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從文學到影像-----從兒子的大玩偶談起
2007/08/23 11:37
瀏覽2,121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坦白說,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到黃春明的作品了,初看黃春明的小說有種好奇、有趣的新鮮感!沒有太艱深難懂得字彙語言呈述,甚至有些好玩與幽默。作者運用樸實的敘述手法寫出小人民的心情與故事。簡單的人物關係、篇幅不長卻意涵深遠的小說中,給了讀者一種另外一種時空的想像。尤其是對當時文字認識不多的我,卻也能大略體會書中主角那種莫名的悲哀與無奈!

 

       黃小說中最迷人的地方我想就在這個故事中的主角彷彿就像你身邊的一個人、一部份(甚至就是你自己)。說著最鄉土、自然的語言(國、台語交雜甚至一些最能表達情感的髒話)、同樣會遇到的困境與衝突(如:失業的困苦家庭、人性最原始的慾望、金錢的貪婪)。縱使這些小說的故事背景已是50年前的福爾摩沙,但是同樣的劇情與人物換做在今天台灣也面臨不景氣的困境下,看著每天層出不窮的失業率、犯罪、追逐八卦為風潮,似乎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在現實社會中再現(representation)小說中同樣的情節。沒有從中學習到任何警惕與教訓,只是不同的反覆在反覆,這是歷史的宿命使然呢?還是我們依舊無法掙脫人性原始的慾望與衝動?

 

        不過還是很高興有這個契機能接觸的所謂的「台灣新電影」,在這一系列的電影中,體會重溫舊味的新體驗(尤其是在台灣電影業凋零、沒落的今天)。看著電影(畫面的呈現)與小說(文字語言的想像),有嶄新截然不同的感覺。從電影中,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時代背景下的一切(如老舊的房舍、交通、穿著),這是小說較難呈現的。還有導演運鏡的伸縮、取景的構圖、剪接平行、交叉的運用,在主導劇情為主也給了觀眾另一種視覺美感的享受!就從這部由部「兒子的大玩偶」電影說說我的看法:

 


1. 兒子的大玩偶(侯孝賢)
 

這部電影中阿西為著現實在真人(坤樹)與Sandwich Man中徘徊,雖然知道這個工作是個丟人現眼(喪失自尊)的工作,但是為了家人仍是挑起這個維持家境的責任。然而,最後真真假假卻分不清了,兒子只當那個紅鼻子、化白臉的才是他的爸爸。

透過螢幕,有幾個畫面是讓我印象深刻的,像是

 

  1. 烈日下阿西穿著小丑服走向鏡頭(強調了這份工作的艱辛,加深觀眾的同情心與認同感)。

     
  2. 阿西洗澡的畫面(背部全裸,其實讓我覺得蠻好笑的是我不知道早期的台灣影片是也可以裸露到這種程度的。那麼怎麼會到了梁家輝的「情人」大家反應才如此熱烈呢?但是也表達出觀眾內心深處某種窺伺的慾望,小人物是不是真的就是那麼微不足道呢?要聽從別人(電影院的老闆唯諾是從)、讓別人看的精光,沒有自己的尊嚴?)

     
  3. 兒子對玩偶的喜愛與兒子對真人(坤樹)反感?照理說,小孩子是最天真無邪的,不會說謊與作假,但是坤樹為著孩子所扮演的大玩偶,在孩子心中那才是所謂真實。而我們在螢幕面前所看到的又是真的所謂的客觀真實嗎?真實這兩個字,如何去界定呢?有時候我們是不是也陷入了另一種設定於作者與導演所謂的主觀真實中。在電影中,以為來到另一個不同的世界(類似卓別林所說),到底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還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4. 最後一幕:阿西拿出鏡子和化妝用具,勾勒描繪兒子心中的大玩偶。交叉鏡頭中呈現的是兒子慢慢的展露歡顏,帶出這個戲的最高潮,也是最可悲的地方,沒有所謂的公式化結局,只是個無奈與悲哀的伏筆,在兒子的微笑與紅鼻子的坤樹(contrast)劃下一個問號?

     

2. 小琪的帽子(曾壯祥)

這部電影的主軸以兩條線鋪陳,最好看的地方是後來的蒙太奇的和二為一。

一條線是武雄與小琪的認識與交集;其一則是武雄與林再發賣快鍋的工作過程。印象深刻的如下:

 

  1. 一開始的開車畫面(老實說,之前還在沈溺於兒子大玩偶濃濃的台灣味(標準的台語還沒轉過來),緊接著的是兩個大男人開車,講著字正腔圓的國語,有點嚇一跳,和一般的電影持續的連慣性有些許不同。

