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4. 皈依的方式:誓言與修行
2017/11/05 17:37
瀏覽1,14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皈依的方式包括誓言皈依和修行皈依。

  誓言皈依是在佛像、經書等三寶所依面前,由戒律清淨的出家人主持皈依儀式,念誦儀軌,受持皈依戒,發誓從此以後以佛為導師、法為道、僧為道友,永不捨棄三寶。以後在平時則可以自己於皈依境前念誦皈依偈,溫習皈依的誓言。

  修行皈依是依照這個誓言,在實際修行中唯一隨學三寶。

  社會上很多人認為心好就行,不害人就是第一好人,何必學佛。大家可以靜下心來誠實地省察一下自己的言行,起心動念總不離貪嗔癡,如何能誇口說心好?每一天的所作所為,有意無意間給眾生造成了多少惱害,有多少不予取的行為,說了多少妄言綺語,又如何能自詡為好人?不學佛,不知道看護身心,不知道圓滿的因果取捨的道理,如此在不知不覺中造業,循業流轉,不由自主,終究是既不能利己也無法利他。

  關於皈依,有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內心皈依最關鍵,只要心裡皈依就行了,不必那麼注重形式參加皈依的儀式。這個想法只有部分正確。

  有皈依的願望,在心裡發誓皈依三寶,的確非常重要,但是要獲得圓滿無缺的皈依戒體還需要其他條件:皈依戒一般而言要在三寶所依前求受,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要在佛像、經書前,由授戒師按照儀軌傳授皈依戒。其次,在授戒師傳戒時,求受者對自己已經獲得了皈依戒體有一種確信。這確信是很關鍵的,若只是對佛教有好感,有皈依的願望甚至決心,但沒有如法的皈依儀式,你就不會對自己已得戒體有確信。換句話說,你內心對自己是否真正算皈依了三寶這一點是模糊,不能確定的。

  如法的皈依儀式,皈依的願望,皈依的誓言,得戒的確信,這些條件缺少任何一個,都不能獲得圓滿無缺的皈依戒體。戒體無形無色,是否得到戒體,外在很難判斷,而得戒者心裡自有了知、確信。

  是不是皈依了,要看有沒有得到皈依戒,不在於是否有皈依證,然而也不能因此就徹底否定皈依證存在的意義。對一些居士來說,小心珍藏的皈依證寄託著他們很多的情感,其中有對三寶的信心,有對自己的鞭策和鼓勵,有精勤持戒的提醒,或許還有某段歲月的記憶。這樣一張皈依證對於他們就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或是向人炫耀的資本。

  此外,皈依證上一般都印有佛像、經文,縱然它沒有別的作用和意義,僅憑上面的佛像、經文等,就該是佛弟子恭敬頂禮的對境。

  所以,我們看問題不要走極端,要麼認為皈依證必不可少,要麼認為皈依證一無是處。其實,皈依證有也好,沒有也好,只要受了皈依戒,就是三寶弟子了。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摩》中,皈依的儀軌是這樣的:求受者頂禮三拜,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前,蹲踞或長跪,合掌,跟隨授戒師說皈依戒語:

  大德一心念我,我某甲(各稱法名或俗名)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請大德,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攝我為受三皈戒居士。(重複三遍,在第三遍念到“攝我為受三皈戒居士”時,授戒師彈指,這個時候每個受皈依的人一定要觀想在聽到彈指聲的同時,自己獲得了圓滿的三皈戒體。)此乃方便(授戒師說),善哉(受戒者說)。

  這是佛陀親口宣說的皈依三寶的誓言偈文,意思我簡單解釋一下:

  皈依佛,兩足尊:

  “兩足”指長有兩足的有情。“尊”是殊勝、尊勝的意思。“兩足尊”即兩足的有情當中最尊貴殊勝的。

  皈依法,離欲尊:

  “欲”是指擾亂眾生的心,使眾生心不調柔、不自在,與解脫、圓滿覺悟相背離的所有煩惱障、所知障等障礙。在所有對治“欲”的方法中,法寶是最為殊勝有力的方便。

  皈依僧,眾中尊:

  “眾”指集會、團體。僧人和合共住,成為僧團,全身心投入佛法的修學,護持延續法寶,功德不可思議。在所有團體中,最尊貴、殊勝的是僧團。

  究竟上,佛、法、僧三寶是一體的,不能在三寶之間有取有舍。比如,只皈依佛寶、僧寶,不皈依法寶,認為聞思經論是不必要、沒意義的;或者只皈依法寶、僧寶,不皈依佛寶,認為禮佛、供佛、憶念祈禱佛寶等近似迷信舉動,只有無知無識的人才做,而有學識的人是不會那樣做或不必要那樣做的。

  每個人的習氣、愛好不同,有人喜歡念佛,有人喜歡聞思,有人喜歡參禪,但不論以怎樣的方式修學,都應完整、平等地禮敬、供養、皈依三寶。

  平時應該常常想:“無論苦樂好壞,我都一心一意皈依三寶。”

  經歷順境,當了知這是三寶的慈悲加持。佛在經中說,世間安樂、美好的一切,乃至烈日酷暑中的習習微風,自相續中生起的一刹那善念,都是佛的悲憫與加持。

  經歷逆境,當祈禱三寶加持自己有勇氣、有耐心,懷著慈悲去面對困境,並且了知目前所經歷的困境是自己往昔造作惡業感應的結果,因為三寶的加持,重罪輕罰,自己才能在有承受能力的今生此時感受果報,清淨惡業。

  為什麼在一切苦樂際遇中都應感念三寶的恩德呢?

  我們經歷的一切都是自己之前造作的業因在條件成熟時顯現的果報,現在的安樂是之前(包括今生和前世)行善積累了福德的結果,而因為佛的教化我們才知道行善。

  久遠劫以來,無數佛出興於世廣轉法輪,開示解脫乃至圓滿覺悟的道理。在無盡的輪回中,我們必定曾經有幸值遇過佛,接觸過正法的光明,或者無意之間禮敬、供養過三寶,種下了善根,不論這善根多麼微小,都會在我們的識田中留下印記,因緣成熟時便會結出善的果實,我們因而感受安樂,生起善念,做出善的舉動。

  有的人雖然現在不信佛,但心地善良,常行善法,這便是他們的習氣使然,在阿賴耶識中有善的種子,而這種子是無始以來在三寶前播下的。有了善因,在因緣具足時才會有善果。

  比如受用豐足的因是供養三寶和佈施眾生,如果從來沒有上供下施的話,今生即使再怎樣勤苦勞作、算計籌畫,也很難有豐足的財富、受用。

  大家日常生活中可以去觀察,人與人在福報受用上的差別很大,並且這種差別不完全是分配制度、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個人性格、勤奮與否等決定的。當然這些因素也會發揮作用,這些是緣,要與因和合才會顯現果報。

  現在經歷的逆境,像疾病、貧窮以及種種磨難,也都是前世今生造作了惡業,種下了惡因,如今因緣成熟顯現的果報。

  像著涼感冒這樣的小病,如果沒有要感受病苦的業存在,即使緣全部具足也不會感冒。別的疾病也是這樣,相同的影響因素、相同條件下,有的人會得病,有的人不會。生病與個人體質強弱也沒有必然聯繫,有時身體素質很好的人也會得重病。

  無論什麼都要因和緣具足才能顯現,生活中其他的困境也是如此。

  當我們遇到困難,一方面要知道這是因緣具足的顯現,自己之前造作的因加上各項條件成熟了;另一方面要感謝三寶的教導和加持,自己現在斷惡行善、謹慎取捨,使得各種緣向善的方向改變。就像一顆種子要最終結出累累碩果,必須有適當的土壤、陽光、雨水等條件才行,否則結出來的果實就不好。同樣的,我們改變了緣,之前的惡因結出的苦果必定也隨之改變,儘管依舊是一枚苦果,但它的大小和苦澀的程度已經是改善了太多。

  我們無始以來肯定造作了無數下墮三惡道的業,而現在由於佛的悲憫加持,我們努力懺悔業障、積累福德,一些本需在三惡道感受的漫長而劇烈、無法承受的痛苦,便在今生以比較短暫、微弱、可以忍受的形式顯現。

  你或許會說,好吧,生活中的遭遇可以這麼去理解,可是像享受溫暖的陽光,感受清風拂面,這也是由於三寶的悲憫加持嗎?陽光、樹蔭、風這些不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嗎?

