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得很好,筆者頗表贊同,茲摘錄重點如下:
若論「追求」,「Stay Hungry」的「飢餓」確實是「追求」的動力。追求什麼?可能是「知」──知識,但也可能是「創」──創造、創新,也可能是「思」──新思想、新觀念,是「真」──真理、正義,甚至可能是「財」──財富,以及其他種種。
「Stay Foolish」亦然,如果它的原意是「虛心若愚」,可以斷言,賈伯斯絕不會引其為座右銘。眾所周知,賈伯斯從來就不是一個「虛心」或「謙虛」的人,賈伯斯之自信,近乎「自負」,乃至「狂妄」,翻譯成「虛心若愚」,簡直可說是對賈伯斯的「羞辱」。在賈伯斯那裡,與其譯成「虛心若愚」,不如譯成「執著若愚」、「固執若愚」更恰當。和「Hungry」一樣,增譯「虛心」,反把「Foolish」原蘊的可能性給完全扼殺了。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的譯文,是自覺不自覺地以己民族的文化觀念錯解英語格言,既歪曲原意,也不符賈伯斯風格,更違反美國人的「文化民族性」,如此武斷置入自己文化觀的翻譯,率直地說,是一種「文化強暴」。
「Stay Hungry,Stay Foolish」究竟應該怎麼翻譯?符合「信、達、雅」的譯文,可以是「恆持飢渴、永保愚傻」。「渴」是「thirsty」,已屬增譯,但主旨並不違「信」,故無大礙。
英文轉譯中文,在過程中被畫蛇添足或被扭曲原意的例子不會很少見,以 << Wellspring of Knowledge >> 這本原文書為例 (中譯本叫做 << 知識創新之泉 >>,由遠流出版),其中的 Not-Invented-Here Syndrome 被翻譯成「我們不必從事二度發明」,也是一個被「畫蛇添足」的範例。
有時候,筆者在閱讀已經過世的名畫家之作品解釋時,心裏也會閃出這樣的念頭:
針對 "Stay Foolish" 這句話,筆者的延伸思考如下:
有部分網友認為 Stay Hungry 與 Stay Foolish 的翻譯要根據當時的 context,也就是當時攸關的時空背景以及情境等等;然而,看了 Steve Jobs 在 Stanford University 的現場演講 ── 三個主題分別是 "connecting the dots"、"love and lost"、以及 "death",其中第一個主題是講說:「有些事情看來是沒有功利效果,就金錢或名聲上看來是毫無助益,但這些事情有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點,有可能在不遠的或遙遠的將來會被連接起來。」第二個主題是講他創立 Apple 卻又被 Apple 的董事會所開除,以及他確認與堅持「做自己所喜歡做的事」、並持續地做下去的過程;第三個故事是在講他罹癌的經過,並從中點出人生苦短、不要浪費時間活在他人的刻板期待中、不要讓他人的意見等雜音淹沒了你內心的鼓聲,把每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來找出你所喜愛或最重視的事情。Well,這三個主題與「努力地追求知識」以及「謙虛」根本沒有任何的關連,然而部分網友卻認為該 context 與「努力地追求知識」以及「謙虛」是有所關連,真的是令人不解!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最受歡迎的中譯版本 ──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確實是一個失真的翻譯。就整個 Context 來看,這兩句是出自 1960 年代嬉皮雜誌 <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 的封刊版背面,而嬉皮文化的主軸是「和平」、「愛」、以及「反對戰爭(越戰)」,外加一些受到東方哲學影響的「修身」與「吃素」等等,後期的發展則染上了「大麻」與「迷幻藥」;綜觀嬉皮文化的發展,它跟「求知」與「虛心」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八竿子打不著,加上 Steve Jobs 向來桀傲不馴、個性暴躁、出言刻薄、罵人不留情面,連其自傳都披露 Apple 公司裡面設有「創傷治療長」── 該職位是由某位 Intel 創辦人的老婆擔任,其職責是專門對「被 Steve Jobs 罵過之後產生心理創傷或失去信心的員工」做心理輔導;據此,那「求知」與「虛心」就顯得相當地「畫蛇添足」,看起來應該是譯者根據中國人的文化或價值觀添加上去的 ── 因為中國人尊崇「求知」與「虛心」。
