初着名政治家周公在这部书中说,夏朝本来是顺应天命的,统治的年头也不短,但由于他们的后人表现不好,结果被商朝统治者革了他们的“命”。不过有人考证,《尚书》中提到夏朝的那几篇文章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伪造的,而当时夏朝已经灭亡将近1000年了。最系统地记录夏朝历史的是要数司马迁的《史记》了,可是也不过记载了大禹治水、少康失国、夏桀亡国等几个重大事件,然后把夏王的名字一代一代罗列了出来。此时距夏朝灭亡也已经一千四五百年了。
2002年中国保利集团从国外购回来一尊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又称“豳公 ”)。这可能是目前最早的能跟夏朝扯上关系的文物了。除锈后,这件青铜器上的铭文全部显露,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伟业,但却只字未提到夏朝,让考古学家们相当郁闷。
1959年,人们在河南的洛阳平原上找到了一个古代都城遗址。4000年前,这里曾经出现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建筑,宫殿四周有整齐宽阔的大道,周围生活着两万多名居民,其规模足以傲视整个东亚地区。这个命名为“二里头”的文明遗址不论时间、地点都与史书上记载的夏王朝一致,考古学家们狂喜,以为夏王朝的遗迹终于面世了。 可惜尽管考古学家们奋力挥锹,还是没有找到能够理直气壮地判定为夏朝的任何器物,也找不到任何与夏王朝有关的文字。而且这个遗址距离另一个着名的商朝遗址——偃师商城只有6公里,搞不好是个商朝遗址也说不定呢。
我们说,商朝人推翻了夏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对于这件改天换地的大事,商朝人是不是应该在乌龟壳和牛骨头上大书特书呢?按道理说是的,后来的每一个王朝都要把自己推翻? 那个朝代贬损一番,说人家怎么怎么不好,然后再吹嘘一番自己的先王多么多么英明,所以才能改朝换代。因此,我们如果能在商朝人的记载中找到有关夏朝的资料,不是也能证明夏朝存在吗?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商朝人似乎根本不知道夏朝的事情。史书上记载,商汤是灭夏建商的开国之君,然而甲骨文中祭祀他的卜辞有680余条,净是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却丝毫不提推翻夏朝这么了不起的丰功伟业。
很多甲骨片上还记载了商朝建立以前商人的先王们,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当时他们还只是夏朝的诸侯,可是这些甲骨仍然没有提到任何有关夏朝的事情。甲骨文虽是卜辞,但涉及面极广,几乎包括商王朝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简直可以称之为商代的“百科全书”。但遗憾的是,已经出土的十万片甲骨文,竟然连“夏”这个字都没出现过。
当周人推翻商朝,建立自己的王朝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合情合理,就编造出一段辉煌的陈年往事。他们说在商朝之前,有一个开创性的王朝——夏朝,自己是夏人的一支,代替被天抛弃的商人,只不过是拿回自己祖先失去的东西而已。
14/9/20 [.] 如果把商與周的統治集團的屬性確認後,一切就可豁然開朗。只要比對蒙古元朝、滿州清朝對中國的統治歷史,就可依樣畫出整個遠古歷史輪廓。大概的方向就是遠古東夷為主的農耕文明是主宰華北超大平原的力量,而建立的第一個王朝就是殷商,其文明水平在中國大地上屬最高級別。所以,華夏稱四鄰中三個屬動物系,但獨對夷人歸於人系,這側面反應夷人的文明一定不低,以致不好意思歸類為動物類。秦始皇為何要燒六國的史書,這動機就不單純。周朝的正統要順天從命,自然不能建立中國是從商開始的史觀,所以在商朝前硬是插入了一個夏朝。所以,三皇五帝傳說是真傳說,一直延續著到殷商,但夏朝是周人有意虛構的。而這個夏可能是要紀念周人的真正始祖"大夏",土火羅人在西邊建立的王朝,而時期與商同期。歷史上可能有位叫夏桀的共主,但沒有夏朝。也有可能黃帝及之後的共主好幾個是夏人,周朝就把商接手之前的共主時代定為夏朝。所以商人根本不知道夏朝這件事。
殷商被滅後,其反抗的主力是在山東一帶,周就派其大將周公、姜太公去治理,所以考古發現齊國的上層階級DNA特徵與波士尼亞人接近。這就代表周人帶有西戎血統,也就是印歐人的血統。中國遠古史為何是一團迷霧,很簡單,就是周人不願講真話,周人是少數統治,放出了一大堆迷霧。這就像滿州人統治漢人一樣,大改自家歷史以與漢連、以與蠻遠,只是周朝屬於文明發軔階段,民智未開,周朝完全主導了遠古歷史述說的生產權。要不是考古與科學的突飛猛進,就不可能找到這些真相。
中國的遠古歷史可能要重新檢視,尤其是周人所稱東夷這塊的歷史。
14/9/20 偃师二里头遗址夏墟。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里头有5个“中国之最”:这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
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全长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而成,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距今至少3700年。除了绿松石龙,二里头遗址还发现有其他与龙有关的文物,如陶器、铜牌饰上的龙图像,有的似蛇,有的脱离了原始形态的蛇形象,有爪有鳍。
宏伟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二里头遗址清理的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 、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清理出大量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制品。其中青铜爵、青铜斝形制古朴庄重,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
在宫殿区大路发现的车辙痕,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车辙遗迹,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上推至二里头文化早期。
第一期到第三期為夏文化,第四期為早商文化。
(.:沒看到任何夏朝存在有關的證據,只找到所謂夏時期的考古遺址。而龍來自東北,可見這應是商的都城。)
14/9/20 周朝的图腾:饕餮 (ㄊㄠ ㄊ|ㄝˋ)成为商周鼎的主要纹饰,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宝鼎是华夏民族在青铜时代的立国之重器。在周朝,“一言九鼎”的“鼎”,是象征至高无上王权的神器和礼器,也是祭天祭祖的祭器,鼎在华夏先民心目中处于民族“图腾柱”的地位。因此,只有属于民族的图腾才有资格登上如此崇高的地位,而被镌刻铸造在宝鼎重器之上。这一现象又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到商周时,华夏族可能还仍然崇拜狼图腾,至少是猛兽图腾,炎帝黄帝族祖先的图腾崇拜遗风可能还继续存在,而周朝时期的华夏族受狼图腾的影响更深,因为,周起源于西戎,而西戎大多是崇拜狼图腾的游牧族。其二,当时的“龙”可能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尚未真正成为华夏族的民族图腾,否则,象征王权的宝鼎就一定会以龙作为主要纹饰。而且,当时周天子也还没有坐龙座,那时还延续着炎黄游牧遗风,席地而坐。
(注:饕餮是“传说中的喜食人,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商朝的图腾:玄鸟,也有一说为凤凰, 商朝时期,人们有着浓厚的鸟崇拜传统观念。
夏朝的图腾;禹父鲧,鲧即鲲,海中巨鱼,亦属龙类。禹继舜位,开创夏朝,原属西羌人的图腾之龙,就变成夏朝的保护神,升为夏民族的图腾。
14/9/20 西方历史学者吉纬德(DaVid Keightley)曾经说过:“你如果不懂饕餮,就无法了解商代文化”,它是“一个甲骨卜辞昕无法解答的巨大谜团”。
张光直论述商代青铜器纹饰,认为商代的王可能与萨满有关系,美国达默思大学教授艾兰过去曾对这一论点表示怀疑,因为如果如张光直所说,那么为什么商王还要借助于复杂的甲骨占卜。现在根据新的材料,可以知道,至迟从二里头时期开始,青铜器文化就已经是从萨满来的,到了殷墟时期,王已不是萨满,甲骨占卜已取代萨满直接通天的作用,但王会统治占卜者,王可以制作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纹饰艺术还是从萨满而来的。
报告随后列举了从二里头到殷墟时期的大量的饕餮纹饰和造型艺术材料,分析了饕餮纹的演变发展。艾兰强调了纹饰中所表现的眼睛,指出如果将具有眼睛的饕餮纹的器物(如二里头绿松石铜牌饰)放置在人的身体上,表明这个人是个萨满,具有神通,可以上天;如果这样的纹饰出现在一个容器上,则表明那个容器有眼睛,盛放在里面的祭品也就可以上天,给所祭祀的祖先享食。原始艺术利用眼睛是为了描述萨满幻想的经验。她还认为,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青铜器以酒器为主,而酒也可以被当做迷幻药,拥有这些酒器的人应该具有特殊身份。报告还讨论了以“虎食人”为主题的青铜器,以及甲骨文中“虎”字突出牙齿和大口的特征,认为人在虎口中,可能是表示进入一个隧道或者漩涡而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幻觉,被吞噬死亡,是进入另一个世界,而祭祀,也是为了给上天的祖先。
从甲骨文材料看,商王本身充当天与地、人与神之间的中介,不一定依靠专职的巫。艾兰认为应该放在祭祀的背景里来理解,不论是青铜容器、兵器,还是玉器,具有这样纹饰或造型的都是用于祭祀。
14/9/20 萨满信仰主张三界说,即天界、人界、地界。萨满是沟通人与神、鬼之间的代言人。萨满认为,天地生灵都是有沟通的可能的,通过萨满的各种仪式活动,能够与某些生灵,特别是与有修为者进行沟通,从而到达问卜、医疗,甚至控制天气的目的。他借助于奇特的仪式、服装、法器和特殊的社会地位,获得具有支配神灵的能力。
在2013年央视播出的由韩国广播公司(KBS)摄制的鸿篇巨制纪录片《东亚生态大勘探》中,记录了一个蒙古游牧部落在迁徙前,萨满将驯鹿的肩胛骨放在火堆里燃烧后,通过观察骨头烧裂的形状来决定行进的方向的片段。这种卜问吉凶的方式,与中国殷商时期的生活习俗几乎相同。
商朝的人常常对生活中大事小事进行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
龟甲和牛肩胛骨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甲骨文就是刻在甲骨上的占卜记录。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萨满是北方民族的原始信仰,起源甚早,在母系制度的社会里已经非常发达与成熟了。萨满差不多都是氏族领袖,被中原神化了的西王母,就是萨满兼酋长。
创造天圆地方的盘瓠学说的也是一位女萨满,“高辛氏有老妇居宫中,得耳疾,取之得物大如茧,盛瓠中,复之以盘,俄顷化为犬……”。这位老妇就是萨满,成为犬戎之祖。她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有了新的升华,产生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地相合则万物生。
萨满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普遍的信仰,它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或保留一些萨满文化的遗俗。各族间虽无共同经典、神名(近亲部落除外)和统一组织,但都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特征。可以说这些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
(.:這段話引出了商朝統治階層的來源,也是外來政權,東北方民族。如果打破中國的唯周史觀,也就是衝出周人佈的歷史迷魂陣,才能客觀的看到周之前的歷史。這是否也解釋了夷人為何很會射箭?)
