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開車出遊, 為了避開高速公路塞車改走替代道路, 自三鶯交流道下, 行駛車流量較少的台三線, 不久就來到了位於桃園縣大溪鎮月眉里9鄰月眉34號的「李騰芳古宅」。 民國95年由二級古蹟修正為國定古蹟, 也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十大民宅之一。
藍天白雲下, 它座落於一大片青綠稻田中, 此時正是金黃稻穗結實累累, 放眼望去道路兩旁盡是青翠金黃, 遊人之心頓時輕鬆舒暢不少。 這段道路並不寬敞, 只有在幾處水溝加蓋的道路段可以稍微雙向錯車; 看到紅底白字的標示牌時向右轉即是「李騰芳古宅」了。
路旁一座整修過的土角厝顯得十分古老。
「李騰芳古宅」左右各有一個院門, 出入口在左院門, 矮牆外有一半月池, 根據簡介資料上所敘述: 早年建蓋房舍時都就地取材, 挖掘泥土來作建材, 待屋舍蓋好後挖掘留下的坑洞就自然形成為池塘, 除了可消防救火之外, 也可灌溉菜圃田地、養魚養鴨、洗滌衣物等等。 水池成半月形, 有著外圓內方的風水格局也有聚財理氣之意。 半月池旁有一空地可以停放車輛。
週末都有定時導覽, 可惜時間不能配合, 只有自己走走看看了。 進入左院門時可拿份簡介做為參考。 月眉李家來自於福建詔安, 祖先於清乾隆年間來台, 李騰芳的父親李炳生因經商致富, 其為人敦厚有禮並熱心地方公益, 家業蒸蒸日上, 盛極一時, 成為大溪當地的富紳。 李騰芳為李炳生的第三個兒子, 本名有慶, 騰芳為官章, 咸豐六年時值四十三歲考中秀才, 咸豐九年捐得貢生, 同治四年中舉人第二十一名。 咸豐十年開始興建李宅, 完成於同治三年(1865), 民國84年修復, 93年10月底對外開放, 民國95年修正為國定古蹟。
李宅外埕有兩對旗杆座及夾杆石均為光耀家族與地方的表徵。
外埕的旗杆座上刻有李騰芳中舉的名次、年代及科別, 象徵家族與地方的榮耀。
在外埕有一單面磚造圍牆, 牆內的白牆黑瓦屋據傳是李騰芳昔日的書房, 門楣上橫批「奎璧聯輝」四個字。
「李騰芳古宅」的建築規模為兩堂四橫屋, 同時具有四合院及三合院的格局。 古宅最高的是廳堂, 即主要的祭祀空間, 其與門廳位於中軸線上, 與左右橫屋環夾成中庭, 這是建築群的核心。 左右橫屋則為起居空間, 佔有大部份的建築面積。 按照長幼尊卑秩序來分配居住, 以符合家庭的倫理。
內埕的北橫屋, 紅磚黑瓦保留客家傳統建築特色。
過水門為內、外橫屋主要入口門。
曲線優美的馬背屋脊, 美化了建築也同時連接了房屋的正脊與垂脊。
李宅的屋脊上共有六對燕尾翹脊, 代表著富貴或功名及第者才有的建築屋脊裝飾樣式, 象徵光宗耀祖之意。
燕尾脊上裝飾有雕工繁複色彩鮮艷的花鳥, 周圍並綴有寶藍色線條, 勾勒出華麗典雅的建築風格。
位於中軸線上的外庭門廳是宅第的主要入口處, 表面呈居中向內退斂的凹壽狀, 並具有避免中庭廳堂直接受到外界干擾的緩衝功能, 有時可用來接待生客的場所。 平日只開兩側的小門進出, 只在重大慶典活動時才打開中門。
李宅建築最精彩的莫過於木雕了, 不但數量多且雕工精細, 各類花草鳥獸線條柔美細膩; 況且李騰芳為舉人, 故宅內也裝飾有不少的書畫, 這些都是李宅的特色。
李宅中屋宇台基最高的是其廳堂, 它是家族祭祀及供奉祖先的所在, 也是整個建築群的核心。
右廂房裡陳設有李宅的建築模型。
今天參觀時除了我們之外, 遊人只有另外兩位, 所以我們也可以悠閒自在的走走逛逛。
