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告子下.15
以下參考節錄自 康熹版高中國文 中國文化教材(下)
【章旨】
孟子就聖賢之興起,引申以論定生存每出於憂患,而死亡多由於安樂。
◆語譯
孟子說:「舜是由田野耕種而被起用為天子的,傅說是在築牆的工人中被舉用為相的,膠鬲是在販賣魚鹽的商販裡被舉用的,管仲是從監獄中被舉用的,孫叔敖是隱居在海邊被舉用的,百里奚是從市場上被舉用的。所以上天要使這個人擔任大事,一定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飢餓,使他的身家窮困匱乏,使他的作為擾亂;這些都是要用來激動他的心思,堅忍他的性情,增加他未具有的能力。人往往有了過錯,然後才能改好;心志困頓不通,思慮梗塞不順,然後才能發憤振作;察覺到人家不滿表現在臉色上,聲音上發出譏責,然後才能醒悟警惕。國家也是一樣,在內沒有守法度的世臣和輔弼的賢士,在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被侵略的禍患,這個國家往往是會滅亡的。由此可知:生存是由憂患中奮鬥得來,死亡則由於在安樂中怠惰而招致的。」
【注釋】
- 1. 舜發於畎畝之中 虞舜是由田野中被起用成為天子的。發,起。舜初耕於歷山(在今山東省濟南市),後堯舉用之,並禪與帝位。畎畝之中,猶言田野之間。畎,音ㄑㄩㄢˇ,田溝。畝,田壟。
- 2.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傅說是在築牆的工人中被舉用為相的。傅說築於傅巖(在今山東省平陸縣),殷高宗舉以為相。說,音ㄩㄝˋ。版築,將泥土置於夾版中,用杵舂實以築牆。
- 3.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膠鬲是從販賣魚鹽的商販裡被舉用的。膠鬲,殷賢人,初隱為商,周文王於販賣魚鹽之市中得其人,舉而推薦給紂王。
- 4. 管夷吾舉於士 管夷吾是從監獄裡被舉用為相的。管仲輔公子糾失敗,被囚,其友鮑叔牙薦之於桓公,任以為相。士,士官,古代監獄的名稱。
- 5. 孫叔敖舉於海 孫叔敖是在海邊被舉用為相的。孫叔敖,姓蒍(音ㄨㄟˇ),名敖(音ㄠˊ),字孫叔,楚人。因其父蒍賈被殺,乃隱居在淮海之濱,楚莊王舉用為相。
- 6. 百里奚舉於市 百里奚是在街市中做買賣被舉用為相的。百里奚,春秋虞人,事虞公為大夫。虞亡國後,逃到秦國,以五張黑羊皮的價格,自販為奴,後秦穆公舉之於市,任以為相,號稱「五羖(音ㄍㄨˇ)大夫」。
- 7. 降大任 降下重大的任務使其承擔。古人以為重大的職位由天所授,非人力所能為,故曰天降。
- 8. 空乏 窮困匱乏。
- 9. 拂亂 擾亂而使之不順遂。拂,音ㄈㄨˊ,違逆。
- 10. 動心忍性 激勵其心志,堅忍其性情。
- 11. 曾 通「增」。
- 12. 困於心 心志困頓不通。困,勞瘁、疲倦。
- 13. 衡於慮 思慮梗塞不順。衡,通「橫」,不順。
- 14. 作 奮發振作。
- 15. 徵於色 他人的不滿表現在臉色上。徵,徵驗。
- 16. 發於聲 他人的嘲諷、責備發出在言語上。發,指發出聲音。
- 17. 喻 音ㄩˋ,了解、覺悟。
- 18. 入 指在國內。
- 19. 法家拂士 守法度的世家大臣和輔政的賢士。家,指大夫。拂,通「弼」,音ㄅㄧˋ,輔佐。
- 20. 出 指在國外。
- 21.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生存是由憂患中奮鬥得來,而死亡則由於在安樂中怠惰、沉溺而招致。
【解讀】
二十世紀的英國心理學家詹姆士,研究人類生命的內蘊,發覺人類的能力,常常潛伏在最深處,必須受到非常的興奮與激勵,然後發揮出來。其實,早在西元前四世紀的時候,孟子即已指出:人要有苦難磨鍊才有出息,國也要有外患的刺激才不會滅亡。
首先,孟子運用邏輯上的歸納法,修辭上的排比法,列舉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為例。他們未登上歷史舞臺,承擔大任之前,或為農夫,或為版築工人,或為魚鹽商販,或為囚犯,或逃居海隅,或為奴隸,可謂飽經憂患,吃盡苦頭。終能脫穎而出,有所作為。
接著孟子在事例的基礎上展開議論,加以推理。說明上天要降大任給某人時,一定要使其心志、筋骨、體膚、身軀、作為,有所磨鍊,如此才能竦動其心,堅忍其性,增長智慧,以創造承擔大任的條件。
再來孟子進一步指出:人必犯錯才會接受教訓,加以改正;身處逆境,困心橫慮,才能奮發振作;被人諷刺責罵,才能明理悟道。個人如此,國家亦然,內當有法家拂士之直諫,外當有敵國外患之抗衡。
最後孟子歸結出一正一反,互相映襯的至理名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全文言簡意賅,說理透闢,見解深刻。可以把它當作一篇歸納型議論文的典範。
