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規劃露營行程,最讓我頭疼的就是餐點準備。露營不像在家裡,有現成的廚房設備和齊全的食材;在戶外,一切都得精打細算。
首先,必須考量到食材的保鮮問題,特別是夏天,稍不注意就可能導致食材變質。
而空間有限,我得想辦法把所有食材和調味料壓縮到幾個保冷袋裡,還要確保東西不會在路途中洩漏。再來是菜色的選擇,既要簡單易煮,又要符合大家的口味,才能在戶外快速完成一道美味的料理。
在有限的水源下清洗食材和餐具,也讓我得更加注意用水的節省。
以前光是備料,大概超市就買扛一堆東西回來,真的非常辛苦,這次的露營人數比之前多,大概3個家庭的人次,雖然食材可以分散給大家準備,但是事前處理(切菜,清洗)真的很繁瑣
所以這次大家決定直接用現成的料理包來處理,第一選擇就是火鍋啦;畢竟火鍋只要把東西放進去煮一煮就好,非常簡單,不用過腦,但是湯頭這件事就真的很看功力,所以就上網做了一些功課,發現可以滿足10人以上的鍋物,踏輕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很多平臺上面看到這個品牌的踏輕鍋物料理,讓我非常好奇,他有四道別出心裁的鴨式火鍋,有胡椒鴨、麻辣鴨、薑母鴨、洋蔥鴨,這幾道料理是外面鍋物店比較看不到的料理,除了冬天必備的薑母鴨外,其他都是很具特色的鍋物料理。
我特地上網做了一些功課,想看看其他人對這個品牌的試吃評比。瀏覽了不少部落客和食評家的文章後,我發現大家對踏輕的評價相當一致。
許多人都提到他們的湯底特別,冬天吃真的非常適合,而且不會過於油膩,這讓人即使吃完一整鍋,也不會感到負擔。而且,食材的新鮮度是大家稱讚的重點,尤其是鴨肉和自己買的蔬菜搭配,讓鍋物吃起來更有層次。也有人提到踏輕的湯頭有種自然的甘甜,這來自於食材本身的原味,而非依賴過多的調味料。這些評比讓我下定決心,就是他啦,這次兩天一夜的露營料理就是踏輕啦!
這次我選擇的就是胡椒鴨跟洋蔥鴨,感覺是最符合大家口味,所以只要再準備一些蔬菜,就可以快速搞定啦。
這次露營的地點選擇在南投埔里足跡民宿,外面有一個很大的露營廣場,整個環境都非常好,而且重點是沒有討厭的小黑蚊,就非常大推,而且帳篷用品,都已經架好,老闆服務真的很好

南投埔里足跡民宿相關聯繫方式
地址: 545南投縣埔里鎮福長路12巷75號
預約住宿電話: 0921 313 067
在露營的當天,我負責準備餐具,朋友則在一旁幫忙處理份量極大的洋蔥鴨,說真的,料理一定要看使用說明,一定要先解凍,不然我看屠龍刀也劈不開這個厚實的鴨肉。

看看這個分量,我已經用了10人份的鍋子了,還是滿出來了,都比小朋友臉還要大,這邊我們少做一件事,解凍後應該要先將整隻鴨都拆解好再煮,整隻鴨下去煮太不明智瞭,光是等水滾,大家可能就要餓肚子了。


所以加熱到一半後,感覺鴨肉沒那麼硬,就放到砧板二次處理,不然烹煮太費時了

洋蔥鴨的份量真的沒話說,應該是鍋物中的巨無霸了,果然就如官網說的,整隻鴨下去調理,真心不騙。

大家坐在一旁圍成一圈,看著鍋裡的湯頭逐漸變得濃郁。一位朋友忍不住偷喝了一口湯,立刻露出滿足的笑容,直呼「這味道絕對是今天的露營之王!」

露營的樂趣不只是享受美景,更是在這樣的互動中增添了無限的回憶。當香噴噴的洋蔥鴨上桌時,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舀了一碗,熱呼呼的湯頭暖入心脾,這一刻,我想,露營的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來做一個踏輕洋蔥鴨的簡單評比吧

