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查閱了中國近代史,發現俄國介入中國政局之深超乎想像。當大航海時代開始時,俄國也開始由陸路東擴,所以,西方不稱此時期為大航海時代,而稱作大發現時代(被這些歐洲人發現的原住民都倒了霉,就像兔子被獵人發現一樣。),因為當西歐各國經由海路探索整個地球時,俄羅斯是由陸路沿著河流往東探索與兼併西伯利亞這一大片土地。俄國這一路拓展走來,可說是所向無敵(冰天雪地、罕有人煙),一直擴張到太平洋,最終成為中國北方的鄰國。之後,俄國又往南向中亞擴張,成為中國西邊的鄰國。當鴉片戰爭開啟列強撕咬中國這隻大肥羊時,俄國立即從中國的北方及西方加入了啃食陣容。之後,大英帝國與俄羅斯帝國大博弈在遠東漸趨下風,由日本接替了英國狠咬中國的主要腳色,東亞就演變成俄羅斯與日本兩大帝國的較量。
日俄不只在中國東北惡戰,也在中國整個大地上各自支持軍閥惡戰。日本先支持革命黨推翻滿清,俄國接著搭上南方國民黨給予力量反對北洋政府,進而北伐、統領中國。如果沒有俄國的運作使得北方的軍閥馮玉祥加入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能否順利打到平津還很難說,之前的太平天國打到南京就打不上去了。中國與日本開戰,俄國積極支持國民政府,只是後來德國入侵俄國,幾乎要滅了俄國,所以,俄國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俄國撤出對蔣介石的軍事支持。到了對德反擊戰成功,德國兵敗納粹垮台,俄國又回過頭大打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之後,蔣派兵進駐東北並且決定親美,俄國就全面支持中國共產黨奪取江山。
近代影響中國政局的最重要的俄國人應該是鮑羅廷(Mikhail Markovich Borodin,1884-1951,1923-1927 來華),沒有他,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可說都沒有機會統領中國。鮑羅廷由俄國派出,他幫國民黨建立了組織、統一了思想、給予了經費、改編了軍隊、運送了軍火,也是因為這樣,所以這兩個黨的黨組織是如此類似。史達林對蔣介石的信任,很大一部分就是受鮑羅廷的影響。鮑羅廷幫助蔣介石成為國民黨握有實權的人。之後才有國民黨的北伐、國共分裂、共產黨建立蘇區,國民黨統一中國。
另一位影響中國的重要俄國人是史達林(Josef Stalin,1878-1953,1922年4月3日,斯大林被選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同年5月列寧突然中風,被迫停止政務活動,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1923年8月2日,俄共中央政治局批准史達林的建議,任命鮑羅廷為孫中山的政治顧問。史達林在西安事變中救了蔣介石,因為他認為蔣介石是領導中國抗日的不二人選。而且在對日抗戰前期,全力支持中國抗日,貸款中國購入俄國戰機、坦克等軍火、還派俄國飛行員參戰。原因無他,要中國頂住日本往西的擴張,牽制住日本強大的武力,消耗日本的力量,以利俄國對日本的對抗。日本投降後,史達林是不信任毛澤東的,因為毛在延安將所有中國共產黨內的莫斯科幫都鬥倒了,何況史達林在西安事變中極力否決毛的殺蔣主張,之後,俄國又全力支持蔣抗日,而毛與日本暗通款曲。但蔣派兵進駐東北並且決定親美後(蔣娶了宋美齡、信了基督教就注定一定親美了。),史達林最終決定支持在東北的共軍打擊國軍,共軍得以席捲中國,中共取得中國政權。史達林什麼都想到了,只是沒有想到共軍打得會這麼順手,本來想讓國共分長江而治,沒想到共軍沒兩下就席捲了大陸(原因是中央軍與各地方軍隊的精銳部隊都在對日戰爭中消耗掉了。而且李白反蔣。),這下養大了一隻病貓變成一隻小老虎不好控制了。
************************************
俄羅斯時區,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横跨东二区到东十二区,占11个时区。正因其领土东西跨度太大,所以采用多时区计时,即各个地区实际执行的是自己地方时区时间。俄罗斯目前划分有10个法定时区,是世界上标准时间最多的国家。
叶尼塞河 西伯利亞地形圖
中西伯利亞是高原(500-800m),與西西伯利亞平原以葉尼塞河為界,勒拿河以東的東西伯利亞是山地
俄羅斯 地形圖(烏拉山、叶尼塞河、勒拿河)
看這張圖就能看出蒙古高原是歐亞大陸的戰略高地
17/7/3 1950年2月14日,中苏正式签订新条约《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以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军从旅顺撤出,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以后在此的建设费用。苏联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1%。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相对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大连的协定而言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大林确定了战后苏联在远东的两个战略目标:把外蒙古从中国的版图中独立出来,形成广阔的安全地带;恢复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以确保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
为了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中加强与美国对抗的实力,斯大林无疑需要新中国加盟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借助中国在亚洲牵制和打击美国的势力。
(.:如果蔣繼續執政,可以不尊重雅爾達密約嗎?)
17/7/8 [劉仲敬] 二十世紀遠東的博弈 — 日本與蘇聯
列寧支持國民黨的目的,是要在國民黨的裡面放一個共產黨的卵子,等國民黨成功以後,再從內部推翻國民黨。
當時中國處在土崩瓦解的狀態中,在北洋政府得不到好處的時候,蘇聯開始分別跟張作霖、吳佩孚、孫文等人相互接觸。接觸的結果就是,其他的各主要軍閥拒絕放棄外蒙古。而孫文在自從被陳炯明趕出廣州以後,已經快落到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認為蘇聯給的這批資助相當寶貴,於是他接受了這個條件。鮑羅廷在廣州的基地,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在國民黨開中央委員會的時候,必須有俄國代表出席;季山嘉是直接主持廣州的軍隊的;廣州政府的主要武器,通過海參崴,由斯大林安排運到廣州;廣州政府的主要津貼,通過上海和香港由鮑羅廷籌集,以國際赤色勞工組織捐助名義提供給廣州政府;在所謂的沙基慘案(1925年6月23日英國士兵開槍鎮壓廣州的遊行隊伍)當中,率領遊行隊伍去衝擊英國警察的是俄國軍官;在所謂的漢口和九江英租界的鬥爭中間,在漢口主持大局的也是俄國顧問。
17/7/12 關東州是遼東半島南部一個存在於1898年至1955年間的租借地,包括軍事和經濟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旅順口港(亞瑟港)和大連港(達爾尼港)。此地曾先後被迫租借予俄國和日本。
1882年,北洋海軍旅順口建設海軍基地,號稱東亞第一軍港。但在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中國大敗於日本,並於1895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給日本。然而,僅僅幾周後,德、法、俄三國強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於中國。經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日俄在東北的爭奪日益激烈。但清廷認為俄方對清朝有恩,遂在外交上轉向沙俄,結果引狼入室。
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清方在俄國的要求下,派李鴻章為「欽差頭等出使大臣」到俄國慶賀。李鴻章在俄國逗留一個多月,於6月3日在莫斯科同沙俄政府代表、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羅巴諾夫簽訂了《中俄秘密協定》即《中俄密約》,又稱《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在這個《條約》中規定清俄協防日本和俄國建設東清鐵路的事宜。1897年12月,俄羅斯帝國海軍進入旅順口港,將其作為在中國北部、朝鮮和日本海的前沿陣地,並更名為亞瑟港。1898年3月27日,俄羅斯與清政府簽訂《旅大租地條約》,正式向清政府租借遼東,租期25年;俄羅斯在旅順口建立了軍政合一的殖民政權——軍政部。1899年8月,俄羅斯皇帝頒布《暫行關東州統治規則》,單方面將旅大租借地定名為「關東州」,並在旅順口設立關東州廳。關東州廳設有州長官。
1898年起,俄羅斯開始修建南到旅順、大連,北到哈爾濱的東清鐵路支線,即南滿鐵路。1899年,俄羅斯在亞瑟港海軍基地的東北青泥窪正式建立達爾尼市(意為遙遠)為財政部直轄的特別市,後來成為大連市。
Shenyang formerly known by its Manchu name Mukden, 九一八事變的英文是 the Mukden Incident
(注:1898,中德膠澳租界條約,膠州灣沿岸100里內,劃為中立區,但德國軍隊有自由通行權﹐清政府在此地駐兵,需先與德國商議。俄國迫簽"旅大租地條約",租地以北到蓋平為中立區。未經俄方許可﹐中國軍隊不得進入,清政府不得將中立區土地﹑口岸和路礦權利讓與他國。中英訂立《租借威海衛專條》﹐規定威海衛及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等灣內十英里地方租與英國,國民政府1930年10月1日收回。)
根據日俄戰爭後的1905年《朴茨茅斯和約》,日本取代俄羅斯占領這一租借地,將亞瑟港更名為旅順,達里尼更名為大連。日本還在1905年獲得從長春到瀋陽間長885km的南滿鐵路的兩側地帶的治外法權,即滿鐵附屬地。1915年日本與中國北洋政府簽訂「二十一條」中,關東租借地租期延長至99年,即截止於1997年。