李宅裡面大大小小的房間不少, 只有廚房有些物品用具擺設, 其他則都是空的; 重要的如廳堂等都是鎖上的不對外開放參觀。
內橫屋與外橫屋之間都有過水門相通, 除了可欣賞精緻的燕尾屋脊之外, 還有白牆上美麗的綠花窗, 加蓋的水井也有好幾個。
「李騰芳古宅」的建築規模宏偉古色古香, 格局完整, 木刻雕工精緻, 壁畫棟對匾聯蘊含獨特的文人風格以及祈祥納福的謙卑情懷, 更有對後代子孫期許勉勵之意。
輕輕鬆鬆參觀完「李騰芳古宅」, 再開車前往附近的大溪老街逛逛。 所謂大溪老街主要指的是觀光陸橋旁的和平老街。
好多年沒來大溪老街了, 也不記得老街的模樣, 它比三峽老街來的短, 同樣有著略微起伏的地形; 以石材浮雕華麗細緻的吉祥圖案, 完整呈現出巴洛克風格的立面牌樓。
兩旁連棟的建築, 橫正面較窄, 縱面則是十分深長。 平常住家則是紅磚屋搭配紅磚牌樓立面, 商店家則是石雕繁複精緻的歐洲風格的立面牌樓。
提到大溪最有名的是它的豆干; 今天大溪老街遊人如織, 知名的豆干店則是擠滿了購買人潮, 有的遊客當場坐下來品嚐豆干美味, 至於其他的豆花、豆腐酪等名店也是坐的滿滿的, 還有排長龍等待一嚐美味的遊客。
當我們正在享受美味的抹茶豆腐酪時, 突然看到一群穿著不同國家服飾的年輕人走過老街, 趕忙抄起相機拍了幾張遊行的照片, 想想這也許是「大溪鎮文藝季系列活動」之一吧!
老街裡有著古意盎然的各種店鋪, 傢具店裡散發出濃郁的木頭香氣, 更有那現做新鮮的花生糖、黑糖糕、蜂蜜等等誘人的食品, 大溪老街逛起來好吃又好玩。
精雕細琢的福仁宮。
富有傳統建築特色的桃園縣黃氏宗親會。
大溪老街旁的中正公園, 綠樹濃蔭遊人漫步其中暑氣漸消。
公園裡遠眺大漢溪上的大溪橋。
另一邊則是可通車的武嶺橋。
建立於日治時期大正元年(1912年)的大溪中正公園, 原名為大嵙崁公園, 1920年更名為大溪公園, 1975年改名為大溪中正公園, 是台灣歷史悠久的公園之一。 中正公園位於大漢溪河階台地上, 緊鄰大溪老街, 可說是大溪老街的後花園。 公園居高臨下視野寬廣, 老樹花草繁茂, 遊樂休憩的設施完備。
中正公園裡有一蔣公騎馬雕像, 座落於濃蔭密佈的平台上, 英姿煥發生氣勃勃、十分傳神。
桃園大溪觀光資源相當豐富多樣, 山明水秀風景優美, 美味誘人的當地美食, 深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古蹟等觀光景點很多。 今天時間有限, 只有留待他日再來探訪大溪的名勝古蹟。
*相關資料參考自李騰芳古宅簡介。
李騰芳古宅洽詢電話: 03-3886852
桃園大溪老街相關訊息請參考網址: http://travel-taoyuan.tycg.gov.tw/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0樓. 其正2014/08/19 21:00到現在才知道有這一古宅.下次有機會一定去看看.我們是首次參觀這幢古宅, 它也是桃園大溪著名的景點之一, 有空可以去走走逛逛. 重陽 於 2014/08/21 00:21回覆
- 9樓.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2014/08/03 04:06不 知 為 何 ?您 的 推 薦 看 不 到 了
不好意思喔! 我用的新版是寬版的, 也有格友反應是看不到"推薦"鍵, 只有麻煩您到舊版, 就可以看到了. 謝謝格友~ 重陽 於 2014/08/05 00:19回覆 - 8樓. 雲大少爺2014/07/22 16:19好漂亮的老宅!