(注:這段話也指出阿爾泰語系的語音雷同的原因,因為精神文明上都信奉薩滿教,而宗教對生活與政治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雖然基本語詞不同,但上層用語都雷同。而商朝的上層階級又是信奉薩滿教,自然古漢語會大量用到與之有關的語彙,何況這些人可能來自東北。而周人來自西戎,也會引用土火羅語(印歐語)。)
14/9/20 [金将军] 古人从远方来到东亚最早来的原始的部落,以打猎捕鱼和采集野生植物为生。这些人我们叫他们夷人。夷人最早是从越南过来的,到了广东福建以后,他们一部分甚至过海去了台湾和琉球群岛。夷人的祖先一路沿海分部,一直到山东。以渔猎为主。所谓夷人,就是拿弓的人。
第二波来到东亚的,是从缅甸往北进云南四川贵州湘西湖北到中原的苗黎人。从时间上,苗人已经比夷人晚的多,应该在1万5千年前左右,湖南发现了1万2千年前的水稻,那说明云贵更早一些。因为人类发明了贸易以后,才能走内陆。而且,苗人比夷人要发达的多,从一个苗字已经说明,他们是会农耕。苗人来了内地以后,发展很快,他们不但占领了云贵川湖南湖北,还一路沿长江向东,同江淮流域的夷人发生了冲突,结果自然是学会种地的苗人人多势大占领了江淮平原。这部分部落,古书上称为九黎。从此,夷人只能向北发展,跑去胶东半岛,河北,东北。其中跑去东北的一支,就是通古斯人的祖先。
而沿湖南江西向浙江福建发展的苗人,则跟当地的夷人发生冲突,把夷人挤压到山上去了,好在这些地方山多,平原少,苗人耕地优势不大,所以苗夷后代共存。浙江发现了7千年前的水稻。到了周朝,东南方的苗人和夷人后代,并称为百越。
第三波来到东亚的人群是西北来的羌人。时间更晚,只有几千年历史,不超过5000年。羌人来到中原,先来的是半耕半牧的炎帝部落。中国的农业分两个来源,第一个是南方云贵来的苗人种水稻的,第二个是西北来的羌人种小米的,不是一支。
炎帝部落来了以后不久,另外一个羌人部落,从北方来了,就是黄帝部落。黄帝也不是一个人,是他的部落的酋长称号。这个部落,叫有熊氏,有熊氏是根据图腾的称谓。黄帝部落还有另外一个称谓,叫轩辕氏。顾名思义,这个部落以战车出名。大家知道,车这个东西,发明于西亚,7,8千年前的苏美儿人的图画里,就有车。而古籍中,对炎帝部落,没有提到车,车是黄帝部落独有,所以,显然黄帝的轩辕氏部落,是一个能征惯战的部落,跟炎帝部落应该不是一支。
相对于夷人和苗人,羌人显然在技术发展程度上,更高。所以,传说中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祖先,其实是西北来的羌人。羌人是白种人,西亚来的高加索人种。炎黄来到中原,南方,东方已经是苗人和夷人的天下,人口数量,苗人远远大于羌人。虽然羌人在陕西河南一代也进行了农耕,但是几百年的发展,和苗人几千年的繁衍,是不能比的。
(.:這人直接將羌人說成印歐人了。放牧羊群確是西亞的特色。)
还有一股羌人,他们从伊朗,阿富汗,进入帕米尔高原,一路转进去了新疆南部和西藏西部阿里地区。那就是著名的象雄文明,还有一支进入青海西部,建立了唐旄古国。
所谓三皇,皇这个词,是苗黎部落称呼大酋长的称谓。蚩尤,就是苗黎部落最有名的大酋长。而帝这个称呼,则是西北来的羌人对于大酋长的称谓了。
在5000年前,夷人处于非常分散的氏族社会,大部落都没有形成,以最原始的渔猎为生,比原始人也强不了多少。炎帝部落半耕半牧,人数较多,而且发展程度较高,所以炎帝部落和其他羌人部落最先形成了部落联盟。遇到外敌,也就是苗人部落的时候,这些羌人部落联合起来打仗。为什么要联合捏?苗人的数量极大,远远超出羌人部落。由于炎帝所在的烈山氏最强,所以就成了盟主。
苗人由于是单纯的农耕部族,每个部落相对固定,活动范围较小,不太可能放下耕地,大老远跑去打仗。而羌人相对,活动范围比较灵活,所以更加容易联合行动。苗黎部落,到了蚩尤这代,终于渐渐的,形成了大量军队,苗人也可以联盟了,由于蚩尤的军队,那都是职业军人,而炎帝集团,那不过是乌合之众的民兵,所以,炎帝节节败退。打不过蚩尤了。
炎帝于是向北方的近亲,黄帝集团发出了求援的要求。黄帝集团,由于都是羌人,所以为了共同的利益,马上出兵援助炎帝。炎帝军,黄帝军联合以后,蚩尤把东夷集团也请出来了,夸父带着东夷部落也参加了战争。双方大战几年,互有胜负,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的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大PK。最后,黄帝集团请来了生力军,就是所谓的玄女参战,才一举击溃了蚩尤。关于这个玄女,也有称玄鸟的,这是一个女王主政的部落,图腾就是玄鸟。大战发生在山东河南山西交界的区域,比较靠谱。
苗人被击败以后,向江淮退却,彻底撤出了山东河南的争夺。苗人并未和华夏融合,一直到周朝,以苗人为基础班底的,形成了楚国。
炎帝这个盟主地位不保,阪泉之战发生在山西南部运城一带,也就是河南,山西,陕西交界。这是北方来的游牧部落和中原的半耕牧部落的一次PK。黄帝的老班底还是熊罴貔貅貙虎这帮,打败炎帝。盟主从炎帝部落,变成了黄帝部落。在中原,形成了若干个大部落,当然统治者都是以羌人为主,以黄帝子孙为酋长的居多,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说明有14个部落是黄帝子孙。需要指出的是,黄帝子孙里面,有一些得到的是原来的九黎部落,比较出名的就是少昊,颛顼。少昊封于山东,颛顼封于河南。
每个部落都世袭,只不过盟主地位在部落之间传来传去,到了后期,长期强大的部落,围绕霸主核心的,主要成了这几个部落:夏,唐,虞。其他部落退出了竞争。后来有虞氏的霸主地位,被夏禹给抢了。夏族的统治比较长,有400年左右。这就是所谓夏朝的来源。夏,都不能叫朝。那不过是部落联盟的盟主而已,而且不论唐,虞,夏,都不断的发动对三苗部落的战争,抢夺奴隶,和驱赶苗人部落。夏禹,夏启父子,对有虞氏也展开战争,把虞舜的子孙驱赶打跑了,又来有虞氏子孙跑去甘肃,建立了月氏国,也就是西域大月氏的祖宗。
从河西走廊来的炎帝部落,同从草原来的黄帝那一群部落已经不太一样。而从缅藏来的苗人,就时间跨度更大,先来的部落,应该比后来的早几千年,中间路途也不同,演化出相当不同的血统和文化,首先苗和黎就有区别,何况还有九黎之分。
夷人广泛分布在沿海。后来长江以南的,被苗人驱赶到山上,成了百越。江淮一带的夷人,被苗人同化,共同成了九黎。山东河北一带的夷人,被苗人驱逐到胶东和东北去了。
关于商部落的起源,最新的观点是根据大量出土文物鉴定,认为商族文化来自红山文化,红山在辽西内蒙古赤峰一代。所以,商族跟山东的九夷是不同的。现已发掘的殷墟,是从河北一路向南迁移,其文物风格和红山文化类似。商族为什么不断迁移?因为商族是第一个学会了畜牧业的夷人部落。商族早期在辽西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较早接触草原的羌人游牧部落,甚至引入了一些羌人作为老师。
虽然都是夷人,但是商族显然不认可他们和东夷是一路。商族管山东的夷人叫莱夷,管南方江淮的叫九黎。这也是东北来的黄种人第一次问鼎中原。
夏族,还有诸多羌人部落,遭受商族几百年的打击,纷纷向西,向北逃跑。远古的部落,在争夺中原失败以后,一般不会乱跑,通常遵循的规律,是往老家跑。从哪来的,往哪跑。苗人争夺中原失败,往西南跑,羌人失败,往西北跑,商人失败以后,往东北跑。
蒙古高原,在夏国称霸中原时代,不是没有游牧部落的,谁捏?当然就是当年黄帝招来的罴、狼、豹、雕、鹖等为图腾的氏族。只不过,商族把夏族的后裔,继续驱赶到草原。当时商族称他们为山戎、猃狁、荤粥。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鬼方、混夷、獯鬻,等等,都是匈奴的来源组成部分。匈奴政权,是另外一次北方羌人游牧部落的大联盟。
商族击败羌人依靠的是联合了东夷部落。但是,商族并未跟东夷部落融为一体。从商汤到帝辛,商族的活动中心范围一直局限于河南北部一带。并且商族为了维持霸主的地位,一直要不断的发动对四周部落的战争。商代的中后期,商人的主要敌人,成了东部的东夷。
狄字,就是火堆旁边有狗,这显然是游牧部落。而戎,就是使用戈作为武器的部落。周人本身就是西戎,它不过是受了炎帝部落影响,同炎帝后裔通婚并称为共同体的一个原游牧部落。但是周人和姜人合并了以后,居然从此看不起其他戎了,把继续保留游牧生活的其他同源的亲戚部落,称为了犬戎,山戎,戎狄。。。甚至是鬼方。
箕子不愿留在武王的统治之下,率领部分商族回了东北,建立朝鲜。箕子朝鲜是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这地方是关外唯一适合农耕的地方。此时的朝鲜半岛南部,不是箕子朝鲜,是辰国。
