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詩文的押韻問題
2007/07/06 14:47
瀏覽8,42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詩文的押韻問題

    「韻」是什麼?欲求正解,該到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去找答案。
因為《說文解字》是解說文字意義的經典。可是在《說文解字》中卻沒有「
韻」這一個字,可見在漢朝時代,似乎還沒有「韻」這一個觀念。

    直到梁。劉勰著《文心雕龍》,才說:「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
之韻。」
    本師林尹博士的《中國聲韻學通論》認為:「中國文字,發音謂之聲;
收音謂之韻。結合聲、韻,謂之字音。」
    個人以為,廣義的「韻」,其實就是文字聲音上的一種美感。假如在詩
、文上,適當位置的句尾,以「同一個收尾的字音」(韻)作結,就可以增
加詩文的美感,這就叫押韻。當然也就能達到同聲相應的目的了。

    以國音說,一個字有聲母、韻母、介音、聲調。押韻要考慮的,第一當
然是韻母,其次是聲調,再其次是介音。其實能守住韻母就很好了,但古人
講究平仄,也就是聲調的第一第二聲(平)與第三第四聲(仄)的妥當配置
,所以聲調也要顧。至於介音,也屬於韻,能顧最好,不能就算了。

    現在發生了一個問題:寫作詩文,講押韻,大半是古典文學。而那個時
代的語音,與我們現代的國音,是不完全一樣的。這就叫做「古今音變」。
差異大約有百分之十至十五。以前創作舊文學的人,都主張要用古韻。那就
麻煩。因為古代沒推行國語,各地的人南腔北調,押韻,到底該以什麼作標
準?但是考試又不能沒有標準,所以就有了「韻書」。

    「韻書」是押韻的標準,是把相同押韻的字,歸在一起,謂之「韻」。
然後給它一個名字,叫做「韻目」。把這些「韻目」,按平、上、去、入歸
類,(平聲字過多,又分上、下)就成為「韻書」。作詩文的時候,凡需押
韻的地方,就查「韻書」;所以隨時要抱著一本「韻書」走。

    不僅此也,詩、詞、曲的韻書各不一樣。詩是用劉淵《詩韻》,又叫《
平水韻》,最完整、附帶參考資料最完全的《詩韻》叫《詩韻全璧》。
    作詞是用戈載的《詞林正韻》。作曲是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因為
分別代表了詩、詞、曲不同時代的標準音。

    但是後代的人麻煩了。因為每當想創作的時候,就要先查「韻書」。而
查「韻書」又比查字典還要困難。除非你對古韻非常非常之熟悉,否則當你
千辛萬苦查到一個字是否押韻時,大概創作的靈感也就沒了。這可能是當今
舊文學創作日益式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為了突破這一障礙,也為了延續舊文學創作的香火,特主張,「現代
人談押韻,如有困難,應該以國音為準」。因為押韻的目的,是為了文學創
作的聲律之美,不是為了設立障礙。押古音不見得就高級,就美;押國音不
見得就不高級,就不美。它在聲律之美上,是一樣的。何況國音在我們的口
中,隨時一唸,就知道押韻不押韻,非常方便,我們的作品,也可以用國音
朗讀,沒必要非用古音。

    《詩經》講押韻,〈關雎篇〉:

    關關雎鳩ㄡ,在河之洲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ㄡ。
    參差荇菜ㄞ,左右采ㄞ之ㄓ;窈窕淑女,寤寐求之ㄓ。

    第二行既押ㄞ,又押ㄓ。

    《楚辭》講押韻,〈離騷〉一開始: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ㄥ;
    攝提甄於孟陬兮,為庚寅吾以降ㄥ。

    降,今音「ㄐㄧㄤ」第四聲,但古音「ㄏㄨㄥ」,平聲,故可以與「庸
」(收ㄥ音的字)相押韻。

    〈古詩十九首〉講押韻,其第一首: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ㄧ;相去萬餘里ㄧ,各在天一涯ㄧ。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ㄧ。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ㄧ。

    離、里、涯、知、枝,古皆收ㄧ音,故可押韻。今音雖有部分不同,以台
語讀之,知、枝仍有ㄧ音,讀若ㄉㄧ。(南方方言保留古音)而涯之精確獨法
,亦為ㄧㄞㄧ也。

    魏晉南北朝的樂府詩講押韻,如:施肩吾的〈襄陽樂〉:

    大堤女兒郎莫尋ㄣ,三三五五結同心。ㄣ
    清晨對鏡冶容色,意欲取郎千萬金。ㄣ

    巴陵客商的〈三洲歌〉:

    送歡板橋灣ㄢ,相待三山頭ㄡ;
    遙見千幅帆ㄢ,知是逐風流ㄡ。
    一三句押ㄢ,二四句押ㄡ。

    近體詩中,律詩、絕句都要押韻的。絕句如王維的〈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ㄟ;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ㄟ?