露營中餐-踏輕洋蔥鴨調理包
**外觀**
洋蔥鴨的調理包打開後,搭配一整隻的鴨肉,湯底有一股濃郁的洋蔥甜香。湯的顏色偏金黃,洋蔥的味道小朋友也可以接受。
**鴨肉份量**
鴨肉份量豐富且厚實,每一片鴨肉都充分吸收了洋蔥的自然甜味,肉質細緻多汁,輕輕一咬,豐富的肉汁和,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更特別的是,踏輕將鴨肉處理得剛好,不僅軟嫩且不失彈性,,湯汁浸潤其中,整個口感層次瞬間升級。
**湯頭口感**
湯頭非常柔和,洋蔥的甜味自然地融入湯底,帶來一種舒適的甘甜感,溫潤而不膩口,讓人不知不覺就喝了好幾碗。
**建議搭配的蔬菜與飲料**
推薦搭配蓮藕、甜玉米和菠菜,這些食材的甜味與洋蔥湯底搭配起來是絕配。飲料方面,建議搭配檸檬水,既能解膩又能增添一絲清爽感。
第二天的中餐一樣是搬出踏輕另一個推薦鍋物-胡椒鴨,有了昨天的經驗,這次退冰後,有先稍微分解整隻鴨下去煮,畢竟人總是要有學習能力的啦XD

說實話,這鍋胡椒鴨的胡椒味真的相當濃郁,煮的時候香氣一飄散出去,連隔壁帳篷的朋友都紛紛探頭過來,好奇我們到底煮了什麼料理。當湯鍋滾開時,陣陣辛香帶著暖意撲鼻而來,朋友們調侃說,這鍋胡椒鴨恐怕成了整個營地的「香氣宣傳大使」。
當我們終於盛上一碗熱騰騰的胡椒鴨湯,那辛辣卻不嗆口的胡椒味迅速在舌尖散開,每一口都是享受,這樣的香氣和滋味,應該要再把這道胡椒鴨列入菜單,甚至可能吸引更多朋友一起來享用。

露營中餐-踏輕胡椒鴨調理包
**外觀**
胡椒鴨調理包打開後,整隻鴨的份量就是巨大,真的很適合露營大家圍爐一起吃,一餐就可以馬上腳絕。湯底的顏色清澈,帶著淡淡的琥珀色,透著一股溫潤的胡椒香。
**鴨肉份量**
鴨肉的份量相當大方,肉質鮮嫩,煮得剛剛好,不會過老,胡椒的香味與鴨肉的自然甘甜完美融合。
**湯頭口感**
湯頭清爽而不過於厚重,胡椒的辛辣恰到好處,溫暖而不嗆,但是辣度的感覺因人而異,可能有的人會覺得稍辣,整體口感很適合冬天圍爐。
**建議搭配的蔬菜與飲料**
建議搭配高麗菜和金針菇,這類蔬菜的清甜能中和胡椒的辛香。飲料的部分,推薦搭配一杯清香的烏龍茶,讓整體風味更加清新。
踏輕鍋物線上購物網站:
https://donzdonz.com/COMPLEX/PEPPERDUCK
這次的露營旅程,讓我深刻感受到大自然與美食結合的那份純粹與滿足。洋蔥鴨和胡椒鴨這兩道鍋物,絕對是這趟露營的亮點。洋蔥鴨帶來的自然甜味,讓每一口鴨肉都充滿溫潤的滋味,溫和卻令人難忘;而胡椒鴨的濃郁辛香則為整個營地增添了熱鬧的氣氛,那種隨風飄散的香氣,路過的營友應該都非常羨慕我們。
這次和朋友們一起到南投露營,一邊享受暖呼呼的火鍋,一邊聊著天,笑聲和濃濃的湯香交織在一起,讓我明白露營的樂趣不僅僅在於美景,更在於與好友分享美味、共度美好時光的那種喜悅。這次露營,絕對是讓人難以忘懷的回憶,而這兩道鍋物,真的超值得,份量大,多人一起享用真的超劃算,省去備料的時間,也多了一些時間可以到處看看風景。期待下次露營,帶上更多美食,繼續這段美好的冒險。
踏輕洋蔥鴨口感評測如何露營一直是我心目中最美好的放鬆時刻,但要讓整趟旅程更愉快,能品嚐到美味的料理絕對是關鍵。想像一下,在微涼的山林夜晚,和親朋好友圍坐在帳篷旁,微風輕拂下,熱氣騰騰的鍋物飄散出誘人的香氣,這就是露營的真正樂趣。而**踏輕鍋物**正是讓這一刻變得完美的秘密武器!
