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趨勢下,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與再利用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液晶螢幕的回收再製一直是技術門檻極高的挑戰,尤其是如何將其玻璃材料轉化為具備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更是產業界關注的焦點。
德侑實業多年來專注於機能性鞋墊的研發與製造,擁有豐富的材料應用經驗與精密加工技術,我們創新的液晶螢幕回收玻璃應用鞋墊順利研發成功,不僅成功解決液晶螢幕玻璃的回收再製問題,更賦予鞋墊抗菌、防霉、吸濕除臭等優異機能。這不僅是一項材料應用的創新,更是對於循環經濟、環保永續與消費者健康需求的全面回應。
此技術的研發過程、核心特色以及ESG導向下的市場應用,期望能為產業帶來新的思維,並讓綠色鞋墊成為永續未來的重要一環。
環境(E - Environmental):減少電子廢棄物,打造綠色鞋墊循環經濟
- 解決液晶螢幕回收困境
液晶螢幕的玻璃通常含有複雜材料,回收不易,透過德侑的加工處理,讓這些材料得以轉化為具有高吸濕、高透氣、高抗菌特性的鞋墊,避免大量電子垃圾進入掩埋場。 - 降低碳排放,創造低碳產品
相較於傳統銀離子抗菌技術,這款鞋墊採用固態銅離子抗菌技術,碳排量僅為銀抗菌材料的1/3以下,大幅降低生產對環境的影響,符合全球碳中和趨勢。 - 促進資源循環再利用
這項技術不僅回收液晶螢幕玻璃,還應用於瑜珈墊、醫療院窗簾、沙發墊等多種產品,實現材料的高效再利用,符合ESG對「循環經濟」的要求。
社會(S - Social):健康與安全的雙重保障,創新鞋墊加工技術
- 提供足部健康解決方案
- >99.9%抗菌效果(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 最高等級防霉性(混合菌、鬚髮癬菌)
這款鞋墊能有效降低細菌滋生,對於長時間站立的工作者、運動愛好者、醫療人員等,能顯著減少足部感染風險,提升生活品質。
皮膚敏感性測試
- 無皮膚刺激,適合長時間穿戴
- 通過皮膚敏感性測試與皮膚刺激性測試,證實對人體無害。
- 採用透氣設計,有效減少腳汗,避免潮濕環境導致的異味與不適。
- 支持ESG永續就業與社會責任
企業投入綠色科技,將回收材料轉化為高價值產品,能促進循環經濟產業鏈發展,創造更多綠色就業機會,並減少勞動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提升工作安全。
公司治理(G - Governance):強化品牌ESG競爭力
- 符合國際環保法規與ESG標準
全球企業面臨更嚴格的環保合規要求,這款鞋墊透過低碳、回收、抗菌三大優勢,符合歐盟WEEE指令、REACH規範等國際標準,有助於品牌拓展全球市場。 - 提升企業形象,吸引ESG投資人
隨著ESG投資市場擴大,企業若能展現環境永續與社會責任,將能獲得更多ESG基金與投資人的青睞,提高企業評級與市場價值。 - 推動綠色供應鏈,創造永續競爭優勢
透過與德侑實業合作開發,形成創新材料供應鏈,不僅能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還能讓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奠定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德侑實業,以專業鞋墊加工技術賦能永續創新
德侑實業再次展現了我們在鞋墊研發與加工領域的卓越實力。我們不僅成功克服液晶螢幕玻璃回收再製的技術挑戰,更將其轉化為具備抗菌、防霉、吸濕除臭等高機能性的鞋墊產品,開創了綠色循環經濟的新應用。
這項創新不僅是材料科技的一大突破,更體現了我們致力於ESG永續發展的承諾。德侑實業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與技術支援,能夠協助企業將廢棄材料轉化為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提升資源再利用效率,創造環保與市場價值的雙贏。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更多綠色科技應用,為全球企業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援,攜手打造更加永續的產品生態鏈。
洽詢鞋墊加工:https://www.deryou-tw.com/
德侑實業攜手科技大廠,打造ESG永續鞋墊,賦予液晶面板全新價值
在全球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永續發展趨勢下,電子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已成為各大科技企業的重要課題。德侑實業,作為專業鞋墊加工廠,率先將液晶面板回收技術導入鞋墊製造領域,打造高機能、環保永續的ESG鞋墊,為科技企業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實現電子廢棄物的高效再利用。
液晶面板中的玻璃材料轉化為具備高透氣、抗菌除臭、吸濕調節等優異性能的機能型鞋墊,不僅解決了液晶玻璃的回收困境,更創造了高附加價值的永續產品。
透過這項創新技術,我們能協助科技大廠將廢棄液晶面板導入綠色循環供應鏈,符合國際環保法規(如WEEE、RoHS、REACH)及企業ESG目標,提升品牌形象與社會責任指標。
我們期待與有志於推動環保永續發展的科技企業合作,攜手將電子廢棄物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實現企業與環境共榮共生的雙贏局面。
德侑實業,讓每一步都更永續,讓廢棄液晶擁有新生命。期待與科技產業領導者攜手,打造ESG時代的標竿產品!