再者,Steve Jobs 也沒有很「求知」。Steve Jobs 是一個 Leader,一位具有 Vision 以及「現實扭曲力場」的 Leader;Steve Jobs 喜歡挑戰市面上主流產品的設計哲學,他喜歡試著去冒險,他會去瞭解最新科技的發展,明瞭整體科技的梗概,但本身並不喜歡去鑽研其中的進階知識與技術細節;Steve Jobs 對於「某項最新科技在哪方面擁有應用潛力」具有卓越的洞察力,對於產品的規格總是有著「高標準的簡約」之堅持,但其本身並不具有 Technical Prowess。實際上具有「好學不倦的求知慾」以及「Technical Prowess」的人,是他的創業伙伴 Steve Wozniak。
最後,就 Steve Jobs 的個人特質、生平事蹟、以及當時演講的主題與情境 ("connecting the dots", "love and lost", and "death") 而言,「追夢若飢」(對於「實現夢想」有著非常強烈的慾望,就像肚子餓了很想吃東西那樣) 以及「執著若愚」(執著於實現自己的夢想執著到近乎愚蠢),應該是個信達度較佳的翻譯版本。
備註七:想要一睹自然流露的謙沖自牧之風采,可以觀賞 2012 年的紀錄片 <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 (臺灣將此紀錄片譯為 <尋找甜秘客>),主角的名字是 Rodriguez;自然流露的謙沖平和,跟教條式中華文化所壓鑄出來的謙虛,兩者是有差別的!
備註八:摘錄自 < La La Land > 的 < The Fools Who Dream >
Here`s to the ones who dream
Foolish as they may seem
Here`s to the hearts that ache
Here`s to the mess we make
A bit of madness is key
To give us new colors to see
Who knows where it will lead us?
And that`s why they need us
Here`s to the fools who dream
Crazy as they may seem
Here`s to the hearts that break
Here`s to the mess we make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7樓. 陳重嘉2022/09/11 13:42今天是 2022 年 9 月 11 日,因為本人觀點與立場的政治不正確,造成本人許多文章的按讚數被清掉,以及 Feedback 無緣無故被砍掉(大約是在 2022 年 2 月到 3 月間的事情)。還好本人有截圖存檔過,在此還原當時的 Feedback,好讓讀者在閱讀本人在迴響裡的回應時,才不會看得一頭霧水。
- 6樓. 陳重嘉2018/03/18 10:35
一位高中小女生留言說她沒有被說服,她認為把「Stay Hungry、Stay Foolish」翻譯成「求知若飢、虛心若愚」是翻譯得很好,而且也是事實。
這篇文章沒有要說服誰,也沒有要讀者認同,部分讀者認為「求知若飢、虛心若愚」翻譯得很好而且也是事實,筆者對此沒有意見,只是筆者的看法與這些讀者不同,而且認為「求知若飢、虛心若愚」是個頗為失真的翻譯,完全不是 Steve Jobs 的個人特質。
瞭解 Steve Jobs 的生平與個性,以及他年輕時參加嬉皮文化活動的背景 ── 主軸是「和平」、「愛」、以及「反對戰爭(越戰)」,就會明瞭那最受歡迎的中譯版本是「畫蛇添足」。
沒錯,他的演講是對著大學生而演說的,但內容全都是他的人生經歷 ── 三個重要的人生經歷,結語當然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把結語硬拗成跟「求知」與「謙虛」有關,除了偏離原意之外,也讓部分瞭解 Steve Jobs 生平的人感到有些憤怒或非常憤怒,例如網路上就能查到某位網友針對這失真的翻譯而所寫的「求知個頭、虛懷個屁」之短文,這措辭當然是強烈了點,不過還真傳神!