     
  2. 遼望海邊的小琪與爸爸,這幕警的構圖很美,昏暗的海邊,角落的兩個小小影子慢慢放大(交叉著武雄緩緩騎著腳踏車來到),我想在武雄的心中,小琪也是如此的,很美、很可愛(如同海天一色的美景),但是激起武雄對小琪的動機(或是我們觀眾),小琪是如此的神秘、摸不著邊際(大海)。

     
  3. 拔豬腳的畫面:看起來噁心的豬腳畫面特寫鏡頭一再放大(我不禁感又回到剛剛所謂真實的老思考問題了。看似美味、好吃的事物很多都是經過外界包裝與加工的,然而真實內在卻是那麼的不堪入目、甚至令人反胃。)

最精彩的一幕是當小琪的帽子被掀開(可愛的小琪頭上那端肉瘤噁心的豬腳、畫面又緊接著接過快鍋爆炸血肉模糊的畫面)。充滿複雜情緒的畫面語言,瞬間在觀眾的情緒裡沸騰。剎那間,武雄得知了小琪的秘密,但也同時失去小琪這個小朋友及好友的生命。

 

  1. 最後一幕:武雄撕去快鍋海報,表達他心中的憤怒與不滿。隨著海報碎片一飛落大海,畫面越來越小到逐漸模糊。(好像一個大問號解開(小琪的帽子下的秘密),但是大問號下更多更多的小小問號,卻依舊神秘且不可追尋,另一種潘朵拉的翻版吧!)
     

3.蘋果的滋味(萬仁)

 

這是三部中最有趣的一部了,透過江阿發被美國人開車撞倒一連串的事件,改變了他們家庭的貧窮,何謂幸福與美滿?小人物的黑色喜劇令人省思。(老實說,因為這部片子課堂上看過了,現在寫會有很多老師的想法在裡面,變成自己的基模了。不過在家裡看第二次還是有發現到一些額外好玩的地方)

印象深刻如下:

 

  1. 車禍後的那湍血跡:以現在的手法看來有點假假的(尤其是台灣變色龍看多了)但導演很幽默的跳下一個鏡頭是粉筆所勾勒的屍體。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2. 江霞在劇中的角色轉換自如:我會覺得全劇中演的最生動自然的就是江霞了,在美軍面前是一個樣(裝可憐、裝悲情)、在孩子面前是一個樣(兇巴巴的斥責)但反過來說,從女性主義觀點來看,江霞這個角色是很特別的,尤其時當時女性只能是在依附男人父權地位下的微不足道(從兒子的大玩偶的楊麗英每天的工作就只是張羅家庭大小事、聽從男人的話、避孕藥的自主權也沒有)(還有這部電影的大女兒沒有讀書機會只能等待機會給人當養女)。江霞相對是非常可愛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雖然還是可以明顯看出女性地位的不平等,但她的角色與扮演,豐富了這部戲的生動與活潑。

     
  3. 好玩的對白:英文和台語的誤解、修女講輪轉的台語、小孩們在廁所的胡鬧。

     
  4. 吃到蘋果的瞬間:是一個很諷刺的對比,尤聲音、誇張的表情與言語。起初以為蘋果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人間美味,但是吃下的瞬間卻不如同想像的美好。但是聽到了蘋果昂貴的價值卻又立刻改變了想法。(是一種很直接、很寫實的描述,我們不也是在這個死胡同裡打轉嗎?得不到的東西往往才是最好的,因為其中有想像的空間與深切的渴望。但是當夢想成真呢?一切卻變的不那麼重要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最後,我會覺得電影和文學間都是藝術創作者智慧與創意的結晶,都有其迷人之處,很難評估孰好孰壞?有很多改編自知名文學作品(像是飄(亂世佳人)帶給觀眾更知性和感性的滿足。但有的不也因為太過於濃縮,喪失了原著中充實且豐富的意涵。同樣的,也有名不經傳的文學,透過電影的放大和重建,成了影史經典。

   

        這部電影,在我這個入門初學者看來是相當成功的。老實說,以前常有一種鄉愿、深跟邸固的觀念,台灣電影都是不好看(尤其是得過獎的,根本就看不懂啊!)但從這次『台灣新電影』中,我發現台灣其實是可以拍出很多很好看易懂的好電影的。不用一昧的崇拜Hoolywood的英雄主義、大美國的帝國主義洗腦,多花些時間與金錢與栽培人才,可以拍出很棒的屬於台灣本土電影的傑作,不是嗎?期待看到下一波的台灣新電影!說真的,我很喜歡電影,really

 


 參考資料:兒子的大玩偶(電影)、小畢的故事(公視播放)
          
焦雄屏編著,《台灣新電影》

           黃春明(小寡婦)--------小琪的那一頂帽子

           黃春明(鑼)--------兒子的大玩偶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影視戲劇
自訂分類:電影
上一則: 電影【奈緒子】
下一則: 台藝大電影系百大檢定資格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