二戰後,蘇聯接管關東州,將旅順作為其海軍基地。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翌年赫魯曉夫訪問中國大陸,並承諾將旅順軍港歸還。1955年,蘇聯將關東州交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此關東州租借地成為歷史。
(.:這是一個關鍵之地。此處是租借地。關東指的是山海關以東。名義上,日本還未達到併吞中國東北的目標,達到了建立滿州國這個魁儡的過渡期目標,原因是擔心多國干預走到被迫吐出遼東半島的前車之鑑。)
(.:也可看出 日俄爭奪東北的刀光血影。簡單來說,日俄不只在中國東北惡戰,也在中國整個大地上惡戰。只是後來德國入侵俄國,幾乎要滅了俄國,所以,俄國與日本簽訂友好條約,俄國撤出對蔣介石的支持。到了反擊戰成功,德國垮台,俄國又回過頭大打日本,之後,蔣決定親美,俄國就全面支持中國共產黨奪取江山。)
(注:1950年,中共與蘇俄 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條件承認外蒙古獨立。承認江北六十四屯為蘇聯領土,承認圖們江出海口是蘇聯主權。烏蘇里江流域靠蘇方三分之二屬於蘇聯主權,靠中方三分之一屬中國主權。停止1945年以來南京政府所有索土要求,承認清朝政府代表1850年以來所有領土條約。承認海參威(包括海參威所轄的郊區)是蘇聯固有領土。承認清政府關於大連的協定,承認蘇聯在大連地區的特權。歡迎蘇聯在新疆,東北,內蒙駐軍,兄弟互助關係。)
(.:從這條約就可看出,俄羅斯絕對大力投入了國共內戰,所以中共毫不猶豫地簽下此條約。)
17/8/21 近代 俄國對中國的侵略史
1689年9月7日的尼布楚(Nerchinsk)条约和1727年9月1日的恰克图(Kyakhta)条约(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平等条约,划分兩国界线。
(.:這些地方是蒙古人的地盤,滿州人還是有他的心眼的。只是沒想到,這些苦寒之地未來成為俄國侵略中國的發起線。)
1. 1858年5月28日瑷珲(今黑龍江省黑河)条约,俄国攫取了黑龙江以北的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规定乌苏里江以东中俄共管。
(注:1850開始年太平天國席捲中國南方,1856年10月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占領北京火燒圓明園),俄國出兵「調停」聲稱要「助華防英」,以此威脅中國放棄大片領土。)
2. 1860年11月14日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以及库页岛7.6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土地,全部被俄国併吞,俄国也因此得到了海参崴这个良好的出海口。
3. 1862年,俄国派哥萨克骑兵入侵新疆,占据了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4. 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塔城条约,要求承认之前俄国夺取的58万平方公里,接着消灭哈萨克王国和浩罕王国。
5. 1871年阿古柏进攻乌鲁木齐准备一统新疆时,俄国又趁机强占伊犁。
6. 1881年2月24日清政府签订伊犁条约,结果是收回了一个伊犁,却损失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2万平方公里。
7. 1883签定科布多条约,夺走了新疆蒙古交界的斋桑湖地区3万平方公里。
8.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又用武力侵占帕米尔高原1万平方公里。
9. 1898年,因为甲午战争后日本要求割让辽东半岛,在俄国的干涉下失败,以此邀功,强迫满清把旅顺港租借给俄国。
10.1900年7月,八国联军,俄罗斯在江东六十四屯烧杀掳掠,并彻底占领之,夺走了3600平方公里的土地。接着趁机入侵中国东北,掌控了东三省。
11.1905年 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旅顺被日本占领,但东北利益从此被日俄两国瓜分,中东铁路一带属俄,南满铁路一带属日。
12.1911年11月30日,俄国派遣骑兵第一次入侵蒙古,宣布外蒙古独立。
13.1911年12月20日,俄国胁迫即将崩溃的满清政府,签订了满州里界约,侵吞了黑龙江的源头1400平方公里的土地。
14.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苏联併吞了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地区17万平方公里,最后才在中国人民和政府的抗议下于1913年取消外蒙古的独立。
15.1919年7月25日,苏联像沙俄一样,入侵蒙古,宣布外蒙古独立。但是才维持了几个月,苏联爆发内战,1919年11月7日,徐世昌政府抓到了这个时机,派兵攻打乌兰巴托,终于收复了外蒙古和失去已久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16.1920年苏联内战大致结束,于是又调头过来,再度夺走了唐努乌梁海。
17.1920年6月,蘇俄成立了俄國共產黨華員局,同年秋天,華員局總部從莫斯科搬到赤塔,以加強對華工作。俄共派出維經斯基抵達北京,和李大釗建立聯繫,李大釗介紹維經斯基到上海和陳獨秀會談;8月,維經斯基和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俞秀松、施存統等人,開始籌建中國共產黨。
18.1921年3月18日,趁着中国军阀内战,苏联再度入侵蒙古,于7月21日扶持库伦活佛哲布尊丹巴(这是他在俄国的扶持下第三度当皇帝了),成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蒙古人民共和国」。
19.1921年6月,苏联第三共产国际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为第三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一个支部。1921年7月23日,在尼科爾斯基和馬林的組織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共57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选出的13名代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925年,成立了四年的中國共產黨只有五百多黨員。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在蘇俄的幫助下,開始在廣東組建軍隊準備武裝北伐。在共產國際的指示和具體指揮下,中共全面融入國民黨,成為國民黨的黨中之黨。
21.1929年8月14号,張學良要收回中东铁路的路权,苏联便发动了八万大军入侵中国东北。
22.1931年11月7日(蘇俄國慶日)毛泽东等人执行苏联的命令,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該政權發行的獨立貨幣,是將蘇聯領袖列寧頭像印在貨幣上。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外國人頭像印貨幣上。
23.1933年11月12日,策动哈萨克族的沙里福汗于北疆发动独立,被新疆省主席金树仁给镇压了,同年又策动伊敏在南疆在发动独立,创立了第一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结果又被西北军阀马仲英派兵把它给剿灭了。此外还在新疆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共产组织,最有影响的是阿巴索夫的「新疆共产主义者同盟」。
24.1944年11月12日策动乌兹别克人艾力汗吐烈于重建了第二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25.1945年8月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投向广岛,苏联才于8日向日本正式宣战,百万雄狮开进东北。
26.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在苏联官员和军队的监视下,以公开之签名方式表示赞成与否,结果自然是百分之九十八的人赞成独立。
17/7/21 [陈晖] 马歇尔使华与苏联对华政策
根据对新解密苏联档案文献的研究,认为马歇尔调处与苏联政策的转变存在着内在联系。在马歇尔调处时期,苏联对华政策已 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即从支持国民党政府转变为有条件地支持中国革命。
战后初期东亚格局是建立在雅尔塔体系基础之上的,美苏关系体现确立重建地区性结构的 两极原则。就远东地区而言,美苏对维护战后秩序具有一致的观念 : 首先,它们都要阻止日本东山再起; 其次,它们力图维护各自在远东的势力范围,避免相互碰撞,为此双方都倾向于建立缓冲地带; 再次,莫斯科和华盛顿都准备支持蒋介石政府,条件是它要尊重苏联和美国的在华利益。苏联对中国东北和新疆感兴趣,美国则把中国视为未来地区秩序的基石,取代以前日本地位的民主国家。
在与中共保持联系的同时,苏联政府优先考虑发展与蒋介石的关系,中苏同盟条约缔结后,苏联在满洲势力范围 的法律基础取决于蒋介石地位的稳固性。因此,安全因素导致了斯大林在二战结束后对同美国 和国民政府的合作感兴趣,而不是积极地支持中共。
苏联对 满洲的政策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把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及长春铁路干线交给国民党; 另一方面,援助中国共产党在满洲力量的发展。
根据中苏条约的规定,苏联通过旅顺军港租用权、在大连港的特权和控制中长铁路,从而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军事和经济特权。然而,单凭这些协定并不足以把东北变成苏联独家的势力范围,要达到这一目的,还必须与国民政府签订垄断性的中苏经济合作协定。否则,美国资本随时可以打入东北,与苏联竞争。 1945 年 11 月 15 日,张嘉璈与苏方经济顾问斯拉德考夫斯基会晤,苏方提出包括东北地区 154 个工矿事业的清单,要求中苏双方合作。 2 月 11 日,美国政府照会苏联,中苏两国政府正在谈判的关于满洲企业的协定,违反了“门户开放” 原则,是对美国人特别明显的歧视。至于日本在东北企业的归属问题,美国认为日本在满洲工 业企业问题与日本赔款政策直接相关,应该由美国和中苏两国政府共同采取行动来研究解决。
