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不嘮叨,不責備,教出自動自發的孩子
2016/02/02 23:56
瀏覽1,418
迴響1
推薦24
引用0
「嘮叨病的真正原因。原因之一,就是嘮叨的能量來自無處宣洩的憤怒。原因之二,把孩子視為自己的分身,成為這股怒氣的出氣筒」。
山崎房一所著的《不嘮叨,不責備,教出自動自發的孩子》,花了不少篇幅在探究嘮叨的本源,也試圖要讓母親放下嘮叨,改為給予孩子溫柔的支持、接受孩子的缺點,並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母親做出這樣的改變,通常也讓孩子隨之改變,在書中山崎房一更以許多媽媽講座的案例來提出佐證。
在斷斷續續的閱讀歷程中,我其實也在反思自己是否有嘮叨的結構性問題,或許答案有八成是肯定的。但我理清思緒後,嘮叨的來源或許不是憤怒,但極可能是現代雙薪家庭的親子時間在受擠壓時,為人父母尊崇效率主義所產生的一種反效果。
因此當我看到孩子對時間的流逝無動於衷時,自然產生了嘮叨的念頭,並希望藉此(嘮叨)推力,展現出效率化的成果;於是乎「快點吃飯」、「快點穿衣服」、「快點做事」很容易就會變成了口頭禪,但往往欲速則不達,卻因此攪動彼此的情緒,甚至引燃導火線。
當《不嘮叨,不責備,教出自動自發的孩子》一書寫到了:「缺乏安心的狀態會讓人陷入不安,好像隨時都在被人催促,有一種被人拋下的感覺,不斷感受到快要挨罵的預感,芒刺在背,揣揣不安,好像忘記了什麼重要的事」。
我確實感受到孩子面對嘮叨時壓力,試想如果是自己,在這種狀態下會如何因應呢?應該除了不安還是不安吧!因此我想嘗試著戒除嘮叨的習慣,是改變的第一步,或許也是開創嶄新親子關係的新契機吧。
迴響(1) :
- 1樓. 隨寫人◆海裡來的偶然2016/02/03 14:57
將嘮叨、責備改為叮嚀、關心
或許才是親子甚至師生之間健康的互動
隨老師所言甚是啊 蘋果媽&無尾熊爸 於 2016/02/13 21:31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