為什麼說踏輕鍋物是露營的最佳選擇?首先,踏輕的調理包不僅方便攜帶,操作也超簡單,只需要熱水煮沸,就能迅速變成一鍋香氣四溢的美味火鍋。對於不想在營地花太多時間備料、卻又想享受豐盛餐點的你,踏輕鍋物無疑是最聰明的選擇。胡椒鴨的辛香溫暖,洋蔥鴨的甘甜入味,再加上麻辣鴨的濃烈刺激,無論你是偏愛清爽湯底還是重口味,都能在踏輕鍋物中找到心頭好。踏輕洋蔥鴨口感如何料理
除此之外,踏輕鍋物選用的都是新鮮食材,湯頭濃郁卻不油膩,讓你在戶外用餐也能吃得健康又滿足。露營時,溫度往往會較低,而踏輕的胡椒鴨和薑母鴨特別適合寒冷的夜晚,喝上一口辛香四溢的湯,暖流瞬間從胃部蔓延至全身,給你滿滿的能量。更棒的是,這些鍋物湯底不需要額外調味,天然的食材就能帶出豐富的層次感,不僅滿足了味蕾,也減少了準備的麻煩。踏輕洋蔥鴨露營料理推薦
踏輕鍋物讓你在露營時省去繁瑣的食材準備與烹飪步驟,只需短短幾分鐘,就能讓所有人享受美味的火鍋料理。當你在帳篷旁,一邊看著星空一邊品嚐這鍋熱氣騰騰的踏輕鍋物,保證這次露營的體驗將成為你記憶中最難忘的一次。不論是好友聚會還是家人共遊,踏輕鍋物都能瞬間拉近彼此的距離,讓歡笑與美食交織在一起。踏輕洋蔥鴨肉質Q彈好吃嗎
還在猶豫露營該帶什麼餐點嗎?立即選擇踏輕鍋物,讓你的露營之旅從此與眾不同,無論在哪裡,都能享受到如同餐廳般的頂級火鍋!現在就行動,為你的下次露營準備好這份滿滿幸福的美味吧!踏輕洋蔥鴨適合露營晚餐
在四月的芳菲里,我又去了三峽。 春天快要離去,夏季即將來臨,這個時候去游三峽多么美麗! 在萬州上船,傍晚已過,輪船直趨宜昌。波光粼粼的江水和兩岸的風光漸漸被夜色融盡。只有用心去感覺水的色彩,山的形象。 云陽新縣城的輪廓隱隱約約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我給同伴介紹說:筑三峽大壩,搬遷縣城,只有這里建得最漂亮。現在的規模為“三鎮”合一,即原來位于下游湯口那里的老縣城、著名的歷史悠久的產鹽地——云安鎮,再加上原來在新縣城這里的雙江鎮。人口已有15萬。云陽新縣城的規劃比較整齊,疏朗爽目,錯落有致,更有獨特一景:從江邊鋪的寬敞的石梯扶搖直上抵最高地—磨盤寨,被稱為“萬步梯”。 雖然不能清晰地欣賞建筑群落,但此刻已是萬家燈火,銀花彩樹,星河燦爛,閃閃爍爍,輝煌奪目。天空是自然的星海,銀燭青光,碧玉流螢。俯感江流,看不清江面的真面目,只覺得天上星海和新城的燈火映在水中,天之景,城之景,水之景融為一體,搖曳蕩漾,迷茫朦朧,如夢如幻。我突然想起《詩經》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所謂伊人,在水之湄”的美麗句子。連接盤石古鎮的長江大橋成了一串花燈,與縣城的星海構成開闊的“7”字形,更增添了夢幻的氛圍。 夜漸漸涼了,水愈來愈靜謐。微風悄悄從涼涼的夜里和靜謐的水中透了出來,形成看不到的但能感覺到的如蟬翼般的輕紗,向東南輕輕拂動。仰望太空,銀絲般的彎月鑲嵌在不高的西天。我對同伴說,從月牙的粗細可以判斷這應當是初幾的日子。同伴說:“對呀,好象今天是初三啦!”