- 5樓. 陳重嘉2015/11/20 14:02中華文化不喜歡驕傲與自大,認為「驕者必敗」;實際上,驕者不盡然必敗;驕者有可能比較不願意聽實話、自我檢討的次數與頻率有可能較少,但不見得必然必敗,成功與否,還是得端視整體戰力。
Steve Jobs,一個會大聲辱罵企業伙伴是「一群該死且沒有陰莖的混蛋」、一個會問應徵者第一次性經驗年齡以及是否仍為處男、一個會暗幹好友應得的獎金而把大部分的獎金放進自己口袋的成功創業家,其種種黑暗面的行徑,在在都不符合中華文化對成功人士的刻板描述,由於無法打從心底接受這樣的人竟然會成功,所以翻譯者在中華文化的壓力下,就強行地將不相干的「好學不倦的求知慾」以及「謙虛」等套在 Steve Jobs 的身上、套在他所做的結語上。
李國政先生講得沒錯,這樣的翻譯是一種文化強暴,同時也顯露出中華文化偽善造作的一面。
- 4樓. 陳重嘉2015/11/20 13:57Steve Jobs Short-Changed His Best Friend on a Bonus
Steve 任職 Atari Computer 時,找了他的好朋友 Steve Wozniak 來幫忙研發一項叫做 Pong 的產品,Atari Computer 對 Steve Jobs 做承諾,只要 Steve Jobs 能如期完成 Pong,規格符合預期,而且具有效率,就會給他的團隊一筆為數頗大的賞金;Steve Wozniak 如期完成了產品 Pong,但 Steve Jobs 卻對 Steve Wozniak 撒謊,把實際的獎金金額講成很少的數字,然後把大部分的賞金放進自己的口袋裡。
2007 年,Steve Wozniak 的 << iWoz >> 自傳出版,當 Wozniak 談到這段往事時,他說他不會為此事感到生氣,但還是會有點在意 Steve Jobs 對他撒謊並拿走了大部分的賞金。 - 3樓. 陳重嘉2015/11/19 22:53A Different Kind of FDA
Walter Isaacson 在 << Steve Jobs >> 書中寫到一則 Steve Jobs 與其硬體伙伴在合作遇到不順利時(因為這家晶片公司似乎無法如期交貨),在自家公司內部裡咆哮的情景:
Jobs stormed into a meeting and started shouting that they were “fucking dickless assholes."
大意:Steve Jobs 怒氣沖沖地步入會議室,大聲咆哮「他們都是一群沒有『陰莖』的混蛋」。
最後,這家晶片公司如期交貨,並且自豪地在晶片封裝的外面,包了一層印有 "Team FDA" 字樣的封條。 - 2樓. 陳重嘉2015/11/19 22:50BusinessInsider 網站上有一篇 "16 Examples of Steve Jobs Being a Huge Jerk" 文章,讀者可自行參考。此外,透過 Google 鍵入 "Steve Jobs Dark Side" 或 "Steve Jobs Bad Character",也可找到不少資料
- 1樓. 陳重嘉2015/11/19 21:57
Steve Jobs Would Harass People Interviewing for Work
Steve Jobs 曾經對應徵者做出這樣的事情:
Steve Jobs: 你幾歲的時候失去童貞?
應徵者:(沒有答話,驚訝到答不出話來)
Steve Jobs: 你還是處男嗎?
應徵者:(沒有答話,看起來有點緊張、有點侷促不安)
Steve Jobs 見應徵者不答話,再問
Steve Jobs: 迷幻藥你吃過多少次?
應徵者:(還是沒有答話,臉色因尷尬而轉紅)
一同參與面試的其他兩位公司主管 Smith 與 Hertzfeld,趕忙打圓場,Hertzfeld 隨即轉移話題,詢問應徵者有關 Technical 方面的問題。
應徵者回答時的音量與語氣有點小聲、有點單調,此時 Steve Jobs 大叫:「Gobble ... Gobble ... (雄火雞的叫聲)」,企圖干擾應徵者的回答。
此時應徵者站了起來,說了一句「我應該不是你們要找的人」,隨即開門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