分佈在辽西的商族,接触了西方蒙古高原来的羌人,学会了游牧,驯化动物,最后强盛起来,跑去关内问鼎中原去了。而分佈在辽东,朝鲜半岛的夷人,则建立了比较原始的政权。最早的政权,也就是檀君。檀君也和黄帝一样,是一个职务。也就是一群部落的首领,选举一个酋长当盟主。檀君的国,就是辰国。檀君盟主这种形式,传承了1000多年。尽管箕子只是殷商余部,但是也足以轻取诸韩的乌合之众的联盟。檀君被灭,诸韩余部跑去南朝鲜,建立辰国。辽东朝鲜北部,成了箕子朝鲜的文明国家。相对,辰国是落后的渔猎部落。
而在辽东以北,广泛分布着诸申。诸申,就是辽东更北,吉林,黑龙江,外兴安岭一代的诸多夷人渔猎部落。这些人,是女真人的祖先。当时尚未建立政权,处于原始部落水平。诸申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是很久以后的东胡。东胡建立,是秦汉时代的事情了。
位于山东北部,河北南部的东夷,相当一部分,并未臣服周王,而是向东北逃窜。这些人到了东北,合并入了箕子的殷商旧部手下,就是所谓的东濊族。濊族在夏商时本居于山东半岛,属东夷民族,周灭商时,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东北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后来,从蒙古草原东部东移的另外一个部落貊族,和濊族的接触增加。这个貊族是蒙古草原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貊人又叫貉,有九貉,蛮貊,胡貊的说法。濊貊语被认为是所有濊语言中最阿尔泰化的语言,它是濊语和貊语融合的产物。后来这2族融合形成了濊貊,成为东北三大族群之一。另外两个大族群,一个是生活在黑龙江北部到外兴安岭的诸申,也叫肃慎,靺鞨,也就是女真人的祖先。还有一个,是生活在辽西草原一直到呼伦贝尔草原的东胡。这些人是后来契丹,蒙古人的祖先。濊貊人后来建立的政权,有扶余,沃沮、高句丽和百济。濊貊人是朝鲜族,满族和日本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人的主要来源,主要是几个。第一个是最早从福建沿海东渡的夷人,岛夷。这些人从台湾,琉球,一直发展到日本南方。另外一支,就是从朝鲜半岛,被箕子朝鲜驱赶的三韩,渡海到了日本。还有就是濊貊人从库页岛,一直到北海道。其中,貊人是西方来的白人,这些人在日本叫做库页人或虾夷人。
东夷人除了向北逃窜以外,剩下的除了投降,只能向南逃窜。楚人是发源自鄂西。是古苗人的一支,也就是今天土家族的祖先。问题是,到了东周,河南南逃的熊家成了楚国的王室。
(.:非常詳細。把朝鮮半島的歷史都說了,尤其是對苗黎歷史的述說,讓人獲益匪淺,以往以漢人為中心的說法,讓人低估了遠古時苗黎的力量。現在,只剩漢語是怎麼回事了。)
14/9/20 弗兰克等认为不仅有现代世界体系,而且有古代世界体系;世界体系的历史远不止500年,而是5000年,也就是说青铜时代即已形成世界体系 。青铜冶炼需要跨地区合作,西亚及其附近地区五千年前就形成了以红铜、锡、铅、青铜和粮食为主要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网,构成了一个具有中心-外围关系的古代世界体系。世界体系不局限于经济和政治关系,还可包括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联系。东亚很可能和古代欧洲一样是西亚为中心的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一个更边缘的组成部分。
综合研究表明石器、陶器、水稻、粟、猪、狗、半地穴或干栏式住宅、土坑葬、玉器等定居农业文化因素在东亚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甚至万年前,而青铜、小麦、黄牛、绵羊、马、火葬、金器等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的文化要素东亚不早于五或四千年;可以初步肯定中国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是本土起源,而青铜时代游牧文化是外来因素。
[犁与畜牧] 牵犁、拉车、挤奶、剪毛、骑乘等都是对家养动物的次级开发,不同于吃肉寝皮、敲骨吸髓的初级利用,谢拉特称之为次级产品革命。次级产品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形成了以犁耕农业为核心的定居生活方式和以奶为食以毛为衣的畜牧生活方式,导致了城市的兴起和游牧民族的诞生。犁耕取代锄耕,游牧代替畜牧,男人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提高,逐渐形成了男权社会。
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大约从夏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新文化因素:青铜、黄牛、家马、山羊、绵羊、小麦、砖、金崇拜以及支石墓、火葬和天帝崇拜,游牧文化和尚武好战之风席卷东亚。
阿凡纳谢沃文化(Afanasievo Culture)、辛塔什塔一彼德罗夫卡文化(Sintashta-petrovka Culture)、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标志着中亚及其附近地区4000年前左右进入了青铜时代。常见的青铜器是刀子、斧、剑、头盔、镞、马衔、凿、针、锥、耳环、指环、镜等 。这些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畜牧业和父权日益发展而种植业和母权萎缩,金芭坦丝称之为库尔干(Kurgan)文化,认为是原始印欧人孕育了游牧文化,并且改变了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社会进程和文化格局 。
古墓沟文化遗址 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大约四千年前新疆部分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且与中亚、西亚、中原均有联系 。安德罗诺沃文化对新疆青铜文化的影响是明显的 ,欧亚大草原的牧羊人在青铜文化传播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四坝文化、齐家文化 、朱开沟文化 是青铜文化由西北向西南、东北、中原传播的中继站。三星堆、大甸子、二里头遗址的青铜器可能是本地制造的,但亦是文化传播的结果;上述地区不太可能是冶金术的起源地。中原,特别是夏商统治的中心地区缺铅少锡,铜锭亦来自周边;二里头,二里岗和殷墟都只是青铜铸造中心。
东亚养羊与西亚相比大约晚了五千年。数百处经科学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大约有五十处出土过羊骨或陶羊头。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存中都没有羊的骨骸。西安半坡的“绵羊”标本很少,不能确定是家羊 ;河姆渡出土的陶羊头可能表现羚羊,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61种动物中唯一的羊亚科动物 。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末期才出现羊的踪迹,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山羊和绵羊骨骼才是确凿无疑的家羊 。羊在东亚新石器时代混合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进入青铜时代后,从新疆到中原羊的数量明显增多。在齐家文化和殷墟遗址中均有完整的羊骨骼出土。羊在青铜时代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明显增高。商代西北羌人以养羊为业;周代中原养羊亦蔚然成风。东亚较早利用羊毛制品的是北方或西北游牧民。新疆出土青铜时代毛制品,与中亚毛纺织传统一脉相承,特别是其中的斜纹织物(Twill)至今在欧洲流行 。