在上述谈判破裂后,苏军的迅速撤退给国民党政府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国民党军队主要集 中在沈阳一带,兵力也不敷分配,一时无力接管苏军撤出后的所有城市,因此苏军的迅速撤退 给中共造成了占领一些大中城市及交通要道的极好时机。 在这段时间里中共得以巩固其在东北 的地位,建立了广泛的地方政权。
如果说苏联尚能容忍国民党军控制南满地区,但对于和苏联接壤的北满地区则是事关其安 全的缓冲地带,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国民党占据。张嘉璈也感到“苏联对于北满,仍有老观念,即认为系其势力范围 ⋯⋯至满洲里至绥芬河之铁路,据报已 ⋯⋯改为 ⋯⋯宽轨”。 再说,国民党军接收南满后,苏联方面领教了他们是如何“尊重”其权益的。国民党军强行停止了中长铁 路苏联管理人员和铁路员工的工作,抢占了铁路的仓库和全部财产。
6 月中,东北战事方酣时,苏联通过其驻华外交官非正式地向美国驻华外交官提出第一次警告: 迄今苏联对中国问题采取不插手政策,但如果美国再继续奉行这种对苏联带有“进攻性” 的政策,苏联将不能坐视。美国方面立即意识到这是苏联表示有可能进行“积极干涉”。 随着国民党军占领长春,东北南部基本上 被国民党占有,马歇尔认为目的已经达到,现在是全力用政治谈判解决东北问题的时候了。从此时起,马歇尔转而坚决要求国民党停止军事行动。
(.:要了解國共內戰東北戰役的大背景,這篇是很值得讀的。)
国民政府于 1946 年 11 月 4 日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国民党军攻占张家口、 《中美商约》的签订及“国大”的召开,表明国共谈判彻底破裂,国民党彻底倒向美国。苏联费尽心机也没有拿到垄断性的东北经济合作协定,美国则通过《中美商约》取得了包括东北在内的全中国市场,苏联的愤怒是可以想象的。
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共军队开始于 1946 年 12 月,从那时起,苏联开始向中共及其在满洲和华北的军队提供必需的物品和苏联生产的战略原料。 苏联通过两个渠道向中共供货 : 一是全苏粮食出口公司办事处,这是苏联外贸部的外贸公司在满洲设立的贸易代表处 ; 一是东兴贸易公司,这是东北民主政府为了与苏联开展贸易业务而专门建立的贸易公司。在通过苏联贸易机构供货的同时,苏 联武装力量部和后来的军事部也向中共直接提供援助。
苏联与中国解放区的贸易开始于 1946 年 12 月” ,在 1946 年 12 月至 1947 年 1 月期间,苏联向满洲和华北的民主政权提供的武器、各种设备、战略 材料和工业品,共计 15100 万卢布; 1948 年为 33540 万卢布; 1949 年为 42060 万卢布。
17/7/30 从1938年3月开始,苏联先后给国民政府提供了3笔贷款,共计2.5亿美元,實際到位1.7億美元,蘇聯允許中國使用這些貸款從蘇聯購買武器裝備,购买的苏联军用物资有:各类飞机1235架(其中轻重轰炸机318架),坦克82辆,汽车1526辆,牵引车602辆,各类大炮1600门,机关枪1.4万挺,步枪5万枝,步枪子弹1.8亿发,炸弹3万颗,炮弹约200万发,以及飞机发动机及全套备用零件,汽油等军火物资。
自1937年11月开始,苏联政府陆续派遣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来华。仅武汉抗战期间,援华苏联军事专家达3665人,军事顾问200多人。这些援助,对抗战初期、孤立无援的中国来说,无疑是相当宝贵的。在当时苏联援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崔可夫将军的回忆录《在华使命》一书中,蒋介石也不止一次地对苏联的援助表示感谢。
17/7/30 1940年11月26日,苏联与其附庸军阀盛世才控制的新疆地方政府签订了期限达50年的《苏新租借条约》。依此条约,苏联拥有在新疆自由采矿、出入境运输、装设电话、电报、无线电台、征用土地、利用一切自然资源、驻兵等各项特权;1941年1月,盛世才向苏联提议新疆脱离中国,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并入苏联。但1941年6月爆发的苏德战争,对斯大林造成了相当大的危机,也扭转了新疆形势。一方面,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极其严重,为了筹措战略物资,斯大林加紧了对新疆的压榨,引发了新疆地区巨大的民怨和统治者盛世才的不满;另一方面,苏联军队的不断溃败,使得盛世才认为苏联已无力保护或威胁其统治。在这种情况下,盛世才开始向蒋介石输诚。
随着苏联1943年初在欧洲战场上逐渐取得优势,苏联开始腾出手来应对新疆局势的变化。1943年,在苏联顾问团的协调支持下,新疆各个突厥游击武装取得一致,武装对抗新疆省军和国军;1944年8月,苏联的突厥侨民组织巩哈游击队,在新疆发动“巩哈暴动”;1944年9月,苏联在苏联境内筹建突厥人组成的“蒲犁解放组织”和蒲犁游击队,越境攻打蒲犁县。1944年10月,斯大林趁国民政府在中国在豫湘桂战役中遭遇惨败,无力西顾的有利时机,发动了“三区叛乱”。在苏联顾问的指挥下,苏军和突厥民族武装先后攻克了伊犁、塔城和阿山地区。同时,武装分子对当地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其中东北汉人几乎无一幸免。1945年1月,叛乱武装在苏联支持下,宣布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脱离中华民国而独立,并向新疆其他地区发动攻势,以此逼迫国民政府与叛乱武装达成妥协,承认苏联对新疆北部的实际控制。
17/8/23 1941年6月22日300萬名德軍,一共153個德國師和37個僕從國師,共計190個師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在蘇德戰爭的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30萬名蘇軍被德軍俘虜。
(.:從這可看出,中國當時完全不是蘇聯的對手。)
17/8/25 當時與盛世才的新疆省政府系統並存的,是蘇聯駐迪化(烏魯木齊)總領事館控制下的蘇聯勢力系統:蘇聯軍事顧問、紅軍部隊;政府各部門出任首長的共產國際中國籍人員、擔任顧問的蘇聯人;反帝會以及主掌宣傳部門的共產國際中國籍人員;在各部門擔任要職的中共黨員。盛世才統治新疆十年中的前八年(1934-1942),這種雙重結構一直存在。在這種雙重結構中,蘇聯和盛世才都強化了與穆斯林民族領袖的關係,這就埋下了日後蘇聯支持新疆穆斯林民族暴動的伏筆。盛世才和蘇聯反目後,蘇聯放棄了支持漢族統治者的政策,改為支持突厥系伊斯蘭民族的獨立運動。
(注:清代的吉爾吉斯人稱為布魯特,1876年浩罕汗國的滅亡,標誌著廣泛分布於費爾干納谷地到天山山脈的眾多吉爾吉斯部落逐步淪為俄國的臣民。沙俄與清朝的關係也嚴重影響了吉爾吉斯人的命運。1864年(同治三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侵占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大片中國領土,居於該地區伊塞克湖、楚河、納倫河上游的吉爾吉斯人和哈薩克人根據「人隨地歸」的原則而成為沙俄屬民。1884年(光緒十年),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使俄國對阿賴及和什庫珠克帕米爾吉爾吉斯人地區的占領合法化。1895年,又發生了俄英私分原屬中國的帕米爾吉爾吉斯人地區事件。至此,大部分吉爾吉斯人都處在沙俄的統治之下了。)
17/8/25 哈萨克汗国是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在1456-1847年间创建的国家,1717年,哈薩克汗國希望俄國能幫助哈薩克人抵禦準噶爾汗國的進攻。俄國蠶食哈薩克汗國的措施是在哈薩克草原修築要塞。所有這些要塞成了額爾齊斯河軍事邊界線的起點,這條邊界線以後成為沙皇軍隊向哈薩克斯坦逐步推進的可靠基地。
19世紀中期,俄國先後吞併了中亞希瓦(Khanate of Khiva, 1868 帝俄征服,1511–1920(under Russian protection 1873–1920)) 、布哈拉(Emirate of Bukhara , 1868 帝俄征服,1785–1920(under Russian protection 1873–1920)) 、浩罕(Khanate of Kokand ,1709–1876) 三汗國,在中亞河中地區設立了「突厥斯坦總督區」(Russian Turkestan ,1867–1918) 。
(注: Khan 可汗, Khanate 汗國, 可汗統領的國度。)
1865年,浩罕汗國軍官阿古柏在新疆南部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政權,此舉得到俄羅斯駐突厥斯坦總督考夫曼的支持,俄國向阿古柏提供武器、棉布等重要物資,並派軍官協助訓練阿古柏軍隊。面對俄國的舉動,英國讓其盟友奧斯曼帝國同阿古柏建立直接聯繫,向他提供1萬支步槍和許多大炮。兩國都取得了通商和關稅特權,直至哲德沙爾汗國在1878年被清政府派左宗棠領湘軍部隊消滅為止。
17/8/26 《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1月上
1904年1月,「地理政治學之父」麥金德爵士在論文《歷史的地理樞紐》中提出了一種悲觀的看法: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尤其是鐵路在歐亞大陸內部的擴散和興盛,過去被海洋國家圍困在凍土地帶,資源動員能力貧弱的大陸強國俄羅斯,現在已經具備了成熟的條件去改善其物力、財力狀況和武裝部隊的質量。假以時日,俄國將發起一場宏大的「西進運動」,首先向南、繼而向西拓展勢力範圍,把中亞和東歐囊括進一個巨大的「樞紐地帶」(Pivot Region)之中。在這塊封閉的版圖內,俄國將建立獨占性市場,開發其間數量驚人的礦產和人力資源,以繼續向大陸邊緣擴張。待到它能占據理想的出海口、並建立起一支遠洋艦隊,就可以阻斷英國的全球海上貿易,並迫使後者的盟友改換陣營,屆時俄國的「世界帝國也就在望了」。
(.:英國來自南方海上,亞洲大本營在印度。俄國來自北方、西方。日本來自東方的海上。晚清與民國可說是在全球帝國霸權的爭奪大架構下的東方區域變動。)