這里很安靜。一條開闊的馬路,隔斷了對面平昌新城的熱鬧和紛擾。 此刻,沐著田野的微風,我安靜地站在這里,試圖和遺址對話。遺址沉睡了幾千年,沉睡著帶著各種幾何印紋的硬陶,沉睡著精美的原始青瓷,沉睡著有關奔吳的泰伯和仲雍及其后人的種種傳說,沉睡著東鄉文化不可中斷的傳奇密碼。 幾千年前,這里住過東鄉的先人。井臺邊,誰家的女主人正在用陶罐汲水,回到灶臺邊,用陶罐煮飯。誰家的老人,正在拿著分揀過的剩下的稻谷,“呦,呦,呦”地喚著忘歸的母雞。千年前的鴨子,也邁著蹣跚的步子,回到鴨塒邊,慢悠悠地喝著主人喂它的水。祭臺上,貴族們正在向著上蒼,默默地祈禱,護佑著東鄉風調雨順。但我不知道的是,在這3萬多平方米的區域內,到底是怎樣的天災人禍,讓他們從這塊土地上遁跡? 臺形遺址一隅,豎立著上世紀50年代挖掘考古的記載碑文。上世紀80年代,臺形遺址被明確為省級文保單位。在1987年的那次遙感普查,鎮江境內共有這樣的臺形遺址185座,而斷山墩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寧鎮地區吳文化臺形遺址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 是的,在東鄉,這樣的臺形遺址很多。這些臺形遺址,如一坐坐大小不一的棋盤,散落在東鄉的四野里。倘若不是上世紀50年代的兩位考古專家的偶然發現,也許,直到今天,東鄉的后人們依舊會在這樣的臺形遺址上耕種,砌房,安居樂業。事實上,我和許多東鄉的孩子們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臺形遺址上游戲玩耍的。當然,年少的我們,完全不會想到,那些在屁股底下土里劃破我們肌膚的居然都是遠古時代先人遺留下來的陶片或者青瓷。而我們勤勞的家長們,在自家田地里偶爾翻碰到的那些碩大的鐵疙瘩,斷然不會想到那正是古國先人精心打造的青銅器。 遠古時候,浩瀚長江走到東鄉,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由此遽然入海。江南地區的水患泛濫當是自然的事情。東鄉的土著先民,在奔吳的泰伯仲雍等中原周人的引領下,將自己的家園,建在這高高的土臺上,聚族而居,實在是聰明之舉。也正是他們當初的睿智選擇,才給了我們在歷經千年的今天,依舊可以探究追隨,懷望思古的可能。 跨越千年,臺形遺址上的原生建筑已經空無一物。兩次大規模的挖掘,也只找到了一些石斧、石錛、鬲之類的生活用具。在那斷垣殘壁間的房子的礎柱間,也發現了先人的遺骨。時至今日,當我們漫步在臺形遺址的土層間,但凡細心,還可以翻檢到一些夾砂陶、紅陶、灰陶的殘片,上面的各式幾何紋印清晰可見。 遺址一旁的空地上,一座仿造的“祭臺”正在興建。夯土臺基上,幾根碩大的石柱安靜地站立著。正對祭臺開口處,一條石階路通向水邊。縈回的水中央,一座長滿小樹的圓形土墩靜默著。據考古資料顯示,在臺形遺址的周圍,發現了幾處小型的土墩墓。這是西周時候最具吳國文化特色的埋葬形式。我不知道眼前的土墩是不是就是史料上的土墩墓。但我知道,在東鄉大地的腳下,這樣的土墩墓遍布,平均每3.5平方公里就有一座。而在這個臺形遺址的北面,圌山腳下,沿著寧鎮山脈,自西向東,依次排列著吳國歷經西周、春秋幾代君王的土墩大墓。也正是因為從這些葬在山頂的土墩大墓中偶然挖掘出來的青銅器皿,才復活了史書記載的“泰伯奔吳建立勾吳國”的史實。 祭臺的右手邊,一座不知名的仿古建筑已經完成。