水牛可能起源于南亚 ,而黄牛很可能来自西亚 。从河姆渡到兴隆沟,东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牛骨多为水牛骨骼,不止一种,均为野生;家养水牛很可能是公元前一千纪从南亚引进的,中国南方的水牛犁耕技术很可能是受北方黄牛耕作技术影响所致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国的主要耕地工具是耒和耜,一直到汉代才普及犁耕 。东亚拉犁亦源于中亚或西亚。 到了青铜时代,黄牛才在东亚大量出现,据今约4000年的甘肃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齐家文化层中出土的黄牛骨骼是典型代表 。
青铜剑在商周之际传入中国北方草原、巴蜀地区和中原与印欧人在东方的活动有关。
14/9/21 1950年代,美国语言学者斯瓦迪士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不同语言,得出了约200个核心词,几乎每种语言都包括这些核心词汇,它们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根据对比分析不同语言之间核心词的同源关系,就能大致判断出语言之间的亲疏远近,同时,这些核心词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速率,而分析两种语言中核心词汇的不同比率,则可以推算出它们之间分化的大致时间。
汉语和藏缅语之间有共同的数词一至十,但“千”和“万”却各并不相同,而在汉语中,“千”和“万”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么汉语与藏缅语与的分化必定早于殷商时期。语言学家们大致推断,这个时间距今约4000-5000年左右。
1990年,法国东亚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学者沙加尔认为,汉语与南岛语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同源词,而这些同源词有着规则的对应关系。
在东亚这片大陆上,侗台语就像是各种语系的交集,它既与汉藏语系有关,又与南岛语系、南亚语系有密切关系。
从分子人类学角度,东亚族群的祖先最初达到了东亚南部,约在在约20000到40000年前开始分化,一支自越南进入中国,并沿海岸线向北,成为百越和东夷的先祖,其中一个亚群在北部湾一带就转而南下,最终成为南岛语族的先祖。 而另一支则向自云南穿过四川一直到达黄河中上游盆地,成为汉藏羌的祖先。其中一个亚群在约8000-6000年左右向东向南扩展,最终成为华夏族群的先祖。而另外的一些亚群则调头向西南发展,最终成为藏缅语族的祖先。
苗瑶语族群是约1.5万年前从北上过程中的汉藏羌那一支分化而来,最终达到了中国中部。而侗台语则是从沿海岸线北上那一支中分化而来,自然会与南岛语系有更紧密的关系。
那么汉语呢?那支从古汉藏羌分化而出,沿黄河流域而下的亚群所讲的语言就是上古的汉语吗?显然没那么简单!还记得有一支沿南中国沿海一直上行达到山东的族群吗,他们成为东夷部落的先祖,而东夷部落的一部分沿黄河流域上行。最终两个族群在中原地区遭遇,在这其间,甚至还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从南方北上而来的部分苗瑶族群,以及从北方南下而来的部分阿尔泰语系的族群,他们征战并相互融合,无论是族群还是语言。
而这就是为什么语言学家们在汉语中,既能与藏缅,又能与苗瑶、侗台、甚至与南岛、阿尔泰都找到亲缘关系的原因。
14/9/21 2005年3月发现昆岗古墓群,位于新疆阿拉尔市塔里木古河道的神秘古墓群落,因阿拉尔古称“昆岗”,这片古墓群由此命名为“昆岗古墓”。初步发现为上下三层六个系列,分别为4600年、4300年、3800年、2600年、1200年和900余年。在该墓地简易展示馆内,展示着一架两米三以上的高大尸骨墓地出土,尸首头发金黄、颧骨高耸、脸庞狭长、腿骨粗壮,整体呈现欧罗巴人种特征,昆岗“巨人”喜欢吃生肉,他们竖着生长的牙齿嚼起肉来,甚是方便。 昆岗“巨人”生活在距今3800年至4000年前。墓葬群中完整的头骨不少,一些连接着头皮的头发金灿灿的。墓葬区、生活区及其附近地域已陆续发现石器、木器、陶器、铜器、铁器、料珠、毡帽、毡靴、丝绸、“∞”字形毛线绳。兽骨、鱼骨、木炭比比皆是,同时还发现了埋藏地底的果树种子、枝叶,不明种类的动物皮毛与粪便。当地的炼铜与炼铁遗址面积庞大,碎陶片、铜渣、铁渣遍地都是,由此可见,昆岗居民的文明程度颇高。。与相距700公里左右的小河墓地(学术界定位3800年—4000年)很是类似又略有差异,年代还应该更早。
这里可能是古代羌人的遗址。羌人的特性就是身材高大。上古青海和塔里木盆地都是羌人的游牧地。塔里木区域内有若羌县、阿羌乡等。
(.:這句話就是說古羌人是歐洲人,而且是近乎北歐人,他們是從黑海北邊來的。所以孔子真的有可能2米多。為何這麼明顯的歷史,中國歷史書上都沒有說明。是愚昧還是隱瞞?這麼明顯、重要的歷史,為何能隱藏2000年?現在終於紙包不住火了。應該要好好保存這個歷史遺跡,並且擴大考古。)
14/9/21 1995年,加拿大汉学家蒲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从语音结构和同源词两方面论证出汉藏语和印欧语的在6000年前分化,并拟出了上古汉语与原始印欧语语音系统的对应关系。德国华裔学者张聪东在《古汉语复辅音在印欧语词汇的印证》(1991)中,试图揭示汉语和印欧语的相似性,他甚至还认为北日耳曼语的语法最接近于汉语。
芬兰女总统:我们知道芬兰语不属于欧洲的大语系(印欧语系),它属于一个小语系(也许是芬兰乌戈尔或阿尔泰通古斯),这个语系包括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等,但我们知道芬兰人来自俄罗斯东部。
高晶一《汉宋(乌拉尔语系语言)语系绪论》,作者引用并归纳了分子人类学的父系研究科学结果,佐证其语言同源假说:多数乌拉尔人口属N型父系,多数汉族人口属O型父系,二者在分子人类学的父系谱系上最为接近。父系研究科学结果也支持各传统主流语系假说:R型父系人口基本说印欧语系语言,L型父系人口基本说达罗毗荼语系语言。本具有同等内部距离的N-O型父系人口因缺少汉宋语系认识,才被人为地界定为世界上最后分化出的两个大型。可以说N-O型父系基本说汉宋语系语言。 此书是中外首部有关汉语与乌拉尔语言词源比较的论著。
14/9/22 [2004/7]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發現一處紅山文化時期的岩畫群,這是首次發現這一時期的岩畫群,這些岩畫的一些圖形與以前出土的一些紅山文化玉器造型有極其相似之處,從而兩者起到了相互印證的作用。 這一岩畫群位於翁牛特旗烏丹鎮一個名叫海金山的地方。
目前這裡已發現了20多幅岩畫,這些岩畫的畫面形象十分特別,其中不少岩畫以人的面部為基礎原型進行“猙獰”化的刻畫,如怒髮沖冠、怒目圓瞪、齜牙咧嘴等。其中有一幅岩畫刻畫的是一個巨大的饕餮,其威猛的形象十分逼真。從此岩畫可以看出後來古青銅器上出現的饕餮紋是有歷史沿革的。
此外,還有一些岩畫造型與以前出土的勾雲形玉佩的外形設計極其相似,勾雲形玉佩是紅山文化代表性玉器之一。它不是一般性的裝飾品,而是為適應當時的宗教典禮的特殊需要而專門製作的。從其通常出土于等級較高的中心大墓,並且多放置於墓主人的胸部或頭部等人體的關鍵部位來看,勾雲形玉佩可能為當時祭司、巫師的專用品,其地位與價值是其他玉器所無法比擬的。
(.:饕餮可能是巫師出神時的臉形,忽然想到紐西蘭原住民跳戰舞的臉形。)
14/9/22 [07/6/26] 紅山文化的先民們不但有著深葬的習俗,更有著火葬和天葬的習俗。在相當一部分民間盜掘過的紅山文化遺址中,絕大部分墓地都在丘陵地區的臺地或山包上,大部分墓葬中都有灰跡。通過對墓葬內的灰跡和臺地、山包上的選址,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紅山時期玉雕太陽神,以及燒陶並廣泛使用的分析認為,紅山文化時期的先民們有著對火和太陽的崇拜,同時也有著火葬和天葬的習俗。紅山文化時期的先民們將死者在臺地或山包上先進行火化後再深埋,以達到靈魂通達天地的目的。這種喪葬習俗的本身,也決定了陪葬品可以保持幾千年或上萬年。紅山文化年代為距今6500年至5000年。