17/9/3 1929年中东路铁路事件后,中苏断交。1932年12月12日恢复了两国间的大使级外交关系。1934年7月27日 蔣介石在姑岭再次召見清華大學歷史教授蔣廷黻,囑其赴歐洲考察期間要把時間和注意力放在蘇聯,探測中蘇兩國合作的可能性。 10月 蔣廷黻以蔣介石私人代表身份訪蘇,正式尋求蘇聯的合作。1935年10月18日 蔣介石會見蘇聯駐華全權代表鮑格莫洛夫,表示完全同意改善中蘇關系,并暗示想与蘇聯簽訂“有實質性的協定”,以促成中蘇間的真誠關系和保障遠東和平。11月15日 蘇聯副外交人民委員斯托莫尼亞科夫通知鮑格莫洛夫:蘇聯同意賣給中國軍需品,請他就此告知中國政府。12月28日 斯托莫尼亞科夫致函鮑格莫洛夫解釋蘇聯的立場,贊成蔣介石關于共同合作和互相幫助反對日本侵略的建議。但同中國締結互助協定的時机還沒有到來。11月25日 《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締結,并有一個祕密補充協定,矛頭直接對准蘇聯。1937年意大利加入該協定,形成德意日軸心國。1937年4月3日 蔣介石在上海祕密會見蘇聯駐華全權代表鮑格莫洛大,對蘇聯在西安事變期間采取的立場表示感謝,表示他將盡力改善中蘇關系。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8月21日 中國与蘇聯在南京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并于29日在南京和莫斯科同時公布條約全文。
1937年9月,中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杨杰(后出任驻苏联大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张群、王叔铭近距离观察带有电控装置的高射炮、45 mm反坦克炮、T26坦克和И-15战斗机等苏联武器装备。以杨杰为首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在莫斯科购买了计华币1.6亿元的武器,其中重轰炸机70架、驱逐机165架及其他军事物资(后来又续订了一部分飞机)。1937年9月苏联援华第一批武器物资正准备起运,蒋介石临时提出追加4个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苏方慨然应允拨付6架,并加聘高级教官和技师6名。
1937年10月2日国民党交通部长张嘉璈与苏联驻华临时代办麦拉麦德会晤,要求苏联帮助修建萨雷奥泽克-乌鲁木齐-兰州的公路,苏联方面负责修建从苏联国境到乌鲁木齐或更远,中国从西安起,以方便往中国运输物资。公路大部分路段是由苏联方面单独完成的。公路全长2925公里,由萨雷奥泽克开始,通过苏联境内到新疆的边境站霍尔果斯镇(230公里)。然后通过新疆(1530公里),接着经过甘肃境内一直到兰州(1165公里)。沿途设有20个加油站和食宿站,设立了公路养护点和航空基地维修的专门服务。除公路外,阿拉木图-兰州航线也开始运营。1939年全面改造工程完工;4000多名苏联工人奋战在这条公路,保证了苏联援华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到中国。中国偿还苏联援华贷款的茶叶、矿产等,也从这条路运往苏联。1938年苏联又应国民党政府要求,将公路延长至陕西省的咸阳,这样公路全长就达到3750公里。
1937年12月中国在兰州修建了一个当时中国最为重要的空军基地—苏联作战飞机和军事物资转运站。苏联空军志愿队经阿拉木图-乌鲁木齐-哈密-兰州,或从伊尔库克,经过外蒙古到兰州再飞往前方目的地。兰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空军基地。
当时苏联的飞机性能要比日本飞机优秀,这段优势一直持续到日本“零式飞机”出现。抗战期间,苏联先后派出700多名苏联飞行员(加上空军地勤和其他空军技术工作人员2000余人)和中国空军并肩作战。
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才完全停止对中国的武器物资援助。
(.:這狀況有點類似現在美日援助印度以抗中國,印度出人。)
斯大林的對華政策,是想方設法使日本陷入對華戰爭的泥潭,解除蘇聯東西兩線作戰的威脅。關於這一政策的目標,斯大林在1940年底對派華蘇聯軍事代表團團長崔可夫將軍(Vasily Chuikov)的談話中,說得非常明白:"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時,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時避免兩線作戰。"
17/9/16 内蒙和外蒙的边境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内外蒙的划分原是清朝的事情,当时以戈壁沙漠为界,将戈壁沙漠以南的科尔沁、察哈尔、土默特等降清较早的部落称为内蒙古。戈壁沙漠以北的喀尔喀蒙古降清较晚,为外蒙古。作为两者之间的分界的戈壁沙漠大部分被划在外蒙古一侧,当时也没有人对这些荒漠感兴趣。
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蒙古,与外蒙古中间并没有沙漠阻隔。1912年1月15日,呼伦贝尔宣布"独立",沙俄极力破坏中俄边界,大量俄国移民进入中国境内,并对呼伦贝尔地区进行经济掠夺。沙俄还通过与呼伦贝尔伪政权签订"合同"的手段,进行经济掠夺,主要掠夺矿产、渔业、林业资源。如吉拉林金厂,察罕敖拉煤矿,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达来湖的渔产和林业资源。经中俄双方多次交涉,于1915年11月6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中俄会订呼伦贝尔条件》八条,亦称《呼伦条约》,這條約是沙俄用"特别区域"代替"独立"的一个翻版,它同沙俄在外蒙古所采取的把"独立"改为"自治"的手段一样,只是在表面上取消了独立。其实,"特别区域"乃为沙俄的殖民地而已。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这才为真正取消呼伦贝尔"独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920年2月3日(民国八年十二月十四日),"呼伦贝尔副都统胜福病故",呼伦贝尔蒙旗代表联名上书请愿,要求取消"特别区域"称号。民国九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央政府大总统"令取消呼伦贝尔特别区域,并取消中俄会订条件"。至此,正式取消了呼伦贝尔"独立"。
(.:因為有中東鐵路通過,所以俄國人有不同想法。)
“阿勒泰”来源于阿尔泰山。清朝前期、中期、本地区都是蒙古各部的封地,辛亥革命后,阿尔泰改设办事长官,直隶中央。1913年设置承化县佐;1919年改设阿山道,阿尔泰正式归并新疆。
库伦方面宣布“独立”之后,喀尔喀西部各王公最初采取观望态度。当得知中国发生内乱,而俄国加以干涉、中方不便用武的情报后,也在1912年1月3日宣布“独立”。科布多和阿尔泰两地的蒙古人属于卫拉特系,与喀尔喀蒙古是世仇。库伦当局决定派兵出征科布多。于是选取了俄国教官训练的两百名精兵,杂以俄国兵二十名,携带大炮两尊、子弹十余驮,于1912年6月21日离开库伦,攻打科布多。
科布多失陷后,阿尔泰办事长官帕勒塔(土尔扈特蒙古族)竭力镇守阿境,从新疆各处征调援军,其中伊犁将军派来马、步、炮军1200多人,新疆省方面派来马步队二营、计一千多人,再加上阿尔泰境内的驻军,共有三千多人兵力,齐聚阿尔泰与科布多的边境一带,准备开战。
此后中俄蒙三方举行恰克图谈判时,俄蒙方面都要求将阿尔泰并入“自治蒙古”(外蒙),经过中国谈判代表的反复力争,终于在1918年将阿尔泰山脉以西面积11万平方公里的原阿尔泰办事大臣辖地改为“阿山道”,并入新疆省。
17/9/26 [多維] 1962年中苏決裂后,中苏关系不斷惡化。1964年,中苏邊界談判失敗。1966年文革爆发后,中苏雖沒有斷交,但除了允許苏聯經中國向北越運輸援助物資外,兩國关系徹底凍結。1967年,紅衛兵攻擊了苏聯在北京的大使館。1968年,苏聯向中國新疆附近邊境地區增兵,從1961年的12個不滿編師、200架飛機猛增到25個師、1,200架飛機。同年,苏聯與蒙古達成協議,苏軍進駐中蒙邊境。
為應對苏聯的威脅,1964年毛澤東下令開始“三线建設”。1965年,中共軍事防御重點由東南沿海向華北、東北、西北地區轉移,以防御苏聯進攻。1966年3月28日,毛澤東指示:“要准備苏聯來打我們,打進滿州,打進新疆,中央突破從外蒙古(蒙古國)打進北京。”1968年,中共組建了12個生產建設兵团和3個農墾師戍邊。每個兵团約10万人。
1969年3月,經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批准,由時任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策划,中國邊防軍在黑龍江省虎林市境內烏苏里江中與苏聯存在爭議的珍寶島伏擊苏聯邊防軍,史稱“珍寶島事件”,戰后中國完全控制珍寶島。珍寶島的失利,使苏聯丟尽臉面,試圖尋找機會找回面子。在此后6月10日新疆塔城地區塔斯提河畔发生的“塔斯提事件”,以及7月8日中國黑龍江同江市八岔鄉西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國一側的八岔島发生的“八岔島事件”中,苏軍都沒能占到便宜,損失略大。最終,苏軍將找回面子的反擊行動選擇在了新疆塔城地區裕民縣的鐵列克提,襲擊中國巡邏邊防軍。
1969年8月20日苏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緊急約見了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向苏聯通報了准備核打擊中國的意圖,并征求美方意見。經過磋商,美國決定反對苏聯核打擊中國計划。一方面,通過一家名為《華盛頓明星報》的小報將苏聯核打擊中國的消息披露出去。中國開始進行戰爭准備。
另一方面,基辛格代表美國政府向多勃雷寧明確表示,尼克松總統認為中國利益同美國利益密切相关,美國不會坐視不管。如果中國遭到核打擊,他們將認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他們將首先參戰。基辛格還透露,尼克松已签署了一份准備對苏聯130多個城市和軍事基地進行核報复的密令。一旦苏聯有一枚中程導彈離開发射架,他們的報复計划開始。中國面臨的最為凶險的核危機隨之結束。
17/9/26 [壹讀] 俄羅斯是如何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獲得大片國土的?