聊這談那,故事如腳下江流,滔滔不盡。 第二天清晨,船到了太平溪。非常遺憾,同伴們感受不到船過三峽大壩閘門神奇和壯麗情景了。因為封航之后還未恢復通航。要在太平溪上岸后改乘汽車到宜昌。 我曾經游過宜昌的“三游洞”,感到洞中的景物很神秘,有鐘乳石群觀,還坐木筏通過暗河。值得帶同伴們一游。可引路的司機因為利益的驅使,卻將我們引到了另外一個景點:龍泉洞。該洞也令人驚嘆,洞里有鐘乳石群組成的五個各自獨立且風格各異的“宮殿”。每個“宮殿”的鐘乳石都陣容龐大,千奇百怪,高低錯落。如竹筍者或順長,或倒插;如銀針者,或著地而生,或懸頂而掛。有如琴者,敲擊,真能發出幽雅之音;有如龍者,視之,隱約有飛騰之象;有如佛者,慈眉大肚,向我們微微含笑;有如龜者,伏在那里,頤養天年,以圖長壽永恒;有如麗人者,猶仙女下凡,掙脫人性的禁錮,讓生命來一次自然而新鮮的釋放和游歷。大自然奇觀使人震撼。 傍晚,我們溯水而上,由宜昌乘車到太平溪,再乘船達巫山,目標是奔小三峽而去。在船上也正好是一個晚上。 21日這天下起了雨,且下得不小。大寧河無門,卻要收很貴的150元的“門票”。這是大自然給巫山人的恩賜,旅游收入占了這個縣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環境出效益,環境決定人的生存狀態。當然,山水的奇麗需要玩的文化意識和玩的人群。如果古代的巴人生存到今天,他們不知有多少感慨。想當年因為環境惡劣,先是被強楚侵逼,后是被秦國征服消融。在那個科技文化落后的時代,人們的旅游意識怕是沒有產生吧,特別是艱苦狀態下生存著的巴人群。 大寧河我也曾游過。那時三峽大壩的閘門沒有關上,河水源至大山的心窩,清澈,透亮。淺水處,水下的石子和小小魚蝦歷歷可目。小木船行走在水上,似乎在一片玲瓏剔透的石子上滑動。但現在的水,是漫漲上來的江水,那顏色和主流的一樣,深深的綠,稠稠的綠。只能看臉蛋蛋而不能窺視心靈的世界了。我心里暗暗說,大寧河多了些人文的成分而少了些自然樸素美了。 雨中旅游,別有風味。多了些夢幻,多了些遐想與詩意,人的感覺好象到了另一個世界。但具體的夢幻、遐想、詩意是什么,一時又說不清,道不明。只是一種模糊的心境罷了。在紛紛煙雨中,我心靈意象化的牧童,只好“遙指杏花村了”。雨霧給游人、游船和大寧河兩岸的深山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好在我臨時買了望遠鏡,搜索我曾經看到過的三峽猴。這些家伙,怕雨霧,藏在洞里,看不到影。山上的霧繞著不同體態的山也是一景,一幅真切的水墨畫。山厚霧厚,山薄霧薄;厚處緊緊依戀不舍,薄處裊裊欲飛。有的霧著附在奇峰之上,造型叫人稱絕。同伴連連呼我觀看。 有人花了100元錢,在雨中留下了大寧河的十多個景點。攝影師傅迅速制成了畫冊,在出大寧河時便拿到了。我覺得這樣的紀念很好。早知能做成畫冊,我也會照的。欣賞照片,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 游了大寧河回來,大家一致同意坐150元票價的“飛艇”到萬州,這樣可以當天夜里趕回家。 這次旅行便算結束了。大家性情相投,歡樂而歸。愉快之外,還有點感慨:過去游的可稱為“舊三峽”。中國人在宜昌三斗坪那個地方筑上大壩,鎖住萬萬年的桀傲難馴的巨龍,三峽的風景為之一變,現在游的可稱為“新三峽”吧。是水的姿態給了舊三峽的雄奇、險峻,是水的姿態給了新三峽的溫柔與亮麗。新舊三峽有很大不同,我為那些沒有看過舊三峽風光的朋友而遺憾。 >>>更多美文:原創散文