古色古香的房頂上,苫著整齊的稻草,仿佛想讓人確信這就是幾千年前的宮殿建筑風格。在東鄉這塊地域內,已經發現了吳國第五代君主周章及其子六代君主熊遂的墓地,又發現了已經立國的吳國第二十二世王余昧的墓地,并且,早在其父壽夢時代,吳國已經和中原的周王朝通好,那么,奔吳的泰伯和仲雍當年為了防止他國入侵而建筑的吳國的城池又在何方呢?我舉目遺址,遺址不語。舉目東鄉大地,大地亦不語。 值得慶幸的是,這里已經有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遺址公園。這里好靜,靜得讓我在低頭撿拾這些各種紋飾的陶器和原始青瓷碎片時候,能夠聽到自己略顯激動的喘氣聲。它離平昌新城很近。它離華山村也很近。但這里卻仿佛是另一個小世界。我幾乎可以斷言,這里不可能有郁金香公園的熙來攘往,這里也不可能出現黃明節萬人登圌山的盛況。這正是我心里所期待的。這里就應該是安靜的,一種曠世久遠的安靜,一種可以和先人對話的安靜。 因為,關于宜,關于吳,關于宜文化,關于吳文化,有太多等待揭開的謎底。常州有季札的淹城,無錫有闔閭的古城,蘇州有夫差的蘇州城。甚至,2007年,在丹陽的葛城也發現了屬于西周末年的古城。東鄉,你有綿延的貴族土墩墓,有大量成規模出土的青銅器,有記載西周分封制的“宜侯夨簋”,但,你的城池呢? >>>更多美文:生活隨筆
到清水河鎮出差,事畢,想去看看已經維修完畢的雨補魯古寨。古寨入口古榕及巨石壘就的臺階,滄桑斑駁的百年老屋,彎彎曲曲的村巷,這次維修保留了古韻,沒有搞成“雨補魯旅游新村”。一路上,我忍不住贊嘆中央美院建筑學院院長呂品晶這個團隊對傳統建筑及傳統文化的恰當拿捏。正準備離開,鎮里的同志指著南面的山峰說,那邊納央古寨比雨補魯還好,老房子更多。雨補魯讓人夠震撼了,還比這更好?一聽有老東西,我就“來電”了。追問誰去看過。鎮里的同志見我著急的模樣,笑了笑說,羅松去看過。怎么樣?答,他陶醉了,不忍離開。這羅松我是知道的,遇到老房子老物件,鼓搗其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很有些道道。既然這樣,我決定走一趟。 進入村口左側,有段古墻,大石塊砌就,長滿藤蔓與荒草。我正要“抒思古之幽情”,他們卻說,這不是堡坎,是普通地埂。地埂用那樣大的石塊,那樣精致,太出乎我意料了!其它地方的地埂往往亂石壘就,石塊也要小得多,且粗糙簡陋。地埂都那樣唬得住人,房子會是什么樣呢?剛進納央寨子,就被古味緊緊抓住了。 下得車來,迎面是一座民國風格的老屋。墻的底部是平整的五面石,縫與縫對得很整齊,往上是土磚,靠近屋檐的部分還有彩繪,大多是卷草紋。最后是瓦面和防火墻。興義石山半石山地方的大戶人家幾乎都是這種做法,尤其以下五屯劉氏莊園的建筑最為典型。五面石堅固,防潮,美觀,穩定。五面石之上用磚,既可減輕承重,又便于砌筑,那時的火磚少,只好用生磚。彩繪則用簡潔的手法弄一些蘭、竹之類的東西,對屋檐是一種裝飾,暗喻主人的品格。 對五面石、石柱礎之類的古建構件,我頗有情感。古代的大戶人家修房子,管匠人吃住,給幾個工錢即可。至于時間是不太計較的,一棟房子修幾年,一個神龕弄半年,是常有的事,不像現在的“政績工程”要趕工期。就說這五面石吧,從開采到修整好,每塊要耗費好幾天,既可以看出房主人的殷實,又可以看出古代匠人的一絲不茍。現在機器切割,整齊劃一,毫無生氣,太呆板了,那不是工藝品。如今哪個有閑心手工打制五面石!所以五面石像手工刺繡那樣珍貴!它似乎要絕跡了。 