蓴菜(Brasenia schreberi Gmel.)為蓴科(Cabombaceae)的成員之一,分布於北美東部、亞洲及澳洲東部。而在臺灣根據農委會自然資源與生態調查,把蓴菜列為嚴重瀕臨滅絕植物,全台灣目前僅出現在宜蘭的雙連埤、崙埤湖和中嶺池三處處湖泊。具有白色鬚根,莖由泥中橫走之根狀莖生出圓柱狀莖,葉子如橢圓形盾牌,葉柄細長可隨水位深度而伸長,在莖與葉的背面會分泌一種多酚體黏液,以春末夏初時期最多。
蓴菜可以食用,在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曾云:蓴生南方湖澤中,為吳越人善食之。目前在中國大陸成為栽培的食用蔬菜之一,也是日治時期所訂定的宜蘭天然紀念物之一。
一、蓴菜
(一)學名: Brasenia schreberi Gmel.
(二)科名: Cabombaceae 蓴科
(三)形態:多年生草本,浮葉型水生植物,具地下根莖。嫩芽外被一層透明黏
液。葉橢圓形,長5 至10 公分,葉全緣,上表面為綠色,背面為淡紫色,
具長柄。花腋生,萼片3 枚;花瓣紫紅色,3 枚;雄蕊多枚,花藥紫紅色。
(四)蓴菜構造與功能(台灣水生植物﹔林春吉﹔民91):
1、蓴菜的莖葉組織:其組織細胞間隙大而多,可以增加植物在水中的浮力,且
根、莖、柄各部份之導管(輸送水分的管道)不發達,因水份可由植物體之
體表表面攝取,不必靠導管輸送水分,導管部的中心大多變為空隙。(邱錦和
http://myweb.hinet.net/home2/lake02/)
2、黏液構造:蓴菜之植株上有著豐富的黏液(參閱圖3-3),其分部主要位於沉
水部份之幼葉、莖以及葉柄。此構造的主要有防禦的功能。
圖3-1 蓴菜 圖3-2 蓴菜整株型態 圖3-3 蓴菜黏液組織
(五)食用:蓴菜主要食用之部位,分為嫩莖與嫩葉,其中又以沉水之嫩葉,富
有豐富之膠質黏液,所以大部分都以嫩莖與嫩葉作為菜餚,及加工食品的主要
食用部位。
(六)保健效果:蓴菜或作莆菜,屬蓴科的一種水草。採摘其尚未露出水面的嫩
葉食用,古人所謂苑鯨風味中的“蓴”為有效的抗菌消炎、清熱解毒藥,適用於
感染性炎症發熱,如乳腺炎等,對於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有卓效。
蓴菜(brasenia schreberi),又名「水葵」,水生宿根草本。葉子橢圓形,深綠色,長約6至10公分,浮生在水面,嫩莖和葉背有膠狀透明物質,夏季抽生花莖,開暗紅色小花,嫩葉可食用,《詩經·魯頌》提到:「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
[2]。晉朝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3]自古吳人好蓴菜,宋朝陳普《秋日即事詩》中提到「季鷹自是知機者,一念蓴鱸便到吳。」
蓴菜本身沒有味道,勝在口感的圓融。中國的江蘇太湖、浙江蕭山湖和杭州西湖有蓴菜生長。蓴菜在台灣幾已絕跡,過去多產於日月潭[4],後來發現密生崙埤池亦有蓴菜。蓴菜本身含有豐富的透明膠質,《本草綱目》記載蓴菜具有腸胃方面之保健效果。
維基物種中的分類信息:
[編輯] 注釋
