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韓非子-和氏》所寄寓的含意。
2011/04/10 15:44
瀏覽3,393
迴響1
推薦2
引用0

《韓非子和氏》中有關楚人和氏獻璞玉的故事,韓非子本來是用來譬喻「法術諫說之士處境艱難」的情形,因此在故事之後便接著說明,君王愛美玉是肯定而急切的,況且璞石若非美玉,對君王也沒什麼害處,結果在這塊璞石變成美玉之前,和氏就為了它失去了兩隻腳;緊接著拿出法術之士來對比,指述法術之士所推荐的法術,於君王來說固如美玉,但由於它禁私邪,對群臣士民的自利行為會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反對的力量很大,在得到君王的賞識前,要遭到的危殆那就更遠大於和氏了。

不過這個故事還可以多方敷衍寄寓,例如法術諫說之士拿到今天可以比擬毛遂自薦的人才或拿著自己的作品或方案到處推銷的人。以人才為例:

第一、要被發掘或賞識,首先自己總要有足夠的信心和毅力,百折不回,像文中的和氏一樣,要是中途而廢,那就全功盡棄了。

第二、除了毅力之外,方法也很重要,買過璞石的人都知道,璞石不剖開誰也不知道是不是玉,玉不琢磨誰也不知道是上玉還是下玉,和氏是如何判斷這個璞石是美玉的?姑且不論,他在獻玉之前總應想清楚如何至少能夠讓人願意花點成本,請好的玉匠來把璞石剖開看看才是,因此在現今的社會,爭取展示或試用的機會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絕不能守株待兔,只是待價而沽而已,因此這個寓言應該也可以用來解說「用術」的重要。

第三、換個角度來思考,美玉是緊緊地被包覆在石脈之內的,好的人才也往往是被掩蔽在世俗的許多成見下的,例如學歷、相貌、家世、言談、習慣、應對乃至種種不對等的資訊,如何排除這些,直接面對人才的本質,把璞石剖開呢?就算只是要做初步的判斷,本來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保留耐心,聽言觀行,細加考察,總是最基本的條件。

第四、進而,這個故事其實還寄寓一件事情,即:「玉不琢不成器。」這點不管是在供或求雙方都是成立的,一個毛遂自薦的人才一定要有一個認識,要人家賞識,一定要把自己琢磨得夠程度,否則機會一縱即逝,可能一去就不再來了;而求才的一方也一定要有一個認識,世界上沒有專門為了你準備好好的人才的,一定還要經過你的調適和琢磨,因此務請仔細看看,眼前這個年輕人是否稍加調教就可以卓然成才?眼前這個方案是否稍加調整即可成為金雞母?

第五、不過,依照《韓非子》的理論,更重要的應該是「尚法、行法」,設計一套「聽言觀行」、「因才器使」的制度,讓美玉不致被誤判,人才或好的方案不致被漏失,不管供需雙方之人情如何變動,好的人才或方案都能源源而來,適得其所,達成無為無不為的境地。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語言
自訂分類:精神文化
迴響(1) :
1樓. 台灣首`散`
2011/04/29 23:11
佩服.

讀書之樂在此.

闡述的真好.佩服.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