    皆押ㄟ韻。古今音同。

    律詩如杜甫的〈詠懷古蹟〉之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東南天地間ㄢ。
    三峽樓台掩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ㄢ。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ㄢ,
    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鄉關ㄢ。

    凡雙數句皆押ㄢ韻,古音、今因無差異也。

    押韻,在古今文學上,都是必要的。現代詩有些不講押韻,我認為是沒
有道理的。新詩講押韻,茲舉徐志摩的〈偶然〉為例: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ㄣ,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ㄣ。
    你不必訝異ㄧ,
    更不必歡喜ㄧ,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ㄥ。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ㄤ,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ㄤ。
    你記得也好ㄠ,
    最好你忘掉ㄠ,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ㄤ!

    解:兩段皆是一、二、五句押韻,三、四句押另一韻。謂之「換韻」。
第一段末字應押ㄣ,卻用了ㄥ。因ㄣ,ㄥ聲音相近,故通押。當然最好不要
這樣。又:因為這是白話詩,所以押韻自由了許多。

    再以鄧麗君名歌《何日君再來》為例: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
   「今宵別離後,何日君再來★?
     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
    人生難得幾回醉,不歡更何待★?
  (白)來來來,喝完了這杯再說吧!
     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

    逍樂時中有,春宵別無裁★,
    寒鴉玉樹棲,明月照高台★。
    (重複)「」

    玉漏頻相催★,良辰去不回★,
    一刻千金價,痛飲莫徘徊★。
    (重複)「」

    停唱陽關疊,重擎白玉杯★,
    殷勤頻致語,牢牢撫君懷★。
    (重複)「」

    凡加註★的地方就是押韻。普通是雙數句末一字要押韻的。第一句末一
字可押可不押,押更好。與舊詩的規律大致吻合。唯末一段「杯」(ㄅㄟ)
與「懷」(ㄏˊㄨㄞ)沒有押韻之理,則又何說?但是「ㄟ」與「ㄞ」發音
有相近之處,故以較寬之原則論,亦可以押,此在古、今皆有其例的。

    再舉:〈送君〉

送君送到百花洲★,長夜孤眠在畫樓★;
梧桐葉落秋已深,冷月清光無限愁★。

送君送到百花亭★,默默無言難捨情★;
鳥語花香情難捨,萬分難捨有情人★。

送君送到百花江★,好花哪有百日香★;
天邊一隻失群雁,獨自徘徊受淒涼★。

送君送到百花路★,心比黃蓮還要苦★;
失意淚灑相思地,天也感傷雨如注★。

    此作二四句押韻,首句也押韻。第一段洲、樓、愁,押「ㄡ」;第二段
亭、情、人,押「ㄣ」;第三段江、香、涼,押「ㄤ」;第四段路、苦、注
,押「ㄨ」。完全合規律。

    文章的話,韻文是要押韻的。散文可以不押。韻文如箴、銘、頌、祭文
、壽序等,往往習慣四字一句,於雙數句句尾押韻,第一句句尾也押韻的也
有。長篇一點的也可以換韻。茲舉沈兼士〈祝銘傳商專十九週年校慶〉為例

    銘專創校,十有九年ㄢ。經傳絳帳,媲美前賢ㄢ。
    擴展經濟,商業精研ㄢ。學以致用,提高女權ㄢ。
    敦品勵行,四德俱全ㄢ。菁莪棫樸,桃李萬千ㄢ。
    英才樂育,爭著先鞭ㄢ。(下略)………

    所以大致言之,無論詩文,都有必要押韻。而最普遍的押韻方法,是押
雙數句句尾。首句末一字可押可不押。作古典作品,押古韻固然好,如力有
未逮,不反對押國音之韻,總之就是為了求其音律之美。古音、今音押起韻
來,一樣的美,沒有高低、也沒有貴賤。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