蒙古帝國在1259年蒙哥去世的時候分裂。西伯利亞西邊則歸屬於金帳汗國(又譯欽察汗國)。下有三大藩屬,藍帳汗國、白帳汗國、俄羅斯諸公國。金帳汗國於1466年改稱大帳汗國,對周邊實質上獨立的眾多汗國僅有名義上的宗主權;從此,從東歐至中、北亞的廣袤土地從統一的大帝國分化成一系列各自攻伐的小型政權。
大帳汗國最後一位可汗穆爾塔達汗於1502年被殺,就在同時,伊凡三世自封為「全俄羅斯大公」。1533年,伊凡大帝在繼位,健全了軍事管理制度,頒布了《兵役法》、組建了近代意義上的射擊軍並發展出了大規模的炮兵。1552年,伊凡大帝滅亡汗國中最強大的喀山汗國,隨後吞併阿斯特拉罕汗國,而後是諾蓋汗國、巴什基爾、高加索……至此,俄羅斯帝國的疆域直抵烏拉爾山,烏拉爾山以東只剩下一個的西伯利亞汗國。
西伯利亞汗國的領地西至烏拉爾山,東至鄂畢河,向北直達北冰洋。整個西伯利亞汗國的人口不足二十萬,壯丁不超過四萬。伊凡大帝允許地方貴族招募私人武裝,分封在東邊的俄羅斯貴族招募在東歐大草原以善戰和騎術著稱的哥薩克人進攻西伯利亞汗國。1598年,西伯利亞汗國亡。俄羅斯帝國東征的道路上再無對手。至此,廣大的西伯利亞再無人能阻擋俄羅斯的腳步,葉尼塞河、勒那河、東北亞、貝加爾湖、黑龍江……
黑貂皮引诱哥萨克从一条河流经过陆上搬运继续前进到新的河流、如此地不断东进。哥萨克一边椎进,一边修筑设防据点或要塞,来保护他们之间的交通。西伯利亚的第一个要塞建在靠近锡比尔、位于托博尔河与额尔齐斯河汇流处的托博尔斯克。俄罗斯人发现这两条河流是鄂毕河的支流后,就划船顺鄂毕河而下,结果,发觉自己把船搬上陆地运一段距离便可进入下一条大水路叶尼塞河。至1610年,他们已大批到达叶尼塞河流域,并建立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要塞。
在这里,他们遇到自征服古楚以来最先极力抵抗他们的一个好战的民族布里亚特人。俄罗斯人避开布里亚特人,折到东北部,遂发现勒拿河。1632年,他们在那里建立雅库茨克要塞,并与土著、温和的雅库特人进行可牟厚利的贸易。但是,布里亚特人不断进攻他们的交通线,因此,俄罗斯人发起一场野蛮的灭绝性战争。最后,俄罗斯人获胜,并继续推进到贝加尔湖;1651年,他们在那里建立伊尔库茨克要塞。1645年,一伙俄罗斯人到达北冰洋岸。两年后,另一批人行抵太平洋岸,建立鄂霍茨克要塞。次年,1648年,哥萨克探险家西米诺·杰日尼奥夫从雅库茨克出发,顺着勒拿河往下游航行。他发现某些河段非常宽阔、令他见不到两岸;有如大陆般大小的三角洲填满了一道分水岭的碎石。杰日尼奥夫经过三角洲之后,便沿北冰洋海岸向东航行,直至到达亚洲真正的顶端。然后,他顺一条后来被称为白令海峡的水路而下,他驶抵阿纳德尔河;在那里建立阿纳德尔要塞。
严寒的北方出产的是毛皮而非粮食,而欧洲俄国的谷仓则好比是在另一行星上。因此,俄罗斯人怀着希望、向南折到阿穆尔河流域;波雅尔科夫于1643年6月15日率132人从雅库茨克出发。他溯勒拿河及其支流而上,次年又顺阿穆尔河而下。
1622年,俄國侵略者開始進入貝加爾湖地區,遭到布里亞特人的激烈反抗。俄國人於1652至1654年間建成尼布楚要塞,才控製住了布里亞特蒙古地區,此要塞成了俄國人統治貝加爾湖以東地區的據點。
1652年(清順治九年),俄國人東入黑龍江,“駐防寧古塔(今黑龍江省海林縣)章京海色率所部擊之,戰於烏扎拉村”。這是中俄之間第一場戰鬥。
1657年,俄羅斯帝國派正規軍在尼布楚河與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雅克薩城與尼布楚城(Nerchinsk)。之後中俄之間發生多次外交和軍事上的衝突。1689年9月,在清軍取得雅克薩之戰重大勝利後,清政府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在該條約中放棄了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領土。
17/9/27 19世紀西方國家還畏懼的將俄羅斯稱為「白色蒙古」。現今的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又名「列寧格勒」;史達林時代的伏爾加格勒洲被稱為"史達林格勒",而"格勒"一詞就是蒙古語"гэр",意為「老巢」 。歐洲有句俗語「Scratch a Russian and find a Tatar.」意思是剝開一個俄羅斯人,就會看見一個韃靼人(蒙古人)。莫斯科和克里姆林都是蒙古人的傑作,韃靼蒙古統治之前的俄羅斯中心在基輔。
在伊凡沙皇登基時,俄羅斯宮廷中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蒙古血統,俄羅斯政府的制度也是蒙古式的。從本質上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有大量蒙古語借字、郵政、稅收、服飾也受蒙古影響,軍制與法制是從蒙古學的。
俄羅斯皇帝,對西方稱為「沙皇」,對東方稱為「紮根汗」(蒙古語,意為「白色大汗」),邊利用蒙古帝國的權勢,開拓中亞和西伯利亞的疆土。喀山汗國,阿斯特拉汗,西伯利亞汗,克里米亞汗,諾蓋汗的蒙古韃靼貴族們後來都供職於俄羅斯公國,成為很多大公,王,貴族的姓氏起源。沙皇家族有蒙古血統,伊凡四世的母親椰列娜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一直到彼得大帝 臉上還有明顯的蒙古特徵,列寧有卡爾梅蒙古血統。
17/9/27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准備北伐。孫中山的北伐主張,遭到藉由粵軍發展在廣東坐大的陳炯明反對。1922年4月初,吳佩孚暗地裡派人去廣東與陳炯明聯繫,密約陳炯明在南方推翻孫中山。6月15日深夜,粵軍高級將領召開會議,決定發動軍事行動逐孫下台。粵軍炮轟總統府,6月16日孫中山乘永豐艦離開。1922年7月26日,蘇俄政府任命副外長越飛為駐華全權代表,8月開始和孫中山商台國共雙方的合作。《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公开发表于1923年1月26日,国民党与苏联正式结盟。1923年1月孫中山令桂軍、湘軍、滇軍聯合驅逐陳炯明出廣州。1923年2月21日孫中山再抵廣州,任陸海軍大元帥,不再自稱大總統。1923年8月2日, 根据斯大林建议,派苏军军事顾问鲍罗廷赴华担任孙的政治顾问。
1923年,孙中山委派蒋介石率团赴俄考察,蔣中正以孫中山全權代表名義考察蘇聯,歷時約3個月,蔣介石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就是蘇聯的建軍經驗,他率領代表團用大量的時間深入到蘇軍部隊、院校學習取經,因列寧重病在身,蔣未能拜會列寧。
(.:蔣是不會認同共產黨無產階級那套,這與他的出身有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确立“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开始改组国民党,筹建党军。苏联的加伦被孙中山聘为首席军事顾问,接下来苏联陆续派遣了几十名政治、军事顾问来到黄埔。黄埔军校在课程设置上效仿苏联将政治课列为必修,党军也如红军般设立党代表制。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病逝。
北伐軍從軍一級到師一級,幾乎都派有蘇聯顧問協助指揮和嚴格貫徹加倫制定的作戰計劃。總顧問加倫不僅親臨前線,而且多次乘飛機飛到敵軍陣地上空了解戰場情況。而加倫依靠的則是一個全部由蘇聯軍官和專業人員組成的參謀部,和既負責前線偵察,也直接參與轟炸敵軍的由蘇聯飛行人員組成的飛行小組。
17/9/27 蘇聯駐北洋政府全權代表加拉罕派鮑羅廷和大使館武官同馮玉祥會談,決定派出軍事顧問團並以物資援助國民軍。同時,史達林派蘇聯著名軍事家葉戈羅夫任駐華使館武官,實際負責對馮玉祥部隊的軍事行動的策劃、協調和配合。此後,蘇聯軍事顧問和軍械源源不斷地支援馮玉祥。自1924年至1926年8月,蘇聯援助馮的國民軍飛機10架、三英寸口徑炮60門、炮彈58000發、鐵甲車8輛、機關槍227挺、步槍35000支、子彈510萬發。
