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如何才能用之不竭📿】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首都捨衛城游化,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前往禮見佛陀,請求佛陀及僧團能在捨衛城住上三個月,接受他的供養。
在一次飲食供養後,
波斯匿王對佛陀說:
世尊!我曾經聽您說:
佈施給畜生,可以得到數以百計的福報,
佈施犯戒人為千,
佈施持戒人為萬,
佈施離欲仙人為億,
佈施須陀洹則難以計算,
更何況是須陀洹以上的聖者了。
我今天供養了世尊及眾比丘僧,因此,所獲的福德,應當不可稱計。
我所作功德,今日已辦。
🔹️佛陀聽了,告訴波斯匿王說:
大王!不要這麼說!作福是不嫌多的。為何說作福不嫌多呢?因為眾生的生死輪回,實在長遠得難以計算。
過去久遠劫前,我在因地時做過一個國王,名叫地主。那時,地主大王七萬年供養如來,七萬年供養舍利,只想以此所作的功德,在生死中得到福報享用,而不曾修道求解脫。
當時所作的福德,早已耗盡,連毛髮般大小的福德都沒留下來。怎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生死輪回長遠得難以計算,在那麼長的時間中,再多的福報都會被耗盡,不留一絲一毫。
🔹️佛陀又告訴波斯匿王說:
不要說‘我所作福業,今日已辦。
’你應當說:
「#我如今所有身口意的所作所為,
#只求得到究竟的解脫,
#不求輪回生死的福業。」
這樣,便能得到長遠無量的安樂。
福報好比土壤,福報好的人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壤,無論種什麼都能順利地豐收。
而欠缺福報的人,即使有才華,即使很努力,卻不一定有與之相匹配的收穫。
在佛教中,把培植福報稱為「種福田」,春天播種,秋天才能收穫。
福報並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賜,而是各人往昔的業力、種下的福田使然。
那麼,我們要如何積累更多的福報呢?又該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福報呢?
《1》#為什麼我們福報不具足?
第一、人的福報本來就是有限的,如果加上拼命享受,福報將越來越小。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車子、房子、飲食、衣服,都來自福報的轉化。福報是無形的,但物質是有形的,無形可以轉為有形。
我們做了一點善事功德,一定要記得藏起來,不要求物質享受。福報是用來修行,用來遇到善知識的,而不是享受物欲的。
第二、因為沒有智慧的緣故,即使福報來了,也要很小心。
現在生活好了,福報消耗得也很快。有的人覺得要吃好的、用好的,就拼命吃、消費,其實是很損福報的。
富貴之苦,勝過貧賤。人沒有福報時,造業相對小,有福報時,一旦造業,就很可怕。
《2》#如何增加我們的福報?
能量守恆不僅用於物質界,甚至用於法界。
人的福報不僅包括可見的物質,身體的健康、人緣關係、智慧深淺,都屬於福報的部分。
把福報轉為物質來享受的,是最傻的人。
最聰明的人,#要把福報轉為修道的資糧、成佛的資糧。
悉達多太子的福報很大。他是王子,又已經在修行上得到大成就,但他去托鉢,過最艱苦的物質生活。那他的福報去哪裡了呢?
他把福報留給了眾生,但是他的福報不會減少,#因為一滴水歸於大海,水就不會乾涸。
所以每個佛弟子都蒙受佛的恩澤,都要感恩佛陀。
在人世間,我們行善、佈施、持戒,#應該要追求生生世世的永久福德,而不是一世一時的短暫福報。
如《金剛經》所言,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有量、有盡、有為、有漏;
永久的幸福是無限、無量、無盡、無為、無漏、盜賊不能偷、水火不能侵、永恆不缺失的幸福。
福德具備了,還要進一步修智慧。
只有福報,沒有智慧,
就好比片輪難行,單翅難飛,
必須融和智慧的福報,
才算功行圓滿,
才能運用智慧把自己的
福報回饋給一切眾生。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