【相關名言】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明 洪應明)
◎被丟進煮沸油鍋的青蛙能躍出鍋外逃生;泅游在慢慢滾沸的溫水中的青蛙卻葬身鍋裡。(美國 康乃爾大學做過的實驗)
◎痛苦是人類偉大的教師,靈魂則在痛苦的氣息下發育成長。(奧地利 奧芬巴哈)
◆補充資料
- 1. 舜被堯舉用的故事
據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虞舜名重華,冀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河北、山西兩省,及河南省、遼寧省一部分)人,出身貧寒,曾種過田、捕過魚,做過陶器和各種手藝,也做過小生意。舜的父親名叫瞽瞍(可能是綽號,意指瞎了眼的人),在舜的母親死後,續弦生了象。瞽瞍不明是非,心不向善;續弦妻態度囂張,言不及義;象恃寵而驕,狂傲凶暴;三個人一心想殺害舜。舜心裡明白,每次都設法躲開,而且更加敬慎的侍奉父母,對待象也很友善,因此很快便博得孝悌的好名聲。
舜三十歲時,帝堯詢問是否有可用之才,四方諸侯都推薦說舜可以。於是堯便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藉此觀察他怎樣治家;又讓九個兒子與舜一起生活,藉此觀察他怎樣待人處事。結果舜與堯的兩個女兒相處和樂,對待堯的九個兒子也很友愛,附近的人家也都爭相前來與舜成為鄰居。一年之後,他所住的地方成了村落,兩年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市。可是瞽瞍等人還是想謀害舜,有一次要舜爬到糧倉上修理屋頂,卻從下面放火焚燒糧倉,舜利用斗笠護身,跳下來逃走。後來瞽瞍又要舜挖井,等舜深入井中,便與象將泥土倒入井中,舜只好利用事先已挖好的井邊隱密小通道逃走。儘管如此,舜依然孝順瞽瞍,友愛象,贏得了大家更多的尊敬。堯又讓舜擔任各種官職來考察他的才能,結果都辦得令人滿意。
通過以上種種的考驗,堯於是確定舜足以託付天下,自己便從帝位上退下來,讓舜代行天子之事,又要他巡視天下,了解各地方的民情。後來更命舜代理天子職位,八年之後,堯過世了,三年之喪過後,舜想要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但天下的諸侯及人民都來歸附舜,舜於是正式即位為天子。
舜二十歲有孝名,三十歲被堯舉用,五十歲代理天子之職,五十八歲堯去世,六十一歲取代帝堯登上帝位。登帝位後三十九年,死於到南方巡視的途中。
- 2. 傅說被殷高宗舉用的故事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殷高宗武丁即帝位時,商朝的國勢已日趨衰微。武丁一心想要恢復商朝當年的盛況,但一時找不到好幫手,因此三年沒有發表過任何言論,國家大事也交由六卿之首的冢宰作決定與推行,他自己則到處尋訪人才。有一天晚上,武丁作夢,夢見一位名叫「說」的聖人。他把夢中之人的形貌,拿來跟所有的官員核對,結果都不是。於是要求百官到各處尋找,最後終於在傅險(也稱傅巖,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找到了「說」,當時「說」正任泥水工人,從事版築的工作。官員把「說」帶到武丁面前,武丁一見,果然是夢中所見之人,武丁再進一步與他交談,確實是一位賢聖的人。武丁馬上任命他為國相,協助處理政務,不久之後,商朝國勢再度興盛,史稱「高宗中興」。於是就把「說」當年隱居之地傅險的「傅」字,賜給他為姓,稱他為傅說。(按:上古時代,平民無姓,只有貴族才有姓)
- 3. 膠鬲被舉用的故事
孟子公孫丑上及告子下、韓非子喻老、呂氏春秋誠廉及貴因、國語晉語等都提到膠鬲,不過皆很簡略。綜合以上各書的片段記載與後人的考證,可知:膠鬲,商朝末年周朝初年人,遭逢世亂,隱身販賣魚鹽為生,後人因此以「膠鬲之困」喻指士人不在位而處於困境中。西伯姬昌(即周文王)發現他是一位賢能之士,於是把他推薦給商紂,與比干、箕子等共同輔政。無奈商紂不僅不能重用,而且妒賢害能,殺比干,囚箕子,施政更加暴虐,膠鬲在此情形之下,並未能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後周文王卒,武王伐紂,紂見事急,乃派遣膠鬲至武王軍中,武王明白告訴他進攻商朝首都朝歌的日期,要他轉告紂王。後來天雨,武王部隊行動受阻,但恐商紂及期未見武王軍隊來攻,會誤以為膠鬲欺騙他而殺害膠鬲,於是武王冒雨趕路,如期攻紂。但此後膠鬲下落不明,很可能又隱居去了。
- 4. 管仲被齊桓公舉用的故事