1926年5月9日,馮玉祥一行到達莫斯科。馮在蘇聯考察三個多月,先後會見了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多名領導人。8月17日,馮玉祥告別莫斯科回國。9月16日,馮玉祥在國民軍駐地五原發表參加國民革命的宣言,第二天,全軍舉行誓師大會,改國民軍為國民聯軍,公開宣布全軍集體加入國民黨。1927年5月出兵潼關,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部隊達到25萬人,後達到40萬。
1926年7月誓師北伐時,國民革命軍編有八個軍,約十萬人。
訪蘇期間,馮玉祥見到了在蘇聯中山大學留學的長女馮弗能,認可並祝福了馮弗能的秘密婚姻。這位馮玉祥的乘龍快婿不是別人,是同樣在蘇聯留學的葉利札羅夫(蔣經國)。「四一二」事件後,馮玉祥於1927年6月宣佈與蔣介石合作,與蘇共斷絕關係。蔣經國在1927年7月宣佈斷絕與馮弗能的夫妻關係。
17/9/27 北伐军于1926年 7月誓师后,直指湘鄂,摧枯拉朽,很快打垮了吴佩孚;接着又取得赣、闽、浙、皖、苏的胜利,孙传芳溃不成军。大势所趋,北伐奉张,已是指日可待。阎锡山看到这一形势,乃于1927年6月6日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悬挂青天白日旗。
1928年1月,蔣中正復出。支持北伐的馮玉祥手下的國民軍,及閻錫山手下的北方革命軍併入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國軍編為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分別由蔣中正、馮玉祥、閻錫山及李宗仁任司令。
1928年3月蒋介石统率北伐军对奉军展开全面进攻,第三集团军转守为攻,收复大同,占领保定,并向京津进军。此时第二集团军冯玉祥部人多势众,蒋故意拉阎抑冯,于6月4日通过国民政府任命阎为京津(后称平津)卫戍总司令,并让第三集团军部队先行入京。
17/9/28 莫斯科大公國(1389年至1547年)-->俄羅斯沙皇國(1547年1月16日至1721年1月22日)--> 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1721年1月22日至1917年9月1日)--> 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9月1日至1917年11月7日)-->蘇俄(俄羅斯蘇維埃(俄語意為「代表會議」)共和國,俄語СР,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後至1922年12月30日) --> 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簡稱USSR,俄語СССР),1922年12月30日至1991年12月25日) -->俄羅斯聯邦
按照俄語發音「Россия」,其名稱應譯為「羅西亞」。元朝時根據蒙古語譯為「斡羅思」,清乾隆年間官修《四庫全書》時將其正式統一為「俄羅斯」或簡稱「俄國」。日本漢字與朝鮮漢字則將俄羅斯稱為「露西亞」。舊時上海人將俄羅斯譯為「羅宋」,因而有羅宋湯、羅宋人、羅宋麵包等詞。
17/10/1 准噶尔汗国曾与西进的俄罗斯有两百年的战争
俄罗斯在覆灭西伯利亚汗国之后,俄罗斯和新兴的准噶尔逐渐接壤。开始了近200年的战史。
1586年俄罗斯人在西伯利亚原有的小镇上建立秋明城,1587建立托博尔斯克城。俄罗斯在1594年修筑了塔拉城。然后那些罪大恶极的罪犯,以及受到宗教迫害的虔诚的“守旧派”一批一批到达这里。成批的波兰人,瑞典人,立陶宛人战俘也被弄到这里。随后军士和行政人员也到来了。
康熙在1689年9月签订了《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把大量的土地献给俄国,勾结俄罗斯,换取俄罗斯支持清朝。而噶尔丹得知此事后,对俄罗斯沙皇说:“被割让的那些土地是我们蒙古人的,满洲皇帝说了不算”
17/10/4 1923年10月初鮑羅廷奉共產第三國際的派遣來到廣州,擔任正陷入孤立無援的孫中山的政治顧問,改組了國民黨,使之成為布爾什維克列寧式的政黨。事實上,國民黨的黨章,是鮑羅廷根據蘇聯共黨組織以英文起草的。次年一月,蘇聯軍事顧問和武器的援助也抵達廣州,而有黃埔軍校的成立和一九二六年展開的北伐,以武力統一中國。
鲍罗廷主持一大期间,切列潘诺夫率领的苏俄军事顾问小组来到广州,开始为国民党筹建军校,鲍罗廷向国民党、共产党发出了招生通知。孙中山只有建议权,决定权操于鲍罗廷之手。鲍罗廷對蒋介石的立场转变感到满意,同意由蒋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名义上,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军校党代表,三人组成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实际上,军校的一切决策大权操于鲍罗廷之手。鮑羅廷聯繫蘇聯開來一艘油輪,在廣州賣油所獲250萬元,便成為蔣介石建立黃埔軍校的最初財源。10月,苏俄军舰伏罗夫斯基号(Vorovsky)抵达广州,运来了足够装备一个师的军火,包括大炮、机关枪,步枪12000枝,子弹400万发。这批军火武装了黄埔军校的三连学生兵、广州警备部队,及中共控制的工人纠察队。随伏罗夫斯基号军舰又来了一批苏俄军事顾问加入了黄埔军校。军火之外,苏俄还向国民党政府提供千万元资金用于建立中央银行,提供了300万卢布作为黄埔军校的建校经费。12月,苏俄再运来9架飞机、步枪弹药500万匣、机枪12挺、大炮58门以及机枪弹及炮弹等。
鲍罗廷任命了刚从莫斯科到广州的周恩来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资历完全与军事无关。他赴法勤工俭学后不久即被共产国际选中,送去德国、英国、苏俄接受特工和情报等方面的训练,得任黄埔军校要职是因为持共产国际执委书记季米特洛夫介绍信。
黄埔军校既是一所学校,也是一支军队。继1924年10月第一批军火之后,苏俄又接连运来数船武器弹药,包括日本来复枪4000支,子弹400万发;俄国来复枪14000支,子弹800万发;各种机枪90挺,各种炮24门,总价值将近300万卢布。 在苏俄金钱武器的扶植下,黄埔学生军迅速发展成了数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全国所向无敌的军队,国民党军一跃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黄埔军校的开办不是什么值得称颂的事,而是中国极为屈辱的一页。其背景是北京政府维护国家主权,要求苏俄按照对华宣言承诺交还中东铁路,从蒙古撤军,苏俄决定武力推翻北京政府。黄埔军校是苏俄强权压迫中国,武力推翻中国政府计划的产物。最屈辱的是,苏俄一面在北京与民国政府谈建交,一面在广州建立军校,培养推翻中国政府的军官,同时运来军火建立推翻中国政府的反政府军。
17/10/4 1926年4月6日,得到公使團同意,張作霖在北京軍警搜查了蘇俄大使館、遠東銀行、中東鐵路辦公處,逮捕藏身其內多時的58名中國人,包括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搜出的秘密文件中,竟發現了莫斯科蘇聯共產黨打電報給當時尚是革命政府顧問的鮑羅廷,指示不能讓國民革命軍統一中國;蘇聯的目地,是要用北伐牽制帝國主義國家,使他們不能從東方攻打蘇聯。還清查出蘇聯企圖赤化中國之千餘文件,查獲並向外界公開了共產國際發來大量指示、訓令、顛覆材料(與馮玉祥合作顛覆文件、紅槍會及煽動農民紀錄、中國共產黨文件等)。
17/10/8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蘇聯抓緊成立了紀念孫中山的中山大學,鮑羅廷便決定,推薦一批國民黨高級幹部的子女去蘇聯中山大學學習,其中就有年紀最小的,年僅15歲的蔣經國。蔣介石明白推薦蔣經國去蘇聯留學,其實是鮑羅廷向他拋出的橄欖枝,用以試探下他對蘇聯的態度。
蔣經國1925年10月19日去蘇聯,當年年底,鮑羅廷就在公館裡向國民黨高層提議:由許崇智、汪精衛、蔣介石成立特別委員會,授以政治、軍事、警察等全權,由此,蔣介石便跳過諸多元老,一躍成為三巨頭之一。蔣經國留學期間三次要求回國,蘇聯方面都堅決不允許,直到1937年西安事變之後才把蔣經國放回來。
(.:是不是可以說,蔣介石在西安事變壓力下與蘇俄達成了一交易,就是蘇俄要求蔣對日開戰以減輕俄國來自東方日本的軍事壓力。)
17/10/12 [.] 難道馮玉祥的最終結局是因為破壞了俄國原來對中國的謀劃?