中國古文獻記載的黃帝圖騰(熊、龍、龜、雲、鳥等),均有紅山文化玉器與之對應。黃帝圖騰主要有5種:一是熊。《史記》説:“黃帝為有熊。”班固編著的《白虎通義》也説:“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在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顎和熊掌殘體,還出土了雙熊頭三孔玉器;二是龍。《史記》説“軒轅,黃龍體”。聞一多先生認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這種大蛇又被人們稱作龍,被黃帝部落奉為圖騰。紅山文化蛇形龍玉器,從興隆洼、查海遺址的玉玦,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的玉龍,已經形成了一個係列;三是龜。《國語》説“我姬氏出自天黿”。郭沫若先生認為黃帝的圖騰為天黿,即神龜。在牛河梁遺址多次出土了神龜玉器和玉龜殼。四是雲。紅山文化的勾雲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與雲有關。五是鳥。《國語》記載,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鳥身者”,可能以鳥為圖騰。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墓葬中,確實出土了玉鳥。
黃帝多圖騰,哪個為社會所共同崇拜、從而成為共同的圖騰呢?從文獻上看,一是龍,二是鳳。從出土玉器實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為原型的龍,以貓頭鷹為原型的鳳,組成了玉龍、玉鳳係列。由此可以推斷,龍和鳳是黃帝部族的最高圖騰,玉龍玉鳳是紅山古國最尊崇的玉器。
14/9/22 [13/7/13] 紅山文化古族~ 牛河梁古人為N基因型,高頻見於今歐亞大陸北方族群。N基因型這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父系基因部落,這一基因部落的成員均來自一位史前超級祖父,他大約生活在1.9萬年前,即末次盛冰期結束之前。如今他的後裔廣泛分佈在歐亞大陸北方,且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都有較高比例,如西伯利亞東北部的突厥語族雅庫特族可高達75%,西北歐洲烏拉爾語系的芬蘭人可達60%,受北歐烏拉爾語族原住民影響的斯拉伕語系俄羅斯人平均也可達20%,北部俄羅斯人更是高達40%。在國內,古氐羌族後裔的彝族、珞巴族比例較高,分別達30%和35%。N基因部落在漢族的分佈並不平衡,在一次廣東漢族採樣可達15%,但更大樣本採樣僅為1.2%。目前解析的先秦時代中原和華南古代樣本均未見N基因型樣本,而在遼西紅山文化牛河梁新石器時代遺址、內蒙古中南部廟子溝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疆哈密地區青銅時代遺址發現的古代樣本卻幾乎都是N基因型,暗示N基因部落至少部分地起源於北方長城沿線地區。
有俄羅斯民間團體發起的皇族研究表明,俄羅斯留裏克王朝皇族也為N基因部落成員。留裏克王朝是統治東斯拉伕人的古羅斯國家的第一個王朝。大致相當於今日俄羅斯東歐部分地區、烏克蘭、白俄羅斯部分地區。基輔羅斯是由來自北歐的瓦裏亞基人建立的,其首領名為留裏克,故稱為留裏克王朝。瓦裏亞基人亦譯“瓦蘭吉亞人”,俄國歷史上對北歐諾曼人的稱呼。從基因測試結果來看,這支諾曼人或許與芬蘭等烏拉爾語系的北歐族群相關。
简狄,传说中商始祖契(火神阏伯)之母,一作简易、简逷,因是有娀氏(在今山西永济西)女,又称娀简。相传她偶出行浴,吞鳦卵而生契。“鳦”,是“燕”的古写,即玄鸟。商族为东夷分支,所以玄鸟生商,当由夷族鸟图腾推衍而来。
(.:原來燕國國名就來自鳥。商始祖契=>契丹。)
参考《河南二里头遗址夏代人群的分子考古学研究,夏代二里头古DNA结果有些出乎意料,其母系血统表现为很强的北方特征,与东部蒙古族最为接近,其次为北方汉族。安阳二里头夏代组(7)与青海孙家寨汉代(6,西羌)相对聚类,似支持夏人与“禹兴于西羌”的史料记载。
(.:所以,黃帝一脈到殷商主力是由東北方向進來的,而周是由西邊進來的。)
14/9/22 [地學演繹 09/11/28 莫如波] 第二批到達東北亞的是C3,大約在2~2.5萬年前,他們並到達俄羅斯遠東,在1.4萬年前就過白令海峽成為北美首批居民。第三批到達北亞西部的是印歐R、Q,大約在1.5萬年前出現於中亞-西北新疆一帶,Q3在1.2萬年前到達了美洲,成為印第安土著。第四批到達北亞中部的是N,大約在1.2萬年前到達黃河上游河套地區及內蒙一帶,並進入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亞。第五批到達北亞的是O系,大約在1萬年前O2b、O1、O3先後到達東北,O3到達河套地區大約是在8千年前。後四批居民是北亞民族的絕對源頭。
在各大族群擴張前,東北亞主要是C3及O3,局部有O2b,他們是南通古斯族群肅順(=>女真=>滿族)及東胡(=>鮮卑=>契丹)等的早期核心。北亞中部主要是N3及N2,西部主要是R1與N3,他門市突厥祖先的核心。北亞南部主要是O3、N*與N1,可能是北方戎狄的單背體,並可能是漢族低頻N*、N1的源頭之一。北亞北部主要是Q3與N3。
C3c大約誕生於4千年前,進入到青銅時代,以C3*+C3c的為主體的人群在貝加爾湖及蒙古一帶崛起,並創造了石板墓文化,後來形成匈奴,其向東擴張使部分鮮卑役屬於匈奴, 向西擴張讓N3、N2融合到匈奴之中, 向南擴張併吞了北亞南部的戎狄,並形成南匈奴,部分南匈奴後來漢化。C3*+C3c是匈奴的主體與核心,是鮮卑語突厥的混融部分,也是後來蒙古族的主要源頭。
原始突厥勢力可能來自中亞的R1,但早期的崛起則在貝加爾湖西面的丁零,主體是N3與N2,其擴張過程同樣融合了原匈奴、鮮卑的C3c、C3*等。
漢族的形成,意味著7000年前河西走廊出史族群中一位帶突變O3e-M134的男人所生的帶O3e-M117的後代占相當比例。
14/9/22 史料记载,秦始皇身高八尺六寸,换算回现代的计量就是1.98米,高鼻梁。兵马俑据说是按照1:1的比例制作的,当时秦人比现代人要高,战俑当中最矮的一个身高也达1.79米。
14/9/22 安阳殷畿艺术博物馆,主要藏品是殷商玉器。 丝绸之路的前身是玉石之路,发生在3000多年前的东西方玉石、丝绸贸易,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绵延数百年的商业活动,可以确定,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最直接的证据是殷墟出土的来自新疆的和田玉雕琢的殷商玉器和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包裹青铜器的丝绸痕迹!博物馆大量殷商圆雕玉人,其中不少都头戴小圆帽,有的小圆帽甚至小到仅仅是头顶的装饰,这正是创立于3000多年前的古犹太教独特的小圆帽——希伯来语中叫“基帕”。小圆帽包含着浓厚的宗教教义,频繁出现在同时期的殷商王朝的上层人物形象中,而且竟然穿着华夏民族特有的“兜肚“。
上述身穿兜肚、头戴“基帕”的立体圆雕殷商玉人,栩栩如生的向我们表达了一段无可否认的历史:以色列人3200年前就来到了中国中原腹地——安阳!而且进入了殷商王朝的上层!因为服侍奢华、雕琢精美的殷商玉人,非神即王,至少是王室贵族。
中国考古事业的前辈李济先生,在主持安阳殷墟考古时,曾在殷墟侯家庄1001大墓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对偶蛇和对偶虎的图形,考证都渊于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文明。
正是这条3000多年前,连接了东西方贸易的玉石之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通畅的渠道。玉石之路上最早的商人,是古犹太人和殷商人,包括羌人和大月氏人。 安阳西北冈殷商墓1311出土骆驼兽头刀,商代随战车的武士的基本配备之一是兽头刀,可能是近身搏斗时所用的利器。
(.:如果殷商統治階層與西亞人有關,周夏人又是白種人,這就太精彩了。這些文物明擺的在商朝時中原與西亞是通的。至少這位貴族將西亞的所有先進東西帶來了。只是這位貴族與商王室的關係為何?)
(.:這讓人想到維吾爾人戴的四楞小花帽:朵巴,之前,每次看到維族人戴那小方帽子就不知其功能為何,難道與猶太小圓帽有關?)
