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裝置藝術,
就個人粗淺的理解,
會立馬想到的是...
杜象那美其名為噴泉的陶瓷小便斗,
八年前曾在基隆港邊現身的超人氣黃色小鴨,
最近被打包的凱旋門也引起不少話題。
對塩田千春作品的獨特性,
印象中是密密麻麻的線型裝置,
此次來台展出受疫情影響,
北美館閉館了段時間,
重新開館後得先預約才能入場,
開放預約當日跟演唱會的票一樣搶手,
很~難~約,但值得一看。
▼「不確定的旅程」
單單這個展間就拍不完、好拍到不想走,
只是拍了三個小時,
試圖透過鏡頭尋找塩田想表達、想詮釋的,
都尋不著。
待走出展間,
站在這片貼了半面人像牆前,
回頭一望,
眼前突然湧上一股紅絲撲伸襲來的衝擊,
全身被交織錯雜的絲線勾著,整個人又被牽了進去。
再定睛看那細密的絲線,
千絲萬縷竟彷如生命中的人們,
有些很親密、有些很疏離,
有些總是纏著、繞著,有些鬆了、斷了。
有時像蜘蛛絲那樣困住了人,逃不開、離不了。
有時又如蠶繭般,一奮力就能破繭而出。
即便不知纏繞了滿船紅絲的船兒,
最終會駛向何方?
心頭兒搖啊~擺地~
仍要向著光往前行。
天真的小女孩說:就是一堆亂七八糟的線啊...
唉呀呀,真是讓人好生羨慕,
可惜人長大後就再也回不去了。
▼「靜默中」
塩田千春所感受到的靜默...
嗯唔唔...感受不到...
試著靜下心來感受,
不意、盯著這一張張困在黑網裡,
燒成焦黑、各有缺陷的大小椅子,
卻反倒像一個個有著不同經歷的生命,
張大著口、高聲吶喊著,
猶如Edvard Munch的名作,
還這麼多張~爭先搶後地~~
好好好,一張一張慢慢瞧喔...
他們有的缺腿、有的缺背,
有的模樣只是看似完整,
有的得往後才看得到其殘缺,
綑綁在每張椅子上的黑繩,
多寡、密疏也各有所異,
而放在聚光燈下的主角、鋼琴所受的綑綁更是最多。
整片烏黑、好似微透著月光的黑夜,
大火燃盡、焦炭入土仍會重生。
即便看似完美、那不完整的,
又或是被捆綁的動彈不得、甚至無法呼吸的,
若願意...只要抬頭仰望...生命都會有出口!!
一般人欣賞所謂的藝術作品,
都會想去了解、感受創作者所欲表達的意涵吧!?
然而進入塩田千春創造的空間裡,
卻未必能感受到她所想像的。
關於這點塩田早有認知自己創作的是、
一個不存在於其中卻有屬於各人記憶的空間。
因此、她的作品蘊含高度的包容性,
只要觀者願意進入她創作的想像空間,
自會有屬於反思自我生命的詮釋與領悟。
這點的確很奇妙,
原以為是來看她,結果看到的是自己,
難怪對那些無法置身其中的裝置作品,
怎麼看都無感。
再則、因各地展場大小有異,
同樣主題的裝置作品,
每次呈現出的樣貌也不盡相同,
還會隨著時間的累積不停進化。
以下便是2021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品&首創的對照版,
和塩田千春近三十年的創作歷程及其作品(僅列部分)。
▼「去向何方?」白毛線、黑&紅鐵絲、黑繩
▲2021 台北市立美術館
懸空的船隻猶如通往未知世界的載體,揭示人心中對未知的嚮往與不安的矛盾...by 塩田千春
只能站在隔離線外拍拍照,若能立於其下或許會有感...by Yiro
▼2017 首創於法國巴黎 Bon Marche Rive Gauche
▼2019 日本東京 GSIX
▼「不確定的旅程」紅紗線、黑金屬框
▲2021 台北市立美術館
線與線之間的交織、糾纏、斷裂、拆解就像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關係與狀態,直映在我心中...by 塩田千春
偶見富士山...by Yiro
▼2016 首創於德國柏林 Blain Southern
▼「內與外」舊製木窗&框、玻璃
▲2021 台北市立美術館
被棄置的每一扇窗內,都曾有個不為人知的故事...by 塩田千春
受限於展場空間,僅設置一片牆...by Yiro
▼2006 首創於德國柏林 Neue Nationalgalerie
▼「時空的反射」白洋裝、鏡子、黑金屬框、Alcantara黑線
▲2021 台北市立美術館
肌膚是人的第一層皮,衣服是第二層,那護衛人身的屋房、城牆豈不成了第三層?...by 塩田千春
這是運用鏡射的裝置,繞好幾圈都沒瞧出鏡子到底裝在哪兒?...by Yiro
▼2018 首創於義大利米蘭 Palazzo Reale Milano
▼「靜默中」燒焦鋼琴&椅、Alcantara黑線
▲2021 台北市立美術館
九歲看著鄰居失火後燒焦的鋼琴,竟覺其美勝於過往。瀰漫在空氣中的焦味使我沉默,潛藏於內心深處那股無法言喻的沈重,彷如無形的靈魂,愈欲思索愈感靜默、卻又讓人加倍感受到它的存在...by 塩田千春
▼2000 首創於德國柏林 Haus am Waldsee
▼「集聚」舊行李箱、馬達、紅線
▲2021 台北市立美術館
離鄉背井是因心中有嚮往的所在,漂泊越久、融入越深,越能深入反觀自我...by 塩田千春
老舊的行李箱總讓人禁不住想起大屠殺...by 德國藝評家
久居外地返鄉,仰望的天空確實曾經很陌生...by Yiro
▼2014 首創於英格蘭
▼「外在化的身體」&「繫著微小記憶」