1. ^ 三國東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說:「茆與荇菜相似,江南人稱蓴菜或水葵。」
2. ^ 《世說新語·言語篇》: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云:「有千里蓴羹,末下鹽豉耳!」
3. ^ 《晉書·張翰傳》
^ 《雲林縣采訪冊》記載:「朝經水沙連,暮宿大坪頂。……其上多白雲,其下產蓴莛。」蘭陽特有植物『台灣蓴菜』相傳在日據時代,曾以『台灣蓴菜』上供日本天皇,『台灣蓴菜』在崙埤自然保護區保有生長環境,探訪傳說中的『台灣蓴菜』故鄉『崙埤』。
『台灣蓴菜』
『台灣蓴菜』在崙埤地理環境特性
生長『台灣蓴菜』ㄟ崙埤,位於雪山山脈主要稜線的南側,崙埤部落與哈盆部落之間的原住民中嶺越古道附近;海拔高度約820公尺,地質上處崙埤橫移斷層帶上斷層裂谷,為始新世西村層;土壤結構是硬頁岩與變質砂岩之薄互層。谷口朝西北,以斷層漏洞調節水位,有「水伐作用」控制水陸植物互動的消長現象,是台灣湖泊演替末期前的最具典型內陸池沼濕地。
『台灣蓴菜』生長在屬於楠楮林帶之池沼植物社會 :森林植群上層有長葉木薑子,紅楠型;中層則是山龍眼、山桂花、鵝掌藤、牛奶榕型;下層為琉球雞屎樹、柏拉木型;地被植物以水鴨腳、觀音座蓮型為多。伴生在『台灣蓴菜』ㄟ水域植物有 :野菱、眼子菜、南方狸藻、 春蓼、八字蓼、 戟菜蓼、小箭葉蓼、卵葉水丁香、心葉母草、半邊蓮、 圓葉山梗菜、 連萼榖精草、水竹葉、竹葉草、東亞黑三稜、燈心草、 錢蒲、七星斑囊果薹 、 水毛花、浮藎、吳氏柳葉諾、針藺、金髮蘚、如意草、泥炭苔,隨物候變化四季有明顯更替消長。
崙埤優良的生長環境,豐厚的有機腐植沼泥滋養『台灣蓴菜』,粉紅色的花海,是台灣生態界的特有珍稀勝景。
『台灣蓴菜』又名水凍,經科展奪首獎松山工農陳暉凱研究,有抗癌美容 的功能效果,研究得知淬取自蓴菜根莖部位的沒石子酸成份,對金黃葡萄球菌有輕微抑菌效果,自莖葉淬取的多種黃酮類成分,有美白成效,另一種多酚類則對大鼠神經細胞瘤有抑制作用。
『台灣蓴菜』持徵:這種多年生草本水生浮葉植物,屬蓴科,長而細的白色鬚根,莖由泥中橫走之根狀莖生出圓柱狀莖,莖上葉互生,葉子是橢圓形如同盾牌,葉表面綠色有光澤,葉下面暗紫色,葉柄細長可隨崙埤水位深度而伸長,生長在埤中間的葉柄可長達四公尺,淡紫至灰綠色,在莖與葉的背面(尤其是幼嫩部份)會分泌一種多酚體黏液,以春末夏初時期最多,夏初(五月下旬至六月中旬)自葉腋長出紫紅色花,,花梗長,自葉腋生出,先端著生一花,由暗紅色同大的3枚萼片與3枚花瓣而成,開花時花梗能伸長露出水面上或隱沒,種子有胚乳,萼片3枚,花瓣3枚。
『台灣蓴菜』水中生存策略,它的中空莖組織,細胞間隙大而多,且根、莖、葉柄各部份之導管(輸送水分的管道)不發達,因水份可由植物體之體表表面攝取,不必靠導管輸送水分,所以導管部的中心大多變為空隙,儲存空氣增加在水中的浮力與氣體交換。
參考木草剛目作者李時珍云:蓴生南方湖澤中,為吳越人善食之。春夏嫩莖末葉者名稚蓴;葉稍舒長者名絲蓴;至秋老則名葵蓴。花嫩葉旋捲未展開時,外被以透明黏液,為洋菜凍,可採作羹湯,味極鮮美,為菜餚中之珍品。其嫩葉可供食用;採鮮葉搗爛,敷治疔瘡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