14/9/22 莎车县在古代就是多民族相继聚居的区域,汉唐之世,莎车属于塞语流行区。19世纪末出土的莎车文书证实喀喇汗王朝的主体民族是样磨、葛逻禄和回鹘。此外还有汉、塔吉克、竭叉、犹太、杰特人等。
14/9/22 「一賜樂業教」是中国古代对聚居河南开封犹太人信奉的犹太教的专称。“一赐乐业”是希伯来文,即“以色列”的古音译。20世纪以来,在敦煌和新疆的丹丹乌里克(和田附近),都发现了有关记载中国犹太人的希伯来文卷子。那犹太人是什么时候来中国的?根据开封犹太教汉文碑记载,有“周代”说(据现存于罗马的一通《重修清真寺碑记》(成于清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年)的碑文拓片,早在周代就来到中国:“教起于天竺,周时始传于中州,建祠于大梁”)。
14/9/22 大量证据证明,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的1000多年时间里,于阗与中国内地的关系比新疆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密切,也更有连续性。已往发掘的壁画中还有身着胡服,下跨骏马的大胡子的塞种人供养人像,内容丰富、特征迥异的壁画形象都表明这里曾经是东西方文化及人种的重要交汇地,从出土文书中还可获知,这里曾生活着古塞人、汉人、粟特人、犹太波斯人、印度人等,并信仰着不同的宗教,遵循着不同的文化。
(.:這裡有和闐玉。)
14/9/22 新疆古代人群
地 点 时 代 形 态 特 点
拜城克孜尔 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 地中海东支类型(印度- 阿富汗类型)
楼兰 距今2000 年,东汉时期 地中海东支类型(印度- 阿富汗类型)
洛浦山普拉 距今2200 年,西汉时期 地中海东支类型(印度- 阿富汗类型)
昭苏 公元前后几个世纪 帕米尔- 费尔干类型(中亚两河类型)
石河子南山石堆 相当于战国西汉时期 与中亚两河类型最接近
孔雀河古墓沟 距今约3800 年 古欧洲人类型
哈密焉布拉克C组 相当于西周战国时期 古欧洲人类型
且末 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 接近古欧洲人类型
C14 年代为BC751~BC104
察吾乎三号、 四号距今3000~2500年 接近古欧洲人,
四号墓地 三号距今1800 年 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血
鄯善苏贝希 相当于战国西汉时期 I 组为原始欧洲类型;
II 组为地中海类型;
III 组为中亚两河类型
阿拉沟 距今2600~2100 年, I 组地中海支系类型,
相当于春秋晚期到汉代 II 组是I 组和III 组的过渡类型,
III 组是原始欧洲人倾向或原始欧洲人向
中亚两河类型过渡的性质
索墩布拉克 距今2500 ~ 2300 年 I 组为中亚两河类型;
II 组与古欧洲人类型近似
(注:其他遗址人群见韩康信:《丝绸之路古代种族研究》2009,新疆人民出版社)
(注:阿拉溝 位於吐鲁番與库尔勒之間,是天山山脉中间的一条山沟,位于吐鲁番盆地托克逊县西南。)
(注:索墩布拉克文化 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后,伊犁河谷活跃着一支属于早期铁器时代的强劲考古学文化—。)
(注:焉不拉克古墓群,位于哈密,早期铁器时代遗存 。距今2500—3000多年,头骨形态资料学显示:蒙古人血统占绝大多数(21/29),欧洲高加索人的成份较少(8/29)。)
14/9/23 [04/10/13] 在距離牛河梁女神廟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經初步發掘證實,這座土山竟全部是用人工夯築起來的。圍繞土山周圍的山頭上還發現了30多座積石冢群址,整個積石冢群和古埃及的金字塔佈局是一樣的。
爬到了金字塔頂上,從這裡向四週望去,女神廟遺址與金字塔在一條南北線上,而東西兩側的石冢群址與金字塔等距離地排列在一條線上,這種佈局使人明顯地感受到金字塔的中心地位。
當初發現這座金字塔時,山上到處散佈著帶有紅山文化特徵的之字紋彩陶片以及冶銅鉗鍋片。而金字塔頂部的煉銅遺址有1500個煉紅銅的鉗鍋,每一鉗鍋約有1尺多高,鍋口約有30釐米,像現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
考古專家還對圍繞這座金字塔周圍的積石冢群進行了部分發掘,其中一座墓裏出土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身高1.8米左右。他的頭上橫置有玉箍,左右肩和手腳等處皆佩置玉環,腰的下部則是一個玲瓏剔透的大豬首玉飾,豬的兩隻大耳特別誇張。死者的胸部佩置一碧綠色玉龜。奇怪的是,這個龜無頭無尾無足,渾然一體。
牛梁河女神廟出土的彩塑女神像上臂塑件空腔內帶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有可能是人骨。這一發現,與古籍記載有驚人的相似。聯繫中亞曾有在人頭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現實中的人物為依據塑造出來的。
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陸續發現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大量玉器,發現的玉器恰恰是距今四五千年之間的中華文明起源時期。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考古工作者在遼河流域牛河梁新石器時代遺址挖掘出土了數百件工藝獨特的玉器,這些玉器主要分三類:一為斧、鑿、錛、鏟、刀等工具和兵器;二為龍、鳳、虎、龜、蟬、熊等動物雕塑;三類為被賦予一定意義的具有某種特定形狀的器物,如勾形玉佩、連環飾、箍、璧、環、璜等。
(.:有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後,再來看這份報導,就有全新的看法:這是來自埃及、西亞的文明。女神廟、金字塔。在文明影響上,中原是西亞先來,之後才是印歐人。問題是,這與薩滿教又有何關聯?很明顯這些懂得先進知識與技術的西亞人,被土著當成了神明,就如早期西方人在非洲的地位一樣。)
14/9/23 [梅宇] 紅山玉文化---象形文字的原始碼
甲骨文金文是非常成熟的象形文字,已沒有原始文字的原始特性。顯然,在甲骨文和金文之前,一定有一個原始文字符號的原始碼。紅山先祖們用玉器的形狀,使用位置,以及排列組合,創造了象形文字的基本象形原始碼。 這個基本象形原始碼先後和中國各地史前文化裡的文字因素互相影響融合, 最終在夏商之時創造了甲骨文金文石文--中國的象形文字。
紅山文化中還有包括陶器石器在內的形象器。如婦女陶象石象,日用器等等。但真正起象形符號主導作用的是玉文化。紅山玉文化裡,有四個大類是非常獨特的:雲勾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龍形玦,和Y形器。牛河梁考古的紅山文化玉器組合顯示了一種規律:在中心大墓裡, 都具有高等級的勾雲形器。而且勾雲形器是豎起來放在顯示昜王權的位置。 勾雲形器就是甲骨文和金文"我"字的原始形象的原始碼。甲骨文或金文的"我"字就是一件手握豎立起來的勾雲形玉器。正如楊伯達先生講的,雲勾形玉器是身份符號。
甲骨文和金文的"我"字就是一豎,加個齒角形器。這個齒角形器是什麼? 這個迷一直到紅山勾雲形玉器出土之後才明白。當紅山的部落首領豎舉起勾雲形玉器時,就在向部落說:這就是"我"的象征符號。
甲骨文裡的"玉"字的形象符號的原始碼就是錐形玉器。 紅山玉文化裡有很多椎形玉器。 特別是良諸文化裡的椎形器上有多種精美的神徵式的橫形圖案。
甲骨文裡的"玉"字, 就是一直豎條。有時頂部加一橫或二橫或三橫。 這一豎條就是玉文化裡的錐形器。而上部的橫線就是錐形器上橫形圖案的抽象簡化。錐形器最早在興隆窪文化中就出現了。那時還是石製的。到了紅山文化時期,玉制的錐形器就很多了。就從底部尖頭部位使用率最高來分析,點人體穴位的可能性最大。點人體穴位就是來替人療傷治病。因此,錐形器就是中國最早的針灸器的原始形。
(注:遠古的文明與巫是脫不了干係的。)
14/9/23 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在罗布泊一带建国的楼兰东距玉门关最近,是汉王朝进入西域的重要关口;而建城于吐鲁番盆地,掌控罗布泊以东、以北直到现天山北面的乌鲁木齐、奇台、吉木萨尔一带广阔地区的姑师国,则是匈奴控制西域的门户。因为楼兰与姑师邻近,在史籍中,两者经常并称。
洋海墓地位于吐鲁番火焰山南麓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西北2公里处。洋海古墓葬中,两具保存较好的干尸手背上残存有生前的文身,其中一具的装扮颇为引人注目:他头戴羊皮风帽,额上系彩色毛绦带,上缀三两个一组的海贝,左耳戴铜耳环,右耳戴金耳环,颈上戴绿松石项链,内穿翻领彩色毛织衣服,脚穿皮靴,靴帮上捆绑毛绦带,上系铜管和铜铃组成的“胫铃”,右手握缠绕铜片的短木棒,左手握青铜斧,手臂旁放置木钵,一副巫师装束。
巫师亦称“萨满”,在历史时期广泛分布于亚洲北部,他们是人和神之间的沟通者。
据测定,这位巫师生活在距今3000年前,死亡时的年龄约在45—55岁之间,应为自然死亡。他比“楼兰美女”小1000岁,而且与“楼兰美女”一样具有白种人的体质特征。不过他身上的装饰和手中的各种器物却蕴含着较“楼兰美女“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他头上带有海贝装饰的束发带应该是地位的象征;所用的海贝出产于印度洋海域,是由前丝绸之路(即张骞打通西域前就已经存在的间接贸易通道)传入吐鲁番盆地的。对于使用者来说,这是相当于来自另一个世界,即神的世界的物品。他手中所持的有銎铜斧与其说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兵器,还不如说其象征意义更强些。在青铜时代,兵器同时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他另一只手上握着缠有铜皮的木棍可能是权杖或权杖的象征。因他同时掌握有象征军权的铜斧和象征神权的权杖,说明他的身份除了是萨满外,还很可能也是部落的首领。他掌握着该部落的世俗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权力。
