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奇妙的馬緯度無風帶
2009/10/22 05:53
瀏覽7,138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在積極努力進行地球科學備課中,在海洋的結構這個單元中,有關於鹽度的探討中,講到─以赤道海水鹽度最低,而馬緯度無風帶鹽度最高,「馬緯度無風帶」?是什麼碗糕呢????於是很努力的去尋求其答案,原來事實真相如此可愛與有趣,我本來以為是補充教材上的字打錯了,應該是『中緯度』,而把它打成『馬緯度』,而事實上真的有這樣子的名詞,記得當時沸沸揚揚的319,阿扁的鮪魚肚肚新聞備受關注,而有沒有可能會出現馬總統的鮪魚肚肚新聞,而叫做「馬鮪肚」呢?呵呵~~開個小玩笑,不要太介意,而馬緯度一定跟馬有關,於是乎分享這樣子的解答的決心立刻出現!

這裡有個完整的資料可供參考:(以下內容參考自:LRN資源網

在18世紀產業革命前,人類還沒有發明蒸氣機,那時航海家們只能靠風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遠航、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和鄭和七次下“西洋”,都是靠風力乘帆船,完成了人類歷史的偉大壯舉。

但是,他們的航行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連續多日乘風破浪;有時卻風平浪靜、無絲毫風。在無風時,他們只能將船停泊下來,等候著風的降臨,而且一等可能是幾天甚至幾十天。航海家們經過多次航行,發現30°緯度附近總是無風,帆船進入該海區無法航行,在海上的貿易中受到極大影響。那時,帆船除裝載一般貨物外,還裝運許多馬匹到美洲大陸。對於一般貨物,早點、遲點運到目的地沒多大問題,可是對活生生的馬匹來說,麻煩事就大了。由於草料和淡水的不足,馬匹相繼死掉,馬肉又吃不完,所以不得不把馬肉投進大海裏喂魚。後來,人們就把這個無風的30°緯度叫做“馬緯度”。當時,人們還不明白,為什麼在其它海域總是吹著有規律的定向風,而在“馬緯度”海區總是無風

原來,這是由於地球各地區受到的光熱不同造成的。在終年炎熱的赤道地區,大氣受熱膨脹上升。這樣在赤道上空聚積的空氣越來越多,形成高氣壓,於是開始向南北兩個方向分流。在赤道上空分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北半球南風右偏、南半球北風左偏。當空氣運行到南北緯30°附近高空時,不能繼續前進,產生下沉氣流,致使近地面氣壓增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由於沒有水準方向運動的空氣,形成無風帶,這就是“馬緯度”的秘密所在。其實,不僅僅是“馬緯度”無風,在赤道海區、南北緯60°海區都是無風帶。

既然有無風帶,那就會有風帶。那麼,風帶又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知道,空氣流動總是由高壓流向低壓,所以在低空的氣流,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一部分氣流又流回赤道,以補充赤道低空源源不斷的上升氣流。按理講,這種低空的風在北半球應是北風,南半球應是南風,但是又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的北風偏轉成為東北風,南半球的南風偏轉成東南風。這種風的方向少變,一向很守“信用”,常年吹著一個方向。因此,海員們稱之為“信風”。在這一帶海島上的樹,被定向風吹得像掃帚一樣,形成一種絕妙的風向標。

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在多年的航海生涯中,逐漸掌握了這個規律。他們在信風的幫助下,往來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同各大洲進行貿易往來,因此,這種信風又有“貿易風”之稱。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