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試比較表現導向和學習導向
無論是表現導向或學習導向的目標結構,皆可能對學生的歸因及其成就相關行為造成影響(Ames & Archer,1988;Dwecks,1989;Elliott & Dwecks,1988;Jagacinski & Nicholls,1987)
‧表現導向者:重心在於以與他人的比較來評估個人的能力。社會性比較的訊息(其他人表現如何)是為衡量能力的碼尺。問題在於製造一個輸贏的情境,而過去的成就可因一次比較性的判斷而一筆勾消。然而當情境目標不斷地強調社會性比較時,情境中的輸─贏性質導致兩類適應不良的動機型態─被評估的焦慮以及習得的無助感。
※習得的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個體認為自己無法控制事件結果的一種狀態,亦即個體在經歷任何行為都無法改變結果的一連串經驗後,便「學」到了一個結論:「行為與結果是無關的」。
‧學習導向者:重心在於學習新技能。個人的學習與表現是評鑑自我進步的碼尺。展現出較多的學習策略,偏好具挑戰性的作業,並且較表現導向者持有對教室較為正面的態度。
| 表現導向 | 學習或精練導向 |
成功的定義 | 透過社會性比較而來的高能力評價,或者是以較少的努力獲致成功 | 學習新技能;熟練新技能;在新的學習中獲得進步 |
教師的導向 | 學生表現如何? | 學生有所學習嗎? |
學生的主要焦點 | 我如何驗證自己的能力? | 我如何習得這項技能,或精熟此作業? |
認知結構 | 智能是固定的特質或是靜態的存在,亦即所謂「在實體論」(entity theory)導向(Dwecks,1989) | 智能是動態的,可隨能力的增進而增長(亦即所謂智能的「增長論」)(incremental theory) (Dwecks,1989) |
作業選擇 | 犧牲學習而選擇中低難度的作業,以展示能力或避免缺乏能力的表現低成功期望者:選擇極度簡單的作業(確保成功)或極度困難者(失敗也不代表能力差) | 冒著犯錯的危險選擇學習以增進能力 無論自我能力知覺為高或低,均選擇具挑戰性的作業 |
努力的原因 | 好的成績;較他人表現為佳 | 學習新東西 |
對錯誤的看法 | 引起焦慮 | 學習的一部分 |
對失敗的反應 | 面對失敗的可能時,會投入較少的努力;將失敗歸因於作業困難或其他外在因素(以維持有能力形象);不斷的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 | 意味著必須重新調整努力並改變策略 |
2. 試簡述懷納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的中心假設在於…追求了解是一種基本的行動泉源。(Weiner,1973) 個體的認知及對成敗的情緒性反應,焦點在學習者的成敗信念對與成就相關行為之影響。
歸因理論的形成
一、歸因理論創始者─海德(Fritz Heider,1958)首次以歸因理論,對於某人為何會表現那樣的行為提出解釋。
(1) 情境歸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情境使然
(2) 性格歸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當事者性格使然
按歸因所解釋行為的對象,除了對別人的行為歸因外,也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歸因。
(1)對別人的行為加以歸因,傾向性格歸因。
(2)對自己的行為加以歸因,傾向情境歸因
Weiner:聚焦個人行為之後,對於行為結果成功或失敗的認知解釋。
「自我歸因論」(self-attribution theory)
「成敗歸因」(attribution of success failure)
二、羅特(Rotter,1966)提出制握控制(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觀察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1) 內在制控觀(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內控):個人對於自己的行為負責。
例如:成功→努力 / 失敗→疏忽
(2) 外在制控觀(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外控):不願意承擔責任。
例如:成功→幸運 / 失敗→外在的原因
Weiner:不能只從單個向度去預測學習的動機,因此,他採用多個向度。
Weiner歸因理論
一、理論的基本假設
1.追尋瞭解是行為動機的主要來源。
2.歸因並非只是單一向度。
3.未來的行為受到個人對先前結果之歸因的影響。
二、歸因的結果被認為會影響到:
1.對成功的期望
例如:Weiner, Nierenberg和Goldstein(1976)找一群學生,讓他們在積木設計作業過程中分別經歷零到五次的連續成功的經驗。
結果:
(1)當學生成功,將努力、能力視為穩定特性時,則下一次成功期望也會較高。
(2)當學生失敗,將努力、能力視為穩定特性時,則其成功期望亦較低。
2.情緒性(情感性)反應
例如:Weiner等人(1979)讓受試者回顧他們在某次考試的成功經驗,並報告該成功經驗是由於能力、不尋常的努力、平時的努力、他們的幫助、運氣或人格等因素所造成,並列出當時所經歷的情緒。
結果:
驕傲→能力。
滿意和如釋重負→不尋常的努力。
低能力與認命放棄→無能力。
罪惡感→缺乏努力。
3.在進行與學習成就相關作業時的堅持性
例如:如果歸因於缺乏努力→更努力。
如果歸因於缺乏能力→放棄。
如果歸因於缺乏運氣→繼續努力。
如果歸因於作業困難度→未改善前容易放棄。
參考文獻:岳修平(2000):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出版社。
三、預期與自尊受到四項主要歸因:
能力(ability)、努力(effort)、作業困難程度(difficulty of the task)、運氣(luck)。
四、Weiner按照歸因的性質將之分為三個向度:
1. 制握控制:內控(能力、努力、身心)←→外控(運氣、作業難度、他人協助)
2. 穩定性:穩定(能力、作業難度) ←→不穩定(努力、運氣、身心、他人協助)
3. 可控制性:可控制(努力)←→不可控制(能力、作業難度、運氣、身心、他
人協助)
協助學生正向的歸因
‧提高低自信心學生的成功期望,除了說服他們肯努力,則可達到目標外;仍需精確地呈現給學生自看到他們如何(how)才能成功。
(1)Schunk(1989):協助學生練習,達到短期目標,及提供他們如何使用策略幫助
他們達成目標的訊息。
(2)Ames(1990):教導學生如何去「集中注意力於策略,而非結果上面,具他們較
有可能會擁有其結果」,對於自己的行為負責。
‧訂定個別化的目標→孩童變得較為「努力導向」,成功乃是來自於他們的努力。
‧平等的待遇→避免學生歸因到本身能力的差異。
‧避免給予學生同情式的線索。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