老舊的五面石是維修古城墻、老屋,它們有包漿,有滄桑感,用來維修的古城墻、老屋,你說有多少年,它們就像有多少年,符合“修舊如舊”的原則。遺憾的是不少農民沒有認識到五面石的價值,打碎它,用來下基腳或打砂。每當聽到這種情況,我心里就隱隱作痛,想起“焚琴煮鶴”那個成語。 在村里行走,這種五面石老屋完整的近十棟,其它有的是一堵古墻,有的是歪斜在菜地里的屋基,至于條石、裙板、柱礎、磨盤等物件隨處可見。這里的院門,是典型的石庫門,門頭石與石門坊緊緊咬合在一起,石門坎、海窩、門墩湊在一處。這些構件往往是整塊石頭打制而成,石頭有些發紅,被若干代人的屁股與腳板磨得光溜溜的。雨補魯的石庫門、五面石老屋確實沒有納央多 。有一組建筑地勢較高,是戴氏宗祠,院墻像城墻,頗有城堡風格。這些石頭是無字之書,它們是古老村莊的化身,有它們,村子的古老還用得著四處張揚嗎?還需要弄假古董嗎? 一些石柱礎散落在房前屋后,滾在那些刺蓬里。我跟鎮里的同志說,這些柱礎都是文物啊!它們的形狀、雕飾都有傳統文化內涵,可以作為陳列館的內容,也可以作為老屋維修的構件。甚至擺在那兒不動它,也有它的味道,人們看到它們,思緒自然會穿越許多許多的歲月…… 我們一行人在村巷里指指點點,引起一些老人的注意,他們以為我們是收舊貨的。得知我們是旅游文化部門搞文物調查的,為今后納央古寨打造收集資料,便格外熱情——大概雨補魯古寨維修的事他們聽說了。 村民組長老趙自告奮勇做了我們的向導。他說村里有個文閣。我感到奇怪,文閣往往是古鎮或人才輩出的家族才有,比如明清興義軍事重鎮捧乍,比如秀才貢生出近48人的魯屯李氏家族。難道小小的納央也有文閣嗎? 來到村子南邊,草叢里果真躺著兩根大石柱,有3米左右長,一些小孩也來看熱鬧,幾只狗在一旁文靜地搖著尾巴。我們準備將石柱翻過來,看有沒有文字。老趙找來鋼釬、木棒,幾個人幫忙,終于翻了過來,石柱上確實有精美的文字。上聯是“柱石落成不第培是方山川靈秀”,下聯是“佛神設就豈僅佑此境工商士民”。上聯的另一面則記錄立柱時間是嘉慶二十四年仲春,即1819年。下聯另一面小字說明楹聯是納央戴氏家族兩位貢生戴仁戴恩題寫的,參與修文閣的戴氏家族有名字的近10人,以及眾親友。這對石柱是納央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文字記錄,石柱已經近200年了。文閣地基呈六角形,附近散落一些瓦片和彩色筒瓦殘件,這是全市唯一保存較好的文閣遺址,也是興義嘉慶三年(1798年)黃草壩置縣后最早的文化設施之一。楹聯做成拓片,就是興義清代的書法作品,可以家里懸掛,也可以作為博物館展品。 村民表達出修復文閣的愿望。我們說,不忙。要清理發掘,然后推斷它的規制,再規劃設計。何況發掘可能會發現其它構件,如地基、階條石等等。在場的寨鄰老幼很興奮,通過文物部門同志的解讀,他們終于知道文閣這一古跡修建的年代及文化價值,從前只是老輩人口耳相傳,很多東西是模糊的。 老趙說,我再帶你們去看“大花墳”。我問,為什么叫這個名字。他說,不知道。有座大花墳,有座小花墳。小花墳,毀了,只剩大花墳。往東走了十幾分鐘,就看到一座精美的墓碑碑樓,是一位女老人的墳,這大概就是叫“花墳”的緣由吧。三門四柱,鰲魚高啄,集雕刻、文學、書法為一體,是清代咸豐墓葬,身份為“戴母劉氏”。如果能夠將雕刻、文字等傳統文化內涵搞清楚,寫出來,就是一篇很好的論文。碑序是一首詩,其內容如下: 苦節依稀七十年,空帷人伴月娟娟。 金釵每自供寶饌,荻管恒將課硯田。 貞順敬姜無與并,思勤孟母孰能先。 