(.:薩滿教不是北亞黃種人的專利,白種人也信。)
14/9/23 阿拉伯人是白种人,是闪含族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因为气候干热而显现黑色,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罗人种特征。白色人种肤色较白或是浅褐色,颧骨较高,鼻梁高而窄,胡子和体毛发达。眼睛及头发颜色不属于白色人种特征,事实上除了雅利安人拥有浅色的眼睛及头发颜色外,其他闪含语系民族及高加索人皆黑色头发及深褐色的眼睛,而浅色的眼睛及头发颜色属于隐性基因,南欧及伊朗人多与闪含族人混血,所以今天这两地之白人多属黑色头发及深褐色的眼睛。
14/9/23 [郁離] 華族=閃含族簡論
「華」字,上古其實是:hep 這樣的音。(音標出不來,所以給近似的英文拼寫了。)「曄燁璍墷瞱」等字組,中古尙保留著「heb」這樣的發音,同屬中古匣紐葉部。這組字,皆以「華」字爲聲旁,上古與「hem」通轉。這組字,意思皆與「火光」、「光亮」等等相關,是「華」字的本義或是擴展。所以華族,其實原本就是閃含族,閃含族的族名,其實也多與「火光」、「光亮」有關。──音義皆通,自然就是定論了。
(注:含米特人,旧译“含族”,亦称“哈姆人”。“含米特”意即“含的子孙”,得名于犹太经典《创世记》所载传说。谓含米特人的始祖为挪亚次子含(Hamu)。在昔日非洲学中,含米特人一般分为北支和东支:北支系指柏柏尔人,东支指古埃及人、科普特人和库希特各族。)
14/9/23 [王寶星] 中國人是閃族(Sham,即夏族)與含族(Ham,即華族)的後裔,由三星堆古蜀文明談起。
三星堆文明早於龍山文化、仰韶文化之黃河文明(即河洛文明),分別為由巴別塔分變語言之閃族東遷BC:2247與之前挪亞時期大洪水的古猶太人東遷BC:2348,卻前後一百年以神農、伏羲及黃帝、炎帝至堯、舜建構出中國遠古文化,而三星堆的古蜀文明卻如同周朝大篆金文與殷商甲骨卜辭的出土錯置,而被稱為史前神秘文明!其實古蜀與河洛文明皆源自古猶太人閃族的次第東遷所建構的,此一推論亦可由中國遠古史中華夏民族歷代血族姓氏系統治世表中:盤古氏屬鮮卑屬龍江民族族(諸夏),由天皇氏至地皇氏則為蒙古利亞屬河洛族(諸華),五龍氏為蒙古利亞屬河洛族(諸夏),之後得攝提氏、合雒氏、連通氏則皆又為由蒙古利亞屬河洛族(諸華),第九節之敘命氏至第十五節之黃神氏皆為蒙古利亞屬龍山族(諸夏),第十六佢神氏至第十九節弇茲氏則為東夷系龍山民族後裔(諸夏),第二十節泰逢氏起至第二十三節大敦氏則皆又為由蒙古利亞屬河洛族(諸華),如此以蒙古利亞屬河洛族、龍山裔及東夷系龍山裔華、夏交替也有鮮卑系夾雜其中(第33、35、37~41節),直到第五十節神農世及第五十一節黃帝軒轅氏止,不管幾十萬年的想像史,中國華、夏兩族都出自鮮卑與匈奴蒙古利亞屬的後裔,殆無疑議。
中國所指之鮮卑與匈奴,其翻譯字源來自古猶太遊牧民族「閃」的稱呼:
1).Sham:中國譯為夏、商及奚(即庫莫奚)或蕭(南北朝遼國之國姓)
2).Semu: 中國譯為蜀、匈奴,恐怕亦是舜之諧音。
3).Semitic: 中國譯為鮮卑,祖先名則譯為少典,即黃帝之祖先之名;而黃帝第一代祖中國指為安登(有書錯置安登為少典之妻,非也),其實就是亞當Adam。
閃是挪亞之長子,挪亞方舟除乘載動物外,挪亞有三子閃、含、雅弗即其妻子共八人上船,故中國殷商甲骨文「八口」即為公,黃帝姓公孫自不為怪。「孫」字的甲古文以「子」字綴上有衣繸子的衣服,與猶太人傳統服飾的祈禱巾圍裙穗繸子是完全遵照上帝吩咐的子裔記號。
三星堆之船棺令中國人不解,其實全世界也只有猶太人有使用船棺的習慣,因為自挪亞以方舟安然度過大洪水後,猶太人也有預言將再有大洪水毀滅世界,他們希望在死亡後亦能避過洪水,航向故鄉或是天堂,故在中國的後裔,其墳墓多面對西方故鄉之地,因而死亡稱為魂歸「西方」或駕鶴「西歸」,因為東遷之民其故鄉在西方,也是猶太人聖經預言將來必有新的聖城錫安,必在新耶路撒冷之處,故佛教稱航向天堂為「般若船到」,又稱「慈航普度」
他們為了記念先祖蘇美爾人(Semu)之地Cina(示拿),也感謝上帝的帶領,便將河洛平原稱為「神州」Cina(支那),這是猶太人追念先祖的傳統。
猶太人相信君王的權力是來自上天所授,故君王登基加冕得先由總主教(古代稱祭司長)膏油於其頭頂,聖經亦多次提及「金杖」及「鐵杖」,因為「金杖」、「鐵棍」是上帝授予統治世界的權柄象徵,所以埃及法老也是執金質之權杖。而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刻有橫向的箭,箭尖頭是一條魚,箭身則穿有一隻飛鳥,三星堆出土文物中還有一個金質皇冠頭圍帶(金冠帶),上面也有一模一樣的圖紋。
這必須由古猶太人的宇宙觀談起,因為以聖經記載的文學手法推論,地球猶如一大型臉盆,四周有地極(即所謂地之盡頭),除陸地以外尚有海洋及深淵(深淵亦代表黑暗與地獄),地極之周圍有天框罩護著大地,天框上則環繞著天水(大氣層),天框罩下則為空氣與雲層,日、月、星辰皆在其中,而天空正中央則有天窗與道路通往天水之上的天堂,上帝則住在天堂之上,觀察與監管著大地,而通往天空則只有擁有鳥類的翅膀,埃及人也是崇拜神鳥,神鳥往往也代表皇帝,故有鳥頭人雕像、畫像,天使必定長鳥翅膀,神獸也多有鳥翅膀。所以鳥是代表天空、天堂通路的使者,魚則是海洋、深淵能來去自如的象徵,以箭穿鳥及魚的圖紋代表聖經中上帝的權柄乃是由宇宙穹蒼直到地極且達及深淵,所以皇冠金帶上與權杖上有此圖紋是極為正式由上天賜與權柄的象徵。
三星堆出土之人头铜雕有数种,有些戴有金质面具,有些则无,但其共同处是大眼、大耳与高鼻子,符合犹太人的特征,其中有头戴犹太人小圆帽Kipa的,有戴亚伦大祭司圆盘帽的,也有戴平顶雅各布帽子的。
青铜神树的出土,也称得上是极为重要的发现。青铜神树共出土六棵,其中大神树两棵,小神树四棵。神树的下部悬着一条龙,龙的头朝下,尾在上,夭矫多姿。其实这两棵大神树出土时皆已折损,原应有十二只神鸟及树槎牙,它是以色列(雅各布)十二子之十二支派树,也是祖宗树,因神鸟飞天即代表亡故亲人之灵魂。
(.:所有的問題源於中國2000年王朝隱瞞了中國在3000年前就與西亞有交往,所以百姓、官員、一般學者看到遠古的東西,就一頭霧水。傻瓜一群,如果知道中國遠古就與西亞是通的,這就很容易的推測出。看到四川百姓、官員、一般學者還在謎樣的說三星堆文物,就覺得好笑。中國學術界是要發掘真相,並普及至全國人民,而不是要來掩飾真相的,更不可去故意摧毀異端古文物。證據越來越多,不能掩飾下去了,會成為全世界的笑柄的。
可行的作法是,1.中小學教科書遠古部分先作溫和調整,2.讓社會大眾慢慢適應,逐步放出真相,讓群眾腦袋慢慢調整,3.調集文史人員,進行中國精神與歷史的新架構,強調中華民族,減少夏的使用,4.對知識份子、教師、教育文物官員要快速散發資料,重新教育。其實,這對中國這樣的多族群國家是有好處的、是健康的。)
14/9/23 [.]甲骨文上的歷史,可能是在中國的閃含族人寫的自己的族史,把猶太教的聖經,傳授給自己的子孫,也就是夏族是以西亞為源,述說著聖經的故事,中國讀書人因此就找不到北了,各唱各的調,他們哪知道老祖宗竟然是遙遠的閃族人。當然,也有可能,這些講歷史的甲骨文是一位閃族人所寫的,寫給自己子孫的。
14/9/23 古埃及文明始於公元前32世紀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閃米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千年後半期,逐漸形成了國家。
14/9/23 《跨越三千年的因缘-揭示华夏文明起源的惊天秘密》
尼罗河一帶是狮子的老家,古埃及人的习俗就是把狮子作为圣兽镇在大门口和金字塔旁边辟邪(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中国产老虎不产狮子,中国人舍本地老虎而取自己不产的狮子,而且用途和古埃及人是一模一样的。由此证明:1、狮文化是外来的。2、周朝就和古埃及有联。
古埃及人把一年分为36旬,每十天为一旬,一个月有三旬。其政府机关是一旬一休,所谓的10天工作制。而全世界与古埃及有一模一样生活习惯的只有古代中国人,秦、汉直至唐、宋时期,中国实行“旬假制度,”即一旬休息一日,一年36旬,可休36天,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中国老人保留了把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的这一古老传统。
古中文“龙”字和带着皇冠的蛇神Wajet形象是多么的一致。
(.:原來古字中的眼鏡蛇頭是埃及的眼鏡蛇。)
莎草纸无疑是一种纸,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它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由于纸莎草这种植物的纤维特性,所以它不需要经过制纸浆的过程就可以生产出纸。古埃及文明消亡以后,制作莎草纸的技术也缺乏记载而失传。中国的造纸工艺和古埃及的造纸工艺本来就是一脉相传下来的,只不过纸莎草这种植物在中国不能生长。
所谓“华夏”的意思也清楚了:华是一种祭祀时使用的植物,它的原形是埃及莎草古埃及人拿它祭祀并把它的形象作为国家的国徽。而周朝人完全继承了古埃及的传统,在中国江淮一带找到了一种相似的菁茅来代替它,同时也继承古埃及的传统把这种植物的形象作为中国的国徽。而夏,就是古埃及人对自己民族的称呼。华夏,黑夏,都是古埃及人的象征,都被周朝完整的传承了下来!