據左傳及史記齊太公世家、管晏列傳的記載,管仲名夷吾,字仲,穎上(在今安徽省阜陽市)人。年少時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家境貧苦,常騙取鮑叔牙的財物,鮑叔牙雖然知道,但從不點破,一直待他很好。
當時齊國國君襄公暴虐無道,喜好女色,又常誅殺臣民,更設計把魯桓公灌醉後加以殺害,且與魯桓公夫人通姦。他的弟弟們唯恐將來會被連累,二弟公子糾逃亡到魯國,由管仲、召忽輔佐;三弟公子小白逃亡到齊國的莒城,由鮑叔牙輔佐。果然不久,齊襄公就被與他有仇怨的堂弟公孫無知殺了;但公孫無知隨即也被與他有宿怨的雍林人給殺了。
齊國陷入無君的狀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相趕回齊國首都臨淄,想要奪取君王之位。公子糾派管仲在半路攔截公子小白,管仲拔箭射中小白,其實只射到皮帶鉤子,但小白假裝被傷中要害而死。管仲大喜,趕快派人向公子糾回報,公子糾眼看已無對手,所以就不急著趕路,走了六天才到齊國首都,這時公子小白在國內大夫的內應下,已經捷足先登,即位為齊國國君,是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管仲也被囚禁起來。
齊桓公因管仲曾有射殺自己之仇,本想殺管仲以洩恨,但鮑叔牙極力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認為只想要把齊國治理好,依賴自己和其他大夫就足夠了;但如想進一步成就霸業,就非得有才能比自己高的管仲不可了。齊桓公在幾經考慮之下,終於盡釋前嫌,不僅赦免了管仲,還任命他為齊國國相,來負責主持齊國的政務。而管仲果然也不負所望,在他的輔佐之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
- 5. 孫叔敖的故事
(1) 孫叔敖被楚莊王舉用的故事
根據史記楚世家、循吏列傳及孟子正義諸書的記載,孫叔敖,姓蒍(音ㄨㄟˇ),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代楚國人。其父蒍賈任楚國司馬,因與楚國令尹子越椒交惡被殺,家道從此衰微。孫叔敖奉母隱居於海濱,後來有人向楚莊王推薦說他是位人才,楚莊王考驗觀察了他三個月後,馬上任命他為令尹。孫叔敖施政能因勢利導,重視經濟發展,使民生樂利;並改革吏治,使楚國勢力日漸強大。後來在晉楚邲(音ㄅㄧˋ,地名,在今河南省鄭州市)之戰中,協助楚莊王指揮楚軍,大敗晉軍,終於奠定了楚莊王霸主的地位。
(2) 孫叔敖殺兩頭蛇的故事
賈誼新書、劉向新序都記載有孫叔敖殺兩頭蛇的故事。茲將新序雜事原文引錄如下,以供參考。
孫叔敖為嬰兒(此處泛指幼童)之時,出遊,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聞見兩頭之蛇者死,嚮者吾見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其母曰:「吾聞有陰德者,天報以福。汝不死也。」及長,為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
- 6. 百里奚被秦穆公舉用的故事
據左傳及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五年(西元前六五五),晉獻公以美玉、良馬賄賂虞國國君,向虞國借道,準備攻伐虢國。虞國大夫百里奚堅決反對,認為虞、虢兩國有如脣齒之相依,脣亡則齒寒。但虞國國君貪圖晉國所送的財貨,竟貿然答應了。等到晉國消滅了虢國之後,晉軍在回師途中,又把虞國消滅了,並俘虜了虞國國君及百里奚等大夫。後來,秦晉聯姻,晉獻公把女兒嫁給秦穆公,以百里奚作為陪嫁的僕役。到了秦國,百里奚伺機逃跑,卻又被楚國人給抓了。秦穆公聽說百里奚很賢能,想用重金贖回他,又怕楚國人不肯,就派人向楚國交涉說:「我國的陪嫁者百里奚被留置在楚國,我想要用五張黑羊皮贖回他,不知是否同意?」由於贖金不算厚重,楚國也不疑有他,很爽快的答應了。這時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當他被解送到秦國時,秦穆公親自為他卸除刑具,並和他討論國家大事。百里奚婉拒說:「我是亡國之臣,有什麼值得問的呢?」秦穆公說:「虞國國君不聽你的勸諫,才遭致亡國,這並不是你的過錯啊!」堅決向百里奚請教,兩人一連談了三天,秦穆公大悅,確定百里奚果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隨即任命他掌理國家大政,稱為五羖大夫。(按:百里奚,孟子作百里奚,史記則作百里徯。秦穆公,左傳作秦穆公,史記作秦繆公。)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