果洵永著冰霜志,蘭桂騰芳百代傳。 香奩飛絮思繽紛,淑德貞操最出群。 挽鹿已成司隸節,積麻還學敬姜節。 秋河夜降三青鳥,簫簫朝聞五色云。 …… 以后幾句模糊,無法辨認。碑序用了不少典故,很切合墓主的性別及身份。與雕刻及文字結合起來,有一種陰柔之美。 在這里回望納央古寨,三面環山,南面臨水,“水”就是奔騰的馬別河,古寨位于一個巨大的平臺,對岸是一個叫小蚌的壩子。背面的山峰依次叫雞冠山、青龍山、旗子山、老墳山、老營盤、公山、白虎山。這些山很有氣勢,由于億萬年前古海水的沖刷,有水流旋轉的痕跡,圓潤,飽滿,靈動,像饅頭,像金元寶,吉利而平和。山是錐狀,或壁立千仞,就有點險。遠遠看去,納央古寨的后山像戴著氈帽的神仙護佑著村莊。 納央古寨的布局完全符合古人筑城、居家的風水規范。如坐北朝南,依山面水;如左青龍右白虎等。據老趙說,爬上正北的老墳山,俯瞰壩子,有8個圓形的土山,像一串碟子,村子面對一個大餐桌,豐衣足食嘛。我感嘆于古人的聰明才智,當初選擇這個地方世居的戴氏先祖具有十分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難怪有文閣立在村前。 最后我參觀一個石馬槽,長約2.5米,寬0.65米,深0.5米,整塊石頭修整而成,石質細密,加工精致,呈長方體狀。還有一個石質的鋪面,與馬槽,與石柱上的“工商士民”,綜合在一起,說明明清時期納央馬幫等商業活動頻繁。 納央北面沿一條古老的山路翻過山嶺,就是雨補魯,山路不少地方有石級。雨補魯陳氏家族與納央戴氏家族是表親關系,數百年來往來密切,陳氏祖墳在納央的老墳山,因為用泛紅的石頭做碑石,納央人稱為“紅石墳”。納央戴氏又與納省戴氏同宗,我想這些地名或許包含著許多玄機吧!開發旅游,兩個古寨連成一片,那條山間小道可以設計為徒步道,站在山嶺上北看“天坑人家”,南看視野開闊的納央古寨,兩者風格各異,豈不互補?馬嶺水庫修好之后,水面上升,乘船可至納央。納央有條古道通往河底,據說河底原有石橋,被沖毀了,地名依舊叫“老橋”。馬嶺河下游的幾座石橋均修建于清朝中后期,之前黔西南地區通往兩廣,南有紅水河阻隔,通往省城,東有馬嶺河天險,人馬只好繞道馬別河上游的清水河,因為這一帶可涉水而過。最近一個例證是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興義西出云南,選擇的就是這個通道。 這樣看來,清水河鎮明清或更早的時候自然是一個重要通道,除了雨補魯和納央,雙橋河、章古、泥溪這些都是數百年的古寨,有古碑和家譜為證,只是文物部門從前重視不夠罷了。 夕陽西下,離開納央古寨,老趙揮揮手,我們戀戀不舍。“好古”豈是羅松一人,我竟有些挪不開腳步了。本打算浮光掠影地看一下,不料卻沉醉了一下午。 >>>更多美文:寫景美文
朔風吹過元月 你比任何時候都令人青眼相看 2021年,仿佛舊時的燕子 又似乎一切迥異 聲勢賽過流金的歲月 寂靜無邊無沿 當狠心刪除了車水馬龍 只有英雄和逆行者 盡管有萬千的寵愛 但我,也不希望 你因一個小小的毒孽 而出名 >>>更多美文:自創現代詩
ESG1258412DER26EF
五股碳中和鞋墊加工技術 》ESG供應鏈改革,德侑實業引領鞋墊加工新趨勢桃園PU鞋墊環保回收技術 》ESG時代下,德侑實業鞋墊代工的競爭優勢在哪?五股乳膠鞋墊環保無毒製造 》ESG永續材料應用,德侑實業如何創新鞋墊產品?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