昔日舉人家~盡顯建築之美
呵呵
大溪老街有日本兵耶
- 7樓. Bianca2014/07/19 11:33
端正大器的古宅院落,蘊含濃濃的文人風格與祈祥納福的謙卑情懷,精緻細膩的木雕裝飾,流露文人的書香雅韻。
在玻璃帷幕建築、炫富豪宅充斥的現代,像李騰芳古宅這樣的文人建築所傳遞的書香價值更顯珍貴!
謝謝重陽帶我們遊山玩水之餘,也豐富我們的精神內涵!
Bianca 說得極是! 當時的讀書人也注重品德, 不但熱心好禮而且造福鄉梓.
現代會讀書的人, 有的人品德卻不見得高尚, 有時想想感慨很多咧!
週末假日隨意逛逛走走!
謝謝Bianca~
重陽 於 2014/07/20 00:36回覆 - 6樓. Rinka2014/07/17 20:25晚安~
幾年前去過,
很高興看到蔣公騎馬像還在!
臨走時經過中正公園旁, 看到蔣公騎馬的雕像, 覺得雕像十分生動傳神, 拍下兩張照片留念!
重陽 於 2014/07/19 00:26回覆 - 5樓. 看雲2014/07/16 01:46
大前年看花博展時參觀了林安泰古厝,好像還沒有李宅這麼多進房屋
舉人這麼受重視,難怪"范進中舉"值得寫篇小說
李騰芳古宅的建築規模為兩堂四橫屋, 具有客家傳統建築的特色, 規模比林安泰古厝要大些, 但是林宅也是典雅精緻, 值得細細品味!
范進中舉的故事是反諷人情的冷暖, 當時的科舉制度, 讀書人不多, 故受人尊重, 考取功名更是不得了的大事呵! 反觀現代人高學歷者, 品德卻不高尚, 看了感慨萬分!
重陽 於 2014/07/17 00:02回覆 - 4樓. divagirl2014/07/15 12:33
您真的時常趴趴走啊
大溪 印象中應該是高中去的吧?
那時有位同學住大溪, 我們一票人去了中正公園還有大溪老街玩
我們也有數十年沒逛大溪老街了! 李騰芳古宅則是第一次去參觀, 兩個新舊景點相隔很近, 都很值得去逛逛走走, 輕鬆自在的消磨半天!
台灣有好些美麗好玩的地方都沒去過, 只要天氣許可, 我家老爺不累時, 都會開車出去逛逛! 文筆不好, 有些景點就算去玩了也寫不出來, 只有藏拙了!
重陽 於 2014/07/16 00:42回覆 - 3樓. 浮生2014/07/15 11:51
這樣的古宅確實有保存維護的必要
屋裡諸多陳設對我而言都很熟悉
久居鄉野的我之前也保留許多先祖所傳古物
直到二十多年前的韋恩颱風才完全毀了
憶起往事總讓人不捨!
參觀李宅時遊人很少, 我們因此可以輕鬆悠閒的細細觀賞其特有的建築之美, 同時也可想像著早年功名富貴之家的生活形態.
感謝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將國定古蹟李騰芳古宅規劃管理的很好!
重陽 於 2014/07/16 00:32回覆 - 2樓. 竹子2014/07/14 15:10
一直很想去李騰芳古宅走走看看,卻一直都沒機會去
每次去都只是匆匆路過,不管去慈湖還是角板山或石門水庫~
謝謝重陽精彩分享!
- 1樓. WWS2014/07/14 13:57夏遊桃園大溪老街 李騰芳古宅
文化豐富 重陽拍得極美!謝謝WWS的歐樂~重陽 於 2014/07/15 09:21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