  其實,我們作為人所覺知到的一切,只是人道眾生面前的顯現,而在其他有情的境界中不是這樣。比如太陽、月亮,在人的境界中是天經地義、不以人的意志為改變的存在,而在中陰身的世界裡卻根本不存在太陽、月亮。照在我們身上煦暖的陽光,照在一些餓鬼道眾生身上卻冰冷徹骨。人類眼中如水的月色,在一些餓鬼道眾生的覺知中卻是燃燒的火焰。人所覺知的水,在天人的覺知中是甘露,餓鬼道眾生覺知的是膿血,地獄眾生覺知的是鐵漿。

  我們在此時此刻能感受到的種種美好、愉悅的事物之所以是現在這樣,完全是因為我們在人道。我們今生能投生在人道,是因為往昔積累了善根福報,而能積累善根福報,是因為無始以來諸佛出興於世使我們或遠或近地有了積累資糧的機會。

  有幸在今生再次值遇佛法,我們要倍加珍惜,不再錯過解脫的機會。一心皈依三寶,行住坐臥、時時處處隨念三寶。享用飲食時,將三寶觀想於自己喉間,以飲食的美味作供養。入眠時,意念三寶,觀想三寶安住在自己的頭頂,心中充滿了信心。看到美妙的景色,在心裡將此情此景供養三寶。得到任何好東西,心愛之物,都誠心意念供養三寶。

  在白天的種種情境中能不忘皈依三寶的話,在夢中遇到急難恐怖時也能皈依三寶。如果在夢中能做到這樣,那麼在中陰界也很容易做到。如此一心一意隨念皈依三寶,今生來世都會在安樂中。

  如果暫時還做不到這樣,那麼至少要做到不捨棄三寶,這一條可以說是皈依戒的底線。

  很多人站在佛門外面猶猶豫豫不敢皈依,主要是怕皈依後有太多約束,從此再也無法擺脫。皈依的確是一件應該慎重對待的大事,皈依之前要認真考慮,看自己是否能做到不捨棄三寶,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皈依。

  有人說佛教是最講民主自由的,皈依之後如果發現佛法不合自己的脾性、意樂,不想繼續學下去,完全可以再去皈依別的宗教,不會有人阻攔。的確,佛教不會限制信徒的自由,如果有人皈依三寶後又捨棄三寶,什麼都不信了,或者改信別的宗教,他完全有這個自由,但是捨棄三寶是違犯皈依戒的,破戒會有破戒的果報,因果不虛,自然感降,不是人為的懲戒,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感應的必然後果。我知道這麼說肯定會讓一些人失望。

  我們前面講過,皈依戒其實是比較容易守的,只要不捨棄三寶就沒問題,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那實在也沒有別的方便之法可打消一些人的顧慮了。

  皈依是許下依止三寶的諾言。常言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世間做事也講究信守承諾,說到做到,最好不要變來變去,這是常理、常情。學佛也是這樣,守住諾言並不是什麼不可達到的不合理的要求。

  至於進入佛門後會不會發現沒什麼可學的。這個顧慮大可不必。佛門有教無類,不論什麼樣的根器、意樂都能找到相應的法門。佛法浩如煙海、包羅萬象,一切世間出世間的知識、智慧都盡在其中,可學的太多了。若是真心求學,不怕沒的學,只怕學不過來。

文章恭錄自--《生命這出戲》 作者:希阿榮博堪布     
菩提洲網站:http://www.ptz.cc/plus/view.php?aid=50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