17/10/13 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的真正的姓为Jughashvili,他用斯大林作为自己的姓是基于一个意思为“钢铁”的俄语单词。事实上斯大林原来的姓也对他用斯大林为姓产生了一些影响,在古格鲁吉亚语中Jugha代表的意思就是大马士革钢。
斯大林1894年15歲時,他通過入學考試進入第比利斯一所東正教的第比利斯聖靈神學校讀書,1898年8月,他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899年,因無法支付突漲的學費,最終放棄考試,被學校開除。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他選擇加入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一邊。不久他成了高加索地區主要革命活動者。
17/10/13 俄國人的祖先是斯拉夫人,原是敬奉多神的族群。九世紀中葉在基輔 (今烏克蘭境內) 成立第一個斯拉夫人的國家,稱為基輔羅斯,即基輔王國。988年,基輔王國的統治者弗拉基米爾(Vladimir)研究了伊斯蘭教、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和猶太教後,決定接受東正教,因為東正教肯定皇權天授,可以鞏固沙皇的權位。他在拜占庭受洗,又迎娶拜占庭的安娜公主,回國後把所有多神教的偶像全毀掉,強令全體臣民跳入河中洗禮,又希望有更多的東正教宣教士來到基輔。 希臘教會向基輔差派了很多宣教士,在這個王國的每個村莊,都有宣教士進行大規模佈道,然後施行集體洗禮。洗禮之後,許多希臘宣教士離開俄國,只有少數人留下來。
1237-1480年,蒙古人入侵基輔王國。在蒙古人佔領期間,俄國東正教會成了反抗蒙古統治的溫床。蒙古人的佔領也使宣教工作發生改變,俄國東正教會的重點不再是宣教,而是從蒙古人那裡贏得獨立,信仰與愛國主義交織在一起。
17/10/17 東正教從拜占庭傳來。使俄羅斯成為以拜占庭文化+斯拉夫文化為基底的特色。拜占庭文化的影響有: 洋蔥頂式樣的教堂,鑲嵌畫,基里爾字母。(是希臘傳教士要去斯拉夫傳教,所以用希臘字母改編一套新的文字。)
拜占庭帝国对俄罗斯民族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无论宗教、文字还是建筑和绘画等方面,人们都可以在俄罗斯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古拜占庭帝国留下的痕迹。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是中世纪欧洲最悠久的信奉东正教的君主专制国家。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拜占庭帝国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盛极时领土还包括北非地中海沿岸、埃及、意大利、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国。帝国的首都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拉丁语:Nova Roma。
现代俄语的前身是古罗斯语(东斯拉夫语),斯拉夫语是印欧体系的一支。在基督教传入罗斯国家之前,罗斯人没有自己成熟的文字,斯拉夫人最初的文字是“线条和刻画”型文字。大约从7~8世纪起,当斯拉夫地区出现了第一批早期封建王国并同拜占庭發展贸易往来时,为了记载更复杂的文件,斯拉夫人便引进了希腊文字。公元9世纪,斯拉夫字母被希腊修士基里尔和梅福季兄弟创作出来。至今,俄文字母仍被称作“基里尔字母”。基督教的传入使罗斯人有了自己的文字。
俄罗斯国徽——双头鹰徽记是拜占庭帝国的遗物,象征着两个强大的中心拜占庭帝国和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灭亡拜占庭帝国,伊凡三世认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当然继承人。他仿照拜占庭帝国国徽,制定了双头鹰国徽。
17/10/18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或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
历史上从来没有存在过什么“拜占庭帝国”。所谓拜占庭帝国,其真名就是“罗马帝国””——中世纪的人为了将土耳其这个罗马帝国区别于意大利那个古罗马帝国,将亚洲的这个罗马帝国称作东罗马帝国。中国古史书中早就知道亚洲这个罗马帝国的存在——称其为“大秦”或者“拂林”(后者即罗马Rūm和波斯语Prum的变音)。1557年德意志学人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制造出了这个贬低性 的“拜占廷帝国”称呼。
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但該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稱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紀時,君士坦丁堡是全歐洲規模最大且最為繁華的城市。东罗马帝国虽然位于亚洲,但始终以拉丁语和拉丁文化为文化基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个东方帝国被人们继续称为“罗马帝国”。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也一直自称为“罗马帝国”。
東羅馬帝國皇帝希拉克略於七世紀將帝國希臘化,帝國官方語言以希臘語取代拉丁語。皇帝不再使用傳統稱號「奧古斯都」(Augustus),改稱意為希臘王「巴西琉斯」(Basileus)。
罗马帝国从来都是拉丁文和希腊文并行的,在当时,从来没有人会觉得你使用希腊文就不是罗马人了。不过东罗马的希腊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西帝国崩溃后,东帝国的地盘基本上都是说希腊语的,在公元前后几个世纪,希腊人遍布整个地中海,希腊语的通用程度堪比现在的英语。
历史上存在过5个罗马帝国,他们的种族和文化来源大不相同。这五个罗马帝国分别是:
1、非雅利安人的古罗马帝国(共和国),
2、非雅利安人的东罗马帝国,
3、白种雅利安人的西罗马帝国,
4、白种雅利安人的查理曼罗马帝国,
5、白种雅利安人的神圣德意志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
17/10/23 [.] 八角章魚英文是 octopus,八角形英文是 octagon,那為何October是十月,十進位是 decimal,十年是 decade,那為何December是12月,很明顯有人插隊,原來是凱薩與屋大維插隊了,凱薩是七月生的,而屋大維是八月生的,羅馬人為尊崇凱薩與屋大維,就用他們的名字命名七月、八月。而屋大維與凱薩一樣偉大,所以八月與七月的天數一樣,都是31天。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 ,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7月-前44年3月15日。奧古斯都,Imperator Caesar Divi F. Augustus,前63年9月23日-14年8月19日,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里努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
17/11/7 俄國革命100周年
對於葉爾欽而言,革命是中斷歷史正常發展的悲劇。他將俄國革命與共產政權劃上等號,在批判蘇聯的極權體制與合理化民主改革的同時,特別強調革命的負面意涵和嚴重的後果。這樣的傾向在1996年總統大選期間尤其明顯。面對共產黨候選人根納季‧久加諾夫的競爭,葉爾欽必須突顯蘇聯之惡,主張共產主義是俄羅斯的絕路。
與此同時,節日系統也反映了革命在俄羅斯當代社會中地位的改變。1996年,葉爾欽正式將「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紀念日」改名為「和諧與和解日」。2005年,普丁又進一步以11月4日的「民族統一日」取代了11月7日的假日。
普丁有絕對充分的理由和革命保持距離。民主的浪潮始終是令「現代沙皇」頭痛的問題,而布爾什維克的政治理念也已經是太過遙遠的過去。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世界革命?——快別開玩笑了,絕對的愛國精神才是當代俄羅斯的關鍵詞。
基本上,東正教會對於革命的看法與政府當局一致。基里爾大牧首公開譴責革命為「天大的罪行」,並視聖以薩教堂回歸教會管轄為和解的象徵。
17/11/12 [.] 這幾天在網路上看 ""品味 俄羅斯" ,俄語導遊陳彤與浙江的陳師傅50天遊玩了俄羅斯25個城市。這是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俄國城市的面貌。與一般遊客搭西伯利亞鐵路沿途拍攝不同,他們兩人會在這25個城市至少住上一夜,並在城市中繞繞並拍攝,這讓觀賞者比較深入的看到當地俄羅斯人的生活。尤其是從俄羅斯的城市岸邊回看中國的黑河市很有感受,以往的畫面都是從中國這面對看俄國那邊,這次是真正目睹對面城市內的面貌。還有烏蘭烏德市的布里亞特人,終於看到了。整體上,俄國的風情像美國,只是沒有那麼富裕,比想像的好些。相比下,俄國城鄉面貌還是比較優美,中國是比較雜亂,原因之一是俄國是地廣人稀。聖彼得堡的城市風情特別好,出乎意料之外。
當然,這是夏天的影像,冬天會是如何呢?
17/11/18 在俄羅斯,人們居住的房子大都擁有很厚的牆體、很小的窗戶,與中國北方一樣,冬季會有集中供暖,室內氣溫可以維持在20度左右。外出時,俄羅斯人會穿上好几層的衣服,戴上帽子,裹得嚴嚴實實才會走上大街,因此毛皮衣物是人們的必需品,几乎人人都有。冬季,俄羅斯人會在雪天小酌伏特加,用以抵御嚴寒,一种被稱為“blini”的煎餅,更是他們的冬季最愛。
18/10/5 沙俄侵略者对美丽富饶的唐努乌梁海一直垂涎欲滴,图谋攫取。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大清王朝的日趋没落,沙俄政府乘机侵夺中国大片领土,沙俄地主商人也乘机在唐努乌梁海侵占了大片土地,并开始向唐努乌梁海移民。
1911年年底,西伯利亚第七步兵师参谋长波波夫上校授意乌斯边务官,务必将乌梁海边区并入俄国。在沙俄政府边务官员们策动下,沙俄政府更加有计划地向唐努乌梁海移民,1911年以后唐努乌梁海境内的俄国移民居民点总数达340个,男女两性居民总数达1万多人,由乌辛斯克边务官管理俄国移民,并在这里设立教堂和学校。
在沙俄边务官员与俄国移民的策动与挑唆下,分裂势力于1912年2月15日在唐努乌梁海地区张贴通告,宣布乌梁海在大俄罗斯帝国的保护下独立。1914年6月,沙俄伊尔库次克总督宣称俄国已对乌梁海地区实行保护。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政府外交部采纳乌里雅苏台佐理专员陈毅提出的以武力收复唐努乌梁海的建议。1918年8月,驻乌里雅苏台佐理专员陈毅和驻库伦大员公署秘书长严式超率兵分两路出击,于1919年收复了对唐努乌梁海的主权并行使统辖。然而,随着苏俄势力的侵入,唐努乌梁海最终落入苏俄之手。
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与沙俄签定《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有满、蒙、俄、拉丁四种文本,规定中俄两国此萨彦岭为界,立鄂博为界牌,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萨彦岭位于蒙古高原的北沿。唐努乌梁海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西到俄罗斯巴尔瑙尔东南,东到外蒙古库苏古尔泊以东,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狭长盆地。
