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僧,即以僧團和證悟的聖者為修道的助伴,從今往後,無論順境、逆境、快樂、悲傷、安適、怖畏,直至成佛之時,不捨棄僧寶,不依止其他的團體。
為圓滿地皈依僧寶,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修行中不依止外道團體,也就是說,在修行中不以其他宗教、教法團體作為自己的歸屬、依靠之處,不以他們傳講的教法、見地、理論作為自己的指導。
普通人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皈依之後應該避免和見地、生活方式與佛法完全抵觸的人相處。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要排斥、輕慢信仰其他宗教的人。
法王如意寶在《懷業時語講記》中開示,若無極大密意,不應譭謗外道。如果能常常與志同道合、信仰三寶的人在一起,在聞思修上互相幫助、鼓勵,修行上一定會有更快的進步。如果不得不跟信仰與己不同的人交往,我們可以在尊重其信仰、關懷其需求的同時,堅持自己的信仰和修行。但是對詆毀、褻瀆正法,譭謗、侮辱上師的人,無論其宗教信仰為何,都應當遠離。
第二、皈依僧是皈依僧團,而不是單獨的某個僧人。
授戒師是代表佛陀教下的整個僧團為我們傳授皈依戒,所以我們得戒之後應該尊一切僧人為師,對出家人平等恭敬。
有人覺得尊證悟的聖者或者持戒精嚴、聞思圓滿的僧人為師沒問題,而要尊沒有開悟或者顯現上戒律不太清淨,學識、修養各方面不太理想的普通僧人為師,心裡就不怎麼能接受了。這個問題應該這麼看:首先,我們自己沒有神通,無法知道誰是開悟的聖僧誰不是,況且很多大成就者一生都隱藏自己的證悟功德,示現平凡的形象,甚至示現一些不如法的行為,僅從外在的表現是很難判斷一個人的內證功德的,所以我們不要急於下結論,最好是觀清淨心,把一切顯現觀為清淨。
其次,僧人剃鬚髮、著僧衣的形象是僧寶的形象,我們禮敬這個形象是在禮敬僧寶。僧衣是僧寶所依,僧衣上即使一片布也是佛弟子恭敬的對境。以前,薩迦五尊之一的根嘎釀波大師路過一條小河,看見一群小沙彌脫了衣服在河裡玩耍,大師對小沙彌說:“諸位僧人請穿上法衣,讓老居士我向你們頂禮。”這個小故事一方面展現了根嘎釀波大師的風範,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僧衣的尊貴。一個人,且不論他自身的功德如何,只要穿著僧衣,就堪受禮敬。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賢劫千佛在金剛座示現成佛時,形象都示現的是出家相,可知出家形象本身具有殊勝密義和加持力。
再次,自己對之有信心的出家師,要多去親近、隨學;沒有信心的,則不用太接近,以免自己忍不住又生出許多煩惱,但也不要批評、譭謗,還是應該恭敬,在家人對出家人應有的禮數還是要做到。
現在很多人看不起出家人,覺得人窮困潦倒、走投無路了才會出家。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和偏見。
在藏地,自古以來,僧侶都是備受尊敬的。每個家族甚至每個家庭都會挑選自家最優秀的子弟出家為僧。在南傳佛教國家,僧侶也是普遍受到社會的尊敬。每天當僧侶排隊到城中人家次第乞食的時間到來,人們都會拿出特意準備的清潔美味的食品和各種供品,在路邊恭候,向僧團做供養並獻上自己虔誠的祈禱和祝願,日復一日。這樣的傳統從釋迦牟尼佛住世那時保留至今。漢地也有“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的說法,出家被認為是了不起的舉動。自佛法傳入以來,上至王侯,下至普通百姓,都欣然信佛、學佛,尤其社會的精英知識階層,多深入研學佛法,對出家人以師禮對待,這種情形延續了千百年。
第三、不能因為個別僧人的言行而否定、譭謗整個僧團。
如果沒有僧團結集佛陀的開示,延續護持佛法,弘揚法門,化度眾生,我們就不可能在佛陀示現滅度後兩千多年仍然有機會接觸、修學佛法,走上解脫輪回的道路。對此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的僧團,我們應深深感恩,不要把個別僧人的言行擴大到整個僧團,簡單粗暴地斷定佛陀教下的僧團不值得信賴、依靠。
皈依是修行的開始,是修行的過程,也是修行的結果。皈依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真誠地皈依三寶,今生可遣除一切損惱,後世將解脫輪回的痛苦,獲得圓滿覺悟。《無垢經》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滿虛空界,彼將勝虛空。”希望大家入佛門後,常勤精進,隨念三寶,頌揚皈依的功德,勸人悉發皈依之心,以報答佛恩,惠利群生。
文章恭錄自--《生命這出戲》 作者:希阿榮博堪布
菩提洲網站:http://www.ptz.cc/plus/view.php?aid=50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