渡風游。 西橋月,落零眸。 亂衷愫、疏影還休。 韶華一曳,奈何銀發鬢釵頭。 紅羅映照,昔憐醉、入我心愁。 相思咫,情殤酒, 闌珊淚,為誰流。 離重遠、夢杳難收。 天涯待寄,手中殘信與卿投。 塵箋墨散,顧人戀、碣海江樓。 >>>更多美文:自創詩
早上和好友聊到“家”以及“回家”這個話題,遠嫁外地的她總是想方設法回家,而有些人卻偏偏不想回家,反而極力想要逃離。這個狀態讓我想起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為受到使蘇軾遭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1083年王鞏北歸,柔奴在別宴上(別名寓娘)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嶺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 蘇軾聽后,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聽了許久,聽過很多次,但我一直不知道原來是出自一個八百多年前的出身卑微的歌姬口中。瞬間,我對這位古代女性肅然起敬,既為她的聰明悟性,也為她的超然灑脫,淡定自如。我極感興趣地想要搜尋這位女性的資料,希望可以對她了解更多,甚至希望可以在歷史長河中能找到關于她的傳記,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恒河沙數,除了對這首詞的解析,跟這位女性相關的資料基本沒有。 言歸正傳,這句話讓我感動的地方除了這位女性,還有其中蘊含的哲思。家,一直都是人們苦苦糾纏的地方,有人想回但卻回不去,有人想離卻又離不開。無論是回去還是離開,都是對“家”的一種固著,只不過表現形式不一樣:想要回家的,是因為外面的世界無法讓自己心安;想要離家的,是因為家這個世界無法讓自己心安。所以,回家和離家,本質都是心不安,都是在尋求一種安心,即一種安定感。然而,安定感在哪里呢?物質?愛情?還是家庭?有人擁有了一切,但還是沒有安定感,他們的精神到處漂泊,有時還引領著他們的身體也一起漂泊。 記得有個朋友說他在甘南找到了讓他安定的那片高原,那片高原曾經在他的夢中多次出現,而夢中的自己,是一名征戰沙場的士兵,就在那片高原上游蕩。從那以后,雖然他還是到處奔波,但是心安定了下來,他每年都要去那片高原看看,對他來說,那就是回家,雖然其實他地理上的家鄉并非那里。 甚而余光中老先生有一次在回答記者問題的時候說到家鄉,記者問,“您的家鄉到底在哪里?