(.:來到中國的西亞人沒有帶來拼音字,因為最早的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出現。)
14/9/23 《<山海经><易经>是中国古人在埃及写的关于金字塔的古籍》
我们的研究就必须打破司马迁的“中华文化本土起源说”,高瞻远瞩的不拘一格的重证据、重文物、重调查研究,而不是在“伟人”的“定论”中兜圈子。实际上,不论中外文物,只要它与中国上古文献记载的事实吻合,那它就说明中国上古历史不是战国秦汉古人伪造的历史!同时,也说明文物发现的地方就是中国古人曾经居住过的故乡之一!
(.:希望早日公佈夏商周王公貴族的DNA。)
有人說:〈山海经〉的希奇古怪的传说几乎是来自于当时人们对古埃及的回忆!!我推测秦始皇称皇帝不是他的独创,因为早就有皇有帝,而且根据周朝的惯例,是不能称皇帝的,所以秦始皇把大量古代那些书籍给毁灭了(这是焚书抗儒的真正原因),消灭掉这些证据,他自然顺利登上皇帝位,那些书生也就不会说三道四。
(.:可以假設有一個人從埃及來到了中原,然後寫了山海經。但之後兩邊不通了,後代中國人不知道兩邊通過,所以看不懂山海經。)
14/9/23 有人說:玛雅人和汉人一样属于苏美尔-古埃及文明体系当年进行全球殖民探险的结果,所以具有发生学上的共同源头。在3000-6000年左右世界上存在苏美尔-古埃及文明体系的“旧世界文明”的探险。
叶尼塞语系(Yeniseic 或 Yenisei-Ostyak)是分布在西伯利亚中部叶尼塞河流域的一个语族,包括六种语言。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匈奴、羯等民族和使用叶尼塞语系语言的民族有同源关系。除此之外,其他学者提出过大胆的假设,认为叶尼塞语系和汉藏语系同源,为汉-高加索语系一支。另外亦有建议叶尼塞语系可与纳-达内语系合并成为达内-叶尼塞语系或提纳-高加索语系。德内-叶尼塞语门,由现时流通于北美洲西北部的纳-德内语系与西伯利亚地区中部的叶尼塞河流域的叶尼塞语系合并而成。
14/9/23 全世界發現最早的權杖頭存在於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和兩河流域,而國內發現的權杖頭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青海、西藏、陝西和內蒙古等地,比如甘肅西河縣寧家庄出土的距今約5000年的彩陶權杖頭,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出土的距今4000年的權杖頭和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的權杖頭等。
權杖文化經中亞傳入東亞時,首先進入新疆,然后在距今約5000年的時候進入甘肅,緊接著沿長城沿線向東進入內蒙古赤峰及其周邊地區。
14/11/11 [張敏 14/9/14]漢語在世界語言中的獨特性:從地理環境及氣候變遷看其成因
現代漢語若較之於一般人相對熟悉的印歐系語言,可謂特點甚多,如單音節,單輔音,有聲調,用量詞,缺乏形態變化等等。但若較之於世界語言整體,以上人所共知的特點均非獨特;例如,近三分之一世界語言有聲調,近四分之一語言用量詞等等。現代漢語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語法特點,它們未見於其他上千已知世界語言,因此堪稱獨特。由於自然語言具有較強規律性與系統性,此等獨一無二特點之成因難以在系統內部得到合理解釋,故而困惑語言學家長達半個世紀。
漢語本身的方言大致以長江為界﹕ 長江以北都是講官話的。 長江以南都是講非官話的,統稱東南方言,有吳語、湘語、贛語、閩語、粵語、客家話,和一些小眾語言如平話。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例如部分江北地方也有講吳語,而四川盆地是官話地盤。長江之界大概只適用於華中至華東。
漢語史分期可參考王力(1957)、呂叔湘(1984)和Peyraube(1988)。當中以呂叔湘最為宏觀,把漢語史一分為二,認為唐宋之交、晚唐五代區分了古漢語和近代漢語(現代漢語只是近代漢語的一個分期),亦產生了官話咎和非官話的區隔。 現代漢語的特點在南宋至元朝間定型(方按﹕其實部分只是官話特徵),例如入聲消失、濁音清化、鼻音消失,第三人稱用了「他」(南方仍用「k」聲母,如粵語「佢」),複數用「們」(南方都不用,如粵語仍用「地」)。
古代漢語還可以再分為二,以東漢為界。如王力就把先秦至東漢分入上古期,中古期至南宋。高本漢(B. Karlgren, 1928)則以語音分期,把漢語史分為上古(Archaic,詩經時代至東漢—留意也是以東漢為界)、中古(Ancient,六朝至唐)、近古(Middle,宋朝)、近代(Modern?,元明)。很多學者對中國史的分期方式,都是與漢語史分期不重合。唯獨是內藤湖南(1866-1934)的分期重合﹕
—上古(至東漢中期)
—中世(東漢至唐)﹕內藤「唐宋變革說」,認為這段時期相當於歐洲的文藝復興。
—近世(宋至清)﹕內藤「宋代近世說」。
語法上看,主語(subject, S)、賓語(object, O)和謂語(verb, V)的基本語序可分為六種,在已知的語言中﹕(這來自維基)
—SOV(我你愛)﹕佔45%,如日語、韓語、印地語、滿語、拉丁語、多種阿爾泰語言、泰米爾語
—SVO(我愛你)﹕佔42%,如漢語、英語、法語、俄語、印尼語、多種歐洲語言
—VSO(愛我你)﹕佔9%,如阿美語、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愛爾蘭語等
—VOS(愛你我)﹕佔3%,如賽德克語、馬拉加斯語、斐濟語等
—OVS(你愛我)﹕佔1%
—OSV(你我愛)﹕佔不到1%
可見最大宗的就是SOV和SVO
如果只看中國,全部漢語都是SVO,除了西北地區有SOV傾向。
北方的非漢語語言,都是SOV。如滿語、蒙語、顎溫克語、朝鮮語、烏茲別克語、維吾爾語、藏語等。(甚至在中國以外的日語、西伯利亞語言也是)
南方的非漢語語言,都是SVO。如苗語、侗語、壯語、布衣語、京語、泰語、柬埔寨語、老撾過、馬來語等。(除了藏緬語仍是SOV)
14/12/16 至元初年,元世祖大舉伐宋,在襄陽、樊城遭到宋軍頑強抵抗。襄樊戰役始於至元五年(1268),元軍圍城5年,卻始終未能攻克。至元八年(1271),世祖遣使到波斯,向宗王阿不柯徵調回回炮匠。阿老瓦丁及其弟子亦思馬因應詔,舉家馳驛至京師。回回炮是一種巨石炮,所用彈石重達150公斤,以機發射,用力省而射程甚遠。至元十年(1273)正月,以回回炮攻樊城,一舉告捷。接著,元軍移炮以向襄陽。宋將呂文煥自知不敵,遂納城歸順元軍。相持5年之久的襄樊戰役,就這樣在回回炮的一聲怒吼中宣告結束。接著,元軍利用這種威力巨大的回回炮不斷擴大戰果。在元軍的決定性戰役中,回回炮立下了汗馬之功。
15/11/14 [Atlantic] The World’s Most Musical Languages Why one syllable spoken at different pitches can have seven meanings
As tone languages go, Mandarin is by no means the most complicated. The Hmong language, spoken in China, Vietnam, Laos, and Thailand, can have seven or even eight tones. Tone languages are spoken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ey tend to cluster in three places: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sub-Saharan Africa; and among the indigenous communities of Mexico. According to one hypothesis, tone languages are less likely to develop in dry environments because dry air deprives the vocal cords of the suppleness required to produce subtle differences in tone.
中國 地形圖 (俄文版,俄羅斯認為的國界)
從這地圖可明顯看出中國兩大超級平原
黃山美景
湖北随州文峰塔出土的东周铜灯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牺尊
苍狼白鹿图案
注意看,這隻鹿是一隻馴鹿
紅山文化 玉豬龍
紅山文化 區域
叶尼塞河 西伯利亞地形圖
請注意,中西伯利亞是高原,與西西伯利亞平原以葉尼塞河為界
俄羅斯、中亞 地形圖
秦趙燕長城 與 匈奴活動區
戰國地圖
春秋地圖
周代徙都圖
先商族的遷徙路線 (注意 文化區域)
歷史上戰車的傳播情況。圖中的時間為公元前的大致時間。
羌、華族系的分化和遷徙 圖上用了華族Chines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