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錄」是道源法師(一九00~一九八八)在海會寺講金剛經之全部經過錄音,後請廣化法師高足淨觀法師著成講記,連續登載在菩提樹雜誌,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二月恭印成書。
老仔沒有慧根,但閱讀此講錄淺顯易懂,兹摘載部份提供有心向佛的格友們分享,也是功德一件。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的經心,也是金剛經的經眼。每一部經都有他最重要的核心,這個核心的句子,也就是全部經文的經心。這等於一個人的五臟六俯以心為主一樣,也等於六根中眼耳鼻舌身意的眼睛是最重要的。你心中是不是開智慧眼,就在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你必須深深的把他的妙處抓到,再進一步的拿來受用,你才能會有開悟的一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大家要用心注意,作精深的研究。他是什麼意思呢?了解了這個清淨心是怎樣生,你才能學會參禪,於學教上才會有大開圓解的一天,於參禪才會有個大徹大悟的這一天。現在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公案告訴大家,大家聽過了以後,也就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的重要性了。
禪宗由初祖達摩傳入中國,傳到惠能為第六祖,從六祖後禪宗大興盛,遍佈整個中國,以後就不再稱祖師了,都叫做禪師。中國禪宗分成漸禪與頓禪。漸是漸次性的慢慢由淺人深。一步一步的來,五祖座下的神秀大師在中國北方傳這種漸禪。頓禪是頓超的,由惠能大師在南方傳佈流通此一頓超法門。神秀大師與惠能大師都是五祖弘忍大師座下弟子,一個在北方傳漸禪,一個在南方傳頓禪。這叫「南頓、北漸」。可是以後南方的頓禪大興起來,而北方的漸禪慢慢的消失減退而失傳。因此以後中國已沒有漸禪,中國的禪宗完全是頓禪。禪宗遍及中國後,大多數的寺院都加上了「禪寺」,如「某某禪寺」,少數教下的才叫做「某某講寺」,那是少之又少,這就是禪宗遍於中國的原故。也有一部份的人說,禪宗遍於整個佛教,他代表佛教實踐修行的精神。但是中國頓教禪宗是由誰發揚光大呢?就是由六祖惠能大師。六祖惠能大師的頓教禪是從那裡出來的呢?就是打從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裡出來的。六祖惠能大師從小父親就別世了,母親守節把他辛苦的養大,家裡非常的窮困。他長大以後非常孝順母親,靠砍柴賣來的幾個錢來過生活,生活非常清苦。每天要把山上砍下來的柴鋸好劈好綑好,挑到城裡面去賣,也不是馬上就可以賣得出去的。有一天他把柴挑到路邊,等著買柴的人來買,他站的地方正好是人家的窗口旁邊,此時裡面有一個居士在那裡唸金剛經,六祖惠能大師他是有大善根的人﹙傳說他是三地菩薩再來的﹚。他在那裡一聽馬上就聽懂了,這就是「文字般若」現前,他聽懂了以後就隨文作觀。人家在那裡唸,他就在那裡作智慧觀照,這個觀想就是「觀照般若」。當他聽到人家唸到經文中的一段「諸菩薩摩珂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碰到了他的真心就豁然開悟了。開悟後就不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不跟凡夫的知見一樣。他就進去請問這位居士說:「請問老先生你唸的是什麼經典?」老居士就告訴惠能大師,他所唸的這部經典叫做金剛經。六祖惠能大師馬上開口讚嘆說:「這部金剛經太好了。」老居士很驚奇,一個鄉下打柴的年青小伙子。只有廿歲左右的粗大漢,你怎麼知道金剛經好妮?六祖惠能大師就告訴他示牌,我聽到你唸到經文上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裡突然間就明白過來。居士一聽就說那你講講讓我聽聽看,這個居士也懂佛理,但是沒有六祖惠能大師懂得透徹。聽完後馬上驚訝讚嘆,你這個年青人了不得,真是稀有難見,你是宿世於佛法中有大善根的人,我這金剛經是跟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學來的,看來你是個有大善根的人,你應該再去親近五祖弘忍大師,不要埋沒人才。五祖在黃梅,黃梅在湖北,六祖這時正在嶺南。就是現在廣東少官。惠能大師就說:「我是十分願意去親近五祖大師,不過我家裡還有一個老母親,我家裡很貧窮,只靠著我打柴過生活,我不忍心拋下母親。」此時這個唸金剛經的居士一聽,馬上發了大心,要成就惠能大師的道業就說:「你安心去親近弘忍大師,你母親我會把她接到我家裡住,一切生活的費用我會供養她。這個問題你不用操心,我給你盤纏錢﹙旅費﹚,因為這裡到湖北的黃梅有好幾千里的路程。你安心去好了,一切我都會幫忙你。」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聽到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公案。從這個公案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件事,就是這個最初幫助六祖去黃梅親近五祖的居士,真是太偉大了!要是沒有他的發心幫忙,那時六祖惠能大師的因緣又不知會怎樣。佛門中是講因緣成就的,凡事都要因緣具足。佛法要我們在末成佛道先結人緣,這位居士這一個發心護持成就惠能大師道業的功德,將與日後六祖大興禪宗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同俱,盡未來際永垂不朽。