您說的鄉愁到底是什么?”余先生回答說,“我的家鄉就在我心中,就是中華文明,我的鄉愁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回答讓我很感動,對于一個在地理上找不到家鄉的人來說。余老先生給了我一個精神上的家鄉,而這個精神上的家鄉的確也是我潛意識里一直割舍不下的。所以,假如有一個地方可以讓自己放置和寄托情感,讓自己心安,那個地方就是家鄉,這個地方可以是地理上具體存在的、可以尋找到的,也可以是地理上不存在只存在抽象的精神世界里的。 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那些一直找不到家,一直都在漂泊的人們,在追尋和漂泊的同時,可以好好讀讀書,看看能不能在精神上給自己安一個家。 >>>更多美文:原創散文
開車去何田鄉,一路越往深山里走,越覺得山清水幽。 白墻黑瓦,零星隱現于遠處山林里。真是好風景。我忍不住在路邊停車,遠望河對面那林間的老屋,看那白墻與黑瓦。 層層疊疊魚鱗瓦構成的屋頂,斑駁的樣子,真美。 我喜歡魚鱗瓦。 在浙西南鄉間,這樣的瓦曾經隨處可見。童年時候,我們坐在瓦下聽風。風是從山巔松林吹起來的,經過山澗,掠過鳥的翅膀,遇到一座屋脊,順勢棲落,繼而從瓦隙間鉆進來。風鉆進來的時候,打了一個長長的唿哨。 天井是風的大門。夏夜我們坐在天井里,仰頭就是滿天星斗,夜空湛藍。月光如水,漫過天井,風在天井四面打著回旋,所有的燠熱一下子被帶走。 去年我到“五峰拱秀、六水回瀾”的古老徽州,特意去看了好幾座老民居。那些房子櫛風沐雨,顯出古樸雅致的樣子,在時光里靜默,并且靜默如謎。我在天井拿把竹椅躺下來,不一會兒,居然睡著了。 天井里,有蘭花開放,遞出馨香。 這樣的屋頂如今已不多見了。我在童年時經常遇到。杉木的檁子架在墻上,細密的椽條架在檁子上。一片片瓦排著隊,肩并肩,手拉手,重疊著從屋脊一直排布到屋檐。單獨的瓦片,本來最為簡單的幾何造型,因為群體的構成而造就了奇跡,仰放則為谷,反覆而成峰,峰谷相連,山意起伏。這樣的屋頂,呼應著遠處的山林,近處的樹影,也呼應著鳥的翅膀,風的足跡。 風在瓦隙間掠過,有如帶笛行走。 急雨敲瓦,更有激昂之聲。譬如盛夏時的暴雨來臨,風攜帶著雨,嘩,一陣急,嘩,一陣緩,可以聽見雨的腳步,在瓦背上奔跑。一忽兒過來,一忽兒過去。聲聲切切,似萬馬千軍。 這樣的老屋頂下,宜彈一曲古琴聽。 尤其是在下雪之后。雪落江南,不像落在東北那么恣意,那么狂野。雪在江南是克制的,下了一夜,就不下了。或者,在瓦上鋪了半尺,最多不過一尺,就不下了。于是太陽出來,雪水融化,雪水沿著瓦隙滑到檐邊,滴答滴答,敲打在石階上,冰凌也在屋檐下越掛越長。 雪鋪在瓦上。黑瓦不見了,代之以一片素凈。雪讓屋頂變得溫柔起來。雪讓整座村莊變得像一個童話。 四季里,在魚鱗瓦屋頂下可以看見: 青草。竹林。茶園。花朵。紫云英。銀杏。板栗。 可以聽見: 山歌。號子。鳥鳴。雞叫。蛐蛐聲聲。月光如流水潺潺流淌。 有一年,我去高田坑村,看見那么多的完整的夯土墻與黃泥屋。黃泥屋的屋頂,就是成片的魚鱗瓦。