19/3/19 [.] YouTube 上 Happy People/ Altai 這片不錯,對阿爾泰共和國有景觀上的介紹,片子的畫質很不錯,內容也很充實。
20/7/2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发了一条中文微博,庆祝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160周年。微博还注明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文含义:统治东方。
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上,这座城市的名字一直标注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方曾希望中方把海参崴这几个字拿掉,中方没有同意。众所周知,海参崴等中国领土是在1860年签署的《北京条约》中割让给沙皇俄国的。
20/7/16 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却乘联军攻陷大沽口的机会,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同时把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
为此,沙皇晋封穆拉维约夫为阿穆尔斯基伯爵(俄国称黑龙江为阿穆尔河)。直至今天,俄国面额最大的五千卢布钞票上,就印着穆拉维约夫的形象。
1859年初夏,穆拉维约夫乘“美洲”号轮船对日本海沿岸至图们江口进行考察。他将这片构成吉林和朝鲜边界的广阔水域称为彼得大帝湾,把靠近图们江入海口的摩阔崴海湾改名做波谢特湾。他派作战处长布多戈斯基中校详细绘制当地地图,并提出将图们江口划给俄国的具体方案。
本来,清政府不承认《瑷珲条约》,并将奕山革职查办以示惩戒。但俄国公使伊格纳提耶夫的恫吓,竟使他们惊恐无比。而英法方面对俄、中之间的秘密谈判,也毫不知情。数天之后,中方即匆匆与俄签订《北京条约》,除承认《瑷珲条约》对黑龙江以北土地的割占外,还涉及乌苏里江下至兴凯湖地区以南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划失,条约规定:
仅仅两年,沙俄兵马未动,获得远东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穆拉维约夫、伊格纳提耶夫成为沙俄帝国开疆拓土的英雄。而咸丰帝,在恭亲王拟定的签署中俄《北京条约》的奏折上批示道:事势至此,不得不委曲将就。免致狼狈为奸。
按中俄所签《勘分东界约记》规定,从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设立“耶”(Е)“亦”(И)“喀”(К)“拉”(Л)“那”(Н)“倭”(О)“帕”(П)“土”(Т)八处界碑。应在“两国交界与图们江之会处及该江口相距不过二十里”设立的“乌”(У)字碑未被提及,改在“图们江左边距海不过二十里,立界碑一个,上写俄国‘土’字头,并写上界碑汉文”。
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通行权,直到今天也一直获得外交文件上的确认。1991年5月16日签署并于次年生效的中苏《关于国界东段的协议》第九条规定:苏方同意中国船只悬挂中国国旗可沿图们江通海往返航行,具体问题将由有关各方协商解决。但由于“土”字碑南侧朝鲜战争时期建造的朝俄铁路大桥距江面过低,以及图们江河道淤塞,只能通行三百吨以下的小船,除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组织了三次复航科考航行外,这项权利事实上尚未得到使用。
23/6/27 李德的真实身份
李德原名奧托·布勞恩 (德語:Otto Braun),德國共產黨員,1932年11月抵上海。遇上了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的博古和上海遠東局負責人尤爾特。1933年春,博古轉移到中央蘇區前,要求奧托·布勞恩一同前往。德国 犹太人。
(.:看他的照片,感覺是猶太人,網上查了查,也確實如此。)
********** 英國 *******************
17/8/25 19世紀初,大英帝國曾堅信天性爭強好勝的俄國人終會對其皇冠上的明珠––英國的殖民地印度下手。故此,英國人動用了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間諜、外交、宣傳……先發制人地向俄國人施加壓力。沙皇俄國也不示弱,面對施展著全球攻略的英帝國,俄國自然要竭盡全力擴張征服,謀求和英國分庭抗禮。於是,一場扣人心弦而又緊張刺激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在兩大強國搭造的舞台上準時上演。
自從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企圖爭奪出海口失敗後,俄國除了將擴張方向指向中亞外,另外亦試圖在中國東北取得出海口。中俄北京條約的簽訂,沙俄不費彈藥就令中國割讓黑龍江以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俄共管(後割讓),成功在遠東取得出海口。
遠東距離英國本土遙遠,英國鞭長莫及,所以有需要在遠東地區扶植代表英國利益的代言人,以抗衡俄國在遠東的擴張,相比起幅員廣大的清國,國小民貧的日本對英國來說容易控制,是更好的扶植對象。1902年英日兩國結成同盟,日俄戰爭期間,英國銀行團全數購進日本的戰爭公債,並提供不少軍事物資。有論者認為沒有英國的刻意扶持,日本不太有機會在日俄戰爭這種「近代化戰爭」中獲勝。
17/8/27 甲午戰前的第九天,英國人給了日本一件出乎他們意料的大禮,英國人主動和日本簽訂了日本近代以來的第一個平等條約——日英通商航海條約,條約內容第一條就是廢除一切治外法權。日本從此成了英國在亞洲制約俄國的重要力量,英國人對日本也一直信任有加,大力扶植。
1894年,一艘名叫高升號的運兵船,從塘沽港起航,承擔著運送清軍士兵前往朝鮮的重任。7月25日,高升號抵達豐島海面,被日本軍艦浪速號擊沉,船上1100多名淮軍精銳士卒,有871人葬身大海。事件發生後,中日雙方同時宣戰,甲午戰爭正式打響。而這艘運兵船是英國的,得知此情況後,英國上下群情洶湧,但是意外發生了,1894年8月,英國和日本在長崎舉行了聽證會,會後雙方一致認為日本不用對此事負責,日本不僅不用賠償,連道歉都免了。接著英國還找上了清政府,要求賠償,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竟賠償了英國高升號船東三萬多英鎊。
而在甲午戰爭後,英國更扶持了日本,1902年英日同盟成立,在英國的支持下,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因英日已經同盟,俄國的盟友法國便未有參與進來,最終在英國的支持下,日本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當時的世界可謂是英俄兩國爭霸,美德還未崛起,法國在謀求著向德國復仇(普法戰爭的失敗),日本才剛剛冒起。而英國已經是日不落帝國,俄國則仗著體量大,在亞洲和歐洲都處處和英國作對。
1902年英、日結成同盟,這對日本的好處是大大的。日本人自己都說,感覺就像佃農的兒子過繼給了地主。日本當時的國力還強不了大清多少,能跟橫行300年的老牌帝國結盟,日本能不感覺自豪嗎?而且,這是英國第一次跟外國結盟,英國向來是不跟任何國家結盟的。
作為盟國,英國向日本提供了一系列的科技轉移,使日本上成為一個科技自主的國家,從而擺脫了科技依賴的弱國處境。一戰時,日本履行[英日同盟],占領了原屬德國的青島,硫磺島,塞本島等地。
17/8/27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爾賽體系雖然調整了歐洲秩序,但並沒有調整帝國主義在遠東的秩序。那麼,遠東秩序調整靠的是什麼? 靠的是1921-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Washington Naval Conference)。会议有两个主要议题,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远东和太平洋问题。出席華盛頓會議的共有9個國家,,分別是英、法、美、日、意、中、比、荷、葡,為什麼是這9國來呢?因為這些是《辛丑條約》的簽字國。當時《辛丑條約》是跟11國簽的,加上被迫簽約方中國,因此《辛丑條約》涉及的國家總共是12國,可是3個國家來不了了——俄國革命了,德國戰敗了,奧匈帝國戰敗解體了。
1922年2月6日,与会国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承認中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逼日軍從青島撤兵,任何國家都別想獨自染指,門戶開放、利益均沾。這很明顯是針對日本的,因為1915年日本逼迫中國簽署《二十一條》,想獨占中國。
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通称《四国条约》。《四国条约》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日本死乞白賴地想要延長英、日同盟的時間,因為同盟的有效期是20年,到1922年正好期滿。《四國條約》一簽訂,美國跟法國也摻和進來實際上英、日同盟就被瓦解了。
(.:日本人的報復心是有的,俄國聯合法德強令日本吐出遼東半島,之後,日本就發動對俄戰爭,以及攻打德國侵占的青島。同理,美國主導華盛頓會議,阻止日本對中國的獨佔掠奪,日本之後就進行了偷襲珍珠港、佔領菲律賓,給美國一個教訓。)
(.:當然,你也可以這樣想,德國幫中國打日本是報復日本攻佔青島奪取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俄國幫中國打日本是報復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俄國奪取俄國在東北的權益。)
17/9/27 [王俊評]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推行「八八艦隊」擴張,開始威脅英國在東南亞的安全,加拿大、澳洲等兩個大英國協自治領,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懼於日本海軍的擴張,為了太平洋的權力平衡而反對英日同盟續約,最終導致英日同盟在1923年壽終正寢。
*************** 大航海时代 ********************
20/3/3 大航海时代︱中国人错过的不是大航海,而是对当时世界的理解
其实,从亚洲去美洲最方便的是从日本出发,沿千岛群岛往东北方向去阿拉斯加,如果季节对的话基本上一路顺风,沿途也有不少岛屿,只是这些小岛到现代都还是没有什人烟。美洲西岸山势崎岖,北边天寒地冻,南边却是与沙漠比邻,到墨西哥北部沙漠更是扩展到沿海。在有铁路之前,这也都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到达美洲的帆船,要到墨西哥中部才能遭遇人口较多的阿兹特克。回程却要继续往南走到赤道附近,乘那里的东风在大洋里漂上一万三、四千公里到菲律宾,再往北走回日本。
北太平洋的这个大圈子基本上就是麦哲伦之后,西班牙人花了近半个世纪摸索出来的航道,将墨西哥的白银运到马尼拉,又北上福建沿海买下丝绸与瓷器,再进一步走到日本的纬度顺风漂回美洲。航道从1565年开通后一直运作到1815年墨西哥独立
欧洲商船不但给亚洲带来白银,也带来美洲的新作物,包括玉米,番薯,土豆,烟叶,辣椒等等。玉米、番薯与土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在荒地山坡上都可以种,粮食产量的增加致使许多地区都出现人口大幅增长。以具体数字来说,从1500年到1800年,欧洲的人口从0.7亿变成1.7亿,增长1.5倍。同一时期,中国的人口从1.0亿变成3.1亿,增长两倍。人口是当时经济的第一要素,美洲作物带来的增长也是在中国更为显著。
23/2/6 [Youtube] The First Circumnavigation of the Earth by Magellan & Elcano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