六祖惠能大師到五祖的會下以後,他還要再進一步的去證明,他在末見五祖以前就開悟了。怎樣證明呢?禪宗不是講經方式,他是上堂說法,大家有問題可以出來請問,他看人家請問的儀式,他也學會了。有一天他出來在法堂的中間叩頭頂禮,就跪下來請問問題,五祖要開口問他,一看之下才發現這年青人不是出家人,還是個在家居士而已,就問惠能:「你從那兒來?」,惠能說:「我住在嶺南。」這時湖北是中國的最內部,文化水準算是很高的地方,嶺南是個文化落後的地方,是獠族所住。「獠」字是一個不尊敬的名字,五祖為了要試探他的根機就故意說:「原來是個獠子。」下面的答話,就證明六祖他已先開悟了。他一聽「原來是個獠子」這句話,是含有輕視他的話,他答得很銳利,馬上答覆五祖,他說:「請問和尚,人有南北,佛性有南北嗎?」,意思是說我住在嶺南,我是獠族,我人住在南方,你五祖住在湖北,你是北方人。人有南有北,佛性有南有北嗎?嘩!這一句是驚天動地的話,六祖惠能這一問,問得五祖宏忍大師答辯不出來。這時五祖心中有數,這個年青人不是簡單的人,不是普通的根器。就說:「看你還是有一點善根,你要來跟我學佛,你要是能夠吃苦。從今天起到樁米房裡去為大眾樁米修福。」然後就派他到樁米房去。因為常住所收的都是穀子,穀子得自己樁,樁米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快八個月了。有一天五祖就向大家宣佈一件事說:「我年紀已老了,不太能再弘法,你們那一位要是已經明心見性了,就可以接我這個祖師位。叫你們自己說出來,你們可能不肯,那麼你們可以寫個偈子給我看看,我就會知道,你如果明心見性了,我就把我祖師位傳給你。」要傳祖師位給人是佛門中一件大事,這時候五祖會下沒有一個明心見性的,大家都異口同聲說:我們不要瞎忙了,不要冤枉多費力氣,我們的教授神秀和尚比我們這些人高明得太多,五祖不上堂,就是教授和尚代理上堂,他時常替五祖說法,我們這些人那一個還
- 3樓.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2011/10/14 17:16聽經
來這裡聽經囉
我很喜歡六祖壇經
常常讀
每次的感受都不同
這句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摸了很久 才弄清楚
- 2樓. 伴霞樓主2011/10/13 13:49用心若鏡
"心" 若能像鏡子一般作用,即無所住。
這「鏡子」譬喻甚好,時時借鏡「觀照般若」,參悟「如何是我的實相」,進而生出「應無所住」的心。弟這樣依文解義沒錯吧! 老仔仔~信手拈來 於 2011/10/14 21:40回覆 - 1樓. 我也可以寫書__是的,你做得到!2011/10/12 11:36談"住"
老仔兄寫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乃是教人 心 見相離相 別住相生心
你引經據典 寫的好
關於住 我曾做筆記:
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心若不住法 道即通流
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
住心觀淨 是病非禪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不住色 聲 香 味 觸 法布施
住相布施:是有所為而為的布施 乃有目的 沾六塵
住(執著不捨)色境即為色境所轉
住心: 無所住心 一切時中 心常空寂 不被諸相所縛 即是無所住心
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者 不住著一處(不執相)及不凝滯不化之意
住 應不住(著相)一切法 不住而住的住於空性於無可住的法性而生清淨心‧
住 有所住而生心 即是妄念 逐境遷移 便著六塵而多所住
住 所謂無住者 乃隨緣而住 亦即無心於住 隨住而實無所住
我把筆記上抄錄下來 即如一首詩
"百花叢下過 片葉不沾身"__雖沾 不住沾 故無沾 故無住
可是我還是有住而生其心 故擾亂心靈耳
老哥!您的筆記是研究生級,弟才剛上小學,看無。「鴨仔聽雷」你知嘛,啊阮是貓仔看紙頂一堆豆芽,哈哈!趣味啦!實在話講,心靈之學如佛學研究,小弟一向因忙於凡事故而不甚用心,即老才思翻頁,慢慢來吧!別讓弟一下子吞太多不易消化,還未住而生其心,倒先了擾亂心靈耳。 老仔仔~信手拈來 於 2011/10/12 21:0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