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文本定義與字詞探源
2011/07/24 22:27
瀏覽11,352
迴響0
推薦11
引用0

文本定義與字詞探源

    古人曾說:「物有始終,事有本末,知其先後,則近道矣!」。「文本」一詞是隨著電腦科技發展以後,尤其超文本的論述傳抵我國之後,學術界才逐漸認同並採用之名詞。然而,這個新詞至今尚未有人進行深入的探討,因此,「文本」這個「道」有必要為之一探究竟。在大陸有傅修延進行中文文學創作文本的文本學研究,為我國文本學探究首開先例。但對於使用電腦科技的非線性文學創作文本而言,國內尚無系統的學術探討。傅修延在2004年所著《文本學》中曾對於非線性文學創作文本進行探討,但探討不多,卻有伏筆指出:非線性文學創作文本將是未來文學發展趨勢。有鑑於此,本研究試圖為這非線性文學創作文本的「道」做一有系統歸納、分類與釋義,以釐清各文本間的關係。去其較為混淆不清的名詞或用語,或是已經過時的名詞,或從科技名詞借來的名詞。存其指意明確,符合或貼近文學意涵的名詞,以及目前雖然尚無人使用,未來必然會應用的文學名詞得以定名,如:朗誦文本、散文文本、胼文文本、數位攝影文本等。讓這些由科技延伸出來的用語,得以適切地應用於文學領域。

文本(text),顧名思義就是文學作品之「本」(傅修延2004。人類為了傳達語言,於是運用這個「本」為媒介,將所要表達的語言以文字、圖畫等等的符號以刻劃或書寫在這個「本」上。這個「本」就載著寫「本」的人所要表達的訊息交給希望接受語言的對方。這個「本」就成了傳遞語言的工具,以現在資訊的角度而言就是一個「載體」。然而,如果這個被傳遞的語言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而是一篇文學作品;那麼,這個「本」就是文學作品之「本」。作者藉這個「本」將其文學作品傳給眾人,於是成為一種「文本」。因此,就文學而言,「文本是文學的載體」,也就是「載運文學作品的載體」。目前「文本」一字,在國內已經泛指為一切文學作品,如:詩歌文本、小說文本、創作文本、閱讀文本、研究文本…等等(傅修延2004。也運用於非線性文本(超文本)的分類,如:互動文本、多向文本…等等。就資訊傳播而言,「文本」則成為「載運資訊傳播的載體」。我國自古以來對於這樣的載體並非稱為「文本」,而是以「文稿」、「稿本」、「抄本」、「話本」、「冊子」、「文章」、「作品」或是「書」…等等名詞來指稱。中文的「文本」一詞,實際上來自於英語翻譯。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電腦資訊竄起,且逐漸影響人類生活時,英文的文本text就出現在電腦上。後來電腦傳到我國,對這個text該如何翻譯才能傳神成為各界一大困擾!起初譯為「本文」,最後才定詞為「文本」(鄭明萱1997;傅修延2004。古話有言「欲就其理,須究其源」,經過如此轉折必有其豐富的經歷,實在需要探究此字詞的來龍去脈。

  「文本」在中文而言,「文」來自於「鳥獸之文」。在《周易》的〈系辭下傳〉有這段說明: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許紹龍1984

八卦上的符號,或稱文字「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應是中國最早具有意義的符號或文字。殿版《康熙字典》對於「文」的解釋:

說文「錯畫也」。玉篇「文章也」。釋名「文者會集重綵以成錦繡,合集眾字以成辭意」。說文序「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行聲相益謂之字。」古今通論「倉頡造書,形立為之文,聲具為之字。

    從甲骨文與金文而言,「文」的本義是指胸前有花紋的人,但到了篆文就去除胸前花紋(左安民2007。現在電腦字體篆字的「文」與古文相仿。《說文解字》將「文」解釋為「文,錯畫也,象交文。」(許慎2003。段玉裁則進一步注釋:

錯畫者,交錯之畫也。考工記曰:「青與赤謂之文,錯面之一端也」。錯畫者,文之本義。彩彰者,彩之本義,義不同也。黃帝之史倉結,見鳥獸蹄選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傅修延2004

瑞典學者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認為中國古文字的「文」有花紋、筆畫、線條與裝飾等的意思,也是武的反義字,後來成為文章、文獻與文學的代表字。其原始「文」字則加了糸字部,成了「紋」,自此「文」與「紋」的字義分道揚鑣(林西莉2006。以上所論關於「文」各種注解,可知「文」最原始的意義是因為刻劃花紋而產生。後來才談到如何引發倉頡創造漢字的原因,以及轉化為文章、文獻與文學的代表字。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篇〉中對「文」有進一步闡釋:

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其為彪炳,縛採名矣。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劉勰1994

    這已經對於「文」的意義做了更進一步的闡釋。至於「本」最原始的意義就是樹木的根本。《說文解字》將「本」解釋為「木下曰本…一在其下」(許慎2003。甲骨文字與金文的本字相近,到了篆文才將根部的三點連成一線,形成指事符號,表示是樹根所在(左安民2007),現在電腦字體篆字的「本」與古文相仿(王漢宗字體)。後來「本」引申為「基礎」的意思(左安民2007。殿版《康熙字典》對於「本」的解釋:「玉篇『始也』。爾雅釋器疏『抵本也,凡物之本必在底下。』」。瑞典學者林西莉(2006)認為從中國古文字的「本」已經轉化為原本、起源之意,後來又轉化為代表書與卷的指稱。以上是以中國文字訓詁學的方式探就文本的意義。然而,在以前的中文裡,最接近英文text意義的中文字詞應是「作品」、「文章」。該字曾被翻譯為「本文」,最後以「文本」一詞定詞,真是貼切、自然,又富有新義。從這裡也可以瞭解我國對於「文本」一詞,從「鳥獸之文」、「交錯成文」到「文本」在詞句選擇上的構思。

 「文本」一詞的英文用詞就是text。但text卻來自拉丁語詞texere,有被編織(weave)的意義(劉毅2007text又有「原文」、「正文」和「課文」及「主題」等意義(遠東圖書公司1997;劉毅2007;傅修延2004)。但在《微軟電腦字典》上翻譯為「文件」,認為有兩種解釋:一是文件由字元組成,屬於「人類的文字及符號資料」。另一是以文書編排輸入系統認為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就是本文(Microsoft,2002),這就是為何起初會翻譯為「本文」的原因。但「本文」無法完全表達文學作品在電腦上text真義,最後才將「文本」一詞定調(鄭明萱1997。若從從文學作品的完成過程而言,「文本」與「編織」的製程相近。「文本」由一個個詞句「編寫」成一篇文學作品,「編織」是由一條條棉線「編織」成一件衣服。(傅修延2004。只是文學的「作品」在英文字詞上卻不稱為text一詞,西方傳統以來都以work一詞指稱文學「作品」。巴特(Roland Barthes)認為「作品」與「文本」兩者之間有根本上和精神上的不同,於是將傳統代表「作品」意義的work 一詞,改為text,用以代表新的敘述手法「文本」。因為作品是傳統文學研究的對象,而文本是新一代文學論述的主題。「作品」是被公認有一定作者所完成的物品,是已經書寫完成的物品,有頭有尾,有一定的界域。但「文本」卻是由語言所組成的一個網,再經由這個網的連結,連結到其他相關的網,是一個沒有單一作者的,永遠還在進行著的,尚未完成的書寫過程(鄭明萱1997

  

   直到資訊時代發展起來,「資訊」與「文本」的概念卻逐漸混淆不清,有必要為「資訊」和「文本」的概念做一個區隔。亞賽斯( Espen J. Aarseth,1997)認為,文本並不相等於其所傳遞的資訊,資訊只是一些符號或字串的集合體,是可以隨讀者的自由意向組合這些符號或字串,是一種腳本。而文本則是編寫腳本的主體,且在一組文本之下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腳本組合。因此,腳本只是文本的一些素材。根據亞賽斯的說法:當作者說故事時,這個故事的素材就是一個文本。然而故事中的情節,可以讓讀者依自己的喜好改變,不必全然依照作者編排的情節進行故事的敘說。於是,同一文本就可以產生很多個腳本。亞賽斯還用scriptontexton兩個名詞作為腳本與文本的單位來區分其概念(吳筱玫2003。依此推論,文本不等於資訊,不等於腳本,也不等於作品。前兩者的說法或許可接受,對於後者的說法則會產生爭議。因為,文本幾乎可以等同作品。只是以超文本或非線性文本的觀點而言,文本是一個正在進行的尚未完成的作品。

《相關參考資料》

 蕭仁隆、鄭月秀(2009)。從Derrida的解構理論初探Web2.0世代之非線性文學創作平臺建構概念與創作 ─ 一封無法寄達的情書。國立中央大學第二屆    Web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蕭仁隆、鄭月秀(2010)。「文中之文,詩中之詩」Web2.0世代中文非線性文學的遊戲文本。美育雙月刊,17834-43

 

 

蕭仁隆2011「詩中詩」遊戲文本創作法探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詩詞
自訂分類:非線文學
上一則: 非線性文學濫觴
下一則: 夜 空 對 語(非線性文本)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