▲將代表自己不同生命時空的物件和歷年創作模型,像袖珍娃娃屋般交錯放置,用線纏結,不同的線程象徵著不同的記憶歷程。by 塩田千春
▼「靜默中」袖珍版
▲2021 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9 首創於日本東京 牛皮、青銅
心と体がバラバラになっていく、どうにもならない感情をやめられなくて、
自分の体をバラバラに並べて、心の中で会話をする。
赤い糸と体を繋いで、
やっぱりこういうことだったのか・・・と、何かがわかる。
この感情を表現すること、形にすることは、
いつもこういうふうに同時に魂が壊れることなんだ。
by 塩田千春
▼2019 首創於日本東京
《塩田千春的創作歷程&作品》
▲塩田千春(上圖右)
197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岸和田市,1996京都精華大學美術系畢、主修油畫,曾至坎培拉澳洲國立大學藝術學院當交換留學生。1996年前往漢堡美術學院就讀、1997-1998先入布倫瑞克藝術大學、後進柏林藝術大學持續進修。
▲塩田千春五歲的照片與▼畫作
▼1992 塩田千春的最後一幅油畫「無題」
深感自己有畫技沒內涵,內心只剩為藝術而藝術的虛無而無法再作畫。
▼1994 「成為畫」
夢見自己成為一幅畫之後,塩田千春開始從油畫轉向行為藝術。這是她第一件非繪畫作品,也是首件用自己身體進行創作的作品。
▼1994 「一條線」
某日在澳洲當交換留學生的塩田千春隨意拿起校園裡拾取的豆殼、黏在紙上,畫了條線。這使當時面臨創作瓶頸、無法作畫的她,感受到不用任何技巧就能畫線的單純喜悅,此後她便開始創作線型裝置藝術。
▼1994 「從DNA到DNA」
發表於京都精華大學,塩田千春首次用「線」創作的行為藝術作品。
▼1994-1996
▼1996 「類似性」東京 秋山畫廊
當我將紅顏料滴在黑毛線上,顏料以井然有序的方式滴落地面,呈現出類似繪畫的效果。這樣的秩序,屬於我們所處的宇宙,同時也是存在我體內的宇宙。自然與物質之間的類似性,正是我想在這作品中所表達的。by 塩田千春
▼1997「I Have Never Seen My Death」漢堡藝術學院展 牛骨、蛋
此作標題意在呼應杜象(1887-1968)墓誌銘上的那句「再說,死的永遠是別人。」
▼1997 「嘗試 回家」參加阿布拉莫維奇藝術營後創作的行為藝術
以赤身翻滾爬入象徵母親、家鄉的洞穴,投射思鄉與自我的不確定性。
▼1998 親戚的臉 攝影
當我感覺自己在異鄉已成了個完全不同的人,或無論去哪兒都無處可歸時,就會想起父母與親人。by 塩田千春
▼1999 來自DNA的記憶 舊鞋、紅紗線
▼2000-2002
2000「靜默中」創作發想始於幼時鄰居失火燒焦的鋼琴。
2000-2002初期以此為題的作品仍用真火上陣,2002後期轉換成下圖的創作方式。
▼2000 皮膚的記憶 德國 洋裝、泥、蓮蓬頭、水
長達數尺的洋裝象徵身體的缺席,即使經過無數次的沖洗,也永遠洗不掉皮膚的記憶。by塩田千春
▼2001 第一屆「橫濱三年展」日本神奈川 自此在日本藝壇上引起廣泛關注
▼2002 「During Sleep」
獲菲利普莫里斯K.K藝術獎,創作靈感源自「莊周夢蝶」。
塩田千春認為線球就像畫筆,讓她在立體空間裡得以揮灑一切自由的想像。在這作品中她想表達的是、一個沈睡中的人實際上是處於夢境與現實的縫隙之間。
▼2003-2005
▼2006-2008
▼2007 「From In Silence」神奈川縣民會館
2008 獲日本第58屆 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賞(美術部門)
▼2009-2010
▼2010「牆」有聲行為藝術
創作發想始於期望觀者能聚焦於人總以自身血脈所定義的高牆,像是民族、國家、宗教與家庭等等。作品以外顯流動的血管纏繞全身及胎兒的心跳聲呈現,意欲表達「那些無法克服血脈高牆之人的存在」。
▼2012
▼2013
▼2014
▼2015
▼2015「手中的鑰匙」代表日本參加第56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作品
就是這双以船隻象徵威尼斯、捧著鑰匙的雙手為塩田千春開啟了國際藝壇的大門。
▼2016
▼2017
▼2018
▼2019
▼2019 「顫動的靈魂」特展於東京·森美術館 獲第61屆每日藝術賞
▼2020
▼2020 「Beyond Memory」巴西
▲▼2020 「神的語言」韓國國軍光州醫院舊址 第十三屆光州雙年展
使用聖經及黑線意圖勾勒醫病關係、治療時尋求醫療外的精神慰藉與人過往記憶的糾纏。
▼2021
以上照片攝於2021 台北市立美術館塩田千春展,
年份組圖與部分圖片截自塩田千春官網及紀錄片。
最後感謝照片中所有未經同意被攝入鏡的陌生人,
當時實在閃不掉,只能請各位成為畫面的一部分,
謝謝各位讓Yiro得以藉此看圖說故事又胡謅了篇。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吹起了自然風2021/10/05 17:21
書寫的如此有感觸 交錯的線網住了顫動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