秋意真濃呀,在高田坑,村民們把秋天豐收的辣椒用竹匾盛起,擱在這樣的瓦背上晾曬。秋天的陽光打下來,整座村莊都是溫暖的顏色。 那樣成片的魚鱗瓦屋頂,真是珍貴呀。 只有在這樣的大山深處,這些樸素的民宅才得以穿越時間保存下來。這些房子都凝聚著村民的生活智慧,也收集著每一戶人家的悲喜日常。而今大多數人已經搬離,有的進了城,有的搬進了山下的樓房,但是這些房子還在,那些逝去的舊日時光也依然還在。 瓦由泥土燒制而成。舊瓦尤有厚樸與寧靜之美。 泥土能接通人與自然的氣息。所以人住在這樣的房子里,便可以讓松濤、流泉、風吟、蟲鳴都涌進來。人睡在瓦下,也有山林之氣。 上次到中國美院,去看民藝博物館的展覽,發現這座博物館里居然用了那么多的瓦片。瓦片被設計師做成了建筑的墻,而且是鏤空的墻——鋼絲索固定著一片片瓦片,構成了外墻的表皮。在這里,瓦片不再是屋頂的一部分,而是墻壁的一部分——遠遠看去,瓦片就像懸浮的一樣,光線透過瓦片與瓦片之間的間隙,在地面投下奇妙的光影。光線朦朧,若隱若現,有若雨后步入竹林,枝葉搖曳,風語輕吟。 鋼絲繩上的瓦片,有一種輕靈感,又有一種脆弱感:生怕有一片瓦會掉下來。 在寧波博物館,我也被墻壁里的舊瓦所打動。設計這座博物館的是獲普利茲克獎的建筑師王澍。他用了大量的殘磚舊瓦,來建這面“瓦爿墻”。“瓦爿”就是當地人所說的殘磚碎瓦。這座博物館,用了大約百萬塊以上的舊磚舊瓦,包括青磚、龍骨磚、瓦、打碎的缸片等等。這些東西,大多是當地在舊城改造時,到處可見的瓦礫碎片。 面對這樣一座墻,會覺得城市的記憶與歷史,被這些殘磚碎瓦給接續上了。 瓦是磚瓦廠燒制出來的。我們村莊附近從前就有磚瓦廠。工人從田中取泥,摔坯,割泥——用鐵絲割泥,割出一塊磚,割出一片瓦,再層層疊疊摞進窯子里燒。幾天幾夜,火讓磚成了磚,讓瓦成了瓦。 磚瓦工人真是辛苦。遠遠看去,他也像是一個泥人。 現在沒有這樣簡陋的磚瓦廠了。如果魚鱗瓦需要更換,也幾乎買不到了。那些趁天晴時上屋頂翻瓦撿漏的人,常常一邊撿漏,一邊嘆氣。 這樣的瓦頂,早已被吳冠中畫進他的江南中。青山老樹,屋舍儼然。烏黑的瓦、潔白的墻,是吳冠中每一幅水墨江南中都有的元素。白墻是虛的,黑瓦是實的,這虛與實之間,已是一整個江南。 我在開化山野間行走,遇見那些白墻黑瓦的老房子時,真想去問一問,他們的瓦是哪里買的,還能買得到嗎?我覺得是不容易買到了。 隔著一條河,我看見對岸的山林、炊煙、魚鱗瓦,就覺得那才是故鄉的屋頂。這春雨點點滴滴地落下來,敲打在瓦背上,或者又從屋檐淅淅瀝瀝成串地落下來,你也一定會覺得,整個江南的鄉愁,都在這樣的瓦隙間了。 你說,為什么,在都市里,建筑師們要用殘磚斷瓦搭建起一個思鄉的房子呢?那哪里只是建筑,那真是一個世界呀。那是一個遠方的世界,是精神的遠方,那一片片的魚鱗瓦,翻過來,兩邊卷卷,可以盛放流浪的鄉愁。 >>>更多美文:情感短文
QW155CW58PKM14
踏輕洋蔥鴨試吃料理分享 》享受戶外晚餐的樂趣,露營料理不再單調踏輕胡椒鴨試吃料理分享 》露營廚房的必備食材與烹飪技巧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